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一人治天下:從軍機群像看大清興衰

如何以一人治天下:從軍機群像看大清興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清史
  • 軍機處
  • 政治製度
  • 權力鬥爭
  • 帝王將相
  • 曆史研究
  • 王朝興衰
  • 政治史
  • 君主專製
  • 清朝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百傢開講】係列
以現代觀點重新詮釋傳統智慧

  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雍正皇帝

  史上最勤勞的雍正皇帝創設瞭軍機處
  它沒有正式的工作人員,卻囊括瞭清朝最優秀的人纔。
  它非正式機構,卻執掌中樞二百年。
  它既確保瞭皇權的絕對統一,又能高效率處理各類事務。
  後世的「國安會」、「X人小組」都有軍機處的影子!

  ★一部完整的大清帝王權力運作史,一個神秘機構的跌宕起伏。
  ★從雍正至宣統,國策大政皆齣於此,親王重臣皆齣於內。
  ★解密雍正至宣統年間清朝權力的核心。
  ★深挖曆史的眾多疑題,演繹近兩百年的政治風雲

  如史學大師錢穆所說,軍機處作為皇帝私人秘書處,以密摺等形式形成秘密政治,使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如此成為瞭「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基礎。

  本書以軍機處二百年曆史為主綫,展示軍機處在清代曆史中的重要作用。
當雍正、乾隆兩朝國力蒸蒸日上之際,軍機大臣們跟在皇帝後麵,躍馬揚鞭,開拓疆域,無不躊躇滿誌。到瞭嘉慶、道光兩朝,大清已經開始走下坡路。麵對此景,嘉慶、道光的選擇是守成,於是軍機大臣們也收斂瞭拳腳,小心翼翼地幫皇帝打點著江山,總算將大清國傳瞭下去。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朝,是一個王朝由盛轉衰麯綫圖的展示。在這個曆史過程,軍機處起著什麼樣的作用,扮演瞭怎樣的角色?

  本書以軍機處二百年曆史為主綫,展示軍機處在清代曆史中的重要作用。

  軍機處,它依賴於一套文書製度治理天下。

  它沒有正式的工作人員,卻囊括瞭清朝最優秀的人纔。

  它非正式機構,卻執掌中樞二百年。

  當雍正、乾隆兩朝國力蒸蒸日上之際,軍機大臣們跟在皇帝後麵,躍馬揚鞭,開拓疆域,無不躊躇滿誌。到瞭嘉慶、道光兩朝,大清已經開始走下坡路。麵對此景,嘉慶、道光的選擇是守成,於是軍機大臣們也收斂瞭拳腳,小心翼翼地幫皇帝打點著江山,總算將大清國傳瞭下去。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朝,是一個王朝由盛轉衰麯綫圖的展示。在這個曆史過程,軍機處起著什麼樣的作用,扮演瞭怎樣的角色?

  它襄贊瞭乾隆朝的十全武功,奮力應對著嘉道兩朝的大蕭條,它幫助大清度過瞭鹹豐朝的最高危機,打開瞭同光中興的局麵。

  軍機處實係大清國運之所在,它既確保瞭皇權的絕對統一,又能高效率處理各類事務。

  如史學大師錢穆所說,軍機處作為皇帝私人秘書處,以密摺等形式形成秘密政治,使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如此成為瞭「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基礎。

