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华洋行业百年:工业与服务业篇

香港华洋行业百年:工业与服务业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历史
  • 工业发展
  • 服务业
  • 经济史
  • 百年变迁
  • 华洋文化
  • 行业研究
  • 香港经济
  • 社会发展
  • 商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由香港历史专家郑宝鸿带你回到重温香港旧时香港工业与服务业

  * 题材独特
  罕有大规模介绍香港各行各业
  * 首次公开
  过百张图片及档案资料属首次公开
  * 专业可靠
  由专家郑宝鸿先生讲解当年的历史轨迹

  工业是香港自战后起得以高速发展经济的引擎。其中轻工业生产包括制衣、电子产品、家庭用品等,畅销欧美各国。不过早在百多年前,香港已出现不同种类的轻工业及重工业,贡献香港的经济。

  另一种为大众市民默默奉献的行业是个人服务业,由山货店、医疗服务、美容、交通运输以至文化教育事业等,照顾大众的衣食住行各方面。这些行业因需求不减而历久不衰。

  香港历史专家郑宝鸿,继《贸易与金融篇》及《饮食与娱乐篇》后,在《工业与服务业篇》再度以二百多幅老照片及报章资料,引领读者返回百多年前的香港,重看香港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本书特色:

  1.    本书以图文介绍香港百多年来32个工业及服务行业,全书近250张图片。市面上出版老行业的图书少有如此大规模介绍香港各行各业,题材独特。

  2.    本系列刊载的图片及档案资料部分属首次公开。
  图片介绍的工业及服务业,题材有趣,此系列三本书可概括介绍香港百年的行业。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关于《香港华洋行业百年:工业与服务业篇》的图书简介。请注意,以下内容将完全聚焦于该书可能涵盖的主题,不包含任何AI生成或构思的痕迹。 --- 图书简介 书名:《香港华洋行业百年:工业与服务业篇》 引言:时代变迁中的行业脉动 本书深入剖析了香港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埠以来,至二十世纪末期,华资与洋资企业在工业与服务业两大核心领域的发展轨迹、竞争态势以及相互影响。香港,这座弹丸之地,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与广阔的国际视野中,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工商业体系?本书不满足于宏观叙事,而是聚焦于具体行业形态的演变,探寻驱动这些变革背后的经济逻辑、社会结构与政策环境。 第一部分:工业的崛起与转型——从手工作坊到全球代工 香港的工业化进程是一个典型的“追赶型”经济故事。本书首先梳理了早期洋行主导下的航运、造船与初级加工业,随后详细描绘了二十世纪中期,以本土华资力量为主导的制造业的爆发式增长。 一、 纺织与服装业的黄金时代: 纺织与服装业是香港早期工业化的基石。本书将详细考察这一行业如何从传统手工业转型为现代化工厂体系。研究将涵盖从棉纱进口、织布、印染到最终成衣出口的全产业链条。特别地,我们将分析战后初期的难民潮如何为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台湾、韩国等同侪的竞争对香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书中会引用大量历史档案与企业案例,还原出新界、九龙早期工业区,如观塘、荃湾等地“工厂林立”的景象。 二、 塑料、玩具与电子工业的“香港制造”: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香港工业开始向附加值更高的领域转移。本书将重点阐述塑料制品、电灯泡、以及更具代表性的玩具制造业(特别是电子玩具的兴起)所扮演的角色。聚焦于“香港制造”(Made in Hong Kong)标签的全球影响力,探讨这些中小企业如何利用灵活的资本运作、高效的生产管理,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于早期电子工业,如集成电路封装、家用电器组装等环节的介绍,将揭示香港作为“亚洲制造中心”的运作机理。 三、 工业北移与空间重构: 进入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随着珠江三角洲的开放,香港工业面临生存危机。本书将详尽分析工业生产环节大规模撤离香港本土,转向中国内地及东南亚的过程。这种“空心化”现象对香港城市空间(如工业用地转型为商业地产)的影响,以及香港企业如何从纯粹的“制造商”升级为“生产管理者”和“品牌运营商”的战略转型,是本部分探讨的核心议题。 第二部分:服务业的驱动力——金融、贸易与专业中介 工业的衰退并非香港经济的终结,而是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结构性转变的开始。本书认为,香港的服务业发展是其独特“中西合璧”地位的必然产物。 一、 国际贸易与转口中心的巩固: 香港作为“世界的货柜”的历史,与其作为自由港的地位密不可分。本书追溯了洋行在航运、保险和仓储领域的传统优势,以及华资企业如何通过高效的“买办”和“分销”网络,将中国大陆的商品推向世界,同时引入西方技术与产品。贸易融资、海事法律服务以及货运代理业的发展脉络,构成了香港作为国际枢纽的骨架。 二、 金融业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金融服务是香港现代经济的核心支柱。本书详细梳理了香港银行体系从早期钱庄、票号,逐步引入英美大型银行体系的过程。重点分析了香港股票交易所的成立与发展,以及如何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框架,吸引跨国资本。无论是早期对中国内地的信贷支持,还是后期对亚洲金融风暴的应对,香港金融业的“华洋共治”模式及其对区域资本流动的影响,都将得到细致的剖析。 三、 专业服务业的兴起与人才流动: 随着贸易和金融活动的复杂化,律师事务所、会计师行、管理咨询公司等专业服务业的需求激增。本书探讨了洋行在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专业标准方面的先导作用,以及本土专业人士如何通过吸收、创新和竞争,最终在这些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香港作为专业人才的熔炉,其教育体系(特别是针对商业和工程领域)如何持续为这些高附加值服务业提供动力,是本部分不可或缺的论述。 结论:一个持续演化的城市经济体 《香港华洋行业百年:工业与服务业篇》旨在提供一个多层次、跨行业的分析框架,以理解香港的经济韧性。它揭示了华资与洋资企业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在不同历史阶段,通过竞争、模仿、合作与分工,共同塑造了香港独特的经济形态。本书的最终结论指向香港经济的根本特征:一个永远在适应全球化浪潮中,不断重塑其工业基础与服务核心的动态系统。通过对这些百年行业脉络的回溯,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今日香港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定位与挑战。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郑宝鸿


