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百句(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经典名作)

芭蕉百句(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经典名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松尾芭蕉
图书标签:
  • 俳句
  • 松尾芭蕉
  • 日本文学
  • 古典诗歌
  • 诗歌
  • 文学
  • 旅行文学
  • 文化
  • 艺术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奥之细道》后,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经典名作 ──《芭蕉百句》,中文世界首度译出 三大名家绝佳组合 作者:松尾芭蕉 日本俳谐大师、世界闻名俳句大家,享有「俳圣」之誉。是「元禄文化」的旗手。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媲美中国「诗圣」杜甫。 译注:郑清茂 美国麻州大学、国立东华大学荣誉教授、日本文学研究专家。 绘图:庄因 知名作家、书画家、史丹福大学退休教授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文类, 松尾芭蕉是把俳谐推展到最高峰的中心人物, 在日本文学史上有「俳圣」之称。 贵族气的「雅」趣,加上庶民性的「俗」味, 创造了一种雅俗共创共赏的艺术形式。 俳句兴起于16世纪中叶的室町时代末期,盛行于17、18世纪的江户时代;流传至今,历久不衰。甚至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所谓汉俳或欧美haiku的出现。 现在所谓俳句,原称发句,指俳谐连句之首句,基本上沿袭了和歌连歌的体式。但是在素材、表现理念、审美意识各方面,产生了明显的质变。就是在不完全放弃贵族气的「雅」趣之下,积极吸收了庶民性的「俗」味,创造了一种雅俗共创共赏的艺术形式。 俳句的原形为日文「五‧七‧五」三行,共十七音节,称上五‧中七‧下五。由郑清茂先生译注的《芭蕉百句》则一律以汉字「四‧六‧四」十四言译之;文白不拘,希望能够表达俳句特有的诙谐轻妙之趣。 松尾芭蕉在日本古典「幽玄」的美学基础上,广泛採用汉诗汉文的典故与词句表现、传统和歌所不咏的诸多素材、民间生活的俗语俗艺俗习等,而且提出了所谓「佗わび」、「湿しほり」、「寂さび」、「细ほそみ」、「轻かるみ」的俳谐理念,并展开俳谐风雅「不易流传」之说。而且身体力行,传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芭蕉百句》按年代先后编排,译成汉语,并附简单注释、原文及其汉字汉词假名注音,以为鑑赏之一助。
好的,为您呈上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将聚焦于一部完全不同的著作,确保内容详实且不涉及您提到的《芭蕉百句》。 --- 《星辰的低语:古代天文观测与神话体系构建》 导言:仰望苍穹,人类文明的起源之眼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头顶那片浩瀚无垠的夜空充满了无尽的遐想与敬畏。星辰的轨迹,月亮的圆缺,以及流星的倏忽而逝,无不牵动着早期文明的神经。《星辰的低语:古代天文观测与神话体系构建》一书,并非仅仅记录了古代人对天象的粗浅观察,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观测如何一步步演化为复杂而精密的宇宙模型,并最终渗透并塑形了人类早期社会的宗教信仰、政治结构乃至日常生活。 本书的立足点在于跨学科的整合——它融合了考古学发现的测石结构、古文献中的历法记载、人类学中的神话学分析,以及天文学基础知识,旨在描绘一幅清晰的图景:古代社会是如何通过“阅读”星空来理解自身的处境、预测未来、并建立起一套稳定且具有解释力的世界观的。 第一部分:观测的基石——从地平线到天顶的测量艺术 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时代,如何精准地把握时间与空间?本书的第一部分详述了古代文明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付出的非凡努力。 第一章:地标与校准 本章详细考察了巨石阵(Stonehenge)、纽格莱奇墓(Newgrange)以及中美洲的玛雅金字塔等标志性天文遗址。重点分析了这些结构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轴线对齐特定的至点(夏至、冬至)和分点(春分、秋分)的日出或日落方位。例如,书中细致比对了英格兰巨石阵与埃及阿布辛贝神庙在冬至日特定光线穿透角度的设计原理,揭示了远古工程师对几何学的直觉把握。 第二章:时间之轮的转动:历法体系的诞生与演变 准确的历法是农业社会生存的命脉。本书追溯了巴比伦的太阴历、埃及的太阳历以及中国古代的阴阳合历的形成过程。重点探讨了“闰月”和“闰日”的引入,这不仅是数学上的进步,更是政治权力的体现。谁能准确颁布历法,谁就掌握了神圣的时间。书中还收录了对早期星表(如巴比伦的泥板记录)的释读,展现了他们如何通过对特定恒星(如天狼星)的偕日升来确定新年的开端。 第三章:星图的绘制与流浪的行星 古代人对“不规则”天体的关注远超恒星。本章聚焦于五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的观测记录。通过分析苏美尔、希腊和印度的文献,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长期积累的数据,识别出这些行星的逆行现象,并试图构建出地心说的初步模型。书中穿插了对古代观测工具的复原性研究,例如亚历山大港的星盘和浑仪的结构分析。 第二部分:神话的编织——宇宙秩序的象征化 天文观测的记录并非纯粹的科学数据,它们很快被纳入了宗教和神话的话语体系中。《星辰的低语》深入探讨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如何在星空符号中找到其最强有力的表达。 第四章:星座的命名与社会结构 本书比较了不同文化对同一片星空的命名体系——从猎户座到巴比伦的“农夫”,从北斗七星到中国的“紫微垣”。分析了星座如何映照或规范了当时的社会等级、职业分工和道德规范。例如,某些狩猎民族的星座图谱直接反映了他们的捕猎策略和图腾崇拜。 第五章:创世史诗与天体运行的隐喻 创世神话的核心往往是对宇宙起源和秩序建立的解释。本章对比了古希腊的赫西俄德的《神谱》、美索不达米亚的《埃努玛·埃利什》以及印度吠陀经典中关于“混沌”到“秩序”的转变描述。关键论点在于,这些神话中的诸神争斗、行星的轨道运动,实际上是对观测到的天体现象的一种拟人化叙事,用以安抚民众对未知宇宙的恐惧。 第六章:预言与王权:占星术的兴起 占星术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娱乐,而是古代政治决策的核心工具。本章详细考察了从波斯到罗马帝国,统治者如何利用星象来正当化其统治。重点分析了“上升星座”(Ascendant)的概念在王室血脉论证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解释彗星或月食来预测王朝的兴衰,从而巩固祭司阶层和王室的联盟。 第三部分:影响与遗存——古代天文对后世文明的塑造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古代天文知识如何通过哲学思辨、数学发展以及地理大发现等途径,对后世乃至现代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第七章:从托勒密到哥白尼的知识断裂与继承 详细梳理了希腊化时期托勒密体系的集大成,以及它在欧洲中世纪的传播与固化。同时,本书也关注了阿拉伯世界在保存和发展这些古代知识方面的关键作用,特别是他们对三角学和球形几何学的贡献,这些都是支撑复杂天文模型的基础工具。 第八章:宇宙观的地理迁移与文化交融 本书通过考察丝绸之路上的知识流动,展示了天文学知识如何在不同文明间进行双向传播。例如,印度对零和位值记法的贡献,如何反哺了西亚对高精度天体运行计算的需求。 结论:永恒的追问 《星辰的低语》总结道,古代天文观测是人类最早的系统性科学实践之一,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组织数据、建立模型并赋予世界意义。我们今天所依赖的许多基本概念——从时间划分到空间想象——都深深地植根于那些仰望星空,试图通过巴比伦的泥板或玛雅的石碑与宇宙进行对话的先驱者的智慧之中。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通过理解天空来定义自身的史诗。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松尾芭蕉(1644-1694)


