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中日韩(2)人物‧思想篇

100年前的中日韩(2)人物‧思想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日韩关系
  • 近现代史
  • 人物传记
  • 思想史
  • 文化交流
  • 历史研究
  • 东亚历史
  • 百年变迁
  • 知识分子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东亚风云再起,中、日、韩三国冲突一触即发!

  以史为鑑可以知兴亡,知己知彼,才能夺得先机,立于不败。

  笔者在长期比较研究东亚历史过程中,对中日韩三国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文化、艺术、社会、风俗、民众的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划分,并以特写予以还原。本书共分三册,第一册《文明‧风物篇》、第二册《人物‧思想篇》、第三册《政治‧军事篇》。

  笔者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再发现、再思考对我们而言不太了解或者已随风而逝的历史场面。摆脱单一国家历史观点,以多国、多层次的视角,省察整体的历史环境,重新审视东亚近代史。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关于《100年前的中日韩(2)人物·思想篇》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不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而是聚焦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议题以及可能的阅读价值,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图书简介:穿越世纪的思潮回响——聚焦东亚的觉醒与转型 书名: 《100年前的中日韩(2)人物·思想篇》 主题范围聚焦: 20世纪初叶(约1900年至1930年代)的中国、日本与朝鲜半岛(后来的韩国)在现代化、民族主义、社会思潮涌动下的知识精英群像与核心理念探索。 核心关注点: 现代性的挑战、传统与革新的张力、跨文化思想的输入与本土化实践。 --- 引言:风云际会,东亚的“成年礼” 时间回溯至一个世纪前,世界正经历着剧烈的结构性重塑。工业革命的余波仍在扩散,帝国主义的阴影笼罩全球,而东亚三国——中国、日本与朝鲜——正处于一场深刻的、关乎存亡的转型期。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日俄战争的枪声犹在耳畔,随之而来的革命、立宪运动、殖民统治与反抗,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最富戏剧性的历史底色。 在这个宏大背景下,知识分子、改革者、革命家以及哲学家们,不再仅仅是地方性的学者,他们成为了时代精神的承载者与探路人。他们急迫地寻找“救亡图存”的良方,目光穿越本土的困境,投向了西方乃至新兴的东方强权。《100年前的中日韩(2)人物·思想篇》,正致力于捕捉和梳理这一时期东亚知识图景中最具活力和争议性的“思想脉络”及其背后的关键人物群像。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拷问与知识分子的责任 一百年前的东亚思想界,被一个核心问题所主导:如何实现“富强”和“独立”? 这一时期,各种思潮如潮水般涌入,它们并非简单的移植,而是与三国各自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政治结构产生激烈的碰撞、融合与排异。从西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到东方的古典儒学复兴论、民族主义构建,思想的“军备竞赛”异常激烈。 本书的叙事视角并非宏观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站在时代浪潮前沿、以笔为剑、以言为论的关键人物。他们是亲历者,是奠基者,也是被后世褒贬的对象。我们关注的并非他们最终的政治地位,而是其思想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如何诞生、传播、被接受或被误解的过程。 人物群像的复杂性在于: 1. 跨界性: 许多精英同时在政坛、学术界、教育界乃至文学界活跃,思想的边界模糊,影响力深远。 2. 流变性: 许多思想家的立场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内政权的更迭,其思想路径往往经历了痛苦的修正与深化。 3. 身份的矛盾性: 在全球化(即便当时的形态是帝国主义下的不平等交流)的冲击下,他们一方面渴望学习外部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又竭力维护本土文化的精神内核,这种内在的拉扯塑造了他们思想的深度。 第二部分:思想的“地理学”——三国间的对话与张力 尽管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有着紧密的地理邻近性和文化渊源,但“思想输入”和“本土回应”的路径却大相径庭,这构成了本书探讨的另一重要维度。 日本经验的特殊性: 在明治维新中抢先一步实现现代转型的日本,其引入的西方思想(如国家主义、实学精神)常被视为东亚的“先行者”或“灯塔”,但也因此成为被审视和批判的对象。日本知识分子如何解读和实践了“脱亚入欧”的逻辑,以及这种逻辑如何反作用于其对中国和朝鲜的认知,是理解当时思想氛围的关键。 中国的思想熔炉: 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维新派、革命派还是后来的激进左翼,思想的交锋异常白热化。从对“国体”的争论到对“国民性”的改造,每一次重大的思想转变都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动荡。寻找一条既能继承传统精髓,又能拥抱现代科学与民主精神的道路,是无数中国思想家穷尽一生去解答的难题。 朝鲜半岛的“夹缝生存”: 在民族独立面临最严峻考验的时期,朝鲜半岛的知识分子承受着双重压力:抵抗外部的殖民化侵略,以及在内部寻找民族文化身份的锚点。他们的思想探索往往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如何在新旧交替的废墟之上构建一个崭新的民族意识,成为其思想活动的核心驱动力。 第三部分:超越简单的“中日韩对比”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避免了将三国简单地视为接收或模仿西方思想的线性过程。相反,它深入剖析了思想的“互动场域”。 100年前,思想的传播往往是“三角互动”的: 日本对华的文化输出与影响: 许多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接触到的西方思想(如对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的理解)往往经过了日本学者的“初次消化”。 知识的逆向流动: 同样,一些在欧洲学习的中国或朝鲜学者回国后,也可能对日本的政治实践或思想流派产生批判性的借鉴或反思。 共同的语境挑战: 三国知识分子共享着对儒家文化遗产的继承与疏离的困境,这使得他们在面对自由、平等、科学等概念时,产生了一种跨越国界的共同困惑与探索。 《100年前的中日韩(2)人物·思想篇》并非一部枯燥的思想史教科书,而是试图通过重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的“精神地图”,让我们得以窥见:在历史的巨变面前,人类理性是如何挣扎、选择、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东亚世界的基石。阅读此书,如同推开一扇通往世纪之交精神前沿的密室,感受那一代人面对未知世界时,既恐惧又兴奋的复杂心绪。 --- (此简介旨在描绘该书可能涵盖的历史背景、主题深度和研究方法,不包含具体的人物、著作或核心论断,以确保其不直接泄露原书内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金文学


