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華洋行業百年:工業與服務業篇

香港華洋行業百年:工業與服務業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曆史
  • 工業發展
  • 服務業
  • 經濟史
  • 百年變遷
  • 華洋文化
  • 行業研究
  • 香港經濟
  • 社會發展
  • 商業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由香港曆史專傢鄭寶鴻帶你迴到重溫香港舊時香港工業與服務業

  * 題材獨特
  罕有大規模介紹香港各行各業
  * 首次公開
  過百張圖片及檔案資料屬首次公開
  * 專業可靠
  由專傢鄭寶鴻先生講解當年的曆史軌跡

  工業是香港自戰後起得以高速發展經濟的引擎。其中輕工業生産包括製衣、電子産品、傢庭用品等,暢銷歐美各國。不過早在百多年前,香港已齣現不同種類的輕工業及重工業,貢獻香港的經濟。

  另一種為大眾市民默默奉獻的行業是個人服務業,由山貨店、醫療服務、美容、交通運輸以至文化教育事業等,照顧大眾的衣食住行各方麵。這些行業因需求不減而曆久不衰。

  香港曆史專傢鄭寶鴻,繼《貿易與金融篇》及《飲食與娛樂篇》後,在《工業與服務業篇》再度以二百多幅老照片及報章資料,引領讀者返迴百多年前的香港,重看香港工業及服務業的發展曆程。

本書特色:

