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大曆史:從蔡倫造紙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文明兩韆年的世界之旅

紙的大曆史:從蔡倫造紙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文明兩韆年的世界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Alexander Monro
圖書標籤:
  • 曆史
  • 文化
  • 紙張
  • 文明
  • 科技
  • 蔡倫
  • 閱讀
  • 傳播
  • 媒體
  • 數位時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11年英國皇傢文學協會(RSL Jerwood Award)非小說奬得奬作品
一項簡單的中國發明如何包覆整個世界?
在紙的錶麵上,銘刻人類曆史上最為重要的理念。

  來自中國的偉大發明──紙,
  如何影響並改變世界?
  亞曆山大‧孟洛藉由《紙的大曆史》這本書,
  探究紙張引發的人類革命和開創的文明軌跡
  它的力量,絕對不「紙」如此!

  看似輕薄柔軟的紙,是推進曆史的載具,
  也是世界各地劃時代創新與大眾運動所使用的渠道
  它撼動中西,掀起人類革命,改變瞭世界的樣貌!

  紙在中國漢代的宮廷裏問世,為知識和思想理念的傳播帶來革命性的轉變。在隨後的兩韆多年間,紙張讓理念、宗教、哲學和宣傳能更便利地傳播全世界。紙張也是第一個成本夠低廉的書寫介麵,它便於攜帶、可以印刷成書本、小冊、傳單和雜誌刊物,能夠被大量製造,並且可以廣泛傳布。紙張使得不同時代、不同群體間學者彼此的持續對話成為可能,他們各自的理念因此得以穿越時間和地域的限製,建立關係。

  孟洛的《紙的大曆史》一書便是追索紙這項劃時代發明的西傳旅程,故事從佛經譯者開始,他們是紙廣泛傳播到中國、日本、韓國和越南的主要原因。

  《紙的大曆史》敘述瞭神學傢、科學傢和藝術傢如何運用紙張,建立阿拉伯阿巴斯王朝的知識世界,以及那些攜帶紙張、在絲路上絡繹於途的傳教士和貿易商旅。本書也清楚說明瞭當紙於1276年終於傳至歐洲時,它對於在書案前創造齣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學者與翻譯傢而言,有多麼的不可或缺。

  《紙的大曆史》顧名思義是在追索紙張從發明到發展的曆程,孟洛將本書的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紙張在東亞的故事,第二部分為紙張在中亞與中東的發展,而第三部分則為紙張在歐洲的凱鏇。藉由《紙的大曆史》,孟洛認為紙張開創瞭一個新世界,自由思想在其中得以成長茁壯,並且使得從科學到音樂的種種科目因此而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紙的時代。現今,紙張仍然圍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它被堆放在書桌上,包裹著食物,攢放在我們的皮夾裏。但是,在這個數位世界,會是紙的時代畫上休止符的時候嗎?這是一個關於一項簡單的中國發明如何包覆我們整個世界的故事,在紙的錶麵上,銘刻著人類曆史上最為重要的理念。

國際各大媒體一緻贊譽

  孟洛既身為歐洲曆史學者又是中文學者的專業身分,給予這本書一個廣博的麵嚮,又因為他是一位筆下有鮮明畫麵的作傢,能以生動的方式述說故事,而更增添光彩。──伊恩‧芬雷森(Iain Finlayson),《泰晤士報》(The Times)

  孟洛是一位熱愛中華文化的作傢,學問浩瀚淵博……他探尋造紙術西傳的蹤跡,在印刷術最終讓紙張完成其使命之前,他強調紙張在《古蘭經》流通的過程裏扮演的角色,以及紙張在阿巴斯王朝時期「學問知識大高峰」的地位。──傑森‧史考特-華倫(Jason Scott-Warren),《泰晤士報藝文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優雅呈現之作。──《經濟學人》(Economist)

  孟洛……沒有放過檢閱任何一筆檔案資料,他搜讀所有相關的史籍,探索一切的途徑,不遺漏任何一條哪怕是冷僻的綫索,總而言之,蒐羅材料,到瞭堪稱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程度……本書中談到先知、〈啓示錄〉和《古蘭經》的章節,論述精闢,值得一讀再讀。同樣精彩、而且相當具有睿智見解的,是作者關於禁止和許可所有1680年代、大革命前的法國文字史料齣版的段落,以及如讀者所期待的,那世界上頭一次盜版作品的齣現……《紙的大曆史》是一本必須寫齣來的作品,也是一本讀者必看之作。──《印度電訊報》(Telegraph India)

  流暢可讀……極具知識性……年鑑般的敘事書寫,以史前時代的洞穴炭筆塗鴉開場,最後以數位綫上電子報收篇,全書充滿輕快而可喜的研究文字……是一本上乘之作。──約翰‧蘇德蘭(John Sutherland),《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孟洛筆下的這部曆史詳盡而富學術價值,行文相當優美,這是一部關於紙對人類文明帶來驚人衝擊的橫掃韆軍之作。──崔斯坦‧杭特(Tristram Hunt)

  引人入勝……充滿洞見……孟洛是一位敏銳而充滿睿智的嚮導。──《四麵話語》雜誌網站(Quadrapheme)

  或許紙張會受到揶揄,認為是對樹木的摧殘浪費,在我們這個數位化的世界裏,更是無用的過時之物。但是,孟洛在這部旁徵博引的曆史作品裏提醒我們,紙是世界文化的底層基礎……從伊斯蘭教的各種科學軌跡,到哥白尼於1543年發錶的《天體運行論》,孟洛雄辯滔滔地展示,紙張在將「真理交到讀者手上」這幕大戲裏,扮演瞭最重要的角色。──《自然》雜誌(Nature)

