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千年之都的历史

京都:千年之都的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平清盛研究第一人 高桥昌明
集日本中世史研究大成
真实重现 平安京1200年的荣光与阴影

  第一本从物理面的土地、建筑物变迁角度切入
  透过详细的图解、地图、考古成果
  将今昔京都对照轮廓立体化的完整通史

  本书基于当代日本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京都从平安京建都到近代初始为止的波澜起伏的历史。当中,还说明平安京和京都作为首都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其具体形态上出现的重大变化。简单说,即是讲述京都作为实现国家的统治制度「律令制」的官僚设施,克服了脱离实际而建造的平安京的不便处和问题点,转变为顺应时代与人心的新城市的过程。

名人推荐

  国立台湾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教授兼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徐兴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高桥昌明


  1945年出生于高知市。1969年取得同志社大学研究所文学研究科硕士学位,曾任滋贺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神户大学研究所人文学研究科教授。2002年取得大坂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神户大学名誉教授。专攻日本中世史。着有《中世史的理论与方法——日本封建社会.身分制.社会史》(校仓书房)、《武士的成立  武士像的创立》(东京大学出版会)、《酒吞童子的诞生——日本文化的另一面》(中公文库)、《历史家的望远镜、放大镜》(角川学艺出版)、《平清盛  福原之梦》(讲谈社选书Metier)、《增补.湖之国的中世史》(中公文库)、《平家的群像  从物语到史实》(岩波新书)、《[增补.修订]清盛以前——伊势平氏的兴盛》(平凡社Library)、《平家与六波罗幕府》(东京大学出版会)等。

译者简介

任钧华

  1977年生于台湾台南。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研究领域为近代日本文化史,近年关注十七至二十世纪日本的战国武将形象塑造、变迁与历史记忆问题。在日本史方面,译有〈明治时代的学术用语〉和《完全图解日本战国武将54人》、《完全图解日本城入门》、《日本名城合战史》、《战国武将死亡诊断书》(皆远流出版)、《战国大名势力变迁地图》(远足文化出版)等书。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平安京的诞生――最初的时代
第二章  「花之都」的荣光与阴影
第三章  从平安京到京都――中世揭开序幕
第四章  京与六波罗――历经内乱和灾难
第五章  作为武家之都――南北朝到室町时代
第六章  进行大改造――信长和秀吉的京都
第七章  作为形象的古都――江户时代的京都
结语――「古都」京都的未来
后记
参考文献一览
插图出处一览
主要地名、建筑物名索引

图书序言

序言

  我喜欢这佛寺的形貌和氛围。大报恩寺,俗称「千本释迦堂」,位于京都市西北的上京区七本松通今出川上行路。即使这样说,初次听闻的人可能还是不清楚位置吧。其西边四百公尺处有祭祀菅原道真的北野天满宫。被奉为国宝的正殿(释迦堂),为正面五间、侧面六间的纯日式建筑。这里的「间」不是长度单位六尺(约1.8公尺),而是指日本建筑中柱子之间的间隔。五间表示有六根柱子和五个间隔。正殿纵深长,给人极沉稳的感觉。正面皆是密格吊窗,两侧设有往外对开的门、密格吊窗以及格子拉门,形成前、左、右三方向都有开口的开放式结构。屋顶是以桧皮葺盖的歇山式屋顶,坡面宽阔斜度舒缓(图0-1)。正面的外殿有两间宽,空间宽敞,供信众参拜之用。

  根据正殿翻修时所发现的桁条和上樑记牌上的文字,可知在安贞元年(一二二七)举行上樑仪式。这座佛寺不同于平安时代的贵族式寺院,而是民众的寺院,建来作为当时流行的释迦念佛(口诵「南无释迦牟尼佛」以求成佛)的念佛道场。《徒然草》提到,大报恩寺的高僧开启了释迦念佛的风潮。正殿旁的灵宝馆是鎌仓时代雕刻艺术的宝库,十大弟子立像(一二一八年,快庆作品)、六观音菩萨像(一二二四年,定庆作品)和其他两尊佛像皆为重要文化财。主佛释迦如来坐像(行快作品)亦为重要文化财,被安置在正殿最里面的佛龛中,不对外公开。