  日本德川时代的俳谐大师,有日本「俳圣」之誉。是日本德川时代灿烂的「元禄文化」的旗手之一。

  俳谐是一种最具日本特色、极为重要的文学类型。芭蕉在日本俳谐史上,远承日本和歌与中国诗文的古典传统,提出枯淡、闲寂、轻妙等美学概念,融汇人生即旅、诸行无常的存在哲学。所创蕉门蕉风,影响深远,不仅在日本历久不衰,至今依然,而且遍及世界各地,仍在扩大中。

  芭蕉(Basho)的名字几乎变成了俳句的同义词。现在有所谓英俳、汉俳之作,追本溯源,也应与芭蕉的典范不无关系。

译注者简介

郑清茂


  台湾嘉义县人。1933年生。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博士。历任台湾大学、加州大学、麻州大学、东华大学等校教授。现为东华大学荣誉教授。着有《中国文学在日本》等书。译有日本汉学着作多种,包括吉川幸次郎《元杂剧研究》、《宋诗概说》、《元明诗概说》,小西甚一《日本文学史》,以及《平家物语》、芭蕉《奥之细道》等日本古典名着。

绘者简介

庄因


  知名作家、书画家、史丹福大学退休教授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言(节录)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文类,可能是世界上最短的诗体。俳句原称「发句」,指「俳谐连句」的首句。而连句则沿袭了「和歌连歌」的体式,不过在所咏素材、表现理念或审美意识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质变。简言之,在不完全放弃贵族气的「雅」趣之下,积极吸收了庶民性的「俗」味,而朝向「雅俗并存」的境界发展。连歌盛行于室町时代(一三三六─一五七三);而后经由「俳谐连歌」过渡到「俳谐连句」;又经江户初期松永贞德(一五七一─一六五三)贞门派与西山宗因(一六○五─一六八二)谈林派的推波助澜,而蔚然成风,广为流行,但是仍然摆脱不了「第二艺术」的偏见。到了松尾芭蕉(一六四四─一六九四)的出现,俳谐才在日本文学史上攀上了顶峰,终于能够与其他传统文类如和歌平起平坐,变成了雅俗共赏的「第一艺术」。
  
