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之监理机制

互联网金融之监理机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互联网金融
  • 金融科技
  • 金融监管
  • 监理
  • 风险管理
  • 金融创新
  • 普惠金融
  • 金融安全
  • 科技监管
  • 金融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金融网路线上服务,已是先进国家常态。互联网与金融之结合,具有打破时空限制、资讯透明化、交易成本低、弥补传统金融排斥领域、服务个人化、系统化等优势,为金融业灌注了全新之泉源,促进金融科技之建置与革新。

  迎接互联网金融世代之到来,金融监理机关于控管风险之同时,亦应思考如何平衡金融秩序稳定、消费者或投资人权益之保障及互联网金融之发展,俾令金融科技创新与消费者或投资人之保护达到相得益彰之均衡发展。

  本书首先介绍互联网金融之概念及发展背景,并简述互联网金融各种模式之架构。其次,除分析互联网金融之影响及存在风险,并指出监理机制之发展趋势外,尚介绍第三方支付、P2P网路信贷、群众募资等三种重要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分别比较分析英国、美国及我国之监管规范,并提出本书之观点。
书名:全球科技巨头的崛起与监管挑战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末至今,以美国硅谷为核心,向全球辐射的科技巨头(Big Tech)的起源、扩张路径及其对全球经济结构、社会治理乃至国家安全层面带来的深刻变革与复杂挑战。全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叙事框架,从技术演进的底层逻辑出发,系统梳理这些平台型企业如何通过数据积累、网络效应和资本运作,构建起前所未有的市场支配力。 第一部分:数据洪流与平台霸权的诞生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互联网技术从Web 1.0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时代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分析了“数据即石油”时代,信息流动的效率如何被少数掌握核心基础设施的科技公司所垄断。 我们详细考察了三家关键领域的巨头——在搜索与广告分发领域建立起信息入口的巨头、在社交网络领域掌握用户注意力资源的巨头,以及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上构建起“数字底座”的巨头。本书不侧重于介绍它们的具体产品,而是着眼于其商业模式背后的核心驱动力:用户行为数据的全景式采集与算法的黑箱优化。 探讨了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如何转化为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随着用户基数的几何级增长,新进入者即便拥有颠覆性的技术,也难以在短期内克服现有平台在连接密度和数据广度上的优势。这种自然垄断的形成机制,与传统工业时代的垄断存在本质区别,它依赖于信息流和社群关系的中心化,而非单纯的物理资源控制。 第二部分:跨界融合与生态系统的锁定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这些科技巨头如何利用其在核心领域的控制权,向相邻乃至非相关领域进行无缝扩张,构建起严密的“生态系统”。这种扩张并非简单的多元化经营,而是一种基于数据和用户信任的系统性渗透。 我们分析了零售、金融支付、健康医疗、自动驾驶等垂直行业被科技巨头重塑的过程。例如,在支付领域,通过便捷的用户体验和海量用户基础,科技平台轻易地将交易数据与用户画像进行深度绑定,从而掌握了比传统金融机构更全面的经济活动信息。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平台如何通过“双边市场”的特性,同时服务于消费者和生产者(例如商家或内容创作者)。这种结构使得平台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又是最大的参与者,可能出现“自我偏好”(Self-Preferencing)的行为,即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和分发渠道,挤压第三方竞争者的生存空间。本书通过多个案例研究,展示了这种权力结构如何扭曲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第三部分:全球化、地缘政治与技术主权 随着科技巨头影响力的溢出,它们不再仅仅是商业实体,更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行为体。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技术主权(Technological Sovereignty)的概念,以及各国政府在面对这些跨国数字力量时的应对策略。 我们对比分析了不同司法辖区对科技巨头的监管哲学。例如,欧盟倾向于通过《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数字市场法案》(DMA)等前瞻性立法,强调用户权利和市场公平性,采取“事前监管”的思路;而美国则更多依赖反垄断法在事后进行结构性拆分或行为约束;新兴经济体则在数据本地化和“防火墙”的建立上表现出更强的国家控制意愿。 本书详细分析了供应链安全与核心技术控制权的冲突。在半导体、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和关键软件栈方面,科技巨头与国家安全利益的交织日益紧密。数据的跨境流动限制、关键基础设施的风险敞口,都将技术竞争提升到了地缘政治竞争的层面。 第四部分:社会治理的重构与伦理困境 科技巨头的权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更深刻地塑造了社会的话语权和认知结构。本部分关注算法治理的难题。 探讨了算法决策的透明度(Explainability)、偏见性(Bias)与问责制(Accountability)问题。当推荐系统、信用评分系统或招聘筛选系统由少数公司运营的复杂模型决定时,如何确保社会公平和个体权利不被侵犯,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伦理和法律难题。 此外,信息茧房(Filter Bubbles)和虚假信息的快速传播机制,对民主决策和社会共识的形成构成了严峻挑战。本书追溯了平台在内容审核上的权责边界,以及面对政治宣传和极端主义内容时,其作为“守门人”角色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结论:重塑数字时代的监管框架 全书最终回归到对未来监管框架的探讨。作者认为,传统的、针对特定行业(如电信、公用事业)的监管模式已无法有效约束这些跨行业、高速度迭代的数字平台。未来的监管需要具备前瞻性、灵活性和跨国协作性。 我们提出了关于“功能性监管”(Regulating Functions, Not Firms)的思路,即识别并规制平台所执行的关键功能(如市场准入、数据控制、信息分发)本身,而不是仅仅关注其规模大小。本书为政策制定者、法律从业者以及对数字经济未来走向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套全面、深入的分析工具,以理解和应对全球科技巨头崛起带来的全方位挑战。本书旨在激发关于如何确保技术创新服务于公共利益,而非仅仅服从于资本扩张的深入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志诚


