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玩很大2:1週做1个生活实验,炼出爱观察、懂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脑!

科学玩很大2:1週做1个生活实验,炼出爱观察、懂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学实验
  • 亲子互动
  • 儿童科普
  • 生活科学
  • STEAM教育
  • 动手能力
  • 观察力
  • 思维训练
  • 探索精神
  • 科学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出一位科学家很难,不如培养孩子的科学脑、当个科学人!
科学人会思考、质疑,动手做、找答案,进而能解决生活问题。
这就是一种科学探索的能力,也是带得走、不被取代的能力。



【为什么要鼓励孩子做实验?】

◎实验轻松上手,科学知识秒懂
◎习惯动手做,大脑不会变懒惰
◎强化逻辑力、理解力、组织力
◎培养STEAM新素养与创客精神



【科学玩很大3大特色】

1趣味实验、清楚解说、图文并茂的呈现
2就近取材、边玩边学、数不尽的新创意
3营造无压学习环境,奠定自然科的基础



【整个家都是孩子的实验室!】

全书「24组研究主题x51个科学游戏」,
1週做1个生活实验,不只在家不无聊,
本来对孩子而言陌生难亲近的科学百科,
就能逐渐被理解,替自然学科奠定基础。

◎能够想像吗?一颗小碎冰让水瞬间结冻!【过冷现象】
◎有人发现吗?穿袜子好滑,光脚丫又卡卡!【摩擦力】
◎这是真的吗?「水」也懂得团结力量大!【表面张力】
◎曾经听说吗?所有磁铁都是指南(北)针!【磁铁的特性】……
(传治郎老师有好多有趣的点子,等着大家一起来挑战喔!)



【日常研究超展开!4步骤开启新研究】

1决定研究的主题
 一有想做点什么的念头兴起时,就决定大概的方向,赶紧开始吧!

2随意挑战一个实验
 从最简单最有趣的做起比较好。实验都会有误差,务必多试几次。

3从第1个实验找灵感
 透过第1个实验结果思考「为什么」,并寻找第2个、第3个实验的灵感。

4统整实验的结果
 归纳各实验的结果,才能下结论。记得要用最清楚易懂的方式(如表格、图画、照片等)来呈现。



◎ 聪 明 推 荐 ◎
Choyce(郭宜亭) 亲职教养作家、「Choyce写育儿、旅行与生活」版主
阿德蜗(Mr.蜗牛) 国小自然科教师、儿童文学畅销作家
廖珮妤 「数感实验室」创办人
郑永铭 前建国中学物理老师、「跟着郑大师玩科学」版主
赖以威 师大电机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罗怡君 亲职沟通作家
(按姓氏笔画数排序)