  軍機處二百年,一筆厚重的曆史,一群齣類拔萃的人物,一堆有待挖掘的故事,一個全麵而真實的軍機處。
 
帝國黃昏的挽歌:一部透視晚清士人圖譜的另類史書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王朝興衰史,它避開瞭宏大的政治敘事與帝王將相的單一焦點,而是將鏡頭精準地對準瞭晚清(1840-1911)那個復雜而矛盾的“士人群體”——那些在王朝末路上掙紮、蛻變與衝突的精英階層。這是一部關於“人”的群像側寫,通過對數以百計的晚清士人的命運軌跡、思想嬗變與實際行動的細緻梳理,摺射齣一個龐大帝國在內憂外患中如何走嚮最終崩塌的深層肌理。 全書結構圍繞“三個維度”展開:“入局者”的掙紮、 “齣局者”的抉擇,以及“新局者”的碰撞。 第一部分:入局者——體製內的“溫水煮蛙” 這一部分聚焦於那些深植於傳統科舉製度、依靠現有官僚體係生存的士人。他們是舊秩序最堅定的維護者,但同時也是最先感受到體製僵化和外部衝擊的群體。 1. 儒傢教育的“最後一代”: 我們細緻描繪瞭以張之洞、李鴻章為代錶的洋務派士大夫的內心世界。他們並非不愛國,而是被儒傢“中體西用”的邏輯深深束縛。本書探討瞭他們在引進西方技術時所遭遇的係統性阻力——不僅僅是朝廷的保守,更是他們自身思維模式的局限性。例如,深入剖析瞭他們在籌辦海軍、建立實業時,如何被地方派係、宗族利益以及對“士人聲譽”的過分顧慮所掣肘。我們不把他們視為失敗者,而是視為一個被曆史洪流推嚮斷頭颱的“舊體製工程師”。 2. 地方豪強與鄉紳的“權力真空填充”: 太平天國運動和撚軍起義後,中央權威衰弱,地方士紳和團練領袖的權力空前膨脹。本章以地方檔案和私人信劄為依據,展現瞭這些“土皇帝”如何在“保衛鄉土”的旗幟下,行使著超越律法的權力,他們對地方經濟的壟斷,以及對任何可能威脅其既得利益的改革(如修鐵路、開礦山)所錶現齣的集體性抵製。這揭示瞭清末改革失敗的底層邏輯:權力早已分散到非中央控製的精英手中。 3. 睏守京城的“清流”: 探討瞭以翁同龢等清流派為代錶的文官集團。他們掌握著輿論和道德的高地,卻常常是行動上的“侏儒”。本書通過分析他們在甲午戰爭前後的朝堂辯論,揭示瞭道德批判如何取代瞭務實的戰略規劃。他們的清高,成為瞭阻礙體製快速反應的“精神壁壘”。 第二部分:齣局者——“棄儒返道”的十字路口 隨著國勢日衰,一部分士人開始意識到,僅靠修修補補已無濟於事。他們走齣瞭體製的保護傘,開始探索新的生存之道,或成為改革的急先鋒,或淪為曆史的旁觀者。 1. 早期維新派的“孤軍深入”: 聚焦於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早期思想形成過程。我們著重分析瞭他們如何將西方思潮與中國經典(如公羊學、今文經學)進行嫁接,從而構建齣既能迎閤傳統士人心理,又能推動變法的理論基礎。重點剖析瞭戊戌變法失敗後,這些“齣局者”的流亡生涯,以及他們如何從“體製內的改良者”轉變為“體製外的鼓動者”。他們對“士人身份”的焦慮,如何驅動他們對“國民身份”的構想。 2. 尋求齣路的實業救國者: 這一部分描繪瞭張騫、湯震 অভিষ等實業傢。他們是舊製下受過完整教育的精英,卻發現拯救國傢的希望在於開辦工廠、商會。本書詳述瞭他們在商業運作中如何受到官僚的盤剝、地方勢力的刁難,以及他們如何試圖用商業邏輯來對抗官場邏輯的睏境。他們的實踐,是士人角色嚮“資産階級先驅”過渡的艱難嘗試。 3. 留學潮中的思想斷裂: 考察瞭早批赴日、赴歐留學生迴國後的睏境。他們帶著先進的知識和激進的思想迴國,卻發現他們所受的教育與國內的政治現實格格不入。他們的銳利言辭往往被保守派視為“洪水猛獸”,他們的專業知識在僵化的官僚體係中得不到應用。這種“知識的溢齣”和“政治的內耗”,加速瞭他們對清廷的徹底失望。 第三部分:新局者——革命與建構的嘗試 晚清的最後十年,士人群體徹底分裂。一部分人走上瞭暴力革命的道路,另一部分則開始規劃後清時代的國傢建構。 1. 革命黨人中的“士氣”: 孫中山及其早期追隨者大多齣身於或受過傳統教育的士人傢庭。本書探討瞭在革命浪潮中,他們如何重新定義“忠君”與“愛國”的概念,將“士人責任”從輔佐君主轉嚮建立共和。我們分析瞭早期革命團體中,那些因科舉不順或對舊製絕望而轉嚮革命的知識分子的心態,他們將推翻清廷視為一種“士人最後的義舉”。 2. 預備立憲派的“最後一搏”: 細緻描繪瞭張謇、端方等立憲派士紳的努力。他們試圖在君主立憲的框架內,挽救帝國的最後體麵。他們對“議會政治”的理解,仍然深深烙印著傳統士大夫“諫議”的思維模式,而非現代政黨政治的運作邏輯。本書展示瞭立憲派如何被清廷誤用,最終在辛亥革命的爆發中,成為一個尷尬的“中間力量”。 3. 終結與遺産: 最終,本書通過對辛亥前後士人群體的分化與消亡,來總結大清的覆亡。這不是帝王的失敗,而是支撐帝國運行瞭數百年的“士人-官僚-科舉”結構徹底失去瞭適應能力。這些曾經主宰國傢精神與政治的人群,要麼被革命的洪流吞噬,要麼在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中散落天涯,他們的掙紮與選擇,構成瞭晚清最真實也最沉痛的集體畫像。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更貼近曆史肌理的視角,通過對個體精英命運的解剖,來理解一個偉大文明在麵對“現代化”時的集體性焦慮、矛盾與最終的悲劇。它是一部關於“精英精神危機”的史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袁燦興


  江蘇靖江人,曆史學博士,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社會史,著有《中國鄉賢》《國際人道法在華傳播與實踐研究》《湘軍淮軍》等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雍乾盛世

「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秘密在於軍機處的三個字:「勤」、「速」、「密」。 雍正憑藉軍機處「以一人治天下」,同時也將重擔放在肩頭。
在乾隆皇帝時,軍機處徹底成為瞭皇帝的左右手,軍機大臣徹底成為瞭皇帝的高級秘書。自創設後,軍機處對保密工作格外重視,但軍機處在人事製度上的弊端,決定瞭很難避免洩密。雖然乾隆屢屢整頓,但軍機處洩密事件卻是層齣不窮。

「一人治天下」的夢想
軍機處奠基者張廷玉,一世殊榮,晚景不保
被斬的首席軍機訥親、謹慎保身的傅恆
軍機章京榮辱路,機會就是風險
貪腐軍機於敏中與太監洩密案

第二章    嘉道蕭條

嘉慶對於軍機處的係列改革,起到瞭撥亂反正之效,使皇權得到瞭加強,也使軍機處在製度與法律上被確認下來。但在統治上,嘉慶篤信守成,既然官員任用機製不能變革,選用的多數還是庸碌之徒。當運動式的反腐結束之後,官員們照樣貪汙。既然不能開源節流,國庫照樣還是拮據。當歐洲開始工業革命時,清國還在原地踏步。
平心而論,道光可能平庸,但他絕不昏庸;他也想有所作為,卻無能為力。他無法開源節流,那就勒緊腰帶,節儉治國。他也無法大力改革,隻能小心翼翼,清靜無為

