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煳涂:从唐太宗到黄巢,这些名人很有事!他们心里都住了一个阿飘

历史不煳涂:从唐太宗到黄巢,这些名人很有事!他们心里都住了一个阿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唐朝
  • 黄巢
  • 人物传记
  • 历史故事
  • 八卦
  • 趣史
  • 通俗历史
  • 历史秘闻
  • 王朝兴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些历史名人都很有事!他们个个心怀鬼胎,心里都住了一个阿飘!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令后人永远景仰的朝代,一汉一唐。其中,唐代在各方面成就之辉煌灿烂,尤其令人心生向往。然而你是否曾经疑惑过:为何即使是这样壮阔的唐代,也不曾摆脱治乱交替、自我毁灭再重建的循环?

  历史无形无影,却并非没有脑袋。相反地,历史从不煳涂,也绝不打瞌睡,古代的帝王将相们稍有懈怠,它都了然于心,任何人都别想蒙混过关。因此本书以亲切的类比佐以简明的解说,择选有唐一代的十四个人物或政治群体,企图从他们与唐代命运起伏息息相关的人生中,看出一些端倪:

  中国的官僚体系注定了官员只是皇帝的代理人,两者的利益永远不会一致,就像员工帮老板赚钱,和老板的利益却从来不会一致一样。然而这种不一致会造成什么问题?唐末的黄巢之乱历来被认为是使唐朝元气大伤的事件,但本书说这只能算是一群饥饿的难民走遍天下觅食的旅程,真正扮猪吃老虎的另有其人;宦官得势与名将被黜,反映的不仅仅是皇帝的贤明与否,而是皇权的绝对性在帝王心中投下的巨大阴影……

  《历史不煳涂:从唐太宗到黄巢,这些名人很有事!他们心里都住了一个阿飘》全书十四个人物或群体环环相扣,展开了一幅亲切的唐代画卷。其中有对历史片段的回眸与凝望,更有周始循环的历史所呈现出的教训与启示。

名家推荐

  研究政治学的李拯,在对唐代人物的叙述时,自始至终贯穿着难得的冷静思考。他显然是在有意识摆脱传奇的轨道,让更深层次的政治学思考融入历史研究之中。── 作家 李辉

  读《历史不煳涂》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能把读者很快就带入千年前的「现场」,和唐代的那些人物一道品味着「此情此景」,共度「此时此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杨光斌

  这是一部年轻人透视历史人物的力作,锋芒锐利,给人启发。── 历史学家 雷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拯


  一位「80后」思考者,对人类一切门类的文明成果充满好奇。从科学到人文,从华中科技大学到中国人民大学,砥砺思想是不变的初心,致力于把爱智求真的理性与悲天悯人的情怀熔于一炉。熟读多部史书,常读《资治通鑑》,尤爱盛唐风采,钟情于时间流变中不变的哲理,善于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析历史。回望唐朝风云人物,是为了揭示中国政治传统,获得思想的力量。时间终将老去,唯有思想不朽。现任职于人民日报社评论部。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历史是镜子,更是追问 李辉
推荐序二 文明基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 杨光斌

前 言 时间的力量
第一章 李密:「预言自我实现」的魔咒
第二章 李世民:寻找合法性的失败
第三章 长孙无忌:权力与安全感的悖论
第四章 徐世勣:「道德理想国」的虚伪表演
第五章 武则天:时间进程的「一个断点」
第六章 李隆基:绝对权力让皇帝陷入「认知困境」
第七章 李林甫:以「信息不对称」制造「愚君政策」
第八章 安禄山:既得利益导致制度衰变
第九章 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不能预设个人对朝廷的无限责任
第十章 李泌:被儒家掩盖的天才「布衣宰相」
第十一章 裴度:「养寇自重」导致削藩失败
第十二章 宦官群体:权力向皇帝的身边人集中
第十三章 李德裕、牛僧孺:朋党车轮碾碎制度的正常运转
第十四章 黄巢、朱温:流寇的失败与「身在朝廷反朝廷」的成功
结论 一个认识中国传统政治的视角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历史是镜子,更是追问


  读李拯这部叙述唐代历史的书稿,让我想到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千古名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孟浩然出生襄阳,曾隐居于鹿门山,有「孟襄阳」之称。一般将他冠以「田园诗人」,可是,我更喜欢他的这首《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这首诗不是田园诗恬淡、悠远的意境,相反,是海阔天空一样的纵横捭阖。我想像,孟浩然站在岘山之巅,目光随汉水而去,俯瞰潮起潮落。他在看人事代谢、朝代更迭、历史兴衰。诸多感触沛然而至,这才酝酿而成高屋建瓴、气势恢宏的千古名句。