  孟洛突齣瞭紙張這件事物的角色,因為紙張無處不在,實在太容易受到忽略……這部精緻細微的史書同樣也強調書寫扮演的角色……讓人在迎嚮數位時代時,仍然對書本的前景抱持著希望。──《雪梨晨間快報》(Sydney Morning Herald)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紙張的深度曆史著作的簡介,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探索紙張在人類文明演進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但不會直接提及原書名或核心主題中的特定名稱和段落。 --- 《文明的承載:書寫介質的演變與人類思想的塑造》 這是一部宏大敘事的曆史著作,它聚焦於人類文明進程中一個看似平凡卻至關重要的媒介——書寫材料。本書不滿足於對單一材料的簡單羅列,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從遠古泥闆到現代電子屏幕的漫長過渡,以一種跨學科的視角,審視瞭物質載體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知識的積纍、傳播、權力的構建以及個體思想的形成。 本書的第一部分追溯瞭早期文明中知識記錄的睏境。在紙張尚未普及的年代,楔形文字銘刻在易碎的泥闆上,象形文字被刻在厚重的石碑或繪製在易腐爛的莎草紙上。這些早期材料的物理特性決定瞭知識的存儲量、獲取的難度以及其在社會中的地位。泥闆的笨重限製瞭信息流通的速度,使得知識的普及成為少數精英的特權。莎草紙的脆弱性則讓大量的古代文獻湮沒在曆史的長河中,留給後世的隻是一片模糊的輪廓。作者深入剖析瞭這些物質限製如何塑造瞭早期社會結構,以及當一種更輕便、更易於大規模復製的材料齣現時,這種結構是如何被動搖和重塑的。 進入中世紀的歐洲,羊皮紙占據瞭主導地位。這種昂貴的材料不僅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其生産過程的繁復性也使得書籍成為稀世珍品,被牢牢控製在修道院和貴族手中。本書細緻描繪瞭中世紀抄寫員的工作環境,他們如何在昏暗的燭光下,一筆一劃地將神聖的文本謄錄於珍貴的獸皮之上。羊皮紙的穩定性和耐久性確保瞭這些文本得以流傳,但其高昂的成本也形成瞭知識傳播的“玻璃天花闆”。作者在此探討瞭手抄本的藝術性——裝飾性的插圖、華麗的金屬裝訂——它們如何將書籍從單純的信息載體,提升為具有強大象徵意義的權力工具。 真正的轉摺點齣現在印刷術的廣泛應用。本書詳細闡述瞭這一技術的革新性影響。當知識不再需要耗費數月之功手工謄錄時,其復製成本急劇下降,信息得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湧入市場。這不僅催生瞭現代齣版業的雛形,更直接推動瞭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和啓濛運動。作者著重分析瞭早期印刷品——小冊子、傳單、以及最初的印刷書籍——在挑戰既有權威、構建公共輿論空間中的決定性作用。讀者將看到,文字如何從僧侶的喃喃自語,轉變為平民的集體喧嘩。 隨後的章節聚焦於工業革命對書寫載體的徹底改造。機械化的大規模生産,使得信息載體的成本降至曆史最低點。這一時期的變化不僅關乎效率,更關乎“民主化”。紙張材料的普及,配閤廉價的鉛字印刷,使得報紙、雜誌和大眾小說成為可能。本書探討瞭這種普及如何催生瞭“大眾文化”的概念,以及民族主義、現代教育體係是如何在這些廉價的、可拋棄的材料上生根發芽的。此外,作者也毫不避諱地討論瞭這一轉變帶來的負麵效應:信息的過載、劣質印刷品的泛濫,以及對自然資源的巨大消耗。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技術迭代的加速,書寫介質的定義開始模糊。打字機和速記本取代瞭墨水筆,記錄和存儲的方式開始從物理轉嚮磁性。本書用濃墨重彩描繪瞭從物理記錄嚮電子信號過渡的震蕩期。磁帶、微縮膠捲以及早期電腦存儲介質的齣現,標誌著人類告彆瞭數韆年以來的“固定版式”時代。知識不再需要物理上的“重量”來證明其存在,信息的編輯、刪除和修改變得輕而易舉。 最終,本書將目光投嚮當下。在高度互聯的數字時代,屏幕成為瞭我們閱讀、思考和交流的主要界麵。這種介質的無限可塑性、即時性以及跨越地理界限的連接能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人類的認知模式。作者深入探討瞭數字信息流的脆弱性——易逝性、易受損性——以及算法驅動的信息呈現方式如何改變我們對“真實”和“權威”的判斷。 全書的基調是探索性而非結論性的。它引導讀者思考:當我們不再需要將思想“固定”在某種持久的物質上時,我們的集體記憶將何去何從?當我們習慣於“滑動”而非“翻閱”時,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否正在悄然退化?本書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所依賴的知識載體如何塑造瞭我們自身,以及在追求速度和便利的道路上,我們究竟收獲瞭什麼,又或許失去瞭什麼。它不僅是關於一種材料的曆史,更是關於人類思想如何通過物質媒介尋求不朽的宏大史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曆山大‧孟洛(Alexander Monro)


  曾在劍橋大學與北京修讀中文。曾在《時代》雜誌駐倫敦記者、路透社駐上海特派員,並參與中國朝代曆史《龍位》(The Dragon Throne)及《曆史上的七十次偉大旅程》(The Seventy Great Journeys in History)部分章節撰寫。曾主編兩本遊曆詩選,包括《中國詩選:城市與流放》(China: City and Exile)。

  2010年得到傑伍德文學寫作奬助計畫(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Jerwood Award)奬金資助,支持《紙的大曆史》寫作,這本書是孟洛的第一本個人作品。現與妻子居住在英國科茨沃爾德(Cotswolds),並以當代中國為主題從事創作。

譯者簡介

廖彥博


  政大曆史係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曆史係博士班。

  著作有《一本就懂中國史》、《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白先勇閤著)、《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等;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編劇、籌畫。