和珅的竄起與跌倒
嘉慶新政春風、軍機處重訂規則
庸懦無膽道光帝配上木訥宰相曹振鏞
善於揣測皇上心意,保守無為的「秦檜再世」穆彰阿
禁煙引發的黨爭、三韆年未有之變局

第三章    苦命鹹豐

鹹豐登基之後,朝中格局,又是一番大變,軍機處也被重新洗牌。在祁寯藻主持下,軍機處作瞭新一輪的整頓。此次整頓共涉及九項內容,涉及軍機處的各種具體事務。由此次軍機處整頓的內容來看,主要涉及的還是保密事務。自雍正七年軍機處創設以來,每個皇帝都對軍機處的洩密事件加以打擊整頓,可還是無法根絕軍機處洩密。
常有史學傢雲鹹豐為苦命天子,一個十九歲的青年,繼承瞭無限的權力,而前代帝王所積纍下的無數問題,在他登基時全部爆發,鹹豐打破祖先定下的規矩,讓弟弟恭親王奕訢入軍機處,擔任首席軍機大臣。
肅順崛起之後,在政壇一方麵打擊滿人大員,另一方麵則予漢人督撫以大力支持。從長期曆史來看,地方督撫崛起,漢人大臣勢力擴張,將在以後的曆史中完成終結滿人的統治。

鹹豐大洗牌、穆黨失勢落馬
整頓軍機、無奈而退祁寯藻
不知兵、無將略的欽差大臣賽尚阿
內憂外患,親王破例再入軍機
架空軍機,奏摺著與肅順看
兵敗如山倒,英法聯軍帶來的變局
熱河密劄與辛酉政變

第四章    同治中興

同治一朝在後世的標簽是「中興」:一是鎮壓瞭太平天國與各地的起義,二是由洋務運動而開啓瞭求富求強之路。至於同治帝,他在整個同治中興中無足輕重。
慈禧野心勃勃,善於玩弄權術﹔奕訢控製瞭內府、外廷、宗室,其權力之大,為清代前所未有。
辛酉政變之後,文祥協助恭親王辦理洋務,主要有幾個創舉:一是參與創設總理衙門,二是開辦並扶持同文館。同治一朝,雖然邊境屢屢起釁,終究未釀成影響國運的大戰,也是文祥主持總理衙門之功。

同治元年:兩宮垂簾、權集恭王
洋務運動與文祥之嘆
總理衙門:影子軍機處
慈禧奪權,叔嫂決裂
帝師清流:李鴻藻守孝風波
同文館之爭:既是衛道也是政爭
天津教案:恭王(洋務派)與醇王(清流派)的鬥爭
「此位讓爾如何?」--摺騰皇帝同治

第五章    南北黨爭

光緒朝前期,軍機處中形成南北兩黨,南以瀋桂芬、王文韶為中心,北以李鴻藻為中心,雙方展開爭鬥。在清流的輔助之下,李鴻藻最終鬥敗南黨,在軍機處中獨大。清流之肆虐,既是軍機處內部分歧,彼此傾軋,遂利用清流為鬥爭工具,也是慈禧特意縱容,以分化瓦解,利於政治操控的結果。

軍機處新人:一枚油浸枇杷
從政爭到黨爭:瀋桂芬惡鬥榮祿
李鴻藻與翰林清流齣擊
怪老頭左宗棠入樞
雲南報銷案:南黨大挫敗

第六章清流求戰

自奕訢去職之後,軍機大臣們惟慈禧心意是從,慈禧獲得瞭無可挑戰的地位。晚清亂局,慈禧擅權,實肇始於甲申。
由甲申而有甲午朝局之變,由甲午而有戊戌政局之變,由戊戌而有庚子之變,由庚子而有辛亥革命之變,大清的命運由此而定。

甲申易樞:恭王再退,慈禧擅權
揣摩上意,太後心腹孫毓汶
甲午分歧、敗戰賠款
變法的祭品:戊戌四章京

第七章清末亂局
 
光緒朝軍機處內紛爭不斷,前有瀋桂芬、李鴻藻之爭,再有翁同龢、孫毓汶之爭,到瞭末期,又有奕劻、瞿鴻禨之爭。丁未廢除科舉的政潮,也夾雜著直隸總督袁世凱與兩廣總督岑春煊的紛爭
自庚子變亂後,在內外壓力之下,清廷不得不錶態,將推行改革。至於改革如何推行,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清廷不能預測。改革涉及到哪些實際內容,清廷也很模糊。
皇權難敵民意,宣統三年(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初十,責任內閣成立,軍機處告彆曆史舞颱。

慈禧的權術與對八國開戰的決策
兩宮狼狽西狩、軍機處在西安
死榮祿,生奕劻:不好打的慶親王
廢除科舉,丁未政潮
遲來的張之洞,勉力抑製滿人親貴
民意高張,資政院肉搏軍機處
皇權末路:責任內閣取代軍機處
京華煙雲:一名軍機章京的追憶

參考書目

後記
 

圖書序言

前言

  中國曆代皇帝所麵臨的一個問題是,他們必須集中權力,以確保皇權獨尊;但他們又必須適度放權,以讓臣子去處理紛繁復雜的事務。在分權與集權之間,如何做好平衡,是考量皇帝執政能力的重要標準。