  李拯与我是随州老乡,来报社不久就认识了。三十多年前,我刚入大学时随州还叫「随县」,隶属襄阳地区。读他的书稿,想到孟浩然的诗,再合适不过。他的笔下,一个个唐代人物的故事与命运彼此串联、衔接蔓延,呈现了唐代由无到有、由盛至衰的全过程,多少历史感叹,尽在其中。

  巧的是,报社里随州老乡竟有好几个,偶尔相聚,不亦乐乎。二零一四年秋天,李拯与我坐在一起闲聊。他说起自己一直在阅读《资治通鉴》,对唐代历史颇感兴趣,想写几篇唐代人物,以人写史。如他后来所说:「我曾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了阅读《资治通鉴》的精神长征,每一次掩卷沉思,窗明几净之时,似乎总能感到历史从过去伸向未来的邀请,那些慷慨悲歌的人物所折射的时代问题,怎么与此时此地的语境如此相似?」写唐代人物,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想法。李拯计画先写李密和李世民两个人。我建议他,不妨从一开始就考虑形成一个系列,先在杂志上开专栏发表,然后结集出版。没想到,仅仅一年多时间,他就完成了十四篇历史随笔,一个完整的唐代兴衰史在他的笔下得以呈现。

  唐代历史,我知之甚少。小时候无书可读,回父母家乡枣阳,去乡下大姨妈家,二表哥手抄一本《说唐》,被我带回随县,看了一遍又一遍。知道了瓦岗寨,知道了长安,知道了隋唐十八条好汉。有段时间,每天讲他们的故事,还与小伙伴们比赛,看谁能完整背下十八条好汉的排序。说起李元霸、宇文成都、雄阔海来头头是道。原来觉得秦琼武艺高强,结果只排名十六,想想觉得有些委屈。可是,十八人哪一个不是好汉?从此,儿时心里,开创唐代的那些人物,每一个都是传奇。

  「文革」后参加高考,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班上一位女同学颜海平,研究唐代文化,创作了话剧《秦王李世民》,轰动一时,并荣获全国优秀剧本等奖。话剧上演时,大家都去观看,舞台上演绎的唐代兴盛尤其令我们百感交集。「文革」浩劫刚刚结束,谁不期待百废待兴的中国能够尽快走出历史阴影,拥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和一个全新的生活?

  这些算是我与唐代历史最直接的接触了,了解之肤浅,可想而知。直到李拯开始写作,我才有机会隔三岔五地拜读新鲜出炉的作品。通过他叙述的人物故事,略知唐代兴衰一二,在我而言,仅此而已。

  有意思的是,酷爱历史的李拯,大学本科并不是文科生,而是理科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硕士考试时,他转换学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从此,现实观察与历史思索与之相伴,须臾不可分开。其实,一个人的兴趣永远决定了他最后的选择。读他书中如下这番话,可以体会到当他遥望历史时,心底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情。他的这番感慨,来自凝望北京潭柘寺的一棵千年古树:

  人们在这棵树下冥想、祈祷或礼拜,寄託的物件并不是这些有形且繁茂的枝叶,而是这棵古树历经沧海桑田而积累下来的时间,是它经历的无数个夕阳西下、清风朗月和人事轮回。这棵古树,不过是变动不居的时间所代表的一个具象符号,而人们向古树祈祷,实际上是在向时间表达敬畏。

  一个人、一棵古树,这样一个意象再恰当不过地揭示出人类精神的祕密:时间拥有一种更为本质的力量,而人类在内心深处对这种力量存有敬畏。

  正是这种敬畏,才使李拯开始了他的唐代历史之旅。在史料与故事的剪辑、唿应与映衬中,他思索人物命运,追寻或许无迹可寻的历史规律。十四个政治人物或人物群体,搭建成一本相对完整的历史叙述架构。与其他擅长讲故事的作者的作品不同,《历史不煳涂》的要点不在于铺陈传奇,而是试图勾勒一个个唐代着名人物的命运,归纳某种性格走向。不同的性格又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基因传统密切相关,即便伟大如李世民、武则天这样的人物,最终也不得不消弭于无形之中。

  李拯谈到为何选择如下人物来贯穿整个唐代兴衰:

  本书中选取的这些政治面孔构成了一个前后相续的连续体,他们的故事共同构成了有唐一代的慷慨悲歌:李密、李世民、长孙无忌、徐世勣、武则天代表了唐朝从建立到兴起的上升阶段;李隆基、李林甫、安禄山则活跃在唐朝达到巅峰而由盛转衰的转型时期;李泌、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裴度则代表了一个衰败王朝力挽狂澜的努力;而李德裕、牛僧孺、宦官群体、黄巢、朱温则共同见证了唐朝的最后覆灭。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与唐朝的命运起伏息息相关,而他们的命运构成的轨迹,就像唐朝吐纳唿吸的躯体一样,反映着这个王朝内在的政治机理。

