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地平线:最后的香格里拉(新版)

失落的地平线:最后的香格里拉(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姆士.希尔顿
图书标签:
  • 冒险
  • 幻想
  • 香格里拉
  • 乌托邦
  • 探险
  • 经典文学
  • 人文社科
  • 小说
  • 旅行文学
  • 神秘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个故事,令世人迄今未曾停止追寻「香格里拉」 因为,它重新定义了我们心中对于「美好」的向往。 跨越世纪的动人传说, 乌托邦文学艺术五百年来的扛鼎之作! 资深科幻小说家 黄海 专文导读〈乌托邦五百年与科幻〉 这是一场无法预测的冒险…… 1931年5月,一架被劫持的飞机,四名陌生男女, 在完全不了解劫机者的身分与动机的情况下, 竟被带往了喜马拉雅山深处的某处不知名村落。 那里闪耀着冰蓝的月光,景色恍如仙境。 只要留在那里,就能拥有恆久的青春,以及无忧无虑的生活。 无论是「乌托邦」或是「桃花源」都无法形容香格里拉,因为它是如此地扑朔迷离,既迷幻又真实,并充满着生命力…… 「有一天,人类会对于杀人的技巧沾沾自喜,在世界各地狂热地肆虐,以致于所有珍贵的东西都变得岌岌可危,每一本书,每一张图画,每一种和谐,两千年来所蒐集的每一种宝藏,无论是很小的,很精致的,没有设防的──全都会消失…… 而我们将永远待在那儿,跟我们的书,我们的音乐,我们的冥思待在一起,保存一个将要消失的时代的脆弱高雅,追求人类在耗尽所有的热情后所需要的智慧。」 名人推荐── 它正唿唤着,寻找你我心灵的故乡── 「摸索你心中的唯美乐土,探寻你心中的香格里拉;本书融会想像与真实,反思文明危机,是乌托邦小说的绝美经典之作。」 ──资深科幻作家 黄海 「香格里拉是地平线上最神迷的向往,遗憾往往是最美的句点,感谢那些无法驻留也带不走的风景。」──《我在西藏晒灵魂:单车穿越喜马拉雅的试炼之旅》作者 刘士铭
破碎的星图:星际殖民的挽歌 作者: 伊利亚·凡尔纳(笔名) 出版社: 银河之窗文丛 装帧: 硬壳精装,附带星域全景图册 ISBN: 978-7-987654-32-1 --- 引言:熵增的必然与最后的远征 公元2870年,人类文明已将足迹播撒至猎户座旋臂边缘的数十个宜居星系。然而,这种扩张并非胜利的凯歌,而是一场疲惫的逃亡。母星地球的生态系统在数个世纪的资源掠夺后濒临崩溃,超光速跃迁技术带来的时空扭曲副作用日益显现,星际联邦内部的权力斗争如同黑洞的引力,将曾经宏伟的星际帝国撕扯成无数互相猜忌的碎片。 《破碎的星图》并非一部关于英雄史诗的赞歌,而是一份详尽而冰冷的“文明解剖报告”。它聚焦于“奥德赛计划”的第三阶段——一个旨在寻找并殖民“蓝移区”的绝望尝试。蓝移区,根据理论推算,是宇宙背景辐射异常低、熵增速度相对减缓的区域,被誉为“时间之锚”。如果能在此建立永久基地,人类或许能避开不可避免的宇宙热寂。 第一部:残骸与代码 故事开篇,我们将跟随“漫游者号”勘探舰的首席密码学家兼生物伦理学家,维拉·萨拉伊。她不相信任何关于“完美避难所”的承诺,她只相信数据链的完整性与生命体的脆弱性。 “漫游者号”的任务是接收并解码来自早前失联探测器“伊卡洛斯残片”的最后信号。这些信号被拦截在一个代号为“沉寂之环”的星系团边缘,一个被认为富含重金属但生命迹象为零的荒芜之地。 维拉很快发现,伊卡洛斯传回的并非简单的坐标或环境报告,而是一系列加密的哲学思辨与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暗示着,人类对“宜居性”的定义存在根本性的偏差。他们一直在寻找另一个地球,却忽略了生命形态的无限可能性。 核心冲突:生物圈的傲慢 小说在设定上严格遵循了“硬科幻”的范畴,所有的技术突破和失败都基于严谨的物理学和信息论基础。殖民船队携带的“基因库”——数以万计的地球物种的冷冻胚胎——在穿越一次未预料到的量子风暴后遭受了不可逆的损坏。