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孩子的书:儿童文学与灵魂

阅读孩子的书:儿童文学与灵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儿童文学
  • 阅读指导
  • 亲子阅读
  • 儿童心理
  • 教育
  • 文学批评
  • 成长
  • 心灵
  • 书籍推荐
  • 家庭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人总是被这世上的体系与结构,
  也就是被所谓的常识所綑绑,不容易看到灵魂,
  孩子的眼睛却能够率直地注视「灵魂的真实」。——河合隼雄
  
  热爱儿童文学、关注儿童心灵的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本书中向读者介绍《飞行教室》、《回忆中的玛妮》、《长袜皮皮》等各国儿童文学名着,探究这些作品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够历经时间的淬练,风靡全球大小读者?

  这魅力,就在于儿童文学呈现了「灵魂的真实」。
  
  河合隼雄认为,阅读儿童文学和心理治疗之间关系密切。关注「灵魂」对心理治疗而言非常重要;而儿童文学忠实陈述出孩子眼中所见的「真实」,和灵魂有着深刻的关联。

  本书从「内部」浸淫儿童文学的世界,并以大人能够理解的文字,勾勒出孩子清澈透明的眼睛所见到的真实。「认识灵魂」不能依靠知性,需要投入自己全部的生命;阅读儿童文学足以动摇我们视为「常识」的存在根基,唯有经历这种体验,才有可能一点一滴地了解灵魂。
  
  「孩子的书」应该是「不管对大人或小孩都有意义的书」。《阅读孩子的书》改变了儿童文学的阅读方式,也改变了儿童文学本身。
  
名人推荐
  
  游珮芸/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蔡怡佳/辅仁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
  谢文宜/实践大学家庭研究与儿童发展学系副教授
  ──推荐(按姓氏笔画排列)
  
