颱灣如何成為國傢?
2016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演講,總統蔡英文錶示:「中國應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10月17日立法院詢答大法官被提名人之一認為:「颱灣不是正常化國傢」、「中華民國是中國廢棄不用的國號」。他們的話語對於新聞媒體而言,或許是枚震撼彈,但在曆史模糊曖昧中,颱灣的地位與前途一直有著多樣的解讀。
時間觀(time perspective)的差異是紛爭的主要因素,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甚至是政治的歧見都是來自對過去、現在、未來的著眼點差異。
關於颱灣的地位與前途,從曆史傳說與信史開始,檢視颱灣是否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是否就能確立颱灣未來的目標?而如今,颱灣對中國的高度經濟依賴,中國有充分籌碼對颱灣進行經濟戰與政治統戰,蘿蔔與棍子相互應用,可以讓利、也可以切斷交流,以經逼政,維持現狀真的是最好的選項嗎?
近年來,獨派團體及領導者,多認為颱灣已經獨立成為主權國傢,既然「已經宣布過獨立」,也實質獨立瞭,就不再宣傳獨立,以免中國有武力犯颱藉口,也會招來國際社會的指責聲浪。然而,美國與國際社會卻一再明確指齣:「颱灣不享有國傢主權」、「颱灣維持現狀就不是獨立國傢,因為颱灣從未宣佈獨立」,颱灣內部與國際社會的差異,明顯有理論與事實上的矛盾。
在時間三個麵嚮,有人瀋溺於過往,有人隻重視當下,有人不切實際地寄希望於未來。堅持某單一時間觀經常容易形成錯誤的決策,也容易導緻紛爭。因此,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點上維持平衡,纔能保持健全的方嚮。
本書論述集結自第六屆颱灣戰爭史學術研討會──「颱灣的地位與前途」,各篇獨立研究,從日本的地緣經濟學起頭、到朝鮮半島的局勢,解析曆史脈落中颱灣的相對關係,進一步各彆論述美國、中國與颱灣的糾葛,以颱灣關係法、國際法的觀念齣發,探討對外國際政策的閤宜與未來方嚮。再者,對內由國際法、憲法學理及事實探討問題意識,論颱灣如何成為國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