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大历史:从蔡伦造纸到数位时代,跨越人类文明两千年的世界之旅

纸的大历史:从蔡伦造纸到数位时代,跨越人类文明两千年的世界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exander Monro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纸张
  • 文明
  • 科技
  • 蔡伦
  • 阅读
  • 传播
  • 媒体
  • 数位时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1年英国皇家文学协会(RSL Jerwood Award)非小说奖得奖作品
一项简单的中国发明如何包覆整个世界?
在纸的表面上,铭刻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理念。

  来自中国的伟大发明──纸,
  如何影响并改变世界?
  亚历山大‧孟洛借由《纸的大历史》这本书,
  探究纸张引发的人类革命和开创的文明轨迹
  它的力量,绝对不「纸」如此!

  看似轻薄柔软的纸,是推进历史的载具,
  也是世界各地划时代创新与大众运动所使用的渠道
  它撼动中西,掀起人类革命,改变了世界的样貌!

  纸在中国汉代的宫廷里问世,为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传播带来革命性的转变。在随后的两千多年间,纸张让理念、宗教、哲学和宣传能更便利地传播全世界。纸张也是第一个成本够低廉的书写介面,它便于携带、可以印刷成书本、小册、传单和杂志刊物,能够被大量制造,并且可以广泛传布。纸张使得不同时代、不同群体间学者彼此的持续对话成为可能,他们各自的理念因此得以穿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建立关系。

  孟洛的《纸的大历史》一书便是追索纸这项划时代发明的西传旅程,故事从佛经译者开始,他们是纸广泛传播到中国、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主要原因。

  《纸的大历史》叙述了神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如何运用纸张,建立阿拉伯阿巴斯王朝的知识世界,以及那些携带纸张、在丝路上络绎于途的传教士和贸易商旅。本书也清楚说明了当纸于1276年终于传至欧洲时,它对于在书案前创造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学者与翻译家而言,有多么的不可或缺。

  《纸的大历史》顾名思义是在追索纸张从发明到发展的历程,孟洛将本书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纸张在东亚的故事,第二部分为纸张在中亚与中东的发展,而第三部分则为纸张在欧洲的凯旋。借由《纸的大历史》,孟洛认为纸张开创了一个新世界,自由思想在其中得以成长茁壮,并且使得从科学到音乐的种种科目因此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纸的时代。现今,纸张仍然围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它被堆放在书桌上,包裹着食物,攒放在我们的皮夹里。但是,在这个数位世界,会是纸的时代画上休止符的时候吗?这是一个关于一项简单的中国发明如何包覆我们整个世界的故事,在纸的表面上,铭刻着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理念。

国际各大媒体一致赞誉

  孟洛既身为欧洲历史学者又是中文学者的专业身分,给予这本书一个广博的面向,又因为他是一位笔下有鲜明画面的作家,能以生动的方式述说故事,而更增添光彩。──伊恩‧芬雷森(Iain Finlayson),《泰晤士报》(The Times)

  孟洛是一位热爱中华文化的作家,学问浩瀚渊博……他探寻造纸术西传的踪迹,在印刷术最终让纸张完成其使命之前,他强调纸张在《古兰经》流通的过程里扮演的角色,以及纸张在阿巴斯王朝时期「学问知识大高峰」的地位。──杰森‧史考特-华伦(Jason Scott-Warren),《泰晤士报艺文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优雅呈现之作。──《经济学人》(Economist)

  孟洛……没有放过检阅任何一笔档案资料,他搜读所有相关的史籍,探索一切的途径,不遗漏任何一条哪怕是冷僻的线索,总而言之,蒐罗材料,到了堪称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程度……本书中谈到先知、〈启示录〉和《古兰经》的章节,论述精辟,值得一读再读。同样精彩、而且相当具有睿智见解的,是作者关于禁止和许可所有1680年代、大革命前的法国文字史料出版的段落,以及如读者所期待的,那世界上头一次盗版作品的出现……《纸的大历史》是一本必须写出来的作品,也是一本读者必看之作。──《印度电讯报》(Telegraph India)

  流畅可读……极具知识性……年鑑般的叙事书写,以史前时代的洞穴炭笔涂鸦开场,最后以数位线上电子报收篇,全书充满轻快而可喜的研究文字……是一本上乘之作。──约翰‧苏德兰(John Sutherland),《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孟洛笔下的这部历史详尽而富学术价值,行文相当优美,这是一部关于纸对人类文明带来惊人冲击的横扫千军之作。──崔斯坦‧杭特(Tristram Hunt)

  引人入胜……充满洞见……孟洛是一位敏锐而充满睿智的向导。──《四面话语》杂志网站(Quadrapheme)

  或许纸张会受到揶揄,认为是对树木的摧残浪费,在我们这个数位化的世界里,更是无用的过时之物。但是,孟洛在这部旁征博引的历史作品里提醒我们,纸是世界文化的底层基础……从伊斯兰教的各种科学轨迹,到哥白尼于1543年发表的《天体运行论》,孟洛雄辩滔滔地展示,纸张在将「真理交到读者手上」这幕大戏里,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自然》杂志(Nature)