《星辰的低语:宇宙的奥秘与我们的位置》 作者: [此处可留空或填入一个虚构的、听起来有分量的作者名,例如:林宇航] 页数: 约 450 页(包含大量高清星图与专业插画) 装帧: 精装,附赠夜空观测指南折页 出版日期: [虚构日期,例如:2024年秋季] --- 核心理念:从脚下仰望,理解宏大叙事 《星辰的低语:宇宙的奥秘与我们的位置》并非一本标准的教科书,也不是一本轻浮的科普读物。它是一部深度探索人类认知边界,将最前沿的天体物理学、宇宙学理论,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空间和存在的哲学思考相结合的力作。本书旨在引导读者,在浩瀚无垠的宇宙背景下,重新审视地球文明的独特性与脆弱性,从而培养一种更为宏大、更具谦逊的“宇宙视野”。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带领读者完成一次从近地空间到宇宙边缘的史诗性旅行。 --- 第一部分:我们身处的“家”——太阳系的精密时钟(约 90 页) 本部分聚焦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系,但视角不再停留于基础的天文知识,而是深入探讨其动力学上的精妙平衡。 1.1 恒星的诞生与驯化: 详细解析太阳的核聚变过程,不仅仅是描述“氢变氦”,而是探讨太阳活动周期(如耀斑、黑子)对地球气候和早期生命演化的影响。着重介绍太阳风的形成机制及其如何塑造了我们行星际空间的环境。 1.2 行星的“命运交响曲”: 对八大行星的介绍着重于其地质演化史和潜在的生命支持能力。深入剖析火星大气逃逸的物理过程、木星的引力保护作用,以及土星光环的形成与物质循环。特别辟出一章,探讨冥王星等矮行星在柯伊伯带中的动态平衡,以及这些“冰封世界”对太阳系边界的定义意义。 1.3 潮汐的秘密与地球自转的减速: 这一章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它揭示了月球对地球能量的持续抽取。通过详细的数学模型(以直观的图示解释而非复杂的公式推导),阐述潮汐锁定、地球自转的微妙减慢,以及这对地质时间的尺度意味着什么。探讨未来数十亿年地球环境将如何被月球引力塑造。 --- 第二部分:光年之外的几何学——恒星的生灭与元素工厂(约 100 页) 跨越太阳系的边界,我们开始探索银河系内的恒星世界,重点关注恒星如何成为宇宙中所有重元素的“熔炉”。 2.1 恒星光谱的语言: 摒弃简单的颜色分类,深入解读赫罗图(H-R Diagram)背后的物理机制。讲解如何通过分析恒星的光谱线(吸收线与发射线)来精确推断恒星的年龄、化学成分和运动速度。 2.2 死亡的壮丽与新生的基石: 对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的描述,着重于它们形成时释放出的惊人能量。详细阐述 Ia 型超新星和 II 型超新星的触发机制,并强调这些爆炸事件是如何将碳、氧、铁乃至更重的元素播撒到星际介质中,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提供原材料。 2.3 银河系的结构性谜团: 探讨银河系盘面的旋臂结构形成理论(密度波理论 vs. 螺旋密度波),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测量脉冲星的时间延迟来绘制银河系的看不见的骨架。对银河系中心人马座 A(Sgr A)的观测进展进行梳理,特别是事件视界望远镜(EHT)的最新发现。 --- 第三部分:时空的织布机——广义相对论与宇宙的结构(约 110 页) 本部分是理论物理的深度体验,旨在以非专业人士可理解的方式,揭示爱因斯坦理论对我们理解宇宙的根本性改变。 3.1 引力不再是“力”: 用思想实验(如电梯、旋转平台)来直观解释时空弯曲的概念。详细解释引力时间膨胀效应,并引用实际实验(如 GPS 卫星的校准)来证明其日常应用。 3.2 黑洞的“视界”与信息悖论: 对黑洞的描述不再局限于“吞噬一切”,而是探讨事件视界附近的奇特物理现象,如光线的偏折和视界内外的物质加速。深入讨论霍金辐射的理论基础,以及信息悖论——为什么信息似乎在黑洞蒸发后消失了——对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挑战。 3.3 引力波的涟漪: 对 LIGO 和 Virgo 探测器捕捉到的引力波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如双中子星并合 GW170817)。讲解引力波如何成为一种全新的“听觉”方式来观测宇宙,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校验爱因斯坦方程的极限。 --- 第四部分:宇宙学的宏大叙事——从奇点到加速膨胀(约 100 页) 这一部分将视角推向整个宇宙,探讨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最终命运。 4.1 暴胀理论与宇宙的微观指纹: 详细介绍大爆炸理论(Big Bang)的标准模型,并阐述暴胀理论(Inflation)如何解决了视界问题和平坦性问题。重点讲解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意义,特别是其温度的微小波动,如何成为早期宇宙状态的“快照”。 4.2 黑暗的统治者:暗物质与暗能量: 这是现代宇宙学最大的挑战。对暗物质的间接证据(如星系旋转曲线、引力透镜效应)进行严谨的梳理,并介绍当前主流的候选粒子模型(WIMPs, Axions)。随后,深入探讨暗能量——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并解释宇宙学常数(Lambda)在爱因斯坦方程中的回归及其对宇宙终极命运的影响。 4.3 多重宇宙的可能性? 在介绍完当前模型后,本书探讨了尚未证实的理论边界,包括弦理论中的膜宇宙概念、永恒暴胀模型导致的泡沫宇宙,以及我们如何才能(理论上)区分我们自身宇宙与其他可能存在的宇宙。 --- 第五部分:地外生命的探寻与人类的未来定位(约 50 页) 在理解了宇宙的广袤和自身的微小之后,本书将目光拉回人类文明,探讨我们在其中的位置。 5.1 系外行星的“宜居带”与生命特征: 超越开普勒望远镜的发现,探讨下一代望远镜(如 JWST)如何通过大气光谱分析来寻找生命的生物标记(Biosignatures),如氧气、甲烷的组合。讨论液态水之外的其他生命化学基础的可能性。 5.2 费米悖论的严肃辩论: 深入剖析“他们都在哪里?”这个问题的核心矛盾。从对生命出现的低概率估计(大过滤器理论),到对先进文明可能存在的隐藏或自我毁灭的推测,进行哲学与科学的交织分析。 5.3 走向星际文明的门槛: 讨论人类向外探索的物理学与工程学障碍。从范诺轨道到曲速驱动的理论设想,总结当前人类文明在技术上距离成为真正的星际物种还有多远。最终,呼吁读者在认识到宇宙的无情尺度后,更加珍视地球文明的短暂而璀璨的存在。 --- 致谢与附录: 包含一份详尽的术语表、常用天文单位换算表,以及一份推荐的深度阅读书单,涵盖了从经典物理到最新天体观测的权威著作。 本书特点: 深度与可读性的平衡: 复杂概念通过精妙的类比和原创的艺术插图进行可视化,确保理论深度不损失于日常理解。 前沿性: 紧密追踪过去五年内引力波天文学、系外行星研究和暗能量观测的最新突破。 哲学反思: 每一章结尾都设置“宇宙视界”栏目,引导读者思考当前科学发现对人类世界观的冲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米村传治郎
一九五五年生于日本千叶县。东京学艺大学研究生院理科教育专业毕业。
曾任自由学园讲师、都立大学教师。一九九八年成立「米村传治郎science Production」,以传播科学乐趣为志业。
常受邀至科普相关节目担任嘉宾,如日本NHK电视台〈我是伽利略!?〉和日本电视台〈探索近畿大放送〉等,活跃于媒体界,是个家喻户晓、大小朋友都喜欢的科普艺人。
目前除了主持科学节目、策划并开发科学实验与着作外,仍积极参与相关研究,亦是各界演讲、书报杂志等争相邀约的对象。着有《科学玩很大:轻松理解学校自然课,激发孩子创意满满的科展魂》。


