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中日韓(2)人物‧思想篇

100年前的中日韓(2)人物‧思想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日韓關係
  • 近現代史
  • 人物傳記
  • 思想史
  • 文化交流
  • 曆史研究
  • 東亞曆史
  • 百年變遷
  • 知識分子
  • 曆史人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東亞風雲再起,中、日、韓三國衝突一觸即發!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亡,知己知彼,纔能奪得先機,立於不敗。

  筆者在長期比較研究東亞曆史過程中,對中日韓三國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文化、藝術、社會、風俗、民眾的日常生活等方麵進行劃分,並以特寫予以還原。本書共分三冊,第一冊《文明‧風物篇》、第二冊《人物‧思想篇》、第三冊《政治‧軍事篇》。

  筆者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再發現、再思考對我們而言不太瞭解或者已隨風而逝的曆史場麵。擺脫單一國傢曆史觀點,以多國、多層次的視角,省察整體的曆史環境,重新審視東亞近代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金文學


  比較文化學者,文明批評傢,作傢。1962年生於中國瀋陽,1985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外語係日本文學專業。1991年以亞洲第一名的成績獲日本「新島奬學金」赴日本著名私立大學─同誌社大學留學,後在京都大學、廣島大學大學院專攻比較文學、比較文化及文化人類學博士後期課程。

  曆任廣島文化學園大學、安田女子大學、放送大學特任教授。在東京、首爾、北京、上海等大學和研究機構任客座教授及客座、兼任教授。現任中日韓國際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

  主要著作有《東亞三國誌》、《中日韓三國人性格》、《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醜陋的韓國人》、《醜陋的日本人》、《100年前的中日韓》、《「混」的中國人》、《中國人進化瞭嗎?》等。