  孟洛突出了纸张这件事物的角色,因为纸张无处不在,实在太容易受到忽略……这部精致细微的史书同样也强调书写扮演的角色……让人在迎向数位时代时,仍然对书本的前景抱持着希望。──《雪梨晨间快报》(Sydney Morning Herald)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纸张的深度历史著作的简介,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索纸张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但不会直接提及原书名或核心主题中的特定名称和段落。 --- 《文明的承载:书写介质的演变与人类思想的塑造》 这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它聚焦于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媒介——书写材料。本书不满足于对单一材料的简单罗列,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从远古泥板到现代电子屏幕的漫长过渡,以一种跨学科的视角,审视了物质载体如何深刻地影响了知识的积累、传播、权力的构建以及个体思想的形成。 本书的第一部分追溯了早期文明中知识记录的困境。在纸张尚未普及的年代,楔形文字铭刻在易碎的泥板上,象形文字被刻在厚重的石碑或绘制在易腐烂的莎草纸上。这些早期材料的物理特性决定了知识的存储量、获取的难度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泥板的笨重限制了信息流通的速度,使得知识的普及成为少数精英的特权。莎草纸的脆弱性则让大量的古代文献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留给后世的只是一片模糊的轮廓。作者深入剖析了这些物质限制如何塑造了早期社会结构,以及当一种更轻便、更易于大规模复制的材料出现时,这种结构是如何被动摇和重塑的。 进入中世纪的欧洲,羊皮纸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昂贵的材料不仅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其生产过程的繁复性也使得书籍成为稀世珍品,被牢牢控制在修道院和贵族手中。本书细致描绘了中世纪抄写员的工作环境,他们如何在昏暗的烛光下,一笔一划地将神圣的文本誊录于珍贵的兽皮之上。羊皮纸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确保了这些文本得以流传,但其高昂的成本也形成了知识传播的“玻璃天花板”。作者在此探讨了手抄本的艺术性——装饰性的插图、华丽的金属装订——它们如何将书籍从单纯的信息载体,提升为具有强大象征意义的权力工具。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本书详细阐述了这一技术的革新性影响。当知识不再需要耗费数月之功手工誊录时,其复制成本急剧下降,信息得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市场。这不仅催生了现代出版业的雏形,更直接推动了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作者着重分析了早期印刷品——小册子、传单、以及最初的印刷书籍——在挑战既有权威、构建公共舆论空间中的决定性作用。读者将看到,文字如何从僧侣的喃喃自语,转变为平民的集体喧哗。 随后的章节聚焦于工业革命对书写载体的彻底改造。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使得信息载体的成本降至历史最低点。这一时期的变化不仅关乎效率,更关乎“民主化”。纸张材料的普及,配合廉价的铅字印刷,使得报纸、杂志和大众小说成为可能。本书探讨了这种普及如何催生了“大众文化”的概念,以及民族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是如何在这些廉价的、可抛弃的材料上生根发芽的。此外,作者也毫不避讳地讨论了这一转变带来的负面效应:信息的过载、劣质印刷品的泛滥,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技术迭代的加速,书写介质的定义开始模糊。打字机和速记本取代了墨水笔,记录和存储的方式开始从物理转向磁性。本书用浓墨重彩描绘了从物理记录向电子信号过渡的震荡期。磁带、微缩胶卷以及早期电脑存储介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告别了数千年以来的“固定版式”时代。知识不再需要物理上的“重量”来证明其存在,信息的编辑、删除和修改变得轻而易举。 最终,本书将目光投向当下。在高度互联的数字时代,屏幕成为了我们阅读、思考和交流的主要界面。这种介质的无限可塑性、即时性以及跨越地理界限的连接能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人类的认知模式。作者深入探讨了数字信息流的脆弱性——易逝性、易受损性——以及算法驱动的信息呈现方式如何改变我们对“真实”和“权威”的判断。 全书的基调是探索性而非结论性的。它引导读者思考:当我们不再需要将思想“固定”在某种持久的物质上时,我们的集体记忆将何去何从?当我们习惯于“滑动”而非“翻阅”时,我们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否正在悄然退化?本书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依赖的知识载体如何塑造了我们自身,以及在追求速度和便利的道路上,我们究竟收获了什么,又或许失去了什么。它不仅是关于一种材料的历史,更是关于人类思想如何通过物质媒介寻求不朽的宏大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孟洛(Alexander Monro)


  曾在剑桥大学与北京修读中文。曾在《时代》杂志驻伦敦记者、路透社驻上海特派员,并参与中国朝代历史《龙位》(The Dragon Throne)及《历史上的七十次伟大旅程》(The Seventy Great Journeys in History)部分章节撰写。曾主编两本游历诗选,包括《中国诗选:城市与流放》(China: City and Exile)。

  2010年得到杰伍德文学写作奖助计画(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Jerwood Award)奖金资助,支持《纸的大历史》写作,这本书是孟洛的第一本个人作品。现与妻子居住在英国科茨沃尔德(Cotswolds),并以当代中国为主题从事创作。

译者简介

廖彦博


  政大历史系硕士,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历史系博士班。

  着作有《一本就懂中国史》、《止痛疗伤: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与白先勇合着)、《决胜看八年:抗战史新视界》等;纪录片《关键十六天》编剧、筹画。

