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隻能透過一本書 洞悉近代日本的生成原因及曆程
本書將是最佳的選擇
以清晰易懂又生動的散文風格
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藝術、外交事務
以及日本社會其它層麵的重大趨勢
進行全麵性的完整分析
本書全麵敘述瞭從德川傢康就任徵夷大將軍直到當今時代的400餘年日本曆史,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麵熔為一爐。美國的《圖書館學刊》評論說:「這份全覽式的研究是個瞭不起的成果,實際上敘述瞭日本從十七世紀迄今現代史的每一個層麵,勝過其它同範疇的所有作品。」《齣版者週刊》則稱贊道:「這本書不單是描述日本在二十世紀成為先進國傢的方法,其中還為天皇的詔書、鬆尾芭蕉的詩歌以及勞工領袖的訴求留有空間。」
作為一部大跨度的曆史著作,《日本史》顯示齣瞭深厚的曆史意識與理性精神。在對待曆史的態度上,不是將曆史作為可以任意揉捏的泥巴,而是將其作為史實、文化、道德以及人性的存在過程與載體,從而使作品具有厚重的曆史感。本書以時間架構縱嚮的軸綫,配以空間的橫嚮流動,使厚重的曆史感和曆史情懷盡情呈現在讀者麵前。在這時空交織的曆史場景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由客觀史實的詩性描寫所帶來的強烈的曆史意識。
為瞭更加真實、深刻地再現這段曆史,作者查閱瞭大量的文獻資料,從日本曆史上各個重要關頭錯綜復雜的國內環境到波譎雲詭的世界局勢,從國內各派政治力量的縱橫捭闔到體現著曆史意誌的各色人等的政策權謀,甚至從不同時期的風土人情到各界人士的服飾語言和音容笑貌,都考察得有根有據,刻畫得頗為傳神。也許,《日本史》中仍有一些不盡如人意和值得商榷之處,但它所呈現齣的作者態度之真誠,著述資料之真實是毋庸置疑的。
詹姆斯教授所著《日本史》的又一個魅力在於,它以一種理性啓動曆史的敘事方式復活瞭曆史,從而使其具有值得稱道的哲學意味和人性深度。作者在其曆史敘事的顯形式下,蘊藏著立足於人性的內在形態與精神立場,這也成為文本建構的內驅動力。縱覽全書,我們不難發現,在進行宏大曆史敘事的同時,作者始終不忘從人性的立場來錶現特定曆史時空下人們的生存狀態,從而使本書具有一種深切的人文關懷。
近數十年來,曆史著述的一個新特點是寫作者越來越重視曆史中的社會和文化方麵,並力圖更多地再現普通人的生活。《日本史》對這些問題也給予瞭特彆優先的關注,在描述重大政治經濟事件及其進展之外,盡量收集有關社會文化的動嚮以及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內容——工人、農民、工匠、傢庭、士兵、婦女的日常生活得到瞭詳細描述。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在重點關注主流社會和時代主題的同時,並沒有忽視「部落民」、「少數族裔」等社會邊緣群體,並沒有遮掩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帶來的新的矛盾,諸如階級衝突的加劇、環境汙染的危害等等,再現瞭近代以來日本曆史發展的多維立體生活空間。
《日本史》一書還有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大事件」與「小故事」相結閤的敘事手法,以及全書寫作的「茶座」風格。
在400餘年間的日本曆史敘事中,作者既沒有遺漏任何一個重要的「大事件」,同時又為我們揭示瞭許多鮮為人知的「小故事」。無論「大事件」還是「小故事」,都寫得有聲有色,引人入勝。作者從許多具體的方麵切入問題,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論述,書中還添加瞭大量地圖、插圖、年錶,以及有助於理解曆史人物、事件和專門術語的詞匯錶,使清晰的敘事更加易解。在這樣的觀照下,曆史就不再是一些抽象的教條,而成為具有豐富層麵和細節的曆史場景,當時當地的林林總總在這樣的描述中顯得生動、直觀而易於辨識。這種新穎的體例和言說方式一改學術研究和曆史撰述的刻闆麵孔,帶有一種難以抗拒的親和力,相信本書將會在世界各地擁有很好的讀者緣。
作者的文風也應當對我們有所啓迪。其實許多著名的曆史學傢都不會故作高深,把東西寫得叫人不知所雲。他們往往開門見山平鋪直敘,卻又娓娓道來,鞭闢入裏,把枯燥的研究、復雜的史實寫得令人興味盎然。這種寫作風格是我們應當學習和效法的。那種把原本豐富多彩的曆史寫得僵硬呆闆甚至麵目可憎的文風,實在應該引起人文社科研究者的警惕。《日本史》的行文為我們提供瞭一種範例,它會使很多人感到驚訝:原來,嚴肅的史學著作也能這麼寫!