  雍正登基之後,培養親信大臣,打擊朋黨,整頓吏治,又在思想領域打擊異端,爭奪輿論陣地,宣傳清廷統治的閤法性。在這一過程中,雍正已開始構思創設一個政治機構,這個政治機構專屬於皇帝,由皇帝任命,唯皇帝是從。這個政治機構必須效率極高,又具備保密性,但卻沒有專屬府衙,也沒有專門官吏。它既能滿足皇帝集權的需要,又能高效地處理軍政,控製思想,預防朋黨。雍正七年,帶著這個機構的藍圖,在張廷玉的輔佐下,雍正一手創設瞭影響清朝國運、主持清朝大政一百八十三年的軍機處。

  軍機處創設後,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被徹底架空,皇權一統,乾綱獨斷。軍機處的負責人軍機大臣,由皇帝挑選內閣中的滿漢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等親信大臣擔任。雖然名義上到軍機部上班是兼職,但基本上軍機大臣都在軍機處辦公。而自軍機處設立後,軍國大事概由軍機處負責。用兵時,由軍機大臣決定戰略方針,皇帝批準之後,再以諭旨發往前方。前方將領的請示,經由軍機處討論,奏報皇帝批準後,再發往前方執行。至於用兵時的兵馬糧秣、山川地形、人文地理之類,概由軍機處主持策劃,這便是後世參謀本部的雛形瞭。

  在重要案件上,軍機處能越過刑部,取得法律執行權。軍機處審理案件,一種是由軍機大臣單獨審訊,將被審者押到內務府公署或步軍統領衙門內接受審問。另一種則由軍機大臣會同刑部審訊。案件涉及的都是當朝大員,故而交給軍機大臣來處理。軍機大臣還可以推薦重要職位官吏,從六部尚書到各省督撫,乃至地方官員,由軍機大臣開列名單,交給皇帝選擇。

  軍機大臣權勢雖重,但伴君如伴虎,這也是份高風險的職業。軍機處的奠基者張廷玉不過因為上書乾隆,請他對自己配享太廟的資格做個保證,就招惹乾隆雷霆大怒,不得安生。訥親在金川前綫,久戰無功,乾隆本來要讓他去邊疆充軍贖罪,不想因為他私底下的幾句牢騷話而送掉瞭自己的性命。鹹豐朝首席軍機大臣賽尚阿,受命前往廣西鎮壓太平軍。齣徵之前,他自知要倒楣,竟然一路哭著齣京。

  軍機大臣之中,能長期坐穩,安享富貴榮華的,不外謹慎持身、不結黨營私之人。嘉慶朝擔任瞭十幾年首席軍機大臣的慶桂,性格平和,在中樞數十年,規規矩矩,不敢有絲毫逾越,毫無過失,一口氣乾到瞭七十九歲纔退休。當時人認為他過於謹慎,近於迂腐,可嘉慶卻始終信任並重用他。被稱為「三百年第一福氣之人」的潘世恩,該說話時就說話,該磕頭時就磕頭,該閉嘴時就閉嘴,得享高夀,終身平安,後世子孫文章都做得好,孫子潘祖蔭還考中瞭狀元。潘世恩的蘇州同鄉彭蘊章,鹹豐朝首席軍機大臣,老前輩潘世恩的那套功夫學不來,乾脆一言不發,官場人送外號「彭葫蘆」,也能做個太平宰相瞭。

  軍機大臣之外,軍機章京是軍機處中不可忽視的角色。軍機章京的工作極多,如擬定諭旨、隨軍機大臣齣差、參與審理案件等等,這些工作中,最為重要的是擬定諭旨。本來擬定諭旨是軍機大臣的任務,經過實際操作之後,這份工作也被轉給瞭軍機章京。將草擬諭旨的工作轉給軍機章京,一方麵,有助於提高軍機章京們的積極性,給他們發揮纔華的機會,以嚮皇帝、嚮軍機大臣們證明自己的纔能。另一方麵,也有利於軍機大臣專一於軍政事務,提高軍機處的工作效能與品質。就皇帝而言,也樂於看到軍機章京們起草諭旨,這樣可以適度分權,避免軍機大臣大權獨攬的現象齣現。

  軍機章京雖不似軍機大臣那樣聲名顯赫,標榜於史冊,但他們在當時職責重大,擔任撰寫諭旨,整理政令、檔案工作,並因其職位之重要,而在官場中可獲得更多的升遷機會。從軍機章京走齣來的首席軍機大臣就有訥親、阿桂、慶桂、文孚、賽尚阿、穆蔭、彭蘊章等人。據統計,清代由漢軍機章京升為軍機大臣者有三十三名之多。軍機章京們在政治上的輝煌前途,也吸引瞭更多的人纔投身其中,並視軍機章京一職為人生的榮耀。

  總體而言,軍機處雖然有權勢過人如和珅者,卻從未能對皇權形成任何製約,更遑論威脅。軍機處它不是正式的機構,軍機大臣不是正式的官銜,既可以說它有權,也可以說它無權。隻有皇帝最信任的大臣,纔能入軍機處。而在軍機處之中,軍機大臣所處理的一切事務,都是皇帝交付的,他們隻是皇權所操控的木偶,並不具備任何主動性。在軍機處的曆史上,從來沒有齣現過皇權與相權激烈對抗的現象,也從來沒有軍機大臣的權勢囂張到不可控製的程度,這可以說是軍機處最成功的地方。

  軍機章京們曾發齣豪言:「起傢詞賦皆先澤,報國文章在此身。書生蠅頭鑽故紙,不輸沙場斫賊刀。」軍機大臣又是些什麼樣的人物?他們對待新事務的態度又是如何?軍機處日常如何運作?軍機大臣與軍機章京們的心態又是如何?曾影響大清國運的軍機處,在清末時節能否經得起曆史的考驗?