  芭蕉,正保元年(一六四四)生于伊贺国上野(今三重县上野市),为松尾与左卫门之次男。本名宗房,幼名金作,通称甚七郎、忠右卫门。上野松尾家属于所谓「无足人」的地方务农武士,可以算是地主阶级,或称「乡士」。芭蕉在十九岁前后,出仕伊贺武士大将藤堂家,为其嗣子良忠宗正(俳号蝉吟)之随从伴读。蝉吟大芭蕉二岁。主仆两人都爱俳谐,偕同师事贞门派俳人北村季吟(一六二四|一七○四)。但在芭蕉二十三岁那一年,因蝉吟病故而离职。此后数年好像一直住在长兄半左卫门家,偶尔往返京都游学或以文会友。在这期间,芭蕉不但未尝放弃反而更致力于俳谐的修练,而且以「松尾宗房」或「伊贺上野宗房」为俳号,参加连句会的次数愈来愈繁,入选俳谐集子的句数也与日俱增。
  
  宽文十二年(一六七二)仲春,芭蕉二十九岁,有意以俳谐立身扬名,毅然离开故乡伊贺国上野,前往东都江户发展。当时的俳坛,古典趣味的贞门俳谐逐渐式微,而清新诙谐的谈林派继之而起,一片繁荣盛况。芭蕉躬逢其盛,不免随风就俗,积极参与其中。在两三年之内,快速显露头角,于是改号「桃青」,不但取得了所谓「宗匠」的资格,成为指导或批点俳谐的专业俳谐师,而且开始自立门户,收罗徒弟、接受赞助,奠立了蕉门俳风的基础。
  
  俳人芭蕉虽然前后受过贞门与谈林两派的洗礼而成名,但艺术家芭蕉对俳谐所怀抱的使命感,尤其是对提升俳谐的艺术高度的热切愿望,却使他极度不满于俳坛的现状,他甚至怀疑自己身为俳谐宗匠的生活方式或存在意义。乃于延保八年(一六八○)三十七岁时,在门生的赞助下,离开了喧嚣的江户市区,移居深川区的一间草庵。草庵面临隅田川畔,芭蕉联想到杜甫〈绝句四首〉之三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海万里船」之句(按:「东海」为原诗「东吴」之误),因而取名泊船堂(〈乞食翁〉),并自称「泊船堂主华桃青」。翌年春,有门人送来芭蕉苗一株,随兴种在庭中,居然繁茂蓬勃;于是人人开始称泊船堂为芭蕉庵。从此以后,泊船堂主人的俳号也从「桃青」顺理成章地变成「芭蕉(ばせう、自署ばせを、今读ばしょう)」了。除了俳号之外,芭蕉一生中还用过钓月轩、风罗坊、坐兴庵、素宣、夭夭轩、栩栩斋、华桃园等许多不同的雅号。
  
  移居深川之后,芭蕉过的是形同隐士的生活,然而并不完全与世隔绝。他还是继续接纳弟子入门,经常出席同道的俳谐连句会,而且愈来愈频繁,作品也愈来愈多。不过在同时,他却更注重修身养性的功夫,诸如拜师学禅、优游于中国的庄子、陶潜、杜甫、白居易、日本的歌人西行、能因、连歌师宗祇、画僧雪舟、茶人千利休等先贤的世界,寝馈其中。而在现实的生活上,则甘于穷困,自称「桑门乞食巡礼之徒」(《奥之细道》),但作为艺术家,他的精神却超然物外,寄情于俳谐更高艺术境界的追求。
  
  天和二年(一六八二)冬,芭蕉三十九岁,江户大火,芭蕉庵也不幸遭到延烧。虽然翌年就由门生捐资重建完成,但这次火灾却唤醒了芭蕉怀之既久、云游四方的夙愿。所以在迁入新庵后的第二年,从四十一岁起,约六年期间,芭蕉经常在外旅游。或寻访歌枕胜地,怀古探幽,品评山水;或聚会地方俳友,谈古说今,宣导蕉风。尽管健康一直欠佳,却为了追求「风雅」(喻俳谐)之故,宁愿居无定所,故意浪迹江湖。甚至赢得了「风狂」(风雅狂夫)之名。他后来回顾这一段行脚岁月说:
  
  这六年来,向往旅游,乃舍弃深川草屋,以无庵为庵、无住为住。仅有斗笠一顶、草鞋一双,常在身上。(〈幻住菴记〉草稿断简)
  