  研究政治学的李拯,在对唐代人物的叙述时,自始至终贯穿着难得的冷静思考。他显然是在有意识地摆脱传奇的轨道,将更深层次的政治学思考融入历史研究之中。是否准确,是否完整,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他必须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言之成理的归纳。在阅读本书之后,读者或许可以更深切地体会他发出的感慨:「中国历史的复杂性有时让人不知所措,热爱它的秦砖汉瓦、唐诗宋词,迷恋它的激情澎湃、婉约清新,就不可避免地发出沉重的叩问:伟大而美好的文明,为何难以走出治乱兴替的自我回圈?」

  对历史的敬畏,常常就藏匿于历史忧患之中。

  总爱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其实,历史更是一种追问。因忧患而叩问,因叩问而思考。

  仰望历史天空,一个巨大的问号,醒目地悬挂着……

作家 李辉

推荐序二

文明基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


  本书作者李拯,是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执教近三十年所教过的政治学专业最有才华的研究生之一。他的政治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扎实性自不待说,文采、口才也堪称一流。他博闻强识,熟读《史记》、《汉书》、《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能够背诵其中大段落的叙述,是难得的人才。

  读《历史不煳涂》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能把读者很快带入到千年前的「现场」,和唐代的那些人物一道品味「此情此景」,共度「此时此刻」。读者不自觉地进入了历史,而历史中的人物也栩栩如生地回到了当下,千年的历史,竟然构成瞬间的穿越,形成酣畅的对话。历史不由得让人扼腕,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居然搞不定自己的嫡长子和嫡次子,无奈之下只有让他并不满意的嫡三子李治继承皇位;而懦弱的唐高宗李治又搞不定自己的后宫,由此才有了武则天的横空出世,李家江山险些易主。这就是制度变迁的非预期性,如果一切都按照顶层设计而来,都是一帮李氏子孙主持大局,历史也就单调而无趣了。

  历史固然有其非预期性,但中国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轨迹。我们为什么如此理解、同情历史中的玩家,而他们又为何具有如此强烈的现实存在感?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中国人的历史观:历史就是中国人的宗教。无论是唐太宗这样的大人物,还是芸芸众生中的小角色,中国人都如此在乎「身后事」,从而共同构筑起宗教式历史观。所以,千万别说中国没有宗教。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理解中国人的儒学为何被外国人尊称为「儒教」,儒家思想确实内化于两千年来各色人群的血液中,从而内化为不变的生活方式。「儒教」虽然只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部分,但宗教式历史的核心脉络就是儒家思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看上去无所不能的武则天,最终未能把李家的皇权转移到娘家人那里,借用本书作者的话说,这叫「权力败给了文化」。这样的思想性提炼可谓真知灼见,我想这一观点并不会因为唐代制度史研究成果之丰富而失去光芒。

  能够「化」人的文明的力量为何如此巨大?比较文明视野下的中国文明更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几大古文明中,且不说早就灭绝了的亚述文明和玛雅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因野蛮人入侵而中断了几个世纪之后才因「文艺复兴」而成为今天西方文明的古典资源而已;古印度文明在经历两个世纪的殖民入侵后,其官方语言都被替代了;古埃及文明也早已式微,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已经变成了伊拉克这个样子,只有中华文明虽历经磨难却能够几度中兴──当下中国是新一轮的文明型国家的复兴。这里面必然有现代社会科学难以回答的奥祕,痴迷于西方社会科学的学者需要对中华文明抱有敬畏之心,否则就错把中国当成西方了,最终必然要以西方的「药方」来「问诊」中国的「病症」,即用西方的知识来回答中国的问题,结果必然也是南辕北辙。能够保持四千年的连续性存在,我认为是「中华文明基体论」(由文明基因组成的共同体)在起作用,这些基因包括但不限于:融合能力超强的华夏民族,最能体现民族性而四千年不变的语言和文字,大一统的国家观,治国的民本主义,科举制,协商政治,社会生活的家庭伦理本位和郡县制下的皇权不下县的社会自治。正是这些文明基因,才使得中华民族虽然几度衰败而最终能够屹立不倒并再度复兴。