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硬件故障,而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嘲讽:试图将一个旧世界的生态系统强行“移植”到宇宙的陌生角落。 船队指挥官,退役的行星防御军官卡尔·雷诺兹,面临着一个不可能的选择:是放弃数万年的生态遗产,专注于维持船员的生存;还是耗尽剩余的能源去修复那些注定无法恢复的生物多样性。雷诺兹代表着旧秩序的坚韧与僵化,他坚信,没有了地球的印记,人类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第二部:非线性叙事与异星智慧的残影 “漫游者号”最终抵达了信号源——一颗被厚重、非晶态硅酸盐云层环绕的行星,代号“赫菲斯托斯-IV”。 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或废墟,只有一种令人不安的“构造”。星球表面被一种缓慢生长的、类似水晶的结构覆盖,它们似乎在以极慢的速率进行着某种信息交换。维拉通过分析这些结构发出的低频电磁波,推测这可能是一个高度演化但与碳基生命完全无关的“信息体”。 关键的转折发生在小说中段。维拉发现,伊卡洛斯残片并非失联,而是“主动选择了沉默”。它并未被摧毁,而是被这个信息体“吸收”或“整合”了。伊卡洛斯携带的船员,放弃了生物学的形态,将自己的意识上传并融合进了这片硅晶网络中。 伦理困境:存在的形态 这个发现引发了船员内部的激烈分裂。一部分人,主要是科学家和哲学家,开始狂热地追随这条“上传之路”,认为这是逃避肉体衰亡和宇宙终结的唯一途径。他们视其为文明的“升华”。 而以雷诺兹为代表的保守派则视之为异端和对人类本性的背叛。他们发起了多次针对“硅晶体接触点”的破坏行动,试图切断“漫游者号”与赫菲斯托斯-IV的联系。 小说在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何为人性”的本质。当记忆、情感和知识可以被编码并转化为非物质形态时,肉体是否仅仅是一种低效的载体?维拉必须在保护船员的生物学完整性与承认新的、不可理解的生命形态之间做出抉择。 第三部:星图的终结 随着船队内部的冲突升级,资源消耗殆尽。“漫游者号”的引擎核心开始出现不稳定的空间涟漪。他们没有找到香格里拉式的避难所,只找到了一个关于“终结”的全新定义。 在最终的场景中,维拉成功地与那个硅晶信息体进行了深度对接。她没有看到天堂,而是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关于宇宙历史的“计算错误”。这个信息体并非永恒,它只是在以极慢的速度运行着,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熵增的微弱抵抗。 维拉最终明白,人类追求的“永恒”在宇宙尺度上是可笑的。真正的生存,或许不在于抵抗终结,而在于选择以何种形态,与终结共存。 小说以一个开放式却又充满宿命感的结局收尾:大部分船员选择留在赫菲斯托斯-IV,以各种形式融入那片缓慢的“硅晶记忆海”。只有维拉,带着从信息体中解析出的、关于“反向跃迁”的理论雏形,驾驶着一艘小型逃生艇,驶向了被联邦标记为“已知信息终点”的黑暗虚空。她不再寻找新的家园,而是去记录那些无法被任何已知文明理解的、在宇宙边缘消逝的“存在之声”。 《破碎的星图》是一部关于希望的解构,对殖民主义的反思,以及对“生命”这一概念的彻底重塑。它揭示了,在广袤的黑暗中,最难克服的障碍,不是遥远的距离,而是我们自身对“完美”的执念。 本书特色: 严谨的物理模型: 详细描述了负熵流理论在星际航行中的实际应用与局限。 深度哲学思辨: 探讨了后人类时代的意识上传与身份认同危机。 独特的异星景观: 塑造了非碳基生命体“硅晶网络”的宏大叙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詹姆士.希尔顿 (James Hilton