  比较文化学者,文明批评家,作家。1962年生于中国沈阳,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日本文学专业。1991年以亚洲第一名的成绩获日本「新岛奖学金」赴日本着名私立大学─同志社大学留学,后在京都大学、广岛大学大学院专攻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及文化人类学博士后期课程。

  历任广岛文化学园大学、安田女子大学、放送大学特任教授。在东京、首尔、北京、上海等大学和研究机构任客座教授及客座、兼任教授。现任中日韩国际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

  主要着作有《东亚三国志》、《中日韩三国人性格》、《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丑陋的韩国人》、《丑陋的日本人》、《100年前的中日韩》、《「混」的中国人》、《中国人进化了吗?》等。

图书目录

作者前言      011

1. 彷徨的鲁迅      013
2. 伊藤博文与戊戌变法      016
3. 跨越国界的革命家孙中山的背影      018
4. 成为孙中山的拐杖的日本人      022
5. 近代朝鲜独立自主的先驱者金玉均      025
6. 东亚联合的思想家--金玉均      029
7. 形象模煳的国母--明成皇后      032
8. 朝鲜的三大天才      035
9. 「卖国奴」的代名词李完用的另一副面孔      038
10. 爱国志士黄玹的悲壮之死      041
11. 朝鲜三大新小说作家      043
12. 清末民初中国「第一女性」是谁?      046
13. 百年之爱      049
14. 「中国革命的恩人」梅屋庄吉      052
15. 世界人类学家鸟居龙藏      055
16. 大学者内藤湖南与中国      058
17. 对中国近代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学者服部宇之吉      062
18. 「生百名政治家,不如生一文学家」      064
19. 韩国独立运动之父--安昌浩      067
20. 周作人的悲哀      070
21. 近代中国的教育之父--蔡元培      074
22. 被忘却的卓越地质学家--丁文江      077
23. 狂热的政治论客--戴季陶      080
24. 孙中山和南方熊楠的友谊      083
25. 慈禧太后也曾计画进行改革      086
26. 朝鲜铁路的始祖朴琪宗      088
27. 安重根和日本      091
28. 日本最早的女留学生      094
29.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巨人--胡适      097
30. 将东西方文化融于一身的林语堂      100
31. 百年不遇的文化大师陈寅恪      103
32. 热爱朝鲜美术的日本人柳宗悦      106
33. 变成朝鲜一把泥土的日本人--浅川巧      109
34. 「韩国孤儿的父亲」--曾田嘉伊智      111
35. 朝鲜王朝末代太子妃--李方子      114
36. 重新评价袁世凯      117
37. 对朝鲜民俗学研究做出贡献的秋叶隆      120
38. 民国时期中国知识份子的精神生态      123
39. 民国才媛第一人--吕碧城      126
40. 冈仓天心说:「亚洲是一体的」      128
41. 支援中国和亚洲革命的犬养毅      131
42. 为大亚洲主义献身的头山满      134
43. 朝鲜的大智者崔南善      136
44. 自由主义文学巨匠洪命熹      140
45. 「朝鲜学」的开拓者文一平      143
46. 植物遗传育种学界国际着名学者--禹长春      145
47. 近代东亚的教养主义      148
48. 「近代中国留学之父」容闳      151
49. 中国近代知识份子的鼻祖--严复      154
50. 近代中国翻译大家--林纾      157
51. 中国近代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梁启超      159
52. 死无葬身之地的朝鲜女先觉者--罗蕙钖      162
