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孩子的書:兒童文學與靈魂

閱讀孩子的書:兒童文學與靈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兒童文學
  • 閱讀指導
  • 親子閱讀
  • 兒童心理
  • 教育
  • 文學批評
  • 成長
  • 心靈
  • 書籍推薦
  • 傢庭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大人總是被這世上的體係與結構,
  也就是被所謂的常識所綑綁,不容易看到靈魂,
  孩子的眼睛卻能夠率直地注視「靈魂的真實」。——河閤隼雄
  
  熱愛兒童文學、關注兒童心靈的心理學傢河閤隼雄,在本書中嚮讀者介紹《飛行教室》、《迴憶中的瑪妮》、《長襪皮皮》等各國兒童文學名著,探究這些作品到底有什麼魅力,能夠曆經時間的淬練,風靡全球大小讀者?

  這魅力,就在於兒童文學呈現瞭「靈魂的真實」。
  
  河閤隼雄認為,閱讀兒童文學和心理治療之間關係密切。關注「靈魂」對心理治療而言非常重要;而兒童文學忠實陳述齣孩子眼中所見的「真實」,和靈魂有著深刻的關聯。

  本書從「內部」浸淫兒童文學的世界,並以大人能夠理解的文字,勾勒齣孩子清澈透明的眼睛所見到的真實。「認識靈魂」不能依靠知性,需要投入自己全部的生命;閱讀兒童文學足以動搖我們視為「常識」的存在根基,唯有經曆這種體驗,纔有可能一點一滴地瞭解靈魂。
  
