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話普通話圖文對照手冊

廣州話普通話圖文對照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廣州話
  • 粵語
  • 普通話
  • 語言學習
  • 方言
  • 圖文對照
  • 口語
  • 廣州
  • 學習手冊
  • 實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捏把汗」廣州話怎麼說?
  「依起棚牙」是開心還是憤怒呢?

  以風趣幽默插圖,配上廣普拼音,輕鬆掌握廣普轉換!

  本書取材自日常生活情景,從人的身體主要部位入手,選取與五官、四肢有關的生活常用詞匯,如「仰起頭/嶽高頭」、「打傘/擔遮」、「踮腳/趷高對腳」等等,將生活中的味帶到語言學習中。

  除瞭介紹普粵詞匯的對比詞義及對話,本書更搭配直觀、詼諧、有趣的漫畫圖解及詞匯小練習,讓學習者輕鬆瞭解雙語文化,記憶普粵常用詞匯,隨時應用在生活中,迅速提高雙語溝通能力。

本書特色:

  1. 普粵對照,兩種語言學習人士皆適用。

  2. 本書所選的都是與人的身體部位有關係的生活常用詞匯,如“擰轉頭”、“濛住對眼”、“睩大對眼”、“索鼻”、“搣嘴”等等,易學易記、活學活用。

  3. 本書每對普粵詞匯對比詞條附拼音、(釋義)對比部分,搭配圖解漫畫一則。讀者可以清晰地瞭解每對普粵詞匯的含義、讀音、日常用法及區彆。

  4. 本書精心為每對詞條設計一段情景對話,有普粵兩種版本且配上注音。讀者可以模仿練習,也可以從中對比體會普粵詞匯分彆在兩種不同的語言環境中的區彆。
 
嶺南風物誌:一部關於廣州城市記憶與文化變遷的圖文集 書籍信息概要: 書名: 嶺南風物誌:一部關於廣州城市記憶與文化變遷的圖文集 作者: 嶺南文史研究小組 齣版時間: 暫定 頁數/篇幅: 約 400 餘頁,包含大量曆史照片與手繪插圖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一部語言學習的工具書,而是一部深入挖掘和梳理廣州這座韆年商都近現代曆史變遷的深度圖文誌。它聚焦於城市肌理的演變、傳統民俗的堅守與創新,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廣府人”的精神內核。全書以時間為序,輔以豐富的視覺資料,構建瞭一幅立體而生動的廣州浮世繪。 第一章:珠江潮湧——古港的奠基與早期脈絡 (約 1840s - 1911) 本章追溯瞭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曆史淵源,但重點描繪瞭晚清至民國初年,在西方列強衝擊下,廣州城所經曆的深刻的“中西閤璧”初探。 西風東漸的視覺痕跡: 詳細考證瞭沙麵租界的建築風格演變,從歐式古典主義到摺衷主義在商業銀行和洋行中的應用。對比瞭騎樓街區在引入西方廊柱結構後的本土化改造,探討瞭這種“騎樓”模式如何適應嶺南濕熱氣候,並成為獨特的商業空間。 碼頭與行號的興衰: 通過大量的舊照片和船運圖,記錄瞭黃沙、永慶坊一帶傳統行棧的運作模式。描繪瞭早期的駁船、泥船和蒸汽船混行於珠江之上的繁忙景象,以及由此催生的行會組織和商業契約精神。 “士紳”與“新知”: 關注傳統教育嚮新式學堂轉型的初期階段,記錄瞭如廣雅書院、學海堂等學府周邊街景的變化,以及知識分子對城市現代化的早期思考。 第二章:共和初啓與南國新貌 (約 1912 - 1949) 這一時期,廣州作為“革命之都”和“模範省”,城市麵貌經曆瞭劇烈的重塑。本書側重於基礎設施的現代化與文化空間的勃興。 交通的革命: 詳細圖解瞭第一代有軌電車(叮叮車)的綫路圖,以及電車沿綫新興商業街(如文明路、西湖路)的商業生態。記錄瞭早期公共汽車的引入,以及西關大屋區對這些新交通方式的反應。 園林與公共空間: 深入考察瞭中山紀念堂的建設過程,不僅僅是建築本身,更關注其周邊廣場在城市公共集會和市民休閑活動中的功能轉換。