  譯作有《大清帝國的衰亡》、《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情婦史》、《OK正傳》、《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掙紮的帝國》等書。

圖書目錄

導讀 王舒津
颱灣版作者序
第一章 紙張追蹤
第二章 文字始末
第三章 蓄積土壤
第四章 紙張問世
第五章 邊陲之地
第六章 紙張之雨
第七章 紙上生涯
第八章 交棒傳播
第九章 愛書之士
第十章 造書成冊
第十一章 新樂之聲
第十二章 巴格達學問盛世
第十三章 分裂的歐洲
第十四章 譯介歐洲
第十五章 新的對話
第十六章 車載鬥量
尾聲 漸褪的蹤跡
謝詞
譯後記 廖彥博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經濟學人》書評

  據說,紙是在西元105年,由一位名叫蔡倫的宦官,在中國洛陽供職時發明的。蔡倫以桑樹的樹皮和植物的縴維研磨成漿,然後將其曬乾、鋪成片狀。紙的成本低廉、攜帶方便,而且可供印刷;它重量輕盈、可吸收墨水,而且質地強韌。在隨後幾百年間,紙已經取代瞭竹簡和絲帛,成為中國書寫文字的載體。

  將近兩韆年以後的今日,每年都有超過四億噸的紙張和紙闆、報紙、大型紙箱和小香菸紙捲、牆上的廣告傳單和書籍被生産製造齣來。本書作者孟洛對於這樣精疲力竭的一一詳述這五花八門的種類並不感興趣,他甚至對紙的用途裏,最重要的一種創發:紙鈔,也同樣沒有詳述的興趣。他宣稱說:「曆史上最有激勵振奮作用的思想理念,已經搭上(紙)錶麵這班便車瞭,」實際上等於是將前述這些可堪寫成專書的各種功能,隻當成是陪襯的細節。

  孟洛的焦點擺在他知之甚詳的中國。當希臘人和古羅馬人還在石碑上銘刻、在羊皮捲上寫字時,中國的讀書人已經在運用紙張瞭。到瞭西元四世紀時,中國成瞭一個紙張的文明,而佛教則成為第一個將經典書寫在紙張上,以嚮人們傳教的宗教運動。隨著佛教傳播到高麗(今韓國)與日本,造紙術同樣也傳到這些地方。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在751年的怛羅斯之役以後,開始瞭它嚮西方傳遞的過程;中國的軍隊在此役中,遭到阿拉伯阿巴斯的軍隊擊敗。中國的俘虜教導阿拉伯人造紙技術,到瞭795年時,巴格達有瞭一座造紙廠。在九世紀時,《古蘭經》一般已經以紙張傳抄,而不是寫在羊皮捲上瞭。

  在歐洲,紙張的運用隨著1439年古騰堡發明活版印刷術而有瞭大幅躍進;印刷機成瞭強大的馬達引擎,造就瞭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各種文化思想、宗教和科學革命。馬丁‧路德翻譯的德文版《聖經》是第一本暢銷書籍。人權的概念透過書籍傳播;大眾傳播藉由報紙而得以達成。活版印刷術的發明,更加證明瞭蔡倫在一韆三百餘年前的發明,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這使得孟洛得以在本書裏主張,紙的發明比起諸如電力、盤尼西林、玻璃或內燃機之類的創發,來得更加重要。

  從紙鈔到盥洗室使用的廁紙(中國自八世紀開始使用),紙張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舒適,也使得理念思想的傳播更為便利。它的用處在這部曆史當中,更值得大書特書。另外一方麵,電腦和網路的齣現,構成瞭紙張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像孟洛這樣優雅追索紙的大曆史的書籍,終有一天會成為明日的陳跡。

導讀(節錄)

  二○○八年北京奧運,中國重迴世界舞颱,迫不及待且雄心壯誌地嚮全球展現自身文化,令人目眩神迷的文房四寶、竹簡論語與舞動的捲軸展演的,不僅是一個崇尚書寫與紙張的曆史文明,更隱晦地指齣此文明自竹簡邁嚮紙張的軌跡。紙張作為書寫的平麵與文字的載體,在數位發達的今日,顯得有些過時甚至岌岌可危。然而也拜科技之賜,這個圍繞紙張發展的文明及紙張本身,纔能被展演至全世界的觀眾麵前。這樣一個拗口迂迴的邏輯,與此番展演所聯係的曆史、文明與全球,被《紙的大曆史》這本書的作者以一種更戀物、更懷舊、更宏觀也更钜細靡遺的方式呈現齣來。

  本書的作者孟洛,在劍橋大學與北京研讀中文,對於中國曆史與紙張的熱愛在本書中錶露無遺。在語言與文字的巴彆塔中,作者試圖以紙張為媒介,黏閤齣一個世界性的文明地圖。或許是作者身上流竄著大英帝國的血液,因此關於紙張與發明者的故事,作者以一種世界帝國般的宏觀視野,熱烈繾綣地迴望著一個遠方的文明;並以一種達爾文進化論式的視角,讓紙張從中國到全球的傳遞過程,緊緊呼應著世界文明的進程。紙張的傳奇,雖然自東亞發軔,得經由西方的認證纔能完成。

  本書第一章便是以馬可‧波羅(Marco Polo)拉開序幕,《馬可波羅行記》中描述的元帝國,每天有一韆輛馬車將白銀往京城裏送,並且擁有鍊金術般的紙鈔製造法。紙張在元帝國不隻握有財富的象徵,也握有統治的權柄。此一橫跨歐亞的帝國靠著撰寫中文、藏文、波斯文與濛古文等各種語言的敕命律令,治理著轄下幅員廣闊的疆域。馬上民族的驍勇善戰隻能徵服,得是紙張纔能砌起一個帝國。這一切或許都要感謝韆年前的蔡倫。

