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屏东学:认识论、社会结构与社区营造

迈向屏东学:认识论、社会结构与社区营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屏东学
  • 地方学
  • 社区营造
  • 社会结构
  • 认识论
  • 台湾研究
  • 人文地理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城乡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的内容由在地国立屏东大学的教授们,与一群关心在地文史的工作者,多年来默默地耕耘,组织自发性的研究社群,从可参考的地方文史县志、耆老访谈、口述历史及田野调查等,去呈现「屏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个完整的面貌,也营造出一个地方学的特色研究亮点。 
   
  本书定名《迈向屏东学:认识论、社会结构与社区营造》,即是编辑小组从举办12届的「南台湾社会发展研讨会」所发表的论文中,精挑细选出15篇有关屏东研究的代表论文,并经原作者增修后编辑而成,内容涵盖从学理分析的认识论(2篇)、社会结构(7篇),到社会实践的社区营造(6篇),体例堪称完备,亦为后续研究者开启研究「屏东学」之大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其南

  
台北艺术大学博物馆研究所兼任教授

李锦旭

  
屏东大学社会发展学系副教授

陈秋坤

  
前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

王御风

  
高雄海洋科技大学基础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施雅轩

  
高雄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副教授

李文良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凃函君

  
嘉义大学应用历史学系专案助理教授

高至诚

  
高雄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博士生

戴文锋

  
台南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郭东雄

  
屏东大学原住民族学士学位专班助理教授)

王敏州

  
屏东县社区营造中心主持人

黄鼎伦

  
大仁科技大学文创产业研究所教授

王玉霞

  
大仁科技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硕士

叶庆元

  
屏东县爱乡协会副总干事

周芬姿

  
美和科技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

谢宜臻

  
台南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林淑惠

  成功大学建筑所博士候选人

陈世明

  成功大学建筑所副教授

编者简介

李锦旭


  屏东大学社会发展学系副教授。主持屏东大学教育部特色大学试办计画主轴「何谓『屏东学』?――屏东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学术研讨会」子计画,同时筹办屏东大学社会发展学系「2016第12届南台湾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为长期深耕研究屏东学的学者。

图书目录

一、认识论
1.地方志、博物学与屏东知识图像─文献与书写类型的转换轨迹(陈其南,台北艺术大学博物馆研究所兼任教授)
2.地方学的形塑:南方经验的反思(李锦旭,屏东大学社会发展学系副教授)

二、社会结构
3. 近代屏东地域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与「屏东人」概念的形成,1750-1920
(陈秋坤,前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
4.从日治屏东市(街)议员看社会领导阶层之变迁(1920-1945)(王御风,高雄海洋科技大学基础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5.屏东战场,1786-1788:一个历史地理学的讨论(施雅轩,高雄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副教授)
6.义民与地方控制:雍正年间的山猪毛事件与下淡水营的成立(李文良,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7.台湾槟榔进出口的尺度论述(凃函君,嘉义大学应用历史学系专案助理教授
8. tjaucikel与milimilingan的交叠―排湾族传统领域的地景叙事初探
(高至诚,高雄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博士生)
9.一个天主教村落的形成――万金与圣母圣殿的天主教文化(戴文锋,台南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三、社区营造
10.权力空间变迁下的在地参与:以七佳部落(tjuvecekadan)为例(郭东雄,屏东大学原住民族学士学位专班助理教授)
11.农村型社区营造的地方知识建构:以水泉社区风貌营造工程社区培力历程为例之行动研究(王敏州,屏东县社区营造中心主持人)
12.从屏东研究的角度谈眷村议题:以胜利眷村为例(黄鼎伦,大仁科技大学文创产业研究所教授;王玉霞,大仁科技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硕士;叶庆元,屏东县爱乡协会副总干事)
13.以网络结构观点谈公私部门协力关系治理:以屏东县莫拉克风灾灾后社区自主重建为例(周芬姿,美和科技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
14.重建韧性:从屏东的环境治理创新,探讨社会生态系统模式(谢宜臻,台南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15.回应气候变迁的在地参与─以林边光采湿地为例(林淑惠,成功大学建筑所博士候选人;陈世明,成功大学建筑所副教授)