  曆經一百八十三年的軍機處,一筆厚重的曆史,一群齣類拔萃的人物,一堆有待挖掘的故事,在《如何以一人治天下》之中,我將努力給讀者朋友們展示一個全麵而真實的軍機處。

  「一人治天下」的夢想

  紫禁城的乾清宮廣場西側,靠近隆宗門,有一排簡陋的平房。與金碧輝煌的宮殿相比,它頗顯寒酸,遊客們也大多會忽略它。然而,彆看它不起眼,它卻是大清帝國一百八十餘年的決策中樞。

  它就是軍機處。

  軍機處為清朝獨有,首創者乃雍正皇帝。雍正為何要設立這麼一個「中央軍事領導小組」?根本原因是想有效發揮君主集權的優勢,而導火綫是一場發生在帝國西北邊陲的戰爭。

  事情起於雍正二年(公元一七二四年),青海和碩特濛古首領羅蔔藏丹津叛亂,被年羹堯、嶽鍾琪蕩平。羅蔔藏丹津逃亡準噶爾。準噶爾是清廷的老對手瞭。康熙皇帝都披掛上陣,三次禦駕親徵準噶爾。

  雍正四年,內政整肅完畢,皇帝準備對準噶爾用兵。

  雍正七年,戰爭爆發。軍情如火,需立即處理,且必須保守秘密。但當時的政治機構卻不盡人意。清承明製,以內閣為國傢行政中心。內閣設於紫禁城太和門外的文淵閣附近,而雍正皇帝在養心殿處理政務、就寢,兩者相距一韆餘米。宮禁重重,手續繁多的處理流程,極易延誤時機;而軍報到京,先經內閣,也容易洩露機密。於是雍正以需要一個密近的處理機關為藉口,在隆宗門一帶的牆根搭建瞭一排平房,始稱軍需房,後改稱軍機房,又改稱軍機處,遴選心腹允祥、張廷玉、蔣廷錫三人秘密辦理軍務。

  打開故宮地圖就能發現,隆宗門位於乾清門廣場以西,正北麵就是雍正皇帝的寢宮——養心殿,兩者相距不足五十米。一韆米到五十米,從內閣到軍機處,距離的縮短意味著政務處理的快捷,也意味著權力嚮皇帝集中。

  軍機處的房子,和宮牆之間有兩米空隙。據說這裏曾有一條通往養心殿的專用通道。這條路穿過宮牆,經過禦膳房,直達養心殿。如今在禦膳房的宮牆,依然留有通道的痕跡。心急的雍正皇帝將軍務處理中心遷到自己附近還不夠,還要鑿齣一條便捷往來的孔道。雍正的亟亟求治之心,乾綱獨斷之望,顯露無遺。

  西北戰事結束後,雍正並未撤銷軍機處,反而在第二年增設辦理文書事務的「小軍機」——軍機章京;雍正十年,又鑄軍機處印信,儲於大內。一個臨時機構,為何能存在如此之久,影響如此之大?因為皇帝憑藉軍機處,掌握瞭「乾綱獨斷」的技術,破解瞭集權統治的難題。

  創設軍機處,既是對準噶爾用兵的需要,也是集中權力的需要。軍機處創設之後,早先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徒具虛名,議政王大臣成瞭虛銜,無應辦之事,有名而無實,在乾隆年間最終被裁撤。南書房雖仍為翰林入值之所,但已不參與政務,主要負責文辭書畫。但入南書房行走卻一直是清代士人心中的最大榮耀,皇帝也常讓親信大臣入南書房作為奬勵。

  雍正帝養心殿的西暖閣,是雍正皇帝處理政務,批閱奏章的地方。牆壁上懸掛著一副雍正手書的對聯,十分醒目: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皇帝不加掩飾地錶達瞭他對集權的渴望。那麼,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秘密在於軍機處的三個字:「勤」、「速」、「密」。雍正追求高效。軍機處一成立,雍正皇帝就規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須在當天完成。即便一天的奏摺多達幾百件,也必須連夜處理完畢。皇帝如此嚴格要求,軍機大臣的工作就很辛苦瞭。

  王文韶是清末的一位軍機大臣。在他的日記中,留下瞭軍機大臣辛苦工作的記錄。每日寅時初(淩晨三點)天還沒亮,王文韶就要入值軍機瞭。光緒七年的元旦,他淩晨二點就到瞭值廬(軍機處所在地),直到早晨七八點纔能稍微緩一口氣,休息一下。夜裏辦公腹中飢餓,軍機大臣們會在離傢前先吃好夜宵。皇帝也考慮得很周到,軍機處辦公室的門廊下,總會擺放著一盤盤燒餅油條,供大臣們充飢。

  淩晨三點,紫禁城內一片漆黑,唯有軍機處值廬中燈火通明。不過,最辛苦的人不是軍機大臣,而是負責撰擬諭旨和管理檔案的軍機章京。軍機處成立後,權責日重。舉凡政治、軍事、經濟、外交事務,莫不經過軍機處,單憑幾個軍機大臣已經處理不過來瞭。於是軍機處成立的第二年,就增設軍機章京。起初軍機章京無定額,從內閣中書、筆貼式等官員中選調。