圖書目錄

作者前言      011

1. 彷徨的魯迅      013
2. 伊藤博文與戊戌變法      016
3. 跨越國界的革命傢孫中山的背影      018
4. 成為孫中山的拐杖的日本人      022
5. 近代朝鮮獨立自主的先驅者金玉均      025
6. 東亞聯閤的思想傢--金玉均      029
7. 形象模糊的國母--明成皇後      032
8. 朝鮮的三大天纔      035
9. 「賣國奴」的代名詞李完用的另一副麵孔      038
10. 愛國誌士黃玹的悲壯之死      041
11. 朝鮮三大新小說作傢      043
12. 清末民初中國「第一女性」是誰?      046
13. 百年之愛      049
14. 「中國革命的恩人」梅屋莊吉      052
15. 世界人類學傢鳥居龍藏      055
16. 大學者內藤湖南與中國      058
17. 對中國近代教育做齣巨大貢獻的大學者服部宇之吉      062
18. 「生百名政治傢,不如生一文學傢」      064
19. 韓國獨立運動之父--安昌浩      067
20. 周作人的悲哀      070
21. 近代中國的教育之父--蔡元培      074
22. 被忘卻的卓越地質學傢--丁文江      077
23. 狂熱的政治論客--戴季陶      080
24. 孫中山和南方熊楠的友誼      083
25. 慈禧太後也曾計畫進行改革      086
26. 朝鮮鐵路的始祖樸琪宗      088
27. 安重根和日本      091
28. 日本最早的女留學生      094
29. 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巨人--鬍適      097
30. 將東西方文化融於一身的林語堂      100
31. 百年不遇的文化大師陳寅恪      103
32. 熱愛朝鮮美術的日本人柳宗悅      106
33. 變成朝鮮一把泥土的日本人--淺川巧      109
34. 「韓國孤兒的父親」--曾田嘉伊智      111
35. 朝鮮王朝末代太子妃--李方子      114
36. 重新評價袁世凱      117
37. 對朝鮮民俗學研究做齣貢獻的鞦葉隆      120
38. 民國時期中國知識份子的精神生態      123
39. 民國纔媛第一人--呂碧城      126
40. 岡倉天心說:「亞洲是一體的」      128
41. 支援中國和亞洲革命的犬養毅      131
42. 為大亞洲主義獻身的頭山滿      134
43. 朝鮮的大智者崔南善      136
44. 自由主義文學巨匠洪命熹      140
45. 「朝鮮學」的開拓者文一平      143
46. 植物遺傳育種學界國際著名學者--禹長春      145
47. 近代東亞的教養主義      148
48. 「近代中國留學之父」容閎      151
49. 中國近代知識份子的鼻祖--嚴復      154
50. 近代中國翻譯大傢--林紓      157
51. 中國近代史上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梁啓超      159
52. 死無葬身之地的朝鮮女先覺者--羅蕙錫      162
53. 朝鮮女性的一片綠葉--金一葉      164
54. 第一位齣版女子文學作品集的朝鮮作傢--金明淳      167
55. 被中國雇傭的日本知識份子      170
56. 辛亥革命第一位英雄      172
57. 革命爆發以前的百傢爭鳴      175
58. 日本近代民主主義思想傢--吉野作造      178
59. 基督教思想傢內村鑑三和朝鮮      181
60. 文人安倍能成「發現」的朝鮮之美      184
61. 宋教仁為何要對抗孫中山      187
62. 毛澤東給予高度評價的近代中國巨匠--張謇      189
63. 大文豪夏目漱石和殖民地朝鮮      192
64. 近代日本對韓國(朝鮮)曆史的研究      195
65. 為韓國獻身的西方人哈爾伯特      197
66. 熱愛中國的西方人--荷馬李      200
67. 中國革命的幕後舵手--莫理循      202
68. 亞洲留學生教育的先驅者--嘉納治五郎      205
69. 「黃禍論」的具體內容      208
70. 思想傢安重根      210
71. 「革命和尚」      213
72. 中日民間交流的先驅者--岸田吟香      215
73. 被「支那趣味」深深迷惑的日本人      218
74. 日本陸軍的「中國通」      220
75. 近代中國和日本的軍事顧問      223
76. 善鄰書院和宮島大八      225
77. 被忘卻的朝鮮近代大文豪--金澤榮      228
78. 卓越的民族史學傢、媒體人--樸殷植      231
79. 超越瞭「民族」的傑齣知識份子--申采浩      234
80. 新民會提齣的獨立戰爭論      236
81. 「中國的孫中山,韓國的申奎植」      239
82. 中國近代第一傢族      241
83. 穩健的親日開化派宰相--金弘集      244
84. 李鴻章對百日維新的兩麵態度      246
85. 李鴻章的眼淚      249
86. 李鴻章和森有禮的曆史對話      252
87. 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三次會麵      254
88. 李鴻章、伊藤博文、金弘集「三相」比較      257
89. 李鴻章其人      260
90. 李鴻章為何未能替代慈禧太後      262
91. 明成皇後的理想      265
92. 開化派精英的設想      268
93. 開化派的「傢教」--李東仁      271
94. 文化民族主義的興起      273
95. 近代「武士道」的誕生      276
96. 溫和的親日愛國者汪精衛      279
97. 背運政治傢汪精衛的真麵目      282
98. 伊藤博文其人其事      285
99. 身穿韓服的伊藤博文      287
100. 具有超強國際意識的朝鮮
近代文明論者--尹緻昊      291
101. 西方博覽會上「醜陋的中國人」形象      295
102. 熱愛中國美術的日本智者--內藤湖南      297
103. 韓國的愛國啓濛運動和日本的「共存」關係      300
104. 打造日本「惡」的神話      303
105. 開化派「不倒翁」領袖樸泳孝      306
106. 川島浪速:創建中國近代最初的員警學校      309
107. 「大亞洲主義」譜係中的安重根      312
108. 安重根和伊藤博文的方程式      315
109. 在日本得到鍛鍊的蔣介石      317
110. 青年毛澤東「改造中國」的雄心      320
111. 「國魂」是如何誕生的      324
112. 萬海韓龍雲的《建白書》      327
113. 發現中國的「土匪原則」      330
114. 百年前的訛傳      333
115. 福澤諭吉「脫亞入歐」的實質      335
116. 「東洋」的發展與「東洋學」的興起      338
117. 「人」和「自我」的發現      342
118. 日韓維新思想的「引爆劑」      344
119. 明治維新--世界罕見的文化革命      348

圖書序言

作者前言

  迴顧曆史,近代東洋(東亞)的文明發展,是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開始起步的。中國和韓國、日本立誌於西洋的近代化,開始瞭一場類似於龜兔賽跑的競爭。不幸的是,日本帝國通過明治維新,率先實現瞭西洋近代化。隨著這一力量的侵入,東洋近代史的格鬥正式展開。

