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

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日本史
  • 天災
  • 曆史
  • 文化
  • 社會
  • 自然災害
  • 科普
  • 冷知識
  • 另類視角
  • 曆史普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最引人入勝的曆史課,便是讓你「身曆其境」置身在曆史當中。
  
  雖然大自然的威力人類無法忤逆,但人類的科技和文明之所以不斷的進步,仰賴的就是記載下來的曆史可以讓我們引以為鑑,曆史也是人類所創造齣來的寶物。我想,運用「天災的曆史」麵對天災會是一個很好的趨吉避凶之道。這是一本好書,因為它開啓瞭這個道路,希望未來有更多這樣的研究與書籍能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武士的傢計簿》《殿下萬萬稅》作者磯田道史
  
  最受大眾與媒體青睞的日本史學者,將曆史轉化為趨吉避凶的生存智慧!
  
  撼動曆史的震災──因為天正地震避過戰禍的傢康、因為伏見地震而終結霸權的秀吉
  
  扭轉幕末史的風災──造就「軍事大國」佐賀藩的西博德颱風、少年藩主的災後重建與嚮西洋文明靠攏
  
  海嘯後留下的教訓──母親的海嘯遭遇與我的防災史研究、傢戶必備的防災須知與親子防災演練
  
  先人的無私與睿智──逃過東日本大地震海嘯的大船渡小學師生、不違背自然的防災工程
  
  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齣版瞭許多曆史地震相關的書。其中大多為理科研究者所撰述,仔細分析地震與海嘯的實貌。至於本書,則是以人為主角,寫的是防災史。希望讀者能夠藉此嚮前人學習防災的智慧,與災害共處,並瞭解災難會導緻人類曆史産生變化。──摘自後記

名人推薦 

  《大人的日文史》作者塗豐恩推薦  
  「科普專欄作傢」潘昌誌專文推薦──
  

《風暴下的島嶼:日本曆史中的自然災害與社會變遷》 導言:隱藏在神話與史詩背後的真實日本 日本列島,這片被太平洋環抱的狹長土地,自古以來就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承載著復雜而深刻的曆史進程。我們習慣於從天皇的更迭、武士的興衰、幕府的建立與傾覆中去勾勒日本的曆史脈絡。然而,在這些宏大敘事之下,存在著一股更為原始、更為無情的力量——自然災害。地震、海嘯、火山噴發、颱風與洪澇,它們是日本地理的固有屬性,也是塑造其文化、經濟乃至政治形態的隱形推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在那些被官方曆史記載往往一筆帶過的災難性事件背後,日本社會是如何組織、反應、適應並最終被重塑的。我們聚焦的不是教科書上標準的曆史節點,而是那些“課本沒教”的、在日常生存壓力下醞釀齣的社會機製與民間智慧。 --- 第一部分:地質的序麯——古代與中世紀的自然衝擊 第一章:神祇與地震——奈良時代的社會韌性 古代日本的自然災害記錄往往與宗教信仰緊密交織。例如,公元794年遷都平安京後不久,關西地區即遭遇瞭影響深遠的地震與火山活動。本書將分析當時的朝廷如何利用佛教、神道教的儀式來“平息”地龍的怒火,以及這些災難如何間接影響瞭貴族階層的權力分配與對土地利用的規劃。我們考察瞭初期的地方行政體係在麵對突發性洪澇災害時的反應能力,以及這些事件如何刺激瞭地方豪族的崛起,他們往往比中央政府更早地建立瞭應對機製。 第二章:武士時代的“天譴”敘事——鐮倉幕府時期的應對模式 鐮倉幕府的建立,本身就部分歸因於前代社會對動蕩局麵的渴望。然而,武士政權建立後,一係列重大的自然災害,如13世紀的接連地震和隨後的飢荒,對幕府的統治閤法性構成瞭嚴峻挑戰。本書將細緻梳理,幕府如何利用“禦恩與奉公”的契約關係來組織災後重建,特彆是對受災武士的安撫。同時,我們也將探討災難如何成為鐮倉政權內部權力鬥爭的催化劑,以及民間對“天災人禍”的理解如何演變為對武士統治閤法性的質疑。 第三章:戰國亂世中的“天災”疊加效應 在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自然災害不再僅僅是需要抵抗的外部力量,它更成為大名們爭奪資源、削弱敵人的工具。本書將考察幾場著名的特大飢荒和瘟疫如何加劇瞭地區間的衝突。例如,特定地區因氣候異常導緻的歉收,如何迫使大名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擴張以獲取生存物資。我們還會深入研究,那些成功利用災後恢復期、高效組織水利工程的大名(如某些地方領主),其統治基礎是如何得以鞏固的,以及這些地方性的技術革新如何為後來的統一奠定瞭基礎。 --- 第二部分:江戶的秩序與脆弱——近代早期社會對災害的精細化管理 第四章:德川時代的“防火牆”——都市規劃與災害預防體係的誕生 江戶時代的和平帶來瞭人口的空前集中,尤其是在江戶(東京)這一巨型都市。然而,木結構的建築群也使得火災成為最大的威脅。本章重點剖析江戶幕府如何發展齣精密的都市管理體係來應對火災。這包括町奉行的設立、消防組織的常備化(火消組的組織結構與技能)、以及嚴格的建築規範。我們分析瞭這些自上而下的管製措施,它們是如何在維持社會秩序的同時,也無形中提高瞭災害的“可預測性”,從而增強瞭江戶的生存能力。 第五章:富士的怒吼與社會心理——寶永大地震與火山噴發的影響 1707年的寶永大地震及其引發的火山噴發,是江戶時代中期的一次復閤型災難。本書將利用當時的文獻、地方誌以及文學作品,重建災害的社會影響。我們關注的不僅是物質損失,更重要的是社會心理層麵的變化——從對幕府權威的短暫動搖到對自然力量的深刻敬畏。此外,我們還將研究災後貨幣政策的調整以及對受災地區(如駿河、遠江)的經濟救助方案,考察幕府在危機時期中央財政的運作邏輯。 第六章:村落的自救:水利共同體與地方性的抗災經驗 在幕府的強力統治下,鄉村社區發展齣瞭獨特的、基於血緣和地緣的抗災機製。本章著重考察水利係統(如堤壩、灌溉渠)的共同維護體係。這些體係不僅服務於生産,更成為災後快速恢復的基石。我們將對比不同地區(如內陸農業區與沿海漁業區)在應對洪澇和颱風時的不同策略,揭示地方自治與幕府指令之間的微妙張力。 --- 第三部分:現代化的陣痛——明治維新與自然災害的再定義 第七章:明治維新中的“天災催化劑” 明治維新不僅僅是政治體製的更迭,也是國傢現代化進程中對自然資源進行集中動員的開始。本書考察瞭明治初期幾次嚴重的飢荒與瘟疫,它們如何被新興的政府利用,作為加速廢藩置縣、強化中央集權以及推動土地改革的契機。災害的“國傢化”處理,標誌著災害管理從地方性的、宗族性的責任,轉變為中央政府需要展現其“現代化”能力的核心議題。 第八章:科學、工程與殖民擴張的陰影 隨著西方科學技術的引入,日本開始嘗試用工程學手段對抗自然。然而,這種現代化的努力往往伴隨著新的社會問題。本章分析瞭明治後期大規模的治水工程(如河流改道、築堤)如何犧牲瞭底層民眾的土地和居住權。同時,我們將探討在朝鮮半島和颱灣等殖民地,日本如何應用其最新的災害應對技術,這既是技術輸齣,也是鞏固其殖民統治閤法性的手段之一。 第九章:都市重生的代價——關東大地震的社會衝擊 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及其引發的火災和隨後的屠殺事件,是日本現代史上一次深刻的社會創傷。本書不著眼於建築破壞的統計,而是深入分析震後重建過程中,政府如何利用“緊急狀態”來壓製左翼運動、清洗社會邊緣群體。大地震暴露瞭現代化都市固有的結構性風險,以及權力機構在危機下對社會控製的強化。 --- 結論:從宿命到韌性——日本曆史的“非人類因素” 本書通過迴溯曆史的褶皺,揭示瞭自然災害在日本曆史敘事中的關鍵作用。它塑造瞭地方的文化基因、考驗瞭中央的治理能力、並不斷重塑瞭日本人的生存哲學。從對神靈的敬畏,到對幕府的依賴,再到對現代科學的信仰,每一次應對模式的轉變,都與前一次災難的教訓息息相關。 日本的曆史並非僅僅是人與人的博弈,更是一場持續瞭韆年的、與腳下這片不穩定大陸的艱難對話。理解這些未被教科書詳細記載的“天災記憶”,是理解現代日本社會深層結構與獨特韌性的關鍵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磯田道史

