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傢史書美「華語語係研究」(Sinophone studies)最新成果
討論華語語係的概念、使用、方法與實踐
探討其曆史內容、語言的多樣性與作為理論的潛力
史書美最新論著《反離散:華語語係研究論》提齣瞭華語語係研究關注位處民族國傢地緣政治以及霸權生産邊陲的華語語係文化,其焦點放置在因三個曆史過程而形成的華語語係社群:大陸殖民、定居殖民、以及遷徙/移民。
華語語係研究瓦解自民族國傢興起後語言、文化、民族與國籍之間形成的等價鏈,透過思考在地生産的獨特華語語係文化文本,探索中國與中國性、美國與美國性、馬來西亞與馬來西亞性、颱灣與颱灣性等邊緣如萬花筒般多變且具創造性地重疊交錯。
《反離散:華語語係研究論》認為華語語係文化的形成包含許多不同標記,語言標記通常可作為其他隱含差異的縮影,因此對漢語族語係語言的基本知識是必要的。華語語係的概念顯現聲音和書寫上的多語性。例如華語語係香港文學藉由創造新興用語和文字,長期協商於粵語與北京話之間;主流華語語係颱灣文學則是河洛語和北京話協商的場域,文字上也每有創新;華語語係馬來西亞作傢和文化工作者在文本和電影對白裏應用粵語、福建話、潮州話、北京話等不同元素的聲音和文字。因此,華語語係不隻多音(polyphonic),也多文字(polyscriptic)。此外,華語語係的概念不僅錶達語言的多樣性,同時也凸顯這些語言在特定地點與當地非華語的各種語言在地化與混雜化的過程。迴族雖被視為中國境內漢化最深的少數民族,但華語語係迴族作傢仍常使用或藉助阿拉伯語。以華語語係新加坡文學為例,作傢們將各種華語和馬來語、英語,有時甚至和坦米爾語交混。同樣地,華語語係美國文學是一個已經存在超過百年的文學傳統,早年以粵語寫成,近年則更多標準漢語的運用,其長久以來的隱性或顯性對話者為位居主流語言的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