  近代東亞的文化、思想、社會,在這一幸與不幸的曆史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在建構壓製、抵抗及適應的多層版圖的同時,逐漸形成其明暗麵。如文明史學傢所說,從地緣政治學上講,介於大陸和島國夾縫中的朝鮮半島,是遭受瞭「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般的慘痛,並在一係列變化中立於曆史之中的。

  「曆史是一麵鏡子,也是一種教訓。」這一古訓至今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從這一視點齣發,通過重新審視、重新揭示亞洲近代的明與暗,重新發現和思考不被我們充分瞭解的近代史,這對生活於21世紀的我們而言,都是一件極其重要,且具有深遠意義的事情。

  什麼是曆史呢?曆史正是以堅韌的紐帶,把昨天連接起來的今天。但是,我們今天對於100年前的近代史,持有怎樣的態度呢?對於中國的近代史,我們通過學習教科書中的知識,對其有瞭一定的認識,可對我們民族自身的近代曆史,我們又瞭解多少呢?另外,對於具有密切關聯的鄰國--日本的近代史,我們又有多少關注呢?

  此外,我們透視曆史的角度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一點尤其令我感到焦慮。我認為我們有必要擺脫單純的二分法思維方式的桎梧,而採用一種更為溫和、更為多樣化的視角。巧閤的是,所謂曆史,並非是根據某種特定性的目的論、認識論展開的。曆史也是將個人和民族、集團社會、國傢糾纏在一起,在穿越時空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所以,在曆史中,我們和他者、此方和彼方,要麼在彼此影響過程中形成和諧關係;要麼與此相反,彼此反目成仇,進而在格鬥過程中形成極其復雜的形態。因此,曆史這一巨型連續劇的主人公,總是由自我和他者構成,是一種復閤的形態。那麼,他者成為鏡子,並起到照齣我們真實麵貌的作用,這本身是否就是曆史的真實麵貌呢?

  「瞭解他人,纔能更好地瞭解自己。」比較、迴顧100年前的中國、韓國、日本,也是反觀我們自己的好方法。

  筆者在長期比較研究東亞曆史過程中,試圖在該書中以類似於MRI(核磁共振成像)的方法,對中日韓三國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文化、藝術、社會、風俗、民眾的日常生活等方麵進行切分,並以特寫鏡頭予以還原。

  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對我們曾經不太瞭解的,或者已經隨風而逝的曆史場麵,進行再發現、再思考。通過這一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已逝的近代史的光明與黑暗,同時也能感受到溫和而又冰冷的近代史的體溫。

  筆者所希冀的是,擺脫單一國傢曆史的視角,並以多國的、多層次的視角,省察我們和我們周邊的曆史環境。

  本書中文繁體版共分三冊,第一冊《文明‧風物篇》、第二冊《人物‧思想篇》、第三冊《政治‧軍事篇》,由颱灣大地齣版社齣版。

圖書試讀

1. 彷徨的魯迅
 
開創中國近代語言文學先河的偉大文豪魯迅,從周樹人變成魯迅,其實經曆瞭漫長的彷徨與思考。
 
從魯迅年譜中我們可以發現,他結束瞭在日本長達7年的留學生活,歸國後成為杭州、浙江兩省師範學堂的生理化學教員,是在1908年8月炎熱的夏天。在魯迅的文學生涯中,通過漫長的沉默,他終於踏上瞭由周樹人變身為魯迅的飛躍期。
 
從各個意義上講,魯迅就是在中國和日本近代史上彼此擺脫不瞭的關係中生活過來的國民作傢。不僅如此,從更為普遍的意義上講,他也是近代精神史的象徵性人物。此外,他的形象也不應簡單地用偉大的文學傢、思想傢、革命傢加以形容。事實上,魯迅同時具有更為復雜和多層次的性格,是一個超越瞭國界的具有國際眼光的「世界人」。
 
在中國,關於魯迅的研究,最近以來也非常活躍,一些新銳學者的「魯迅批判」也非常尖銳。但是,在筆者看來,對於魯迅進行的更有深度的分析研究,似乎還應首推把魯迅視為東亞代錶作傢的日本學術界。原魯迅博物館館長、魯迅研究領域的中堅學者孫鬱也曾在與筆者的交談中,對此錶示過贊同。
 
筆者對魯迅觀察的一個切入點是:為什麼魯迅終止日本留學迴國以後,變得消沉,在沉默中經曆著精神上的彷徨?另外一點是,他為何以那種刻骨之痛,對中國、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進行批判?又為何始終將其視為自己神聖的使命?
 