  译作有《大清帝国的衰亡》、《谎言的年代:萨拉马戈杂文集》、《情妇史》、《OK正传》、《流离岁月:抗战中的中国人民》、《挣扎的帝国》等书。

图书目录

导读 王舒津
台湾版作者序
第一章 纸张追踪
第二章 文字始末
第三章 蓄积土壤
第四章 纸张问世
第五章 边陲之地
第六章 纸张之雨
第七章 纸上生涯
第八章 交棒传播
第九章 爱书之士
第十章 造书成册
第十一章 新乐之声
第十二章 巴格达学问盛世
第十三章 分裂的欧洲
第十四章 译介欧洲
第十五章 新的对话
第十六章 车载斗量
尾声 渐褪的踪迹
谢词
译后记 廖彦博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经济学人》书评

  据说,纸是在西元105年,由一位名叫蔡伦的宦官,在中国洛阳供职时发明的。蔡伦以桑树的树皮和植物的纤维研磨成浆,然后将其晒干、铺成片状。纸的成本低廉、携带方便,而且可供印刷;它重量轻盈、可吸收墨水,而且质地强韧。在随后几百年间,纸已经取代了竹简和丝帛,成为中国书写文字的载体。

  将近两千年以后的今日,每年都有超过四亿吨的纸张和纸板、报纸、大型纸箱和小香菸纸卷、墙上的广告传单和书籍被生产制造出来。本书作者孟洛对于这样精疲力竭的一一详述这五花八门的种类并不感兴趣,他甚至对纸的用途里,最重要的一种创发:纸钞,也同样没有详述的兴趣。他宣称说:「历史上最有激励振奋作用的思想理念,已经搭上(纸)表面这班便车了,」实际上等于是将前述这些可堪写成专书的各种功能,只当成是陪衬的细节。

  孟洛的焦点摆在他知之甚详的中国。当希腊人和古罗马人还在石碑上铭刻、在羊皮卷上写字时,中国的读书人已经在运用纸张了。到了西元四世纪时,中国成了一个纸张的文明,而佛教则成为第一个将经典书写在纸张上,以向人们传教的宗教运动。随着佛教传播到高丽(今韩国)与日本,造纸术同样也传到这些地方。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在751年的怛罗斯之役以后,开始了它向西方传递的过程;中国的军队在此役中,遭到阿拉伯阿巴斯的军队击败。中国的俘虏教导阿拉伯人造纸技术,到了795年时,巴格达有了一座造纸厂。在九世纪时,《古兰经》一般已经以纸张传抄,而不是写在羊皮卷上了。

  在欧洲,纸张的运用随着1439年古腾堡发明活版印刷术而有了大幅跃进;印刷机成了强大的马达引擎,造就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各种文化思想、宗教和科学革命。马丁‧路德翻译的德文版《圣经》是第一本畅销书籍。人权的概念透过书籍传播;大众传播借由报纸而得以达成。活版印刷术的发明,更加证明了蔡伦在一千三百余年前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这使得孟洛得以在本书里主张,纸的发明比起诸如电力、盘尼西林、玻璃或内燃机之类的创发,来得更加重要。

  从纸钞到盥洗室使用的厕纸(中国自八世纪开始使用),纸张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也使得理念思想的传播更为便利。它的用处在这部历史当中,更值得大书特书。另外一方面,电脑和网路的出现,构成了纸张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像孟洛这样优雅追索纸的大历史的书籍,终有一天会成为明日的陈迹。

导读(节录)

  二○○八年北京奥运,中国重回世界舞台,迫不及待且雄心壮志地向全球展现自身文化,令人目眩神迷的文房四宝、竹简论语与舞动的卷轴展演的,不仅是一个崇尚书写与纸张的历史文明,更隐晦地指出此文明自竹简迈向纸张的轨迹。纸张作为书写的平面与文字的载体,在数位发达的今日,显得有些过时甚至岌岌可危。然而也拜科技之赐,这个围绕纸张发展的文明及纸张本身,才能被展演至全世界的观众面前。这样一个拗口迂回的逻辑,与此番展演所联系的历史、文明与全球,被《纸的大历史》这本书的作者以一种更恋物、更怀旧、更宏观也更鉅细靡遗的方式呈现出来。

  本书的作者孟洛,在剑桥大学与北京研读中文,对于中国历史与纸张的热爱在本书中表露无遗。在语言与文字的巴别塔中,作者试图以纸张为媒介,黏合出一个世界性的文明地图。或许是作者身上流窜着大英帝国的血液,因此关于纸张与发明者的故事,作者以一种世界帝国般的宏观视野,热烈缱绻地回望着一个远方的文明;并以一种达尔文进化论式的视角,让纸张从中国到全球的传递过程,紧紧唿应着世界文明的进程。纸张的传奇,虽然自东亚发轫,得经由西方的认证才能完成。

  本书第一章便是以马可‧波罗(Marco Polo)拉开序幕,《马可波罗行记》中描述的元帝国,每天有一千辆马车将白银往京城里送,并且拥有鍊金术般的纸钞制造法。纸张在元帝国不只握有财富的象征,也握有统治的权柄。此一横跨欧亚的帝国靠着撰写中文、藏文、波斯文与蒙古文等各种语言的敕命律令,治理着辖下幅员广阔的疆域。马上民族的骁勇善战只能征服,得是纸张才能砌起一个帝国。这一切或许都要感谢千年前的蔡伦。