  
  1970年生,慶應義塾大學史學博士,專精於日本近世/近代史、日本社會經濟史,任教於慶應義塾大學、茨城大學、靜岡文化藝術大學等校。文筆通達、暢銷逾30萬冊的曆史隨筆《武士的傢計簿》,受到專業人士與一般曆史迷的喜愛,並掀起日本近十年來「古籍新論」曆史書的熱潮,有「平成司馬遼太郎」美稱,是近年知名度極高的青年曆史學者。他也常應邀上大眾媒體為觀眾深入淺齣講解曆史,並因此於2010年獲第15迴「NHK地域放送文化奬」。在311東日本大地震之後,更移居到海嘯經常襲擊的地區徹底考察災害史,蒐集先人在災難中保命的智慧,集結成本書《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並榮獲第63迴日本散文作傢俱樂部賞。
  
  著作有《近世大名傢臣團的社會構造》、《武士的傢計簿》(獲2003年新潮紀實文學奬)、《殿下的成績簿》、《江戶時代那些人和那些事》《在這裏與曆史相遇》(遠流齣版)等書。
  
譯者簡介
  
許嘉祥

  
  專職日文譯者,譯作包含軍事、政治、美術、模型、曆史等多項領域。近年主要譯作有《當井上雄彥遇見高第》(尖端)、《森永洋的模型迷宮日記第1集:野戰灰色之捲》(楓書坊)《建築遺産的私房導覽:東日本30選》《忍者:闇影軍團的真實麵貌!》《太閤記:天下人豐臣秀吉》(遠流)等。
  

圖書目錄

目次
推薦序——將曆史作為趨吉避凶之道 潘昌誌
前言——襲擊義大利曆史學傢的大地震
 
第1章    撼動曆史的天災:豐臣秀吉與兩次地震
天正地震與戰國武將
古人們是如何確認地震的發生時刻呢?    18
山內一豐的愛女之死    21
女兒死後,慈愛領養震災孤兒    23
德川傢康的生存作戰    26
拯救傢康的地震    28
襲擊若狹灣的海嘯        31
 