  现职:
  国立中正大学法学院教授

  学历:
  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系毕业
  国立政治大学法学硕士
  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博士

  经历:
  私立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任教授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兼任教授
  财团法人金融消费评议中心董事
  财团法人证券投资人及期货交易人保护中心董事
  金融研究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

廖乃庆

  现职:
  德益法律事务所实习律师

  学历:
  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系毕业
  国立中正大学财经法律硕士

许光承

  现职:
  科技部补助专题研究计画兼任助理、实习律师

  学历:
  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系毕业
  国立中正大学财经法律研究所硕士班

张宇脩

  现职:
  仰盛法律事务所律师

  学历:
  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系毕业
  国立中正大学财经法律研究所硕士班

图书目录

主编序 ①
导读 ③

第1章  互联网金融之意义、发展背景及特征 1
第1节  互联网金融之意义 2
第2节  发展背景 9
第3节  特征 14

第2章  互联网金融之模式 23
第1节  新兴金融模式之发展趋势 24
第2节  第三方支付 26
第3节  P2P网路信贷 37
第4节  群众募资 65
第5节  大数据金融 88
第6节  互联网金融门户 98
第7节  虚拟货币 104

第3章  互联网金融发展之影响 113
第1节  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业之冲击 114
第2节  传统金融业之因应 118

第4章  互联网金融之存在风险 125
第1节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共同风险 126
第2节  互联网金融风险之特殊性 132

第5章  互联网金融之监理机制 137
第1节  互联网金融之合法界限 138
第2节  互联网金融之监理趋势 144

第6章  第三方支付之监理规范 149
第1节  预付储值之争议 150
第2节  美国针对第三方支付之监理规范 152
第3节  我国针对第三方支付之监理规范 157

第7章  P2P网路信贷之监理规范 183
第1节  英国针对P2P网路信贷之规范及监理策略 184
第2节  美国针对P2P网路信贷之规范及监理策略 196
第3节  中国针对P2P网路信贷之规范及监理策略 206
第4节  我国针对P2P网路信贷之规范及监理策略 212

