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上

回家的路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到的姿态,耸立在你面前。

  每隔个一阵子,它就会让人冷不防得吃个大惊,彷佛被作弄了一般。

  台北变得太快太花枝招展了,以至于我的相机往往只能捕捉到它那正在变魔术般的花招,而无法找出幻象的漏洞,一窥它真实的面目。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阮义忠


  一九五○年出生于台湾宜兰。早年曾任《幼狮文艺》编辑,退伍后任职《汉声》杂志英文版,开始摄影生涯。一九七五年转任《家庭月刊》摄影,同时撰写本土摄影报导文章。一九八一年,由摄影跨行到电视节目制作,以纪录片《映象之旅》等广为人知。一九八八年起任教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长达二十五年。

  三十多年来,阮义忠跋山涉水,深入乡土民间,寻找动人细节,拍摄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珍贵照片,作品也成了台湾独一无二的民间生活史册。

  着作丰富,出版《想见,看见,听见:走出镜头之外》《想念亚美尼亚》《失落的优雅》《正方形的乡愁》《北埔》《八尺门》《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四季》……等;论着《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被视为海崃两岸的摄影教育启蒙书;创办的《摄影家》杂志(1992-2004)被誉为摄影史上最具人文精神的刊物之一。阮义忠摄影作品为海内外重要机构展出及收藏。多年来深刻且广泛影响全球华人地区的摄影视野。

  2016年成立阮义忠摄影人文奖
 

图书目录

序:回家的方向……  6
头城……12
礁溪……50
宜兰……72
罗东……100
南方澳…… 124
南澳……140
武塔……166
后记:终于返乡了……186

 

图书序言

终于返乡了

文:阮义忠


从2000年开始,连续十七年,每逢除夕我都在花莲静思精舍与师父证严法师和慈济的法亲们围炉。尽管大哥年年打电话,问我要不要回头城吃年夜饭,我却总让儿子当代表。形成惯例后,自己也觉得,接下来的春节大概都会如此过了。

去年突发奇想,年初一回头城看看,亲人荤食者众,但午、晚两餐,茹素多年的大嫂、二嫂都准备了满桌素菜,让我们吃得自在。老家早就改建,面向开兰路的前栋现在是四楼高的水泥房。除了祖先牌位、神明供桌,餐桌还是父亲留下来的四四方方那张。

这张桌子我从小看到大,也不清楚是从祖父或曾祖父那时传下来的,只知道每隔几年,父亲就会把桌子整个打磨、重新油漆,让它焕然一新。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有如旧车烤漆。印象最深的就是,有次用的是一种刚发明的漆,不是用刷的,而是先在桌面涂上厚厚一层,细细匀开,然后再用木框撑起的塑料布压在上面。布框要几天之后漆完全干了才能拿掉,一掀开,整张桌子就像镜面那般光滑,一丝刷痕也没!在当年这可是新技术,我们家向来朴素,唯有这件事让小孩觉得彷彿走在时代尖端,摆上桌的粗茶淡饭也因而香甜不少。

桌子还是那张,只是漆面不知已换过几次,桌旁的窗户也被封死。原先窗外有口井,大清早邻居们就会在那儿洗衣、洗菜,傍晚则纷纷挑水回家烧饭、洗澡。我们家人丁众多、需水量大,还好距离水井近,不用挑水。

家里的大储水缸与水井只有一墙之隔,墙上开了个有水道的大口,井水打上来后,转身倒入水道,就会流进厨房。这也是阮家孩子每天下课后必须轮流的劳动之一。水井当然早就填平了,屋内户外,如今已无半丝童年的痕迹。

吃饭时我忍不住感慨:「老家面目全非,早年没留下任何相关影像,真是太可惜了!」大哥却表示,杨干钟老师画过我们的家:「那幅油画就挂在老街他的纪念馆里。杨老师的儿子在向参观者解说时,总会强调:这是阮义忠的家……」

杨干钟先生是宜兰县的美术先驱,一辈子守在头城。镇上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只要读过头城国小,就都上过他的美术课,我们家的九个兄弟姐妹也不例外。他是位非常有耐性的老师,从不动气,说话慢条斯理,整个人斯斯文文的,戴幅黑框眼镜、头发一丝不乱,活脱脱的一位民国时代人物。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