對越秀公園(當時的ऐ樾園)的開發曆程及其在市民生活中的意義進行梳理。 生活美學的滲透: 聚焦於西關和東山兩個代錶性居住區域的差異性發展。西關的精雕細琢、傢族文化的凝聚;東山的“洋房”區,如何成為新興買辦階層和文化名人的居住地,以及這種居住差異如何影響瞭他們的生活習慣和對新事物的接受度。 第三章:流光變幻:城市記憶的碎片與重構 (1950s - 1980s) 本章是本書視覺衝擊力最強的一部分,通過對曆史檔案的挖掘,重現瞭計劃經濟時代廣州的集體記憶。 工業的脈動與“大工廠”時代: 呈現瞭廣州機器五金廠、無綫電廠等大型國有企業在城市版圖中的位置。通過工廠內部的工作場景照片,展示瞭特定曆史時期工人的生活狀態和集體主義文化。 “菜籃子”的足跡: 詳盡記錄瞭“四大酒傢”、“八大名菜”等餐飲文化符號在特定年代的集體記憶中的地位。但更重要的是,描繪瞭早期的菜市場、供銷社的盛景,以及物資短缺時期市民排隊購糧、購油的日常景象,這些場景遠比純粹的“美食”更具時代特徵。 城市景觀的更迭: 集中展示瞭舊城改造中的關鍵節點,例如對一些古老街巷的拆除與重建。通過“今昔對比圖”,直觀呈現瞭傳統木結構建築被鋼筋混凝土結構取代的過程,探討瞭這種速度帶來的城市記憶的斷裂感。 第四章:非物質的遺産與韌性 (貫穿始終) 本章脫離具體的時間節點,聚焦於那些在物質環境劇烈變遷下依然頑強存在的“軟性”文化元素。 手工藝人的堅持: 記錄瞭廣彩、木雕、廣綉等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睏境與轉機。通過對幾位仍在堅守工匠的肖像記錄,探討“慢工”與“快節奏”商業環境的衝突。 節慶的變奏: 詳述瞭早期的迎春花市、端午扒龍舟的真實場景,對比瞭其在不同曆史時期,從純粹的宗教祭祀或生産儀式,如何逐漸演變為具有強烈地域標識性的商業化節慶活動。 聲音的記憶庫: 本章嘗試通過文字描述,復原一些標誌性的城市“聲景”:小販的吆喝聲、茶樓裏高亢的粵語交談聲、電車駛過鐵軌的聲響等,這些構成瞭老廣州人揮之不去的聽覺底色。 本書的特色與價值: 《嶺南風物誌》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史料性”與“溫度感”的結閤。它避免瞭單純的官方曆史敘事,而是通過對城市“邊角料”——那些被忽視的街道、消失的商鋪、平凡市民的瞬間——的細緻打撈,重構瞭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生活氣息的廣州。它旨在成為一本供本地居民追憶、供外來者理解廣州文化深層結構的重要參考圖集,而非一本教授日常交流用語的實用指南。 本書的配圖皆為首次公開或罕見的珍貴曆史照片、版畫、政府公文插圖,並配有專業的文物保護專傢和城市規劃師撰寫的圖注,確保瞭內容的準確性與學術價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冠雄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哲學),哲學碩士,學位教師教育文憑(中國語文),曾從事雜誌和中學教科書編輯工作,2001年起任職香港中文大學新雅中國語文研習所,任教廣東話。

李春普

  上海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碩士,國傢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曾先後在上海財經大學、南非大學從事漢語二語教學,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雅禮中國語文研習所,主要講授麵嚮香港學生的各級普通話課程。發錶學術論文多篇,參與編寫《朗讀》(主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副主編)等多部教材和編著《語言學與華語二語教學:教材與教學法》一書。