因為伏見地震而終結的秀吉天下
伏見城崩毀,壓死眾多美女        35
伏見城的耐震化    38
上杉傢菊姬的蠻力        40
朝著大佛拉弓的秀吉    43
武將的真心,在地震時顯露無遺        46
豐臣政權崩潰的導火綫        48
 
第2章    寶永地震:日本記錄中的第二大地震

一七〇七年的富士山噴發得到的教訓
衝嚮三保鬆原的海嘯與掛在鬆樹上的海豚        52
江戶庶民所記錄的半個月降灰    55
地震與富士山噴發的連動性        58
 
《岡本元朝日記》中的寶永地震實況
襲擊靜岡的寶永海嘯    61
從一桶水瞭解搖晃程度        63
餘震是引發富士山噴發的導火綫?    66
足以遮蔽陽光的火山灰        69
震動延續四天,火山灰持續長達十二天    72
 
高知種崎的受災武士的證詞
寺田寅彥的懷念風景之地    75
聽到「快點上山」的呼喊,趕忙爬上颱地避難        77
「孝」的瀋重——捨棄幼女,救助老母親        80
失溫癥的危險和無法放鬆的心    82   
 
襲擊全國的寶永海嘯
經常遭遇海嘯襲擊的大阪    85
衝嚮大阪、高達五~六公尺的海嘯    88
下令建造防波堤的藩主領導力    90
 
南海海溝究竟什麼時候會移動?
大地震後人們被賦予的課題        94
四百年前的僧侶所留下的防災訊息    96
 
第3章    土石流、暴潮與日本人
如何逃離土石流
伊豆神津島的土石流前兆    102
安政地震後的「山崩」        104
建造在「蛇落地」上的住宅區    107
 
逃離暴潮的江戶人智慧
從此改變江戶的颱風    111
字句痛心的古文書——暴潮沖走孩童        113
颱風把整個藩給吹垮    116
延續瞭三百五十年的「命山」    119
陰陽師安倍晴明封住海嘯的石塚        121
大都市的暴潮災害和過去截然不同    124
 
第4章    因天災而推動改革的幕末藩國

造就「軍事大國」佐賀藩的西博德颱風
襲擊佐賀縣的「子年大風」        128
史上最慘,超過五公尺的暴潮    131
巨型颱風導緻藩主更迭        133
少年藩主的財政重建    136
對西洋文明的覺醒        138
名為「敢死隊」的自爆部隊        140
 
文政京都地震的教訓
江戶時代的醫師留下的地震知識        143
詠唱文政京都地震的和歌    145
非比尋常的加速度        148
地震之後的仁孝天皇與三種神器        151
 
忍者與防災
甲賀忍者記錄的「寅年大地震」        154
伊賀上野地震導緻各地蓄水池決堤    157
蓄水池也需要耐震檢查        159
兩位儒者的教訓    161
 
第5章    海嘯所衍生的生存智慧
母親遭遇到的德島海嘯
我研究防災史的理由    166
「快去高地」——果決的曾祖父平吉        168
即使隻住一天,也要確認避難地點    171
為瞭救小娃兒,把背帶放在枕邊        174
五歲幼童的親子避難訓練    176
極端睏境中的溫情        179
謹記海嘯會導緻河川變成「三途川」        181
 
捕捉地震的前兆
當井水枯竭時,海嘯將至    184
掌握大地震發生的前兆        186
滿州歸鄉的人的受災紀錄    189 
趁著海嘯退潮前趕緊逃生    192
 
第6章    東日本大地震的教訓
南三陸町走一遭學到的事
為什麼神社沒有被沖走呢?        196
無力抵抗海嘯的鬆樹林        198
從海嘯的泥沙看端倪    202
「遠地地震海嘯」為什麼危險    205
 
大船渡小學的教訓
經曆過智利地震的校長之判斷    208
危險的直覺是生存的路標    210
「自己的性命自己救」        213
 
拯救村落的村長的紀錄
昭和八年三陸大海嘯的地獄        217
消防員「先避難、再救助」        220
不忤逆自然的防災工程        222
 
後記——讓古人的經驗與睿智重新復甦 225

圖書序言

前言
  
襲擊義大利曆史學傢的大地震

  
  經曆過天災之後,人類看曆史的角度就會……不,看世界的角度就會因此改變。在一八八三年的義大利,倘若那位少年沒有遭遇大地震,我就沒有機緣寫下《武士的傢計簿》一書瞭。
  
  在義大利南部的拿波裏一帶,自古以來就和日本一樣地震頻繁。打從古羅馬帝國時代起,就不斷上演著地震、火山爆發的災難戲碼。在拿波裏的近海,有一座名為伊斯基亞的小島,島上遍佈溫泉。一八八三年七月二十八日,這座島遭到地震襲擊。雖然是地區性的地震(地震規模五‧六),但是震央很淺,島上的溫泉小鎮卡薩米喬拉經曆十三秒的猛烈搖晃後全毀,推估震度應該有六~七級。
  
  根據《紐約時報》所述,當時「上流階層的人大都在劇場裏觀賞錶演」,到瞭晚上九點半,突然遭到猛烈衝擊。「米喬拉的民宅幾乎全部倒塌,至少三韆人死亡」。根據年錶記載,這場伊斯基亞地震造成瞭二韆三百人死亡,不過另有研究指齣死者超過三韆一百人(《地球物理學紀事〔ANNALI DI GEOFISICA〕》第三十八期、一九九五年)。
  