  《紙的大曆史》顧名思義是在追索紙張從發明到發展的曆程,作者將本書的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紙張在東亞的故事,第二部分為紙張在中亞與中東的發展,而第三部分則為紙張在歐洲的凱鏇。紙張的産生先決得是文字書寫的需求提升,並且讓紙張之前的書寫媒介屈居下風。因此,蘇美的楔形文字、埃及與中國的象形文字,以及其後衍生的語言巴彆塔,為紙張的齣現築建瞭舞颱;而蘇美泥版的厚重、埃及莎草紙的脆弱,與中國甲骨青銅竹簡的不食人間煙火,則預告著紙張的登場。西元一世紀,皇帝命宦官蔡倫為皇傢藏書閣整理圖書,為尋求更好的書寫材質以便詳加記錄藏書,蔡倫浸漬植物縴維來磨成紙漿,此番程序研發齣來的紙張製作快速且易於使用。鄧太後青睞的這種「蔡侯紙」取代過去神祕又尊貴的青銅與竹簡等書寫載體,進入官僚體係與知識階層。竹簡成就瞭先秦的聖哲經典,卻也因為亂世中的散佚而遺失瞭經典。紙張的便宜、大量、易於攜帶與書寫自由,不僅能縫補秦朝焚書坑儒的傷痕,更打開瞭漢朝經典詮釋的話匣子。紙張的柔韌與親民性格更預示瞭隨後中國曆史的走嚮:一個書法的文明與佛教的興盛。

  人稱書聖的王羲之,開啓瞭中國書法文明的璀璨篇章,據悉王羲之是從對天鵝彎下脖頸的觀察當中悟齣運筆揮毫的技法。可想而知,承繼王羲之遺澤的中國書法,自當飽含生機氣韻與流暢優美。紙張的柔韌賦予中國文字錶達情感的可能,更提供中國文人一方仕宦之外,得以吐納天地、揮毫己懷的自由空間。另一方麵,紙張的親民性格則使其德澤遠及邊陲之地,如敦煌藏經洞所見證的。二十世紀初西方考古隊絡繹不絕地進入中國西北之境尋寶,讓此地數以韆計的佛教石窟重見天日。其中,敦煌藏經洞中總數超過四萬兩韆捲的手抄經捲,尤其驚為天人。

  藏經洞中四萬多件的捲軸,幾乎全是紙張,佛教經文即占瞭五分之四。紙張書寫齣一個佛教盛世,與一個靠文字與紙張便可得渡的信仰。抄錄經文、保存經文與供奉經文皆是功德,簡單重復的梵唄唱頌,亦可取代艱深晦澀的經文讀講。紙張成為佛教渡化眾生的信使,隨者佛陀的恩澤雨露灑嚮日、韓與越南諸國。韓紙、日紙相繼問世,紙張在這些國度不僅披上炫目的金銀華裳,更催化瞭在地文字的産生。

  藏經洞中的經捲不僅數量龐大,使用的語言更高達二十幾種,漢文、藏文、梵文、波斯文、粟特文、迴鶻文……,絮絮叨叨唱和齣一個紙張譜齣的大唐盛世。藏經洞如一個時光隧道,我們得以望而遙想各國僧侶、各式人種與奇珍異獸不絕於途的大唐盛世。在這一個盛朝底下,紙張進得瞭上層菁英的書閣,也齣得瞭眾聲鼎沸的市肆;紙張承載得起聖哲的智慧、經典的重量、文人的情思、庶民的救贖與異國的旅程。如同唐朝的詩人白居易,藉著紙張,他可以文思泉湧成一名詩人,也可以經世濟民如一介儒傢聖哲,亦可以抄錄謄寫如一佛門弟子。紙張至此,在東亞的故事即將告一段落。

  藏經洞嚮我們預示瞭紙張即將開啓的世界旅程,而《馬可波羅行記》的齣版,則證明紙張的旅程至少在相當於中國的元朝時已然在歐洲落腳生根。《馬可波羅行記》齣版問世後二十年間,便齣現另五種不同語言的新編版本。藉由紙張,馬可‧波羅筆下那個物資豐饒的帝國,讓西方心神嚮往,觸發之後的航海大發現,西方終於徵服瞭世界。紙張在東亞統治帝國、書寫帝國,而最終在西方完成瞭它的世界霸權。而這個紙張霸權能夠環遊世界,還得仰賴《一韆零一夜》的魔法地毯助其一臂之力。

  如果說,紙張在東亞幫助佛陀普渡眾生的方式,是不斷地抄寫經文,那麼紙張在中亞成全阿拉拿下天下的方式,便是為《古蘭經》描繪美麗的扉頁。

  紙張在唐朝已經遍布朝廷、士大夫、詩文、宗教與貿易市場,迎來瞭它在中國發展的巔峰。與此同時,不斷擴張的大唐版圖也在怛羅斯河畔與大食帝國(阿巴斯王朝的伊斯蘭哈裏發帝國)短兵相接,大食帝國的軍隊在怛羅斯之役後所帶迴的俘虜,將中國的造紙技術傳到瞭中亞,紙張由東亞往全世界的交棒傳播正式開始。

  怛羅斯河流經之處,自古為商旅絡繹不絕的絲路。遠方物品經此輾轉買賣,異國風情的妝點,將能輕易為其標上奇珍與昂貴。相傳白居易為鬍人之後,而鬍服、鬍服與鬍毒,迄今仍是大唐電影《通天帝國》的吸睛之處。中國書籍在畏兀兒鬍人手中自然也搖身成為神聖而充滿魅力的事物,即便以遊牧為傳統的畏兀兒人大多不識字。然而,畏兀兒人在西域所建立的迴鶻王廷尊摩尼教為國教,此一追求書籍之美的宗教,替畏兀兒在紙張西傳的故事中占瞭一席之地。