  就在这段云游过程中,芭蕉精益求精,俳风随时而变,而且每有游历,除了发句与连句之外,必有纪行或日记之作,前后有:《野曝纪行》、《鹿岛纪行》、《笈之小文》、《更科纪行》、《奥之细道》、《嵯峨日记》等。这些所谓「俳谐纪行文」,加上一百多篇短小精致的「俳文」,构成了芭蕉文学极为重要的部分,在日本文学史上大放异彩。
  
  芭蕉到了晚年,在旅游、创作、授徒之余,对于俳谐的本质与表现理念也提出过他的看法,就是有名的「不易流行」说。他自己虽然并未留下任何成篇的相关论述,但从几个门生所传的受教语录,也足以钩出这个理论的轮廓。其中如土芳(一六五七─一七三○)所记较为详细,摘引部分如下:
  
  师之风雅有万代不易者,有一时变化者。究此二者,其本一也。所谓一者风雅之诚也。不知不易则不知诚。不易者不因新古,无关变化流行,是立足于诚之姿也。观代代歌人之歌,代代有其变化。又无论新古,今所见与昔所见者无不同,多能感动人心。须知此即不易。又千变万化者,自然之理也。不依变化而移之,则风不新。……故责之以诚者,不屑驻足原地,必能前进一步,自是理所当然。……无论如何,不可拾古人牙慧。四时推移,万物随之而变。〔俳谐〕亦当如斯。(《三册子‧赤双纸》)
  
  简言之,俳谐感动人心的本质是「诚」,是其万世「不易」的基础;而其表现理念与风格,则须因时而变,才能创出新意,即所谓「流行」。他如去来(一六五一─一七○四)也转录所闻说:
  
  俳谐有千载不易之姿,有一时流行之姿。吾师分两端以教之。然二者血脉贯通,其元一也。一者指风雅之诚也。不知不易之句,则难立其本;不学流行之句,则其风不改。善解不易之人,往往不发不移之言。(《去来抄‧修行》)
  
  两人所言大致相同。
  
  元禄二年(一六八九)九月初,芭蕉四十六岁,在大垣(今岐阜县大垣市)结束了历时五个月、长达六百日里(约二三四○公里)的「奥之细道」之旅。之后,又马不停蹄赶往京都、奈良、大津等关西各地盘桓了数月,直至元禄五年才返抵江户新建的芭蕉庵。如今,蕉风俳谐风靡全国,芭蕉俨然已被奉为一代大宗师。但他并不高高在上,而为了指导门徒、接待俳友、参与连句之会,协编连句集子,夜以继日,反而更加忙碌;同时,也开始《奥之细道》纪行文的撰写与推敲,倡导「不易流行」之说与「轻」之俳趣。
  
  翌年仲夏,芭蕉又离开江户,路经名古屋、伊势等地回到故乡伊贺上野;然后,再度云游关西一带,抱病奔走,无非为了会晤门生、列席俳会。同年重阳到了大坂。十月中旬,宿疾发作,药石罔效;留下一句〈病中吟〉:「病缠羁旅,梦中梦游荒原到处奔走。」一代俳圣溘然长逝。享年虚岁五十一。
  
  芭蕉生前,在「奥之细道」之旅后的翌年,还在关西逗留期间,从晚春到初夏,寄寓大津国分山幻住庵,「夜坐则静待月出以伴身影,掌灯则凝眸罔两而辩是非」;忆往事、思当今,夫子自道,在〈幻住庵记〉里不无感慨地说:
  
  身负微恙,彷彿厌世之人。岁月推移,忆我拙劣一生,则心怀愧怍。或艳羡仕宦受领之地,亦曾一窥佛篱祖室之门;而竟托身于飘泊不定之浮云,劳神于花鸟,以为暂时生涯之计,终成无能无才之人,只顾寄情于唯此〔俳谐〕一途。乐天诗役五脏神,而老杜为之消瘦也。(按:白居易〈思旧〉:「诗役五脏神,酒汩三丹田。」李白〈戏赠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这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心态与生活方式,也可说是生活的艺术化或艺术的生活化,显然带有中华文人忧道不忧贫的清高孤傲之气。芭蕉有志于超越向来偏重文字游戏或放纵恣肆的俳坛,而且一直不以自己当前的进境为已足,不断向前向上开拓境界。他率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弟子,登高望远,沿途风貌气象随时而变:从隐居深川初期的「佗」(わび──清冷晦涩)、经过「湿」(しほり──浸润幽深)、「寂」(さび──枯淡闲寂)、「细」(ほそみ──纤细幽眇)、到「轻」(かるみ、かろみ──轻巧简明)等审美理念,终于把所谓「蕉风」带到了俳谐的最高境界。(按:上面所举俳风理念诸词之汉译,不可能十分精确。盖原词含意模煳,不但可作多种解释,而各词之间又互有重叠现象,且依其文脉与用法,专家之间常有不同理解,故难于单一界定。在此所译,只取其一端而已。)
  