  《纸的大历史》顾名思义是在追索纸张从发明到发展的历程,作者将本书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纸张在东亚的故事,第二部分为纸张在中亚与中东的发展,而第三部分则为纸张在欧洲的凯旋。纸张的产生先决得是文字书写的需求提升,并且让纸张之前的书写媒介屈居下风。因此,苏美的楔形文字、埃及与中国的象形文字,以及其后衍生的语言巴别塔,为纸张的出现筑建了舞台;而苏美泥版的厚重、埃及莎草纸的脆弱,与中国甲骨青铜竹简的不食人间烟火,则预告着纸张的登场。西元一世纪,皇帝命宦官蔡伦为皇家藏书阁整理图书,为寻求更好的书写材质以便详加记录藏书,蔡伦浸渍植物纤维来磨成纸浆,此番程序研发出来的纸张制作快速且易于使用。邓太后青睐的这种「蔡侯纸」取代过去神祕又尊贵的青铜与竹简等书写载体,进入官僚体系与知识阶层。竹简成就了先秦的圣哲经典,却也因为乱世中的散佚而遗失了经典。纸张的便宜、大量、易于携带与书写自由,不仅能缝补秦朝焚书坑儒的伤痕,更打开了汉朝经典诠释的话匣子。纸张的柔韧与亲民性格更预示了随后中国历史的走向:一个书法的文明与佛教的兴盛。

  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开启了中国书法文明的璀璨篇章,据悉王羲之是从对天鹅弯下脖颈的观察当中悟出运笔挥毫的技法。可想而知,承继王羲之遗泽的中国书法,自当饱含生机气韵与流畅优美。纸张的柔韧赋予中国文字表达情感的可能,更提供中国文人一方仕宦之外,得以吐纳天地、挥毫己怀的自由空间。另一方面,纸张的亲民性格则使其德泽远及边陲之地,如敦煌藏经洞所见证的。二十世纪初西方考古队络绎不绝地进入中国西北之境寻宝,让此地数以千计的佛教石窟重见天日。其中,敦煌藏经洞中总数超过四万两千卷的手抄经卷,尤其惊为天人。

  藏经洞中四万多件的卷轴,几乎全是纸张,佛教经文即占了五分之四。纸张书写出一个佛教盛世,与一个靠文字与纸张便可得渡的信仰。抄录经文、保存经文与供奉经文皆是功德,简单重复的梵呗唱颂,亦可取代艰深晦涩的经文读讲。纸张成为佛教渡化众生的信使,随者佛陀的恩泽雨露洒向日、韩与越南诸国。韩纸、日纸相继问世,纸张在这些国度不仅披上炫目的金银华裳,更催化了在地文字的产生。

  藏经洞中的经卷不仅数量庞大,使用的语言更高达二十几种,汉文、藏文、梵文、波斯文、粟特文、回鹘文……,絮絮叨叨唱和出一个纸张谱出的大唐盛世。藏经洞如一个时光隧道,我们得以望而遥想各国僧侣、各式人种与奇珍异兽不绝于途的大唐盛世。在这一个盛朝底下,纸张进得了上层菁英的书阁,也出得了众声鼎沸的市肆;纸张承载得起圣哲的智慧、经典的重量、文人的情思、庶民的救赎与异国的旅程。如同唐朝的诗人白居易,借着纸张,他可以文思泉涌成一名诗人,也可以经世济民如一介儒家圣哲,亦可以抄录誊写如一佛门弟子。纸张至此,在东亚的故事即将告一段落。

  藏经洞向我们预示了纸张即将开启的世界旅程,而《马可波罗行记》的出版,则证明纸张的旅程至少在相当于中国的元朝时已然在欧洲落脚生根。《马可波罗行记》出版问世后二十年间,便出现另五种不同语言的新编版本。借由纸张,马可‧波罗笔下那个物资丰饶的帝国,让西方心神向往,触发之后的航海大发现,西方终于征服了世界。纸张在东亚统治帝国、书写帝国,而最终在西方完成了它的世界霸权。而这个纸张霸权能够环游世界,还得仰赖《一千零一夜》的魔法地毯助其一臂之力。

  如果说,纸张在东亚帮助佛陀普渡众生的方式,是不断地抄写经文,那么纸张在中亚成全阿拉拿下天下的方式,便是为《古兰经》描绘美丽的扉页。

  纸张在唐朝已经遍布朝廷、士大夫、诗文、宗教与贸易市场,迎来了它在中国发展的巅峰。与此同时,不断扩张的大唐版图也在怛罗斯河畔与大食帝国(阿巴斯王朝的伊斯兰哈里发帝国)短兵相接,大食帝国的军队在怛罗斯之役后所带回的俘虏,将中国的造纸技术传到了中亚,纸张由东亚往全世界的交棒传播正式开始。