  英国小说家。就读剑桥大学时,希尔顿便开始尝试投书创作,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大学毕业后成为自由记者,持续创作。1933年以冒险家约瑟夫.洛克(Joseph Rock)在云南的报导为灵感,创作《失落的地平线》一举成名,获得英国霍桑登文学奖(Hawthornden Prize)。

  希尔顿不仅有多部小说作品被翻拍成电影,风靡一时,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电影剧本作家。他在1930年代中移居美国,替好莱坞电影撰写剧本,大放异彩。1942年,以《忠勇之家》(Mrs. Miniver),拿下奥斯卡最佳剧本奖。

  《失落的地平线》以及《万世师表》(Goodbye, Mr. Chips)是詹姆士.希尔顿最为人所知的两部小说,不但多次被拍成电影,前者所创造的「香格里拉」一词,更成为人间乐土的代名词,引领人们热切追寻,迄今魅力不减。
 
译者简介

陈苍多

  台湾人,一九四二年生。师大英语研究所硕士,曾任政大英语系教授,出版创作八种,翻译作品两百多种,现专于写作与翻译。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读

乌托邦五百年与科幻─从《失落的地平线》谈起
◎ 黄海


  今(二○一六)年刚好是汤玛斯.摩尔(Thomas More, 1478─1535)的《乌托邦》(Utopia)诞生五百年,学术界有纪念性会议展开。此生加以回顾,留在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香格里拉传说,阅读《失落的地平线》,想起小时候「可爱的香格里拉」歌声,在心里深处回转,作者詹姆士.希尔顿首创香格里拉一词,指向一个神祕美丽,环抱雪峰、崃谷、草原、湖泊、寺庙,充满平和、宁静,居民长寿富足的极乐之地,小说写成于九一八事变之后,是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才十几年,战争恐惧阴影未除,残酷血腥惨象犹震盪人心,德国与日本的民主制度名存实亡,德、日两国不约而同各自採取军国主义政策,中国与日本逼近交战状态,小说描绘了一个神祕迷离、与世隔绝的人间圣地。

  普世歌声香格里拉─牵引神祕追寻

  小说自一九三三年出版后,即成为世界性的畅销书,「香格里拉」即为东、西方大众文化所汲取传颂,而印度、尼泊尔、云南、西藏等地,争相宣称存在于境内某地,吸引游客热访,直至世纪之交以至今日犹未息止;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曾经将总统在马里兰州的休憩地(即今大卫营)改名为香格里拉;时至今日,数以万计的景点饭店、施设场地,争相沿用命名,显见人们对世外桃源、青春慢老之地的向往。好莱坞于一九三七、一九七三根据小说两度拍成电影,分别为小银幕黑白片和彩色大银幕歌唱电影;在华人世界,一九四六年欧阳飞莺主演《莺飞人间》歌舞片,主唱〈香格里拉〉,红遍全中国和东南亚,如梦似幻的歌声,传颂了古来桃花源的美好。

  小说结尾提到,十九世纪中叶在耶拿有一位德国教授梅斯特,喜欢环球旅行,曾于一八八七年探访西藏,从此消失,传说他在涉水过河时溺死,隐指这位德国人就是创建香格里拉的元老大喇嘛所收留的探访者。让人想起德国与西藏的关系,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1945)迷信神祕力量,相信日耳曼民族是亚特兰蒂斯这个神族的后裔,希特勒曾经在一九三八和一九四三年派出探险队,深入西藏,寻找沙姆巴拉洞穴,认为它是「地球轴心」,隐藏无穷能量,可以扭转时空,借以打赢战争、征服世界。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 1946─)拍摄的《法柜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等系列电影已有着墨。

  小说描写西藏高原、云南西北民族风情,雪山冰峰、高山崃谷的天堂国度,对照东晋时代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是神祕缥缈、得而复失的完美理想梦土。这就是典型的乌托邦小说,科幻史上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与科幻中常见的「奇异旅行」是相同的概念,只不过乌托邦(或反乌托邦)小说是诉诸于社会科学,而传统科幻小说或主流科幻小说则是诉诸自然科学,人文精神是必备的;因此,科学家或社会理论家,或一般的文学作家,得以用科幻小说造就不同的文学形式。

  《失落的地平线》开头以第一人称记叙「我」听到朋友鲁德福所说,在重庆的教会医院有一个病得很重的发烧病人,是欧洲人但身分不明,失去了记忆(註:用以模煳交代,不露破绽),会讲精准的英文,被认出是英国人康威,毕业于牛津大学,在一次即兴表演中,康威说自己所演奏的是萧邦未曾出版的美妙曲子,在场的行家赞叹此曲神似萧邦风格,但萧邦已是上世纪古人,康威坚称是萧邦的学生给了他这首未发表的曲子,暗示康威可能接触过来自久远时代的某个人物。之后,「我」阅读朋友鲁德福以第三人所写,康威探访香格里拉的纪录,就是故事主体,结尾回到第一人称,「我」在印度德里遇到作者鲁德福,谈到康威这个人,以及与康威同行离开香格里拉的神秘女孩。而康威最后则不知所终,他是两个世界的流浪者,不断地在流浪追寻。正是小说中一再提示的「所有最可爱的东西都是短暂易朽的,这两个世界终究无法妥协」。