  摩尼親自撰寫經文,因此摩尼教打從一開始便視書寫為極端神聖之事。摩尼教將書寫等同於靈魂,優美的字體必來自潔淨的靈魂。隨著驚人的傳播速度,摩尼教東至中國境內、西至北非,成為第一個世界性的宗教。遠比語言更能溝通世界的圖像便成為摩尼教經書的重心,因此,顔色、圖畫、幾何綫條與花卉藤蔓爬上宗教的扉頁,藝術找到瞭救贖之處。摩尼教的美在中亞花繁葉茂,或許得力於早先在此地撒下種子的波斯。

  伊斯蘭隨後強勢地徵服瞭中亞十數個世紀,繁忙的貿易與遷徙自古為此地匯聚的多元文化,並沒有因此銷聲匿跡。縱使此地分歧龐雜的語言與文字,促使穆罕默德的女婿為瞭成就一個團結的帝國,而將阿拉伯文的《古蘭經》版本定於一尊。然而,中國的繪色、摩尼教的裝飾技法,以及受到影響的波斯細密畫,仍持續不懈地令《古蘭經》更加璀璨奪目。《古蘭經》上作者與繪者皆能留名,這樣的雙署名昭告著日後伊斯蘭經文與藝術共生的特質。當濛古的鐵騎踏上這塊土地,興建起無數在陽光下閃耀著青綠光芒的清真寺,是鑲嵌其上的《古蘭經》文令其更加熠熠生輝,幫助起草設計的則是紙張。

  隨著真主的神力日益遠播,《古蘭經》的數量也日益增加。伊斯蘭來自一個熱愛吟詠而對文字冷漠的民族,而最終這個宗教所締造的哈裏發帝國,其統治基礎卻是一本仰賴紙張的經書。

王舒津(佛光大學曆史學係助理教授)

颱灣版作者序

  我在二十齣頭的年紀時,曾經騎著馬、搭乘吉普車遍遊濛古。這裏一片壯闊景色,而圍籬、道路和房屋,這些尋常的文明印記,在此毫無蹤跡。在離開以前,我已經在地圖上標記齣所有和成吉思汗有關聯的地方,特彆是他青年時期和早年崛起時經曆之處。

  我到斡離(Onon)河去旅行,這裏是成吉思汗齣生長大的地方。我跟隨他的人生進程,看著他逃離殺父仇人的追捕,充當馬賊直到有朝一日崛起於草原,在濛古各部的一次大盟會上,升起氂牛尾製成的帥旗。

  他完全沒有接受過教育,在各個定居文明的堂皇威嚴麵前卻顯得毫無畏懼。然而這位有史以來最大帝國的創立者很快就發現,在以紙張施行統治時,帝國運作方能臻於至善。

  在此時紙張已經遍及亞洲多數地方,但是它在十三世紀的歐洲仍是新奇而無足輕重的物事,還靜待著屬於它的時刻到來。

  我在倫敦長大,說到這座城市,就令人想起那惡名昭著、而且還無休無止批評抨擊這座城市的報業媒體。它們在城市西側的弗列特街發展起來,這裏是舊日倫敦的金融中心。這是一座充滿書籍、雜誌和報刊的城市。我父親會穿著他那件細條紋西裝步行去上班,他一邊讀著舊式寬版《泰晤士報》,一邊還得忙著設法在街衢之中穿行─這可是一項須同時兼顧平衡、節奏和專注力的壯舉。不過,這樣的舉動在一座滿是由律師、詩人和匠師們所寫下、刊印齣文字的城市裏,這並不是罕見的事情。

  這本書說的就是我父親如何能夠讀到手中報紙的故事。它首先在亞洲開場,當中滿是皇帝、狂熱信徒、傳教士、詩人、激進分子、文官公僕、書法傢、神學傢、宣傳傢和清潔工的記載。與其說這是由一群心誌堅定的天纔譜寫下的記載,不如說是一則關於識字大眾的故事,大眾閱讀的緩慢進展,先從亞洲開始,然後是歐洲,最終遍及全世界。

  而最重要的,這本書說的是一個平淡無奇的書寫平麵,成為知識和理念傳遞者的故事。隨著這些思想理念受到更多的人們閱讀,它們在宗教和政治層麵上,就受到愈來愈多的人們所信仰秉持。

  即便我們已經減少對紙張的使用,我們的世界仍舊持續見識到它不可或缺的價值所在─紙張在多元社會裏的角色,與在由政府宣傳所主導宰製的社會一樣。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在一個由紙張所構成的世界裏生活。

圖書試讀

第二章  文字始末
 
那些紙頁仍然是一片空白,但是卻讓人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認為文字就在那裏,由隱形的墨水寫成,吵嚷著要浮齣紙麵,被人看見。
 
──伏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文學藝術與常識》(The Art of Literature and Commonsense)
 
書寫是紙張的必要條件。迴頭看看兩韆多年之前,紙的早期曆史,在它還未成為書寫文字的載體以前,看來有如一個更加久遠龐大故事的序麯。以麻布為主要材質製成的中國包裝紙,自西元前二世紀末即存活至今,它是紙張在文字齣現以前的遺跡;而當距離中國古都長安(今天稱為西安)三百二十公裏遠的放馬灘,齣土一張時間標定為西元前二世紀初期的古地圖時,錶明瞭一個紙張的新角色。關於紙張上書寫文字的證據,另有若乾可以將時間標定為西元前一世紀後期的例證,但是這些證據的數量相當稀少,而且幾乎都隻剩下碎片。
 
馬可‧波羅記載道,早在紙張經由人們努力嘗試後,被用來當作書寫的平麵以前,中國人將紙張拿來做風箏(風箏在當時被稱為「紙鳶」),運用紙張來發送軍情信號、做為窗紙和裝飾之用。
 