  「孩子的書」應該是「不管對大人或小孩都有意義的書」。《閱讀孩子的書》改變瞭兒童文學的閱讀方式,也改變瞭兒童文學本身。
  
名人推薦
  
  遊珮蕓/國立颱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係副教授
  謝文宜/實踐大學傢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係副教授
  ──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好的童書,不隻是大人為孩子所寫,而且是那些未曾失去「孩子之眼」光芒的人,為自己所寫。──遊珮蕓(國立颱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不論是哪一個章節,都能立刻感受到河閤老師是如何深入這些作品的世界,幾乎處於被「附身」的狀態。他以整個存在投入的態度,不論初讀或是再讀,都令人感動不已。──石井睦美(兒童文學作傢)
深入剖析數字時代的社交互動與心理影響:一場關於連接、疏離與自我重塑的社會學考察 圖書名稱: 屏幕背後的迴響:數字社群中的身份構建與情感連結 圖書簡介: 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人類社會正經曆一場深刻的媒介革命。智能手機、社交平颱和即時通訊工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滲透到個體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重塑瞭我們感知世界、建立關係乃至定義“自我”的方式。本書《屏幕背後的迴響:數字社群中的身份構建與情感連結》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社會學視角,對這場由算法驅動的互動變革進行一次深入而細緻的剖析。我們不再僅僅是信息的使用者,更是數據流中的節點,我們的每一次點擊、點贊和評論,都在無形中塑造著新的社會結構和心理景觀。 本書的起點,是對數字社群(Digital Communities)的起源和演變進行溯源。從早期的BBS(電子公告闆係統)到如今高度視覺化和碎片化的信息流平颱,媒介技術如何影響群體凝聚力的性質?我們探討瞭“弱連接”與“強連接”在虛擬空間中的轉化機製,以及那些基於共同興趣或身份認同而形成的綫上部落,是如何在物理現實之外開闢齣新的社會空間。這些社群不僅是信息交換的場所,更是文化規範、價值體係乃至亞文化錶達的孵化器。 核心章節聚焦於“身份的流動性與重塑”。在傳統社會中,身份往往是固定的、基於血緣或地緣的。然而,數字平颱賦予瞭個體前所未有的“角色扮演”自由。人們可以精心策劃、編輯和呈現一個高度理想化的“綫上自我”(Online Self)。本書通過對多組深度訪談和行為數據分析,揭示瞭這種身份構建過程中的張力:一方麵是尋求自由錶達和突破現實限製的渴望;另一方麵則是維持“人設”所帶來的持續的錶演壓力和認知負荷。我們深入探討瞭“匿名性”的雙刃劍效應——它既是打破禁忌、進行坦誠交流的保護傘,也常常成為網絡暴力和去個體化行為滋生的溫床。 情感連結的研究是本書的另一關鍵支柱。在物理接觸日益稀缺的時代,我們如何在綫上建立和維持深刻的情感紐帶?本書區分瞭“共情傳遞”(Empathy Transmission)在文本、錶情符號(Emoji)和短視頻等不同媒介形態下的效率差異。我們考察瞭“錯失恐懼癥”(FOMO, Fear of Missing Out)作為一種新型社會焦慮的形成機製,這種焦慮源於對持續在綫和不錯過任何重要社會事件的心理需求。更進一步,我們審視瞭算法推薦係統對情感體驗的“馴化”——當我們的信息接收被定製化後,我們是否正在失去接觸異質性觀點和體驗不適感的機會,從而導緻情感上的“過濾氣泡”效應? 本書不僅關注個體體驗,也深入剖析瞭數字社群對社會宏觀結構的影響。我們對“迴音室效應”(Echo Chambers)和“極化現象”進行瞭詳細的案例研究,分析瞭特定綫上群體如何通過內部強化和外部排斥,加劇瞭社會群體的對立。這涉及到一個深刻的社會學問題:當共享的現實基礎瓦解,集體行動的基礎是否也會隨之動搖?我們審視瞭數字動員(Digital Mobilization)的效率與可持續性,探討瞭“點贊式參與”(Slacktivism)的局限性與潛力。 此外,本書還專門設立瞭一章來探討“數字勞動”與“注意力經濟”。在許多平颱上,用戶的持續互動本身就是一種未被承認的勞動。我們從馬剋思主義和勞動社會學的角度,審視瞭用戶如何通過無償貢獻數據和注意力,來支持龐大的科技巨頭。這種新型的勞動關係,模糊瞭工作與休閑的界限,對勞動者的心理健康和時間分配造成瞭怎樣的結構性影響? 在方法論上,《屏幕背後的迴響》結閤瞭定性研究(深度訪談、民族誌觀察)與定量分析(社交網絡分析、大規模文本挖掘),力求提供一個既富有人文關懷又具備實證基礎的論述。我們避免瞭技術決定論的簡單化陷阱,而是將技術視為社會力量的放大器和重構器,強調個體、群體和技術三者之間復雜的能動性關係。 最終,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超越技術至上的狂熱或一味悲觀的批判,以一種更具批判性、更富同理心的視角,去理解我們正在共同塑造的這個數字世界。它不僅是關於屏幕內發生的故事,更是關於屏幕如何改變瞭我們作為社會存在的核心議題:我們如何連接?我們如何定義彼此?以及,在無處不在的連接中,我們如何不迷失真正的自我?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人類學專業的學生、研究人員,以及所有對現代人際關係、技術倫理和社會轉型有深刻思考的普通讀者。 關鍵詞: 數字社群、身份構建、情感連結、算法社會、注意力經濟、網絡文化、社會極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河閤隼雄Hayao Kawai, 1928-2007


  齣生於日本兵庫縣,畢業於京都大學數學係。1962年赴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學習,是第一位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的日本人。持有世界沙遊學會執照,為該會創始人之一,也是日本沙遊治療的主要推動者。曾任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日本文化廳廳長、日本臨床心理醫師學會會長、京都大學榮譽教授等職。

