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 (捲三:1955-1959) (簡體字)(精裝)

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 (捲三:1955-1959) (簡體字)(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夏誌清
  • 夏濟安
  • 書信集
  • 近代史
  • 曆史
  • 文化
  • 傳記
  • 書信
  • 中國現代文學
  • 精裝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夏濟安、夏誌清昆仲,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的兩大巨擘,他們早年的求學生涯,既是東西方學術交織融匯的實例,又是民國和1949年後「大曆史」的親身見證。他們的往來書信經由誌清先生鄭重珍藏,經夏誌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權,蘇州大學季進教授註釋整理,首次嚮外界披露。本書分為四捲,收錄瞭1947年夏誌清赴美求學到1965年夏濟安因病逝世的17年間,兄弟兩人的通信六百餘封。在這些書信中,他們說傢常、談感情、論文學、品電影、議時政,推心置腹,無話不談。我們可以看到夏誌清如何從一位年輕的求學者,一步步成長為國際著名學者,也可以看到夏濟安如何流轉各地,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努力奮鬥的艱辛。

  在滯留海外的歲月裏,夏氏兄弟在薄薄的航空信紙上以蠅頭小字寫下生活點滴、慾望心事,還有種種文學話題。這對兄弟誌同道閤,也是難得的平生知己。我們不禁想到西晉的陸機(261–303)、陸雲(262–303)兄弟俱有文纔,嘗以書信談文論藝。韆百年後,在另一個紊亂的曆史時空裏,夏氏兄弟以書信記錄生命的吉光片羽,兼論文藝,竟然饒有魏晉風雅。──王德威教授(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化係)

  人物介紹

  夏誌清(1921–2013)


  江蘇吳縣(今蘇州市)人,生於上海浦東,中國文學評論傢,教授。1946年9月隨長兄夏濟安至北京大學擔任助教,醉心於西歐古典文學,因研究威廉‧布萊剋檔案(William Blake Archive)論文脫穎而齣,取得留美奬學金至耶魯大學攻讀英文碩士、博士。在紐約州立學院任教時,獲得洛剋菲勒基金會贊助,完成《中國現代小說史》一書,也奠定他學者評論傢的地位。1961年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席。2006年7月,當選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濟安(1916–1965)

  江蘇吳縣人。夏誌清教授的兄長。上海光華大學英文係畢業,曾任教西南聯大、北京大學外語係和香港新亞書院。1950年赴颱後任教於颱灣大學外文係,為早期小說作傢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陳若曦、葉維廉等人的啓濛老師,1956年與吳魯芹、劉守宜等創辦《文學雜誌》並兼任主編, 在雜誌上主張「樸素的、清醒的、理智的」文學,與其弟夏誌清對當代文學的貢獻十分深遠。1959年赴美,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加州柏剋萊大學作研究,主要工作是研究中國共産黨黨史。1965年2月23日因腦溢血病逝於美國奧剋蘭。夏濟安的中文著作還有《夏濟安選集》、《現代英文選評註》等;英文著作有The Gate of Darkness,這是一本1949年以前左派文人的評論集。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王洞


  夏誌清夫人,颱灣大學經濟係畢業,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教育碩士,耶魯大學語言學碩士。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初級研究員、康州大學講師。婚後相夫教女,年逾半百,改學電腦,獲哥倫比亞大學電腦學士,任職美林證券公司。現退休,定居紐約。

季進

  江蘇如皋人,文學博士,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現代中外文學關係研究、海外漢學(中國文學)研究、錢鍾書研究。主要著作有《錢鍾書與現代西學》、《陳銓:異邦的藉鏡》、《閱讀的鏡像》、《另一種聲音》、《彼此的視界》等,主編有「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譯叢」、「西方現代批評經典譯叢」、 「蘇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叢書」等。
 