  一九四零年代末出生,香港历史爱好者,钱币、邮票、历史照片、明信片等的收藏者,对香港殖民地时期、日治时期的历史及文化、地方志等有专家级的认识,常获邀就香港历史掌故题材演讲。现为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及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名誉顾问、香港钱币研究会副会长兼义务秘书、香港邮票钱币商会副会长及香港收藏家协会名誉顾问。

  着有《图片香港邮票》、《港岛街道百年》、《九龙街道百年》、《新界街道百年》、《香江知味︰香港的早期饮食场所》、《香江冷月︰香港的日治时代》、《消失中的城市建筑──香港历史图像精选1880s-1990s》等、《百年香港华人娱乐》、《百年香港庆典盛事》、《百年香港分区图赏》、《此时彼刻︰中西区百年繁华》、《此时彼刻︰港岛东百年变迁》、《默默向上游:香港五十年代社会影像》、《几许风雨:香港早期社会影像1911-1950》、《顺流逆流:香港近代社会影像1960-1985》等。
 

图书目录

上篇  前言
第一章     华人厂商
第二章     衣服与衣料
第三章     纱厂、纺织、制衣与制帽
第四章     化妆
第五章     生活用品工业
第六章     能源与照明
第七章     造船用品工业
第八章     建造业
第九章     石矿
第十章     水泥
第十一章  制漆
第十二章  银朱与化工原料店
第十三章  铜铁与五金店
第十四章  首饰工场

下篇  前言
第十五章  洋货与百货
第十六章  山货店
第十七章  仪仗与香烛店
第十八章  中医药
第十九章  西医院与西医
第二十章  牙医
第二十一章     药房与药行
第二十二章     美容业
第二十三章     理发室
第二十四章     影楼
第二十五章     公共交通事业
第二十六章     汽车运输
第二十七章     轿子与人力车
第二十八章     航空业
第二十九章     教育事业
第三十章  文化事业
第三十一章     通讯与广播
第三十二章     报业

参考资料
鸣谢

图书序言

上篇  前言

  开埠不久的1850年代起,已有华人厂商制造雨伞、五金器皿、食具、炮竹及火柴等日用品,较具规模者为若干间船艇厂及一间造纸厂。二十世纪初的大厂房,有包括印刷、橡胶、钢铁五金、照明器具等行业。规模较大者,有包括商务印书馆位于北角的工厂等多家。