  河閤隼雄以深厚的心理學知識為基礎,長年針對日本文學、政治、教育、社會問題等不同領域進行論述、對話。著作甚钜,其中《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一書曾榮獲大佛次郎奬,《高山寺的夢僧:明惠法師的夢境探索之旅》榮獲首屆新潮學藝奬。其他重要著作包括《孩子與惡》、《轉大人的辛苦》、《青春的夢與遊戲》、《故事裏的不可思議》、《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以上由心靈工坊齣版)、《村上春樹去見河閤隼雄》、《原來如此的對話》、《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心的棲止木》等。

編者簡介

河閤俊雄


  1957年生,河閤隼雄之子,京都大學教授,榮格分析師,於1990年於蘇黎世榮格學院取得分析師執照。他的興趣在於研究心理治療的文化與曆史背景,陸續從事多項心理學相關書籍之編著譯介,文章與著作已有英語、德語及日語版發行,作品已譯成中文的有《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從《1Q84》的夢物語談起》(心靈工坊齣版)。

譯者簡介

林暉鈞


  畢業於國立藝專,為國內知名小提琴傢。醉心哲學與當代思潮,2011年起引介並翻譯日本思想傢柄榖行人著作,已齣版《倫理21》、《柄榖行人談政治》、《世界史的結構》、《哲學的起源》、《帝國的結構》,另譯有《高山寺的夢僧》、《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革命的做法》、《孩子與惡》、《青春的夢與遊戲》等書(均由心靈工坊齣版)。
 

圖書目錄

河閤隼雄•孩子與幻想係列  發刊詞/河閤俊雄
〔推薦序1〕「這其實是心理醫生的診療手記……」/遊珮蕓
〔推薦序2〕對reality的體驗/蔡怡佳
兒童文學與靈魂

為什麼要讀孩子的書?
一  埃裏希•凱斯特納《飛行教室》
二  菲利帕•皮亞斯《夢幻中的小狗》
三  瓊安•羅賓森《迴憶中的瑪妮》
四  今江祥智《小少爺》《哥哥》《我們的阿母》
五  彼德•赫爾德林《曾經有個叫希貝爾的孩子》
六  阿思緹•林格倫《長襪皮皮》《長襪皮皮齣海去》《長襪皮皮到南島》
七  如玫•高登《老鼠太太》
八  長新太《堆啊堆啊 喵~》等
九  佐野洋子《我還是妹妹的時候》

〔解題〕閱讀孩子的書
〔解說〕聚焦「靈魂」的視點,閱讀「孩子的書」/石井睦美
〔附錄〕延伸閱讀

 

圖書序言

推薦序1
  
「這其實是心理醫生的診療手記……」 遊珮蕓/國立颱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請容許我先說一段二十年前的往事。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八日,還記得那一天,當時住在京都的我,搭著公車上山,到瞭位於西京區半山腰的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拜訪當時研究中心的所長河閤隼雄。一下車,京都十二月的刺骨寒風襲來,但我卻精神異常抖擻。因為,就要見到景仰的河閤老師瞭……。到瞭所長室,嚮秘書說明來意,卻被擋在門外。「所長沒有這個行程,而且這個時間有其他約見的來客。」原來,我幾天前打電話到所長室時,秘書剛好不在,河閤老師親自接瞭電話,一口答應瞭我的造訪,然而,秘書並不知情,所以同個時段已經替所長安排瞭其他訪客。
  
  在所長室內的河閤老師知道後,馬上嚮秘書道歉,然後交代,請另一位訪客稍候半小時,他要先跟我見個麵。我帶著指導教授本田和子的推薦信,進入寬敞明亮的所長室,那裏有一整麵原木書櫃的書牆。
  
  那年九月底我剛拿到博士學位,因為結婚,從東京搬到京都。指導教授給瞭我五封推薦函,可以拿去應徵工作和「拜碼頭」用。河閤老師正是京都在地的「大碼頭」。
  
  河閤老師先是笑盈盈地歡迎我,並問候我的指導教授,然後跟我聊瞭一下我的研究內容。他當場幫我打瞭兩通電話,一通聯係與我領域比較相近的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教授,讓我參加在研究中心裏舉辦的每月研究會。另一通打給住在京都的兒童文學作傢、也是河閤老師的好友今江祥智先生,介紹我去拜訪他。
  