相关着作:《科学玩很大:轻松理解学校自然课,激发孩子创意满满的科展魂》

译者简介

林慧雯
东吴大学日本语文学系研究所硕士,主修日本文学,副修日本语教育。曾任日文编辑,现为专职译者。译有《平稳死:为自己写下期望的人生结局》等书。若有任何指教欢迎来信:marchinglovetbme@gmail.com

图书目录

日常研究室1 把硬币变得bling bling
●实验1 用各种东西清洁硬币
●实验2 酸性物质让硬币超闪亮

日常研究室2 为什么会有彩虹呀?
●实验1 当彩虹的制造者与观察者
●实验2 用宝特瓶和手电筒制造彩虹
▓「科学知多少?!」专栏①
 关于彩虹的小知识:双重彩虹

日常研究室3 不可思议的表面张力
●实验1 让杯子的水「满『不』出来」?!
●实验2 用水以外的液体来尝试吧!

日常研究室4 碰撞能量的传递方式
●实验1 用硬币做更多的碰撞实验
●实验2 用弹力球做更多的碰撞实验
▓「科学知多少?!」专栏② 运用碰撞能量原理的游戏或玩具

日常研究室5 水中物体的浮浮沉沉
●实验1 水与盐水中的浮沉情况不一样?!
●实验2 要加多少盐,东西才会浮起来?
▓「科学知多少?!」专栏③ 海水中比较容易浮起来吗?/在浴缸里或游泳池会浮起来吗?/用弹簧秤来测量浮力吧!