  俳谐连句以「发句」(五‧七‧五音,称长句)起头,继由别人附之以「脇句」(七‧七音,称短句)〔长短两句共三十一音节,即同和歌一首的体式〕。然后由两人或以上轮番重复附之以长句与短句,依序称之为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句数可多可少。有歌仙(三十六句)、世吉(四十四句)、五十韵(五十句)、米字(八十八句)、百韵(百句)、千句(百韵十卷)或更长,而以歌仙体最为常见。连句会的出席者合称「一座」或「连众」,每人斟酌发句或前句之题材、旨趣或氛围,轮流和之以短句或长句,谓之「附和」。蕉风连句以歌仙为主。然而连句毕竟是一种团体的创作行为,必须前后兼顾、互相照应,比较难于发挥独立的个性或自主的风格。大概有鑑于此,芭蕉自己及其门下,除了连句之外,也开始偏重于发句的单独吟咏,所产句数也愈来愈多。但是非得等到明治时代,由于俳人兼歌人正冈子规(一八六七─一九○二)的倡导,发句才脱离广义的俳谐范畴,依「俳谐之句」而略称「俳句」,正式成为日本文学中的独特文类。

图书试读

宽文六年丙午(一六六六) 二十三岁
〔无题〕
时雨连绵
迟迟不耐久等
松上已雪
时雨をや もどかしがりて 松の雪 季语「雪」:冬
し ぐ れ まつ ゆき
*直译:「时雨呀,令人着急,松上下雪。」
*慈圆(一一五五|一二二五)〈奉歌百首时作〉:「わが恋は 松を时雨の 染めかねて 真葛が原に 风さわぐなり(我恋松常青,时雨不易色;葛原乱心曲,但闻风瑟瑟)。」(《新古今集‧恋歌一》)按:「时雨」指秋冬之交所降之阵雨,有染红树叶之力,在歌中或以喻泪水。
*松树长青,不因时雨而凋零变色。下五之「松」,与「待」(まつ)读音同、义双关,故又含有等待下雪之意。

延宝五年丁巳(一六七七) 三十四岁
〔无题〕
猫有所欢
钻出灶坑塌隙
寻偶去也
猫の妻 へついの崩れより 通ひけり 季语「猫妻」:春
ねこ つま くず かよ
*直译:「雄猫从灶窝裂洞,出出进进。」
*古代灶坑简陋,多以土块或石头堆叠而成,故易崩塌。
*此句音节五‧九‧五,属破调句。
*《伊势物语》五段:「昔有一男子,私通东五条大路边〔某女子〕。为了保密,不走正门,而从童仆踩出之土墙倒塌处出入。」
*上五之「妻(つま)」,在古语中意谓情侣或配偶,包括动物,不分性别,故或以「夫」当之。在此应指雄猫,以喻男人寻爱。

 

用户评价

评分

《芭蕉百句》这本书,光是名字就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俳圣”松尾芭蕉,这个名号本身就足以引起我的极大兴趣。我一直觉得,能够被称为“圣”的人物,一定有着超凡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我一直觉得,俳句是一种非常精炼的文学形式,它用极少的文字,却能营造出广阔的意境,捕捉瞬间的灵感。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让我非常着迷。我非常期待在这本《芭蕉百句》中,能看到那些让我惊叹于其“四两拨千斤”的诗歌。 在台湾,我们虽然身处现代社会,但对于东方传统文化的追求,从未停止。日本的俳句,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一直深深吸引着我。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种“禅意”和“物哀”的文学特质。 我比较关心的是,这本书的选篇是否能全面地展现芭蕉的艺术风格?是更侧重于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还是也会包含一些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我希望它能让我对松尾芭蕉的创作有一个比较完整和立体的认识。 而且,我一直觉得,好的译本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我希望这本《芭蕉百句》的译文,能够做到信、达、雅兼备,既准确传达了原作的意思,又能保留其诗意的韵味。 我对阅读的期待,不仅仅是欣赏优美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感悟和启发。我希望《芭蕉百句》能够带给我一份宁静,让我能够重新审视生活,去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 我相信,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触动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心灵。我期待在书中找到那些能够引起我共鸣的诗句,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情感连接。

评分

看到《芭蕉百句》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松尾芭蕉,这个名字在我的脑海里,早就和“俳句”这个词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俳圣”的称号,更是让人对他的艺术造诣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我一直觉得,俳句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艺术。短短的十七个音节,却能够勾勒出无限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我特别好奇,在这本《芭蕉百句》中,我能看到多少这样令人拍案叫绝的“留白”之作。 在台湾,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文化环境中,但对于古典文学的热爱,从未减退。而日本的俳句,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一直吸引着我。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俳句是如何在极简的形态中,展现出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我一直很关注书籍的装帧设计,尤其是对于古典文学作品。我希望这本《芭蕉百句》的封面设计,能够体现出一种典雅、质朴的美感,最好能有一些日本传统艺术的元素。好的设计,能够让我在翻阅时,就感受到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而且,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俳句创作背景的介绍。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文人生活,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毕竟,文学作品往往是时代和个人经历的缩影。 我个人比较喜欢那种能够引发思考的阅读体验。我希望《芭蕉百句》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点滴,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我也在想,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台湾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能够让我们更便捷地接触到如此经典的文学作品,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 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诗句,让我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共鸣。

