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颱海發生瞭哪些事情?
世界的船隻曾經來來往往,哪些人來瞭?哪些港口興盛瞭?
島嶼、港口透過海洋通往世界,世界透過季風帶來財富;
洋人在亞洲路徑,不論南下或北上、或從東往西、由西嚮東,
環颱灣海峽都是必經的航路。
王花俤撰寫,郭金昇、董逸馨繪圖的《齣洋:穿越大埔石刻400年》
敘述瞭在紅花石蒜的簇擁下,大埔石刻見證瞭這400年的曆史……
東洋水(俗稱藍眼淚)來瞭,丁香魚也跟著來瞭,帶來海鳥的食餌。
黑嘴端鳳頭燕鷗混雜在鳳頭燕鷗群裏,飛到閩江口鱔魚灘的濕地求偶配對,選在馬祖列島下蛋孵育雛鳥;九月趁東北季風起風時,帶著成鳥分批飛嚮溫暖的南洋群島,周而復始,環颱灣海峽的島嶼和河口溼地,成為牠們飛行的驛站。
黑潮帶來高溫、高鹽影響沿岸氣溫與生態環境。自赤道北上,經過菲律賓呂宋島,流嚮颱灣東部的太平洋,一股湧昇流形成北颱灣豐富的漁場,繼續轉往琉球與日本群島,黑潮流經的島鏈號稱東亞島弧。
另一股支流,轉嚮南中國海與澎湖列島南部海麵,強勁的洋流,亙古不斷;而西潮東漸北流東亞,大航海時代卻衝擊古老文明
夏末繁華落盡,馬祖列島時序進入初鞦季節;滿山遍野的紅花石蒜接續盛開,一株株火紅的花朵沒有綠葉襯托,依然美麗的紅遍山野。
花開花落生命終須輪迴,在日本稱做彼岸花的紅花石蒜,隔著東海的彼岸,靜靜的開遍東莒島尾的老頭山,紅瞭大埔石刻,滾滾紅塵牽動四百年前舊事……
《齣洋:穿越大埔石刻400年》詳細描述離島的離島上,400年前,萬曆四十五年東沙(今稱東莒)據報有倭寇盤據,總兵瀋有容派水軍圍東沙島,頭目姚煙門投降,在今東莒老頭山之大埔石刻還雋刻著「萬曆疆梧,大荒落地,臘後狹日,宣城瀋君有容,獲生倭六十九名於東沙之山,不傷一卒。閩人董應舉題此」。
這本書提齣瞭曆史的功用在於鑑往知來,跟著瀋有容將軍齣洋,主動齣擊倭寇,平東番、圍東沙、諭退韋麻郎的戰績,善於靈活運用戰術與談判,成就萬曆年間一代名將的地位。戰術往往受限於更高層次戰略與國策指導,發現明初「封疆固守」成為國傢的戰略思考,北虜南倭箝製國運生機,一步步走嚮衰亡;北方修長城沿邊設九鎮,派重兵以防禦濛古騎兵南侵;東南沿海,卻採取「片闆不許下海」的鎖國政策,原星羅棋布的島嶼,多數被劃定在遷島的命運,一紙遷界的佈告,不但影響數以萬計島民流離失所,不少人被迫下海為寇,源源不斷推嚮盜寇集團,數以浙江、福建、廣東三省倭患最為劇烈,自古以來這三省得天獨厚發展齣海上絲綢之路,以及東西洋交通的樞紐,因為海禁而睏住這一帶的海洋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