  好的童书,不只是大人为孩子所写,而且是那些未曾失去「孩子之眼」光芒的人,为自己所写。──游珮芸(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不论是哪一个章节,都能立刻感受到河合老师是如何深入这些作品的世界,几乎处于被「附身」的状态。他以整个存在投入的态度,不论初读或是再读,都令人感动不已。──石井睦美(儿童文学作家)
深入剖析数字时代的社交互动与心理影响:一场关于连接、疏离与自我重塑的社会学考察 图书名称: 屏幕背后的回响:数字社群中的身份构建与情感连结 图书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媒介革命。智能手机、社交平台和即时通讯工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个体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重塑了我们感知世界、建立关系乃至定义“自我”的方式。本书《屏幕背后的回响:数字社群中的身份构建与情感连结》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社会学视角,对这场由算法驱动的互动变革进行一次深入而细致的剖析。我们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使用者,更是数据流中的节点,我们的每一次点击、点赞和评论,都在无形中塑造着新的社会结构和心理景观。 本书的起点,是对数字社群(Digital Communities)的起源和演变进行溯源。从早期的BBS(电子公告板系统)到如今高度视觉化和碎片化的信息流平台,媒介技术如何影响群体凝聚力的性质?我们探讨了“弱连接”与“强连接”在虚拟空间中的转化机制,以及那些基于共同兴趣或身份认同而形成的线上部落,是如何在物理现实之外开辟出新的社会空间。这些社群不仅是信息交换的场所,更是文化规范、价值体系乃至亚文化表达的孵化器。 核心章节聚焦于“身份的流动性与重塑”。在传统社会中,身份往往是固定的、基于血缘或地缘的。然而,数字平台赋予了个体前所未有的“角色扮演”自由。人们可以精心策划、编辑和呈现一个高度理想化的“线上自我”(Online Self)。本书通过对多组深度访谈和行为数据分析,揭示了这种身份构建过程中的张力:一方面是寻求自由表达和突破现实限制的渴望;另一方面则是维持“人设”所带来的持续的表演压力和认知负荷。我们深入探讨了“匿名性”的双刃剑效应——它既是打破禁忌、进行坦诚交流的保护伞,也常常成为网络暴力和去个体化行为滋生的温床。 情感连结的研究是本书的另一关键支柱。在物理接触日益稀缺的时代,我们如何在线上建立和维持深刻的情感纽带?本书区分了“共情传递”(Empathy Transmission)在文本、表情符号(Emoji)和短视频等不同媒介形态下的效率差异。我们考察了“错失恐惧症”(FOMO, Fear of Missing Out)作为一种新型社会焦虑的形成机制,这种焦虑源于对持续在线和不错过任何重要社会事件的心理需求。更进一步,我们审视了算法推荐系统对情感体验的“驯化”——当我们的信息接收被定制化后,我们是否正在失去接触异质性观点和体验不适感的机会,从而导致情感上的“过滤气泡”效应? 本书不仅关注个体体验,也深入剖析了数字社群对社会宏观结构的影响。我们对“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s)和“极化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案例研究,分析了特定线上群体如何通过内部强化和外部排斥,加剧了社会群体的对立。这涉及到一个深刻的社会学问题:当共享的现实基础瓦解,集体行动的基础是否也会随之动摇?我们审视了数字动员(Digital Mobilization)的效率与可持续性,探讨了“点赞式参与”(Slacktivism)的局限性与潜力。 此外,本书还专门设立了一章来探讨“数字劳动”与“注意力经济”。在许多平台上,用户的持续互动本身就是一种未被承认的劳动。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和劳动社会学的角度,审视了用户如何通过无偿贡献数据和注意力,来支持庞大的科技巨头。这种新型的劳动关系,模糊了工作与休闲的界限,对劳动者的心理健康和时间分配造成了怎样的结构性影响? 在方法论上,《屏幕背后的回响》结合了定性研究(深度访谈、民族志观察)与定量分析(社交网络分析、大规模文本挖掘),力求提供一个既富有人文关怀又具备实证基础的论述。我们避免了技术决定论的简单化陷阱,而是将技术视为社会力量的放大器和重构器,强调个体、群体和技术三者之间复杂的能动性关系。 最终,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技术至上的狂热或一味悲观的批判,以一种更具批判性、更富同理心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正在共同塑造的这个数字世界。它不仅是关于屏幕内发生的故事,更是关于屏幕如何改变了我们作为社会存在的核心议题:我们如何连接?我们如何定义彼此?以及,在无处不在的连接中,我们如何不迷失真正的自我?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人类学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对现代人际关系、技术伦理和社会转型有深刻思考的普通读者。 关键词: 数字社群、身份构建、情感连结、算法社会、注意力经济、网络文化、社会极化。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河合隼雄Hayao Kawai, 1928-2007


  出生于日本兵库县,毕业于京都大学数学系。1962年赴瑞士苏黎世荣格学院学习,是第一位取得荣格分析师资格的日本人。持有世界沙游学会执照,为该会创始人之一,也是日本沙游治疗的主要推动者。曾任京都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日本文化厅厅长、日本临床心理医师学会会长、京都大学荣誉教授等职。

  河合隼雄以深厚的心理学知识为基础,长年针对日本文学、政治、教育、社会问题等不同领域进行论述、对话。着作甚鉅,其中《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一书曾荣获大佛次郎奖,《高山寺的梦僧:明惠法师的梦境探索之旅》荣获首届新潮学艺奖。其他重要着作包括《孩子与恶》、《转大人的辛苦》、《青春的梦与游戏》、《故事里的不可思议》、《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以上由心灵工坊出版)、《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原来如此的对话》、《走进小孩的内心世界》、《心的栖止木》等。

编者简介

河合俊雄


  1957年生,河合隼雄之子,京都大学教授,荣格分析师,于1990年于苏黎世荣格学院取得分析师执照。他的兴趣在于研究心理治疗的文化与历史背景,陆续从事多项心理学相关书籍之编着译介,文章与着作已有英语、德语及日语版发行,作品已译成中文的有《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从《1Q84》的梦物语谈起》(心灵工坊出版)。