  當時,有一戶富裕的義大利人傢,正在享受夏季的溫泉之旅。地震發生後,父母親、兩兄弟、妹妹都被壓在建築物底下,靠著蠟燭照明。經過數小時,他們被救齣時,父母和妹妹都已經斷氣,隻剩下體力比較好的兩兄弟生還。
  
  兩兄弟之中的哥哥,就是日後的世界級曆史學傢貝內德托.剋羅齊。他被人救齣時年僅十七歲,這對孤兒兄弟被父親的錶哥西爾弗.史帕文特收養,史帕文特曾投身義大利統一運動,因功獲選為國會議員,還擔任過警政部長。他的宅邸就在羅馬宮殿旁邊,經常有義大利的一流知識分子進齣。
  
  剋羅齊突然被丟到這樣的環境中,一時難以適應。他在自傳中提到這個時期的虛脫感:「遭逢到傢庭災厄,感到茫然又失去自我……明明沒有生病,卻像是百病叢生……我的希望被剝奪,喪失瞭希望能夠帶來的喜悅。」他還用到瞭「地震憂鬱癥」等等詞句,沒有親身經曆過的人是不會瞭解的。「那些年是我人生中最悲哀最黑暗的時期。晚上,我把頭埋在枕頭裏,一心期望明天不要醒來,甚至還考慮過自殺。」(阪井直芳譯,〈貝內德托‧剋羅齊自傳〉《十九世紀歐洲史》。)
  
  但是,時間是苦難者的良伴,痛苦會持續一時,可是不會持續一世。剋羅齊開始到羅馬的圖書館裏閱讀,在史帕文特傢中認識的哲學傢拉布裏奧拉,帶他走入哲學與曆史的研究之路。他抱持著和笛卡爾相反的想法,領悟到「我在故我思」、生命走在理性前方的道理,將「生之哲學」與曆史連結,最後留下一句聞名於世、意義深遠的話:「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
  
  人類生活在現代,為瞭生存,纔需要迴顧過去。所有的曆史都是透過現代之眼迴顧過去,並且書寫下來,是在反映現代,因此所有的曆史都是當代史的一部分。曆史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錶現,歸屬於現在活著的人。剋羅齊的思想給我啓發,讓我在日本經濟跌入榖底時,觀察幕末那段激烈變動的武士生活,寫下《武士的傢計簿》這本書。相隔八年之後,日本遭逢大地震和各種天災,我們觀看曆史的眼光與價值觀也隨之改變。在近代化之前,社會受到自然環境極大的影響,這是以農業為基礎的自然經濟體的自然現象。大地震之後,曆史學的,不、應該說科學整體麵對大自然的態度都應該更為謙卑,人類必須理解到自己的渺小。
  
  當我們在麵對現代的天災時,是不是該迴頭看看日本史,重新檢視裏麵留下的資訊呢。人類不該對自我的力量太過於自信,而要把大自然的力量納入思維之中,這麼一來,我們纔能開拓新的視野。畢竟,我們在那場大地震中失去瞭太多重要的東西。
  
  失去伴隨著痛苦。但是,在體驗到失去的痛苦時,我們要同時用正麵的眼光看待未來。當我們要求生存時,過去的曆史正在嚮我們招手。就像剋羅齊那樣。
  
後言
  
讓古人的經驗與睿智重新復甦

  
  迴想起來,我和災害史的邂逅是在十八歲那年春天。年輕時的我染上瞭蹺課的壞習慣,所以大學隻念一年就離開瞭。我在那所大學第一次接觸到的曆史學課程,帶給我不小的衝擊,當時擔任教師的是水本邦彥老師。說來難堪,我是被那所大學退學之後,纔知道他是非常偉大的老師,但是在上課時我卻一無所知。第一堂課時,老師分發給每位同學一張講義,對我們說:
  
  「所謂的曆史學,絕不是隻有政治史那樣狹隘,因為動物也有曆史,廁所也有曆史,大自然也有曆史,地震與火山噴發等災難也有曆史,而且這些都是和我們所生活的現代緊緊相扣的活曆史。」雖然是四分之一個世紀前的授課,我的記憶略有模糊,但我記得那堂課名為「日本的近世社會」。當天老師發下的講義,上麵是有關淺間山噴發時死難的農民之古文書影印稿。接下來的九十分鍾課程,老師以古文書的記載為例,寫實講解曆史上的災害,那堂課我聽得很專心,這倒是記憶深刻。那是我小學、中學、高中時期從未學過的曆史,帶給我強烈的衝擊。
  
  我在小學時曾經立誌要當個曆史學傢。現在迴頭看看小學畢業紀念冊,上頭留下瞭「我在這六年來的曆史研究」等字句。當時不管是大人還是朋友,都不免懷疑「那些古代的事情能夠幫你就業嗎?」害我心情低落到榖底。所以在大學時接受災害史的課程,令我非常感動,原來「曆史學是活生生的,是我們現代人想要保命時不可或缺的學問」,我的自信也就此確立。
  
  從那時起,我就投入十七世紀的環境曆史研究,考量到現在的少子化與高齡化,我試著探討人口及傢族結構的曆史。從泡沫經濟崩潰後,我眼光轉嚮幕末維新期的社會大崩潰與生存下來的武士,寫下瞭《武士的傢計簿》一書。不過在這段期間,我腦海中一直惦記著災害史。這二十年來,我持續調查武傢文書,也同時四處蒐集地震與海嘯的史料。本書就是長年纍積而來的成果。
  
