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音乐的50种乐器

改变音乐的50种乐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hilip Wilkinson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浪漫时期,直到现代;
随着50种乐器,以及众多演奏、作曲名家及历代乐迷,一起走过精彩无比的西洋音乐史。

-    超过250幅精致绘图、史实照片与乐器构造图解;
-    14万字音乐与乐器相辅相成,改变彼此的故事;
-    从体鸣、膜鸣、弦鸣与气鸣等四大乐器,记录音乐如何在时间里流转;
-    由鲁特琴开始、合成器收尾,宛如身历两千年的演奏会,聆听音乐的演化。

当演奏家碰上陌生的乐器,他们会不断锻鍊表现技巧、找寻各种驾驭方法;当作曲家遇见风格迥异的乐器与演奏家,他们会激发出更多灵感与表现慾望;而乐器则在音乐家的要求下,不断相互影响、演变与创新;听众则因此可以竖起耳朵,共同参与这场至今不辍的进化过程。阅读本书就像出席一场由西元前五百年揭幕的交响乐盛会,看到堪称西洋古典音乐核心、最广为人知的弦乐器小提琴,历经多次进化、在贝多芬笔下产生定义革变的钢琴,完全展现领导权力与发挥乐曲诠释风格的指挥棒,甚至彻底改变音乐欣赏方式、掀起乐坛巨大革新的麦克风……等或熟悉或从未听闻的乐器一一登场,与乐器制造者、知名作曲家与演奏大师共同演出直达人心的文明声响。

人声是音乐的起点,乐器则是音乐的延伸。读过此书,你会发现:原来乐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史!
──古典音乐评论人 吕岱卫

虽从改变音乐史的50件乐器出发,纵向有乐器发展、进化,横向搭配音乐创作的风格演变,实是人文与科学的全面观察。
── 国家交响乐团执行长 邱瑗

专业推荐
朱宗庆︱朱宗庆打击乐团创办人暨艺术总监
吕芳玲︱高中音乐教师
陈树熙︱作曲家
张宝艺︱高中音乐教师
焦元溥︱音乐学者/作家
(依姓氏笔划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菲利浦‧威尔金森Philip Wilkinson
本书作者是一位横跨多项领域的自由撰稿者与作家,在历史、建筑与音乐方面的着作尤其丰富。作者拥有英语系荣誉学位,并在多家出版社担任编辑委员。

译者简介

殷德伦
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研究所毕业。乐赏音乐教育基金会特约撰述,专事音乐文字工作。译有《尖叫街13/龙之火焰》、《蓝瓶子咖啡》,参与翻译《杜普蕾的爱恨生死》等书。

图书目录

前言6

鲁特琴 Lute 10
管风琴 Organ 14
吉他 Guitar 20
大键琴 Harpsichord 24
蛇形号 Serpent 30
长号 Trombone 32
小提琴 Violin 38
双簧管 Oboe 46
低音管 Bassoon 52
低音提琴 Double Bass 58
钹 Cymbals 64
大提琴 Cello 68
单簧管 Clarinet 74
钢琴 Piano 80
小号 Trumpet 88
倍低音管 Contrabassoon 94
长笛 Flute 98
英国管 English Horn 104
短笛 Piccolo 108
玻璃琴 Glass Armonica 112
小鼓 Snare Drum 114
法国号 French Horn 116
中提琴 Viola 122
巴里东琴 Baryton 128
铃鼓 Tambourine 130
次中音鼓 Tenor Drum 132
钟琴 Glockenspiel 134
锣 Tam-tam 136
竖琴 Harp 138
定音鼓 Timpani 144
大鼓 Bass Drum 150
指挥棒 Baton 154
短号 Cornet 162
富鲁格号 Flugel horn 166
低音号 Tuba 168
低音单簧管 Bass Clarinet 174
簧风琴 Harmonium 176
响板 Castanets 178
萨氏管 Saxophone 180
三角铁 Triangle 186
木琴 Xylophone 188
华格纳号 Wagner Tuba 192
管钟 Chimes 194
钢片琴 Celesta 196
黑克尔双簧管Heckelphone 198
颤音琴 Vibraphone 200
木鱼 Wood Block 202
麦克风 Microphone 204
电音琴 Ondes Martenot 210
合成器 Synthesizer 214

延伸阅读 218
中英对照 220
图片版权 224

图书序言

前言

从蛇形号到合成器,从钢琴到短笛,西方音乐有各式各样乐器可供运用。这些乐器多数拥有连续且漫长的演化历史──音乐也随着演化历程而变化。本书的50种乐器的故事,年代跨越中世纪至今日,述说它们的发展与对西方音乐的影响。