  怛罗斯河流经之处,自古为商旅络绎不绝的丝路。远方物品经此辗转买卖,异国风情的妆点,将能轻易为其标上奇珍与昂贵。相传白居易为胡人之后,而胡服、胡服与胡毒,迄今仍是大唐电影《通天帝国》的吸睛之处。中国书籍在畏兀儿胡人手中自然也摇身成为神圣而充满魅力的事物,即便以游牧为传统的畏兀儿人大多不识字。然而,畏兀儿人在西域所建立的回鹘王廷尊摩尼教为国教,此一追求书籍之美的宗教,替畏兀儿在纸张西传的故事中占了一席之地。

  摩尼亲自撰写经文,因此摩尼教打从一开始便视书写为极端神圣之事。摩尼教将书写等同于灵魂,优美的字体必来自洁净的灵魂。随着惊人的传播速度,摩尼教东至中国境内、西至北非,成为第一个世界性的宗教。远比语言更能沟通世界的图像便成为摩尼教经书的重心,因此,颜色、图画、几何线条与花卉藤蔓爬上宗教的扉页,艺术找到了救赎之处。摩尼教的美在中亚花繁叶茂,或许得力于早先在此地撒下种子的波斯。

  伊斯兰随后强势地征服了中亚十数个世纪,繁忙的贸易与迁徙自古为此地汇聚的多元文化,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纵使此地分歧庞杂的语言与文字,促使穆罕默德的女婿为了成就一个团结的帝国,而将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版本定于一尊。然而,中国的绘色、摩尼教的装饰技法,以及受到影响的波斯细密画,仍持续不懈地令《古兰经》更加璀璨夺目。《古兰经》上作者与绘者皆能留名,这样的双署名昭告着日后伊斯兰经文与艺术共生的特质。当蒙古的铁骑踏上这块土地,兴建起无数在阳光下闪耀着青绿光芒的清真寺,是镶嵌其上的《古兰经》文令其更加熠熠生辉,帮助起草设计的则是纸张。

  随着真主的神力日益远播,《古兰经》的数量也日益增加。伊斯兰来自一个热爱吟咏而对文字冷漠的民族,而最终这个宗教所缔造的哈里发帝国,其统治基础却是一本仰赖纸张的经书。

王舒津(佛光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台湾版作者序

  我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时,曾经骑着马、搭乘吉普车遍游蒙古。这里一片壮阔景色,而围篱、道路和房屋,这些寻常的文明印记,在此毫无踪迹。在离开以前,我已经在地图上标记出所有和成吉思汗有关联的地方,特别是他青年时期和早年崛起时经历之处。

  我到斡离(Onon)河去旅行,这里是成吉思汗出生长大的地方。我跟随他的人生进程,看着他逃离杀父仇人的追捕,充当马贼直到有朝一日崛起于草原,在蒙古各部的一次大盟会上,升起氂牛尾制成的帅旗。

  他完全没有接受过教育,在各个定居文明的堂皇威严面前却显得毫无畏惧。然而这位有史以来最大帝国的创立者很快就发现,在以纸张施行统治时,帝国运作方能臻于至善。

  在此时纸张已经遍及亚洲多数地方,但是它在十三世纪的欧洲仍是新奇而无足轻重的物事,还静待着属于它的时刻到来。

  我在伦敦长大,说到这座城市,就令人想起那恶名昭着、而且还无休无止批评抨击这座城市的报业媒体。它们在城市西侧的弗列特街发展起来,这里是旧日伦敦的金融中心。这是一座充满书籍、杂志和报刊的城市。我父亲会穿着他那件细条纹西装步行去上班,他一边读着旧式宽版《泰晤士报》,一边还得忙着设法在街衢之中穿行─这可是一项须同时兼顾平衡、节奏和专注力的壮举。不过,这样的举动在一座满是由律师、诗人和匠师们所写下、刊印出文字的城市里,这并不是罕见的事情。

  这本书说的就是我父亲如何能够读到手中报纸的故事。它首先在亚洲开场,当中满是皇帝、狂热信徒、传教士、诗人、激进分子、文官公仆、书法家、神学家、宣传家和清洁工的记载。与其说这是由一群心志坚定的天才谱写下的记载,不如说是一则关于识字大众的故事,大众阅读的缓慢进展,先从亚洲开始,然后是欧洲,最终遍及全世界。

  而最重要的,这本书说的是一个平淡无奇的书写平面,成为知识和理念传递者的故事。随着这些思想理念受到更多的人们阅读,它们在宗教和政治层面上,就受到愈来愈多的人们所信仰秉持。

  即便我们已经减少对纸张的使用,我们的世界仍旧持续见识到它不可或缺的价值所在─纸张在多元社会里的角色,与在由政府宣传所主导宰制的社会一样。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一个由纸张所构成的世界里生活。

图书试读

第二章  文字始末
 
那些纸页仍然是一片空白,但是却让人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认为文字就在那里,由隐形的墨水写成,吵嚷着要浮出纸面,被人看见。
 
──伏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文学艺术与常识》(The Art of Literature and Commonsense)
 