  臨走前,河閤老師走到書牆,打開書櫃,挑瞭一本書送我――《子どもの本を読む》(閱讀孩子的書)。是的,正是各位手上這本書的日文版。河閤老師一邊幫我簽名,一邊笑道:「妳知道嗎?我雖然不是兒童文學的學者或作傢,卻是兒童文學界的好朋友,日本兒童文學界可能得頒個『最佳推廣人』奬給我喲!」這聽起來俏皮的玩笑話,卻是如假包換的事實。
  
  在日本留學的一九九〇年代,我常驚嘆不是專攻兒童文學的大人們,也時興組讀書會閱讀童書,不論是繪本、童話或是青少年小說……,日本的童書市場擁有許多成人讀者。這絕大部分的功勞,的確要歸功於跨界的領航者――知名榮格心理學傢與臨床心理師的河閤隼雄。
  
  河閤老師一九六五年在瑞士取得瞭榮格心理學分析師的資格,一九六七年在日本齣版瞭《榮格心理學入門的專書》,一九六九年齣版《箱庭療法入門》,是日本心理分析治療領域的先河。然而,河閤老師不僅從西方帶迴理論與實踐的方法,也運用這些方法探究日本民族的集體無意識與深層心理,陸續齣版瞭《母性社會日本的病理》(一九七六)、《昔話的深層》(一九七七)、《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一九八二,編按:本書中文版由心靈工坊齣版)、《日本人與自我認同心理療法傢之發想》(一九八四)等書。河閤老師一邊在京都大學教書,一邊從事臨床心理師的工作,且不斷齣版研究成果,應邀四處演講,逐漸成為走齣學術高塔,日本知識界親民的「文化人」。日本一般自詡為「知青」的人,書架上一定會有河閤老師的書。已然成為「知識巨人」的河閤老師,從一九八一年開始,與日本兒童文學界的人士共同創辦瞭兒童文學季刊《飛行教室》,開始連載「閱讀孩子的書」為題的專欄,並且熱心到各地與兒童文學作傢對談、演講,引發瞭「大人也要讀童書」的漣漪效應。日本的兒童文學界的確應該頒給河閤老師一座「特殊貢獻奬」!而本書就是集結粹選於「閱讀孩子的書」的專欄文章。
  
  私心期盼《閱讀孩子的書:兒童文學與靈魂》在颱灣的翻譯齣版,能夠誘發更多跨界的讀者來閱讀兒童文學作品。雖然這本書中論及的作品,有幾部在國內並沒有齣版,或是已經絕版。然而,河閤老師的文風淡雅,論理清晰、行文淺顯易懂,既不賣弄修辭、也不喜炫耀學問吊書袋;就算沒有閱讀過書中提到的作品,也能進入河閤老師分析的世界裏。不過,我也必須強調,雖然河閤老師解析的是兒童文學,但本書卻不是典型的文學導讀,其實更像視角獨特的心理醫生私密診療手記。
  
  作為一位執業多年、閱曆豐富的臨床心理醫生,河閤老師在閱讀這九部作品時,不像一般文學評論者,從作品「外部」入手,也就是除瞭作品本身,還要顧及作者經曆、文學理論和兒童文學的曆史;而是直接由「內部」切入,進入書中主角內心、體察角色的心境、再反芻自身的內在映照。那曆程,和他做個案的心理分析治療是相同的。他說:「麵對這些作品時,就像麵對前來求助的每一個案,會經曆『動搖自己存在』的體驗。」經由這些體驗,他會一點、一點地瞭解「靈魂」;每部作品主人翁的處境、心情,雖然不同,但一旦認識其獨特性,便會引導我們走嚮普遍性。
  
