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面的惊奇之旅

拉面的惊奇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arak Kushner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拉面是如此深入我们的生活
已是饮食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
拉面店的龙头争霸‧更让街头处处硝烟
你所不知道的拉面故事
献给所有喜爱拉面的读者朋友

  荣获索菲‧科奖
  Sophie Coe Prize 2013
  年度饮食历史着作奖
  一本关于生活‧饮食的‧历史的‧政治的精彩杰作


  拉面是日本知名的汤面,也是通往饮食天堂的一条道路。拉面具体而微地展现日本历史与日本跟中国的历史关系。拉面漫长的演进过程,让我们发现日本饮食的新历史,它记录食物与政治如何共同成为中日关系发展中重要的因素。拉面是东亚这两个强国双边关系的一个象征:它原本是中国食物,在将近1,000年之后却成为日本现代料理的标志。本书介绍这段历史,从古代东亚有关食物的神话,到食品技术在中世纪传到日本,到今天出现的拉面「流行文化」。如果有人把汤面视为个人饮食生活重要的一部分,那么本书就是为他们而写。

名人推荐

  黄哲斌(新闻工作者)‧李明璁(台大社会系助理教授)‧Slurp 热情推荐
 
  顾若鹏(Barak Kushner)具有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教授现代日本历史。他在2006年出版第一本着作《思想战争》探讨日本在战争期间的宣传工作,目前在研究二次大战后中国对日本战争罪行的审判历史。顾若鹏生动的作品,是第一部介绍日本拉面文化历史的英文着作,它说明来自中国的灵感如何跟日本人民爱好面食的传统结合,创造出拉面这个结晶。拉面诞生于二十世纪初,原本是工人、学生与夜店消费者的最爱,后来在1958年成为速食,进入青少年阶段,最后发展为成熟的正餐,不仅有热情的粉丝,能够激起日本人对故乡的骄傲与思念之情,同时又能走在流行文化的尖端。拉面带人进入饮食天堂的潜力,还有它在日本历史与饮食文化的地位,等着读者在顾若鹏的着作中去发掘。—拉斯(堪萨斯大学历史教授)

  顾若鹏讲述拉面历史的同时,也介绍日本社会与政治历史许多有趣的层面,以及日本与中国之间长远而复杂的关系。—柯塔吉(前任英国驻日大使、《日本时报》评论作家)

  本书说明了拉面诞生的背景,并提出它在全球风行的若干原因。作者说明面食如何从中国传到日本,以及它在日本饮食中演进的过程,并点出这个过程反映出不同时代日本各界对于中国的情感。—海华德(《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顾若鹏博士(Barak Kushner)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历史,他的第一本着作《思想战争》讨论日本在战时宣传工作的历史。他目前正撰写个人第三本着作,主题是日本在中国的战争罪行。

译者简介

陈正杰


  毕业于中兴大学外文系,曾任中央社驻象牙海岸、英国伦敦及美国华府记者,现任中央社外文新闻中心主任编辑,2008年获教育部英译中、中译英认证合格,翻译作品包括《金融大崩盘》(2012年)、《金融海啸后的世界》(2013年)、《恐惧》(2015年)。

图书目录

前言 拉面王国的殿堂
第 1 章 面食经中国东传日本
第 2 章 宫廷食物与庶民食物
第 3 章 国际性的日本、外国食物与孤立
第 4 章 早期的现代拉面与拉面迷思
第 5 章 明治维新:拉面出现之前的饮食创新
第 6 章 外交、形象与国际地位 
第 7 章 帝国与日本料理 
第 8 章 二战期间的饮食:美日鸿沟
第 9 章 餐桌历史:战后速食面
第 10 章 拉面流行文化
结语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拉面的战争与和平
⊙李明璁

 
  我永远记得,十多年前初抵伦敦那天,去超市寻找便宜食物,却被一个要价近两百台币的冰冷阳春三明治吓到,心想这么贵又难吃的东西,以后该怎么维生是好。固执又无助地饿了一整天,最后回到宿舍拯救我的是行李箱里一包挤碎的泡面。
 
  几年后去东京当访问学者,薪资还没汇来时穷到两袖清风,我为了省钱每天只吃一餐。除了住处三鹰车站前的廉价咖哩餐馆,也常光顾位于玉川上水这条小溪边的一家社区拉面店。店主是个顽固老爹,他会跟初访的客人说:「太宰治写完『人间失格』后,就在附近投河自尽。可惜唉,当时我还没来这开拉面店。」言下之意,老爹相当自信他的技艺可以抵挡作家的厌世。
 
  诸如此类「一碗热面,拯救一个游子」的故事,在东亚社会其实是老生常谈、许多人都遇过的情境经验。直到今天,在台北半夜两点仍然有好吃拉面店开着,对我来说始终是生存在这城市的一个必要条件。当然,对日本人而言更是如此。拿着筷子吸簌吃面、捧着碗公唿噜喝汤的桥段,是电影和电视萤光幕上最频繁被再现、也最亲近常民人生的画面之一。
 