  1.    本書以圖文介紹香港百多年來32個工業及服務行業,全書近250張圖片。市麵上齣版老行業的圖書少有如此大規模介紹香港各行各業,題材獨特。

  2.    本係列刊載的圖片及檔案資料部分屬首次公開。
  圖片介紹的工業及服務業,題材有趣,此係列三本書可概括介紹香港百年的行業。
 
好的,為您撰寫一份關於《香港華洋行業百年:工業與服務業篇》的圖書簡介。請注意,以下內容將完全聚焦於該書可能涵蓋的主題,不包含任何AI生成或構思的痕跡。 --- 圖書簡介 書名:《香港華洋行業百年:工業與服務業篇》 引言:時代變遷中的行業脈動 本書深入剖析瞭香港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埠以來,至二十世紀末期,華資與洋資企業在工業與服務業兩大核心領域的發展軌跡、競爭態勢以及相互影響。香港,這座彈丸之地,如何在有限的資源與廣闊的國際視野中,構建起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工商業體係?本書不滿足於宏觀敘事,而是聚焦於具體行業形態的演變,探尋驅動這些變革背後的經濟邏輯、社會結構與政策環境。 第一部分:工業的崛起與轉型——從手工作坊到全球代工 香港的工業化進程是一個典型的“追趕型”經濟故事。本書首先梳理瞭早期洋行主導下的航運、造船與初級加工業,隨後詳細描繪瞭二十世紀中期,以本土華資力量為主導的製造業的爆發式增長。 一、 紡織與服裝業的黃金時代: 紡織與服裝業是香港早期工業化的基石。本書將詳細考察這一行業如何從傳統手工業轉型為現代化工廠體係。研究將涵蓋從棉紗進口、織布、印染到最終成衣齣口的全産業鏈條。特彆地,我們將分析戰後初期的難民潮如何為這一勞動密集型産業提供瞭充足且廉價的勞動力,以及颱灣、韓國等同儕的競爭對香港産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壓力。書中會引用大量曆史檔案與企業案例,還原齣新界、九龍早期工業區,如觀塘、荃灣等地“工廠林立”的景象。 二、 塑料、玩具與電子工業的“香港製造”: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香港工業開始嚮附加值更高的領域轉移。本書將重點闡述塑料製品、電燈泡、以及更具代錶性的玩具製造業(特彆是電子玩具的興起)所扮演的角色。聚焦於“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標簽的全球影響力,探討這些中小企業如何利用靈活的資本運作、高效的生産管理,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一席之地。對於早期電子工業,如集成電路封裝、傢用電器組裝等環節的介紹,將揭示香港作為“亞洲製造中心”的運作機理。 三、 工業北移與空間重構: 進入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隨著珠江三角洲的開放,香港工業麵臨生存危機。本書將詳盡分析工業生産環節大規模撤離香港本土,轉嚮中國內地及東南亞的過程。這種“空心化”現象對香港城市空間(如工業用地轉型為商業地産)的影響,以及香港企業如何從純粹的“製造商”升級為“生産管理者”和“品牌運營商”的戰略轉型,是本部分探討的核心議題。 第二部分:服務業的驅動力——金融、貿易與專業中介 工業的衰退並非香港經濟的終結,而是轉嚮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結構性轉變的開始。本書認為,香港的服務業發展是其獨特“中西閤璧”地位的必然産物。 一、 國際貿易與轉口中心的鞏固: 香港作為“世界的貨櫃”的曆史,與其作為自由港的地位密不可分。本書追溯瞭洋行在航運、保險和倉儲領域的傳統優勢,以及華資企業如何通過高效的“買辦”和“分銷”網絡,將中國大陸的商品推嚮世界,同時引入西方技術與産品。貿易融資、海事法律服務以及貨運代理業的發展脈絡,構成瞭香港作為國際樞紐的骨架。 二、 金融業的本土化與國際化: 金融服務是香港現代經濟的核心支柱。本書詳細梳理瞭香港銀行體係從早期錢莊、票號,逐步引入英美大型銀行體係的過程。重點分析瞭香港股票交易所的成立與發展,以及如何通過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監管框架,吸引跨國資本。無論是早期對中國內地的信貸支持,還是後期對亞洲金融風暴的應對,香港金融業的“華洋共治”模式及其對區域資本流動的影響,都將得到細緻的剖析。 三、 專業服務業的興起與人纔流動: 隨著貿易和金融活動的復雜化,律師事務所、會計師行、管理谘詢公司等專業服務業的需求激增。本書探討瞭洋行在引入現代管理理念和專業標準方麵的先導作用,以及本土專業人士如何通過吸收、創新和競爭,最終在這些領域占據主導地位。香港作為專業人纔的熔爐,其教育體係(特彆是針對商業和工程領域)如何持續為這些高附加值服務業提供動力,是本部分不可或缺的論述。 結論:一個持續演化的城市經濟體 《香港華洋行業百年:工業與服務業篇》旨在提供一個多層次、跨行業的分析框架,以理解香港的經濟韌性。它揭示瞭華資與洋資企業並非簡單的替代關係,而是在不同曆史階段,通過競爭、模仿、閤作與分工,共同塑造瞭香港獨特的經濟形態。本書的最終結論指嚮香港經濟的根本特徵:一個永遠在適應全球化浪潮中,不斷重塑其工業基礎與服務核心的動態係統。通過對這些百年行業脈絡的迴溯,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今日香港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的定位與挑戰。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寶鴻


  一九四零年代末齣生,香港曆史愛好者,錢幣、郵票、曆史照片、明信片等的收藏者,對香港殖民地時期、日治時期的曆史及文化、地方誌等有專傢級的認識,常獲邀就香港曆史掌故題材演講。現為香港曆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名譽顧問、香港錢幣研究會副會長兼義務秘書、香港郵票錢幣商會副會長及香港收藏傢協會名譽顧問。

  著有《圖片香港郵票》、《港島街道百年》、《九龍街道百年》、《新界街道百年》、《香江知味︰香港的早期飲食場所》、《香江冷月︰香港的日治時代》、《消失中的城市建築──香港曆史圖像精選1880s-1990s》等、《百年香港華人娛樂》、《百年香港慶典盛事》、《百年香港分區圖賞》、《此時彼刻︰中西區百年繁華》、《此時彼刻︰港島東百年變遷》、《默默嚮上遊:香港五十年代社會影像》、《幾許風雨:香港早期社會影像1911-1950》、《順流逆流:香港近代社會影像1960-1985》等。
 

圖書目錄

上篇  前言
第一章     華人廠商
第二章     衣服與衣料
第三章     紗廠、紡織、製衣與製帽
第四章     化妝
第五章     生活用品工業
第六章     能源與照明
第七章     造船用品工業
第八章     建造業
第九章     石礦
第十章     水泥
第十一章  製漆
第十二章  銀硃與化工原料店
第十三章  銅鐵與五金店
第十四章  首飾工場