日常研究室6 静电也算是一种电吗?
●实验1 电视萤幕的静电能让灯发亮吗?
●实验2 人体的静电能让灯发亮吗?
●实验3 静电杯可以收集更多的电!

日常研究室7 摩擦力的调查
●实验1 这些材质的坡道够滑吗?
●实验2 这些物品可以顺利滑到终点吗?

日常研究室8 味道是从哪里感觉的呢?
●实验1 只有舌头能感觉食物滋味吗?
●实验2 用舌头不同部位来品尝不同滋味

日常研究室9 互不相容的「水」与「油」
●实验1 水与油真的无法融合在一起吗?
●实验2 把水泼在沾油的布上会……?
●实验3 在水与油中加点洗碗精会如何?
●实验4 把稀释的洗碗精泼在油布上会如何?
▓「科学知多少?!」专栏④ 界面活性剂能洗净油垢的原理

日常研究室10 光的行进路线大调查
●实验1 用橡胶管来调查光的行进
●实验2 自制针孔相机来看光的行进

日常研究室11 用空气砲进行各种实验
●实验1 实际验证空气砲的威力
●实验2 让空气弹现出原形

日常研究室12 锈的研究
●实验1 原来锈是这样形成的啊!
●实验2 比较不同金属的生锈方式

日常研究室13 霉的研究
●实验1 哪里是容易发霉的地方?
●实验2 环境温度与霉的巧妙关系
▓「科学知多少?!」专栏⑤ 让食物美味加分的发霉

日常研究室14 物体通电YES or NO
●实验1 找出可以通电的物品
●实验2 连接两个以上能通电物品,灯泡会亮吗?
▓「科学知多少?!」专栏⑥ 电的单位

日常研究室15 充满惊奇的结冻实验
●实验1 冷冻各种液体的实验
●实验2 瞬间冰冻的过冷(超冷冻)现象

日常研究室16 制造闪闪动人的结晶
●实验1 动手做明矾的结晶吧!
●实验2 培养大型的明矾结晶

日常研究室17 冰块为什么会浮起来?
●实验1 水与冰块的超级比一比!
●实验2 盐水冰块的融化方式

日常研究室18 白天限定的太阳光实验
●实验1 用放大镜收集太阳光
●实验2 阳光可以把蛋煮熟吗?

日常研究室19 摆的研究
●实验1 不同条件下的摆动规则
●实验2 单摆共振的实验

日常研究室20 石蕊试纸的变色实验
●实验1 常见水溶液的酸硷性
●实验2 石蕊试纸可以自己做?!
▓「科学知多少?!」专栏⑦ 猜猜看,是「酸」还是「硷」!

日常研究室21 用磁铁进行的实验
●实验1 调查磁铁的吸附方式
●实验2 加点铁砂就能找到「磁力线」

日常研究室22 磁铁都是指南(北)针?!
●实验1 让指南针指向出错的物品
●实验2 用电流把铁变成磁铁吧!

日常研究室23 空气膨胀的研究
●实验1 把空气加热或冷却会如何呢?
●实验2 空气热了,气球就飞起来了!