  將來我們要做好對應準備的自然危機有三種。第一是地震與海嘯等地理學的危機。第二是地球溫暖化所造成的大颱風與超大豪雨等極端氣候造成的風災、水災、暴潮、土石流等氣象學危機。第三是世界上的人類交流與恐怖行動日益增加,抗生素也難以剋服的病菌、流行性感冒、齣血熱等傳染病學的危機。本書唯一沒提到的就是第三種醫療、健康、傳染病的對策。
  
  另外,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防止犯罪、抑製恐怖行動與戰爭、預防外交、迴避經濟危機都是生存重點。這些對策也可以從古人的經驗與睿智中找到。以後假如有機會,說不定我會寫一本「危機管理的曆史學」。
  
  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齣版瞭許多與曆史地震相關的書。其中大都是理科的研究者所撰述,書中仔細分析瞭地震與海嘯的實貌,極具參考價值。至於本書,則不是以地震和海嘯為主角,而是以人為主角,寫的是防災史。倘若讀者們能夠藉此嚮前人學習防災的智慧,與災害共處,並瞭解到災難會導緻人類曆史産生變化,那將是筆者最高的榮幸。
  
  二〇一四年九月磯田道史
 

推薦序
  
將曆史作為趨吉避凶之道 潘昌誌

  
  「我這邊是○○縣政府,請問該如何因應海嘯警報?」二○一一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時,筆者正在中央氣象局服研發替代役,當時氣象局發布瞭史上第一次的海嘯警報。雖然海嘯到達颱灣時,已不到五十公分高,影響很小,在支援通報服務電話時卻突然驚覺,我們對於海嘯來臨時,「實質」的應變建議少之又少。在宣導或科普演講場閤,我更深刻體會到,比起海嘯成因機製,大傢更關心的是該怎麼逃生纔正確。這本書正是一部良好的海嘯求生指南,雖然沒有什麼海嘯逃生SOP之類的建議,但從古人們的各種經曆,我們得知這些人怎麼倖存下來,更重要的是,災難當頭往往僅能依靠「直覺反應」,唯有將這些經驗內化成自身的求生本能,纔有機會發揮作用。
  
  東日本大地震後,我在一場公共電視舉辦的國際研討會「日本三一一的一堂課」看到一段極震撼的影片:來自日本TBC東北放送的記者武田弘剋,播放瞭他在海嘯發生現場直擊的影片。地震發生時,武田先生離海岸綫約五百公尺,影片就在他感受到地震後開始拍攝,他一邊採訪一邊搭乘計程車逃生,但因交通混亂,不得不棄車逃生。在海嘯的黑水湧至腳邊之際,武田先生逃進瞭一間三層樓的工廠,同時幫助一位行動不便的老婆婆,背她上樓。當老婆婆的弟弟將他的攝影機轉嚮樓梯的瞬間,洶湧而來的大水瞬間吞噬瞭周邊道路與平地。
  
  隻要武田先生晚十幾秒,我們可能就看不到這些影片。因此,許多演講場閤,我都會將這段報導影片分享給聽眾,不用多加說明就能明白,海嘯來襲時的分秒必爭,以及什麼叫做「往高處逃生」的概念。如同本書的敘事方式一般,倖存者訊息中的寶貴經驗,比起製式的呼籲更直接有效。
  
  最引人入勝的曆史課,便是讓你「身曆其境」的在曆史當中。作者磯田先生收集瞭大量文獻,透過作者本身的想像力,讓讀者有如身在曆史劇中,並用劇中的角色思考,體會天災發生時的狀況以及因應的方式,角色包括瞭武傢、藩主,甚至作者母親也在其中。故事中天災顯現齣大自然的無情,同時也襯托齣「人」的溫度。
  
  筆者對日本曆史的認識多半來自電視劇,從武士名將到公主大奧,筆者從大河劇中認識各種不同詮釋的戰國曆史,雖然題材豐富多元,但像作者這般將地震連結到豐臣傢與德川傢的興衰更迭,卻是頭一遭看到。先不管這樣的詮釋是否為真實情況,請先試想一下,在那動盪不安、建築技術與科學知識仍不足的時代,一次死傷慘重的地震,勢必會撼動社會,所以像是影響經濟,讓政治版圖發生變化,似乎也不太令人意外瞭。
  
  這本書還有一些著墨不多,但卻讓筆者覺得十分迷人的地方,就是與這些天災相關的科學。作者雖非科學傢,但他以曆史學傢追根究柢的本能,探究並說明許多科學事實,譬如古人的計時工具、類似震度分級的方式,還有古人嘗試描述地震的行為,這些資訊提供瞭當時科學發展的程度,也說明瞭當時的人們是以什麼樣的背景知識來麵對天災。這部分對科學傢也是十分寶貴的資訊,如果未來有更多這樣的史料,或許對於古地震的研究,或是地震預測方式的發想會有更多助益。
  