评分

《芭蕉百句》这个名字,就让我觉得充满了诗意。松尾芭蕉,更是日本文学史上一位绕不开的巨匠,被称为“俳圣”,其艺术成就可见一斑。我对他的作品,一直有着非常高的期待。 我一直觉得,俳句的魅力在于它高度的凝练和意境的深远。用最少的文字,描绘最丰富的画面,触动最细腻的情感,这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创作。我非常希望在这本书中,能看到那些让我惊叹于其“言简意赅”的俳句佳作。 在台湾,我们虽然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但对于东方传统文化的追求,从未停止。日本的俳句,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一直吸引着我。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种“禅意”十足的文学风格,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 我比较关注的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对于一本古典诗歌的书籍来说,优雅、质朴的设计,往往更能烘托出作品的意境。我希望这本《芭蕉百句》在视觉呈现上,能够做到精美而不失格调。 而且,我一直觉得,了解创作背景,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作品。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松尾芭蕉生平、创作理念,甚至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这些信息,能够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深刻。 我对阅读的期待,不仅仅是欣赏优美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感悟和启发。我希望《芭蕉百句》能够带给我一份宁静,让我能够重新审视生活,去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 我相信,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触动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心灵。我期待在书中找到那些能够引起我共鸣的诗句,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情感连接。

评分

这本《芭蕉百句》的出现,让我倍感惊喜。松尾芭蕉,“俳圣”这个称号,本身就带着一股让人肃然起敬的气息。我一直对日本的古典文学充满了好奇,而俳句,更是其中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文学形式。 我一直觉得,俳句的魅力在于其“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用极短的篇幅,描绘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欣赏到那些让我惊叹于其“点石成金”的诗句。 在台湾,我们虽然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但对于邻近的日本文化,也抱有开放和欣赏的态度。日本的俳句,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一直吸引着我。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体会那种“禅意”和“物哀”的文学特质。 我比较关注的是,这本书的译文质量。俳句的意境非常微妙,翻译的功力至关重要。我希望译者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原作的韵味,让中文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日式美学。 而且,我一直觉得,了解创作背景,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松尾芭蕉生平、创作理念,甚至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这些信息,能够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深刻。 我对阅读的期待,不仅仅是欣赏优美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感悟和启发。我希望《芭蕉百句》能够带给我一份宁静,让我能够重新审视生活,去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 我相信,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触动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心灵。我期待在书中找到那些能够引起我共鸣的诗句,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情感连接。

评分

这本《芭蕉百句》的出现,确实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读者,我一直对日本的古典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松尾芭蕉的名字,就算是对文学不太熟悉的人,多少也听过一些。“俳圣”这个称号,更是让我对这位伟大的诗人充满了敬意。 我一直觉得,诗歌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能在短短的几行字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而俳句,更是将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我特别期待在阅读《芭蕉百句》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种“点石成金”的力量,看看芭蕉是如何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触动最柔软的心灵。 在台湾,我们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很深,对于东方美学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而日本的俳句,正是东方美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种“物哀”之美,体会那种在短暂的生命中,捕捉永恒瞬间的哲学。 我比较好奇的是,这本书在选录芭蕉的作品时,是否有考虑到不同读者群体的接受度?也就是说,是更侧重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名作,还是会收录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精彩的作品?我希望它能既有深度,又不至于过于晦涩,能够让不同程度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乐趣。 另外,我一直觉得,一本好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内容本身,还在于它的呈现方式。我希望这本《芭蕉百句》在排版、字体、用纸等方面,都能做到精益求精。毕竟,对于一本古典诗歌的书籍来说,优雅、质朴的设计,往往更能烘托出作品的意境。 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俳句创作的历史背景介绍,或者是芭蕉生活时期的社会风貌。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我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语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其中的内涵。就像在欣赏一幅画作时,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和背景,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细节一样。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希望阅读《芭蕉百句》能给我带来一些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略身边那些细微的美好。我希望通过芭蕉的诗句,能够重新唤醒我对生活的热爱,学会用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我也很好奇,台湾的读者群体对于俳句的接受程度如何?这本书的出版,是否也代表着一种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受到大家喜爱的作品,并且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俳句文学的兴趣。 最后,我真心期待这本《芭蕉百句》能够带给我一次美好的阅读体验。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闲暇时,能让我沉浸在诗歌的海洋里,找到一份心灵的慰藉。