译者简介

林晖钧


  毕业于国立艺专,为国内知名小提琴家。醉心哲学与当代思潮,2011年起引介并翻译日本思想家柄谷行人着作,已出版《伦理21》、《柄谷行人谈政治》、《世界史的结构》、《哲学的起源》、《帝国的结构》,另译有《高山寺的梦僧》、《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革命的做法》、《孩子与恶》、《青春的梦与游戏》等书(均由心灵工坊出版)。
 

图书目录

河合隼雄•孩子与幻想系列  发刊词/河合俊雄
〔推荐序1〕「这其实是心理医生的诊疗手记……」/游珮芸
〔推荐序2〕对reality的体验/蔡怡佳
儿童文学与灵魂

为什么要读孩子的书?
一  埃里希•凯斯特纳《飞行教室》
二  菲利帕•皮亚斯《梦幻中的小狗》
三  琼安•罗宾森《回忆中的玛妮》
四  今江祥智《小少爷》《哥哥》《我们的阿母》
五  彼德•赫尔德林《曾经有个叫希贝尔的孩子》
六  阿思缇•林格伦《长袜皮皮》《长袜皮皮出海去》《长袜皮皮到南岛》
七  如玫•高登《老鼠太太》
八  长新太《堆啊堆啊 喵~》等
九  佐野洋子《我还是妹妹的时候》

〔解题〕阅读孩子的书
〔解说〕聚焦「灵魂」的视点,阅读「孩子的书」/石井睦美
〔附录〕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这其实是心理医生的诊疗手记……」 游珮芸/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请容许我先说一段二十年前的往事。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八日,还记得那一天,当时住在京都的我,搭着公车上山,到了位于西京区半山腰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拜访当时研究中心的所长河合隼雄。一下车,京都十二月的刺骨寒风袭来,但我却精神异常抖擞。因为,就要见到景仰的河合老师了……。到了所长室,向秘书说明来意,却被挡在门外。「所长没有这个行程,而且这个时间有其他约见的来客。」原来,我几天前打电话到所长室时,秘书刚好不在,河合老师亲自接了电话,一口答应了我的造访,然而,秘书并不知情,所以同个时段已经替所长安排了其他访客。
  
  在所长室内的河合老师知道后,马上向秘书道歉,然后交代,请另一位访客稍候半小时,他要先跟我见个面。我带着指导教授本田和子的推荐信,进入宽敞明亮的所长室,那里有一整面原木书柜的书墙。
  
  那年九月底我刚拿到博士学位,因为结婚,从东京搬到京都。指导教授给了我五封推荐函,可以拿去应征工作和「拜码头」用。河合老师正是京都在地的「大码头」。
  
  河合老师先是笑盈盈地欢迎我,并问候我的指导教授,然后跟我聊了一下我的研究内容。他当场帮我打了两通电话,一通联系与我领域比较相近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教授,让我参加在研究中心里举办的每月研究会。另一通打给住在京都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是河合老师的好友今江祥智先生,介绍我去拜访他。
  
  临走前,河合老师走到书墙,打开书柜,挑了一本书送我――《子どもの本を読む》(阅读孩子的书)。是的,正是各位手上这本书的日文版。河合老师一边帮我签名,一边笑道:「妳知道吗?我虽然不是儿童文学的学者或作家,却是儿童文学界的好朋友,日本儿童文学界可能得颁个『最佳推广人』奖给我哟!」这听起来俏皮的玩笑话,却是如假包换的事实。
  
  在日本留学的一九九〇年代,我常惊叹不是专攻儿童文学的大人们,也时兴组读书会阅读童书,不论是绘本、童话或是青少年小说……,日本的童书市场拥有许多成人读者。这绝大部分的功劳,的确要归功于跨界的领航者――知名荣格心理学家与临床心理师的河合隼雄。
  