53. 朝鲜女性的一片绿叶--金一叶      164
54. 第一位出版女子文学作品集的朝鲜作家--金明淳      167
55. 被中国雇佣的日本知识份子      170
56. 辛亥革命第一位英雄      172
57. 革命爆发以前的百家争鸣      175
58. 日本近代民主主义思想家--吉野作造      178
59. 基督教思想家内村鑑三和朝鲜      181
60. 文人安倍能成「发现」的朝鲜之美      184
61. 宋教仁为何要对抗孙中山      187
62. 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的近代中国巨匠--张謇      189
63. 大文豪夏目漱石和殖民地朝鲜      192
64. 近代日本对韩国(朝鲜)历史的研究      195
65. 为韩国献身的西方人哈尔伯特      197
66. 热爱中国的西方人--荷马李      200
67. 中国革命的幕后舵手--莫理循      202
68. 亚洲留学生教育的先驱者--嘉纳治五郎      205
69. 「黄祸论」的具体内容      208
70. 思想家安重根      210
71. 「革命和尚」      213
72. 中日民间交流的先驱者--岸田吟香      215
73. 被「支那趣味」深深迷惑的日本人      218
74. 日本陆军的「中国通」      220
75. 近代中国和日本的军事顾问      223
76. 善邻书院和宫岛大八      225
77. 被忘却的朝鲜近代大文豪--金泽荣      228
78. 卓越的民族史学家、媒体人--朴殷植      231
79. 超越了「民族」的杰出知识份子--申采浩      234
80. 新民会提出的独立战争论      236
81. 「中国的孙中山,韩国的申奎植」      239
82. 中国近代第一家族      241
83. 稳健的亲日开化派宰相--金弘集      244
84. 李鸿章对百日维新的两面态度      246
85. 李鸿章的眼泪      249
86. 李鸿章和森有礼的历史对话      252
87.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三次会面      254
88. 李鸿章、伊藤博文、金弘集「三相」比较      257
89. 李鸿章其人      260
90. 李鸿章为何未能替代慈禧太后      262
91. 明成皇后的理想      265
92. 开化派精英的设想      268
93. 开化派的「家教」--李东仁      271
94. 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      273
95. 近代「武士道」的诞生      276
96. 温和的亲日爱国者汪精卫      279
97. 背运政治家汪精卫的真面目      282
98. 伊藤博文其人其事      285
99. 身穿韩服的伊藤博文      287
100. 具有超强国际意识的朝鲜
近代文明论者--尹致昊      291
101. 西方博览会上「丑陋的中国人」形象      295
102. 热爱中国美术的日本智者--内藤湖南      297
103. 韩国的爱国启蒙运动和日本的「共存」关系      300
104. 打造日本「恶」的神话      303
105. 开化派「不倒翁」领袖朴泳孝      306
106. 川岛浪速:创建中国近代最初的员警学校      309
107. 「大亚洲主义」谱系中的安重根      312
108. 安重根和伊藤博文的方程式      315
109. 在日本得到锻鍊的蒋介石      317
110. 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的雄心      320
111. 「国魂」是如何诞生的      324
112. 万海韩龙云的《建白书》      327
113. 发现中国的「土匪原则」      330
114. 百年前的讹传      333
115. 福泽谕吉「脱亚入欧」的实质      335
116. 「东洋」的发展与「东洋学」的兴起      338
117. 「人」和「自我」的发现      342
118. 日韩维新思想的「引爆剂」      344
119. 明治维新--世界罕见的文化革命      348