要是沒有書寫這項功能,紙張的成就雖然不會那麼光輝璀璨,卻也能有相當豐碩的成果,不過,當我們迴顧紙張初始使用那蹣跚的起步時,我們就如同坐在書桌前的納博科夫一樣:對著一張空白的紙頁,確信隱匿在紙麵之下的文字,終將浮齣紙麵,被人看見。因此,書寫的問世是紙張「史前史」的一部分,這個「史前史」是紙張其中一項角色的背景因素,而這項角色將能改造世界。而書寫則是人類的各種發明裏,最為奇特、也最巧妙的一項,因為它保存瞭最是轉瞬即逝的事物:話語。
 
畢竟,話語是人們彼此間包裝自身理念與經驗的方式。而話語做為一種溝通工具,自然是有缺陷的;作傢福婁拜(Gustave Flaubert)寫道,人們的言語「隻像走江湖賣藝人耍猴戲時敲打的破鑼,哪能妄想感動天上的星辰呢?」可是,這種遲笨而缺點多多的工具,仍是我們所擁有最為通用的溝通方式;語言仍然是溝通交流時使用的貨幣。它將我們的思緒和經驗從曆史長河裏搶救齣來,再存活一小段時間。

用戶評價

评分

拿到《紙的大曆史:從蔡倫造紙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文明兩韆年的世界之旅》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它像一位博學的老者,娓娓道來一段跨越韆年的傳奇。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將紙張的齣現和演變,描繪成一幅宏偉的人類文明畫捲。書中關於紙張的起源,尤其是蔡倫的貢獻,並沒有停留在歌頌,而是更側重於探討其曆史的必然性和技術革新的意義。我很好奇,作者是否會追溯到更早期的文字載體,比如甲骨、竹簡、羊皮紙等等,並通過對比來凸顯紙張的優越性?這種對比,無疑能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造紙術在曆史上的革命性意義。同時,書中關於紙張如何從東方走嚮西方,並與當地文化發生碰撞和融閤的過程,是我特彆期待的部分。我猜想,作者會詳細描述紙張在伊斯蘭世界的傳播,以及阿拉伯人在抄寫、翻譯和保存古代希臘羅馬文獻方麵的貢獻,這無疑是人類文明史上一段重要的知識接力。當紙張抵達歐洲後,它又如何與當時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以及新興的商業活動相結閤,最終為後來的印刷革命奠定基礎?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這些精彩的細節。此外,書中關於紙張在教育和科研領域的作用,也讓我充滿興趣。紙張的普及,是否使得教育機會更加公平?它又如何為科學的積纍和傳播提供瞭便利,加速瞭科學的發展?我期待作者能通過一些具體的曆史人物和事件,來展現紙張在這些領域的關鍵作用。最後,當提到“數位時代”時,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種更加辯證的視角來審視紙張的命運。數位信息固然便捷,但紙張所承載的獨特質感、儀式感以及其在藝術和曆史傳承中的不可替代性,是否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重新被人們所珍視?這種對於未來的展望,無疑會為這本書增添更多的思考維度。

评分

《紙的大曆史:從蔡倫造紙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文明兩韆年的世界之旅》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對紙張“全球化”曆程的精彩描繪。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旅行傢,帶著讀者一同踏上這段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曆史旅程。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紙張從中國發源,如何穿越中亞,抵達波斯,再進入阿拉伯世界,最終傳入歐洲的?這段漫長的傳播過程,無疑充滿瞭文化交流、技術競爭甚至戰爭衝突的痕跡。我期待書中能有關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紙張製造技術的演變和創新的描寫。例如,阿拉伯人在造紙術上的改進,如何為歐洲的印刷革命奠定瞭基礎?歐洲人在學習和改進紙張製造技術的同時,又如何將其與自身的文化、宗教和社會需求相結閤?此外,書中關於紙張在藝術和商業領域的應用,也讓我充滿期待。我希望作者能通過一些生動的案例,來展現紙張在繪畫、書法、版畫等藝術形式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如何在商業活動中扮演角色,例如,契約、賬簿、廣告等。當提到“數位時代”時,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種開放而辯證的態度來探討紙張的未來。他是否會認為,數位技術的普及,反而會讓人們更加珍視紙張所帶來的獨特體驗?例如,數字閱讀的便捷性,是否會促使人們更加渴望紙質閱讀的沉浸感和觸感?這種對未來的思考,無疑會讓這本書更具現實意義和啓發性。

评分

拿到這本《紙的大曆史:從蔡倫造紙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文明兩韆年的世界之旅》,實在是被它厚重而富有質感的外殼吸引瞭,仿佛捧著的是一本沉甸甸的曆史,而不是一本簡單的書籍。我一直對紙張這個日常卻又無比重要的載體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們每天都在用它,但卻很少停下來思考它的來龍去脈。這本書的題目就點明瞭它的宏大敘事,從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誕生,一路講到我們如今身處的數位時代,這其中跨越瞭兩韆年的時間長度,這本身就足夠令人遐想。我特彆期待它能如何將如此漫長而又復雜的曆史脈絡梳理得清晰而引人入勝,尤其是在提及“世界之旅”時,我很好奇它會如何展現紙張在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傳播和演變,它又如何影響瞭這些文明的發展軌跡。我腦海中已經浮現齣無數個場景:或許有古老東方工匠們在河邊淘洗竹子、晾曬紙張的辛勤身影;或許有絲綢之路上,紙張作為珍貴商品,伴隨著商隊穿越沙漠的漫漫徵途;又或許是在歐洲某個被印刷機徹底改變的印刷坊裏,知識的火焰是如何被點燃和傳遞的。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紙張的物理性生産過程的描述,更能深入探討紙張作為一種媒介,它在思想傳播、知識積纍、藝術創作、社會變遷等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比如,它是否會詳細描繪紙張的普及如何打破瞭少數人對知識的壟斷,讓更多普通人有機會接觸到文字和思想?它又如何為後來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啓濛運動等重大曆史事件提供瞭物質基礎和思想載體?尤其是當提到“數位時代”時,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將古老的紙張曆史與當下的數位革命聯係起來,是對比,是傳承,還是某種意義上的顛覆?我期待作者能用生動的筆觸,將這些看似遙遠的過往,以及它們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當下,融匯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捲,讓我讀來既增長見識,又引發思考。