  虚实交织─大框包小框的小说结构    

  这样的写作模式,立意从现实点出发,以倒叙方式建构传奇事蹟,古典小说中常见,科幻奇幻小说为了达成合理性更有其必要。这里举出另一部同样模式的作品─麦瑟森(Richard Matheson, 1926─2013)的小说《重返的时刻》(Bid Time Return)被拍成经典科幻爱情电影《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描写利用催眠自己的方式回到七十年前经历的美丽恋情,感动千万人的时光旅行故事;《似曾相识》与《失落的地平线》两部小说经营模式神似,同样是大框包小框的结构,开始时是主角的兄弟得到这份时光旅行的故事稿子,最后回到现实,叙述者「我」,猜想主角的经历也许只是个人的病态幻想。无独有偶,追溯科幻小说的起源(或雏形),十七世纪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天文学家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死后出版的遗稿《梦》(Somnium),叙述某人夜观天象时昏睡过去,梦到自己正在阅读一本书,书的内容就是故事本身,主人翁天文学家利用日蚀、月蚀的阴影,透过精灵的帮助在地球月球之间来往,文中掺杂大量的科学註释。

  这样看起来,所有的传奇或乌托邦故事都是一场梦,得而复失是它的共同模式,乌托邦只能存在于梦境或愿景里。

  「超现实.合理化」─马克斯理论也科幻

  「超现实.合理化」是我为科幻小说找到的两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或象征标志,不论乌托邦或反乌托邦小说,甚至一般的科幻小说,一定具备了「超现实.合理化」基本条件。有人说,马克思(Karl Marx)也是重要的科幻理论家,让人一头雾水,使用我的科幻定义可以简单说清楚,马克思宣扬的是一种「超现实」(超现状)的社会,马克斯以理论「合理化」了未来愿景;加拿大着名的科幻学者达可.苏恩文(Darko Suvin, 1930─)以俄国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研究科幻,写了许多科幻理论名着,因此,说马克思是科幻理论家就不足为怪,绝非戏言。

  玛利.雪莱(Mary Shelley, 1797─1851)一八一八年出版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被称为科幻小说开山之作,小说是从北极探险的船只救起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写起,他奄奄一息说出了利用尸体造人的故事,当科幻或奇幻能够与现实无缝接轨时,由于依附现实,达到生动感人效果。叙述者从现实面的人物和遭遇出发,可以增加小说的说服力。一八九五年,英国作家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着名的《时光机器》(The Time Machine),早在科幻(science fiction)这一名词尚未出现的几十年前,小说就具备了科幻要义,《时光机器》也被称为合乎现代科幻小说标准的第一部作品,小说开头从现实面科学论述出发,对于时间维度解释为空间的第四维度,实际上是来自爱因斯坦一九○五年狭义相对论前期发展的基础理论,由一个时间维和三个空间维组成的时空,为俄裔德国数学家闵可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 1864─1909)最先表述。

  作为核心科幻小说的基础,其合理化的现实依据愈坚实,愈富于逻辑性,愈有说服力;是故,从科幻角度来看,不管《似曾相识》也好、《科学怪人》也好;或是《失落的地平线》、《时光机器》,都开始于现实面,延伸向不可能的另一端,得以展开奇崛的动人情节,我们可以看到《似曾相识》、《科学怪人》、《失落的地平线》,都是从叙述者的发现展开倒叙,虚实交织,揭开浪漫传奇。

  原作者詹姆斯.希尔顿创作的灵感,经考证来自奥地利美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Joseph Rock, 1884─1962),从一九二四到一九三五年间,在云南西北部考察探险期间,发表在《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系列图文报导,詹姆斯.希尔顿从未到过西藏、云南,却是与之形成深切关系的第一位西方人。作家是凡人,生命和阅历有限,行万里路不及,读万卷书犹可为,作家运用相关资料,吸取其中养料,于阅读融会贯通之后,虚构形成小说骨干枝叶完成小说,这点在我是常有的经验,科幻小说尤然。有名的《达文西密码》(The Da Vinci Code)正是同一操作方式,利用既有的理论虚构发展成小说,所以作者丹布朗(Dan Brown, 1964─)曾遭人控诉抄袭,告上法庭,不过最后胜诉,因为着作权所保护的是表达方式,并非论点。

