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反日?:中日对立五百年的深层结构

中国为何反日?:中日对立五百年的深层结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反日」的历史解释与深层结构大揭开!

  ◎中国人的爱国,为何一定会变成反日?
  ◎从五四运动到近十年的反日游行,真的只是因为民族主义的操作吗?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容易相信政府的说法?


  「中国人将『爱国』和『反日』画上等号的心情和想法,日本人既无法理解也感到不悦。」——冈本隆司

  就近年的中国「反日」运动来看,其原因形形色色,而这些事件不仅使中日对立加剧,就连东亚局势也受到极大影响。但是,中国究竟为何「反日」?为了探究中国「反日」的深层结构,《中国为何反日?》一书记述了十六至二十世纪的中国与日本包括「社会体系」、「经济运作」与「对外态度」在内的整个历史,并通过中日比较进行细腻的脉络分析。

  【社会体系】:就日本江户幕府的统治而言,由于权利统治须寻求与社会体的合作,因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在清中国,由于社会体听凭「家族」、「乡团」等中间团体的规范,因此国家与社会之间处于游离状态。

  【经济运作】:由于日本江户幕府限制与海外贸易,因此对自然资源进行彻底回圈再利用的经营方式,得到了持续不断的自我发展,政经之间极为紧密。而在商业化发展的清中国,由于政府不愿介入民间经济,但中间团体所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大,导致政经互相背离。

  【对外态度】:日本江户幕府因「锁国」政策与外国的接触较少,但官民均热衷于收集外国资讯,相比之下,与外国人事物接触机会众多的清中国,却因实用主义致使外国资讯无法广及整个社会。再者,进入十九世纪后,虽然清中国和日本都与西方诸国缔结了条约,但清朝并无意接受主权国家之间对等的国际关系。而日本却结合西方的意图解读条约,将消除不平等因素的能量转化为推动明治维新的原动力。

  就这样,由于政治与社会游离所形成的「软结构」中国,在吸纳「开港」的「冲击」之后,并未呈现巨大变化。而因凝聚力强所形成的「硬结构」日本,却因受到「开国」的「冲击」,开始谋求结构上的彻底变革。而这种对「西方冲击」的「反应」差别即为中日对立的根源。

  那么,于十九世纪后,「开港」后的「软结构」中国与「开国」后的「硬结构」日本,又是如何具体走向对立的呢?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欲以西方「条约体制」重建对外关系。而中国则沿袭了明代以来的「抗倭」观念,加深了对西化日本的戒心。从一八七一年的《日清修好条规》到一八八五年的《朝鲜撤兵条约》,中日两国为避免直接冲突而多次谈判,但最终还是没能防止一八九四年日清战争的爆发。之后一九〇五年日俄战争的战胜国日本意欲接管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特权,但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这就是「反日」局势的最早出现,并历经一九一五年的「五九国耻」、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的「抗日战争」,之后在共党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推动下,中国人从此将「爱国」和「反日」画上了等号。

  综上而论,本书透过漫长的历史视野比较中日两国的体制,并清晰地阐述了中日两国走向最终对立的过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冈本隆司


  日本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教授。专研中国近代史、东亚国际关系史。着有《近代中国与海关》、《在属国与自主之间——近代清韩关系与东亚之命运》、《马建忠的中国近代》、《李鸿章——东亚的近代》、《袁世凯——左右近代中国的俗吏与强人》、《朝鲜的困境——在日清之间追求独立自主的历史》等。