第8章  群众募资之监理规范 215
第1节  股权模式群众募资涉及之相关法律争议与监理思路 216
第2节  美国针对股权模式群众募资之规范及监理策略 221
第3节  我国针对证券商经营股权性质群众募资平台规范分析 233

第9章  监理沙盒机制 261
第1节  监理沙盒之意义 263
第2节  英国之监理沙盒机制 264
第3节  新加坡之监理沙盒机制 272
第4节  我国之金融监理沙盒蓝图 274
第5节  小结 279

第10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体制之展望 283
第1节  结论 284
第2节  建议 285

图书序言

主编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及现代金融市场的需求,在互联网上建构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直接金融或间接金融之第三种金融模式,发展出互联网金融之概念。互联网金融之类型,主要有第三方支付、P2P网路信贷、群众募资、互联网货币、海量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门户等。互联网金融挟带着打破时空限制、资讯透明化、交易成本低、弥补传统金融排斥领域、服务个人化等优势,已在全球掀起一波巨浪,对于传统金融业带来莫大冲击,迫使其加速金融互联网之建置与革新。互联网虽拥有若干优势,却也潜藏巨大的危机,互联网金融除了传统金融业面临之固有风险外,亦面临着科技信息风险及长尾风险,且因互联网技术之应用更易使固有之风险扩散及质变,而导致不易控制之系统性风险,导致监理机关面临极大之挑战。监理机关在控管风险之同时,亦应思考如何平衡金融秩序稳定、消费者或投资人权益之保障及互联网金融之发展,避免顾此失彼,阻碍金融创新。

  本书首先介绍互联网金融之概念及发展背景,并简述互联网金融各种模式之架构。其次,除分析互联网金融之影响及存在风险,并指出监理机制之发展方向外,尚介绍第三方支付、P2P网路信贷、群众募资等三种重要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分别比较分析英国、美国及我国之监管规范,并提出作者之观点。

  本书承蒙「公益信託诚品法务会计研究发展基金」赞助出版,谨表谢忱。此外,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李启琳先生及其他编辑同仁所提供的法律专业编校服务,对本书品质亦甚有助益,并此致谢。

王志诚
2017年1月20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欣慰的一點,是作者在探討互聯網金融監理機制時,並沒有將其視為一個孤立的問題,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不斷變化的全球經濟格局中進行分析。他不僅關注了傳統的監管工具,例如許可證制度、資本適足率要求等,更深入地探討了隨著科技的發展,監理工具本身也在不斷演進。作者對於「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的討論,令我印象深刻。開放銀行鼓勵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服務提供商共享數據,這為金融創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間,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監管挑戰,例如數據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等。 書中對於「監理者」如何擁抱新技術、提升監理效率的探討,也讓我看到了金融監管的未來發展方向。作者建議監理機構應當積極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來提升監理的精準性和效率。例如,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來識別潛在的風險點、利用人工智能來自動化審批流程、以及利用區塊鏈來提升交易的可追溯性。這讓我感覺,未來的金融監管將會更加智能化、更加高效,也更能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

评分

我必須說,《互聯網金融之监理機制》這本書,確實觸及了我心中一直以來對金融科技監管的許多疑惑。作者在書中探討了「監理套利」這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由於不同國家、地區在監管上的差異,一些互聯網金融公司可能會選擇在監管較為寬鬆的地區設立分支機構,以規避嚴格的監管要求。這種行為不僅會損害公平競爭,更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作者在書中深入分析了這種現象的成因,並提出了一些國際合作的建議,例如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協調監管標準等,以共同打擊監理套利行為。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這些嚴肅的監管問題時,並沒有流露出過於悲觀的基調。相反,他強調了加強國際間的監理合作的重要性,並分享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例如,在打擊跨國洗錢和恐怖融資方面,各國監管機構通過加強情報交換和聯合執法,已經取得了不少顯著成效。這讓我感覺,儘管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挑戰重重,但透過積極的國際合作,我們是有能力應對的。這本書讓我對金融監管的國際協調,有了更為立體和深入的認識。