  那么,唐代为中华文明贡献了什么呢?我们一般都说汉承秦制、清承明制,其实还应该加上「唐承隋制」,因为隋唐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夯实了大一统传统。秦汉的遗产是统一,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三百多年的分裂历史,这个时间长度几乎赶上统一的汉代。也就是说,大一统的中国在汉代之后并不是必然的,很可能变成今天的欧洲那般国家林立,但是隋唐夯实了大一统。隋唐之后,又经历了只有五十年左右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很快便是宋朝的一统,之后的一千年便基本上没有了四分五裂的中国史──直到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唐朝不仅夯实了大一统,也将科举制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可以说得上来的「硬贡献」,而看不见的「软贡献」就是「贞观之治」文化遗产,这份遗产不但是今天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资源,更是宗教式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代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就由西部移至东部,而这个大转移既是自然演化而来的,也是非预期的。七五五年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及衰的转捩点,地方力量开始坐大,颇有点儿今人所说的「事实性联邦主义」的味道。在这种局面下,唐朝的集权制式的财税体制也发生了改变,导致收不上税,而这一结果则促使地方商业中心的兴起──远离长安的开封(汴京)就是由此而来,后来成为赵匡胤首先得到的京畿之地。宋朝开封的人口已经多达百万,真是匪夷所思,集市发达,商业繁荣,文化昌盛,乡规民约让百姓安居乐业,难怪日本人说宋朝已经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了。谈及此,不得不感慨历史中更多的非预期性事件。试想,如果隋炀帝早年不在江南生活而看不到江南鱼米之乡的富足,会有大运河吗?如果不是隋炀帝在江南看到那么多富有才华的读书人闲散民间,会有科举制吗?这些改写中国命运的大手笔,或者说建制的产生,竟然那么偶然,那么富有个人色彩。

  当然,代表「政治正确性」的历代史官不会这样书写历史,我们的历史观深受史官叙事的影响,而史官的叙事必然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这样,在「唐书」(《旧唐书》、《新唐书》)那里,曾为建立唐朝做出卓越功绩的徐世勣,因晚年支持武则天当皇后就属大逆不道了,因为在儒家「夫为妻纲」的世界里,武则天本身就是异数。但是,如果没有了武则天,唐史不是缺少了许多色彩?何况武则天治下的唐代并不像传统史书论述的那样不堪。这是从「回到历史」的角度看待武则天和徐世勣。而如果以今天的「政治正确」的标准评价武则天,比如以女权主义的标准,武则天与慈禧太后都是重要人物,需要重新认识。这不是笑谈。曾经,美国的杰克逊总统为推广白人民主化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美国有「杰克逊式民主」即大众民主之称,但因其对印第安人搞今天意义上的「种族清洗」,他的图像被从二十美元钞票上拿下。历史可真是一部「观念的矛盾体」,因此评价历史人物需要超越「二十四史」。

  是为序。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杨光斌

前言(节录)

时间的力量


  我曾在北京郊区的潭柘寺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千年古树前面排起了顶礼膜拜的长队,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对着古树闭目祈福,神情专注,良久方罢。我被这个场景深深震撼。

  那只不过是一棵树木而已,为什么能够激发人们最为深沉的敬畏之心?又是什么力量赋予了这棵树木超越自身的精神特性?显然,古树粗壮的树干、茂密的枝叶只是从审美的角度增添了情趣,并不能自在自为地产生精神的飞跃。我思来想去不得其解,后来突然意识到,或许正是这棵古树里面凝聚的时间,才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更高的价值和存在。

  人们在这棵树下冥想、祈祷或礼拜,寄託的物件并不是这些有形且繁茂的枝叶,而是这棵古树历经沧海桑田而积累下来的时间,是它经历的无数个夕阳西下、清风朗月和人事轮回。这棵古树,不过是变动不居的时间所代表的一个具象符号,而人们向古树祈祷,实际上是在向时间表达敬畏。

  一个人、一棵古树,这样一个意象再恰当不过地揭示出人类精神的祕密:时间拥有一种更为本质的力量,而人类在内心深处对这种力量存有敬畏。而环顾世界,再没有哪个民族比中国人对时间和历史更加敏感、更为重视的了。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未曾断代、在几千年里保持了连续性的文明体系,而且中国古人注重书写历史、延续历史。黑格尔也承认,「历史必须从中国帝国说起,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中国实在是最古老的国家」,「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连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中国人生活在历史之中,精英阶层也以青史留名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历史所代表的时间之轴是中国人的精神寄託。

  直到今天,年轻人仍然能够从司马迁的《史记》中获得启迪,从李白、杜甫的诗歌中寻找美感。正如杜维明所言,传统思想将永远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正因此,时间的延续、历史的视角是思考中国的基座。美国汉学家孔飞力早就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只能基于中国自己的条件,而不是其他国家的经验。因此,与走向未来一样重要的是回归传统。