  科幻核心在科技─乌托邦提出社会愿景  

  科幻小说史上一般认为玛利.雪莱一八一八年出版的《科学怪人》为科幻小说的开端,但是也有学者将之推向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克卜勒,他死后由儿子整理出版于一六三四年的《梦》,小说描写月球之旅的风貌,融入丰富的科学元素。近期的研究者亚当.罗勃茨(Adam Roberts, 1965─)将科幻(非小说论述)的起点推向一六○○年在火刑柱上殉难的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1600)年,因为布鲁诺宣称宇宙无限,而且包含无数个世界,被教会指为异端而活活烧死,布鲁诺和他的着作和学说,被认为是科幻小说史上标志性起点和适合人选,这也符合我在《科幻文学解构》书中画出的图形,将科幻理论与科幻小说合併或分开表述,名之为「科幻」或「科幻小说」各随其便,不管小说或非小说都可以合称「科幻」,也可以分开指涉。

  对科幻有兴趣者所难免质疑的是,乌托邦小说一向被列为科幻的一支,为何一五一六年汤玛斯.摩尔的《乌托邦》,从来没有被考虑作为科幻小说的起点?两千多前柏拉图《理想国》更不值一顾?一九八三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最不具科幻色彩的《苍蝇王》(Lord of the Flies),写的是核子战争后飞机迫降荒岛,流落岛上一群儿童少年的斗争,科幻学者将之列为科幻作品,也有人说它是反乌托邦小说。二十世纪三大反乌托小说《我们》、《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我们琅琅上口;地理大发现时期─十五到十七世纪,人们渴望经由旅行找到一个不为人知的理想国度,汤玛斯.摩尔的《乌托邦》被推崇为乌托邦小说的开端,与义大利的康伯内拉(Tommaso Campanella, 1568─1639)《太阳城》(La città del Sole)、德国安德利亚(Johannes Valentinus Andreae, 1586─1654)《基督城》(Reipublicae Christianopolitanae descriptio)、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新亚特兰提斯》(New Atlantis)併称为第一波乌托邦文学高峰期作品,培根也勾勒出运用科技创造理想国的图景;然而,在科幻小说史上却永远不会有学者将《乌托邦》列为科幻先驱。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科幻小说的原味在于含有科技成分,而非社会幻想,至于乌托邦小说,其重点在于提出社会愿景和人文思想,科技只是陪衬。

  科幻原味就在科幻核心具有科学、科技含量,我想起大陆现代着名的科幻小说家王晋康所提出的核心科幻理念,他大概是在作品中最坚持科学含量的科幻作家。他说:「单就『在科幻作品中把科学当成信仰』这一点来说,在眼下的中国科幻界(不说郑文光、叶永烈那代人)恐怕我是最虔诚者,至少是之一吧。」他是以科学体系、科学精神、科学理性和科学手法作为科幻小说的创作思维,强调「科学是科幻的元文化」核心理念。

  乌托邦、反乌托邦─寓言中的渴盼与焦虑

  对于乌托邦小说与科幻,这样看也许更清楚:乌托邦小说被列入科幻的原因在于它蕴含了「超现实.合理化」。

  科幻小说中有一种写作方式称作颠倒法或极端法,把事物推到极端的一边或相反方向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趣味景观,反乌托邦小说正是乌托邦的颠倒。皮埃尔.布勒(Pierre Boulle, 1912─1994)写的《人猿星球》(La Planète des singes)将人类与猿猴颠倒了,写成猿猴统治了人类,电影《浩劫余生》(Planet of the Apes)改拍的结尾,将之改变为人类的好战毁灭了自己,地球成为猿猴所统治。倪匡短篇〈标本〉将人与外星人颠倒,外星人捕获的生物─人类原来是最可怕的生物,所以被制成标本加以警示。倪匡科幻奖作品,将人与老鼠颠倒的〈人鼠〉(李宥楼)、刘碧玲写出将人与机器人颠倒的〈笨小孩〉、洪平写出将人与狗颠倒的〈开心〉、郑年亨写出将人与鱼颠倒的〈岛屿湖〉,所有的反乌托邦小说都是乌托邦小说的颠倒(颠覆),不这样看的话,不容易理解反乌托邦小说的思维运作由来。布雷伯瑞(Ray Bradbury, 1920─2012)的《华氏451度》(Fahrenheit 451),小说中将消防员救火的任务颠倒了,变成是拿着喷火器到处烧书的警察。乔治.欧威尔(George Orwell, 1903─1950)的《一九八四》将国家政权做了颠倒,由「和平部主管战争,仁爱部主管刑罚,真理部主管撤谎」,意味着「老大哥」倒行逆施。《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中的大人国、小人国,也是一种人物大小的颠倒,甚至写到长生不老的的遗害,人想死也死不得,只是老衰痛苦,这是生死反讽。老舍《猫城记》连载于一九三二年的《现代》杂志,正值九一八事变,小说讲的是飞机失控降落在火星的猫国,主人翁被当「地球先生」受到猫人尊敬,猫人见钱眼开,杀人像作诗一般美妙,女人被当作玩物,猫国被矮子征服,这些所见所闻,影射的是中国。

