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家史书美「华语语系研究」(Sinophone studies)最新成果
讨论华语语系的概念、使用、方法与实践
探讨其历史内容、语言的多样性与作为理论的潜力
史书美最新论着《反离散:华语语系研究论》提出了华语语系研究关注位处民族国家地缘政治以及霸权生产边陲的华语语系文化,其焦点放置在因三个历史过程而形成的华语语系社群:大陆殖民、定居殖民、以及迁徙/移民。
华语语系研究瓦解自民族国家兴起后语言、文化、民族与国籍之间形成的等价链,透过思考在地生产的独特华语语系文化文本,探索中国与中国性、美国与美国性、马来西亚与马来西亚性、台湾与台湾性等边缘如万花筒般多变且具创造性地重叠交错。
《反离散:华语语系研究论》认为华语语系文化的形成包含许多不同标记,语言标记通常可作为其他隐含差异的缩影,因此对汉语族语系语言的基本知识是必要的。华语语系的概念显现声音和书写上的多语性。例如华语语系香港文学借由创造新兴用语和文字,长期协商于粤语与北京话之间;主流华语语系台湾文学则是河洛语和北京话协商的场域,文字上也每有创新;华语语系马来西亚作家和文化工作者在文本和电影对白里应用粤语、福建话、潮州话、北京话等不同元素的声音和文字。因此,华语语系不只多音(polyphonic),也多文字(polyscriptic)。此外,华语语系的概念不仅表达语言的多样性,同时也凸显这些语言在特定地点与当地非华语的各种语言在地化与混杂化的过程。回族虽被视为中国境内汉化最深的少数民族,但华语语系回族作家仍常使用或借助阿拉伯语。以华语语系新加坡文学为例,作家们将各种华语和马来语、英语,有时甚至和坦米尔语交混。同样地,华语语系美国文学是一个已经存在超过百年的文学传统,早年以粤语写成,近年则更多标准汉语的运用,其长久以来的隐性或显性对话者为位居主流语言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