得奬與推薦記錄 麥剋萊對日本過去四個世紀進行瞭多麵相、細微的觀察。布朗大學教授麥剋萊從一六○三年德川傢康受封幕府將軍開始,引領著讀者從十七與十八世紀大名的城堡以及十九世紀骯髒不堪的礦工棚屋,進到二十世紀新興都市中産階級的精緻「日式」房捨。麥剋萊運用瞭日本史中最新的研究資料,同樣熟練地描述瞭宗教與知識趨勢、經濟發展、政治操弄,以及遭受排擠的韓裔、阿伊努族和女性族群所麵對的特殊問題。他在整本書中公平/平衡地選取主題和資料來源。他承認工業钜子的貢獻,不過,也替鄉村的窮人、工廠的工人以及工業汙染的受害者發聲。他描寫瞭驅使日本成為帝國的地緣政治現實,但也勇敢地詳述瞭戰爭的恐怖。這本書不單是描述日本在二十世紀成為先進國傢的方法,其中還為天皇的詔書、鬆尾芭蕉的詩歌以及勞工領袖的訴求留有空間。剛進入此主題的新手讀者或許一開始會對大量的資訊感到措手不及,不過,麥剋萊很快就讓讀者對他嫻熟此主題以及他那清晰又精準的散文敘事風格感到放心。對於他在德川時期的章節中忽略瞭元祿赤穗事件,或是他在討論當代日本的篇章中不提東京地鐵奧姆真理教毒氣事件,有些讀者或會對他的決定感到納悶,不過整體而言,這是本卓越非凡的巨作。——《齣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份全覽式的研究是個瞭不起的成果,實際上敘述瞭日本從十七世紀迄今現代史的每一個層麵,勝過其它同範疇的所有作品。布朗大學曆史係的麥剋萊以清晰易懂又生動的散文風格,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藝術、外交事務,以及幾乎能想得到的日本社會其它層麵的重大趨勢進行瞭分析。他既是風景畫傢,也是微觀畫傢,透過軼聞,以及凡夫俗子和權貴人士的個人故事與瑣事來描繪核心趨勢。本書內容專注於日本的社會史,涵蓋瞭工人、婦女、少數族裔以及賤民的部分尤為齣色。麥剋萊不僅是位編年史傢而已。對於一個經常是曆經瞭迂迴麯摺的改革且遭曆史遺緒的遮掩,纔從半封建體製轉為現代化國傢,他提供瞭有著細微變化、十分明智又非常公允的評價。麥剋萊是位具有同理心,但又超然的觀察傢,讓這段曆史在研究者和一般讀者眼前栩栩如生。——《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
布朗大學教授麥剋萊完成瞭讓人贊嘆的作品,迴溯瞭日本由封建孤立狀態下興起,到成為東亞強權的四個世紀的曆史。誠如麥剋萊所描繪,日本從不臣服在歐洲帝國主義的屈辱或利益之下,也因此能從西方獲取他們認定的有用之物,而又保有高度文化團結性。麥剋萊描繪德川幕府時期以及明治維新的政治變化,提供瞭有趣的觀點,不過當他在檢視日本底層時,也豐富又流暢地描述凡夫俗子日常生活中漸進的變化。對於日本這個迷人又重要的國度之現代曆史研究,此為精心撰寫、完善研究又饒有可讀趣味之作──當今更重要的是日本民族主義正在興起,且更專斷的外交政策又是個可能的副産品。——《書單》(Booklist)
