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华洗尽,大时代下的草根生活
纪实与浪漫交织,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构造香港的另一面貌
处于五十到八十年代英治香港的蒙敏生,以镜头捕捉香港各方面的社会面貌。他的摄影把那时代来自大陆的左派社会形态、香港底层社会市民的情感,以及沙龙摄影的艺术方式混合一起,具有另一种社会历史意义。
本书从蒙敏生拍摄超过十万张底片中,精选百多幅别具意义的香港写照及构图。他从纪实角度纪录香港历史,也透过自设场景及摆拍技巧,构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形象。
本书特色 1. 精选2006年度国际摄影年展摄影师金奖──蒙敏生在几十年的摄影生涯中百多幅别具意义的香港写照及构图。
2. 摄影师因为其左派特殊身分,拍摄的纪实照片有高度人民性,并反映了香港低下阶层的生活面貌及政治气候,取材方面有特色。
3. 摄影师自行设计及摆拍的造型照片,突显其革命情怀及前卫的拍摄风格,让读者看到香港的另一面。
名人推荐 「蒙敏生先生通过摄影而呈现出来的六七十年代香港社会面貌,在我看来是陌生的多于熟悉的。但通过那种陌生的感觉和因此而产生的距离和疏离感,又叫我知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社会里,不同背景的市民生活在不同的生活世界里面。」──吕大乐,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社会研究讲座教授
「人在天堂,很难理解地狱。蒙敏生先生的作品就在两者间相望。凭一心热血和有点幼稚的憧憬,碰出些创意的火花。不忘受『迫害』的劳苦大众,也常抽空制造天堂的美女。」──刘博智,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与设计系教授、摄影家
「蒙敏生的影像作品述说了『革命』和『生活』两种境地,这不是『革命 + 生活』,相反,革命有革命的逻辑,生活有生活的逻辑,照片里的人物被这两种不同的逻辑困扰、争夺。蒙敏生必然肯定革命的正当、合理,但出于天性和阅历,他又不能忘情于那飘离在坚硬的革命之外的柔软的人性区域。」──姜纬,策展人、摄影批评家
「蒙敏生的摄影是上世纪香港摄影中的一个另类。他的摄影交织着那个时代来自中国大陆的左派社会意义形态,和香港底层社会的情感,以及沙龙摄影的艺术思维方式,是一个多义的影像文本。因此,他的摄影具有难能可贵的社会历史意义。」──鲍昆,策展人、摄影批评家
「香港是一个奇特之地,它不仅有一百年以上的殖民史,而且还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但出于各种原因,一般人对香港历史的这种特质缺乏了解。近三十年来,香港的意义越来越为国人所熟悉。特别是九七回归之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得以近距离地观察香港。不过,香港那深邃的一面仍然不为人知。现在,通过蒙敏生的影像,香港的这『另一面』开始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以蒙敏生漫长的摄影生涯和独特的左派经历,他所告诉给我们的,就不仅仅是香港的繁华,还有香港的挣扎。从这个意义来说,蒙敏生的『香港』是不得不知道的。」──杨小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