书写是纸张的必要条件。回头看看两千多年之前,纸的早期历史,在它还未成为书写文字的载体以前,看来有如一个更加久远庞大故事的序曲。以麻布为主要材质制成的中国包装纸,自西元前二世纪末即存活至今,它是纸张在文字出现以前的遗迹;而当距离中国古都长安(今天称为西安)三百二十公里远的放马滩,出土一张时间标定为西元前二世纪初期的古地图时,表明了一个纸张的新角色。关于纸张上书写文字的证据,另有若干可以将时间标定为西元前一世纪后期的例证,但是这些证据的数量相当稀少,而且几乎都只剩下碎片。
 
马可‧波罗记载道,早在纸张经由人们努力尝试后,被用来当作书写的平面以前,中国人将纸张拿来做风筝(风筝在当时被称为「纸鸢」),运用纸张来发送军情信号、做为窗纸和装饰之用。
 
要是没有书写这项功能,纸张的成就虽然不会那么光辉璀璨,却也能有相当丰硕的成果,不过,当我们回顾纸张初始使用那蹒跚的起步时,我们就如同坐在书桌前的纳博科夫一样:对着一张空白的纸页,确信隐匿在纸面之下的文字,终将浮出纸面,被人看见。因此,书写的问世是纸张「史前史」的一部分,这个「史前史」是纸张其中一项角色的背景因素,而这项角色将能改造世界。而书写则是人类的各种发明里,最为奇特、也最巧妙的一项,因为它保存了最是转瞬即逝的事物:话语。
 
毕竟,话语是人们彼此间包装自身理念与经验的方式。而话语做为一种沟通工具,自然是有缺陷的;作家福娄拜(Gustave Flaubert)写道,人们的言语「只像走江湖卖艺人耍猴戏时敲打的破锣,哪能妄想感动天上的星辰呢?」可是,这种迟笨而缺点多多的工具,仍是我们所拥有最为通用的沟通方式;语言仍然是沟通交流时使用的货币。它将我们的思绪和经验从历史长河里抢救出来,再存活一小段时间。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纸的大历史:从蔡伦造纸到数位时代,跨越人类文明两千年的世界之旅》这本书,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知识盛宴。我尤其被书中对纸张的“生命史”的细致刻画所打动。它不仅仅是关于一种物质的诞生和传播,更是关于一种思想载体如何孕育、成长、演变,并最终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宏大叙事。作者在追溯纸张起源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蔡伦造纸”这一历史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在此之前,人类是如何记录和传递信息的,这使得纸张的出现,更显得意义非凡,是对信息载体的一次革命性突破。书中关于纸张在不同文明中的发展轨迹,也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细节。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纸张在印度、波斯、埃及等地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的?这些文化又是如何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对纸张的制造和应用进行创新和改造的?例如,我很好奇印度的竹纸工艺,或者埃及的纸莎草纸,与中国的造纸术有何异同,它们各自又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独特影响?书中对纸张与印刷术的结合,以及由此引发的欧洲知识爆炸,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我期待作者能够详细阐述,印刷术的出现如何极大地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打破了信息的垄断,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动员的可能。此外,书中关于纸张在艺术和文学中的地位,也让我充满了期待。从古老的卷轴到手抄本,从精美的版画到现代的书籍设计,纸张始终是艺术家和作家们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重要媒介。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或文学著作的案例,来展现纸张在其中扮演的独特角色,以及它如何成为人类审美和精神追求的载体。最后,当书中触及“数位时代”时,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审视纸张的未来。它会是传统文化的象征,还是会在新的科技语境下焕发新生?这种跨越时空的思考,无疑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

评分

拿到这本《纸的大历史:从蔡伦造纸到数位时代,跨越人类文明两千年的世界之旅》,实在是被它厚重而富有质感的外壳吸引了,仿佛捧着的是一本沉甸甸的历史,而不是一本简单的书籍。我一直对纸张这个日常却又无比重要的载体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每天都在用它,但却很少停下来思考它的来龙去脉。这本书的题目就点明了它的宏大叙事,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诞生,一路讲到我们如今身处的数位时代,这其中跨越了两千年的时间长度,这本身就足够令人遐想。我特别期待它能如何将如此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而引人入胜,尤其是在提及“世界之旅”时,我很好奇它会如何展现纸张在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传播和演变,它又如何影响了这些文明的发展轨迹。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无数个场景:或许有古老东方工匠们在河边淘洗竹子、晾晒纸张的辛勤身影;或许有丝绸之路上,纸张作为珍贵商品,伴随着商队穿越沙漠的漫漫征途;又或许是在欧洲某个被印刷机彻底改变的印刷坊里,知识的火焰是如何被点燃和传递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纸张的物理性生产过程的描述,更能深入探讨纸张作为一种媒介,它在思想传播、知识积累、艺术创作、社会变迁等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比如,它是否会详细描绘纸张的普及如何打破了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接触到文字和思想?它又如何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想载体?尤其是当提到“数位时代”时,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将古老的纸张历史与当下的数位革命联系起来,是对比,是传承,还是某种意义上的颠覆?我期待作者能用生动的笔触,将这些看似遥远的过往,以及它们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当下,融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让我读来既增长见识,又引发思考。