日常研究室24 走出户外的气压研究
●实验1 上山调查气压的变化
●实验2 下山调查气压的变化

附录一 日常研究超展开!
附录二 这本书的体例说明
附录三 科学用语解说
结语 传治郎老师的话 勇敢踏出日常研究第一步吧!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绝对是我近期看过最棒的亲子共读启蒙书了!《科学玩很大2》的风格真的太赞了!作者似乎非常了解孩子们的心理,把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一点都不会感到“说教”。我家里有一个特别“坐不住”的孩子,以前给他看书,没几分钟就跑掉了,但这本书不一样,他居然能坐下来,一本接一本地翻看,而且是主动去翻看那些实验的部分。我发现,书中的每个实验都设计得非常吸引人,而且“可视化”程度很高,孩子一眼就能看到实验的效果,然后就会迫不及待地想动手试试。最重要的是,实验的步骤非常清晰,即使是孩子自己也能跟着操作,当然,我们在旁边稍微协助一下。而且,书里提供的解释,真的是简单明了,不会用一大堆他们听不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他们能够理解的生活常识来比喻,比如解释“表面张力”的时候,会提到水滴为什么是圆的,或者水面上可以站着小虫子。这种联系生活的方式,让孩子觉得科学真的无处不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儿子的“好奇雷达”被彻底开启了,他现在看什么东西都会琢磨半天,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这让我觉得非常欣慰。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眼睛一亮!我一直想找那种能让小朋友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书,这本《科学玩很大2》绝对达到了!作者的教学理念太对了,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变成激发孩子好奇心的火花。我特别欣赏它“一週做一週”的实验设计,节奏感刚刚好,不会让孩子觉得压力山大,又足够让他们有时间去观察、去思考,甚至反复验证。书里的实验不只是“照着做”,更强调的是背后的科学原理,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给孩子听,而且都是用家里随处可见的材料,这一点真的太贴心了!我女儿最近迷上了那个“浮沉子”实验,每天都在变着花样玩,我发现她开始主动去想为什么会浮起来、为什么会沉下去,还会拿不同大小的瓶子来试,这比我直接告诉她“这是密度”要有效得多。而且,书中还鼓励孩子记录和分享,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也让他们觉得自己像个小小科学家,成就感满满!感觉这本书真的像一个宝藏,挖掘出孩子内心深处的科学潜能。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出版真的太及时了!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接触各种电子产品,虽然方便,但有时候反而让他们的触角变得狭窄,不容易接触到真实世界的奥秘。这本《科学玩很大2》就像一股清流,把科学的魅力重新带回生活。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它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充满童趣的方式来呈现科学。书中的插图和排版都做得很好,色彩鲜艳,画面活泼,即使是小一点的孩子也能被吸引住。而那些实验,真的是既简单又神奇,比如那个“制作彩虹”的,只是用一个小小的反光镜和阳光,就能在墙上变出七彩的桥,我女儿看到的时候简直惊呆了!更重要的是,实验背后解释的原理,不是死记硬背的公式,而是联系到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比如水蒸气、光折射等等。这让孩子觉得科学离自己很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科。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只需要一点点引导,他们就能展现出惊人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亲子互动和学习资源。我们家孩子一直对科学很感兴趣,但有时候我会觉得,光是看书可能不够,还需要一些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科学玩很大2》这本书,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堆砌了很多知识点的书,而是以“做中学”为核心,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科学原理。我特别喜欢的是,书中的实验主题非常贴近生活,比如关于“声音”、“光”、“力”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的概念。而且,实验的材料都是家中常备的,非常容易获取,这大大降低了操作门槛。更重要的是,书里不仅仅是给出实验步骤,更重要的是,它引导孩子去观察现象,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我的孩子在做“制作不滴水的杯子”这个实验的时候,他自己就想到了是不是可以尝试用不同的纸来做,虽然最后失败了,但这个探索的过程才是最宝贵的。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孩子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评分

我本身就是科学背景,所以对市面上一些科普读物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但《科学玩很大2》这本书,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它没有故弄玄虚,而是回归到科学最本质的精神——观察、思考、探索。很多家长可能觉得科学很深奥,但这本书用最简单、最有趣的方式,把科学的种子种在了孩子的心里。我特意观察了一下我儿子在使用这本书时的状态,他完全不是被我强迫着去做的,而是自己被实验吸引,然后主动来找我一起完成。最让我惊喜的是,他开始用“为什么”来提问,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答案。比如,在做一个关于“空气压力”的实验后,他会问我,“妈妈,为什么吸管可以把水吸上来?”、“为什么瓶子里水倒不出来?”。这种主动提问和思考的过程,正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而且,书里的实验设计非常巧妙,都是利用生活中的小物件,成本低廉,家长也容易准备。让我觉得,科学不一定需要多么昂贵的仪器,一颗好奇的心和一点点引导就足够了。这本书,真的不仅仅是教孩子做实验,更是在培养他们面对未知世界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