评分

坦白說,這本《互聯網金融之监理機制》的內容,有些部分真的讓我茅塞頓開。我過去一直對「穿透性監管」這個概念有些模糊的認識,但透過作者在書中的細緻闡述,我才真正理解了它的精髓。作者解釋說,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過程中,一些機構會利用複雜的交易結構和層層嵌套的產品來規避監管。而「穿透性監管」,就是要能夠看透這些表面的複雜性,識別出真正的風險所在,並對其實施有效的監管。 他引用了許多案例,來說明為什麼需要進行穿透性監管。例如,一些 P2P 平台表面上是撮合借貸,但實際上可能存在資金池、自融等違規行為。如果監管機構僅僅按照其表面上的業務模式進行監管,就很容易被其掩蓋。作者強調,穿透性監管不僅要求監管機構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更需要監管機構具備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這讓我對監管工作的挑戰性有了新的認識,也對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防範金融風險,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评分

哇!拿到這本《互聯網金融之监理機制》真是讓我驚喜連連,迫不及待就想跟各位書友分享一下我的初步閱讀心得。身為一個在台灣長期關注金融科技發展的讀者,過去幾年來,我們見證了互聯網金融在兩岸三地乃至全球的蓬勃發展,從最早的 P2P 借貸、第三方支付,到如今的區塊鏈、加密貨幣,創新腳步之快,讓人目不暇給。然而,隨之而來的風險與挑戰,也讓監管機構與市場參與者們傷透腦筋。這本書的出現,就像及時雨一般,深入淺出地探討了這個關鍵性的議題。 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架構上的巧思,他並沒有將監理機制單純地看作是一堆冰冷的法規條文,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經濟與社會脈絡中進行剖析。從互聯網金融的萌芽期,到其演變為影響廣泛的金融生態系統,作者細緻地勾勒出監理政策如何應對市場的快速變革。他沒有止步於理論層面,而是引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其中不乏我司熟悉的中國大陸、新加坡、甚至一些西方國家的實踐經驗。透過這些生動的案例,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理解不同國家在監理思路上、工具選擇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像是某些國家採取較為寬鬆的監管政策,以鼓勵創新,但也可能因此埋下金融風險的隱患;而另一些國家則傾向於嚴格的事前審批,以保障消費者權益,但又可能扼殺了初創企業的活力。這種對比分析,讓我對「監理」二字的複雜性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

這本《互聯網金融之监理機制》的內容,對於我這樣一個在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知識財富。作者在闡述監理機制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理論框架的介紹,而是將其與實際的業務場景緊密結合,這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點。例如,在探討反洗錢(AML)和反恐怖融資(CTF)的監理時,作者詳細解析了互聯網金融平台如何利用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來提升交易的可追溯性與透明度,從而更好地履行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的義務。這讓我在日常工作中,對於如何應用科技手段來達成合規要求,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書中對於數據隱私保護的討論,也讓我深感共鳴。互聯網金融的核心在於數據,但數據的收集、儲存、以及使用,都伴隨著嚴格的隱私保護要求。作者深入剖析了不同國家在數據保護方面的立法差異,以及互聯網金融機構在合規方面面臨的挑戰。他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數據監理理念,強調在追求數據價值的同時,必須將用戶的個人隱私權放在首位,這與我國近年來大力推動的個人資料保護法精神不謀而合。我認為,這本書不僅是關於監理機制,更是關於如何建立一個更加信任、更加可持續的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

评分

讓我驚喜的是,這本《互聯網金融之监理機制》在探討監理機制時,並沒有僅僅聚焦於「禁止」或「限制」,而是更加強調「引導」與「賦能」。作者認為,監理的目的並非是扼殺創新,而是要為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他深入探討了如何通過制定合理的監管框架,來鼓勵金融機構發展創新業務,同時又能夠有效地防範風險。 書中對於「監理與創新的良性互動」的討論,讓我耳目一新。作者提出,監理機構應該積極與市場參與者溝通,了解他們的創新需求,並在合規的前提下,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可以通過設立創新試點專區、提供監管指導等方式,來幫助初創企業克服監管障礙。這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監管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續的金融生態系統的書。我認為,這對於所有關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人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评分