  大报恩寺兴建之时,正逢京都迎向历史重大转折的阶段。该寺建于承久三年(一二二一),那年发生了承久之乱。后鸟羽上皇企图打倒鎌仓幕府,反被击败,导致王朝势力衰退,武家势力扩展。自平安时代建都以来,内里(皇宫)历经多次烧毁与重建。嘉禄三年 (安贞元年),正殿完成上樑,内里又被烧毁,此后再也没重建。时代虽已进入鎌仓时代,但这起事件才意谓着平安时代完全成为过去式。

  「京都」这座大城市,毫无疑问是来自于平安时代的都城名称「平安京」。因此,现在一提到京都,许多人大概会想到平安京,想到它是日本具代表性的古都,遗留着优雅的王朝文化痕迹。然而实际上,现在的京都市区,没留下任何平安时代所建造的建筑物。就连天皇居住的京都御所,不论位置和规模都跟过去的内里完全不同。

  环视京都郊外,天历六年(九五二)兴建的醍醐寺五重塔是最古老的建筑物,但已是距平安京建成超过一个半世纪的事了。其他的古老建筑物,例如现在成为大原三千院正殿的往生极乐院,建于康治二年(一一四三)至久安四年(一一四八)间。太秦的广隆寺内,柱子被涂成红色故又称「赤堂」的讲堂,在永万元年(一一六五)建成。

  平安京以及京都,一再遭遇战乱、大火、大地震的严重危机,还是撑了过去,最后如不死鸟般复活。受灾和重建的戏码反覆上演,使京都没遗留任何平安京的建筑物。至少,地上能见到的平安京建筑物荡然无存。笔者认为文化财不是古老的才显尊贵,也不是新造的就显卑俗,不过在理解京都时,还是得考虑到以上事实。

  大报恩寺也在应仁之乱和享保十五年(一七三○)的大火中烧毁,只剩下正殿。京都市在明治二十二年(一八八九)实施市制,当时的市区称为旧市街。大报恩寺正殿位于旧市街西北边,为该区域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京都所留存的最古老建筑物建成于平安时代落幕的年代,可谓巧合,有时历史就会开这样的玩笑。大报恩寺是象征新旧时代交替的里程碑。正如第三章所述,大报恩寺标志着京都从天皇和上层贵族专属的都市,开始转变为庶民主导的新城市。

  本书基于当代日本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京都从平安京建都到近代初始为止、波澜起伏的历史。当中,亦将说明平安京和京都作为首都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其具体形态上出现的重大变化。简单说,即是讲述京都作为实现国家的统治制度「律令制」的官僚设施,克服了脱离实际而建造的平安京之不便处和问题点,转变为顺应时代与人心的新城市的过程。

  同时,本书期望阐明京都和平安京虽然全然不同,却让游客感受到平安时代氛围的原因。

  既然当时的事物几乎没留存下来,那为什么我们还能从京都感受到「千年古都」的气息呢?若能釐清其中一些缘由,也是一桩幸事。

  第一章  平安京的诞生――最初的时代

  从长冈京到平安京

  天应元年(七八一),天智天皇的曾孙桓武天皇即位。天智王朝在六七二年的壬申之乱中被胞弟大海人皇子(天武天皇)推翻,其子孙与皇位绝缘。然而,神护景云四年(七七○)称德天皇逝世,使得天武天皇的皇室血脉断绝,隔了许久天智天皇的后代终于重返权力中心,白壁王以六十二岁高龄即位(光仁天皇)。其子桓武天皇不承认天武皇室在奈良建造的都城「平城京」,计画建造天智皇室自己的都城取而代之。

  于是在延历三年(七八四),开始拆解当时的副都难波宫(京),将其迁移至山背国 长冈重建。这是为了避免引发反抗,假装迁移副都。当长冈京的兴建进入第二阶段之后,平城宫拆迁工程逐步进行,才让人明白实际上是在迁移都城。长冈京位于现在京都市西南方,范围涵盖京都市的一部分、京都府向日市、长冈京市和乙训郡大山崎町。

  不过,主导迁都事宜的桓武天皇,其心腹重臣藤原种继遭到暗杀,受此事牵连的天皇胞弟早良亲王,在流放途中绝食而死。之后虽仍继续营建新都,但天皇周边接连发生不祥之事,被认为是早良亲王的怨灵作祟。再加上洪水接二连三来袭,尤其延历十一年(七九二)大洪水淹没长冈京的左京,遂断然决定再次迁都。隔年正月,桓武天皇命人视察北方的葛野郡宇太村,收到调查报告后在三月着手动工。其后兴建工程持续了十多年。