  嘉慶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起,定軍機章京滿漢各十六人,分為滿漢各兩班。每班的領頭稱為「達拉密」,由他領著章京們在軍機處值班。通常情況下,滿漢章京輪流值日,每班值兩日。即便是大年初一,軍機處也要當差入值。

  軍機處最強調效率與速度。軍機大臣的工作流程,生動地展示瞭這裏的「速度與激情」:軍機大臣入值後,約莫五六點鍾,天剛濛濛亮,就要去養心殿麵見皇帝,聆聽皇帝對政務的處理意見,這叫「承旨」。皇帝在徵詢軍機大臣對政務的意見後下達指示,軍機大臣就會急匆匆趕迴五十米以外的軍機處,將皇帝的意思「述旨」給軍機章京,章京們走筆如飛,執筆「擬旨」。軍機大臣拿著擬好的諭旨,再趕迴養心殿報皇帝批準。一來一去,不過一個時辰,許多政務就處理完瞭。

  軍機大臣是跪著「承旨」的。久跪辛苦,大臣們總結瞭一些小竅門。比如說他們會在膝蓋處的圓夾布中置棉絮為襯裏,這樣跪著就不疼瞭。為瞭免除終日長跪,軍機大臣們還練就瞭簡明扼要的本事:無論事情多復雜,一定三句話內講完,免得皇帝再問。皇帝批文封好後,就會加蓋軍機處大印,並寫明驛遞日行裏數,交給兵部發驛馬傳遞,或每日行四五百裏,或六百裏加急,飛奔的駿馬帶著皇帝的批文,在帝國的驛道上絡繹不絕。憑著這套交通係統,中央集權的觸角伸嚮帝國各方。

  「密」,是軍機處的最大特點。軍機處成立後,雍正三令五申地告誡屬下「臣不密則失身」的道理,並規定軍機處外麵由護軍把守,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太監宮女,都嚴禁私入。甚至服務人員,也規定必須是十五歲以下不識字的小太監,稱為「小麼童」,十五歲之後,就立刻換新人。而占軍機處文書大宗的「廷寄」,與文武大臣嚮皇帝呈遞的「奏摺」,更是改變瞭古代中國長期以來的公文慣例。

  今天,「上朝批摺子」是人們對皇帝工作的主要印象。殊不知,清代之前的皇帝,是「不批摺子」的。奏章擺在皇帝案頭,需經過復雜的流程。以明朝為例,當時地方各省及中央各部的上行公文,若有關公事的,叫「題本」;有關私事的,叫「奏本」。這些「本」首先要匯總到相當於行政院秘書處的通政使司,然後交給內閣。內閣先「票擬」附上處理意見,與奏本一同送達皇帝審批。皇帝用硃筆寫下意見後再發給內閣執行,這叫「批紅」。

  明朝中葉後,皇帝對政務懈怠,往往將「批紅」權力交予司禮監,讓首席秉筆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作「硃批」。明朝這套政務處理流程,雖然開瞭太監參與朝政的後門,也對皇權形成瞭製約。因為內閣首先閱覽奏章,在皇帝過目之前,就擬定瞭意見。即便皇帝駁迴瞭內閣的「票擬」,內閣也會想法子補救。慢慢地,內閣首輔變成事實上的宰相。如果他與首席秉筆太監關係密切,且皇帝年紀幼小,那麼,決策權就掌握在內閣首輔手中。例如萬曆年間的張居正,屬下官員上「奏本」,內閣依張居正的意思「票擬」,政治盟友馮保控製的司禮監再「批紅」,「萬曆新政」就這樣雷厲風行地推行開瞭。

  為瞭避免自己被內閣濛蔽,康熙中期發明瞭奏摺製度——皇帝親信秘密地直接呈遞報告,皇帝通過秘密報告,掌控全域。奏摺繞過瞭內閣,這保證皇帝不受乾擾地貫徹自己的意誌,實現權力集於君主一身。

  雍正完善瞭奏摺製度。他不僅將有權寫摺之人擴展至大學士、各省督撫、藩、臬、提、鎮,也在保密措施上下足瞭功夫。首先,密摺均直達禦前,中間不經過任何人轉手;而且密摺隻能由皇帝一個人批閱,即便是軍機大臣也不能過目。

  在《硃批諭旨》前言中,雍正自得地說:「此等奏摺,一字一句皆齣朕之心思,無一件假手於人,亦無一人贊襄於側。」大臣與皇帝之間的密摺與硃批,由特製匣子傳遞。大臣與皇帝一人一把鑰匙,除此之外,沒有人能夠打開匣子。即便如此,雍正還要諄諄叮囑臣下不要洩露密摺內容。鄂爾泰是雍正最信任的寵臣之一,雍正在給鄂爾泰的侄子鄂昌奏摺的硃批中告誡他,「不可令一人知之,即汝叔鄂爾泰亦不必令知。」就是硃批過的奏摺,雍正依然不放鬆,還下旨要求具奏人在一定時間內交迴宮中保存,本人也不得抄錄留底,否則嚴懲不貸。

  那麼,硃批後的奏摺是如何到達具奏人手中的呢?靠軍機處。軍機處收到硃批奏摺後,先由軍機章京將奏摺連同硃批謄寫一遍,加以保存;原件則密封裝好,直接傳給上摺大臣。有些摺子,皇帝當天沒有考慮周全,就「留中」不發;另一些極為機密的,隻錄「另有旨」,連副本也不保存。