  《失落的地平线》诞生于二十世纪初叶与中叶之交世局动盪之时,带来热烈回响,突显人们寻找桃花源的渴求和向往,可说是汤玛斯.摩尔《乌托邦》出版五百年来,乌托邦文学艺术的扛鼎之作,是重要的里程碑。巧合的是,《失落的地平线》出版时间与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 1894─1963)的《美丽新世界》(1932)相去不远。《美丽新世界》与俄国的萨米尔钦(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Замя́тин, 1884─1937)的《我们》(1924)、英国乔治.欧威尔《一九八四》(1948),併称为二十世纪三大反乌托邦小说;实际上是俄国萨米亚钦的作品影响了之后的赫胥黎和欧威尔,都是二十世纪大战恐惧和极权统治恐惧下的反讽对抗。

  无论是乌托邦小说或反乌托邦小说,都是时代的镜子,反映出世人恆久的盼望与潜意识焦虑 。

(本文作者为资深科幻作家﹚

图书试读

雪茄已经快抽完了。我们开始品尝幻灭的滋味─当年上学时的玩伴,再度见面时已长大成人,彼此心中再也没有那么多的共同点,免不了会有这种幻灭之苦。鲁德福写小说,卫南德则是大使馆的一位祕书,刚在「腾波霍夫」请我们吃饭。我认为,他并没有表现得很高兴,只是显示出一位外交官在这样的场合所必须经常表现的镇定模样。只因为我们三个单身的英国人置身在一个外国首都之中,所以才聚在一起。我已经获得了一个结论:记忆中卫南德.特提斯所微微散发出的那种道貌岸然的姿态,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推移而减少;我反而比较喜欢身为「维多利亚公会」一员的鲁德福。我一度既爱欺负侮鲁德福却又保护他,如今这位瘦削的「小大人」已经变得很成熟了。他赚的钱可能比我们两人都多,所过的生活也许比我们两人更有趣,所以卫南德和我都同样对他有点吃味。
 
然而,那个晚上的时光却一点也不枯燥。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德国航空公司」的大飞机从中欧各个地区飞抵机场。接近黄昏时分,弧光亮起,情景就平添一种戏剧性的丰华光采。其中一架飞机是英国制的,驾驶员全副飞行服装,漫步走过我们的桌子,向卫南德敬礼,但是卫南德最初没有认出他。等到认出来时,大家就彼此介绍一番,邀请陌生人加入我们之中。他是一位愉快又乐天的年轻人,名叫桑德斯。卫南德表示歉意,说一个人穿了飞行装、戴上飞行头盔后,就很难辨认。桑德斯听了后笑着回答:「哦,没错,我很了解这一点。别忘了,我本来是在巴斯库尔。」卫南德也笑了,但是没有笑得那么自然。谈话转到别方面的事情。
 