關於這些問題,無論是中國學者,還是新聞工作者,都無法得到準確擊中要害的答案。對於魯迅的評價,嚮意識形態或革命傢層麵傾斜,變得錶麵化瞭。同時,這也成為定型魯迅的一個框架。
 
深刻剖析魯迅是一件非常睏難的事情。在觀察魯迅歸國以後的行跡之前,還是讓我們來比較考察一下他在日本7年漫長的留學生活吧。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思想”的生命力。它並非僅僅存在於書本之中,而是活在人物的內心,體現在他們的行動之中。我一直在思考,在100年前那樣一個充滿動蕩和變革的時代,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如何在傳統文化和西方思想之間,艱難地尋找到新的齣路?書中對梁啓超“新民說”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他對於國民素質提升的深刻憂慮,以及他對於改革中國社會文化肌理的宏大願景。他是否能夠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中,保持自己思想的獨立性,並將其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而書中對日本文學傢夏目漱石的作品和思想的探討,也讓我對日本近代文化的發展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他筆下的個體命運和社會變遷,是否也摺射齣瞭那個時代日本社會深刻的矛盾和思考?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現,在韓國近代史上,那些為瞭民族獨立和文化復興而奮鬥的思想傢們,他們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又如何在逆境中點燃民族的希望?這本書,我希望它能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對那個時代思想火花的捕捉,讓我能夠感受到那些偉大的靈魂,是如何通過他們的思考和實踐,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並激勵我們在當今時代,繼續探索與前行。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來自於它對於“人物”這個維度的細膩描繪。我原以為“人物篇”會是一係列獨立的人物傳記式描述,但作者顯然在人物的選取和敘述方式上有著更為宏大的考量。書中對康有為和梁啓超在中國維新變法時期的思想碰撞與閤作,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展現。他們從最初的師徒情誼,到變法失敗後的分道揚鑣,再到各自思想的演變,這一過程的呈現,讓我看到瞭思想的動態性和個人選擇在曆史進程中的重要性。我尤其好奇,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中,保持自己思想的獨立性,又如何麵對失敗的打擊,重新找尋前進的方嚮?而書中對伊藤博文在日本明治維新中的角色,以及他所倡導的“超然內閣”和“君臨內閣”等政治理念的探討,也讓我對近代日本政治體製的形成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他如何在權力鬥爭中遊刃有餘,又如何將自己的政治思想付諸實踐,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還有那些在朝鮮民族解放運動中,雖然知名度不如孫中山那樣響亮,但同樣閃耀著愛國主義光輝的人物,書中能否給他們足夠的篇幅,去展現他們的智慧與犧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通過對這些人物的立體刻畫,讓我們看到他們性格中的復雜性,他們思想上的成長與轉變,以及他們在特定曆史條件下所做的艱難抉擇。這不僅僅是曆史人物的簡單介紹,更是對他們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100年前東亞曆史深處的大門。它沒有選擇鋪陳宏大的事件,而是將目光聚焦於“人物”和“思想”,這讓我感覺更加親切和真實。我一直對中國近代史上的思想啓濛運動非常感興趣,書中對於嚴復“信、達、雅”的翻譯思想,以及他對西方科學、哲學、政治學說的介紹,是否會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他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引入西方先進思想,並將其本土化,從而為中國近代思想的發展奠定基礎?而書中對日本近代思想傢福澤諭吉“文明開化”思想的解讀,是否能讓我更清晰地理解日本為何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國傢富強?他所倡導的獨立、自由、實學等思想,是如何影響瞭日本的社會變革?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現,在韓國近代史上,那些為民族獨立和文化傳承而奮鬥的思想傢們,他們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堅持自己的信念,並用他們的思想和行動,點燃民族復興的希望?這本書,我希望它能夠通過對這些人物思想的深度挖掘,讓我看到那個時代思想的碰撞與融閤,以及這些思想的力量是如何塑造瞭中日韓三國各自的命運,並激勵我們在當今時代,繼續思考和探索。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地方,在於它能夠將“人物”和“思想”這兩個層麵進行如此深入的融閤。我一直認為,偉大的思想往往誕生於偉大的靈魂之中,而偉大的靈魂也必然伴隨著深刻的思想。我迫切想知道,在100年前的中日韓三國,那些引領時代的風雲人物,他們是如何在各自的國傢變革時期,將自己的思想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的?書中對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是否會進行詳細的論述?他如何在高舉革命大旗的同時,又能不斷吸收和融閤各種先進思想,最終形成影響中國近代史進程的理論體係?而書中對日本政治傢伊藤博文的深入分析,是否能展現他如何在明治維新時期,既扮演著改革者的角色,又在政治鬥爭中遊刃有餘,並最終確立日本近代政治體製的地位?他的思想,是如何與他的政治實踐相結閤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現,在朝鮮民族麵臨外來侵略的黑暗時期,那些知識分子和愛國者們,他們是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他們的思想又是如何支撐起民族的脊梁,並最終點燃反抗的火焰?這本書,我希望它能夠帶我走進那些偉大靈魂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們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去感受他們選擇與堅持的勇氣,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中日韓三國各自不同的命運軌跡。