  平安京的基本构造

  那么,我们就来拜访这座都城吧!如序言所述,现在的京都没留下平安京的痕迹。这趟历史散步,不仅要借助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还得发挥想像力。正如旅行中要有导览书,此行事前也必须具备一些基础知识。请各位耐着性子看下去。

  平安京南北长约5.2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呈纵向长方形,面积比平城京略大(图1-1),较唐朝长安城的四分之一稍大。日本古代的都市规划模仿自中国,称为「条坊制」。平安京由纵横相交的大路和小路形成东西南北向的棋盘状,中心地区是天皇住所(即内里=皇宫)和各官厅聚集的大内里(宫城)。大内里位于平安京的正北方。

  从大内里的南正门朱雀门通往正南方罗城门的南北向大路,叫做朱雀大路。该路以东的区域称为「左京」,以西的区域称为「右京」。这个左右之分是从天皇的视角来看,因为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君王听政皆朝南而坐。平安初期爱好中国风格的嵯峨天皇,借用中国都城的名字,将左京命名为洛阳城,右京命名为长安城。后来右京衰落,左京洛阳便成为京都的代名词。称京中为「洛中」,上京为「上洛」,也由此而来。

  左京和右京再以纵横相交的大路加以区划,东西方向的单位称为「坊」,南北方向的单位称为「条」。「坊」以朱雀大路为中心,东西二侧各分一坊至四坊。「条」有一条至九条,一条北侧还有半条长的坊叫「北边」。

  每个坊四面围着大路,内部被纵横相交的三条小路分割成十六个小区块,这最小的区块称为「町」(图1-2)。四个町组成「保」,换言之,一坊由四个保、十六个町构成。平安京里,除去大内里,统计起来应有1136个町,主要是供人居住的空间。

  平安京以前的都城,例如平城京,在设计上是把两条街道的中心距离设为45丈(约135公尺),再分别把街道宽度的一半划出来作为住宅用地。因此住宅用地的大小会随路宽不同有所变动。相对地,平安京则用一个町大小定为40丈(约120公尺)见方的正方形,再加上街道宽度的方法。如此一来,即使路宽改变,所有的町大小仍然相同。这即是平安京被称为古代都城的完成形态的原因之一。

  建造的标准长度单位和建造的方位

  平安京条条坊的概要,见于十世纪编成的律令施行细则《延喜式》的相关记载。然而,要切合现在的京都市街来复原平安京的话,必须了解建造上所用的标准长度单位和建造的方位,也须找出从平安时代以来至今到现在为止位置未变动过的观测定点。

  在此该注意东寺和西寺(参见图1-1)。两寺和平安京一同建造,以朱雀大路为中心线,左右对称地排列在平安京的南端。西寺很早就衰退,原有风貌已不可见,不过经由发掘调查,发现遗构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南大门、中门、金堂、讲堂、食堂由南而北一直线排列,僧房围绕在讲堂四周。;至于东寺,透过随防灾工程一起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可以确认现在的寺院建筑物和外墙位置,与建造之初几无二致。两寺的基本设计出自同一张设计图。既然东寺的五重塔在寺内东南部,西寺的五重塔便会在西南部。

  对平安京研究贡献甚大的杉山信三,一九六二年在一个无车辆通行的清晨时分,用卷尺实际测量经由发掘而得知的西寺寺院中轴线到现存东寺寺院中轴线之间的距离。他所测出的数值除以《延喜式》所记的两寺距离3000尺,得出1尺=29.91公分,和现在的标准长度单位1尺=30.303公分相比稍短一点。同时也测量西寺寺院中轴线的方位,算出正北偏西15~20分 。之后随着发掘调查的进展,数值得以变得精确,算出1尺=29.83公分,以及方位是正北偏西14分。

  宏伟却空虚的都城

  假设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一千两百年前,正站在平安京的正门罗城门上。从这儿往北望去,能看到什么呢?虽比不上路宽150公尺的长安城,倒也有84公尺宽的朱雀大路笔直地朝北延伸而去,远远那头(前方3.8公里处)大内里的正门朱雀门就像颗米粒……这应是眼前所见的景象。朱雀大路可能让人觉得有点像机场跑道,不过比起关西国际机场宽60公尺、长3.5公里的A跑道,长度宽度皆略胜一筹。