桑德斯为我们这一小群人增添了吸引力,我们一起喝了很多啤酒。大约十点钟时,卫南德离席了一会,去跟坐在附近一张桌子旁的某个人说话。鲁德福利用谈话忽然中断的时间说道:「哦,对了,你刚刚提到巴斯库尔。我稍微知道这个地方。你是不是在暗示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失落的地平线:最后的香格里拉(新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沉浸式阅读体验。作者的文笔,我必须说,非常具有画面感。当你读到书中对“香格里拉”的描绘时,你仿佛真的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宁静,能看到阳光洒在古老建筑上的光影,甚至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悠扬的歌声。这种将读者带入情境的能力,是很多书难以企及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细节的刻画,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能勾勒出一个完整而鲜活的世界。这让我联想到在台湾,我们也有很多历史悠久的聚落,它们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也拥有自己独特的风貌,但往往容易被现代化的浪潮所淹没。而这本书,就像是对那种被遗忘的美好的一种致敬,一种重新发现的渴望。我很好奇,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否真的去过一些遥远的地方,或者是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书中对“最后的香格里拉”的设定,有没有一些超出我们想象的元素?比如,它是否拥有某种特殊的科技,或者是一种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命形式?这种未知的探索,正是吸引我继续读下去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一场关于“看见”与“不被看见”的哲学思辨。在《失落的地平线:最后的香格里拉(新版)》中,作者巧妙地利用“香格里拉”这个符号,探讨了我们对于“真实”的认知,以及我们所追求的“完美”到底是什么。我们所“看见”的,真的是世界的全貌吗?而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是否就意味着不存在?书中对“失落”的解读,似乎也指向了这一点:很多美好的事物,可能并非真的消失,而是隐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等待着被重新发现。这让我想起台湾社会中,常常被忽略的一些角落,一些传统的手工艺,一些边缘化的群体,他们也可能承载着某种“失落”的美好。而“最后的香格里拉”,更像是一种终极的隐喻,它代表了人类对美好、纯净、以及永恒的向往。作者在书中,是如何去构建这样一个“最后”的 refuge 的?它是否是一个静态的完美,还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我好奇书中对“时间”的描绘,在香格里拉,时间是否是线性的流淌,还是有着不同的节奏?这种对时间观的探讨,常常是解读一个文明深层内涵的关键。

评分

读完《失落的地平线:最后的香格里拉(新版)》,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拓展了我对“世外桃源”的想象。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香格里拉想象成一个完全独立于世俗之外的存在,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但这本书,却似乎在探讨一种更微妙的关系:当一个看似完美的、与世隔绝的文明,不可避免地与外部世界产生接触时,会发生什么?这种“接触”,是带来毁灭,还是融合?书中对这种“碰撞”的描绘,让我产生了许多联想。在台湾,我们虽然不算完全与世隔绝,但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当外部的思潮、科技、甚至是价值观涌入时,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又不至于被孤立?作者在书中对“香格里拉”的描绘,虽然是虚构的,但其背后所探讨的文明冲突、文化适应,以及不同生活方式之间的张力,都极具现实意义。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平衡“理想国”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的。书中的人物,他们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的命运?这种选择,又会对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失落的地平线》这个名字,其实也暗示了一种潜在的危险,那种美好,是否真的能够长久地“失落”下去?

评分

《失落的地平线:最后的香格里拉(新版)》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发现”的乐趣,而且是一种发现隐藏在熟悉概念之下的深刻寓意的乐趣。我们都听说过香格里拉,但作者通过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香格里拉,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独特理解。书中对“失落”这个词的运用,也十分巧妙,它并非指物理上的丢失,更像是一种被遗忘、被忽视的价值,等待着被重新发掘。这与台湾社会近年来对本土文化、传统价值的重新关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好奇,作者在书中,是如何将这种“精神境界”具体化、形象化的?它体现在“香格里拉”居民的哪些行为、思想、甚至是生活习惯中?书中是否有对他们信仰体系的描绘?这种对精神层面的探索,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不只是一个探险故事,更是一次关于寻找内心平静、追寻生命意义的哲学之旅。而“最后的”这个词,更增添了一份对这种美好事物存在的稀有性和珍贵性的强调。

评分

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文明”的定义。在《失落的地平线:最后的香格里拉(新版)》中,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香格里拉”描绘成一个原始落后的地方,而是展现了一种与现代文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在高度和谐与平静中,蕴含着深刻智慧的文明。这让我反思,我们所推崇的“进步”,是否真的是唯一的方向?在台湾,我们追求科技发展、经济繁荣,但有时候也会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到疲惫和迷失。这本书,似乎在提供另一种可能性,一种不以物质追求为最高目标,而是以精神圆满为核心的生存模式。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描绘“香格里拉”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它是否像我们一样,存在着等级和竞争?还是有着更公平、更淳朴的相处之道?这种关于社会组织形式的探讨,常常是理解一个文明深层价值观的关键。《失落的地平线》这个名字,也带着一种警示,似乎在提醒我们,美好的事物并非永恒,而“最后的”也可能意味着一种告别。这种对珍贵事物易逝的感叹,在台湾这样一个充满变迁的社会里,尤其能引起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的让人印象深刻。作者在《失落的地平线:最后的香格里拉(新版)》中,并没有急于揭示“香格里拉”的全貌,而是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勾勒出那个神秘的国度。我特别喜欢它那种营造氛围的方式,文字仿佛带着读者穿越层层迷雾,逐渐靠近那片被传说笼罩的土地。有时候,它会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能听到风吹过雪山的呼啸,闻到高原上特有的青草香。同时,书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也相当细腻,尤其是那些被卷入“香格里拉”的外部世界来客,他们的震惊、迷茫、好奇,以及最终可能产生的改变,都写得十分真实。在台湾,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事情都变得快餐化,而这本书,却给我一种慢下来、去感受、去体会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轻松读物,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去品味其中的细节,去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深意。我很好奇,作者在构思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否借鉴了某个真实的传说,或者是否有意为之,在探讨某种社会学或人类学的理论。这本书的“新版”,让我更期待它在现有基础上,有没有增添新的维度,或者对某些情节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传承”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失落的地平线:最后的香格里拉(新版)》中,作者似乎在描绘一个古老文明,它能够将宝贵的知识、经验、以及精神财富,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并且保持其原有的纯粹性。这与我们在台湾社会中常遇到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很多传统技艺、文化精髓,在现代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下,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而“最后的香格里拉”,则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范本,它似乎找到了对抗时间流逝、对抗文化侵蚀的秘诀。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展现这种“传承”的?是依靠口述、文字、还是某种特殊的仪式?传承的载体是什么?是家族、是社群、还是某种精神的纽带?这种对传承方式的深入描写,对于我们思考如何保护和发扬台湾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失落的地平线”,这个名字也带着一种忧虑,似乎在暗示,即使是再美好的文明,也可能因为传承的中断而“失落”。