  而回归传统,首先应该理性地认识历史和传统。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面说过这样一句话,「橘黄色的落日余晖下,一切都被蒙上一种怀旧的色彩,哪怕是断头台」。这句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话,其实饱含着深刻的方法论智慧。就像落日的余晖一样,时间的累积本身就会因为厚重而产生一种温情,而这种温情有时候会让人不自觉地忽视历史锦袍上的蝨子,只是关注锦袍自身的美好。或者说,越是古老的事物,越是能够勾起人们内心的美好想像,而这有可能导致人们不假思索地将传统浪漫化或者完美化。历史之中,既有丰富的智慧,也有深刻的教训。

  因此,回归传统的前提是客观地、理性地认识传统,而在传统之中孕育未来,既包含对传统的自然延伸,也包括从传统中得到的反思和教训。本书中选取的十四个唐朝人物(人物群体),其中很多人是时代思想的精华,是传统文化里面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理想代表,也有一些人穷凶极恶,书写他们故事的着作不胜枚举,道尽了他们人生的各个层面。但本书只是採撷他们人生中最闪光的一个点或者穷极一生的困惑,并以此观察他们的思考与挣扎,最后对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进行理性的反思,形成一幅揭示中国政治传统的认知图景。

  中国政治传统中最具有本体意义的问题或许是:伟大且美好的文明,为何难以走出治乱兴替的自我回圈?就像唐朝命运所展示的一样,唐朝曾经创造出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的文明,最后仍然陷入了自我瓦解,而它之后的历朝历代仍在延续着「自我重建、自我毁灭」的剧情。历史不仅仅是忠实的记录者,更像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审判者。历史从不煳涂,也不会打盹小憩。古代的那些帝王将相稍有懈怠,它都会了然于心,并启动治乱兴替的机制,创造新一轮的改朝换代。历史不煳涂,任何人都别想蒙混过关。

  本书不是一部学术着作,因此不追求宏大而严密的逻辑体系,它只是想通过一个个人物的挣扎或困惑,去触及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本书的结论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赞同,甚至还会遭到尖锐的批评。但是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大家提出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所展现出的历史景深和某些字句给人带来的灵光一闪的启示。浅阅读能从本书中体会治理艺术,处世之道与命运无常;深阅读能从中领悟政治与人性中的深层奥祕,而文字本身还能给人带来一种穿越历史的美好体验。看见什么或许言人人殊,但观察的视角却应该尽量多元化,这本书就力图展示出不一样的视角。

  博尔赫斯曾引用这样一句话,「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对新事物的认识无非是一种回忆」。其实,无所谓过去、现在与未来,因为现在就包含着过去,也预示着未来。因此,历史不是关于过去,而是关于现在和未来。或许,这本书呈现的十四个唐朝人物(人物群体)的命运轨迹,能够让人们透过时间去凝视永恆之物,既在历史之中,又在历史延伸的未来之中。
 

图书试读

第二章 李世民:寻找合法性的失败

西元六四三年,李世民登基做皇帝已经十七年了。他脚下的土地,东西南北都延伸到人力所及的极限;他治下的社会,据说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境界。这是贞观之治的鼎盛时期,天下一统,四海升平,蛮夷外服,百姓安居,而已届不惑之年的李世民,正值政治生命成熟之时,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可胜败兴亡,从来只是转瞬之间。外患既除,内忧将兴。忧从何来?贞观十七年正是盛世景象下的一个转捩点。欧阳修曾评价这位盛唐皇帝,「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他有着睥睨群雄的文治武功,但也在这一年面临着重大考验──选择接班人,确保权力平稳传递。这曾经难倒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君主们,而李世民也只欠缺这最后一块政治拼图了。

只可惜,正是这个千古难题对他的身心造成了严重打击。

(中略)

太子李承干与魏王李泰互争雄长,后来李承干蓄意谋反,提前出局。按说,礼贤下士、素得人心的李泰成功夺嫡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李世民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堪称惊天逆转的决定。而这背后,正隐藏着他对这一问题从哲学层面的深刻思考。

那么,李世民的思考究竟是什么?

太子失德

李世民的思考与挣扎,是从诸子夺嫡开始的。

在太宗诸子之中,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是皇位最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太子李承干在李世民登基时就立为皇储,魏王李泰礼贤下士、声震朝野,晋王李治则比较低调,看似是最不可能被选中的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有力竞争者,就是才兼文武的吴王李恪,他的母亲是隋炀帝之女,出身高贵,李世民又常「称其类己」,为李恪赢得了「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的声名。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