译者简介

陈心慧


  青山学院大学国际传播学系硕士。现任专业中日笔译、口译人员。译有《代表的日本人》、《世界史的诞生》、《日本史的诞生》、《从蒙古到大清》等。
 

图书目录

前言
二〇〇五年——爱国无罪/现实政治与深层结构

第一部 「近代」的日本与中国

第一章_十八世纪的东亚
难懂的中国/十七世纪以后的世界/十八世纪——东西的对比/太平与政权
第二章_统治的结构
日中比较/日本的公权力与社会/「共和政治」与「一片散沙」/国家与社会的游离
第三章_从明朝到清朝
明朝的实物主义/商业化与货币/北虏南倭/明清交替/清代的体制与经济/财政制度/承包制度
第四章_宏观动向
人口动态/康熙时期的通货紧缩/从「大开发」到元禄、享保/干隆时期的通货膨胀/进口替代/「封闭系统」与「勤劳革命」/流动性与移住/社会构成与中间团体/日中的聚落型态

第二部 揭开「近代」的序幕

第五章_回顾十九世纪
「一治一乱」的中国史/「移住民的秩序」/白莲教徒的反叛与「地方军事化」/日本的转折点
第六章_与近代西洋的邂逅
「西洋的冲击」/对外态度与社会结构/「锁国」与海外资讯/资讯收集与扩展/日中的差异/差异所在
第七章_中国的「开港」与日本的「开国」
鸦片战争与鸦片问题/「条约体制」与中国/条约与贸易/「软结构」与「硬结构」
第八章_动乱的时代
太平天国/湘军的结成/镇压内乱/李鸿章的出现/就地筹饷/督抚重权/清末的出发

第三部 近代日中的相克

第九章_近代日清关系的开始
德川日本的对外体制/「华夷」的转变/清朝的对外体制/清朝的日本观/对日政策的形成/《日清修好条规》/《日清修好条规》之目的
第十章_日清对立的深化
出兵台湾/关于《江华条约》/森.李会谈/琉球处分/朝鲜的条约缔结与壬午兵变/甲申政变
第十一章_「洋务」的时代
洋务运动/日本的威胁与「海防」/「洋务」的停滞不前/中体西用/「洋务」与「社会结构」/「君民一体」与「官民隔阂」/中日对峙
第十二章_爱国反日的开始
日清战争/时代的转换/日俄战争的结局/一九〇五年

结语
欲速则不达——后记与文献介绍
 

图书序言

前言

二〇〇五年——爱国无罪


  竟然已经经过五年以上的时间,这是我最真实的感慨。二〇〇五年发生在中国各地的反日示威游行,至今仍记忆犹新。对于从事中国研究的人而言,这个事件所带来的冲击非常大。不仅是研究者,许多一般的日本人也对于群众的怒吼感到不寒而慄。这是因为滞留在中国的日本人遭到袭击、殴打等不同形式的伤害,透过即时新闻报导的反覆播放,将这个情况传递到日本国内。

  新闻所报导的并非反日示威抗议的全貌。为了更鲜明地传递现场状况,报导中拍摄的都是当中最激烈的部分。因此,就事情整体而言,日本人接收到的讯息多少有些夸张。

  就算如此,报导内容绝非虚构。以示威游行来说过于暴力的行动起自四月二日的成都「伊藤洋华堂」袭击事件,之后扩展到中国各地。翌週九日的北京,发生了一万人规模的示威群众向日本大使馆和大使官邸丢石头的事件。又在一週后的四月十六日,示威延烧到上海,发起了数万人规模的抗议活动,日本总领事馆也遭到丢石头攻击。

  碎玻璃散乱满地的影像至今仍记忆犹新。撇去物质上的损失不说,最重要的是日本人在当时感受到的颤慄使得厌中情感增加,中国威胁论也因此抬头。近年,不用说对中国的亲近感或好感,就连关心或兴趣都失去的日本人,尤其是年轻人愈来愈多,不能说与此一事件毫无关联。有人认为,以这次的反日示威游行为界线,日中关系进入新的阶段,直到现在。