评分

讀完《紙的大曆史:從蔡倫造紙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文明兩韆年的世界之旅》,我隻有一個感覺:原來一張紙,竟然蘊含著如此豐富而深刻的曆史。作者以一種令人驚嘆的宏大敘事,將紙張的起源、傳播、演變,編織成一幅人類文明發展的壯麗史詩。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紙張與思想傳播關係的深入剖析。作者是否會詳細闡述,紙張的廉價易得,如何極大地降低瞭知識傳播的門檻,使得教育和思想的傳播更加廣泛和深入?我期待書中能有關於紙張在啓濛運動、法國大革命等曆史事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具體描寫,例如,大量的宣傳單、小冊子、革命刊物是如何通過紙張得以迅速傳播,從而動員民眾、推動社會變革的?我同樣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紙張在不同國傢和地區,其社會地位和文化意義的差異?例如,在東方,紙張可能更多地與文人雅士、哲學思考相關聯,而在西方,它可能更多地與宗教、法律和商業活動緊密相連。當提到“數位時代”時,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種更具前瞻性的眼光來審視紙張的未來。他是否會認為,盡管數位信息傳播迅速,但紙張所承載的某種“真實性”和“永恒性”,是數位信息難以替代的?例如,一些重要的曆史文獻、藝術作品,在數位時代是否仍然會以紙張的形式被永久保存和傳承?這種對未來數位世界與紙張關係的探討,無疑會為這本書增添更深層次的思考價值。

评分

《紙的大曆史:從蔡倫造紙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文明兩韆年的世界之旅》這本書,真的讓我對“日常”産生瞭全新的敬畏。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而宏大的筆觸,描繪瞭紙張如何從一個簡單的物質載體,演變成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石。我尤其被書中對紙張作為“記憶的載體”和“曆史的見證者”的論述所打動。作者是否會深入探討,紙張的齣現如何改變瞭人類對記憶和曆史的認知方式?例如,在紙張齣現之前,曆史的傳承更多地依賴於口述和傳說,而紙張的齣現,使得曆史得以被精確地記錄、整理和傳播,從而構建瞭我們今天所知的曆史敘事。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生動的案例,來展現紙張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記錄下重要的曆史事件、社會變遷和個人經曆,從而成為我們瞭解過去的重要窗口。我同樣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紙張在不同文化中,其“儀式感”和“神聖性”的演變?例如,在古代,某些珍貴的文獻可能被視為神聖的物品,而現代社會,紙張則更多地服務於日常的溝通和信息交流。當提到“數位時代”時,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種更加辯證的視角來審視紙張的未來。他是否會認為,盡管數位信息傳播便捷,但紙張所承載的“物質性”和“實體感”,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反而會成為一種獨特的價值,例如,在收藏、藝術品創作以及某些具有儀式意義的場閤?這種對未來與紙張關係的思考,無疑會為這本書增添更深遠的意義。

评分

《紙的大曆史:從蔡倫造紙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文明兩韆年的世界之旅》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用一種極其宏觀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解讀瞭一個我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物品。作者不僅僅是在講述造紙術本身,更是在講述人類文明如何圍繞著紙張這一個核心載體,構建起自身的知識體係、思想文化和社會製度。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紙張如何成為“思想的容器”和“文明的載體”的論述。作者是否會詳細分析,在紙張齣現之前,信息的傳遞是多麼緩慢和受限?而紙張的齣現,又如何極大地解放瞭思想,使得知識的積纍和傳播速度呈指數級增長?我期待書中能有關於紙張在不同社會階層中傳播情況的描寫,例如,它最初是如何成為貴族和士大夫的專屬品,後來又如何逐漸走嚮平民,對社會的啓濛和變革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同樣好奇,書中會如何描繪紙張在宗教傳播中的關鍵作用,比如,早期佛教經典、基督教的《聖經》等,是如何藉助紙張而廣泛傳播,從而深刻改變瞭人類的精神世界?當提到“數位時代”時,我期待作者能跳齣簡單的“替代”思維,而是深入探討紙張與數位信息之間的關係。它們是互補,還是競爭?數位技術是否會催生齣一種全新的“紙張”,或者說,紙張的某些特質,是否會在數位時代以新的形式得以體現?這種對未來的思考,無疑會讓這本書在曆史的維度之外,更添一份前瞻性和現實意義。我希望作者能用嚴謹而不失生動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紙張兩韆年來,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非凡旅程,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個看似平凡的物質,所蘊含的偉大力量。

评分

翻閱《紙的大曆史:從蔡倫造紙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文明兩韆年的世界之旅》,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時空隧道,親曆著紙張的誕生、傳播和演變。作者以一種沉靜而深邃的筆觸,將紙張的曆史,與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飛躍緊密相連。我尤其被書中對紙張在知識傳播和社會變革中的作用的細緻分析所吸引。作者是否會深入探討,紙張的齣現如何徹底改變瞭信息記錄和傳遞的效率?例如,在古代,信息的傳遞往往依賴口耳相傳,或者笨重的竹簡,而紙張的輕便易得,無疑為知識的積纍和傳播帶來瞭革命性的突破。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紙張在古代中國如何推動瞭科舉製度的發展,使得更多人有機會通過學習來改變命運;又或者,當紙張傳播到阿拉伯世界後,它如何促進瞭科學、哲學和文學的繁榮,為人類文明的寶庫貢獻瞭無數珍貴的財富。當提到“數位時代”時,我希望作者能展現齣一種更加 nuanced 的視角。他是否會討論,盡管數位信息傳播迅捷,但紙張所承載的物理性和情感性,是否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比如,手寫的信件、古籍的原件,以及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書籍,它們所承載的溫度和曆史感,是數位信息無法完全復製的。我希望作者能通過一些感人的故事或深刻的思考,來引發我們對紙張在現代社會中角色的重新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讀物,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像紙張這樣看似微小卻無比重要的載體。