這本《互聯網金融之监理機制》的內容,讓我對「牌照監管」與「行為監管」之間的關係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作者在書中闡述了,單純依賴牌照監管,可能無法完全覆蓋到互聯網金融領域不斷湧現的新業務和新模式。因此,行為監管的重要性就愈發凸顯。它關注的是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是否合規、是否損害了消費者權益,而非僅僅關注其是否持有相應的牌照。 他舉例說明,即使一家公司持有合法的支付牌照,但如果其在經營過程中存在欺詐、誤導消費者的行為,那麼行為監管就應當介入。這種監管思路,讓我感覺更加貼近市場的實際情況,也更能有效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我認為,這本書對於我們理解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邏輯,以及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评分

讓我感到驚豔的是,這本《互聯網金融之监理機制》在探討監理問題時,展現了一種前瞻性的視角。作者並沒有將監理僅僅視為對既有問題的回應,而是積極思考如何引導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他深入剖析了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特別是其在跨境支付、數字貨幣等方面的潛力,並探討了監理機構應該如何為這些新興技術的發展創造有利的監管環境。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監理並非總是阻礙,有時反而是創新發展的催化劑。 此外,作者對於「監理者」本身的數位化轉型也進行了深刻的論述。他指出,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傳統的監理模式已經難以應對挑戰,監理機構自身也必須擁抱科技,提升監理能力。這包括運用大數據分析來識別風險、利用人工智能來預測市場趨勢、以及構建跨部門的協作平台來加強信息共享。這本書讓我對監理工作的未來充滿想像,也對監理機構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福祉,有了更為宏觀的理解。我認為,這是一本能夠啟發思考、拓展視野的佳作。

评分

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探討互聯網金融監理機制時,所採用的「風險為本」的視角。他並沒有主張一刀切的監管模式,而是強調要根據不同業務、不同平台的風險程度,採取差異化的監管措施。對於高風險的業務,應當實施更為嚴格的監管;對於低風險的業務,則可以採取更為寬鬆的監管方式,以鼓勵創新。這種靈活的監管思路,讓我覺得更加貼近實際,也更能平衡監管與創新的關係。 書中對於「系統性風險」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使得金融體系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一旦發生問題,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對整個金融體系造成衝擊。作者深入分析了互聯網金融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各種途徑,例如平台倒閉、數據洩露、市場操縱等,並提出了相應的監管對策,例如加強對關鍵金融基礎設施的監管、建立風險預警機制、以及強化市場紀律等。這本書讓我對金融穩定性的重要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在於它對「監理沙盒」概念的深入探討。我們知道,金融科技的發展往往是「先有雞後有蛋」,創新產品與服務在推出市場後,監管者才意識到需要制定相應的規則。而監理沙盒,正是為了破解這個難題而誕生的。作者詳細闡述了監理沙盒的設計理念、實施流程,以及在不同國家推行的成效。他列舉了許多通過監理沙盒試點,最終成功落地並獲得監管認可的案例,這讓我覺得,創新與監管並非全然對立,而是可以透過合理的機制達到平衡。 更讓我感到受用的是,作者並沒有將監理沙盒視為萬靈丹,而是深入分析了其潛在的挑戰,例如如何界定「創新性」、如何平衡試點期間的風險與消費者保護、以及如何將試點經驗有效轉化為正式的監管框架。他提出的「監理科技」(RegTech)概念,更是讓我耳目一新。RegTech 的應用,能夠協助監管機構更有效地進行風險監測、合規審查,甚至能夠預警潛在的系統性風險。這本書讓我了解到,未來的金融監理,將會是科技與智慧的結晶,而非單純的人力密集型工作。我對此感到非常期待,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更有效地應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複雜挑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