  日本人害怕的首先是激进且凶暴的行为。然而,想必不仅如此。爆发示威游行的导火线是中国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但随着示威游行愈演愈烈,领土问题、历史问题等,日本与中国对立的所有争议全都成了游行的口号,全面展开对日本的指责。不仅仅是唿唿口号而已,还变本加厉地发生多起暴力事件。而且,对于这样的暴力行为,几乎全部都用「爱国无罪」来正当化。也就是说,自己的暴力行为是爱国的表现,不仅没有错,甚至值得赞赏。日本人所感受到的颤慄,想必是来自于此。

  单就「爱国」而言,大多数日本人和中国人并没有不同。日本也有民族主义。也就是说其实是彼此彼此。基于自尊,某种程度的排外其实都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内。

  然而,就中国来说,现代日本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何日本是中国排外的对象,而且完全无法改变。中国人将「爱国」和「反日」画上等号的心情和想法,日本人既无法理解也感到不悦。

  包括笔者本身在内,日本人的这种感慨不见得全都正确。某种程度上,这是受到政治运动和大众媒体的影响,被偏颇操作而产生的既定印象。话虽如此,中国方面的说法当然更不正确。说到操作,除了中国政府和其支持者之外,谁都知道这是中国最擅长的手法。当时,也有许多评论认为反日示威游行根本是官方操作。虽然我不觉得这是真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政府的所作所为,让人不得不如此怀疑。

  彼此间存在这些偏见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想要一朝一夕解决这个问题,也不够现实。正因为是人们对于现实的想法和情感,因此将这些偏见列入考量才是最重要的事。

  究竟为什么「爱国」就是「反日」呢?对于不知道内情的日本人而言,就会产生「为什么只针对日本」的难受情感,也使得「厌中」的情况加剧。我身为从事中国研究的日本人,这个问题不可小觑。

  这几年来的日中关系表面稳定,但仍无法排除不安因素,在本书完稿之际,日中又因为钓鱼台(日本称为尖阁诸岛)问题而加剧对立。这是与「领土」和「主权」相关的问题,因此更加严峻。终于到了解开「反日」疑问的时候,但做起来并不如嘴上说的容易。

  现实政治与深层结构

  关于「反日」的着作不少。中国这个在经济层面上也逐渐赶上日本的邻近大国,他们的「反日」对于现代日本而言是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因此,有许多人关心这个议题,反而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一般论述中的各种事实和因素,究竟是否正确呢?

  大家一致指出的反日长期因素,是自江泽民总书记时代开始的鼓动爱国主义和彻底执行反日教育。受到一九八九年「天安门事件」的影响,中国国内在加强治理的同时,为了提高对政权的向心力,于是煽动爱国情绪。而「反日」就被当作是其中一个手段。这种教育现在又再度被提出。

  这个说法的确没错。尤其对照在此之前「反日」并不构成问题,这的确是一大因素。然而,将今天的反日视为是江泽民时代之后反日教育下的产物是否真的正确呢?

  就算有反日教育,「反日」也不可能突然间从无到有。在此之前就有足够的材料和动机,以及可以让人点头称是的基础,这也是事实。也就是说,就算「天安门事件」和江泽民的政策让反日教育显性化,但反日的原因并不能仅归咎于此。反日一直潜在,根深蒂固。

  因此,仅针对相继发生的事件赋予当下的意义,并无法找出让事件发生的真正源流和原貌。仅利用现状分析来理解和判断反日是不够的。至今为止,究竟有多少人理解其深层结构呢?如果不真正了解,那么「反日厌中」还会继续重蹈发生、激化、沉静、再爆发的覆辙。

  话虽如此,但日本人认为反日是近年来的特殊现象,完全是因为江泽民等人的反日教育,这样的误解反而使得状况更加恶化。在相互不了解的情况下,只会继续累积「反日」和「厌中」的情感。

  当然,现在还找不到根本的解决之道。最起码,只知道历史的笔者,根据自己少许的见闻和经验,完全无法想出立即见效的特效药,也没有资格去想。尽管如此,在日中关系如此紧张的情况之下,现在也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可以含混过关。

