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傢的路上

迴傢的路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不到的姿態,聳立在你麵前。

  每隔個一陣子,它就會讓人冷不防得吃個大驚,彷佛被作弄瞭一般。

  颱北變得太快太花枝招展瞭,以至於我的相機往往隻能捕捉到它那正在變魔術般的花招,而無法找齣幻象的漏洞,一窺它真實的麵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阮義忠


  一九五○年齣生於颱灣宜蘭。早年曾任《幼獅文藝》編輯,退伍後任職《漢聲》雜誌英文版,開始攝影生涯。一九七五年轉任《傢庭月刊》攝影,同時撰寫本土攝影報導文章。一九八一年,由攝影跨行到電視節目製作,以紀錄片《映象之旅》等廣為人知。一九八八年起任教於颱北藝術大學美術係長達二十五年。

  三十多年來,阮義忠跋山涉水,深入鄉土民間,尋找動人細節,拍攝瞭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為題材的珍貴照片,作品也成瞭颱灣獨一無二的民間生活史冊。

  著作豐富,齣版《想見,看見,聽見:走齣鏡頭之外》《想念亞美尼亞》《失落的優雅》《正方形的鄉愁》《北埔》《八尺門》《人與土地》《颱北謠言》《四季》……等;論著《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被視為海峽兩岸的攝影教育啓濛書;創辦的《攝影傢》雜誌(1992-2004)被譽為攝影史上最具人文精神的刊物之一。阮義忠攝影作品為海內外重要機構展齣及收藏。多年來深刻且廣泛影響全球華人地區的攝影視野。

  2016年成立阮義忠攝影人文奬
 

圖書目錄

序:迴傢的方嚮……  6
頭城……12
礁溪……50
宜蘭……72
羅東……100
南方澳…… 124
南澳……140
武塔……166
後記:終於返鄉瞭……186

 

圖書序言

終於返鄉瞭

文:阮義忠


從2000年開始,連續十七年,每逢除夕我都在花蓮靜思精捨與師父證嚴法師和慈濟的法親們圍爐。盡管大哥年年打電話,問我要不要迴頭城吃年夜飯,我卻總讓兒子當代錶。形成慣例後,自己也覺得,接下來的春節大概都會如此過瞭。

去年突發奇想,年初一迴頭城看看,親人葷食者眾,但午、晚兩餐,茹素多年的大嫂、二嫂都準備瞭滿桌素菜,讓我們吃得自在。老傢早就改建,麵嚮開蘭路的前棟現在是四樓高的水泥房。除瞭祖先牌位、神明供桌,餐桌還是父親留下來的四四方方那張。

這張桌子我從小看到大,也不清楚是從祖父或曾祖父那時傳下來的,隻知道每隔幾年,父親就會把桌子整個打磨、重新油漆,讓它煥然一新。現在想起來,還真是有如舊車烤漆。印象最深的就是,有次用的是一種剛發明的漆,不是用刷的,而是先在桌麵塗上厚厚一層,細細勻開,然後再用木框撐起的塑料布壓在上麵。布框要幾天之後漆完全乾瞭纔能拿掉,一掀開,整張桌子就像鏡麵那般光滑,一絲刷痕也沒!在當年這可是新技術,我們傢嚮來樸素,唯有這件事讓小孩覺得彷彿走在時代尖端,擺上桌的粗茶淡飯也因而香甜不少。

桌子還是那張,隻是漆麵不知已換過幾次,桌旁的窗戶也被封死。原先窗外有口井,大清早鄰居們就會在那兒洗衣、洗菜,傍晚則紛紛挑水迴傢燒飯、洗澡。我們傢人丁眾多、需水量大,還好距離水井近,不用挑水。

傢裏的大儲水缸與水井隻有一牆之隔,牆上開瞭個有水道的大口,井水打上來後,轉身倒入水道,就會流進廚房。這也是阮傢孩子每天下課後必須輪流的勞動之一。水井當然早就填平瞭,屋內戶外,如今已無半絲童年的痕跡。

吃飯時我忍不住感慨:「老傢麵目全非,早年沒留下任何相關影像,真是太可惜瞭!」大哥卻錶示,楊乾鍾老師畫過我們的傢:「那幅油畫就掛在老街他的紀念館裏。楊老師的兒子在嚮參觀者解說時,總會強調:這是阮義忠的傢……」

楊乾鍾先生是宜蘭縣的美術先驅,一輩子守在頭城。鎮上我認識和不認識的人,隻要讀過頭城國小,就都上過他的美術課,我們傢的九個兄弟姐妹也不例外。他是位非常有耐性的老師,從不動氣,說話慢條斯理,整個人斯斯文文的,戴幅黑框眼鏡、頭發一絲不亂,活脫脫的一位民國時代人物。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