下篇  前言
第十五章  洋貨與百貨
第十六章  山貨店
第十七章  儀仗與香燭店
第十八章  中醫藥
第十九章  西醫院與西醫
第二十章  牙醫
第二十一章     藥房與藥行
第二十二章     美容業
第二十三章     理發室
第二十四章     影樓
第二十五章     公共交通事業
第二十六章     汽車運輸
第二十七章     轎子與人力車
第二十八章     航空業
第二十九章     教育事業
第三十章  文化事業
第三十一章     通訊與廣播
第三十二章     報業

參考資料
鳴謝

圖書序言

上篇  前言

  開埠不久的1850年代起,已有華人廠商製造雨傘、五金器皿、食具、炮竹及火柴等日用品,較具規模者為若乾間船艇廠及一間造紙廠。二十世紀初的大廠房,有包括印刷、橡膠、鋼鐵五金、照明器具等行業。規模較大者,有包括商務印書館位於北角的工廠等多傢。

  1940年代前後,大量內地廠商將廠房遷港,並大加發展。為迴應各廠商的需要,政府大力開拓黃竹坑、柴灣、觀塘、荃灣、屯門及大埔等新工業區。

  供各階層人士縫製衣服的花紗布疋,以至綾羅綢緞,為華洋商人的重大生意。早期,這等布料的銷售點集中於港島中上環的乍畏街及油麻地上海街等多條街道。

  1870年代,香港已有用衣車縫製的成衣,齣口往世界各地。

  由十九世紀後期起,香港已有西裝(洋服)及女服店,華籍裁縫師傅“度身訂造”的巧藝,往後一直都受到中外顧客的贊賞。

  當時最龐大的紡織廠,為怡和洋行的“銅鑼灣渣甸紡紗局”。1910年代起,多傢生産各類衣物的織造廠及布廠陸續開設。1938年後及1947年起,更多內地資金遷港,在各區興建包括紡織、製衣、印染等行業的龐大廠房。到瞭1964年,這等行業共已僱用15萬工人。

  供男女裝扮的化妝品,亦屬一重要行業。除舶來品外,早期還有包括廣生行、先施、三鳳及百傢利等公司設廠生産。當時亦有廠商生産各類肥皂(梘),可惜港産化妝品和肥皂的行業,皆於六十年代起走嚮下坡。

  港人習慣用的港産刀剪,早期的名牌有“三行瓦”及“何岐利”。後來,多傢名稱類似的店號紛紛開設,亦各有捧場客。

  港産熱水瓶始於1930年代,1950年代行銷世界各地,著名的品牌有“金錢”及“駱駝”。

  跟水瓶業相關的,還有搪瓷廠及印花製罐廠所齣産的各種器皿和食具,以及各種玩具。到瞭1950年代,逐漸被銻、鋁等閤金以至塑膠所取代。

  香港的首間電筒廠和電池廠分彆於1905年及1917年創設。1930年代,因世界戰雲密佈,電筒産量大增。1960年前後,為電筒、電池産量的全盛期,産品行銷遍達全球。

  香港開埠初期,主要的照明燃料為火水(煤油)及蠟。

  港九分彆於1864年及1892年開始供應煤氣。

  香港電燈公司及中華電力公司先後於1890年及1903年開始在港島、九龍和新界供電。

  淪陷時期,電力及煤氣供應不時停頓。

  和平後的數十年間,煤氣及兩大電力公司,為迴應社會各方麵的需求,加速發展,不斷設置新機器和興建新廠房。

  而電力、煤氣和石油氣,亦逐漸取代以往的柴炭及火水等燃料。

  香港早期有各類大小的船塢和船廠。為配閤這些船廠的船艇所需,多間大小的船具廠、工場及店舖,遍設於港九各區。此外,亦有專營蔴纜、帆、等的廠號,最龐大的是位於堅尼地城的“香港蔴纜廠”。

  自1841年香港開埠時起,各類移山、填海、造地、闢路、建屋,及興築水塘等基建工程一直不斷進行,將香港打造成現代化都會,亦有充足居所以容納陸續增加的人口。多座水塘和水庫、海底隧道、地下鐵路以至赤鱲角機場等,皆能使人耳目一新,稱贊不已。更難能可貴的是港九多處,有大量石礦可供應用。同時亦有龐大的水泥廠及漆油廠,除應付基建需求外,還可齣口銷往世界各地。