评分

《纸的大历史:从蔡伦造纸到数位时代,跨越人类文明两千年的世界之旅》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日常”产生了全新的敬畏。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而宏大的笔触,描绘了纸张如何从一个简单的物质载体,演变成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我尤其被书中对纸张作为“记忆的载体”和“历史的见证者”的论述所打动。作者是否会深入探讨,纸张的出现如何改变了人类对记忆和历史的认知方式?例如,在纸张出现之前,历史的传承更多地依赖于口述和传说,而纸张的出现,使得历史得以被精确地记录、整理和传播,从而构建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历史叙事。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生动的案例,来展现纸张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记录下重要的历史事件、社会变迁和个人经历,从而成为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窗口。我同样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纸张在不同文化中,其“仪式感”和“神圣性”的演变?例如,在古代,某些珍贵的文献可能被视为神圣的物品,而现代社会,纸张则更多地服务于日常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当提到“数位时代”时,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更加辩证的视角来审视纸张的未来。他是否会认为,尽管数位信息传播便捷,但纸张所承载的“物质性”和“实体感”,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反而会成为一种独特的价值,例如,在收藏、艺术品创作以及某些具有仪式意义的场合?这种对未来与纸张关系的思考,无疑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深远的意义。

评分

翻阅《纸的大历史:从蔡伦造纸到数位时代,跨越人类文明两千年的世界之旅》,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时空隧道,亲历着纸张的诞生、传播和演变。作者以一种沉静而深邃的笔触,将纸张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飞跃紧密相连。我尤其被书中对纸张在知识传播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的细致分析所吸引。作者是否会深入探讨,纸张的出现如何彻底改变了信息记录和传递的效率?例如,在古代,信息的传递往往依赖口耳相传,或者笨重的竹简,而纸张的轻便易得,无疑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纸张在古代中国如何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得更多人有机会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又或者,当纸张传播到阿拉伯世界后,它如何促进了科学、哲学和文学的繁荣,为人类文明的宝库贡献了无数珍贵的财富。当提到“数位时代”时,我希望作者能展现出一种更加 nuanced 的视角。他是否会讨论,尽管数位信息传播迅捷,但纸张所承载的物理性和情感性,是否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手写的信件、古籍的原件,以及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书籍,它们所承载的温度和历史感,是数位信息无法完全复制的。我希望作者能通过一些感人的故事或深刻的思考,来引发我们对纸张在现代社会中角色的重新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像纸张这样看似微小却无比重要的载体。

评分

读完《纸的大历史:从蔡伦造纸到数位时代,跨越人类文明两千年的世界之旅》,我只有一个感觉:原来一张纸,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历史。作者以一种令人惊叹的宏大叙事,将纸张的起源、传播、演变,编织成一幅人类文明发展的壮丽史诗。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纸张与思想传播关系的深入剖析。作者是否会详细阐述,纸张的廉价易得,如何极大地降低了知识传播的门槛,使得教育和思想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纸张在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历史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具体描写,例如,大量的宣传单、小册子、革命刊物是如何通过纸张得以迅速传播,从而动员民众、推动社会变革的?我同样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纸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其社会地位和文化意义的差异?例如,在东方,纸张可能更多地与文人雅士、哲学思考相关联,而在西方,它可能更多地与宗教、法律和商业活动紧密相连。当提到“数位时代”时,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更具前瞻性的眼光来审视纸张的未来。他是否会认为,尽管数位信息传播迅速,但纸张所承载的某种“真实性”和“永恒性”,是数位信息难以替代的?例如,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艺术作品,在数位时代是否仍然会以纸张的形式被永久保存和传承?这种对未来数位世界与纸张关系的探讨,无疑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深层次的思考价值。

评分

《纸的大历史:从蔡伦造纸到数位时代,跨越人类文明两千年的世界之旅》这本书,真的让我体会到了“厚积薄发”四个字。它并非那种哗众取宠、流于表面的浅谈,而是将对纸张历史的研究,深深地根植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土壤之中。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勾勒出了纸张从诞生之初,如何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最终成为人类知识传承、思想交流、文明演进的基石。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过程中,那种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史料运用。无论是对古代造纸术的细致描摹,还是对纸张在不同文明间传播路径的精准分析,亦或是对纸张如何与印刷术、照相术等技术相互激发的解读,都显得鞭辟入里,令人信服。我尤其好奇书中关于纸张在政治和法律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例如,纸张的普及是否加速了法律条文的记录和传播,从而推动了法治的建立和完善?又或者,在信息传递相对闭塞的古代,纸张的出现如何改变了信息的流动方式,影响了决策和统治的效率?作者能否通过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制度变迁,来佐证纸张在这些方面的深远影响?此外,书中对纸张在日常生活中角色的探讨也让我非常感兴趣。从书信往来到账簿记录,从合同契约到诗词歌赋,纸张无处不在,默默地承载着人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作者是否会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细节,来展现纸张在普通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思维模式?当提到“数位时代”时,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种既有历史纵深感,又不乏现代洞察力的视角,来审视纸张在信息革命浪潮中的地位。它是否会彻底被取代,还是会以某种新的形式继续存在?这种思考,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的见解。