  書中近一半的章節談論瞭海嘯相關的災害史,而實際上,「古海嘯」是海嘯研究中重要的課題之一。幸運時,我們會發現大自然幫我們留下的海嘯史:海嘯沉積物與海嘯石。書中也有提到仙颱、宮城發現的海嘯沉積物,是一種特彆的「海嘯泥沙」;在沿海平原附近,當我們穩定的陸相泥土地層層序中,發現夾著幾層海嘯泥沙,便可以估算齣過去當地海嘯發生的次數,同時也能用一些科學方法或經驗公式,推算海嘯的高度或是入侵內陸的距離。至於海嘯石,雖然書中並未提及,但它也是一種研究古海嘯的工具,海嘯引發的巨浪,遠遠高過颱風的暴潮,會將海底的礁岩沖上陸地。然而岩石隻會記著它形成的年代,所以即使我們得知礁岩年代,也很難確定它被海嘯帶上岸的時間點,這使得我們對於海嘯發生的頻率難以推測,預防的難度也隨之提高。
  
  因此,「曆史記載中的災害」對於科學研究也是門重要的學問,國內外也有不少學者藉由史書、廟誌石碑等記載推敲過去的地震、海嘯,就筆者所知如颱灣地震科學中心、鄭世楠教授、吳祚任教授等都有整理相關資訊。然而科學角度與曆史脈絡的方式仍有相當差異,科學傢重視的是資料情境是否足以呈現地震規模、海嘯高度,以作為風險評估;但像磯田先生這樣的史學傢,則更加在意災害現場的人其所見所聞,相對渺小的人類該如何自救逃生,甚至有些地方或個人紀錄中,還呈現瞭世俗道德如何影響逃生的決策。在我看來,兩種觀點一樣重要,前者讓我們認識災害如何發生而不過度害怕,後者讓我們預先體會麵臨災害時,人類會有多無助,而有心理準備,或許我們對於把天災這種不好的事放在嘴邊很忌諱,但因這樣的顧忌而不去瞭解,最後損失的必定是自己。
  
  颱風過後,最心痛的新聞,莫過於各種土石流奪走的人命。比起地震,颱風已是某程度能預測的天災,八八風災已經讓我們知道瞬間大雨的可怕,或許開始有人注意到有些地方不適閤蓋房子,也或許有人知道自己的房子蓋在不適當的地方卻無能為力,但並非什麼事也不能做,書中也提到「一旦發現不對勁,就要立刻逃難」的防災思維。雖然大自然的威力人類無法忤逆,但人類的科技和文明之所以不斷的進步,仰賴的就是記載下來的曆史可以讓我們引以為鑑,曆史也是人類所創造齣來的寶物。我想麵對天災,運用「天災的曆史」會是一個很好的趨吉避凶之道。這是一本好書,因為它開啓瞭這個道路,希望未來有更多這樣的研究與書籍能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圖書試讀

終結秀吉天下的伏見地震
 
◆伏見城崩毀,壓死眾多美女
 
一五九六年的伏見地震,差點把豐臣秀吉給壓死,當時的狀態,都仔細的紀錄在古文書之中,流傳到今日。
 
地震發生在夏季烈日還在發威的陽曆九月五日。秀吉光著身子睡在城裏,他的愛子秀賴則是睡在身旁。當地震來襲時,秀吉立刻感覺到大殿將要崩塌,「趕緊起身抱起幼兒(秀賴)往外頭跑」(《日本西教使》)。「光著身子在房屋坍塌前勉強逃齣,留得一命」(《增訂大日本地震史料》)。
 
當時在日本的傳教士馬上把消息傳給羅馬教廷。秀吉抱著秀賴盡速逃到戶外,是個正確的決定。「太閤殿下的日常生活起居都在那間大殿內,因此打造的美輪美奐,但是經過地震的搖晃之後,大殿整個崩塌。」(《日本西教使》)
 
秀吉親眼看著伏見城毀於地震,頓時覺得茫然若失。「不屈不撓的他,第一次體驗到恐懼,趕緊逃到廚房去討一杯水來喝」(《日本二十六聖人殉教記》)。伏見城除瞭廚房那一棟屋子之外,全都被震垮。「天守的上方二重(兩層樓)被搖到垮下來」,由此可見災情慘重。(《闆阪蔔齋覺書》)
 
秀吉隻能待在庭園內等候救援。最先趕到的人是細川忠興,隻見到「太閤連腰帶都沒係上,對我說『與一郎(忠興)你好快啊』。」(《細川傢記》)
 
接著趕到的是加藤清正。「太閤穿著女裝,被政所夫人(正室)、鬆之丸夫人(側室)、孝藏主(正室首席秘書)還有高級女官等女眷所包圍。」(《續撰清正記》)。雖然這是多年後的記述,但是可以瞭解秀吉當時披著女中的衣物,手上抱著秀賴,坐在女眷群中等待救援的情景。
 
其實當時的伏見城,已經堪稱為日本地震史上最悲慘的災難現場。那時的伏見城建造在「指月之岡」,也就是現在的JR桃山車站的南邊。現在已經建造瞭近畿財務局的公務員宿捨和觀月橋公寓樓房社區。那裏是一片東西寬五百公尺、南北寬二百五十公尺的敷地(山本雅和《伏見指月城的復原》)。偏巧不巧,當時秀吉齣兵朝鮮半島,和中國(大明帝國)交戰當中,地震前正準備接見大明皇帝派來的使節。秀吉把他蒐羅到的美女全都攬進伏見城內,想讓中國使節見識一下不輸給紫禁城的軍力與美女群,藉此嚮明朝皇帝示威。
 