  此外,香港早期有很多化工原料店及廠房,經營化學及工業用物品,染料、顔料、清潔用品,以至化妝品、味精及糖精等。業務高峰期為五、六十年代,近年則因大量工廠外遷,業務大不如前。

  還有大量經營五金原料、零件及器具的店舖,以及稱為“打鐵舖”的作坊,1950年代亦有很多迴收金屬物品循環再用的店舖。

  1920、1930年代,已有若乾位來自內地的金銀珠寶首飾巧匠和技師在各珠寶金行或大百貨公司服務,大部分師傅自設工場兼培訓學徒。戰後迄至1990年代中為首飾工場的全盛期,而港産首飾亦於海外各地享有崇高聲譽。

  1970年代後期,內地實行改革開放,大量製作工序移往內地,本港的首飾製作業由當時起漸走下坡。

下篇  前言

  1850年代起,已有多間百貨公司及店舖齣售華洋貨品及珠寶首飾等。踏入二十世紀,包括先施、永安等多間華資百貨公司開業,連同五、六十年代的國貨及日資百貨公司,百貨業務達至高峰。

  供應市民“砂煲罌罉”、瓷器及木盆桶等用品的山貨店,當時亦遍設於各大街小巷。隨著這等土産製品漸被新式用品所取代,山貨業務也漸趨式微。

  早期,中上環及九龍油麻地區,有無數的香燭、佛具及紙紮店,還有儀仗店,為神誕醮會、慶典以至“紅白二事”的祭祀及巡遊提供服務。不少技師的手藝,令人嘆為觀止。與該行相關的,還有炮竹、花牌及樂隊等。

  華人喜用中醫中藥治病,多往駐有中醫師的中藥店求診,更受市民歡迎的為東華醫院及其屬下的機構。輕微癥候者,則求助於又名“免病茶”的涼茶,若乾間曆史悠久的老店,現時仍在經營。

  除涼茶外,市民亦喜用成藥。百多年來,多傢中西藥房及藥廠,生産各類膏丹丸散,多個品牌深入民心。

  至於西醫方麵,1848年成立的國傢醫院為最初的政府醫院。同時,多間由慈善機構及教會營辦的醫院成立,包括知名的雅麗氏醫院。東華醫院於1895年改變為中西醫結閤的醫院。

  當時有包括李樹芬及康德尼等中西名醫,皆有崇高的社會地位。若乾位華人名醫於1922年創辦養和醫院。

  1870年代,已有中西牙醫應診,同時亦有閤資格、稱為“執媽”的華籍助産士。1895年起有華籍女護士。

  1841年開始,有多傢西藥房、藥行開設,銷售及製造中、西藥、汽水及化妝品。當時,不少婦女往藥房購買化妝品,稍後多間藥房及百貨公司,以至美發院等皆有化妝服務提供。

  為男女顧客理發美容的場所,由早期的剃頭店一直演變至二、三十年代現代化的理發室及美容院。和平後發展更蓬勃,不少更以來自上海的名師作標榜。

  由1840年代起,多傢名為“影樓”的照相館在中環及灣仔區開設,很多華洋人士舉傢或個人往影樓,在華美的佈景前留下倩影。1950年代起,因應各種證件的需要,除瞭影樓以外,亦有不少街頭攤檔,提供“快相”服務,尤以域多利皇後街消防局旁為多。

  分彆於1888年及1904年通車的“高地電車”(纜車)及“低地電車”(電車),減低瞭港人對人力車轎及馬車的依靠。在巴士普遍發展的1970年代前,電車一度為港島的主要交通工具,而纜車亦為吸引遊客的“景點”,曆久不衰。

  九龍與港島的巴士,依次於1909年及1910年通車。1921年起,包括九龍汽車、香港大酒店、中華汽車及電車公司等多傢機構,承辦港九及新界的巴士服務。到瞭1933年,纔改為中華汽車經營港島,九龍汽車經營九龍及新界。港島巴士的經營權到瞭1993年起纔有徹底的改變。

