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曆史是鏡子,更是追問 讀李拯這部敘述唐代曆史的書稿,讓我想到唐代詩人孟浩然的韆古名句──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孟浩然齣生襄陽,曾隱居於鹿門山,有「孟襄陽」之稱。一般將他冠以「田園詩人」,可是,我更喜歡他的這首《與諸子登峴山》:「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這首詩不是田園詩恬淡、悠遠的意境,相反,是海闊天空一樣的縱橫捭闔。我想像,孟浩然站在峴山之巔,目光隨漢水而去,俯瞰潮起潮落。他在看人事代謝、朝代更迭、曆史興衰。諸多感觸沛然而至,這纔醞釀而成高屋建瓴、氣勢恢宏的韆古名句。
李拯與我是隨州老鄉,來報社不久就認識瞭。三十多年前,我剛入大學時隨州還叫「隨縣」,隸屬襄陽地區。讀他的書稿,想到孟浩然的詩,再閤適不過。他的筆下,一個個唐代人物的故事與命運彼此串聯、銜接蔓延,呈現瞭唐代由無到有、由盛至衰的全過程,多少曆史感嘆,盡在其中。
巧的是,報社裏隨州老鄉竟有好幾個,偶爾相聚,不亦樂乎。二零一四年鞦天,李拯與我坐在一起閑聊。他說起自己一直在閱讀《資治通鑒》,對唐代曆史頗感興趣,想寫幾篇唐代人物,以人寫史。如他後來所說:「我曾經花瞭三年時間完成瞭閱讀《資治通鑒》的精神長徵,每一次掩捲沉思,窗明幾淨之時,似乎總能感到曆史從過去伸嚮未來的邀請,那些慷慨悲歌的人物所摺射的時代問題,怎麼與此時此地的語境如此相似?」寫唐代人物,的確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想法。李拯計畫先寫李密和李世民兩個人。我建議他,不妨從一開始就考慮形成一個係列,先在雜誌上開專欄發錶,然後結集齣版。沒想到,僅僅一年多時間,他就完成瞭十四篇曆史隨筆,一個完整的唐代興衰史在他的筆下得以呈現。
唐代曆史,我知之甚少。小時候無書可讀,迴父母傢鄉棗陽,去鄉下大姨媽傢,二錶哥手抄一本《說唐》,被我帶迴隨縣,看瞭一遍又一遍。知道瞭瓦崗寨,知道瞭長安,知道瞭隋唐十八條好漢。有段時間,每天講他們的故事,還與小夥伴們比賽,看誰能完整背下十八條好漢的排序。說起李元霸、宇文成都、雄闊海來頭頭是道。原來覺得秦瓊武藝高強,結果隻排名十六,想想覺得有些委屈。可是,十八人哪一個不是好漢?從此,兒時心裏,開創唐代的那些人物,每一個都是傳奇。
「文革」後參加高考,進入復旦大學中文係,班上一位女同學顔海平,研究唐代文化,創作瞭話劇《秦王李世民》,轟動一時,並榮獲全國優秀劇本等奬。話劇上演時,大傢都去觀看,舞颱上演繹的唐代興盛尤其令我們百感交集。「文革」浩劫剛剛結束,誰不期待百廢待興的中國能夠盡快走齣曆史陰影,擁有一個全新的世界和一個全新的生活?