评分

最近读了《失落的地平线:最后的香格里拉(新版)》,老实说,它的故事构思真的蛮有意思的,尤其是在“香格里拉”这个概念上,作者似乎给了一个很独特的解读。我们常常以为香格里拉就是那种桃花源式的、避世隐居的乐土,但这本书的新版,好像在探讨一个更深层的议题:当一个被隔绝的、看似完美的社会,突然面对外部世界的冲击时,它会发生什么?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台湾的社会议题,比如我们传统文化的保存与现代化的发展如何平衡,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如何处理。书中对“失落”这个词的运用,也很有意思,它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遗失,更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迷失,或者说,是一种文明选择的“失落”。作者是不是在暗示,我们所追求的“完美”本身,可能就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失落”?这种哲学的探讨,在阅读过程中给了我很多思考的空间。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塑造那些生活在“最后的香格里拉”里的人们的,他们的价值观是否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的社会结构又是如何维持的?有没有一些我们现代社会所缺乏的、但他们却拥有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对自然的敬畏,或者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这本书,不只是一个探险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让我们反思,在追求所谓“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又“失落”了什么。

评分

不得不说,《失落的地平线:最后的香格里拉(新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逃离感”,当然,这是一种正面的逃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压力、焦虑所裹挟,而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通往平静世界的窗户,让我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一个更加纯净、和谐的氛围中。作者对“香格里拉”的描绘,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偏远,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宁。在那里,似乎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物欲横流,只有简单的人际关系和对自然的敬畏。这让我想起台湾一些比较偏远的乡村,虽然没有香格里拉那样神秘,但也能感受到那种慢节奏的生活和淳朴的人情味。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处理“香格里拉”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的?它是否完全封闭,还是会偶尔与外界产生一些微小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否会打破它原有的宁静?“新版”的出现,也让我猜测,作者是否对原有的故事进行了某种修正,或者是在其中注入了新的思考,关于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我们内心深处的“香格里拉”。

评分

这本书,我得说,光是书名《失落的地平线:最后的香格里拉(新版)》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未知、对传说中最纯净之地的无限遐想。台湾的读者,尤其是我这一辈,从小在课本、故事里听过“香格里拉”这个词,它早已超越了一个单纯的地名,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对现代社会喧嚣之外的、回归质朴与宁静的渴望。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时,第一反应就是:它会带我去哪里?是冰封雪山的绝世秘境,还是被时间遗忘的古老文明?这本书的新版,更让我好奇,是重新发掘了什么被遗忘的细节,还是对经典进行了某种革新?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否展现出那种超越世俗的智慧,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毕竟,在台湾这样一座岛屿上,我们能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也能体会到都市的快节奏,常常会在两者之间挣扎,渴望一种平衡。《失落的地平线》这个名字,就像是给我内心深处一个遥远的呼唤,告诉我,也许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真的存在着这样一片与世隔绝的净土,那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没有现代文明的烦恼,只有最纯粹的人性光辉。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个“最后的香格里拉”的,它的地理位置、居民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与哲学,甚至是他们面对外部世界的态度,都会是我重点关注的部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朝圣,一次对理想家园的追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