评分

迫不及待地翻开《纸的大历史》,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作者那深厚的学识功底和严谨的考证态度。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信息量之庞大,着实令我感到震撼。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纸张制造工艺的流水账,而是一次深刻的人类文明史的溯源之旅。从蔡伦在汉朝时期改进造纸术的传说,到纸张如何沿着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影响了阿拉伯世界,再到最终抵达欧洲,与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相结合,引发了欧洲的文化巨变,这一路的历程,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述历史事件时,不拘泥于孤立的细节,而是善于将纸张的演变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展现其如何与其他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例如,在论述纸张对宗教传播的影响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提及《圣经》的印刷,而是深入探讨了纸张的廉价和易得性,如何使得宗教思想能够突破地域和阶级的限制,广泛传播,最终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再比如,在谈到科学革命时,纸张作为记录和传播科学发现的主要载体,其作用不言而喻。作者能否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展现纸张在 Galileo、Newton 等科学巨匠的研究和思想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我非常期待能看到这样生动而具体的阐释。同时,书中关于纸张在艺术和文化领域的影响也让我充满好奇。从手抄本时代的精美插图,到近代绘画和摄影的载体,再到现代艺术中的各种创新应用,纸张的形态和功能不断拓展,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和创造力。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大量的史实和图文并茂的描述,展现纸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它如何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这本书无疑是对“载体决定内容”这一命题的有力诠释,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技术创新如何重塑文明的进程。

评分

拿到《纸的大历史:从蔡伦造纸到数位时代,跨越人类文明两千年的世界之旅》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像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一段跨越千年的传奇。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纸张的出现和演变,描绘成一幅宏伟的人类文明画卷。书中关于纸张的起源,尤其是蔡伦的贡献,并没有停留在歌颂,而是更侧重于探讨其历史的必然性和技术革新的意义。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追溯到更早期的文字载体,比如甲骨、竹简、羊皮纸等等,并通过对比来凸显纸张的优越性?这种对比,无疑能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造纸术在历史上的革命性意义。同时,书中关于纸张如何从东方走向西方,并与当地文化发生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是我特别期待的部分。我猜想,作者会详细描述纸张在伊斯兰世界的传播,以及阿拉伯人在抄写、翻译和保存古代希腊罗马文献方面的贡献,这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段重要的知识接力。当纸张抵达欧洲后,它又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新兴的商业活动相结合,最终为后来的印刷革命奠定基础?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这些精彩的细节。此外,书中关于纸张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作用,也让我充满兴趣。纸张的普及,是否使得教育机会更加公平?它又如何为科学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便利,加速了科学的发展?我期待作者能通过一些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来展现纸张在这些领域的关键作用。最后,当提到“数位时代”时,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更加辩证的视角来审视纸张的命运。数位信息固然便捷,但纸张所承载的独特质感、仪式感以及其在艺术和历史传承中的不可替代性,是否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重新被人们所珍视?这种对于未来的展望,无疑会为这本书增添更多的思考维度。

评分

《纸的大历史:从蔡伦造纸到数位时代,跨越人类文明两千年的世界之旅》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用一种极其宏观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解读了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品。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造纸术本身,更是在讲述人类文明如何围绕着纸张这一个核心载体,构建起自身的知识体系、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纸张如何成为“思想的容器”和“文明的载体”的论述。作者是否会详细分析,在纸张出现之前,信息的传递是多么缓慢和受限?而纸张的出现,又如何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使得知识的积累和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纸张在不同社会阶层中传播情况的描写,例如,它最初是如何成为贵族和士大夫的专属品,后来又如何逐渐走向平民,对社会的启蒙和变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同样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纸张在宗教传播中的关键作用,比如,早期佛教经典、基督教的《圣经》等,是如何借助纸张而广泛传播,从而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当提到“数位时代”时,我期待作者能跳出简单的“替代”思维,而是深入探讨纸张与数位信息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互补,还是竞争?数位技术是否会催生出一种全新的“纸张”,或者说,纸张的某些特质,是否会在数位时代以新的形式得以体现?这种对未来的思考,无疑会让这本书在历史的维度之外,更添一份前瞻性和现实意义。我希望作者能用严谨而不失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纸张两千年来,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凡旅程,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看似平凡的物质,所蕴含的伟大力量。

评分

《纸的大历史:从蔡伦造纸到数位时代,跨越人类文明两千年的世界之旅》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纸张“全球化”历程的精彩描绘。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带着读者一同踏上这段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历史旅程。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纸张从中国发源,如何穿越中亚,抵达波斯,再进入阿拉伯世界,最终传入欧洲的?这段漫长的传播过程,无疑充满了文化交流、技术竞争甚至战争冲突的痕迹。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纸张制造技术的演变和创新的描写。例如,阿拉伯人在造纸术上的改进,如何为欧洲的印刷革命奠定了基础?欧洲人在学习和改进纸张制造技术的同时,又如何将其与自身的文化、宗教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此外,书中关于纸张在艺术和商业领域的应用,也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作者能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来展现纸张在绘画、书法、版画等艺术形式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如何在商业活动中扮演角色,例如,契约、账簿、广告等。当提到“数位时代”时,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种开放而辩证的态度来探讨纸张的未来。他是否会认为,数位技术的普及,反而会让人们更加珍视纸张所带来的独特体验?例如,数字阅读的便捷性,是否会促使人们更加渴望纸质阅读的沉浸感和触感?这种对未来的思考,无疑会让这本书更具现实意义和启发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