  雍正靠密摺瞭解下情,推行新政,震懾臣下,清明政治。舉凡氣候、糧價、養廉、水利等,密摺是無所不包。除瞭這些,精力充沛的雍正還喜歡插手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大臣也望風希旨,投其所好。雍正六年六月,河南府孟津縣居民翟世有,撿到陝西棉花商人秦泰一百七十兩銀子,沒有私自獨吞。時任河南山東總督的田文鏡在奏摺中嚮雍正陳說此事,皇帝批示,這是田文鏡你教化有方,真是國傢的祥瑞,朕很高興。由於地方大員多有密摺具奏之權,雍正樂得他們互相牽製,相互監督。王紹緒由鄂爾泰舉薦齣任廣州提督,雍正擔心他過於「善柔,行小惠沽名釣譽」,於是讓廣州將軍石禮哈監察王的錶現。在接到石禮哈「王紹緒念念不忘聖恩,勤於辦事」的迴奏後,雍正依然疑慮重重,又詢問瞭兩廣總督、署理廣州巡撫的意見。得到廣州巡撫傅泰的肯定意見後,方纔罷瞭。

  任命一位廣州提督,就要耗費皇帝如此的心神。在天威罩頂的震懾下,雍正力推的新政,如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等,也轟轟烈烈地推行下去瞭。自雍正朝始,密摺政治成為清朝政治的主流。軍機處扮演樞紐的作用,對於大清帝國走嚮盛世,功莫大焉。

  雍正憑藉軍機處「以一人治天下」,同時也將重擔放在肩頭。清朝皇帝普遍勤政,而雍正是其中最突齣的。雍正四年五月,皇帝在上諭中感慨地說道,皇考每日上朝,已經是勤政的楷模瞭;而朕,每天從清晨工作到深夜,又有過之。白天,雍正帝接見大小官員,披覽章奏;晚上在青燈下,還要閱讀各地的密摺,多至二三十件。

  據統計,雍正當政十三年,至少批閱過奏摺兩萬兩韆餘件,題本十九萬餘件,寫下瞭韆餘萬字的批語。與他的父親和兒子不同,雍正從未南巡錦綉江南、圍獵木蘭圍場。除瞭生日放假一天外,他就是一架工作機器。君主集權的背麵就是放棄休息、勤於政事。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帝暴死於圓明園,大位傳給寶親王弘曆,新帝年號乾隆。在乾隆皇帝時,軍機處徹底成為瞭皇帝的左右手,軍機大臣徹底成為瞭皇帝的高級秘書。
 

圖書試讀

第七章   清末亂局

光緒朝軍機處內紛爭不斷,前有瀋桂芬、李鴻藻之爭,再有翁同龢、孫毓汶之爭,到瞭末期,又有奕劻、瞿鴻禨之爭。丁未廢除科舉的政潮,也夾雜著直隸總督袁世凱與兩廣總督岑春煊的紛爭

自庚子變亂後,在內外壓力之下,清廷不得不錶態,將推行改革。至於改革如何推行,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清廷不能預測。改革涉及到哪些實際內容,清廷也很模糊。

皇權難敵民意,宣統三年(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初十,責任內閣成立,軍機處告彆曆史舞颱。

慈禧的權術與對八國開戰的決策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維新派失勢,光緒也被軟禁。光緒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九月初一,慈禧下詔,令各省選進名醫,幫光緒看病。海內外流言紛紛,稱光緒已被謀害。

光緒得病消息傳齣後,外界風傳光緒已死,英國公使竇納樂多次嚮清廷打探。九月初二,慶親王奕劻嚮他傳達消息,光緒還活著。竇納樂則錶示,要消除外交界的疑慮,最為有效的辦法是請一個外國醫生幫光緒看病。

九月初四,清廷請法國使館醫生幫光緒看病,並齣具證明,光緒「病勢無大礙,惟患血虛之癥」。而在前一天,清宮廷醫生也為光緒做瞭詳細檢查,並將結果提供給瞭各國。

日本外務省檔案中有詳細記錄:「肝腎久虧,脾胃均弱。有時頭暈耳鳴,口渴咽喉乾,腰痛腿膝無力麻木。神倦喜臥,小便頻數,色白而少,氣怯懶言。麵色晃白,夜夢聞金聲則遺精或滑精。不能久坐或久立,不耐勞。」

中西醫診斷大緻相符,光緒身體並無大恙。

光緒得病後,外界不知其病情如何,而光緒身體狀況又牽涉到權力之爭,一時流言四起。

麵對著外界沸沸揚揚的議論與猜測,光緒體虛及無後成為清室最頭疼的問題。剛毅、徐桐、啓秀等大臣乘機謀劃廢黜光緒,另立新君。

徐桐是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者,曾做過同治皇帝的師傅,不把光緒放在眼裏,暗地裏稱其為「漢奸」。光緒也對徐桐大為不爽,從光緒十三年到光緒二十四年間,隻召見過徐桐一次。徐桐政治上的同盟者是剛毅。剛毅是滿人,極其痛恨漢人,但卻與漢人徐桐親近。光緒則不喜滿人,認為滿人不中用。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復雜性。作者並非簡單地講述故事,而是通過對一群關鍵人物的深入研究,為我們揭示瞭清朝興衰的內在邏輯。我被書中對權謀的描繪深深吸引,那些唇槍舌劍的朝堂辯論,那些暗流湧動的宮廷鬥爭,都讓我看得津津有味。同時,我也被書中人物的命運所打動,他們的智慧、他們的選擇,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是由無數個個體故事匯聚而成的,理解瞭這些個體,纔能更深刻地理解曆史。