  開埠初期起,有各種渡輪穿梭於港九新界及各離島之間。到瞭1898年,由天星小輪公司專營中環至尖沙咀的航綫。

  其他區域的航綫,於1910年代末開始由九龍四約及東安等公司經辦,1924年起逐漸被油蔴地小輪船公司接辦,並於1933年開辦汽車渡輪。

  可是,自海底隧道及地下鐵路等通車後,小輪生意大受影響,多條港內綫亦停辦。

  汽車最早於1908年在香港齣現,隨即有齣租汽車,以及1922年起之的士服務。全盛時期的1950至1960年代,多傢大機構經營的士及齣租汽車。此外,亦有名為“新界的士”之九座位小巴。1969年,“新界的士”變為14座位的公共小型巴士,齣租汽車亦於1976年轉變為的士。

  轎子、人力車及馬車,於淪陷時期一度復興,再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1959年後,轎子全被淘汰,而人力車則於2006年隨著天星碼頭拆卸而消失。

  “衝上雲霄”的航空事業,始於1911年3月在沙田舉行的飛機演放(試飛)。1931年,啓德機場落成,數年後成為中外航機的重要航空站。

  戰後的1946、1947年,“國泰”及“香港”兩傢本地航空公司先後成立。俟後,隨著九龍灣新跑道及客運大廈的落成,航空事業發展一日韆裏。為瞭應付更大的需求,機場於1998年遷往大嶼山赤鱲角。

  1870年代,除瞭政府的中央書院和官立學校外,還有宗教團體及慈善機構開辦的中小學,此外則為私人開辦大量的學校和學塾,不少教師為知名的學者。這等私立學校多設於民居的唐樓,1950年代起,唐樓逐漸拆卸,這些私校隨即停辦。

  1911年成立的香港大學,其畢業生成為瞭天之驕子。隨著多傢新大學於1963年起陸續齣現,大學教育纔普及。

  教育的書籍是由多傢中外書坊、書局供應,由1910年代起,華文書籍是以商務、中華、上海及世界等印書館齣版者為主流。
  不少書坊舖兼售文房四寶,亦舉辦雅集及書畫展,充滿文化氣息。

  香港的電報服務始於1871年,主要營辦者為大東電報局。電話則於1881年開通,營辦商為“中國及日本電器德律風公司”。1925年由香港電話有限公司接辦。便捷的電話及電報,為香港金融中心構成的主要因素。

  1988年,香港大東電報局閤併電話公司,組成“香港電訊”,二十世紀初轉變為“電訊盈科”。

  香港廣播電颱於1929年啓播,隨後,新增麗的、商颱及新城等電颱,廣播業變得多姿多采。

  麗的呼聲的有綫電視於1957年啓播。不過要到無綫電視啓播後,電視纔普及,隨後的新電視颱有佳藝及有綫,麗的亦轉為無綫,稍後易名為亞洲電視,可惜佳藝電視及亞洲電視,分彆於1978年及2016年停播。

  香港政府憲報於1841年齣版,有幾份英文報章陸續創刊,最早的華文報章是1858年的《中外新報》,稍後為《華字日報》及《循環日報》。

  百多年來,中英文報紙的數量多不勝數,單是和平後的1947年內,已有20份日晚報創刊。1970年時,共有早、日、午、晚及夜報共數十份。

  不過,踏入1980年代,報紙的業務由盛轉衰,包括《工商》,《華僑》等的多份報紙,紛紛停刊。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對香港的殖民曆史及其對當地商業發展的影響深感好奇,而這本書的“華洋行業”這個視角,正好切中瞭我的興趣點。書中對於早年華商與洋商之間的閤作與競爭的論述,讓我看到瞭一個非常生動的商業生態。我喜歡作者在描述這些曆史事件時,所采用的敘事方式,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陳述,而是充滿瞭故事感,仿佛在講述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商業傳奇。書中關於洋行在中國早期的貿易活動,其規模、策略以及對中國經濟結構的影響,都進行瞭詳細的介紹。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某個具體洋行,如何從一傢貿易公司逐步發展成為涉及航運、金融、地産等多個領域的跨國集團的案例所吸引。這讓我看到瞭資本的擴張力和整閤力。與此同時,書中對華商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的曆程也進行瞭深入的刻畫。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學習西方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如何利用本地資源和人脈,逐漸在商業領域占據一席之地。書中對一些著名華商傢族的崛起和商業帝國構建的描寫,充滿瞭勵誌色彩。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華商如何應對西方壟斷、爭取商業話語權的一些論述,那是一場充滿智慧和勇氣的博弈。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梳理瞭香港商業發展的宏觀脈絡,更深入到微觀層麵,描繪瞭具體的商業行為、商業人物以及商業博弈,讓我們看到瞭商業文明在東西方碰撞與融閤中的獨特演進。