這些算是我與唐代曆史最直接的接觸瞭,瞭解之膚淺,可想而知。直到李拯開始寫作,我纔有機會隔三岔五地拜讀新鮮齣爐的作品。通過他敘述的人物故事,略知唐代興衰一二,在我而言,僅此而已。
有意思的是,酷愛曆史的李拯,大學本科並不是文科生,而是理科生,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學院。碩士考試時,他轉換學科,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係,從此,現實觀察與曆史思索與之相伴,須臾不可分開。其實,一個人的興趣永遠決定瞭他最後的選擇。讀他書中如下這番話,可以體會到當他遙望曆史時,心底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情。他的這番感慨,來自凝望北京潭柘寺的一棵韆年古樹:
人們在這棵樹下冥想、祈禱或禮拜,寄託的物件並不是這些有形且繁茂的枝葉,而是這棵古樹曆經滄海桑田而積纍下來的時間,是它經曆的無數個夕陽西下、清風朗月和人事輪迴。這棵古樹,不過是變動不居的時間所代錶的一個具象符號,而人們嚮古樹祈禱,實際上是在嚮時間錶達敬畏。
一個人、一棵古樹,這樣一個意象再恰當不過地揭示齣人類精神的祕密:時間擁有一種更為本質的力量,而人類在內心深處對這種力量存有敬畏。
正是這種敬畏,纔使李拯開始瞭他的唐代曆史之旅。在史料與故事的剪輯、呼應與映襯中,他思索人物命運,追尋或許無跡可尋的曆史規律。十四個政治人物或人物群體,搭建成一本相對完整的曆史敘述架構。與其他擅長講故事的作者的作品不同,《曆史不糊塗》的要點不在於鋪陳傳奇,而是試圖勾勒一個個唐代著名人物的命運,歸納某種性格走嚮。不同的性格又與中國深厚的文化基因傳統密切相關,即便偉大如李世民、武則天這樣的人物,最終也不得不消弭於無形之中。
李拯談到為何選擇如下人物來貫穿整個唐代興衰:
本書中選取的這些政治麵孔構成瞭一個前後相續的連續體,他們的故事共同構成瞭有唐一代的慷慨悲歌:李密、李世民、長孫無忌、徐世勣、武則天代錶瞭唐朝從建立到興起的上升階段;李隆基、李林甫、安祿山則活躍在唐朝達到巔峰而由盛轉衰的轉型時期;李泌、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裴度則代錶瞭一個衰敗王朝力挽狂瀾的努力;而李德裕、牛僧孺、宦官群體、黃巢、硃溫則共同見證瞭唐朝的最後覆滅。每個人的人生際遇都與唐朝的命運起伏息息相關,而他們的命運構成的軌跡,就像唐朝吐納呼吸的軀體一樣,反映著這個王朝內在的政治機理。
研究政治學的李拯,在對唐代人物的敘述時,自始至終貫穿著難得的冷靜思考。他顯然是在有意識地擺脫傳奇的軌道,將更深層次的政治學思考融入曆史研究之中。是否準確,是否完整,並不重要,關鍵在於,他必須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言之成理的歸納。在閱讀本書之後,讀者或許可以更深切地體會他發齣的感慨:「中國曆史的復雜性有時讓人不知所措,熱愛它的秦磚漢瓦、唐詩宋詞,迷戀它的激情澎湃、婉約清新,就不可避免地發齣沉重的叩問:偉大而美好的文明,為何難以走齣治亂興替的自我迴圈?」
對曆史的敬畏,常常就藏匿於曆史憂患之中。
總愛說曆史是一麵鏡子,其實,曆史更是一種追問。因憂患而叩問,因叩問而思考。
仰望曆史天空,一個巨大的問號,醒目地懸掛著……
作傢 李輝
推薦序二
文明基因是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 本書作者李拯,是我在中國人民大學執教近三十年所教過的政治學專業最有纔華的研究生之一。他的政治學專業知識的係統性和紮實性自不待說,文采、口纔也堪稱一流。他博聞強識,熟讀《史記》、《漢書》、《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能夠背誦其中大段落的敘述,是難得的人纔。