图书序言

作者前言

  回顾历史,近代东洋(东亚)的文明发展,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开始起步的。中国和韩国、日本立志于西洋的近代化,开始了一场类似于龟兔赛跑的竞争。不幸的是,日本帝国通过明治维新,率先实现了西洋近代化。随着这一力量的侵入,东洋近代史的格斗正式展开。

  近代东亚的文化、思想、社会,在这一幸与不幸的历史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在建构压制、抵抗及适应的多层版图的同时,逐渐形成其明暗面。如文明史学家所说,从地缘政治学上讲,介于大陆和岛国夹缝中的朝鲜半岛,是遭受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般的惨痛,并在一系列变化中立于历史之中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种教训。」这一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从这一视点出发,通过重新审视、重新揭示亚洲近代的明与暗,重新发现和思考不被我们充分了解的近代史,这对生活于21世纪的我们而言,都是一件极其重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

  什么是历史呢?历史正是以坚韧的纽带,把昨天连接起来的今天。但是,我们今天对于100年前的近代史,持有怎样的态度呢?对于中国的近代史,我们通过学习教科书中的知识,对其有了一定的认识,可对我们民族自身的近代历史,我们又了解多少呢?另外,对于具有密切关联的邻国--日本的近代史,我们又有多少关注呢?

  此外,我们透视历史的角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一点尤其令我感到焦虑。我认为我们有必要摆脱单纯的二分法思维方式的桎梧,而採用一种更为温和、更为多样化的视角。巧合的是,所谓历史,并非是根据某种特定性的目的论、认识论展开的。历史也是将个人和民族、集团社会、国家纠缠在一起,在穿越时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所以,在历史中,我们和他者、此方和彼方,要么在彼此影响过程中形成和谐关系;要么与此相反,彼此反目成仇,进而在格斗过程中形成极其复杂的形态。因此,历史这一巨型连续剧的主人公,总是由自我和他者构成,是一种复合的形态。那么,他者成为镜子,并起到照出我们真实面貌的作用,这本身是否就是历史的真实面貌呢?