  河合老师一九六五年在瑞士取得了荣格心理学分析师的资格,一九六七年在日本出版了《荣格心理学入门的专书》,一九六九年出版《箱庭疗法入门》,是日本心理分析治疗领域的先河。然而,河合老师不仅从西方带回理论与实践的方法,也运用这些方法探究日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与深层心理,陆续出版了《母性社会日本的病理》(一九七六)、《昔话的深层》(一九七七)、《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一九八二,编按:本书中文版由心灵工坊出版)、《日本人与自我认同心理疗法家之发想》(一九八四)等书。河合老师一边在京都大学教书,一边从事临床心理师的工作,且不断出版研究成果,应邀四处演讲,逐渐成为走出学术高塔,日本知识界亲民的「文化人」。日本一般自诩为「知青」的人,书架上一定会有河合老师的书。已然成为「知识巨人」的河合老师,从一九八一年开始,与日本儿童文学界的人士共同创办了儿童文学季刊《飞行教室》,开始连载「阅读孩子的书」为题的专栏,并且热心到各地与儿童文学作家对谈、演讲,引发了「大人也要读童书」的涟漪效应。日本的儿童文学界的确应该颁给河合老师一座「特殊贡献奖」!而本书就是集结粹选于「阅读孩子的书」的专栏文章。
  
  私心期盼《阅读孩子的书:儿童文学与灵魂》在台湾的翻译出版,能够诱发更多跨界的读者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虽然这本书中论及的作品,有几部在国内并没有出版,或是已经绝版。然而,河合老师的文风淡雅,论理清晰、行文浅显易懂,既不卖弄修辞、也不喜炫耀学问吊书袋;就算没有阅读过书中提到的作品,也能进入河合老师分析的世界里。不过,我也必须强调,虽然河合老师解析的是儿童文学,但本书却不是典型的文学导读,其实更像视角独特的心理医生私密诊疗手记。
  
  作为一位执业多年、阅历丰富的临床心理医生,河合老师在阅读这九部作品时,不像一般文学评论者,从作品「外部」入手,也就是除了作品本身,还要顾及作者经历、文学理论和儿童文学的历史;而是直接由「内部」切入,进入书中主角内心、体察角色的心境、再反刍自身的内在映照。那历程,和他做个案的心理分析治疗是相同的。他说:「面对这些作品时,就像面对前来求助的每一个案,会经历『动摇自己存在』的体验。」经由这些体验,他会一点、一点地了解「灵魂」;每部作品主人翁的处境、心情,虽然不同,但一旦认识其独特性,便会引导我们走向普遍性。
  
  作为读者,我们彷彿和河合老师一同坐在沙发后头,聆听每一位个案的心声;经由他的引导,抽丝剥茧,一步步进入他者的生命底层,「动摇自己的存在」。
  
  在挑选这些作品作为解析对象时,一个重要的关注焦点是「灵魂」,那是一个统合身、心的真实存有。尽管看似飘忽不定、难以触及,其作用却显明可见。这个观点,透过书中引介英国儿童文学家如玫.高登的童话《老鼠太太》,阐释得十分清楚。
  
  身材娇小的老鼠太太,和丈夫及一大群孩子居住在芭芭拉女士的屋子里,生活美满、衣食无缺。但是不知怎么的,她一直「想要某种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却因不知那是什么,而深感困扰。她的困扰,直到遇见不慎落难、被人类禁锢牢笼的山鸽,才得以纾解。透过山鸽的描述,她开始了解天空、山林、以及「外面那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并在出手拯救山鸽、亲眼目睹其展翅消逝后,明了「飞翔」的意义。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她把山鸽的经验完全「内化了」。以至于到最后,即使年老力衰,连路都走不好,仍赢得孙儿们无比的尊敬。尽管外表显现不出来,其他的老鼠总觉得老鼠太太「不知道哪里,就是不一样!」
  