  作為讀者,我們彷彿和河閤老師一同坐在沙發後頭,聆聽每一位個案的心聲;經由他的引導,抽絲剝繭,一步步進入他者的生命底層,「動搖自己的存在」。
  
  在挑選這些作品作為解析對象時,一個重要的關注焦點是「靈魂」,那是一個統閤身、心的真實存有。盡管看似飄忽不定、難以觸及,其作用卻顯明可見。這個觀點,透過書中引介英國兒童文學傢如玫.高登的童話《老鼠太太》,闡釋得十分清楚。
  
  身材嬌小的老鼠太太,和丈夫及一大群孩子居住在芭芭拉女士的屋子裏,生活美滿、衣食無缺。但是不知怎麼的,她一直「想要某種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卻因不知那是什麼,而深感睏擾。她的睏擾,直到遇見不慎落難、被人類禁錮牢籠的山鴿,纔得以紓解。透過山鴿的描述,她開始瞭解天空、山林、以及「外麵那個世界」,到底是怎麼迴事;並在齣手拯救山鴿、親眼目睹其展翅消逝後,明瞭「飛翔」的意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在於她把山鴿的經驗完全「內化瞭」。以至於到最後,即使年老力衰,連路都走不好,仍贏得孫兒們無比的尊敬。盡管外錶顯現不齣來,其他的老鼠總覺得老鼠太太「不知道哪裏,就是不一樣!」
  
  「那是因為,」河閤老師結論道:「她知道瞭一些其他老鼠所不知道的事情。」無疑的,那是屬於「靈魂」的事情。
  
  《老鼠太太》本身,插畫生動、文字優美、情節感人,本已觸動人心。但是經由河閤老師的解析、引領後,讀者更有機會進入故事主角――老鼠太太的靈魂深處,體會她的睏惑、焦慮、探索、沉濳到豁然得解的過程。不僅看到熱鬧,也看懂門道。至此,我們終於明白,為什麼要如河閤老師所說,以新鮮眼光,重新閱讀童書。因為好的童書,不隻是大人為孩子所寫,而且是那些未曾失去「孩子之眼」光芒的大人,爲自己所寫。
  
  時隔二十年再重讀本書,不禁憶起河閤老師那溫暖、盈盈的笑臉……。感謝河閤老師用心規劃、細心導覽,引領我們一同進入童書的祕境,透視故事中展現的光芒,瞭解主角人物的「另一個世界」、進而搖動自己的「靈魂」。因而得知,「其他老鼠」所不知道的事情……。
  
推薦序2
  
對reality的體驗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係副教授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一個幻覺的未來》中,提齣「現實教育」(education to reality)這樣的概念,以標示個體直麵現實、接納現實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對佛洛伊德來說,直麵現實意味著從孩童式之自我中心的「幻覺」狀態離開,接納不以自我慾望為中心的現實世界;心理的成熟就是與現實共處的能力。佛洛伊德並不是單方麵地否定「幻覺」的意義,而是指齣個體邁嚮成熟的過程中,認識「幻覺」之力量的重要性。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在《遊戲與現實》中提齣遊戲與幻想的能力對個體適應現實的重要性,在「幻覺」與「現實」辯證的軸綫上,提齣瞭第三地帶。第三地帶介於內部與外部現實之間,非此、非彼,卻是協助嬰兒逐漸認識與接納現實重要的所在,以遊戲與想像的能力為其特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幻覺並不一定是與現實對立、隻滿足個體孩童式願望的不成熟錶現,反而是帶領個體接觸現實的重要中介。兒童文學中那些能夠針對幻想世界提齣精采故事的傑作,也可以在這個脈絡下,理解為一種「現實教育」:不隻是拆解幻覺、而是認識到幻覺的力量,進而豐厚現實的教育。在河閤隼雄這本討論兒童文學的書中,「現實教育」又可以更進一步理解成「為瞭加深對現實體驗的能力而開展的教育」。
  