讀《曆史不糊塗》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能把讀者很快帶入到韆年前的「現場」,和唐代的那些人物一道品味「此情此景」,共度「此時此刻」。讀者不自覺地進入瞭曆史,而曆史中的人物也栩栩如生地迴到瞭當下,韆年的曆史,竟然構成瞬間的穿越,形成酣暢的對話。曆史不由得讓人扼腕,韆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居然搞不定自己的嫡長子和嫡次子,無奈之下隻有讓他並不滿意的嫡三子李治繼承皇位;而懦弱的唐高宗李治又搞不定自己的後宮,由此纔有瞭武則天的橫空齣世,李傢江山險些易主。這就是製度變遷的非預期性,如果一切都按照頂層設計而來,都是一幫李氏子孫主持大局,曆史也就單調而無趣瞭。
曆史固然有其非預期性,但中國曆史有著自己獨特的軌跡。我們為什麼如此理解、同情曆史中的玩傢,而他們又為何具有如此強烈的現實存在感?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中國人的曆史觀:曆史就是中國人的宗教。無論是唐太宗這樣的大人物,還是蕓蕓眾生中的小角色,中國人都如此在乎「身後事」,從而共同構築起宗教式曆史觀。所以,韆萬彆說中國沒有宗教。也隻有在這個意義上,纔能理解中國人的儒學為何被外國人尊稱為「儒教」,儒傢思想確實內化於兩韆年來各色人群的血液中,從而內化為不變的生活方式。「儒教」雖然隻是中國曆史的一個部分,但宗教式曆史的核心脈絡就是儒傢思想。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看上去無所不能的武則天,最終未能把李傢的皇權轉移到娘傢人那裏,藉用本書作者的話說,這叫「權力敗給瞭文化」。這樣的思想性提煉可謂真知灼見,我想這一觀點並不會因為唐代製度史研究成果之豐富而失去光芒。
能夠「化」人的文明的力量為何如此巨大?比較文明視野下的中國文明更彰顯其強大的生命力。在世界幾大古文明中,且不說早就滅絕瞭的亞述文明和瑪雅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因野蠻人入侵而中斷瞭幾個世紀之後纔因「文藝復興」而成為今天西方文明的古典資源而已;古印度文明在經曆兩個世紀的殖民入侵後,其官方語言都被替代瞭;古埃及文明也早已式微,巴比倫文明的發源地已經變成瞭伊拉剋這個樣子,隻有中華文明雖曆經磨難卻能夠幾度中興──當下中國是新一輪的文明型國傢的復興。這裏麵必然有現代社會科學難以迴答的奧祕,癡迷於西方社會科學的學者需要對中華文明抱有敬畏之心,否則就錯把中國當成西方瞭,最終必然要以西方的「藥方」來「問診」中國的「病癥」,即用西方的知識來迴答中國的問題,結果必然也是南轅北轍。能夠保持四韆年的連續性存在,我認為是「中華文明基體論」(由文明基因組成的共同體)在起作用,這些基因包括但不限於:融閤能力超強的華夏民族,最能體現民族性而四韆年不變的語言和文字,大一統的國傢觀,治國的民本主義,科舉製,協商政治,社會生活的傢庭倫理本位和郡縣製下的皇權不下縣的社會自治。正是這些文明基因,纔使得中華民族雖然幾度衰敗而最終能夠屹立不倒並再度復興。
那麼,唐代為中華文明貢獻瞭什麼呢?我們一般都說漢承秦製、清承明製,其實還應該加上「唐承隋製」,因為隋唐的最大貢獻之一就是夯實瞭大一統傳統。秦漢的遺産是統一,但隨之而來的便是三百多年的分裂曆史,這個時間長度幾乎趕上統一的漢代。也就是說,大一統的中國在漢代之後並不是必然的,很可能變成今天的歐洲那般國傢林立,但是隋唐夯實瞭大一統。隋唐之後,又經曆瞭隻有五十年左右的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麵,很快便是宋朝的一統,之後的一韆年便基本上沒有瞭四分五裂的中國史──直到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唐朝不僅夯實瞭大一統,也將科舉製發揚光大。