评分

這本書的視角之獨特,讓我耳目一新。它沒有選擇從宏觀的事件鏈條去展開,而是從“人物”和“思想”這兩個更為微觀的切入點,去解讀100年前的中日韓三國。這種處理方式,讓我感覺更加貼近曆史的真實肌理。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東西方文明劇烈碰撞的時代,究竟是誰在引領著思想的潮流?書中對於嚴復“信、達、雅”的翻譯思想,以及他對西方哲學、政治學說的大量介紹,在我看來,是那個時期中國思想啓濛的重要裏程碑。他如何剋服語言的障礙,如何將西方的先進思想本土化,讓中國人民有機會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這其中的艱難與偉大,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同時,書中對日本思想傢森鷗外在文學和思想上受到的東西方文化影響,以及他如何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也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他是否能夠找到一種方式,在保留日本傳統文化特色的同時,又能擁抱世界文明的成果?而對於那些在朝鮮傳統思想基礎上,試圖尋求革新的學者們,書中是否能展現他們思想的傳承與創新,他們是如何在固守傳統與接受新知之間找到平衡點的?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通過這些鮮活的人物和他們的思想,來展現那個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方式,以及它們之間相互激蕩、相互影響的過程。這不僅僅是對曆史的梳理,更是對思想力量的頌揚。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興奮的是,它並沒有局限於對曆史事件的簡單陳述,而是深入到“人物”和“思想”這兩個更為根本的層麵去解讀100年前的中日韓三國。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東西方文明劇烈碰撞的時代,中國的思想傢們是如何在傳統文化和西方思潮的夾擊下,開闢齣新的思想道路的?書中是否會詳細論述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在變法維新思想上的貢獻和演變?他們是如何在維新和革命之間進行選擇,又如何在失敗後繼續探索?而書中對日本近代政治傢木戶孝允的分析,是否能讓我更深入地理解明治維新成功的內在邏輯?他所提齣的“抑製私欲,重視公義”的理念,是如何在當時的日本政治環境中得到實踐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現,在韓國近代史上,那些為民族生存和文化獨立而奮鬥的思想傢們,他們是如何在強大的外來勢力壓迫下,依然堅守民族的尊嚴,並用他們的思想和行動,喚醒民眾,抵抗侵略?這本書,我希望它能夠通過對這些人物和他們思想的立體呈現,讓我看到那個時代思想的張力與活力,以及這些思想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日韓三國各自的民族命運,並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精神遺産。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曆史愛好者們期盼已久的盛宴。100年前,那段風雲變幻的歲月,對於中日韓三國而言,都是一個深刻的轉型期。而《100年前的中日韓(2)人物‧思想篇》恰恰將焦點對準瞭這一時期的人物群像和思想浪潮,這本身就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閱讀吸引力。我一直對近現代史,特彆是東亞地區的互動史非常感興趣,而能夠深入到人物和思想層麵,更是能讓我從更微觀、更根本的角度去理解曆史的走嚮。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們是如何思考,如何決策的?他們的思想又是如何相互影響,又如何塑造瞭他們各自國傢的命運?書中會不會提及孫中山先生在革命思想上的探索與發展,以及他在那個時代所麵臨的挑戰?亦或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那些引領潮流的思想傢們,他們是如何汲取西方文明,又如何將其與日本本土文化相結閤,最終實現國傢富強的?而韓國,在那個被外來勢力侵蝕的年代,又湧現齣瞭哪些不屈的精神領袖,他們的思想又是如何點燃民族的希望?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對這些人物的思想進行深度剖析,不僅僅是羅列他們的觀點,而是去探究其思想的形成過程,它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曆史背景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以及這些思想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有時候,曆史的宏大敘事雖然令人震撼,但真正觸動人心的,往往是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人物思想。這本書,我期望它能帶我走進那個時代,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去感受他們思想的深度與廣度,去理解他們選擇與堅持的理由。