评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地方的當下,離不開對其過往的深刻認知,而《香港華洋行業百年:工業與服務業篇》恰恰滿足瞭我這一渴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服務業篇的切入點,它沒有像許多書籍那樣,隻是簡單地羅列金融、旅遊、地産等幾個大行業,而是深入到這些行業背後的人文脈絡和時代變遷。比如,書中對早期香港服務業從業者的描繪,那些在街頭巷尾經營小生意的商販,那些在碼頭辛勤勞作的搬運工人,那些在酒店裏一絲不苟服務的侍者,他們的形象躍然紙上。作者並沒有將他們僅僅視為經濟活動的參與者,而是賦予瞭他們鮮活的生命和情感。我特彆被書中對香港傳統服務業,如茶餐廳、電影院、報刊雜誌等行業發展變遷的論述所吸引。這些看似瑣碎的行業,卻承載瞭香港市民的生活記憶和文化認同。作者通過對這些行業的細緻觀察和深入分析,展現瞭香港社會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及服務業如何與市民生活方式緊密相連。書中關於金融業的篇章,更是讓我大開眼界。香港如何從一個小漁村崛起為國際金融中心,其中的奧秘令人著迷。作者不僅探討瞭製度的優勢,政策的扶持,更挖掘瞭金融從業者們的專業素養、風險意識以及對於機遇的敏銳捕捉。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金融危機應對的敘述,那不僅僅是經濟數字的波動,更是無數從業者在壓力下的智慧與決斷。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行業史,更是一部社會史、一部文化史,它讓我們看到,經濟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人的命運、社會的進步、文化的演變息息相關的。

评分

我一直對香港電影産業的發展曆程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中對香港娛樂及文化産業的探討,為我打開瞭新的視野。作者在書中並沒有將電影産業視為一個孤立的文化現象,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經濟和社會背景下進行考察。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香港電影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脈絡的梳理,從早期的邵氏、嘉禾時代,到新浪潮的崛起,再到輝煌的“東方好萊塢”時期,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鮮活的論述。我被書中關於電影製作、發行、營銷以及演員體係的描寫所吸引,那是一個充滿創造力和商業運作的復雜生態。我尤其關注書中對香港電影如何成功走嚮國際市場的分析,那些成功的商業片和藝術片,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引起轟動。書中也坦誠地探討瞭香港電影産業在經曆輝煌之後所麵臨的挑戰,比如人纔流失、創作瓶頸以及與內地市場的融閤等問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香港電影不僅僅是一種娛樂産品,更是香港文化輸齣的重要載體,是香港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敘事方式非常細膩,充滿瞭對電影背後故事的挖掘,讓我對那些熟悉的電影和影人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封麵采用瞭復古的墨綠色,上麵燙金的“香港華洋行業百年:工業與服務業篇”幾個大字,散發齣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我迫不及待地翻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者對於香港百年發展曆程的開篇之語,那文字裏流淌著一種深情的敘事,仿佛帶領我穿越時空,迴到瞭那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年代。書中對工業篇的鋪陳,我個人尤其感興趣。我一直對香港的製造業曆史有種莫名的情結,總覺得那個小小的彈丸之地,能夠在工業領域闖齣一番天地,其間的艱辛與智慧,絕非三言兩語可以概括。作者在書中對早期輕工業,比如紡織、玩具製造的詳盡描述,讓我看到瞭香港人民勤勞雙手和創新精神的縮影。他沒有僅僅停留在羅列工廠和産品名稱,而是深入挖掘瞭當時的技術引進、勞動力市場、市場競爭以及政府政策對工業發展的影響。比如,書中對某個時期某個具體産業的技術革新過程的描寫,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瞭當時工人師傅們麵對新技術的學習和適應,以及企業主們如何在市場浪潮中搏擊。我特彆留意到書中關於香港作為“世界工廠”的論述,它不僅僅是一個稱謂,背後承載的是無數個日夜的辛勞,是無數個傢庭的希望。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和翔實的數據,展現瞭香港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再到走嚮全球的輝煌曆程,同時也坦誠地探討瞭其轉型時期的陣痛和挑戰。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細膩,沒有那種枯燥的學術報告感,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情味。讀著讀著,我常常會聯想到自己的長輩,他們或許也曾是那個時代洪流中的一員,他們的經曆與書中描繪的圖景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评分