  「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比较、回顾100年前的中国、韩国、日本,也是反观我们自己的好方法。

  笔者在长期比较研究东亚历史过程中,试图在该书中以类似于MRI(核磁共振成像)的方法,对中日韩三国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文化、艺术、社会、风俗、民众的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切分,并以特写镜头予以还原。

  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对我们曾经不太了解的,或者已经随风而逝的历史场面,进行再发现、再思考。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已逝的近代史的光明与黑暗,同时也能感受到温和而又冰冷的近代史的体温。

  笔者所希冀的是,摆脱单一国家历史的视角,并以多国的、多层次的视角,省察我们和我们周边的历史环境。

  本书中文繁体版共分三册,第一册《文明‧风物篇》、第二册《人物‧思想篇》、第三册《政治‧军事篇》,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

图书试读

1. 彷徨的鲁迅
 
开创中国近代语言文学先河的伟大文豪鲁迅,从周树人变成鲁迅,其实经历了漫长的彷徨与思考。
 
从鲁迅年谱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结束了在日本长达7年的留学生活,归国后成为杭州、浙江两省师范学堂的生理化学教员,是在1908年8月炎热的夏天。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通过漫长的沉默,他终于踏上了由周树人变身为鲁迅的飞跃期。
 
从各个意义上讲,鲁迅就是在中国和日本近代史上彼此摆脱不了的关系中生活过来的国民作家。不仅如此,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讲,他也是近代精神史的象征性人物。此外,他的形象也不应简单地用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加以形容。事实上,鲁迅同时具有更为复杂和多层次的性格,是一个超越了国界的具有国际眼光的「世界人」。
 
在中国,关于鲁迅的研究,最近以来也非常活跃,一些新锐学者的「鲁迅批判」也非常尖锐。但是,在笔者看来,对于鲁迅进行的更有深度的分析研究,似乎还应首推把鲁迅视为东亚代表作家的日本学术界。原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领域的中坚学者孙郁也曾在与笔者的交谈中,对此表示过赞同。
 
笔者对鲁迅观察的一个切入点是:为什么鲁迅终止日本留学回国以后,变得消沉,在沉默中经历着精神上的彷徨?另外一点是,他为何以那种刻骨之痛,对中国、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进行批判?又为何始终将其视为自己神圣的使命?
 
关于这些问题,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新闻工作者,都无法得到准确击中要害的答案。对于鲁迅的评价,向意识形态或革命家层面倾斜,变得表面化了。同时,这也成为定型鲁迅的一个框架。
 
深刻剖析鲁迅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观察鲁迅归国以后的行迹之前,还是让我们来比较考察一下他在日本7年漫长的留学生活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之独特,让我耳目一新。它没有选择从宏观的事件链条去展开,而是从“人物”和“思想”这两个更为微观的切入点,去解读100年前的中日韩三国。这种处理方式,让我感觉更加贴近历史的真实肌理。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东西方文明剧烈碰撞的时代,究竟是谁在引领着思想的潮流?书中对于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以及他对西方哲学、政治学说的大量介绍,在我看来,是那个时期中国思想启蒙的重要里程碑。他如何克服语言的障碍,如何将西方的先进思想本土化,让中国人民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这其中的艰难与伟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时,书中对日本思想家森鸥外在文学和思想上受到的东西方文化影响,以及他如何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否能够找到一种方式,在保留日本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能拥抱世界文明的成果?而对于那些在朝鲜传统思想基础上,试图寻求革新的学者们,书中是否能展现他们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他们是如何在固守传统与接受新知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来展现那个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对思想力量的颂扬。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历史爱好者们期盼已久的盛宴。100年前,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对于中日韩三国而言,都是一个深刻的转型期。而《100年前的中日韩(2)人物‧思想篇》恰恰将焦点对准了这一时期的人物群像和思想浪潮,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阅读吸引力。我一直对近现代史,特别是东亚地区的互动史非常感兴趣,而能够深入到人物和思想层面,更是能让我从更微观、更根本的角度去理解历史的走向。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决策的?他们的思想又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塑造了他们各自国家的命运?书中会不会提及孙中山先生在革命思想上的探索与发展,以及他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亦或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那些引领潮流的思想家们,他们是如何汲取西方文明,又如何将其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最终实现国家富强的?而韩国,在那个被外来势力侵蚀的年代,又涌现出了哪些不屈的精神领袖,他们的思想又是如何点燃民族的希望?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些人物的思想进行深度剖析,不仅仅是罗列他们的观点,而是去探究其思想的形成过程,它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有时候,历史的宏大叙事虽然令人震撼,但真正触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人物思想。这本书,我期望它能带我走进那个时代,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感受他们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去理解他们选择与坚持的理由。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100年前东亚历史深处的大门。它没有选择铺陈宏大的事件,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人物”和“思想”,这让我感觉更加亲切和真实。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启蒙运动非常感兴趣,书中对于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以及他对西方科学、哲学、政治学说的介绍,是否会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他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入西方先进思想,并将其本土化,从而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书中对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文明开化”思想的解读,是否能让我更清晰地理解日本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富强?他所倡导的独立、自由、实学等思想,是如何影响了日本的社会变革?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在韩国近代史上,那些为民族独立和文化传承而奋斗的思想家们,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并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点燃民族复兴的希望?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通过对这些人物思想的深度挖掘,让我看到那个时代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以及这些思想的力量是如何塑造了中日韩三国各自的命运,并激励我们在当今时代,继续思考和探索。