演奏家、乐器与作曲家
音乐家和乐器制造者之间一向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工匠一直以来都是应音乐家的要求制造更新、更好的乐器。当演奏家碰上陌生的乐器时,他们会不断锻鍊技巧或找寻不同方法来驾驭;作曲家则在最新的乐器与演奏家的能力中找寻新的表达力量,这股力量激励他们以与众不同且令人振奋的方式创作。
关于小提琴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十八世纪早期身居于克雷莫纳(Cremona)、威尼斯与义大利其他城市的伟大小提琴制造家,让义大利当时整个世代才华横溢的杰出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盛极一时,如柯雷里(Corelli)和韦瓦第(Vivaldi),更让小提琴几乎主导了巴洛克(Baroque)晚期的音乐界。后起的小提琴制造家,部分受到演奏名家非凡的精湛技巧激励,部分则是受到来自管弦乐团编制扩大因应更大音量的需求驱使,逐渐改良设计,以制造较大的声响。此发展亦使十九世纪演奏大师,如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令人惊叹的表现成为可能。音量变大的小提琴,也让布拉姆斯(Brahms)和孟德尔颂(Mendelssohn)等十九世纪作曲家如虎添翼,写下专为此乐器打造的优秀小提琴协奏曲(concertos)。从单簧管到钢琴等拥有悠久历史的乐器,同样发挥类似的影响力。

求变的原由
几世纪以来,乐器因各式原因历经多方演进。求变的原因可能来自技术发展,如铜管乐器的活塞;进一步协助演奏者,如帮助大提琴家将乐器固定的尾针(end pin,或称琴脚);伟大发明者或工匠的发明,如萨氏管或称萨克斯风(saxophone);或应作曲家需求,如华格纳(Wagner)为其歌剧乐团委制的特制低音号等。
求变的主要因素之一纯粹是音乐或文化的潮流使然。当某位重要音乐家或赞助者抓住某个想法,想法会开始发酵传播,流行开来。十七、十八世纪法国宫廷里的小提琴合奏团展现弦乐器群多声部合奏的巨大可能性。由伟大的钢琴家兼作曲家,如贝多芬(Beethoven)等人,提倡的新式钢琴的设计也发挥高度影响力。部分如竖琴的乐器在十九世纪的改良也使其人气逐渐攀升。

乐器及其家族
本书焦点锁定介绍古典音乐的管弦乐团,连同偶尔出现在乐团或乐团周边的乐器,如钢琴与吉他等。每种乐器标记的关键时间,可能是发明年代、取得重大进展的年代,或开始发挥重大影响力的时刻。
乐器型态的分类则根据二十世纪初期德国学者霍伦伯斯特(Erich Mortiz von Hornbostel)与库特‧萨克斯(Curt Sachs)设计的分类体系。此分类体系依乐器发声方式,将多数乐器分成以下几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弦鸣乐器、气鸣乐器。体鸣乐器是在乐器整体发生振动时制造声响,如锣与管钟。膜鸣乐器则是利用膜振动,如鼓。弦鸣乐器借由弦的振动,如小提琴、吉他与钢琴。气鸣乐器都是借气流发声,如双簧管、长笛、法国号与管风琴。
另一种乐器分类方式是按照它们在管弦乐团的分部归类:弦乐部、木管部、铜管部、打击乐部(本书也以此归类)。再次强调,此体系以乐器发声方式为基础建立。例如,铜管乐器归类为铜管部,并非因制作材料,而是依据由吹奏者双唇的振动而发声的原理而分类。

乐器及其时代
所有乐器都有一段漫长的历史,本书即是以音乐史为背景,叙述它们从中世纪延伸到现今的故事。过程中,本书使用音乐世界普遍使用的标准术语,描述横跨中世纪到现代的重要阶段。
中世纪时期(约西元500∼1400年)是个浩瀚的时代,期间记谱法有所演进,乐器则是庆典场合提供娱乐,以及舞蹈与歌唱的伴奏。声乐在教会仪式扮演极重要的角色,经历了好几个阶段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仅有单旋律线的圣歌(chant,又称素歌)发展成为多声部(多声部意指由不同声部混合,从而营造不同和声种类的复杂音乐)的过程,对其后西方音乐历史影响甚鉅。中世纪的乐器包含许多今日乐器的前身。从如鲁特琴(lute)和竖琴的拨弦乐器,到像是小里拉琴(lyra)和民间提琴(fiddle,又称提琴)的弓弦乐器,后者是小提琴的前身,另外还有从类似长笛的木管到长号的祖先萨克巴长号(sackbut),皆是如此。此时期也可见到最早的键盘乐器亦即管风琴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史上通常指西元1400∼1600年),音乐摆脱了中世纪教会音乐的成规。调性(tonality)的概念──根据某个特定曲调写作音乐──成为最重要的原则,直到二十世纪皆然。同时,音乐的表达也越来越倾向条理分明。这段时期既是声乐的全盛期,也是器乐繁盛的时代。音乐家集结成群在乐队合奏,同类乐器的合奏(consort)也越来越普遍,乐器也跟着发展。无键小号(valveless trumpet)、木制短号/邮号(wooden cornet)和萨克巴长号(sackbut)主导了整个铜管乐器界;弓弦乐器广受当时人们欢迎,特别是古提琴;簧乐器(reed instrument)也很常见,如现代木管乐器前身的萧姆管(shawm)。此外,大键琴(harpsichord)确立了器乐演奏领域的主导地位──它将延续至下一个时期: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约西元1600∼1750年)产生了装饰极尽华丽的音乐作品,也建立起几个主要音乐形式,如协奏曲、奏鸣曲和歌剧。这是伟大作曲家辈出的时代,有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巴赫(Bach)、韩德尔(Handel)与韦瓦第等人。这段时期见证了弦乐器(特别是小提琴)成为管弦乐团中流砥柱的过程,还有木管乐器的改良,如长笛、双簧管与低音管,于是弦乐器加上木管乐器组成的管弦乐团成为常态。大键琴不仅是独奏乐器(译注:独奏乐器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表现力幅度够大)同时也在乐团保留了一席地位,然而此时期后半叶,钢琴开始崛起,作曲家受此激励创作出越来越具表现力的键盘音乐。
到了古典时期(约西元1750∼1820年),作曲家如海顿(Haydn)、莫札特(Mozart)和贝多芬持续致力写作交响曲、协奏曲等管弦乐作品,这时的管弦乐团编制有弦乐群、法国号、双簧管和低音号。他们常额外用上单簧管、小号和长号等管乐器,并进一步纳入打击乐器,加入大鼓、三角铁和钹,特别是希望营造异国音乐效果时。古典时期的作曲家也是最先致力彻底开发钢琴表现力的音乐家,钢琴在此时期快速崛起。
对浪漫时期(约西元1820∼1910年)的作曲家而言,钢琴也是重要的乐器。作曲家试图将管弦乐团的力量与发挥场域进一步扩展。他们逐渐重用铜管乐器,铜管乐器在浪漫时期上半叶引进活塞装置,使吹奏变得容易许多。作曲家也加入许多崭新的乐器,尤其是铜管部的低音号。琳琅满目的乐器让各种各样的音色众「声」喧哗。从白辽士(Berlioz)到华格纳,为这些乐器开拓了各种新写作方式,扩大了管弦乐团的编制,让音乐幡然改观。