這些都是可以說得上來的「硬貢獻」,而看不見的「軟貢獻」就是「貞觀之治」文化遺産,這份遺産不但是今天治國理政的重要參考資源,更是宗教式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代之後,中國的政治中心就由西部移至東部,而這個大轉移既是自然演化而來的,也是非預期的。七五五年的「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及衰的轉捩點,地方力量開始坐大,頗有點兒今人所說的「事實性聯邦主義」的味道。在這種局麵下,唐朝的集權製式的財稅體製也發生瞭改變,導緻收不上稅,而這一結果則促使地方商業中心的興起──遠離長安的開封(汴京)就是由此而來,後來成為趙匡胤首先得到的京畿之地。宋朝開封的人口已經多達百萬,真是匪夷所思,集市發達,商業繁榮,文化昌盛,鄉規民約讓百姓安居樂業,難怪日本人說宋朝已經是一個現代化的社會瞭。談及此,不得不感慨曆史中更多的非預期性事件。試想,如果隋煬帝早年不在江南生活而看不到江南魚米之鄉的富足,會有大運河嗎?如果不是隋煬帝在江南看到那麼多富有纔華的讀書人閑散民間,會有科舉製嗎?這些改寫中國命運的大手筆,或者說建製的産生,竟然那麼偶然,那麼富有個人色彩。
當然,代錶「政治正確性」的曆代史官不會這樣書寫曆史,我們的曆史觀深受史官敘事的影響,而史官的敘事必然是具有高度選擇性的。這樣,在「唐書」(《舊唐書》、《新唐書》)那裏,曾為建立唐朝做齣卓越功績的徐世勣,因晚年支持武則天當皇後就屬大逆不道瞭,因為在儒傢「夫為妻綱」的世界裏,武則天本身就是異數。但是,如果沒有瞭武則天,唐史不是缺少瞭許多色彩?何況武則天治下的唐代並不像傳統史書論述的那樣不堪。這是從「迴到曆史」的角度看待武則天和徐世勣。而如果以今天的「政治正確」的標準評價武則天,比如以女權主義的標準,武則天與慈禧太後都是重要人物,需要重新認識。這不是笑談。曾經,美國的傑剋遜總統為推廣白人民主化立下瞭汗馬功勞,因此在美國有「傑剋遜式民主」即大眾民主之稱,但因其對印第安人搞今天意義上的「種族清洗」,他的圖像被從二十美元鈔票上拿下。曆史可真是一部「觀念的矛盾體」,因此評價曆史人物需要超越「二十四史」。
是為序。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 楊光斌
前言(節錄)
時間的力量 我曾在北京郊區的潭柘寺看到這樣一個場景:韆年古樹前麵排起瞭頂禮膜拜的長隊,其中有白發蒼蒼的老人對著古樹閉目祈福,神情專注,良久方罷。我被這個場景深深震撼。
那隻不過是一棵樹木而已,為什麼能夠激發人們最為深沉的敬畏之心?又是什麼力量賦予瞭這棵樹木超越自身的精神特性?顯然,古樹粗壯的樹乾、茂密的枝葉隻是從審美的角度增添瞭情趣,並不能自在自為地産生精神的飛躍。我思來想去不得其解,後來突然意識到,或許正是這棵古樹裏麵凝聚的時間,纔讓人們感受到一種更高的價值和存在。
人們在這棵樹下冥想、祈禱或禮拜,寄託的物件並不是這些有形且繁茂的枝葉,而是這棵古樹曆經滄海桑田而積纍下來的時間,是它經曆的無數個夕陽西下、清風朗月和人事輪迴。這棵古樹,不過是變動不居的時間所代錶的一個具象符號,而人們嚮古樹祈禱,實際上是在嚮時間錶達敬畏。
一個人、一棵古樹,這樣一個意象再恰當不過地揭示齣人類精神的祕密:時間擁有一種更為本質的力量,而人類在內心深處對這種力量存有敬畏。而環顧世界,再沒有哪個民族比中國人對時間和曆史更加敏感、更為重視的瞭。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未曾斷代、在幾韆年裏保持瞭連續性的文明體係,而且中國古人注重書寫曆史、延續曆史。黑格爾也承認,「曆史必須從中國帝國說起,因為根據史書的記載,中國實在是最古老的國傢」,「中國『曆史作傢』的層齣不窮、連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中國人生活在曆史之中,精英階層也以青史留名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曆史所代錶的時間之軸是中國人的精神寄託。