圖書目錄

捲三中的人與事  王洞 xxi
編注說明   季進 xxix
281.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6 月 10 日) 3
282.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6 月 11 日) 8
283.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6 月 12 日) 14
284.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5 年 6 月 14 日) 20
285.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6 月 14 日) 23
286.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6 月 15 日) 31
287.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8 月 25 日) 37
288.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8 月 26 日) 40
289.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8 月 27 日) 43
290.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8 月 29 日) 44
291.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5 年 8 月 30 日) 49
292.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8 月 28 日) 51
293.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8 月 29 日) 57
294.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9 月 2 日) 59
295.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5 年 9 月 13 日) 63
296.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9 月 11 日) 65
297.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9 月 21 日) 68
298.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5 年 10 月 6 日) 72
299.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10 月 17 日) 76
300.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11 月 6 日) 79
301.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5 年 11 月 8 日) 81
302.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11 月 15 日) 84
303.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5 年 12 月 10 日) 87
304.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12 月 11 日) 91
305.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12 月 26 日) 97
306.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6 年元旦) 102
307.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6 年 2 月 1 日) 105
308.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6 年 2 月 7 日) 110
309.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6 年 2 月 25 日) 115
310.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6 年 3 月 20 日) 120
311.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6 年 4 月 4 日) 123
312.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6 年 4 月 27 日) 127
313.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6 年 5 月 5 日) 129
314.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6 年 5 月 19 日) 133
315.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6 年 5 月 21 日) 136
316.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6 年 6 月 3 日) 137
317.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6 年 6 月 11 日) 144
318.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6 年 6 月 30 日) 146
319.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6 年 7 月 20 日) 149
320.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6 年 7 月 25 日) 153
321.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6 年 7 月 29、30 日) 156
322.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6 年 8 月 10 日) 159
323.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6 年 8 月 17 日) 161
324.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6 年 9 月 1 日) 164
325.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6 年 9 月 23 日) 167
326.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6 年 10 月 3 日) 171
327.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6 年 11 月 5 日) 174
328.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6 年 11 月 28 日) 179
329.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7 年 1 月 23 日) 186
330.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7 年 1 月 28 日) 190
331.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7 年 3 月 8 日) 197
332.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7 年 4 月 11 日) 204
333.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7 年 5 月 1 日) 211
334.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7 年 5 月 5 日) 217
335.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7 年 5 月 21 日) 219
336.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7 年 6 月 18 日) 222
337.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7 年 6 月 16 日) 223
338.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7 年 7 月 3 日) 225
339.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7 年 7 月 5 日) 230
340.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7 年 7 月 13 日) 233
341.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7 年 8 月 13 日) 237
342.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7 年 10 月 14 日) 240
343.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7 年 11 月 10 日) 245
344.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7 年 11 月 22 日) 251
345.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8 年 1 月 29 日) 258
346.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8 年 2 月 1 日) 263
347.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8 年 3 月 21 日) 270
348.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8 年 4 月 11 日) 276
349.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8 年 6 月 10 日) 283
350.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8 年 6 月 23 日) 288
351.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8 年 6 月 24 日) 289
352.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8 年 6 月 28 日) 298
353.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8 年 8 月 12 日) 303
354.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8 年 8 月 14 日) 306
355.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8 年 8 月 19 日) 307
356.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8 年 9 月 23 日) 312
357.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8 年 10 月 13 日) 317
358.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8 年 12 月 15 日) 323
359.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8 年 12 月 24 日) 327
360.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9 年 1 月 2 日) 332
361.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2 月 1 日) 339
362.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9 年 2 月 17 日) 344
363.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3 月 18 日) 347
364.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3 月 25 日) 349
365.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3 月 26 日) 351
366.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9 年 4 月 2 日) 353
367.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4 月 2 日) 356
368.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4 月 4 日) 359
369.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9 年 4 月 12 日) 368
370.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4 月 15 日) 370
371.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9 年 4 月 27 日) 373
372.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5 月 5 日) 376
373.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9 年 5 月 7 日) 379
374.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5 月 11 日) 380
375.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9 年 5 月 18 日) 388
376.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5 月 22 日) 393
377.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9 年 6 月 8 日) 401
378.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6 月 8 日) 405
379.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6 月 13 日) 413
380.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9 年 6 月 15 日) 418
381.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6 月 16 日) 422
382.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6 月 18 日) 426
383.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6 月 30 日) 427
384.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9 年 6 月 25 日) 430
385.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6 月 26 日) 435
386.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7 月 4 日) 437
387.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7 月 6 日) 442
388. 夏誌清緻夏濟安(1959 年 7 月 7 日) 444
389.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7 月 14 日) 448
390.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9 年 7 月 15 日) 450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281.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5 年 6 月 10 日)
 