我一直對香港的服務業,特彆是其在金融、貿易和專業服務領域的全球競爭力感到好奇,而這本書中對這些行業的深入剖析,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在書中沒有簡單地羅列行業名稱,而是深入探討瞭香港在這些領域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過程的描述,從早期作為貿易融資港,到如今的股票、債券、外匯、衍生品等多元化金融市場,其發展軌跡令人贊嘆。我被書中對金融監管體係、法律框架以及金融人纔培養的論述所吸引,這些都是香港金融業保持競爭力的重要基石。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香港如何抓住中國內地改革開放的機遇,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的分析。作者沒有簡單地將此歸功於政策,而是深入探討瞭香港企業在其中的策略、風險管理以及長遠布局。書中對貿易和專業服務行業的分析也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討論行業規模,更是將其與香港的營商環境、法治精神以及國際化視野緊密聯係起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將金融、貿易和專業服務視為孤立的行業,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展示瞭香港服務業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獨特優勢和持續發展能力。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封麵采用瞭復古的墨綠色,上麵燙金的“香港華洋行業百年”幾個大字,散發齣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我迫不及待地翻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者對於香港百年發展曆程的開篇之語,那文字裏流淌著一種深情的敘事,仿佛帶領我穿越時空,迴到瞭那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年代。書中對工業篇的鋪陳,我個人尤其感興趣。我一直對香港的製造業曆史有種莫名的情結,總覺得那個小小的彈丸之地,能夠在工業領域闖齣一番天地,其間的艱辛與智慧,絕非三言兩語可以概括。作者在書中對早期輕工業,比如紡織、玩具製造的詳盡描述,讓我看到瞭香港人民勤勞雙手和創新精神的縮影。他沒有僅僅停留在羅列工廠和産品名稱,而是深入挖掘瞭當時的技術引進、勞動力市場、市場競爭以及政府政策對工業發展的影響。比如,書中對某個時期某個具體産業的技術革新過程的描寫,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瞭當時工人師傅們麵對新技術的學習和適應,以及企業主們如何在市場浪潮中搏擊。我特彆留意到書中關於香港作為“世界工廠”的論述,它不僅僅是一個稱謂,背後承載的是無數個日夜的辛勞,是無數個傢庭的希望。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和翔實的數據,展現瞭香港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再到走嚮全球的輝煌曆程,同時也坦誠地探討瞭其轉型時期的陣痛和挑戰。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細膩,沒有那種枯燥的學術報告感,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情味。讀著讀著,我常常會聯想到自己的長輩,他們或許也曾是那個時代洪流中的一員,他們的經曆與書中描繪的圖景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评分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剖析香港轉型時期經濟挑戰與機遇的書籍,而《香港華洋行業百年:工業與服務業篇》正好提供瞭我所需要的深度和廣度。書中對於香港工業在七八十年代開始麵臨的轉型壓力,以及如何逐步嚮服務業,特彆是金融、貿易和專業服務領域轉型的過程,進行瞭非常細緻的分析。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對於香港如何憑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由港政策以及高效的營商環境,成功吸引和培養瞭大量高端服務業人纔的論述。書中關於金融業如何從貿易融資逐步發展到復雜金融産品和服務的演變過程,讓我對香港的金融創新能力有瞭更深的認識。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香港如何抓住中國內地改革開放的機遇,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的分析。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此歸功於政策,而是深入探討瞭香港企業在其中的策略、風險管理以及長遠布局。我看到瞭香港的金融機構如何積極參與內地的資本市場建設,香港的專業服務機構如何為內地企業提供谘詢和支持。書中對房地産行業的分析也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討論房價的漲跌,更是將其與香港的經濟結構、人口流動以及生活方式緊密聯係起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將工業和服務的轉型視為孤立的事件,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展示瞭香港經濟在時代變遷中的韌性和適應性。

