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台海发生了哪些事情?
世界的船只曾经来来往往,哪些人来了?哪些港口兴盛了?
岛屿、港口透过海洋通往世界,世界透过季风带来财富;
洋人在亚洲路径,不论南下或北上、或从东往西、由西向东,
环台湾海崃都是必经的航路。
王花俤撰写,郭金昇、董逸馨绘图的《出洋:穿越大埔石刻400年》
叙述了在红花石蒜的簇拥下,大埔石刻见证了这400年的历史……
东洋水(俗称蓝眼泪)来了,丁香鱼也跟着来了,带来海鸟的食饵。
黑嘴端凤头燕鸥混杂在凤头燕鸥群里,飞到闽江口鳝鱼滩的湿地求偶配对,选在马祖列岛下蛋孵育雏鸟;九月趁东北季风起风时,带着成鸟分批飞向温暖的南洋群岛,周而复始,环台湾海崃的岛屿和河口溼地,成为牠们飞行的驿站。
黑潮带来高温、高盐影响沿岸气温与生态环境。自赤道北上,经过菲律宾吕宋岛,流向台湾东部的太平洋,一股涌昇流形成北台湾丰富的渔场,继续转往琉球与日本群岛,黑潮流经的岛链号称东亚岛弧。
另一股支流,转向南中国海与澎湖列岛南部海面,强劲的洋流,亘古不断;而西潮东渐北流东亚,大航海时代却冲击古老文明
夏末繁华落尽,马祖列岛时序进入初秋季节;满山遍野的红花石蒜接续盛开,一株株火红的花朵没有绿叶衬托,依然美丽的红遍山野。
花开花落生命终须轮回,在日本称做彼岸花的红花石蒜,隔着东海的彼岸,静静的开遍东莒岛尾的老头山,红了大埔石刻,滚滚红尘牵动四百年前旧事……
《出洋:穿越大埔石刻400年》详细描述离岛的离岛上,400年前,万历四十五年东沙(今称东莒)据报有倭寇盘据,总兵沈有容派水军围东沙岛,头目姚烟门投降,在今东莒老头山之大埔石刻还隽刻着「万历疆梧,大荒落地,腊后狭日,宣城沈君有容,获生倭六十九名于东沙之山,不伤一卒。闽人董应举题此」。
这本书提出了历史的功用在于鑑往知来,跟着沈有容将军出洋,主动出击倭寇,平东番、围东沙、谕退韦麻郎的战绩,善于灵活运用战术与谈判,成就万历年间一代名将的地位。战术往往受限于更高层次战略与国策指导,发现明初「封疆固守」成为国家的战略思考,北虏南倭箝制国运生机,一步步走向衰亡;北方修长城沿边设九镇,派重兵以防御蒙古骑兵南侵;东南沿海,却採取「片板不许下海」的锁国政策,原星罗棋布的岛屿,多数被划定在迁岛的命运,一纸迁界的佈告,不但影响数以万计岛民流离失所,不少人被迫下海为寇,源源不断推向盗寇集团,数以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倭患最为剧烈,自古以来这三省得天独厚发展出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东西洋交通的枢纽,因为海禁而困住这一带的海洋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