评分

这本《芭蕉百句》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个通往日本古典文化深处的入口。我一直觉得,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而俳句,更是将这种魅力推向了极致。松尾芭蕉,这位被誉为“俳圣”的诗人,他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传奇色彩,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我一直对“少即是多”的艺术形式特别着迷。而俳句,正是这种艺术形式的完美体现。用最少的文字,去捕捉最深刻的感受,去描绘最广阔的意境,这是多么高超的技巧!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那些让我惊叹于“原来还可以这样写”的句子。 在台湾,我们虽然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但对于邻近的日本文化,也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从动漫到美食,再到传统艺术,日本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而俳句,作为日本文学的瑰宝,自然也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 我比较关心的是,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如何?毕竟,俳句的精髓在于那种意境的传达,而翻译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我希望译者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的神韵,让中文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方美学。 我也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诗句,而是能有一些深入的解读。比如,关于俳句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或者是对一些经典作品的赏析。这些内容,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也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创作上的技巧。 我一直认为,阅读一本好书,能够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我希望《芭蕉百句》能够带给我这样的体验。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学会用更细腻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体会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而且,我一直觉得,好的诗歌,能够跨越时空,与读者产生共鸣。我期待在《芭蕉百句》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产生“心有戚戚焉”的诗句。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就像是对一场心灵的旅行。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松尾芭蕉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体味他的人生哲学。

评分

这本《芭蕉百句》的书名,就已经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悠远的意境。「俳圣」松尾芭蕉,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足以引起我对这本书的浓厚兴趣。我一直觉得,日本的文学,总有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而俳句,更是其中的代表。 我一直对那种“以少胜多”的艺术形式特别着迷。俳句,用短短的十七个音节,就能勾勒出广阔的意境,捕捉瞬间的灵感,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艺术成就。我非常期待在这本《芭蕉百句》中,能看到那些让我惊叹于其“四两拨千斤”之功的诗句。 在台湾,我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对周边邻国的文化有着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日本的俳句,以其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一直吸引着我。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种“禅意”的文学形式。 我比较关心的是,这本书的选篇是否能全面地展现芭蕉的艺术风格?是更侧重于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还是也会包含一些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我希望它能让我对松尾芭蕉的创作有一个比较完整和立体的认识。 而且,我一直觉得,好的译本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我希望这本《芭蕉百句》的译文,能够做到信、达、雅兼备,既准确传达了原作的意思,又能保留其诗意的韵味。 我对阅读的期待,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滋养。我希望《芭蕉百句》能够带给我一份宁静,让我从繁忙的生活中抽离出来,去感受文字带来的美好。 我相信,松尾芭蕉的诗句,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一定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普世的价值和深刻的智慧。我期待在书中找到那些能够引发我思考,让我对生活有新的体悟的诗句。 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感受“俳圣”所描绘的世界,去体验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学魅力。

评分

话说我最近在书店里偶然看到这本《芭蕉百句》,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文人气息,再加上“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经典名作”的副标题,立刻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觉得,能够被冠以“圣”之名的人物,一定有过人之处。松尾芭蕉,这个名字在文学史上的分量,我多少也是知道一些的。 我平日里就喜欢阅读一些能让人静下心来的东西,像是散文、诗歌,或者是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在台湾,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但内心深处,大家其实都渴望着一份宁静和回归。而俳句,这种以自然景物和瞬间感悟为主要题材的诗歌形式,恰恰能满足这种需求。我特别想知道,芭蕉是如何用那么简短的诗句,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那种“一期一会”的哲学,在俳句里又是如何体现的。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日本社会和文人生活。我想象着,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是如何观察自然,如何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产生联系,并将这些转化为文字的。这种对过去生活方式的想象,本身就充满了魅力。 而且,我一直觉得,好的诗歌,不分国界。虽然我是台湾人,读的是中文版的《芭蕉百句》,但我相信,松尾芭蕉诗歌中所蕴含的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生命的感悟,一定是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触动人心的。我期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找到那些让我产生共鸣的片段,那些让我觉得“啊,原来他跟我有一样的感觉”的时刻。 我很好奇,这本书在选篇上是否有什么特别之处?是按照主题分类,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有没有收录一些特别有代表性的作品,能够集中展现芭蕉诗歌的魅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松尾芭蕉的创作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而不是走马观花。 我也很关注译者的功力。毕竟,俳句的精髓在于意境的营造,而翻译是一门艺术,更是挑战。我希望译者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原作的韵味,让中文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日式美学。一个好的译者,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重要桥梁。 从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来说,我喜欢有一定注解的书籍。对于像俳句这样的文学形式,有时候会有一些文化上的背景或者典故,如果能有适当的注释,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避免产生误读。我希望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我也在想,读这本《芭蕉百句》,对我日常的生活是否会有一些影响。我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比如更加留心身边的自然景色,或者在面对生活中的烦恼时,能多一份从容和淡然。这种“诗意栖居”的生活态度,是我一直向往的。 总而言之,这本《芭蕉百句》,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文化上的探索。我希望它能带给我惊喜,让我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热爱文学。