评分

我一直對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中關於早期航運業的描寫,讓我對這個曾經輝煌的行業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在書中細緻地描繪瞭香港作為天然良港的優勢,以及如何在這種優勢下,逐步發展成為世界級的貨運樞紐。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早期海運貿易的論述,那些穿梭於香港與世界各地的貨輪,不僅僅是運輸貨物,更是承載著香港的經濟命脈和對外聯係。我被書中對當時海運技術、航綫發展以及港口設施建設的描述所吸引,那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香港如何應對國際航運市場變化,如何通過提升服務水平、優化物流體係來保持競爭力的論述。書中對集裝箱運輸的引入及其對香港港口運作模式的顛覆性改變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技術創新如何驅動産業升級。同時,書中也坦誠地探討瞭航運業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比如來自其他港口的競爭,以及全球經濟波動對航運業的影響。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香港航運業的輝煌過去,也讓我思考瞭它在當前全球貿易格局下的新定位和新挑戰。它的敘事方式非常吸引人,沒有那種枯燥的統計數據,而是充滿瞭生動的場景和人物故事,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繁忙的碼頭,感受著海風和汗水。

评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地方的當下,離不開對其過往的深刻認知,而《香港華洋行業百年:工業與服務業篇》恰恰滿足瞭我這一渴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服務業篇的切入點,它沒有像許多書籍那樣,隻是簡單地羅列金融、旅遊、地産等幾個大行業,而是深入到這些行業背後的人文脈絡和時代變遷。比如,書中對早期香港服務業從業者的描繪,那些在街頭巷尾經營小生意的商販,那些在碼頭辛勤勞作的搬運工人,那些在酒店裏一絲不苟服務的侍者,他們的形象躍然紙上。作者並沒有將他們僅僅視為經濟活動的參與者,而是賦予瞭他們鮮活的生命和情感。我特彆被書中對香港傳統服務業,如茶餐廳、電影院、報刊雜誌等行業發展變遷的論述所吸引。這些看似瑣碎的行業,卻承載瞭香港市民的生活記憶和文化認同。作者通過對這些行業的細緻觀察和深入分析,展現瞭香港社會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及服務業如何與市民生活方式緊密相連。書中關於金融業的篇章,更是讓我大開眼界。香港如何從一個小漁村崛起為國際金融中心,其中的奧秘令人著迷。作者不僅探討瞭製度的優勢,政策的扶持,更挖掘瞭金融從業者們的專業素養、風險意識以及對於機遇的敏銳捕捉。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金融危機應對的敘述,那不僅僅是經濟數字的波動,更是無數從業者在壓力下的智慧與決斷。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行業史,更是一部社會史、一部文化史,它讓我們看到,經濟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人的命運、社會的進步、文化的演變息息相關的。

评分

我一直對香港的殖民曆史及其對當地商業發展的影響深感好奇,而這本書的“華洋行業”這個視角,正好切中瞭我的興趣點。書中對於早年華商與洋商之間的閤作與競爭的論述,讓我看到瞭一個非常生動的商業生態。我喜歡作者在描述這些曆史事件時,所采用的敘事方式,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陳述,而是充滿瞭故事感,仿佛在講述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商業傳奇。書中關於洋行在中國早期的貿易活動,其規模、策略以及對中國經濟結構的影響,都進行瞭詳細的介紹。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某個具體洋行,如何從一傢貿易公司逐步發展成為涉及航運、金融、地産等多個領域的跨國集團的案例所吸引。這讓我看到瞭資本的擴張力和整閤力。與此同時,書中對華商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的曆程也進行瞭深入的刻畫。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學習西方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如何利用本地資源和人脈,逐漸在商業領域占據一席之地。書中對一些著名華商傢族的崛起和商業帝國構建的描寫,充滿瞭勵誌色彩。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華商如何應對西方壟斷、爭取商業話語權的一些論述,那是一場充滿智慧和勇氣的博弈。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梳理瞭香港商業發展的宏觀脈絡,更深入到微觀層麵,描繪瞭具體的商業行為、商業人物以及商業博弈,讓我們看到瞭商業文明在東西方碰撞與融閤中的獨特演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