评分

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時代,必須先理解那個時代的關鍵人物。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個願望。作者以“軍機群像”為切入點,深入剖析瞭清朝從興盛到衰落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以及在這些節點上,那些掌握著國傢命運的人物,他們是如何思考,如何決策,又是如何一步步將國傢引嚮不同的方嚮。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描繪,那種細膩而深刻的刻畫,讓我看到瞭曆史人物的另一麵,他們並非是高高在上的神明,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局限的凡人。這種理解,讓我對曆史的認識,更加人性化,也更加深刻。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是巨大的,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對清朝曆史的認知。作者以獨特的視角,通過對一群重要人物的細緻描繪,揭示瞭清朝從盛世走嚮衰亡的復雜過程。我被書中對權力運作的精妙分析所摺服,那些令人拍案叫絕的政治博弈,那些充滿智慧的權謀鬥爭,都讓我看得熱血沸騰。同時,我也被書中人物的命運所觸動,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掙紮,都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殘酷與無奈。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充滿瞭變數和可能,而那些關鍵人物,正是推動曆史車輪前進的重要力量。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深入探索瞭清朝的曆史迷宮。作者的敘事流暢而富有張力,他能夠將宏大的曆史事件與人物命運巧妙地結閤起來,讓我看得如癡如醉。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細節的把握,那些微小的事件,那些不起眼的言語,都可能成為揭示曆史真相的關鍵。通過對“軍機群像”的解讀,我看到瞭一個王朝如何從輝煌走嚮沒落,也看到瞭在這背後,個體力量的巨大影響。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性和智慧的生動畫捲。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部精彩絕倫的電影,畫麵感十足,人物性格鮮明,情節跌宕起伏。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個鮮活的曆史人物,他們的智慧、他們的野心、他們的無奈,都躍然紙上。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看到瞭他們是如何在復雜的政治鬥爭中周鏇,又是如何一步步推動著曆史的走嚮。書中對於權力的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在任何時代,權力的運作都充滿瞭智慧與挑戰。這種閱讀體驗,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故事,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情節。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走嚮,並非是偶然,而是由無數個關鍵人物的決策所共同塑造的。作者以“軍機群像”為綫索,為我們展現瞭一個王朝的興衰史,讓我看到瞭在權力的漩渦中,個體是如何掙紮,又是如何做齣選擇的。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人物性格的刻畫,那些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我仿佛看到瞭活生生的人,他們的優點,他們的缺點,他們的矛盾,都真實地展現在我麵前。這種閱讀體驗,讓我對曆史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親切感和共鳴感。

评分

一本引人入勝的史書,讓我對中國曆史上那個輝煌而又復雜的王朝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生動的人物刻畫相結閤,仿佛將我帶入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朝臣們的細緻描繪,他們不僅僅是曆史書上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智慧、有權謀,甚至也有七情六欲的個體。通過這些“軍機群像”,我看到瞭一個王朝如何從崛起走嚮衰落的復雜軌跡,以及在這背後,個體命運如何與時代洪流交織在一起。書中對權力運作的剖析,對政治博弈的展現,都讓我拍案叫絕,也引發瞭我對當下社會某些現象的深刻反思。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細節,獲得新的感悟,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其深度和廣度遠超我的想象,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评分

我原本以為自己對清朝曆史已有一定的瞭解,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解讀一群關鍵人物的決策與互動,揭示瞭大清王朝內部錯綜復雜的權力結構和發展邏輯。那種“一人治天下”的錶象背後,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角力與權衡,這本書為我們展現得淋灕盡緻。書中對於人物性格、處事方式以及他們決策背後動機的刻畫,都細緻入微,仿佛讓我置身於他們之中,親曆那些改變曆史走嚮的時刻。讀來既有身臨其境之感,又有撥雲見日之爽。那些曾經模糊的影像,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鮮活立體,那些看似尋常的事件,也因為有瞭人物的視角而充滿瞭戲劇張力。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並非是簡單的因果鏈條,而是無數個體選擇與碰撞的復雜集閤,理解瞭這些個體,纔更能洞悉曆史的本質。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政治史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無疑是我近年來讀到的最令我震撼的一部作品。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一個時代的風貌,描繪齣人物的內心世界。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對於政治運作的洞察力,他能夠從細微之處發現端倪,並從中抽絲剝繭,揭示齣隱藏在錶麵之下的權力遊戲。那些曾經在曆史教科書中被一筆帶過的事件,在這本書裏卻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讓我看到瞭事情的另一麵。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清朝的理解,已經遠遠超越瞭課本上的知識,有瞭一種全新的、更立體的認知。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智慧的啓迪,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花費瞭大量時間去思考和咀嚼的書。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他並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分析,引導讀者自己去發現曆史的真相。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曆史細節的挖掘,那些不為人知的軼事、奏摺中的字句,都被作者賦予瞭生命,成為瞭解讀曆史的重要綫索。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迴味書中的某句話,或者某個場景,然後去思考,如果當時他們做瞭不同的選擇,曆史又會走嚮何方?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不僅僅是在“讀”曆史,更是在“思考”曆史。書中對於“軍機群像”的聚焦,讓我看到瞭在宏大的曆史進程中,個體是如何扮演著重要角色的,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局限,都深深地影響著王朝的命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