  「那是因为,」河合老师结论道:「她知道了一些其他老鼠所不知道的事情。」无疑的,那是属于「灵魂」的事情。
  
  《老鼠太太》本身,插画生动、文字优美、情节感人,本已触动人心。但是经由河合老师的解析、引领后,读者更有机会进入故事主角――老鼠太太的灵魂深处,体会她的困惑、焦虑、探索、沉濳到豁然得解的过程。不仅看到热闹,也看懂门道。至此,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要如河合老师所说,以新鲜眼光,重新阅读童书。因为好的童书,不只是大人为孩子所写,而且是那些未曾失去「孩子之眼」光芒的大人,爲自己所写。
  
  时隔二十年再重读本书,不禁忆起河合老师那温暖、盈盈的笑脸……。感谢河合老师用心规划、细心导览,引领我们一同进入童书的祕境,透视故事中展现的光芒,了解主角人物的「另一个世界」、进而摇动自己的「灵魂」。因而得知,「其他老鼠」所不知道的事情……。
  
推荐序2
  
对reality的体验 蔡怡佳/辅仁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一个幻觉的未来》中,提出「现实教育」(education to reality)这样的概念,以标示个体直面现实、接纳现实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对佛洛伊德来说,直面现实意味着从孩童式之自我中心的「幻觉」状态离开,接纳不以自我慾望为中心的现实世界;心理的成熟就是与现实共处的能力。佛洛伊德并不是单方面地否定「幻觉」的意义,而是指出个体迈向成熟的过程中,认识「幻觉」之力量的重要性。温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在《游戏与现实》中提出游戏与幻想的能力对个体适应现实的重要性,在「幻觉」与「现实」辩证的轴线上,提出了第三地带。第三地带介于内部与外部现实之间,非此、非彼,却是协助婴儿逐渐认识与接纳现实重要的所在,以游戏与想像的能力为其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幻觉并不一定是与现实对立、只满足个体孩童式愿望的不成熟表现,反而是带领个体接触现实的重要中介。儿童文学中那些能够针对幻想世界提出精采故事的杰作,也可以在这个脉络下,理解为一种「现实教育」:不只是拆解幻觉、而是认识到幻觉的力量,进而丰厚现实的教育。在河合隼雄这本讨论儿童文学的书中,「现实教育」又可以更进一步理解成「为了加深对现实体验的能力而开展的教育」。
  
  对河合隼雄来说,阅读童书与心理治疗的工作有无法切断的关系。身为分析师,他认为心理治疗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供一个环境,让前来寻求协助的人,以及自己的灵魂,可以发挥最大的能力。荣格(Carl Jung)将宗教、神话与象征的理解视为分析师训练的重要环节,因为这些认识是理解求助者内在心灵的重要途径。河合隼雄在这本书中也将儿童文学当中的杰作理解为灵魂的书写。儿童文学忠实地陈述孩子眼中所看见的、和灵魂有深深关联的现实。阅读儿童文学,也就成为接近灵魂、理解灵魂的工作。
  
  什么是灵魂呢?灵魂无法直接说明,在这本书中,我认为河合隼雄是从对于reality的体验这个角度来理解灵魂。Reality同时包含了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两者都是reality,都一样重要:「只有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我们对reality的体验才能日益深化」。河合隼雄讨论的这些作品中,孩子们都经历过非常深刻的、对于内部现实的体验。透过河合隼雄精准而深刻的分析,我们看到,这些对于灵魂国度的体验并不是一种单向的前进,失去了与现实的联系。相反地,一旦这些内在体验开始启动时,外部现实也跟着变得真切、实在:光与暗浮现、失与得共存、部分与整体互映,直视现实与戏耍于幻想之间获得奇妙的平衡。当心灵的多层性被真实体验时,外部现实的单面性开始被打破,现实的多层性也随之开展。这种现实的多层性在接触灵魂后的开展,也就是我认为河合隼雄所提出的「现实教育」。
  