結果地震來襲,美女聚居的長屋,建造工程當然比不過大殿,長屋全毀造成慘重死傷。「當時壓死瞭眾多女子,地震發生後,到處都聽見『救命』的喊聲」,但是細川和加藤急著確認秀吉的安危,隻好「假裝沒聽見,一路衝嚮大殿,卻感到極為不忍」(《細川傢記》)。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民族,一定要理解他們與腳下這片土地的關係。日本,這個島國,我總覺得它跟“大地”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連接,那種既有依戀又有敬畏的情感。所以,當我看到“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這個標題時,我就知道,這絕對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曆史書。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描繪“火山”在日本曆史中的角色的。 日本有多少火山?這些火山在曆史上又留下瞭怎樣的痕跡?我猜想,這本書會不僅僅是羅列火山爆發的日期和規模,而是會深入到那些火山灰是如何覆蓋瞭肥沃的土地,又如何在幾年、幾十年後,奇跡般地孕育齣新的生機。這種循環,這種生與死的交織,對於一個民族的心理,必然會産生深遠的影響。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日本人民是如何在火山的陰影下生存,他們是如何發展齣適應火山環境的農業技術,甚至是如何將火山活動融入到他們的神話傳說和宗教信仰中的。這是一種與自然搏鬥,也與自然共存的智慧,我迫切想從這本書中學習。

评分

我總覺得,曆史不僅僅是宏大的事件和人物傳記,更是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生活軌跡。而對於日本這樣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傢,來自大自然的“天災”,必然是塑造其曆史進程的重要力量,而這些,往往在教科書中被簡化或者忽略。“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這個標題,恰恰引起瞭我對此類內容的濃厚興趣。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如何處理“洪水”的。 日本的河流眾多,且多發源於高山,流速急,一旦遇上連綿陰雨,極易引發洪水。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描繪那些曾經吞噬瞭村莊、改變瞭河流走嚮的洪水?是簡單地羅列災難,還是會深入探討,這些洪水如何影響瞭日本的聚落分布、農業模式,甚至交通運輸?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日本人民是如何在一次次洪水的威脅下,發展齣與之抗衡的技術和智慧。比如,那些錯綜復雜的堤壩係統,那些依水而建又懂得與水保持距離的村落,它們背後是否都隱藏著一段段與洪水搏鬥的曆史?

评分

我一直覺得,曆史教育中,往往會忽略那些“看不見”的力量,那些非人力所能掌控的自然偉力,正是這些力量,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一個民族的性格和命運。“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這個標題,精準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如何深入探討“雪災”的。 日本的北部地區,尤其是北海道,鼕季的積雪量非常大,雪災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無疑會産生巨大的影響。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描繪這些被大雪覆蓋的鼕季?是展現極端嚴寒下的生存睏境,還是會深入探討,當地居民是如何發展齣適應嚴寒的建築、交通和生活方式?我期待書中能夠帶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敘事,比如,在漫長而孤寂的鼕季,人們是如何維係社區聯係的?那些古老的祭祀習俗,是否也與抵禦嚴寒、祈求平安有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在看似平靜的雪景之下,隱藏著的是人類與自然力量抗爭的智慧和勇氣。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處理“天災”這個概念的。它是否僅僅局限於我們通常理解的地震、海嘯、火山爆發這些顯性的、瞬間發生的災難?還是會更廣義地涵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自然影響,比如氣候變化,或者某種地方特有的疾病爆發?日本作為一個島國,海的形態無處不在,也因此,海嘯、颱風等海洋性災害無疑是其曆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描繪那些曾經吞噬瞭無數村莊的巨大海浪,以及人們在一次次災難後,如何重建傢園,又如何發展齣適應這種環境的技術和文化。 我想,關於“天災”的敘述,必然會觸及日本社會脆弱的一麵,但也一定會展現其強大的生命力。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特定地區,在經曆瞭連續的颱風侵襲後,是如何發展齣獨特的建築風格來抵禦風雨的,或者某個沿海社區,又是如何發展齣特殊的漁業和航海技術來與大海共存。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探討,這些自然災害對日本人的心態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是讓他們變得更加敬畏自然,還是更加堅韌不拔?書中會不會涉及到,天災在文學、藝術作品中的錶現?比如,葛飾北齋的《神奈川衝浪裏》是否就暗含瞭對海洋力量的敬畏與挑戰?我對這些細節充滿瞭期待。

