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宇说书人郭老师──精心诠释78回栩栩动人的戏文传说,
台湾庙宇最精彩的装饰艺术故事演义
解读台湾庙宇建筑装饰艺术,看见庙宇戏文故事
台湾庙宇虽承载民俗工艺大成,其中不论彩绘、剪黏、石雕、壁画或交趾陶等工艺内涵所铺陈的历史演义、章回小说或舞台戏文故事却并非人人可解,而且更多有解释不清、解释错误的导览文本,作者长年担任台湾庙宇说书人,踏查收集全台庙宇工艺中之经典故事,透过生动浅白的赏析,让人人都能深入了解庙宇,将高雅的艺术语汇转化成为贴近普罗大众的精彩故事,或以戏曲剧情或以历史演义,叙说庙宇本身通俗的教化功能。
近年由于庙宇本身的兴颓与更生,让过去具有源远流长的故事因此消逝或误植,作者长期收集庙宇装饰艺术故事,一方面借此提供有关维护文化资产的知识,一方面亦能保存民间故事记忆与智慧,让台湾庙宇戏文故事与经典人物再次栩栩如生的走入社区与群众。
本书特色 1.台湾庙宇自汉人从古老的唐山过台湾带来原乡信仰,几经迭变在清领时期就出现不少精彩的建筑。到了日治时期吸收西洋艺术,结合本土和来自中国福建沿海的巧工名匠,留下不少珍贵的艺术作品。其中关于文化戏曲历史典故的「人物装饰作品」呈现华人社会中,被一般贩夫走卒和知识份子耳目一新的奇文雅事,都可在庙里找到。但这些些故事作品,经过百年来的社会变迁,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本书拟以带领更多人回头重新关顾位于本乡本土的那座公庙,看看属于本地拥有的文化资产,充实本地的文化自信,培力在地的文化尊严。
2.作者郭喜斌以长期耕耘「台湾庙宇说故事」,并从新的角度切入,带领读者和社会大众,解读匠师在庙宇格局中所安排的戏文典故,借由工艺图件的比对,把其中一般人忽略的人文历史和民间故事,以图解的方式,让社会大众得以一亲妙趣,进而达到认识与认同前人的庙宇艺术殿堂。
3.本书并以贴近庶民生活所见的装饰艺术,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带领乡亲看懂各式作品的所呈现的精彩故事。同时展现更为寛容的心,以客观和在地文化尊严的角度,罗列整修前后的作品美学,或者点出装饰上的「笔误」之处,做为后人盖庙者之殷鑑。或许也可以是让准备投入庙宇建筑与维修行业者(石雕工厂、淋烫交趾陶工厂、彩绘司阜传习等)作为图鑑参考手册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