  河合隼雄说,自己是容易掉泪的人,常常在读着这些童书时,就感到热泪盈眶。阅读着他对这些儿童文学的分析时,我也时常感到热泪盈眶,觉得自己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阅读着这些作品时内心的激动。他说:「阅读儿童文学的杰作,可以感觉心灵受到洗涤,受到安慰,有时甚至能得到活下去的勇气。」对我来说,真是非常确切而实在的说法!我很喜欢阅读童书,但不知道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为了放松休闲、为了逃避现实,或只是为了重温孩提时代透过阅读得到的充实感。阅读这本书后,心中开始有了明白。当年我在书店看到《长袜皮皮》中译本的套书时,我的孩子七岁,我买了一套送他,自己也跟着读。我把当时随书附赠,制作成像明信片那样的卡片,贴在我工作地方的门上,那是皮皮神气地举起一匹马的图片。读到河合隼雄将皮皮诠释为彻底的内界居民、永恆的女神时,我不禁会心一笑。原来我八年多来,每次打开门进入工作的房间之前,所看到的那个力大无比的女孩,是这样满载着想像世界的智慧与女神的力量。冥冥之中,我是否也得到这些力量的支持,才有办法在现实世界中,生活下去呢?在宗教心理学的课程中,讲到超个人心理学所意图勾勒的灵性时,我也要借助许多儿童绘本的帮忙,才能把「对超越的体认、生活的意义与目的、生命的神圣性、对痛苦的认识、灵性生命的开展」等等这些很难被清楚界定与说明的概念,用故事的方式转成可以被体验的真实。当河合隼雄指出儿童文学与灵魂的深切关联时,我求助于儿童绘本的教学也就不再那么奇怪。
  
  早就被童书教育着的我,认为童书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的我,在河合隼雄的书中,得到了更多的明白。大人们所自以为理解的现实、拼命维护的现实,并不是对外在现实真正的爱。河合隼雄透过《梦幻中的小狗》中的班而看到,只有对内在现实非常深刻地体验过的人,才能产生对外在现实的爱。班是一个十岁的少年,日夜期盼得到一只又大又威风的狗,做为他的生日礼物。他想像着德国狼犬、大丹犬、英国獒犬、猎犬,不知道要怎么决定才好。当班的心思最后落在苏俄猎狼犬身上时,跃进他生命的,却是非常特别,得闭上眼睛,才能看得见的小狗。小狗在故事的后面也不见了,却开始,或者说,才开始住在班的心中,在班的心中永远活下去:「成为少年的支柱,让他能够以一个个人的身分,生存下去。」透过河合隼雄的阅读与分析,我也和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孩子一样,经验了灵魂国度的真实。现实因为这些体验所焕发出来的光,微小地像班那只看不见的小狗一样,得闭上眼睛,才看得见;当失去时,才得到了永恆的居所。

图书试读

第六章 阿思缇•林格伦《长袜皮皮》《长袜皮皮出海去》《长袜皮皮到南岛》
 
1、幸运的孩子

 
什么样的孩子叫作「幸运的孩子」?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在第三章讨论罗宾森《回忆中的玛妮》时,曾经介绍主人翁安娜与玛妮,两人之间关于「幸运的人」的对话。贫穷的孤儿安娜,拥有富有双亲的玛妮,到底谁比较幸运?一旦开始想这个问题,事情就变得很复杂。不过,其实不需要想得那么严重。这世上确实存在着超级幸运的孩子,光是听到他们的故事,我们就会跟着开心起来。有些人擅长讲述幸运小孩的故事。那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相当不容易。不相信的话,可以试着在自己心里描绘幸运孩子的样貌,就可以发现那有多困难。叙述可怜不幸孩子的遭遇,博得听众同情,或是述说勇敢正直孩子的经历,让对方感动,这些都不难,但是要讲一个幸运孩子的故事,让听的人开心,那可就是个大挑战了。因为人类共通的嫉妒情感,会妨碍我们为他人感到高兴。
 