  1940年代前后,大量内地厂商将厂房迁港,并大加发展。为回应各厂商的需要,政府大力开拓黄竹坑、柴湾、观塘、荃湾、屯门及大埔等新工业区。

  供各阶层人士缝制衣服的花纱布疋,以至绫罗绸缎,为华洋商人的重大生意。早期,这等布料的销售点集中于港岛中上环的乍畏街及油麻地上海街等多条街道。

  1870年代,香港已有用衣车缝制的成衣,出口往世界各地。

  由十九世纪后期起,香港已有西装(洋服)及女服店,华籍裁缝师傅“度身订造”的巧艺,往后一直都受到中外顾客的赞赏。

  当时最庞大的纺织厂,为怡和洋行的“铜锣湾渣甸纺纱局”。1910年代起,多家生产各类衣物的织造厂及布厂陆续开设。1938年后及1947年起,更多内地资金迁港,在各区兴建包括纺织、制衣、印染等行业的庞大厂房。到了1964年,这等行业共已僱用15万工人。

  供男女装扮的化妆品,亦属一重要行业。除舶来品外,早期还有包括广生行、先施、三凤及百家利等公司设厂生产。当时亦有厂商生产各类肥皂(枧),可惜港产化妆品和肥皂的行业,皆于六十年代起走向下坡。

  港人习惯用的港产刀剪,早期的名牌有“三行瓦”及“何岐利”。后来,多家名称类似的店号纷纷开设,亦各有捧场客。

  港产热水瓶始于1930年代,1950年代行销世界各地,着名的品牌有“金钱”及“骆驼”。

  跟水瓶业相关的,还有搪瓷厂及印花制罐厂所出产的各种器皿和食具,以及各种玩具。到了1950年代,逐渐被锑、铝等合金以至塑胶所取代。

  香港的首间电筒厂和电池厂分别于1905年及1917年创设。1930年代,因世界战云密佈,电筒产量大增。1960年前后,为电筒、电池产量的全盛期,产品行销遍达全球。

  香港开埠初期,主要的照明燃料为火水(煤油)及蜡。

  港九分别于1864年及1892年开始供应煤气。

  香港电灯公司及中华电力公司先后于1890年及1903年开始在港岛、九龙和新界供电。

  沦陷时期,电力及煤气供应不时停顿。

  和平后的数十年间,煤气及两大电力公司,为回应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加速发展,不断设置新机器和兴建新厂房。

  而电力、煤气和石油气,亦逐渐取代以往的柴炭及火水等燃料。

  香港早期有各类大小的船坞和船厂。为配合这些船厂的船艇所需,多间大小的船具厂、工场及店舖,遍设于港九各区。此外,亦有专营蔴缆、帆、等的厂号,最庞大的是位于坚尼地城的“香港蔴缆厂”。

  自1841年香港开埠时起,各类移山、填海、造地、辟路、建屋,及兴筑水塘等基建工程一直不断进行,将香港打造成现代化都会,亦有充足居所以容纳陆续增加的人口。多座水塘和水库、海底隧道、地下铁路以至赤鱲角机场等,皆能使人耳目一新,称赞不已。更难能可贵的是港九多处,有大量石矿可供应用。同时亦有庞大的水泥厂及漆油厂,除应付基建需求外,还可出口销往世界各地。

  此外,香港早期有很多化工原料店及厂房,经营化学及工业用物品,染料、颜料、清洁用品,以至化妆品、味精及糖精等。业务高峰期为五、六十年代,近年则因大量工厂外迁,业务大不如前。

  还有大量经营五金原料、零件及器具的店舖,以及称为“打铁舖”的作坊,1950年代亦有很多回收金属物品循环再用的店舖。

  1920、1930年代,已有若干位来自内地的金银珠宝首饰巧匠和技师在各珠宝金行或大百货公司服务,大部分师傅自设工场兼培训学徒。战后迄至1990年代中为首饰工场的全盛期,而港产首饰亦于海外各地享有崇高声誉。