  對河閤隼雄來說,閱讀童書與心理治療的工作有無法切斷的關係。身為分析師,他認為心理治療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提供一個環境,讓前來尋求協助的人,以及自己的靈魂,可以發揮最大的能力。榮格(Carl Jung)將宗教、神話與象徵的理解視為分析師訓練的重要環節,因為這些認識是理解求助者內在心靈的重要途徑。河閤隼雄在這本書中也將兒童文學當中的傑作理解為靈魂的書寫。兒童文學忠實地陳述孩子眼中所看見的、和靈魂有深深關聯的現實。閱讀兒童文學,也就成為接近靈魂、理解靈魂的工作。
  
  什麼是靈魂呢?靈魂無法直接說明,在這本書中,我認為河閤隼雄是從對於reality的體驗這個角度來理解靈魂。Reality同時包含瞭內在現實與外在現實,兩者都是reality,都一樣重要:「隻有在兩者的相互作用下,我們對reality的體驗纔能日益深化」。河閤隼雄討論的這些作品中,孩子們都經曆過非常深刻的、對於內部現實的體驗。透過河閤隼雄精準而深刻的分析,我們看到,這些對於靈魂國度的體驗並不是一種單嚮的前進,失去瞭與現實的聯係。相反地,一旦這些內在體驗開始啓動時,外部現實也跟著變得真切、實在:光與暗浮現、失與得共存、部分與整體互映,直視現實與戲耍於幻想之間獲得奇妙的平衡。當心靈的多層性被真實體驗時,外部現實的單麵性開始被打破,現實的多層性也隨之開展。這種現實的多層性在接觸靈魂後的開展,也就是我認為河閤隼雄所提齣的「現實教育」。
  
  河閤隼雄說,自己是容易掉淚的人,常常在讀著這些童書時,就感到熱淚盈眶。閱讀著他對這些兒童文學的分析時,我也時常感到熱淚盈眶,覺得自己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閱讀著這些作品時內心的激動。他說:「閱讀兒童文學的傑作,可以感覺心靈受到洗滌,受到安慰,有時甚至能得到活下去的勇氣。」對我來說,真是非常確切而實在的說法!我很喜歡閱讀童書,但不知道為什麼;不認為自己是為瞭放鬆休閑、為瞭逃避現實,或隻是為瞭重溫孩提時代透過閱讀得到的充實感。閱讀這本書後,心中開始有瞭明白。當年我在書店看到《長襪皮皮》中譯本的套書時,我的孩子七歲,我買瞭一套送他,自己也跟著讀。我把當時隨書附贈,製作成像明信片那樣的卡片,貼在我工作地方的門上,那是皮皮神氣地舉起一匹馬的圖片。讀到河閤隼雄將皮皮詮釋為徹底的內界居民、永恆的女神時,我不禁會心一笑。原來我八年多來,每次打開門進入工作的房間之前,所看到的那個力大無比的女孩,是這樣滿載著想像世界的智慧與女神的力量。冥冥之中,我是否也得到這些力量的支持,纔有辦法在現實世界中,生活下去呢?在宗教心理學的課程中,講到超個人心理學所意圖勾勒的靈性時,我也要藉助許多兒童繪本的幫忙,纔能把「對超越的體認、生活的意義與目的、生命的神聖性、對痛苦的認識、靈性生命的開展」等等這些很難被清楚界定與說明的概念,用故事的方式轉成可以被體驗的真實。當河閤隼雄指齣兒童文學與靈魂的深切關聯時,我求助於兒童繪本的教學也就不再那麼奇怪。
  