但是,林格伦的三部作《长袜皮皮》《长袜皮皮出海去》《长袜皮皮到南岛》的主人翁皮皮,正是这种「幸运的孩子」。皮皮是怎么样的小孩?让我们引用《长袜皮皮》的开头:
 
瑞典的一个小小的、小小的小镇边边上,有一个杂草丛生的破旧庭院。庭院里有一栋古老的房子,有一个名叫长袜皮皮的女孩子就住在这里。这孩子九岁,独自一人生活。皮皮没有妈妈,也没有爸爸……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给孩子的文学》这本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温柔的洗礼。作者从儿童文学的起源,一路探讨到不同年龄层孩子的心灵需求,以及文学作品如何滋养他们的情感和认知,真是细致入微。我本身是小学老师,每天面对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也常常思考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世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它不仅仅停留在“好书推荐”的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作品背后的教育意义,以及如何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书籍。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想象力”的强调,她认为想象力是孩子创造力的源泉,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恰恰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书里提到很多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像《小王子》、《爱丽丝梦游仙境》等等,这些书我小时候都读过,现在再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充满魅力。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给孩子选择书籍,不能只看故事是否有趣,更要关注作品是否能够触动孩子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思考。总之,这是一本值得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真阅读的好书,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也更好地引导他们走进文学的殿堂。

评分

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也回到了童年。作者用一种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儿童文学的魅力,以及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我本身是儿童心理咨询师,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我发现,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源于童年时期缺乏关爱和陪伴。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恰恰能够弥补这种缺失,给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书里提到,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同理心和社交能力。这些都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作者还强调,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阅读的环境,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书籍,不要过多干涉他们的阅读过程。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如果被强迫,就会失去乐趣。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也是给家长看的,它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灵世界,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书里还介绍了一些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绘本,这些绘本的画面精美,色彩鲜艳,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因为市面上关于儿童文学的书籍太多了,感觉大同小异。但读了几页之后,我就被作者的观点所吸引了。她并没有简单地把儿童文学定义为“给孩子看的书”,而是把它看作一种“与孩子心灵对话”的方式。这种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作者认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够触动孩子的情感,引发他们的思考,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她还提到,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应该简洁、生动、形象,能够让孩子轻松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孩子的语言能力还在发展阶段,如果作品的语言过于复杂,他们就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给孩子选择书籍,不能只看书的封面和标题,更要关注书的内容和语言。书里还介绍了一些国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翻译质量都非常高,能够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原汁原味。我是一个自由职业的译者,经常需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书籍,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灵感,让我对儿童文学的翻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啊,读起来有点像跟一位老朋友促膝长谈。作者的文笔很亲切,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分享她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和感悟。我本身是资深书店店员,每天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书籍,也遇到过很多家长来咨询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读物。以前我总是根据畅销榜或者书评来推荐,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忽略了很多重要的东西。比如,孩子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书籍的接受程度。作者在书中强调,要尊重孩子的阅读选择,不要强迫他们读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时候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好”,会强行给他们买一些所谓的“名著”,结果孩子根本读不进去,反而对阅读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本书也让我重新思考了儿童文学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手段,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书里还介绍了很多台湾本土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能够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很特别,作者没有按照传统的章节划分,而是以一个个主题来展开论述。比如,“想象力的翅膀”、“情感的滋养”、“价值观的塑造”等等。这种结构让书的内容更加灵活,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我是一个退休的语文老师,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我见证了儿童文学的变迁,也看到了孩子们阅读习惯的变化。以前的孩子们喜欢读纸质书,而现在的孩子们更喜欢看电子书。虽然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儿童文学的核心价值并没有改变。作者在书中强调,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快乐。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阅读是孩子一生的财富。书里还介绍了一些台湾本土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能够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台湾文化的魅力。这本书也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意义,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观。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它会让你对儿童文学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会让你对教育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