图书序言



「屏东学」-- 学屏东
为地方志的研究学者定义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十多年前为攀登东亚第一高峰的台湾圣山--玉山,行前,主办单位凯达格兰学校为让每一位学员对攀登玉山的寓意能有更深刻的体认,特别贴心安排「玉山学」这堂课,记得当时的讲师是国家文化总会《新活水》总编辑的路寒袖先生,课堂中讲述从玉山地质地貌的形成、自然生态、到原住民与圣山相互依持的关系等等,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讲者更殷殷叮咛登山者应对大自然抱持恭敬的态度,登上任何山岳之巅不可傲称「攻顶成功」,而应该怀着「登顶膜拜」的谦卑。就是这堂课,开启了我「玉山学;学玉山」的终生信仰!

  2014年8月转到国立屏东大学任职,即知道本校社会发展系在2005年首次举办「南台湾社会发展研讨会」,并在系上设立社群研究室,从2005至 2016年间总共连续举办12届的研讨会,共累计两百来篇学术论文在此系列研讨会发表。而在2015年2月本校社会发展系结合地方文史工作及社区营造者成立「屏东县志读书会」社群,与屏东县「大武山文教基金会」、「东港溪保育协会」及「屏北社区大学」等社团,接续主办并推动「南方学」、「屏东学学程」、「地方学」等系列学术性活动,邀请知名县籍文史学者,如陈其南、陈秋坤等前辈教授,指导年轻学者及文史工作者共同参与屏东地方县志的研究,经常聚集分享研究心得,每年并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屏东学」全面性的研究架构与面貌遂逐渐成形,其幕后最大的推手与主持人即是本书主编李锦旭教授。

  身为屏东人,从成长过程迄今,曾粗浅的了解屏东自过去「1871年牡丹社事件」,到晚近的「1947年228政治受难者事件」,这些发生在屏东县境的历史事件,过去少有详实的正史记载或学术研究。屏东平原早期的闽粤移民开发与原住民间之互动关系;日治时期台湾糖业株式会社强征屏东农民农地与「简吉农民运动」的关系;以及晚近1962年「唐荣铁工厂」被国府强收;1969年「香蕉大王吴振瑞剥蕉案」等沉冤未雪,均为与屏东息息相关的社会政治事件。在儿时记忆中,时闻在地父执前辈的口语相传,但在戒严时期真相被掩盖,经久失真散佚,迄今后人亦无法得以一窥究竟,地方学学者及文史工作者的研究需求更形迫切。1997年苏嘉全上任屏东县县长后,每年四、五月县府均举办「东港黑鲔鱼季」,对东港、小琉球地区渔业及地方经济转型有极大的影响;2017年3月底即将举行的第廿届「大武山成年礼」,对屏东热血青年,给予其从地理、历史、社会、文化、自然生态景观等各方面对屏东平原及山林深度认识的机会,以至于激发其爱乡爱土及敬畏大地的人文素养。这种透过攀登大武山的成年礼活动仪式,让参与活动的屏东青年,经过登山过程严格的体能考验、团队合作、及田野生态学习,诱发其能孕育关怀土地、热爱山林的素养,其影响自是非常深远;参加过成年礼的这群热血青年,之后多数投入「山林学院」成为终身志工,更成为社会一股清新的力量,关怀着这片土地。从地方政府首长用心关怀政经人文的施政远见,到民间社团无私无悔的传承纪录等,在在都需要有心的学者、地方文史工作者及社区营造经营者,从可参考的地方文史县志、耆老访谈、口述历史及田野调查等,去呈现「屏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个完整的面貌,这应该也是李锦旭教授与一群热爱屏东地方文史的学者们十二年来从未间断的「屏东学」研究动机。