誌清弟:
 
附上明信片一張,預計到瞭Elkhart要發的,結果第一天發展就 很好,免得使你和Carol 提心吊膽,索性附在信裏一起寄給你吧。
 
下午兩點三十五分到Elkhart,在火車站看見一個女人,服飾和 頭發都和Ruth 相仿,我心一跳,追上前去,原來不是;而且她的車 是Kansas 照會,並非印第安那GG245,她似乎來接一個教士(圓硬 領shirt)和另一男人。後來Ruth 告訴我,女的可能是她的堂嫂嫂(她 的打扮是像Ruth),而且車子是Kansas 照會,男的是她的cousin Roy Roth。預計今天要來開Mennonite 教會全國大會的。
 
在火車站叫瞭一輛Taxi,車夫說旅館隻有北城有,南城沒有, 我叫他先到南城去看看,一下子就到瞭Ruth(傢)門口。她竟然有一 幢很漂亮的小洋房(平房),門前玫瑰盛開,車子(GG245)停在花園 裏,我去打門,沒有人應,Taxi司機說,Garage裏有人,我就轉到 Garage 那邊,看見Ruth。她臉似乎一紅說道:I did not expect to see you so soon. 我隻叫Hello,沒有叫她名字,她也沒有叫我名字。我 說我先要找旅館,她說“我車子在這裏,我開(車帶)你去好瞭。”我 說不必(其實Taxi司機下車預備把行李給我搬下來瞭),還是坐原車 去好瞭。她說下午有空,晚上無空,我就把她的電話抄下來。她說 這裏頂好的旅館是Elkhart Hotel,我說我預備住YMCA,那是芝加哥YMCA介紹的,她說也好,我說房間開好再打電話聯絡。
 
到YMCA房租可以按星期計,但是要從星期一算起,櫃上問我 要不要本星期Fri.、Sat.、 Sunday也算進去,結果我付瞭十天房租(約 十二元),住到二十日纔走。
 
到瞭房間裏(不比New Haven YMCA差,比芝城的YMCA房間 還大些),我隻換瞭一條法蘭絨褲(這幾天陰雨不定,天氣很涼),把 已有一兩個月未洗的Macy褲子換掉,上身仍是Tweed,連襯衫領帶 都沒有換,就去打電話。你說我慌不慌?剛纔的電話號碼竟然會抄 錯的(抄錯一個字)! 結果打到Mennonite 教會去問訊,纔把號碼問到。
 
她說這幾天正逢Mennonite 全國教士大會,她很忙,晚上還要 開會,但是她願意到uptown和我來見麵。我不知道uptown 什麼地方 最好,又怕耽誤她時間,就說仍舊由我去找她。又叫瞭一輛Taxi, 再度到她傢。

用戶評價

评分

終於捧到瞭《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三:1955-1959),這部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文學史研究的珍貴資料,更是一份對兩位學人之間深厚情誼的緻敬。夏誌清先生和夏濟安先生,都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的學術造詣和對文學的貢獻有目共睹。而這捲書信集,則將我們帶迴瞭1955年至1959年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讓我們得以近距離地觀察他們思想的交流與碰撞。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在那個信息相對不發達的時代,他們如何通過書信來分享彼此的閱讀心得、學術見解,甚至是對人生道路的思考。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往來,更是一場精神上的對話。我希望在信件中,能夠感受到他們對文學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以及他們之間相互鼓勵、共同進步的師友之情。這本精裝的書,仿佛承載著厚重的曆史,等待著我去細細品味。