  就算暂时无药可医,就算能做的只有表面治疗,但如果期待将来有一天可以痊癒,那么找出病灶的根据并试图了解,这样的努力也绝对不会白费。

  「爱国等于反日」在近代史的过程当中是常见的现象,根本不用等到反日示威游行或江泽民的登场。事实上,自一九一〇年代起,就已经可以看到雏形。

  一九一九年,从北京的学生运动开始,一直蔓延到全国各地的五四运动,就是最初期且规模最大的反日运动。接下来经过满洲事变(又称九一八事变)到日中战争,反日运动改名「抗日战争」,达到了最高峰。因此,「反日」早在历史上以更激烈的形式发生,而我们的祖先也早已经历过。

  当然,历史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度发生。现在和过去不可能一样,我也没有相提并论的意思。但「反日」是现在和过去共通的现象,如果能够了解形成的因素和结构,便可以找出与现在的关联。

  那么,我们对于过去的事究竟了解多少呢?每当发生问题的时候,就容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这正是因为不了解过去。在深层部分,过去也许与今日的问题有所关联。

  本书并不打算阐明与现代「反日」相关的直接演进过程。关于这一部分,已经有许多其他精辟的见解与着作。本书所描绘的是其他书籍未必会提及的「反日」原始风貌,探讨其深层结构,阐明引发「反日」且不易平息的原因究竟从何而来。不仅限于日中某个时期的政治,尚包括经济、社会、思想在内,描绘整体史。
 

图书试读

第七章_中国的「开港」与日本的「开国」

「软结构」与「硬结构」

就像这样,随着十九世纪脚步的靠近,逐渐陷入困境的中国,就算经历西力东渐和包括战争在内的与西洋列强交涉,整体结构依旧没有改变。就制度构成的整体而言,只改变了非常小的一部分来因应。无论是对外关系方面与列强缔结条约、贸易方面出现买办,或是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主要港口等,都是如此。就算做出了部分改变,但由于中国非常广大,对比之下无法掀起更大的涟漪,关于这一点之后会有更详细的说明。

如果将十九世纪中西洋的推进视为「冲击」,那么并没有从中国得到冲撞后应该会发出声响的「反应」。比喻来说,这个「冲击」被吸收了。广大清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就好像是一座巨大的高层建筑,属于能够吸收「冲击」的「软结构」。介于「游离」的政治和社会之间的间隔领域之大,以及社会具备的高流动性,创造出了这个柔软的结构。对于条约的认知不如西洋所期,这种政权的思考方式来自于与战争或交涉现场的巨大隔阂,而买办商人也是清代中国的经济结构脱离政治之下的产物。另外,人们为了通商而从各地蜂拥而至,进而逐渐兴起的上海,展现出的也是社会的流动性。

与此相比,日本则是完全相反。日本对于「西洋冲击」,产生了冲撞后就会发出声响的「反应」。黑船来航和随之而来的西洋列强外压,让持续二百年以上的德川体制画上休止符,十年内就展开了明治维新。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政权轮替,更是日本整体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一大变革。

进入十九世纪前,政治、经济、社会皆陷入困境,关于这一点,日本和中国相同。规模和时期虽然略有不同,但都受到西力东渐的影响。然而,对于「西洋冲击」的「反应」,中国仅止于部分改变,而日本则是走向全面性的变革。究竟哪里不一样呢?值得注意的是流动性和凝聚性的差异。

日本在江户时代,尤其经过十八世纪后,以列岛为单位,逐渐形成紧密的社会结构。能够有效管制贸易和对外关系也是其中一个面向。然而,黑船来航和条约的缔结让这样的管制出现破绽。由于其构成体是紧密凝聚在一起的整体,因此无法像将一部分换成别的东西一般,进行部分改变。当对外关系出现破绽,也会波及其他部分,使得对内的政治和经济也要进行大的变革。由于无法各自改变一小部分,只能够改革整体。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