  本书定名《迈向屏东学:认识论、社会结构与社区营造》,即是编辑小组从举办12届的「南台湾社会发展研讨会」所发表的论文中,精挑细选出15篇有关屏东研究的代表论文,并经原作者增修后编辑而成,内容涵盖从学理分析的认识论(2篇)、社会结构(7篇),到社会实践的社区营造(6篇),体例堪称完备,亦为后续研究者开启研究「屏东学」之大门。然而如何精确的定义「屏东学」这门学问的研究范畴及学术价值,未来仍需有更多的学者投入,以有系统及架构性的学术研究方法,针对屏东百年来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教育各个面向所发生的文史事蹟,从田野调查、耆老访谈、史料蒐集研析,进而指导年轻学者或研究生以专题论文研究,阐释每一主题或事件背后所隐含的缘由,并论述其可能对后来相关发展所造成之影响,则「屏东学」不仅只是一门学术研究,更将功能性的成为执政者以古鑑今的宝典。

  屏东地理位置在台湾国境之南,境内高山、平原及海洋俱全,更汇聚闽客汉人、原住民、新旧住民等,地理景观、自然生态、人文风俗及语言呈现多样性面貌;数百年来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政治、历史、人文等史蹟及事件甚多,牵涉众多屏东在地的人与事,而因地处南疆政治经济之边陲,历来其实少有系统性的学术研究。难能可贵的是,由在地国立屏东大学的教授们,与一群关心在地文史的工作者,多年来默默地耕耘,组织自发性的研究社群,已逐步展开全面性及有计画性的研究,未来在教育部所支持的特色大学计画中,营造一个地方学的特色研究亮点。感谢主编李锦旭教授的邀请为本书作序,个人深度期许本校国立屏东大学社会发展系的研究社群,能持续开展「屏东学」的多面向研究,并期能因此引领国内大学及各县市地方学研究之风潮,遂不揣鄙陋而为之序。

古源光
国立屏东大学 校长

图书试读

地方志、博物学与屏东知识图像
文献与书写类型的转换轨迹
陈其南
台北艺术大学博物馆研究所兼任教授
 
一、前言
 
位在台湾岛最南端的屏东,在近代台湾史上一直被认为是边缘地区,直到今天仍然多少受制于下淡水溪的阻绝而与台湾的政治经济中心有一段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但是如果从历史上来探索,将会发现在台湾早期历史的发展中,屏东地区曾经扮演过相当重要的角色。
 
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纪录中,即将所统治的地区以热兰遮城为中心分为南北两区,而「南区」即指今日屏东地区的范围,从记录中可以看出其村社数目佔有荷兰人统治底下的半壁江山。这个形势到了清朝领有台湾初期并未改变,可以从《番俗六考》作者黄叔璥的描述中看出来。到了清末时期,因为西方船只不时在南台湾海域发生船难漂流上岸而被当地汉番居民掳杀事件,不只引发美国领事李仙德自己进入恆春半岛与当地原住民协商签约,接着即发生1874年明治日本出兵南台湾事件,是影响日本和清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而有关这些事件的英文和日文文献也突然暴增。事后清廷即将小小恆春设立县治,更促成了清代台湾最后一部地方志《恆春县志》的出现。在自然方面,因为恆春半岛地质和植被的特殊现象,使得有关这一地区的地质学和植物分布调查研究报告数量远超过台湾其他地区。
 