  从拉面到拟仿它的速食泡面,如今全球都将之与寿司、绿茶等,一起公认为最具「日本代表性」的日常饮食。「ramen」就像「kimono(和服)」一样,是多数欧美人都懂得使用的外来语(打在word档上,电脑也不会当成错字标红线)。但弔诡而有趣的是,拉面和绿茶,其实皆非日本在地原生,而是从中国舶来输入的,引进者都是僧侣。
 
  只要对东洋历史稍有涉略的人都知道,所谓的「日本文化」,一直都是与强国外来文化不断挪用、混生、再制、改进、最后推广普及的结果。拉面毫无疑问体现了这样的文化历程。从中国开启(更早也可能由中亚传入)的面食习惯,一开始还只是面饼,慢慢才细致转化成面条,然后传入日本。而面汤的基本组成食材:昆布、味增和酱油,则分别在日本沿海与内陆逐渐常态量产。
 
  一切中古世纪的漫长酝酿,到了江户近代终于汇流勃发。文化如此,饮食亦然。想像当时就是知名烹饪综艺节目『料理东西军』的现场:来自海外列强诸国、以及内地列强诸侯的合纵连横,不只发生在政坛和商场,也再现于餐桌。即使只是一顿饭一碗面,其採用食材、料理方式、口味评比,全都是一场场不见血(只闻香)的微型战争。
 
  拉面在这个舞台上开始精益求精,发光发热。不仅口味愈来愈可驾驭驯服(且逐渐超越荞麦与乌龙这两大面食传统)、制作成本也变得便宜普及,因此有利于在新兴的消费市场上大力推广。
 
  同时之间,整个日本社会正快速迎向一场脱胎换骨的历史剧码。以明治维新做为分水岭,如同研究日本饮食文化的另一位知名学者Katarzyna J. Cwiertka曾着书归纳:「日本料理」其实是这段巨变期间里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根本上是希望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这新时代三位一体的国族想像,都具体而微地贯彻至日常餐桌上(既然,民以食为天)。本书从第五至第七章,便以丰富有趣的史料故事,生动唿应了如此观点。
 
  也就在这里,中国——长久以来一直作为引导日本文化进展的关键角色——其影响力大不如前。拉面的舶来「中国性」也与日俱减,而彻底在地化成为日本人的日常食物。尤其是在大正年代、二战时期、乃至战后与美国既敌亦友的微妙关系中,如何一方面持续追求西方现代性,同时又要不断发明并宣称自身拥有某种独特「日本性」,这场餐桌上的激烈战争与和平妥协,从来不曾停歇。
 
  速食泡面,这个和卡拉OK一同、曾被票选并列为「二十世纪最重要日本发明」的工业化食物,正是日本拉面战场的延伸。本书作者因此宣称:「速食面促成了日本第三次食物革命」(前两次分别发生于德川时代初期与明治维新时期)。在这本书的最末两章,我们看到了在地化与全球化的拉面如何共融并存、进而扩张发展成各种流行文化,成为当代地球村民跨越国界、族群、阶级、性别与世代的味觉认同。
 
  十多年后,当我再访伦敦时,发现当年刚崛起于此的(伪)拉面店Wagamama(日语意指「任性」),虽然分店遍佈欧美,但似乎已相对不再那么「垄断」、那么任性地绑架东亚游子的味觉两难——它总是既昂贵却又不道地,可是当年我们也只能勉强接受,姑且食之。如今,愈来愈多(甚至是日本人自营)的拉面店,在西方世界落地生根。这本精彩好看、深入浅出的佳作,正是在此新世纪、全球在地化的混血文化土壤中,滋长出来的啊。

图书试读

第 1 面食经中国东传日本
 
在古代中国,不论你想要吃哪种面食,第一件事是要磨面粉。没有磨面粉的工具,就没有面条。中国最早是由秦始皇(西元前221到210年)统一天下,但在那之前,把谷物磨成粉、揉成面团再制成面条的技术便已出现。中国学者黄兴宗在大部头的《中国科技史》中指出,面条与其他面食在中国兴起,是受到中亚民族的食谱与饮食习惯的影响。制作与使用面粉的技术相当古老。在土耳其的考古研究发现,早在西元前5,500年,就存在用来制作面包的面粉,而这项技术可能往东、往北经由蒙古传入中国。中国好几个地方发现3,000年前的面粉残留,包括安徽省东部、青海省西部与云南省南部。2005年,中国媒体报导,中国西北部喇家考古遗址(译註:位在青海省东部的民和县)发现4,000年前的面条,是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面条。在世上多数其他人还不讲究食物的时候,中国人似乎就已吃得相当好。收集谷物然后磨成面粉的技术当时可能受到保护,因为要相隔好几个世纪,直到西元4、5世纪,这个技术才经由高丽(朝鲜)传到日本。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