评分

《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三:1955-1959)的到來,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次閱讀的享受,更是一次對曆史與思想的深度探尋。這兩位在文學評論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的書信往來,定然是理解他們學術生涯乃至那個時代文化脈絡的絕佳切入點。我個人一直對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充滿好奇,而1955-1959年,恰恰是一個充滿瞭變革與挑戰的時期。我想象著,在信件中,他們會如何討論那些正在湧現的新作品,如何評價當時的文壇動態,又會如何錶達自己對文學本質的理解。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定然會展現齣他們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以及他們之間深厚的友誼和學術上的相互啓迪。信件的筆觸,往往比正式的學術論文更加鮮活、生動,也更能反映齣作者真實的內心世界。我渴望在這些字裏行間,找到那些觸動人心的細節,感受到那份純粹的學人情懷。

评分

終於收到瞭心心念念的《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三:1955-1959),這份珍貴的文獻,仿佛一座沉睡的寶藏,隨著翻開書頁,那些穿越時光的筆墨便開始閃爍,訴說著那個年代文人獨特的思想脈絡和情感世界。我一直對夏濟安先生這位纔華橫溢卻又相對低調的評論傢充滿好奇,而夏誌清先生作為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巨擘,他們的往來信件,無疑是窺探他們學術思想萌芽、發展乃至成熟過程中最直接、最真實的記錄。這捲書信集跨越瞭1955年至1959年,這段時間正值新中國成立初期,海峽兩岸的文化氛圍和政治環境都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我想象著,在這動蕩不安的歲月裏,兩位纔子如何通過書信交流他們的學術見解、文學感悟,甚至對時代變遷的思考。信件的篇幅、內容的深度、遣詞造句的考究,都足以讓人沉醉其中,仿佛置身於他們那個充滿學術爭鳴和人生況味的時代。每一封信,不僅僅是字句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流淌,以及對文學藝術永恒追求的見證。我迫不及待地想在字裏行間,尋找那些曾經被曆史塵埃掩蓋的細節,感受那份純粹的學術熱情和深厚的師友情誼。

评分

收到《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三:1955-1959)的時候,我的心情是既激動又充滿期待的。作為一名對中國現代文學史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夏誌清先生的名字早已如雷貫耳,而夏濟安先生的學術成就同樣令人欽佩。這套書信集,如同一座橋梁,連接瞭兩位巨匠的學術人生,也連接瞭過去與現在。我尤其關注的是,在1955年至1959年這個時期,兩位先生的學術思想是如何演變的,他們之間的切磋琢磨,是否孕育齣瞭日後影響深遠的學術觀點?我設想,他們的信件中,一定充滿瞭對當時文學現象的敏銳捕捉,對創作理論的深入剖析,以及對未來文學發展方嚮的展望。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學術交流,更是思想的火花碰撞,情感的真摯流露。我希望在這捲書中,能夠感受到那種純粹的學術追求,那種對文學藝術的執著熱愛,以及在那段特殊歲月裏,知識分子所經曆的思考與掙紮。精裝的質感,也仿佛預示著其內容的珍貴與分量。

评分

翻開這本《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三:1955-1959),一股濃鬱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讓人立即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我尤其期待看到,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兩位學者如何通過書信來拓展各自的學術視野,交流對文學現象的獨到見解。夏誌清先生以其深厚的西方文學功底和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敏銳洞察而聞名,而夏濟安先生也同樣是當時不可多得的青年纔俊。他們的信件,想必會充滿瞭對文學理論的探討、對作傢作品的分析,以及對當時文壇格局的觀察。我很好奇,他們會如何評價一些重要的文學作品,或者對當時的文學思潮發錶自己的看法。這種跨越地域和思想的空間,通過紙筆得以連接,將兩顆同樣熱愛文學的靈魂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尤其是在1955-1959年這個特殊的曆史時期,外部環境的變化無疑會對他們的學術思考産生影響,我想從信件中探尋這種影響的痕跡,以及他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守自己的學術立場。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兩位偉大學者思想的深邃和人格的魅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