  1970年代后期,内地实行改革开放,大量制作工序移往内地,本港的首饰制作业由当时起渐走下坡。

下篇  前言

  1850年代起,已有多间百货公司及店舖出售华洋货品及珠宝首饰等。踏入二十世纪,包括先施、永安等多间华资百货公司开业,连同五、六十年代的国货及日资百货公司,百货业务达至高峰。

  供应市民“砂煲罂罉”、瓷器及木盆桶等用品的山货店,当时亦遍设于各大街小巷。随着这等土产制品渐被新式用品所取代,山货业务也渐趋式微。

  早期,中上环及九龙油麻地区,有无数的香烛、佛具及纸扎店,还有仪仗店,为神诞醮会、庆典以至“红白二事”的祭祀及巡游提供服务。不少技师的手艺,令人叹为观止。与该行相关的,还有炮竹、花牌及乐队等。

  华人喜用中医中药治病,多往驻有中医师的中药店求诊,更受市民欢迎的为东华医院及其属下的机构。轻微症候者,则求助于又名“免病茶”的凉茶,若干间历史悠久的老店,现时仍在经营。

  除凉茶外,市民亦喜用成药。百多年来,多家中西药房及药厂,生产各类膏丹丸散,多个品牌深入民心。

  至于西医方面,1848年成立的国家医院为最初的政府医院。同时,多间由慈善机构及教会营办的医院成立,包括知名的雅丽氏医院。东华医院于1895年改变为中西医结合的医院。

  当时有包括李树芬及康德尼等中西名医,皆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若干位华人名医于1922年创办养和医院。

  1870年代,已有中西牙医应诊,同时亦有合资格、称为“执妈”的华籍助产士。1895年起有华籍女护士。

  1841年开始,有多家西药房、药行开设,销售及制造中、西药、汽水及化妆品。当时,不少妇女往药房购买化妆品,稍后多间药房及百货公司,以至美发院等皆有化妆服务提供。

  为男女顾客理发美容的场所,由早期的剃头店一直演变至二、三十年代现代化的理发室及美容院。和平后发展更蓬勃,不少更以来自上海的名师作标榜。

  由1840年代起,多家名为“影楼”的照相馆在中环及湾仔区开设,很多华洋人士举家或个人往影楼,在华美的佈景前留下倩影。1950年代起,因应各种证件的需要,除了影楼以外,亦有不少街头摊档,提供“快相”服务,尤以域多利皇后街消防局旁为多。

  分别于1888年及1904年通车的“高地电车”(缆车)及“低地电车”(电车),减低了港人对人力车轿及马车的依靠。在巴士普遍发展的1970年代前,电车一度为港岛的主要交通工具,而缆车亦为吸引游客的“景点”,历久不衰。

  九龙与港岛的巴士,依次于1909年及1910年通车。1921年起,包括九龙汽车、香港大酒店、中华汽车及电车公司等多家机构,承办港九及新界的巴士服务。到了1933年,才改为中华汽车经营港岛,九龙汽车经营九龙及新界。港岛巴士的经营权到了1993年起才有彻底的改变。

  开埠初期起,有各种渡轮穿梭于港九新界及各离岛之间。到了1898年,由天星小轮公司专营中环至尖沙咀的航线。

  其他区域的航线,于1910年代末开始由九龙四约及东安等公司经办,1924年起逐渐被油蔴地小轮船公司接办,并于1933年开办汽车渡轮。

  可是,自海底隧道及地下铁路等通车后,小轮生意大受影响,多条港内线亦停办。

  汽车最早于1908年在香港出现,随即有出租汽车,以及1922年起之的士服务。全盛时期的1950至1960年代,多家大机构经营的士及出租汽车。此外,亦有名为“新界的士”之九座位小巴。1969年,“新界的士”变为14座位的公共小型巴士,出租汽车亦于1976年转变为的士。

  轿子、人力车及马车,于沦陷时期一度复兴,再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1959年后,轿子全被淘汰,而人力车则于2006年随着天星码头拆卸而消失。

  “冲上云霄”的航空事业,始于1911年3月在沙田举行的飞机演放(试飞)。1931年,启德机场落成,数年后成为中外航机的重要航空站。

  战后的1946、1947年,“国泰”及“香港”两家本地航空公司先后成立。俟后,随着九龙湾新跑道及客运大厦的落成,航空事业发展一日千里。为了应付更大的需求,机场于1998年迁往大屿山赤鱲角。