故事待续
现代音乐(西元1910年至今)经历观念扩张和剧变,以及技术革新。古典音乐的作曲家继续拓展音色与音响的范围,声响或可由传统乐器发出,但部分声响效果也用上了电子乐器,从早期具有独特音色的电音琴,到(至少在理论上)可以制造各式声音的合成器,都是例子。作曲家可取得的乐器种类与声响的型态,在二十和二十一世纪并未更加多样,然而音乐风格却极其丰富。从事表演人数的庞大,以及透过录音与网际网路取得音乐作品的便利,都意味这是一段空前且绝佳的时代,去聆赏既广泛又多样的西方音乐,或体验各式各样改变音乐史,进而改变人生的乐器。

图书试读

c. 1300s鲁特琴 Lute
 
起源地:欧洲
类型:弦鸣乐器(弹拨类)
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
 
带着像是剖半的梨形琴身,轻声恬静却平易近人的音调,鲁特琴可说是最独树一格的弹拨乐器之一。它的名气部分来自长时间广泛的应用。几个世纪以来,鲁特琴可独奏、伴奏,并在合奏团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弦乐器具备多功能的典型例子,而多功能性质正是西方音乐漫长历史一项显着的特色。
 
从中东来到欧洲
 
鲁特琴可能源自中东地区。类似鲁特琴的乐器对古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来说几乎众所周知,鲁特琴源自阿拉伯世界,西元八世纪西班牙曾一度被穆斯林占领,此乐器便由穆斯林和拜占庭音乐家经从西西里岛带到欧洲。许多欧洲语言中,「鲁特琴」一词源自阿拉伯的「乌德琴」(al ’ud),「乌德」字意是木头或棒形物。中世纪,浪迹各地的音乐家带着鲁特琴环游欧洲,于是十三、十四世纪早期的英法文献都曾提起鲁特琴和其演奏者。尽管如此,仍无从确知当时鲁特琴的模样。
 
到了十五世纪初期,情况变得比较明确。此时大部分的鲁特琴可能有四对同音弦组(course,弦两两成组),手指间夹一只拨片(plectrum)弹奏。乐器制造者开始在琴颈处加上音格(fret,又称弦品或品),帮助负责弹拨的左手手指放在适当的位置。现存最早的鲁特琴音乐可回溯至十五世纪,随着时间推移,演奏者也开始改变弹奏技巧,渐渐直接用手指拨弦。同时,乐器制造者也在鲁特琴多加一对同音弦组,不久后又再多加一对同音弦组。十六世纪,鲁特琴的普遍形制为含有六对同音弦组、用手指拨弦弹奏。十六世纪末甚至有更大型、多达十对同音弦组的鲁特琴。
 
文艺复兴时期的乐器
 
十六世纪,也就是文艺复兴全盛期,鲁特琴是非常受欢迎的乐器。时兴直接以指拨弦的方式可演奏更复杂的音乐,新添加的同音弦组也使其有更广的表现幅度。作曲家对此做出热烈回应,很快地创作出不计其数的曲目,包括独奏乐曲与伴奏歌曲──演奏者往往自弹自唱。从皇家宫廷一直到寻常小康家庭,任何需要以小而美形式弹琴赏乐之处──鲁特琴并非声力万钧的乐器──都可见到鲁特琴的身影。鲁特琴形同音乐界文艺复兴的象征,就像古典柱式结构之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