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日」的历史解释与深层结构大揭开!
◎中国人的爱国,为何一定会变成反日?
◎从五四运动到近十年的反日游行,真的只是因为民族主义的操作吗?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容易相信政府的说法? 「中国人将『爱国』和『反日』画上等号的心情和想法,日本人既无法理解也感到不悦。」——冈本隆司
就近年的中国「反日」运动来看,其原因形形色色,而这些事件不仅使中日对立加剧,就连东亚局势也受到极大影响。但是,中国究竟为何「反日」?为了探究中国「反日」的深层结构,《中国为何反日?》一书记述了十六至二十世纪的中国与日本包括「社会体系」、「经济运作」与「对外态度」在内的整个历史,并通过中日比较进行细腻的脉络分析。
【社会体系】:就日本江户幕府的统治而言,由于权利统治须寻求与社会体的合作,因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在清中国,由于社会体听凭「家族」、「乡团」等中间团体的规范,因此国家与社会之间处于游离状态。
【经济运作】:由于日本江户幕府限制与海外贸易,因此对自然资源进行彻底回圈再利用的经营方式,得到了持续不断的自我发展,政经之间极为紧密。而在商业化发展的清中国,由于政府不愿介入民间经济,但中间团体所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大,导致政经互相背离。
【对外态度】:日本江户幕府因「锁国」政策与外国的接触较少,但官民均热衷于收集外国资讯,相比之下,与外国人事物接触机会众多的清中国,却因实用主义致使外国资讯无法广及整个社会。再者,进入十九世纪后,虽然清中国和日本都与西方诸国缔结了条约,但清朝并无意接受主权国家之间对等的国际关系。而日本却结合西方的意图解读条约,将消除不平等因素的能量转化为推动明治维新的原动力。
就这样,由于政治与社会游离所形成的「软结构」中国,在吸纳「开港」的「冲击」之后,并未呈现巨大变化。而因凝聚力强所形成的「硬结构」日本,却因受到「开国」的「冲击」,开始谋求结构上的彻底变革。而这种对「西方冲击」的「反应」差别即为中日对立的根源。
那么,于十九世纪后,「开港」后的「软结构」中国与「开国」后的「硬结构」日本,又是如何具体走向对立的呢?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欲以西方「条约体制」重建对外关系。而中国则沿袭了明代以来的「抗倭」观念,加深了对西化日本的戒心。从一八七一年的《日清修好条规》到一八八五年的《朝鲜撤兵条约》,中日两国为避免直接冲突而多次谈判,但最终还是没能防止一八九四年日清战争的爆发。之后一九〇五年日俄战争的战胜国日本意欲接管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特权,但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这就是「反日」局势的最早出现,并历经一九一五年的「五九国耻」、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的「抗日战争」,之后在共党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推动下,中国人从此将「爱国」和「反日」画上了等号。
综上而论,本书透过漫长的历史视野比较中日两国的体制,并清晰地阐述了中日两国走向最终对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