评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能夠將“人物”與“思想”這兩個看似獨立的維度,巧妙地融為一體。我原以為會是兩本獨立的書,但作者將其放在一起,無疑是為瞭展現思想是如何從人物的頭腦中孕育,又如何通過人物的言行去影響社會。我很好奇,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湧現齣的大量改良派和革命派思想傢,他們是如何在接觸西方思想後,産生如此截然不同的改革路徑的?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他們思想上的分歧,是否也源於他們各自不同的社會背景和人生經曆?而書中對日本政治傢木戶孝允在明治維新中的作用,以及他所提齣的“抑製私欲,重視公義”的理念,讓我對當時的政治思想有瞭更具體的認識。他如何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將個人理想轉化為國傢政策?還有那些在韓國民族運動中,雖然名字不常被提及,但同樣為民族前途貢獻瞭智慧和力量的人物,書中能否給予他們應有的關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通過對這些人物的深入刻畫,展現他們思想的形成過程,以及他們在關鍵時刻所做齣的決定,是如何影響瞭曆史的走嚮。這不僅僅是對曆史人物的簡單迴顧,更是對他們思想深度和曆史意義的探究,讓我能夠更立體地理解那個時代的中國、日本和韓國。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第三部分,我對“思想”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抽象的哲學名詞,而是具體地體現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身上,體現在他們麵對時代洪流時的選擇和掙紮之中。書中關於李鴻章在麵對西方列強的入侵時,其“以夷製夷”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背後所蘊含的復雜性和局限性,進行瞭非常詳盡的闡述。這讓我不再簡單地將他視為一個失敗的保守派,而是更全麵地認識到他作為一個時代的政治傢,在那個充滿矛盾和無奈的環境下,所能做齣的艱難抉擇。同時,書中對福澤諭吉“文明開化”思想的深入解讀,也讓我對日本迅速崛起的內在邏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他所倡導的獨立精神、實學思想,以及對國民教育的重視,無疑是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基石。而書中對朝鮮知識分子在民族存亡之際,所展現齣的思想的覺醒和抗爭,尤其讓我動容。那種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壓迫下堅持民族尊嚴的精神,是任何時候都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的。我特彆關注書中對這些思想傢們的“求同存異”的論述,他們是如何在吸收外來先進思想的同時,又努力保留和發展本民族的文化精髓的。這種平衡之道,對於當今世界文化交流與融閤,仍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陳述,更是一種思想的啓迪,它引導我去思考,在曆史的巨變麵前,個體的思想力量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又如何成為推動時代前進的動力。

评分

讀到書中關於“思想”的部分,我發現作者對於概念的界定和梳理非常清晰。它並非僅僅是羅列一些名人的語錄,而是試圖去揭示這些思想是如何産生的,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聯係,又如何對當時的社會産生影響。我尤其關注書中對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和思想史上的地位的探討。他“為人生而藝術”的理念,他“橫眉冷毒對韆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是如何在那個黑暗的時代,成為一股清流,喚醒瞭無數國人的良知?他的思想,是否與當時中國麵臨的社會問題,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而書中對日本近代著名哲學傢西田幾多郎的“西田哲學”的簡要介紹,讓我對日本本土哲學思想的獨特性産生瞭好奇。他是否能夠創造齣一種既有東方智慧,又能與西方哲學對話的思想體係?我期待書中能更深入地探討,在那個時代,這些思想傢們是如何麵對國傢民族的命運,他們的思想是否也伴隨著自身的成長和對現實的觀察,而不斷演變和深化的。還有那些在韓國近代史上,為民族獨立和文化傳承而奔走呼號的思想傢們,他們是如何在強大的外來文化衝擊下,堅守自己的民族身份,並努力探索適閤韓國自身發展的道路?這本書,我希望它能像一麵鏡子,摺射齣那個時代思想的光芒,也讓我們反思,在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繼承和發展這些寶貴的思想財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