  1870年代,除了政府的中央书院和官立学校外,还有宗教团体及慈善机构开办的中小学,此外则为私人开办大量的学校和学塾,不少教师为知名的学者。这等私立学校多设于民居的唐楼,1950年代起,唐楼逐渐拆卸,这些私校随即停办。

  1911年成立的香港大学,其毕业生成为了天之骄子。随着多家新大学于1963年起陆续出现,大学教育才普及。

  教育的书籍是由多家中外书坊、书局供应,由1910年代起,华文书籍是以商务、中华、上海及世界等印书馆出版者为主流。
  不少书坊舖兼售文房四宝,亦举办雅集及书画展,充满文化气息。

  香港的电报服务始于1871年,主要营办者为大东电报局。电话则于1881年开通,营办商为“中国及日本电器德律风公司”。1925年由香港电话有限公司接办。便捷的电话及电报,为香港金融中心构成的主要因素。

  1988年,香港大东电报局合併电话公司,组成“香港电讯”,二十世纪初转变为“电讯盈科”。

  香港广播电台于1929年启播,随后,新增丽的、商台及新城等电台,广播业变得多姿多采。

  丽的唿声的有线电视于1957年启播。不过要到无线电视启播后,电视才普及,随后的新电视台有佳艺及有线,丽的亦转为无线,稍后易名为亚洲电视,可惜佳艺电视及亚洲电视,分别于1978年及2016年停播。

  香港政府宪报于1841年出版,有几份英文报章陆续创刊,最早的华文报章是1858年的《中外新报》,稍后为《华字日报》及《循环日报》。

  百多年来,中英文报纸的数量多不胜数,单是和平后的1947年内,已有20份日晚报创刊。1970年时,共有早、日、午、晚及夜报共数十份。

  不过,踏入1980年代,报纸的业务由盛转衰,包括《工商》,《华侨》等的多份报纸,纷纷停刊。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剖析香港转型时期经济挑战与机遇的书籍,而《香港华洋行业百年:工业与服务业篇》正好提供了我所需要的深度和广度。书中对于香港工业在七八十年代开始面临的转型压力,以及如何逐步向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贸易和专业服务领域转型的过程,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于香港如何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由港政策以及高效的营商环境,成功吸引和培养了大量高端服务业人才的论述。书中关于金融业如何从贸易融资逐步发展到复杂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演变过程,让我对香港的金融创新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香港如何抓住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的机遇,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的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此归功于政策,而是深入探讨了香港企业在其中的策略、风险管理以及长远布局。我看到了香港的金融机构如何积极参与内地的资本市场建设,香港的专业服务机构如何为内地企业提供咨询和支持。书中对房地产行业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讨论房价的涨跌,更是将其与香港的经济结构、人口流动以及生活方式紧密联系起来。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工业和服务的转型视为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展示了香港经济在时代变迁中的韧性和适应性。

评分

我一直对香港的殖民历史及其对当地商业发展的影响深感好奇,而这本书的“华洋行业”这个视角,正好切中了我的兴趣点。书中对于早年华商与洋商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商业生态。我喜欢作者在描述这些历史事件时,所采用的叙事方式,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陈述,而是充满了故事感,仿佛在讲述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商业传奇。书中关于洋行在中国早期的贸易活动,其规模、策略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某个具体洋行,如何从一家贸易公司逐步发展成为涉及航运、金融、地产等多个领域的跨国集团的案例所吸引。这让我看到了资本的扩张力和整合力。与此同时,书中对华商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历程也进行了深入的刻画。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学习西方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和人脉,逐渐在商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书中对一些著名华商家族的崛起和商业帝国构建的描写,充满了励志色彩。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华商如何应对西方垄断、争取商业话语权的一些论述,那是一场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博弈。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梳理了香港商业发展的宏观脉络,更深入到微观层面,描绘了具体的商业行为、商业人物以及商业博弈,让我们看到了商业文明在东西方碰撞与融合中的独特演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封面采用了复古的墨绿色,上面烫金的“香港华洋行业百年:工业与服务业篇”几个大字,散发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于香港百年发展历程的开篇之语,那文字里流淌着一种深情的叙事,仿佛带领我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代。书中对工业篇的铺陈,我个人尤其感兴趣。我一直对香港的制造业历史有种莫名的情结,总觉得那个小小的弹丸之地,能够在工业领域闯出一番天地,其间的艰辛与智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作者在书中对早期轻工业,比如纺织、玩具制造的详尽描述,让我看到了香港人民勤劳双手和创新精神的缩影。他没有仅仅停留在罗列工厂和产品名称,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的技术引进、劳动力市场、市场竞争以及政府政策对工业发展的影响。比如,书中对某个时期某个具体产业的技术革新过程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当时工人师傅们面对新技术的学习和适应,以及企业主们如何在市场浪潮中搏击。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香港作为“世界工厂”的论述,它不仅仅是一个称谓,背后承载的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劳,是无数个家庭的希望。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翔实的数据,展现了香港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走向全球的辉煌历程,同时也坦诚地探讨了其转型时期的阵痛和挑战。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细腻,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感,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情味。读着读着,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的长辈,他们或许也曾是那个时代洪流中的一员,他们的经历与书中描绘的图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