评分

迫不及待地翻開《紙的大曆史》,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作者那深厚的學識功底和嚴謹的考證態度。這本書的內容之豐富,信息量之龐大,著實令我感到震撼。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紙張製造工藝的流水賬,而是一次深刻的人類文明史的溯源之旅。從蔡倫在漢朝時期改進造紙術的傳說,到紙張如何沿著絲綢之路嚮西傳播,影響瞭阿拉伯世界,再到最終抵達歐洲,與古騰堡的活字印刷術相結閤,引發瞭歐洲的文化巨變,這一路的曆程,作者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講述曆史事件時,不拘泥於孤立的細節,而是善於將紙張的演變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之下,展現其如何與其他社會、經濟、文化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例如,在論述紙張對宗教傳播的影響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提及《聖經》的印刷,而是深入探討瞭紙張的廉價和易得性,如何使得宗教思想能夠突破地域和階級的限製,廣泛傳播,最終深刻地改變瞭歐洲的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再比如,在談到科學革命時,紙張作為記錄和傳播科學發現的主要載體,其作用不言而喻。作者能否通過具體的案例,來展現紙張在 Galileo、Newton 等科學巨匠的研究和思想傳播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我非常期待能看到這樣生動而具體的闡釋。同時,書中關於紙張在藝術和文化領域的影響也讓我充滿好奇。從手抄本時代的精美插圖,到近代繪畫和攝影的載體,再到現代藝術中的各種創新應用,紙張的形態和功能不斷拓展,承載瞭人類豐富的情感和創造力。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大量的史實和圖文並茂的描述,展現紙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錶現形式,以及它如何成為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載體。這本書無疑是對“載體決定內容”這一命題的有力詮釋,也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技術創新如何重塑文明的進程。

评分

不得不說,《紙的大曆史:從蔡倫造紙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文明兩韆年的世界之旅》這本書,是一次穿越時空的知識盛宴。我尤其被書中對紙張的“生命史”的細緻刻畫所打動。它不僅僅是關於一種物質的誕生和傳播,更是關於一種思想載體如何孕育、成長、演變,並最終深刻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宏大敘事。作者在追溯紙張起源時,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蔡倫造紙”這一曆史節點,而是深入挖掘瞭在此之前,人類是如何記錄和傳遞信息的,這使得紙張的齣現,更顯得意義非凡,是對信息載體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書中關於紙張在不同文明中的發展軌跡,也充滿瞭令人驚嘆的細節。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繪紙張在印度、波斯、埃及等地的傳播和本土化過程的?這些文化又是如何根據自身的需求和特點,對紙張的製造和應用進行創新和改造的?例如,我很好奇印度的竹紙工藝,或者埃及的紙莎草紙,與中國的造紙術有何異同,它們各自又對當地的文化産生瞭怎樣的獨特影響?書中對紙張與印刷術的結閤,以及由此引發的歐洲知識爆炸,也是我關注的重點。我期待作者能夠詳細闡述,印刷術的齣現如何極大地降低瞭知識傳播的成本,打破瞭信息的壟斷,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運動提供瞭思想基礎和組織動員的可能。此外,書中關於紙張在藝術和文學中的地位,也讓我充滿瞭期待。從古老的捲軸到手抄本,從精美的版畫到現代的書籍設計,紙張始終是藝術傢和作傢們錶達思想、抒發情感的重要媒介。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一些經典的藝術作品或文學著作的案例,來展現紙張在其中扮演的獨特角色,以及它如何成為人類審美和精神追求的載體。最後,當書中觸及“數位時代”時,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審視紙張的未來。它會是傳統文化的象徵,還是會在新的科技語境下煥發新生?這種跨越時空的思考,無疑是本書最大的亮點之一。

评分

《紙的大曆史:從蔡倫造紙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文明兩韆年的世界之旅》這本書,真的讓我體會到瞭“厚積薄發”四個字。它並非那種嘩眾取寵、流於錶麵的淺談,而是將對紙張曆史的研究,深深地根植於人類文明發展的土壤之中。作者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勾勒齣瞭紙張從誕生之初,如何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並最終成為人類知識傳承、思想交流、文明演進的基石。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敘述過程中,那種旁徵博引、信手拈來的史料運用。無論是對古代造紙術的細緻描摹,還是對紙張在不同文明間傳播路徑的精準分析,亦或是對紙張如何與印刷術、照相術等技術相互激發的解讀,都顯得鞭闢入裏,令人信服。我尤其好奇書中關於紙張在政治和法律體係中扮演的角色。例如,紙張的普及是否加速瞭法律條文的記錄和傳播,從而推動瞭法治的建立和完善?又或者,在信息傳遞相對閉塞的古代,紙張的齣現如何改變瞭信息的流動方式,影響瞭決策和統治的效率?作者能否通過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或製度變遷,來佐證紙張在這些方麵的深遠影響?此外,書中對紙張在日常生活中角色的探討也讓我非常感興趣。從書信往來到賬簿記錄,從閤同契約到詩詞歌賦,紙張無處不在,默默地承載著人類的喜怒哀樂、悲歡離閤。作者是否會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細節,來展現紙張在普通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塑造瞭人們的溝通方式和思維模式?當提到“數位時代”時,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種既有曆史縱深感,又不乏現代洞察力的視角,來審視紙張在信息革命浪潮中的地位。它是否會徹底被取代,還是會以某種新的形式繼續存在?這種思考,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的見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