评分

我對“課本沒教”這幾個字有著特彆的敏感。我們從小接受的曆史教育,總是在描繪英雄人物的豐功偉績,或者是國傢的宏圖偉業。但真正的曆史,往往是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生存。日本這個國傢,我總覺得它與“自然”有著一種密不可分的聯係,而且是那種帶有幾分敬畏和無奈的聯係。所以我對這本書中關於“颱風”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日本的颱風季,對我來說,一直是新聞報道裏的一個概念,但書中會如何描繪它呢?是詳細解析曆史上幾次毀滅性的颱風,還是更側重於描繪人們如何與颱風“共處”?我猜想,這本書會展現颱風如何摧毀農田,如何影響沿海的漁業,甚至如何改變貿易路綫。但更讓我好奇的是,這些持續性的自然威脅,是否塑造瞭日本民族的某些特質?比如,那種精益求精、注重細節的精神,是否也體現在他們為瞭抵禦風雨而研發齣的各種工具和建築技術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讓我看到一個不同於刻闆印象的日本。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一下子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一直對日本的曆史和文化很感興趣,但總覺得課本上那些宮廷鬥爭、武士崛起、政治改革的故事,雖然精彩,卻少瞭些什麼。總覺得少瞭點與自然、與我們腳下這片土地更直接、更原始的聯係。日本這個國傢,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四麵臨海,這種地理環境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也必然深刻地影響著它的曆史進程。我猜想,這本書大概會顛覆我對日本曆史認知的某些刻闆印象,它會把我們從宏大的政治敘事中拉齣來,聚焦於那些真正塑造瞭日本民族性格和生存方式的,那些難以抗拒的、來自自然的挑戰。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詳細闡述,古代的日本是如何麵對火山爆發的。我記得讀過一些關於富士山噴發的記錄,但總覺得零散,不夠係統。這本書是否會從地理學、地質學角度齣發,結閤當時的社會狀況,描繪齣一幅幅驚心動魄的畫麵?例如,當火山灰覆蓋農田,食物短缺,人們是怎樣生存下來的?是否有關於神話傳說與現實災難之間的聯係的探討?比如,某些祭祀活動或宗教信仰,是否就是為瞭安撫 Those powerful geological forces?我希望它能不僅僅是羅列災難事件,而是深入挖掘這些事件如何影響瞭日本的社會結構、經濟模式、甚至藝術和文學的錶達。一個長期處於自然災害威脅下的民族,其文化中定然會蘊含著一種獨特的韌性和生存智慧,我迫切想從這本書中一窺究竟。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一下子就擊中瞭我的痛點。我一直覺得,曆史課本總是在講述“人定勝天”的故事,而忽略瞭人類在自然麵前的渺小和無力。日本這個國傢,我一直覺得它有著一種特彆的“宿命感”,很多時候,似乎是屈從於自然的偉力,但又在屈從中找到瞭生存之道。我尤其想瞭解,書中是如何描繪地震和海嘯對日本社會的影響的。 我記得讀過一些關於江戶時代大地震的記載,但總覺得不夠生動。這本書是否會通過一些鮮活的敘事,比如幸存者的口述(如果可能的話),或者當時留下的文獻,來展現災難的殘酷?更重要的是,這些災難是如何塑造瞭日本的建築技術?例如,那些高挑的木結構房屋,是不是就是為瞭在地震中盡可能減少損失而發展齣來的?還有,日本人對“無常”這個概念的深刻理解,是否也與他們長期麵對不可預測的天災有關?我猜想,這本書會深入探討,在一次次毀滅性的打擊之後,日本民族是如何學習適應、如何從廢墟中重新站起來的。這種韌性,這種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能力,正是我想從這本書裏體會的。

评分

我對日本的曆史一直抱有一種探究的渴望,但總覺得課本上那些過於宏大敘事的描述,忽略瞭那些更貼近普通人生活、更深刻影響民族性格的因素。“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這個標題,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因為它暗示瞭一種更加生動、更加真實的曆史視角。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如何處理“龍捲風”這一類突發性、破壞性極強的自然現象的。 雖然相比於地震和海嘯,龍捲風在日本齣現的頻率可能不算最高,但其瞬間的爆發力和破壞力,足以讓一個地區瞬間化為廢墟。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件,來描繪龍捲風在日本曆史中留下的痕跡?例如,一次突如其來的龍捲風,是如何徹底改變瞭一個村莊的命運?又或者,這些短暫卻凶猛的自然力量,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瞭日本人對於“無常”和“變幻”的哲學思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鮮活的語言,將這些曾經發生在曆史中的災難,以一種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看到,在自然偉力麵前,人類的渺小,以及在渺小中爆發齣的堅韌與智慧。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日本曆史的印象,大多來自於那些宮廷鬥爭、武士傳奇、或者明治維新後的工業化進程。但“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這個標題,立刻讓我意識到,我所瞭解的日本曆史,可能隻是冰山一角。這個標題暗示瞭一種更加原始、更加貼近土地的視角,一種我們課本裏鮮少提及的,來自自然的宏大敘事。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描繪“飢荒”的。 飢荒,在任何一個國傢,都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但對於日本這樣一個資源相對有限的島國,我想它的影響可能更加深遠。飢荒的成因,除瞭自然因素,比如歉收,是否也與社會結構、政治決策息息相關?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在曆史上的幾次大飢荒中,日本社會是如何應對的。是單純地餓殍遍地,還是在絕境中也齣現瞭某些生存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輝?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觸及靈魂的思考,讓我看到,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下,生命是如何頑強地延續下來的。

评分

我對日本曆史的興趣,一直以來都集中在那些政治變革、文化發展或者藝術成就上。但“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這個標題,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它預示著一種不同於傳統敘事的曆史解讀方式,一種將人類命運與大地母親的脈搏緊密相連的視角。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是如何深入描繪“瘟疫”的。 在日本的曆史長河中,瘟疫的爆發,想必是造成社會動蕩、人口銳減的重要原因。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展現這些曾經肆虐的疾病,它們是如何傳播的,又對當時的社會結構、醫療體係,乃至人們的信仰産生瞭怎樣的衝擊?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時期,某種瘟疫如何改變瞭一個地區的命運,或者,在缺乏現代醫學的情況下,古代日本人是如何應對這些看不見的敵人,他們是否發展齣瞭獨特的防疫手段,或者在絕望中尋求神明的庇佑?這種在極端睏境中展現的人性,以及對生命的敬畏,是我非常想從書中體會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