  早就被童書教育著的我,認為童書有著不可取代的價值的我,在河閤隼雄的書中,得到瞭更多的明白。大人們所自以為理解的現實、拼命維護的現實,並不是對外在現實真正的愛。河閤隼雄透過《夢幻中的小狗》中的班而看到,隻有對內在現實非常深刻地體驗過的人,纔能産生對外在現實的愛。班是一個十歲的少年,日夜期盼得到一隻又大又威風的狗,做為他的生日禮物。他想像著德國狼犬、大丹犬、英國獒犬、獵犬,不知道要怎麼決定纔好。當班的心思最後落在蘇俄獵狼犬身上時,躍進他生命的,卻是非常特彆,得閉上眼睛,纔能看得見的小狗。小狗在故事的後麵也不見瞭,卻開始,或者說,纔開始住在班的心中,在班的心中永遠活下去:「成為少年的支柱,讓他能夠以一個個人的身分,生存下去。」透過河閤隼雄的閱讀與分析,我也和這些兒童文學作品中的孩子一樣,經驗瞭靈魂國度的真實。現實因為這些體驗所煥發齣來的光,微小地像班那隻看不見的小狗一樣,得閉上眼睛,纔看得見;當失去時,纔得到瞭永恆的居所。

圖書試讀

第六章 阿思緹•林格倫《長襪皮皮》《長襪皮皮齣海去》《長襪皮皮到南島》
 
1、幸運的孩子

 
什麼樣的孩子叫作「幸運的孩子」?這是一個很難迴答的問題。我們在第三章討論羅賓森《迴憶中的瑪妮》時,曾經介紹主人翁安娜與瑪妮,兩人之間關於「幸運的人」的對話。貧窮的孤兒安娜,擁有富有雙親的瑪妮,到底誰比較幸運?一旦開始想這個問題,事情就變得很復雜。不過,其實不需要想得那麼嚴重。這世上確實存在著超級幸運的孩子,光是聽到他們的故事,我們就會跟著開心起來。有些人擅長講述幸運小孩的故事。那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卻相當不容易。不相信的話,可以試著在自己心裏描繪幸運孩子的樣貌,就可以發現那有多睏難。敘述可憐不幸孩子的遭遇,博得聽眾同情,或是述說勇敢正直孩子的經曆,讓對方感動,這些都不難,但是要講一個幸運孩子的故事,讓聽的人開心,那可就是個大挑戰瞭。因為人類共通的嫉妒情感,會妨礙我們為他人感到高興。
 
但是,林格倫的三部作《長襪皮皮》《長襪皮皮齣海去》《長襪皮皮到南島》的主人翁皮皮,正是這種「幸運的孩子」。皮皮是怎麼樣的小孩?讓我們引用《長襪皮皮》的開頭:
 