评分

读到书中关于“思想”的部分,我发现作者对于概念的界定和梳理非常清晰。它并非仅仅是罗列一些名人的语录,而是试图去揭示这些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又如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影响。我尤其关注书中对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上的地位的探讨。他“为人生而艺术”的理念,他“横眉冷毒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是如何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成为一股清流,唤醒了无数国人的良知?他的思想,是否与当时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而书中对日本近代著名哲学家西田几多郎的“西田哲学”的简要介绍,让我对日本本土哲学思想的独特性产生了好奇。他是否能够创造出一种既有东方智慧,又能与西方哲学对话的思想体系?我期待书中能更深入地探讨,在那个时代,这些思想家们是如何面对国家民族的命运,他们的思想是否也伴随着自身的成长和对现实的观察,而不断演变和深化的。还有那些在韩国近代史上,为民族独立和文化传承而奔走呼号的思想家们,他们是如何在强大的外来文化冲击下,坚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并努力探索适合韩国自身发展的道路?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思想的光芒,也让我们反思,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人物”和“思想”这两个层面进行如此深入的融合。我一直认为,伟大的思想往往诞生于伟大的灵魂之中,而伟大的灵魂也必然伴随着深刻的思想。我迫切想知道,在100年前的中日韩三国,那些引领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国家变革时期,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实际的行动的?书中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否会进行详细的论述?他如何在高举革命大旗的同时,又能不断吸收和融合各种先进思想,最终形成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理论体系?而书中对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的深入分析,是否能展现他如何在明治维新时期,既扮演着改革者的角色,又在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并最终确立日本近代政治体制的地位?他的思想,是如何与他的政治实践相结合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在朝鲜民族面临外来侵略的黑暗时期,那些知识分子和爱国者们,他们是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他们的思想又是如何支撑起民族的脊梁,并最终点燃反抗的火焰?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带我走进那些伟大灵魂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去感受他们选择与坚持的勇气,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中日韩三国各自不同的命运轨迹。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人物”与“思想”这两个看似独立的维度,巧妙地融为一体。我原以为会是两本独立的书,但作者将其放在一起,无疑是为了展现思想是如何从人物的头脑中孕育,又如何通过人物的言行去影响社会。我很好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涌现出的大量改良派和革命派思想家,他们是如何在接触西方思想后,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改革路径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他们思想上的分歧,是否也源于他们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而书中对日本政治家木户孝允在明治维新中的作用,以及他所提出的“抑制私欲,重视公义”的理念,让我对当时的政治思想有了更具体的认识。他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将个人理想转化为国家政策?还有那些在韩国民族运动中,虽然名字不常被提及,但同样为民族前途贡献了智慧和力量的人物,书中能否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深入刻画,展现他们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他们在关键时刻所做出的决定,是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这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简单回顾,更是对他们思想深度和历史意义的探究,让我能够更立体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日本和韩国。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来自于它对于“人物”这个维度的细腻描绘。我原以为“人物篇”会是一系列独立的人物传记式描述,但作者显然在人物的选取和叙述方式上有着更为宏大的考量。书中对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中国维新变法时期的思想碰撞与合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展现。他们从最初的师徒情谊,到变法失败后的分道扬镳,再到各自思想的演变,这一过程的呈现,让我看到了思想的动态性和个人选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我尤其好奇,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又如何面对失败的打击,重新找寻前进的方向?