直到今天,年輕人仍然能夠從司馬遷的《史記》中獲得啓迪,從李白、杜甫的詩歌中尋找美感。正如杜維明所言,傳統思想將永遠存在於中國的曆史長河中。正因此,時間的延續、曆史的視角是思考中國的基座。美國漢學傢孔飛力早就認識到,中國的現代化隻能基於中國自己的條件,而不是其他國傢的經驗。因此,與走嚮未來一樣重要的是迴歸傳統。
而迴歸傳統,首先應該理性地認識曆史和傳統。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裏麵說過這樣一句話,「橘黃色的落日餘暉下,一切都被濛上一種懷舊的色彩,哪怕是斷頭颱」。這句充滿瞭詩情畫意的話,其實飽含著深刻的方法論智慧。就像落日的餘暉一樣,時間的纍積本身就會因為厚重而産生一種溫情,而這種溫情有時候會讓人不自覺地忽視曆史錦袍上的蝨子,隻是關注錦袍自身的美好。或者說,越是古老的事物,越是能夠勾起人們內心的美好想像,而這有可能導緻人們不假思索地將傳統浪漫化或者完美化。曆史之中,既有豐富的智慧,也有深刻的教訓。
因此,迴歸傳統的前提是客觀地、理性地認識傳統,而在傳統之中孕育未來,既包含對傳統的自然延伸,也包括從傳統中得到的反思和教訓。本書中選取的十四個唐朝人物(人物群體),其中很多人是時代思想的精華,是傳統文化裏麵王侯將相、纔子佳人的理想代錶,也有一些人窮凶極惡,書寫他們故事的著作不勝枚舉,道盡瞭他們人生的各個層麵。但本書隻是採擷他們人生中最閃光的一個點或者窮極一生的睏惑,並以此觀察他們的思考與掙紮,最後對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進行理性的反思,形成一幅揭示中國政治傳統的認知圖景。
中國政治傳統中最具有本體意義的問題或許是:偉大且美好的文明,為何難以走齣治亂興替的自我迴圈?就像唐朝命運所展示的一樣,唐朝曾經創造齣當時世界上最輝煌的文明,最後仍然陷入瞭自我瓦解,而它之後的曆朝曆代仍在延續著「自我重建、自我毀滅」的劇情。曆史不僅僅是忠實的記錄者,更像是一個鐵麵無私的審判者。曆史從不糊塗,也不會打盹小憩。古代的那些帝王將相稍有懈怠,它都會瞭然於心,並啓動治亂興替的機製,創造新一輪的改朝換代。曆史不糊塗,任何人都彆想濛混過關。
本書不是一部學術著作,因此不追求宏大而嚴密的邏輯體係,它隻是想通過一個個人物的掙紮或睏惑,去觸及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或許本書的結論並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贊同,甚至還會遭到尖銳的批評。但是結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給大傢提齣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所展現齣的曆史景深和某些字句給人帶來的靈光一閃的啓示。淺閱讀能從本書中體會治理藝術,處世之道與命運無常;深閱讀能從中領悟政治與人性中的深層奧祕,而文字本身還能給人帶來一種穿越曆史的美好體驗。看見什麼或許言人人殊,但觀察的視角卻應該盡量多元化,這本書就力圖展示齣不一樣的視角。
博爾赫斯曾引用這樣一句話,「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對新事物的認識無非是一種迴憶」。其實,無所謂過去、現在與未來,因為現在就包含著過去,也預示著未來。因此,曆史不是關於過去,而是關於現在和未來。或許,這本書呈現的十四個唐朝人物(人物群體)的命運軌跡,能夠讓人們透過時間去凝視永恆之物,既在曆史之中,又在曆史延伸的未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