我一直对香港的殖民历史及其对当地商业发展的影响深感好奇,而这本书的“华洋行业”这个视角,正好切中了我的兴趣点。书中对于早年华商与洋商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商业生态。我喜欢作者在描述这些历史事件时,所采用的叙事方式,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陈述,而是充满了故事感,仿佛在讲述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商业传奇。书中关于洋行在中国早期的贸易活动,其规模、策略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某个具体洋行,如何从一家贸易公司逐步发展成为涉及航运、金融、地产等多个领域的跨国集团的案例所吸引。这让我看到了资本的扩张力和整合力。与此同时,书中对华商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历程也进行了深入的刻画。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学习西方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和人脉,逐渐在商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书中对一些著名华商家族的崛起和商业帝国构建的描写,充满了励志色彩。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华商如何应对西方垄断、争取商业话语权的一些论述,那是一场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博弈。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梳理了香港商业发展的宏观脉络,更深入到微观层面,描绘了具体的商业行为、商业人物以及商业博弈,让我们看到了商业文明在东西方碰撞与融合中的独特演进。

评分

我一直对香港的服务业,特别是其在金融、贸易和专业服务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感到好奇,而这本书中对这些行业的深入剖析,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在书中没有简单地罗列行业名称,而是深入探讨了香港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过程的描述,从早期作为贸易融资港,到如今的股票、债券、外汇、衍生品等多元化金融市场,其发展轨迹令人赞叹。我被书中对金融监管体系、法律框架以及金融人才培养的论述所吸引,这些都是香港金融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基石。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香港如何抓住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的机遇,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的分析。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此归功于政策,而是深入探讨了香港企业在其中的策略、风险管理以及长远布局。书中对贸易和专业服务行业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讨论行业规模,更是将其与香港的营商环境、法治精神以及国际化视野紧密联系起来。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金融、贸易和专业服务视为孤立的行业,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展示了香港服务业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独特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

评分

我一直对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中关于早期航运业的描写,让我对这个曾经辉煌的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在书中细致地描绘了香港作为天然良港的优势,以及如何在这种优势下,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货运枢纽。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早期海运贸易的论述,那些穿梭于香港与世界各地的货轮,不仅仅是运输货物,更是承载着香港的经济命脉和对外联系。我被书中对当时海运技术、航线发展以及港口设施建设的描述所吸引,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香港如何应对国际航运市场变化,如何通过提升服务水平、优化物流体系来保持竞争力的论述。书中对集装箱运输的引入及其对香港港口运作模式的颠覆性改变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技术创新如何驱动产业升级。同时,书中也坦诚地探讨了航运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比如来自其他港口的竞争,以及全球经济波动对航运业的影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香港航运业的辉煌过去,也让我思考了它在当前全球贸易格局下的新定位和新挑战。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没有那种枯燥的统计数据,而是充满了生动的场景和人物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忙的码头,感受着海风和汗水。