李珊珊

  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任職於香港中文大學雅禮中國語文研習所,從事華語二語教學工作。曾參與陝西師範大學國際漢學院留學生漢語教學、香港中文大學PRINCH語言文化實習專案、國傢漢辦「海外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夏令營項目,現任香港國語學會輔導老師。

瀋敏瑜

  廣州人,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外語係,取得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曾獲全國大學四六級考試考官資格,後在香港中文大學英文係擔任研究助益,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英文係擔任研究助理,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雅禮語文研習所講師,教授華語學生,非華語學生及交換生的大學粵語課程,編審大學粵語教科書《粵語速成中級教材》。
 

圖書目錄

頭頭是道
扭頭/擰轉頭   04
耷拉著腦袋/頭耷耷   06
睜眼/擘大眼   08
閉眼/眯埋眼   10
咪著眼/濛住對眼   12
瞪眼睛/睩大對眼   14
抽鼻子/索鼻   16
抿嘴/搣嘴   18
噘嘴/嘟嘴   20
咧嘴/依起棚牙   22
嗑瓜子/剝瓜子   24
吐骨頭/「舌纍」骨   26
吐舌頭/伸脷   28
咂手指/啜手指   30
喊名字/嗌名   32
憋氣/閉氣   34
癟嘴/扁嘴   36
撇嘴/「口妙」嘴   38
啃玉米/刨粟米   40
親一下/錫一啖   42
唸稿子/照稿讀   44
哄孩子/氹細路   46
打哈欠/打喊露   48
舔嘴唇/舐舐「月利」    50
打噴嚏/打乞嗤   52
仰起頭/嶽高頭   54
搖頭晃腦/x頭x髻   56
打瞌睡/瞌眼瞓   58
搖頭/擰頭   60
點頭/岌頭   62
咽唾沫/吞口水   64
噎著瞭/骾親   66
綳臉/闆起塊麵   68
叼著煙捲/擔住枝煙   70
瞟一眼/睄一眼   72
盯著看/岌住   74
頭部動詞練習   76
 
妙手偶得
揉眼睛/捽眼   84     
拔牙/剝牙   86
塗口紅/搽唇膏   88
颳鬍子/剃須   90
掏耳朵/撩耳仔   92
掐脖子/撚頸   94
掐人中/襟人中   96
捏泥人兒/搓泥公仔   98
捏鼻子/撚住個鼻   100
捏把汗/戥佢緊張   102
摁(按)電梯/襟「車立」   104
抽球/抽波   106
掰腕子/拗手瓜   108
打傘/擔遮   110
打毛衣/織冷衫   112
搭積木/砌積木   114
蓋毛毯/冚毛氈   116
夠得著夠不著/掂唔掂到   118
係/綁   120
削/批   122
紮/紮   124
掮扇子/撥扇   126
拔白頭發/掹白頭發   128
拉箱子/拖喼   130
蹭/揩   132
手部動詞練習   134
 
纍足成步
蹲/踎   138
跺腳/揼腳   140
踹/踢   142
絆/棘   144
崴腳/扭親腳   146
翹二郎腿/翹腳   148
劈叉/擘一字馬   150
踮腳/肐高對腳   152
蹬三輪兒/踩三輪車   154
蹚/浭   156
邁/「足南」   158
滑/跣   160
腿部動詞練習   162
 
附錄:
主題名詞普粵對照錶   164
練習答案   167
粵音係統對照錶   16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是一名在廣州生活多年的外地人,雖然日常交流基本能應付,但總覺得自己的廣州話聽起來還是有些“生硬”,缺乏那種地道的韻味。我之前也嘗試過一些學習資料,但效果都不盡如人意。這次拿到《廣州話普通話圖文對照手冊》,真的給瞭我驚喜。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圖文對照”這個概念執行得非常徹底。每一頁都充滿瞭各種生動有趣的插圖,配閤著廣州話和普通話的對照,讓抽象的語言變得具體可感。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一些日常對話場景的呈現,比如在餐廳裏點菜,在市場裏討價還價,這些都是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情景,而書中的例句和圖片則完美地還原瞭當時的氣氛和用語。通過這些圖文並茂的講解,我不僅學會瞭怎麼說,更理解瞭為什麼這麼說,背後的文化語境也得到瞭一定的展現。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讓我覺得進步神速。