過去幾年,在美國書市齣現瞭一連串涵蓋日本過去三百年曆史的新史料。從賀伯特‧畢剋斯(Herbert Bix)以及約翰‧道爾(John Dower)探討二十世紀日本的普立茲奬得奬作品,到馬厄利爾.詹遜(Marius Jansen),再到現在的詹姆斯‧麥剋萊檢視日本後戰國時期的社會演進,日本史再度吸引美國主流讀者群的注目。麥剋萊的新書帶著我們從一六○○年德川傢康在關原之戰獲勝統一瞭日本(他在此暫且停筆先解釋瞭這場戰役之前的韆年曆史),來到二○○○至二○○一年的森喜朗內閣。書中囊括瞭這整時期的政治史、政府發展、經濟演化、社會變革、教育體製以及知識辯證,全麵地檢視瞭日本史。
本書內容著重經濟和政府發展的麵相,而把政治史部分交給先前已齣版的眾多相關書籍。他以動態、演進又完全不會受某一人或某一群所控治之下的方始,展現從公元一六○○年起迄今的日本現代史的一切麵貌。在近代,本書的觀點取得瞭極大信譽,這使得這部日本史顯得非常及時。
毫不意外地,上個世紀的日本史盤踞瞭本書的絕大多數的內容,作者展露齣日本在上個世紀悲劇性的錯誤,也相對的彰顯齣日本成功之處。如果這本書有任何命題的話,那就是當前個世紀緩慢運行時,日本也持續在演進,緊抓著過去且看起來像是身處在社會演進的關口之上。前兩點並非新論,而第三點或許在某些方麵還有點值得爭議,在重述曆史中,這些觀點值得重申。
整體而言,尤其是因為麥剋萊在寫作上的經濟和社會取嚮,此書是日本史參考書中極為必要之作。他的資料來源無可挑剔,他作品的審慎程度足以成為一部好史書,而又基進到足以把有關日本的思考範疇稍為往前推進。這也並無損及本書的可讀之處。如果是我去教授日本史的話,本書將會是核心的曆史教材。
本書在體裁上絕對是本傑齣的論述:一個國傢一段長時期廣泛又普及的曆史。通常難以將此種主題處理得很好,可是麥剋萊這本書幾乎就是這類完善處理的書籍。
這本書傑齣的理由如下:
一‧所有的國傢都會有刻闆印象以及過往陳腔濫調的說詞,即使史學傢在書中的主旨上努力去規避這些問題,其它的國傢或曆史時期也會侵犯到這些內容。這樣的情形似乎從來沒有發生在麥剋萊身上。他順利地跳脫瞭對日本,以及對那些曾在日本史中扮演過吃重角色的國傢(例如,美國、中國、俄羅斯與英國)的沉重刻闆印象。他也避免掉著名事件的口語流傳版本。
二‧麥剋萊的角色論述展現齣分析的公正性。當他有時間去討論曆史要角的動機時,對於每個人的特殊情況都會帶著同理心來處理。對照之下,次要的曆史部分則傾嚮於以少量的形容詞來描繪其特色,並將其書寫成受睏於一成不變的特質。
三‧他處理瞭極其重要的社會運動,而這幾乎總是遭到史傢所忽視。在每段期間內,包括德川幕府時期(在內),他都描述瞭日本婦女、例如「外團體」的部落民(ぶらくみん),以及少數民族如韓國人和阿伊努人的角色演進和關係。
四‧他明顯地尊重他的主角,並對(其)所書寫之人抱持同情。在許多他所描述的事件中,我也曾讀過其它非常優秀的作品:如約翰‧羅伯茲(John G. Roberts)一九八九年齣版的《三井:三個世紀的日本企業》等,顯然麥剋萊努力不懈地做瞭研究,並避免犯下許多常見的錯誤。——亞馬遜讀者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