  朱雀大路两旁均挖设侧沟,面向大路的左右各条第一坊上,盖了很高的「坊城」(坊周围的土墙)。侧沟和土墙外壁之间的狭长空地,称为「犬行」。实力派贵族(公卿)获得许可建造面向朱雀大路、附屋顶的大门,但在第一坊上不能这样做。是以,每个条除了有进出各坊的大门以外,均不能对着朱雀大路设置大门,即使官厅也一样。

  因此,虽说是平安京第一大道,但也仅是在路旁栽种柳树增添些情趣罢了,跟商贩叫卖、人来人往的热闹情景完全搭不上边。街道建来多用在仪式、祭祀、法事,特别是迎接外国使节上。而都城的情形和街道相同,为了彰显威严,才造得格外宏伟。

  平安京左京、右京的七条上,有官设市场「东市」和「西市」,排列着陈列贩售物品的店舖。东市和西市提供官员和官厅採办必要物资,是故早在刚开始建造都城的隔年,即延历十三年(七九四)七月即从长冈京迁来,在此建造店舖,商人也一併转移过来。商人要登录户籍,贩售品项、卖价、营业时间皆由称为「市司」的官员统管,东西两市是与公共广场相去甚远的典型官僚设施。在十世纪的时候,前半个月开东市,后半个月开西市,但这是否为开设之初的情况,则不清楚。此外,这里还是公开处决犯人的场所。

  平安京设有负责民政事务的官厅。市司的上级机关称为「京职」 。登录户籍的居民称为「京户」,被授予都城外的土地「口分田」 。迁都当时的平安京人口,没留下记载明确数据的史料。据估算,在九世纪的阶段有十二万人左右,未超过十三万人。

图书试读

第七章  作为形象的古都――江户时代的京都
 
花之乡
 
京都町奉行在第五代将军纲吉执政期间,和老中、戡定头(奉行)并列成为全国的幕府领地统治的最高责任人之一,但进入十八世纪以后地位不断降低,到了享保七年(一七二二)时,统治范围从畿内八国变为山城、大和、近江、丹波四国,其他地方成为大坂町奉行的支配国。其权限也被大幅缩减,仅限于处理民政。
 
此外,正如江户琳派的成立所象征的那样,京都在美术与艺能方面的地位也逐渐受到了江户的威胁。歌舞伎方面,在元禄时期(一六八八~一七○四)的江户,荒事(主角为怪力勇勐的武士或非人类的鬼神等,表演形式粗暴夸张的武戏)与新兴都市的风气相吻合,备受欢迎,获得了民众的喜爱。与此相对,京都则继承初期歌舞伎的倾城买(同游女饮酒作乐)的狂言传统,确立了和事(男女之间的爱恋、情事)的表演形式。这种划分方式其实略为武断,在京都地区也会上演武戏,江户也有恋爱戏。但是在江户颇具声望的演员初代市川团十郎在京都演出的一年间,由于用词过于粗暴,观众的反响并不好。
 
然而即使京都是歌舞伎的发源地,在十八世纪中叶随着创造力的衰竭,其演出策划能力、制作能力也逐渐下降。三都的歌舞伎相互竞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只剩江户与大坂两极,京都所谓的复兴也只是大坂歌舞伎分支一类的水平。庆长至宽文年间(一五九六~一六七三),是江户时期京都最辉煌的年代。
 
安永(一七七二~一七八一)末期,出身旗本的江户狂歌师二钟亭半山来到了京都。在他所着的《京物语见闻》中,有「花之都已是两百年前的往事,如今乃是花之乡,作为乡野倒尚显风雅」的精彩描述。在江户时代的后半期,京都虽然依旧「尚显风雅」,但在江户人看来已经完全沦落为乡野了。
 
京都早就不再是政治中心,在经济方面,由于河村瑞轩于宽文十二年(一六七二)改良了西向航线,以往从敦贺、小滨经由琵琶湖进入京都的日本海一侧的物产,自此只要通过绕行日本海―关门海崃―濑户内海便可以直达大坂,京都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京都在金融和经济面被大坂所超越,对于这种情况,「花之乡」可以说是颇有狂歌师特色的辛辣评价。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