作者在前些时候参与《屏东县志》的重修工作,曾经就「地质地形」、「本草博物」和「原初社会」三个领域,即传统上被称为「自然史」或「博物学」(natural history)的三分科,来探讨影响过去屏东知识文献累积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和事件。从十七世纪初开始,前后历经荷兰人、清代中国人、日本人、当代台湾人和国际学者约四百年间的耕耘,可以看出不同背景和不同时代的探究者,针对不同领域所建构的知识类型风格。本文即尝试以县志编撰过程中所发现的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这个地方知识史发展的轨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瞬间就吸引了我的目光,特别是“迈向屏东学”这个说法,给我一种强烈的探索感。我一直对地方学研究非常感兴趣,认为它是一种能够连接宏大理论与微观现实的重要途径。屏东,作为一个充满多样性的县市,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多元的族群文化以及丰富的历史人文,无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认识论”这个词,在书中出现,令我颇为好奇。它是否意味着这本书将探讨如何认识和理解屏东,如何构建关于屏东的知识体系?或许它会挑战一些既有的关于屏东的刻板印象,引导读者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个地方。而“社会结构”与“社区营造”的结合,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实践意义。它是否会深入分析屏东的社会脉络,探讨不同社会群体如何互动,又将如何影响社区的整体发展?“社区营造”本身就是一项复杂而充满挑战的工作,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屏东在地社区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指南,帮助人们理解如何在屏东这片土地上,更好地开展社区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迈向屏东学”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地方研究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学术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宏大的理论框架,更应该扎根于具体的土地和人民。屏东,一个充满活力和故事的县市,能够被赋予“学”的意义,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从怎样的角度切入,去解读屏东的独特之处?是地理环境的塑造,是历史变迁的痕迹,还是在地文化的演进?“认识论”这个词,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如何“看见”屏东,如何构建关于屏东的知识体系。是采用宏观的社会学视角,还是微观的民族志方法?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而“社会结构与社区营造”则指向了更具实践性的层面。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屏东的社会组织形态,比如传统的宗族关系、新兴的社群力量,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社区的发展?又或者,它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有效进行社区营造的案例和思考,帮助读者理解在地居民如何通过共同的努力,去改善生活环境,增强社区凝聚力。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屏东图像,让读者不仅仅是了解一个地理名词,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鲜活生命力。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标题,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地方发展和社区活化的议题。尤其“社区营造”这四个字,在我看来,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台湾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运动和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从在地出发,以居民为主体,通过参与式的方式,来改善社区环境、发展地方特色、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这本书将“社区营造”与“屏东学”相结合,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屏东在社区营造方面,是否有着独特的经验或成就,值得被单独提炼成一门“学问”?它是否会探讨屏东的社区营造是如何应对其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的?例如,屏东沿海地区与内陆山区在社区营造上面临的挑战是否有所不同?书中提到的“社会结构”,也让我很好奇。它会如何解析屏东的社会构成,比如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族群构成等,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影响社区营造的实践?有没有可能,书中会深入分析某些社区的成功或失败案例,并从中提炼出普遍性的规律?此外,“认识论”的部分,也许会从哲学或认识论的高度,探讨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建构关于地方的知识,如何打破固有的认知框架,去发现屏东真正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迈向屏东学:认识论、社会结构与社区营造》,像是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门。我对于“屏东学”这个概念感到无比新奇,它暗示着一种将地方研究提升到更高学术层次的努力,而屏东,一个我一直以来抱有好感的县市,能被赋予这样的学术视野,让我充满期待。书名中“认识论”的出现,则将研究的起点置于了我们如何认知和理解地方的根本问题上。这本书是否会探讨,我们对于屏东的许多认知,是基于怎样的理论基础?又是否会挑战一些习以为常的观点,引导读者以更具批判性和深度的视角去观察屏东?“社会结构”的视角,则让我联想到对于屏东社会复杂性的深入剖析。它会关注哪些关键的社会要素?是经济发展模式,是族群构成,还是文化传统?而这一切,最终导向了“社区营造”。这部分内容,我最为关注。屏东的社区营造,是否存在着一些独特的模式或策略,能够应对其在地环境的挑战?是否会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居民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去塑造自己的家园, revitalizing 地方活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思考框架,帮助我理解屏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评分

初见此书的书名,脑海中便激起了层层涟漪。为何是“屏东学”?这本身就预示着一种对地方的深度凝视与学术构建。我对于“认识论”在地方研究中的应用感到特别好奇。它是否意在探讨如何才能更精准、更深刻地把握屏东的本质?是否会反思我们以往认识屏东的局限性,从而打开新的认知路径?这或许是对一种“看见”方式的重塑。紧接着“社会结构”,这又将研究的触角延伸到了社会肌理之中。屏东的社会结构究竟是怎样的?是基于历史形成的宗族体系,还是现代化的城乡二元对立?是多元族群的融合,还是群体间的张力?理解这些结构,对于后续的“社区营造”至关重要。而“社区营造”,这四个字承载了太多对地方复兴的期望。这本书是否会聚焦屏东的具体社区实践?它们是如何在地方社会结构的影响下,通过居民的积极参与,去激活地方特色、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生活品质的?我想象着,这本书可能会像一部详尽的屏东社区地图,描绘出不同的营造模式,解析其中的成功与挑战,为未来的社区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