评分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看到這本書的,當時我正在書店裏漫無目的地閑逛,被它擺放在顯眼位置的封麵所吸引。我對學習方言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彆是廣州話,總覺得它帶著一種特彆的市井味道和曆史沉澱。這本書的書名就非常直觀地錶明瞭它的內容,而我翻開內頁後,發現它的編排確實很用心。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詞匯,而是通過大量的圖片來輔助理解,這一點對於我這種視覺型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書中的圖片質量很高,色彩也很鮮明,每一幅圖都恰如其分地描繪瞭詞語或句子的意境,讓人過目不忘。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一些細微的口語發音差異,書中也通過標注或者解釋的方式進行瞭說明,這對於糾正發音很有幫助。我感覺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學習工具,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老朋友,在指引我一步步探索廣州話的奧秘。

评分

作為一名對語言學有一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關注著各種方言的學習資料。《廣州話普通話圖文對照手冊》這本書,從我第一次看到它的宣傳就引起瞭我的注意。它的編排思路非常新穎,以圖文對照的方式來呈現廣州話,這在市麵上是比較少見的。我翻閱瞭其中的一些篇章,發現它對詞匯的解釋非常到位,不僅提供瞭普通話的翻譯,還通過精美的插圖來輔助理解,甚至對於一些容易混淆的詞匯,還進行瞭細緻的區分和解釋。我尤其贊賞它對口語化錶達的側重,很多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實用,但在普通教材裏卻很難找到的錶達方式,在這本書裏都能找到。而且,書中的插圖並非簡單的示意圖,而是富有藝術感和生活氣息,這大大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也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詞語背後的文化內涵。總的來說,這是一本既有學術價值,又兼具實用性和趣味性的好書。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那種老式排版加上簡潔的插圖,一下子就勾起瞭我閱讀的興趣。我一直對粵語文化非常好奇,但苦於沒有係統學習的途徑,市麵上零散的資料也總是讓我覺得難以入門。這本《廣州話普通話圖文對照手冊》的齣現,簡直是給我量身定做的。我尤其喜歡它那種“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光是看那些插畫,就能大概猜到在說什麼,再結閤文字對照,學習起來就輕鬆很多。而且,我注意到書中的例句都非常貼近日常生活,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死闆錶達,而是充滿瞭濃濃的生活氣息,像是去茶樓點心、去街市買菜、跟街坊鄰居打招呼這些場景,都能在書中找到對應的錶達。這種實用性讓我覺得非常值,畢竟學習一門語言,最終還是要落到實際運用上。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跟著它一起走進廣州話的世界,體驗那種獨特的韻味。

评分

我一直覺得,語言是瞭解一個地方文化最直接的窗口。在接觸瞭《廣州話普通話圖文對照手冊》這本書後,我的這種感覺更加強烈瞭。我喜歡它那種樸實而又精美的設計風格,封麵上的圖案就透露著一股濃濃的廣府風情。翻開書頁,我立刻被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插畫所吸引。它們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教學插圖,而是仿佛真實地描繪瞭廣州街頭的日常場景,從早市的喧囂到茶樓的閑適,再到夜晚的霓虹,都栩栩如生。而與這些畫麵相呼應的,是那些生動鮮活的廣州話錶達。這本書做得非常棒的一點就是,它並沒有生硬地去“翻譯”語言,而是通過場景化的方式,讓你在情境中去感受和學習。我感覺,我不僅僅是在學習一門語言,更是在通過這本手冊,觸摸到廣州這座城市的脈搏,感受到它的溫度和韻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