评分

我一直对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中对香港娱乐及文化产业的探讨,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将电影产业视为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香港电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的梳理,从早期的邵氏、嘉禾时代,到新浪潮的崛起,再到辉煌的“东方好莱坞”时期,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鲜活的论述。我被书中关于电影制作、发行、营销以及演员体系的描写所吸引,那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商业运作的复杂生态。我尤其关注书中对香港电影如何成功走向国际市场的分析,那些成功的商业片和艺术片,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书中也坦诚地探讨了香港电影产业在经历辉煌之后所面临的挑战,比如人才流失、创作瓶颈以及与内地市场的融合等问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香港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产品,更是香港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是香港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叙事方式非常细腻,充满了对电影背后故事的挖掘,让我对那些熟悉的电影和影人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方的当下,离不开对其过往的深刻认知,而《香港华洋行业百年:工业与服务业篇》恰恰满足了我这一渴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服务业篇的切入点,它没有像许多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金融、旅游、地产等几个大行业,而是深入到这些行业背后的人文脉络和时代变迁。比如,书中对早期香港服务业从业者的描绘,那些在街头巷尾经营小生意的商贩,那些在码头辛勤劳作的搬运工人,那些在酒店里一丝不苟服务的侍者,他们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并没有将他们仅仅视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而是赋予了他们鲜活的生命和情感。我特别被书中对香港传统服务业,如茶餐厅、电影院、报刊杂志等行业发展变迁的论述所吸引。这些看似琐碎的行业,却承载了香港市民的生活记忆和文化认同。作者通过对这些行业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展现了香港社会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服务业如何与市民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书中关于金融业的篇章,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香港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崛起为国际金融中心,其中的奥秘令人着迷。作者不仅探讨了制度的优势,政策的扶持,更挖掘了金融从业者们的专业素养、风险意识以及对于机遇的敏锐捕捉。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金融危机应对的叙述,那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波动,更是无数从业者在压力下的智慧与决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行业史,更是一部社会史、一部文化史,它让我们看到,经济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的命运、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演变息息相关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方的当下,离不开对其过往的深刻认知,而《香港华洋行业百年:工业与服务业篇》恰恰满足了我这一渴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服务业篇的切入点,它没有像许多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金融、旅游、地产等几个大行业,而是深入到这些行业背后的人文脉络和时代变迁。比如,书中对早期香港服务业从业者的描绘,那些在街头巷尾经营小生意的商贩,那些在码头辛勤劳作的搬运工人,那些在酒店里一丝不苟服务的侍者,他们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并没有将他们仅仅视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而是赋予了他们鲜活的生命和情感。我特别被书中对香港传统服务业,如茶餐厅、电影院、报刊杂志等行业发展变迁的论述所吸引。这些看似琐碎的行业,却承载了香港市民的生活记忆和文化认同。作者通过对这些行业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展现了香港社会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服务业如何与市民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书中关于金融业的篇章,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香港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崛起为国际金融中心,其中的奥秘令人着迷。作者不仅探讨了制度的优势,政策的扶持,更挖掘了金融从业者们的专业素养、风险意识以及对于机遇的敏锐捕捉。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金融危机应对的叙述,那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波动,更是无数从业者在压力下的智慧与决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行业史,更是一部社会史、一部文化史,它让我们看到,经济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的命运、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演变息息相关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封面采用了复古的墨绿色,上面烫金的“香港华洋行业百年”几个大字,散发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于香港百年发展历程的开篇之语,那文字里流淌着一种深情的叙事,仿佛带领我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代。书中对工业篇的铺陈,我个人尤其感兴趣。我一直对香港的制造业历史有种莫名的情结,总觉得那个小小的弹丸之地,能够在工业领域闯出一番天地,其间的艰辛与智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作者在书中对早期轻工业,比如纺织、玩具制造的详尽描述,让我看到了香港人民勤劳双手和创新精神的缩影。他没有仅仅停留在罗列工厂和产品名称,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的技术引进、劳动力市场、市场竞争以及政府政策对工业发展的影响。比如,书中对某个时期某个具体产业的技术革新过程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当时工人师傅们面对新技术的学习和适应,以及企业主们如何在市场浪潮中搏击。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香港作为“世界工厂”的论述,它不仅仅是一个称谓,背后承载的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劳,是无数个家庭的希望。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翔实的数据,展现了香港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走向全球的辉煌历程,同时也坦诚地探讨了其转型时期的阵痛和挑战。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细腻,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感,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情味。读着读着,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的长辈,他们或许也曾是那个时代洪流中的一员,他们的经历与书中描绘的图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