而书中对伊藤博文在日本明治维新中的角色,以及他所倡导的“超然内阁”和“君临内阁”等政治理念的探讨,也让我对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的形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如何在权力斗争中游刃有余,又如何将自己的政治思想付诸实践,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还有那些在朝鲜民族解放运动中,虽然知名度不如孙中山那样响亮,但同样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的人物,书中能否给他们足够的篇幅,去展现他们的智慧与牺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立体刻画,让我们看到他们性格中的复杂性,他们思想上的成长与转变,以及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做的艰难抉择。这不仅仅是历史人物的简单介绍,更是对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我对“思想”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抽象的哲学名词,而是具体地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体现在他们面对时代洪流时的选择和挣扎之中。书中关于李鸿章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时,其“以夷制夷”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和局限性,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这让我不再简单地将他视为一个失败的保守派,而是更全面地认识到他作为一个时代的政治家,在那个充满矛盾和无奈的环境下,所能做出的艰难抉择。同时,书中对福泽谕吉“文明开化”思想的深入解读,也让我对日本迅速崛起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所倡导的独立精神、实学思想,以及对国民教育的重视,无疑是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基石。而书中对朝鲜知识分子在民族存亡之际,所展现出的思想的觉醒和抗争,尤其让我动容。那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压迫下坚持民族尊严的精神,是任何时候都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对这些思想家们的“求同存异”的论述,他们是如何在吸收外来先进思想的同时,又努力保留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精髓的。这种平衡之道,对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它引导我去思考,在历史的巨变面前,个体的思想力量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又如何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它并没有局限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单陈述,而是深入到“人物”和“思想”这两个更为根本的层面去解读100年前的中日韩三国。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东西方文明剧烈碰撞的时代,中国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潮的夹击下,开辟出新的思想道路的?书中是否会详细论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变法维新思想上的贡献和演变?他们是如何在维新和革命之间进行选择,又如何在失败后继续探索?而书中对日本近代政治家木户孝允的分析,是否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明治维新成功的内在逻辑?他所提出的“抑制私欲,重视公义”的理念,是如何在当时的日本政治环境中得到实践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在韩国近代史上,那些为民族生存和文化独立而奋斗的思想家们,他们是如何在强大的外来势力压迫下,依然坚守民族的尊严,并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唤醒民众,抵抗侵略?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通过对这些人物和他们思想的立体呈现,让我看到那个时代思想的张力与活力,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日韩三国各自的民族命运,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思想”的生命力。它并非仅仅存在于书本之中,而是活在人物的内心,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之中。我一直在思考,在100年前那样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之间,艰难地寻找到新的出路?书中对梁启超“新民说”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他对于国民素质提升的深刻忧虑,以及他对于改革中国社会文化肌理的宏大愿景。他是否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并将其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而书中对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的作品和思想的探讨,也让我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笔下的个体命运和社会变迁,是否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日本社会深刻的矛盾和思考?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在韩国近代史上,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文化复兴而奋斗的思想家们,他们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又如何在逆境中点燃民族的希望?这本书,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思想火花的捕捉,让我能够感受到那些伟大的灵魂,是如何通过他们的思考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激励我们在当今时代,继续探索与前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