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百句(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经典名作)

芭蕉百句(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经典名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松尾芭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奥之细道》后,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经典名作 ──《芭蕉百句》,中文世界首度译出 三大名家绝佳组合 作者:松尾芭蕉 日本俳谐大师、世界闻名俳句大家,享有「俳圣」之誉。是「元禄文化」的旗手。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媲美中国「诗圣」杜甫。 译注:郑清茂 美国麻州大学、国立东华大学荣誉教授、日本文学研究专家。 绘图:庄因 知名作家、书画家、史丹福大学退休教授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文类, 松尾芭蕉是把俳谐推展到最高峰的中心人物, 在日本文学史上有「俳圣」之称。 贵族气的「雅」趣,加上庶民性的「俗」味, 创造了一种雅俗共创共赏的艺术形式。 俳句兴起于16世纪中叶的室町时代末期,盛行于17、18世纪的江户时代;流传至今,历久不衰。甚至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所谓汉俳或欧美haiku的出现。 现在所谓俳句,原称发句,指俳谐连句之首句,基本上沿袭了和歌连歌的体式。但是在素材、表现理念、审美意识各方面,产生了明显的质变。就是在不完全放弃贵族气的「雅」趣之下,积极吸收了庶民性的「俗」味,创造了一种雅俗共创共赏的艺术形式。 俳句的原形为日文「五‧七‧五」三行,共十七音节,称上五‧中七‧下五。由郑清茂先生译注的《芭蕉百句》则一律以汉字「四‧六‧四」十四言译之;文白不拘,希望能够表达俳句特有的诙谐轻妙之趣。 松尾芭蕉在日本古典「幽玄」的美学基础上,广泛採用汉诗汉文的典故与词句表现、传统和歌所不咏的诸多素材、民间生活的俗语俗艺俗习等,而且提出了所谓「佗わび」、「湿しほり」、「寂さび」、「细ほそみ」、「轻かるみ」的俳谐理念,并展开俳谐风雅「不易流传」之说。而且身体力行,传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芭蕉百句》按年代先后编排,译成汉语,并附简单注释、原文及其汉字汉词假名注音,以为鑑赏之一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松尾芭蕉(1644-1694)


  日本德川时代的俳谐大师,有日本「俳圣」之誉。是日本德川时代灿烂的「元禄文化」的旗手之一。

  俳谐是一种最具日本特色、极为重要的文学类型。芭蕉在日本俳谐史上,远承日本和歌与中国诗文的古典传统,提出枯淡、闲寂、轻妙等美学概念,融汇人生即旅、诸行无常的存在哲学。所创蕉门蕉风,影响深远,不仅在日本历久不衰,至今依然,而且遍及世界各地,仍在扩大中。

  芭蕉(Basho)的名字几乎变成了俳句的同义词。现在有所谓英俳、汉俳之作,追本溯源,也应与芭蕉的典范不无关系。

译注者简介

郑清茂


  台湾嘉义县人。1933年生。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博士。历任台湾大学、加州大学、麻州大学、东华大学等校教授。现为东华大学荣誉教授。着有《中国文学在日本》等书。译有日本汉学着作多种,包括吉川幸次郎《元杂剧研究》、《宋诗概说》、《元明诗概说》,小西甚一《日本文学史》,以及《平家物语》、芭蕉《奥之细道》等日本古典名着。

绘者简介

庄因


  知名作家、书画家、史丹福大学退休教授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宽文六年丙午(一六六六) 二十三岁
〔无题〕
时雨连绵
迟迟不耐久等
松上已雪
时雨をや もどかしがりて 松の雪 季语「雪」:冬
し ぐ れ まつ ゆき
*直译:「时雨呀,令人着急,松上下雪。」
*慈圆(一一五五|一二二五)〈奉歌百首时作〉:「わが恋は 松を时雨の 染めかねて 真葛が原に 风さわぐなり(我恋松常青,时雨不易色;葛原乱心曲,但闻风瑟瑟)。」(《新古今集‧恋歌一》)按:「时雨」指秋冬之交所降之阵雨,有染红树叶之力,在歌中或以喻泪水。
*松树长青,不因时雨而凋零变色。下五之「松」,与「待」(まつ)读音同、义双关,故又含有等待下雪之意。

延宝五年丁巳(一六七七) 三十四岁
〔无题〕
猫有所欢
钻出灶坑塌隙
寻偶去也
猫の妻 へついの崩れより 通ひけり 季语「猫妻」:春
ねこ つま くず かよ
*直译:「雄猫从灶窝裂洞,出出进进。」
*古代灶坑简陋,多以土块或石头堆叠而成,故易崩塌。
*此句音节五‧九‧五,属破调句。
*《伊势物语》五段:「昔有一男子,私通东五条大路边〔某女子〕。为了保密,不走正门,而从童仆踩出之土墙倒塌处出入。」
*上五之「妻(つま)」,在古语中意谓情侣或配偶,包括动物,不分性别,故或以「夫」当之。在此应指雄猫,以喻男人寻爱。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