评分

这本《芭蕉百句》让我心生向往,尤其是“俳圣”这个名号,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松尾芭蕉,我对他早有耳闻,知道他是日本俳句的集大成者,但具体了解并不深。 我一直觉得,优秀的诗歌,就像是凝结了时间的精华,用最精炼的语言,诉说着最深刻的道理。而俳句,这种短短的诗歌形式,更是将这种“点石成金”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我非常期待在这本《芭蕉百句》中,能看到那些让我惊叹于其简洁之美的诗篇。 在台湾,我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但内心深处,对于东方传统文化的温润和深邃,有着特殊的偏爱。日本的俳句,正是这样一种充满东方韵味的艺术形式。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好地体会那份“物哀”之美,感受那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 我比较在意的是,这本书的译文质量。俳句的意境非常微妙,翻译的功力至关重要。我希望译者能够精准地传达出原作的韵味,让中文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日式美学。 我期待的不仅仅是诗句本身,更希望能够了解一些关于俳句创作的背景知识。比如,芭蕉创作这些诗句时的心境,他所处的时代环境,这些信息都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含义,也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 我相信,一本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对读者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希望《芭蕉百句》能够带给我一些关于生活、关于自然的启示,让我能用更平和、更细致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 而且,我一直认为,艺术是共通的。虽然这是日本的俳句,但我相信,其中所蕴含的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的感悟,一定是能够跨越国界,引起所有热爱生活的人的共鸣。 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芭蕉百句》,开始我的这场文学之旅,去感受“俳圣”的风采。

评分

这本《芭蕉百句》啊,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它名字里透着股子古意。「俳圣」这个称号,更是让我对松尾芭蕉这位日本文学巨匠充满了好奇。台湾这几年吹起一股复古风,从文创商品到生活方式,都开始注重传承与创新。我想,读这本《芭蕉百句》,大概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回溯吧。 我一直觉得,好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投射,一种意境的营造。芭蕉的俳句,短小精悍,但字里行间却能捕捉到最细腻的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我特别期待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他如何用寥寥数语,勾勒出春夏秋冬的变幻,听到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闻到雨后泥土的清新气息,甚至触摸到那一份瞬间即逝的美好。 对于我这样的上班族来说,生活节奏快,压力也大。平日里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但听到「俳圣」之名,就觉得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喘息的空间。我希望通过这些诗句,能重新连接起内心深处的那份宁静,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我想象着,在某个悠闲的午后,泡上一杯茶,翻开这本《芭蕉百句》,让芭蕉的诗句带领我穿越时空,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淡泊与禅意。 而且,我一直对日本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从浮世绘到茶道,再到能剧,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俳句,作为日本文学的瑰宝,自然也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部分。我想知道,在那个时代,诗人是如何观察世界,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之中的。这不仅仅是读诗,更是一种文化体验,一次与日本古代文人精神的对话。 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芭蕉生平的介绍。了解他的人生经历,或许能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他的诗歌。毕竟,诗人的创作,往往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遭遇息息相关。我很好奇,这位「俳圣」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地位,他的灵感又是从何而来。这本书能否解答我的这些疑问,让我对松尾芭蕉有更全面的认识,是我非常关注的。 从台湾的角度来看,我们与日本在地理和文化上都有一定的渊源。这种近距离的文化交流,使得我们更容易理解并欣赏日本的艺术。我希望这本《芭蕉百句》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两岸读者对俳句艺术的共同热爱。也许,在阅读过程中,我还能从中找到一些能与台湾本土诗歌,或者我个人生活经验相呼应的地方,从而产生更深的共鸣。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不只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引发思考。我期待《芭蕉百句》能够在我心中激起涟漪,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的世界。或许,在某一句俳句的启发下,我会开始留意身边被忽略的风景,会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甚至会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来说,远比单纯的知识获取更有意义。 另外,我非常好奇书的装帧设计。一本关于古典诗歌的书,如果设计得过于现代或者粗糙,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些失落。我希望这本《芭蕉百句》在视觉呈现上,能够传达出一种典雅、精致的东方韵味,最好能有一些留白,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美感。一个好的设计,往往能为阅读体验加分不少。 我也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关于俳句创作的背景知识,或者芭蕉诗歌的赏析。光是读诗句,有时可能会感到一些隔阂,如果能有一些导读或者注释,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创作手法,那将会非常有帮助。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阅读体验,是我所期待的。 总的来说,我对这本《芭蕉百句》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不仅能让我领略到「俳圣」松尾芭蕉的诗歌魅力,更能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心灵绿洲,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与诗意。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开始我的这段文学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