瑞典的一個小小的、小小的小鎮邊邊上,有一個雜草叢生的破舊庭院。庭院裏有一棟古老的房子,有一個名叫長襪皮皮的女孩子就住在這裏。這孩子九歲,獨自一人生活。皮皮沒有媽媽,也沒有爸爸……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給孩子的文學》這本書,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溫柔的洗禮。作者從兒童文學的起源,一路探討到不同年齡層孩子的心靈需求,以及文學作品如何滋養他們的情感和認知,真是細緻入微。我本身是小學老師,每天麵對著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也常常思考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引導他們走進閱讀的世界。這本書給瞭我很多啓發,它不僅僅停留在“好書推薦”的層麵,而是深入分析瞭作品背後的教育意義,以及如何根據孩子的不同發展階段選擇閤適的書籍。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想象力”的強調,她認為想象力是孩子創造力的源泉,而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恰恰能夠激發孩子的想象力,讓他們在閱讀中構建屬於自己的世界。書裏提到很多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像《小王子》、《愛麗絲夢遊仙境》等等,這些書我小時候都讀過,現在再迴想起來,依然覺得充滿魅力。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給孩子選擇書籍,不能隻看故事是否有趣,更要關注作品是否能夠觸動孩子的心靈,引發他們的思考。總之,這是一本值得所有傢長和教育工作者認真閱讀的好書,它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孩子,也更好地引導他們走進文學的殿堂。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因為市麵上關於兒童文學的書籍太多瞭,感覺大同小異。但讀瞭幾頁之後,我就被作者的觀點所吸引瞭。她並沒有簡單地把兒童文學定義為“給孩子看的書”,而是把它看作一種“與孩子心靈對話”的方式。這種觀點讓我耳目一新。作者認為,好的兒童文學作品應該能夠觸動孩子的情感,引發他們的思考,幫助他們認識自我,認識世界。她還提到,兒童文學作品的語言應該簡潔、生動、形象,能夠讓孩子輕鬆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孩子的語言能力還在發展階段,如果作品的語言過於復雜,他們就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給孩子選擇書籍,不能隻看書的封麵和標題,更要關注書的內容和語言。書裏還介紹瞭一些國外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的翻譯質量都非常高,能夠讓孩子在閱讀中感受到原汁原味。我是一個自由職業的譯者,經常需要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書籍,這本書也給瞭我很多靈感,讓我對兒童文學的翻譯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也迴到瞭童年。作者用一種充滿詩意的語言,描述瞭兒童文學的魅力,以及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我本身是兒童心理谘詢師,每天都會接觸到很多有心理問題的孩子。我發現,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都源於童年時期缺乏關愛和陪伴。而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恰恰能夠彌補這種缺失,給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書裏提到,兒童文學作品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學會錶達自己的感受,培養同理心和社交能力。這些都是孩子健康成長所必需的。作者還強調,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閱讀的環境,讓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書籍,不要過多乾涉他們的閱讀過程。這一點我非常贊同,因為閱讀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如果被強迫,就會失去樂趣。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兒童文學作品不僅僅是給孩子看的,也是給傢長看的,它可以幫助傢長更好地瞭解孩子的心靈世界,更好地與孩子溝通。書裏還介紹瞭一些適閤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繪本,這些繪本的畫麵精美,色彩鮮艷,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很特彆,作者沒有按照傳統的章節劃分,而是以一個個主題來展開論述。比如,“想象力的翅膀”、“情感的滋養”、“價值觀的塑造”等等。這種結構讓書的內容更加靈活,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我是一個退休的語文老師,一生都奉獻給瞭教育事業。我見證瞭兒童文學的變遷,也看到瞭孩子們閱讀習慣的變化。以前的孩子們喜歡讀紙質書,而現在的孩子們更喜歡看電子書。雖然閱讀方式發生瞭變化,但兒童文學的核心價值並沒有改變。作者在書中強調,兒童文學作品應該能夠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讓他們在閱讀中獲得知識和快樂。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閱讀是孩子一生的財富。書裏還介紹瞭一些颱灣本土的兒童文學作傢,他們的作品充滿瞭創意和想象力,能夠讓孩子在閱讀中感受到颱灣文化的魅力。這本書也讓我重新思考瞭教育的意義,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積極的人生觀。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好書,它會讓你對兒童文學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會讓你對教育有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啊,讀起來有點像跟一位老朋友促膝長談。作者的文筆很親切,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分享她對兒童文學的理解和感悟。我本身是資深書店店員,每天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書籍,也遇到過很多傢長來谘詢如何為孩子選擇閤適的讀物。以前我總是根據暢銷榜或者書評來推薦,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發現我忽略瞭很多重要的東西。比如,孩子的年齡、性格、興趣愛好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他們對書籍的接受程度。作者在書中強調,要尊重孩子的閱讀選擇,不要強迫他們讀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有時候傢長為瞭讓孩子“學好”,會強行給他們買一些所謂的“名著”,結果孩子根本讀不進去,反而對閱讀産生瞭抵觸情緒。這本書也讓我重新思考瞭兒童文學的價值,它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一種教育手段,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品格和價值觀。書裏還介紹瞭很多颱灣本土的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充滿瞭濃濃的鄉土氣息,能夠讓孩子更好地瞭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