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高迷你剧场:Legography×香港美食

乐高迷你剧场:Legography×香港美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乐高
  • 香港美食
  • Legography
  • 迷你剧场
  • 积木
  • 创意
  • 文化
  • 旅行
  • 摄影
  • 美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Legography,即「积木微距摄影」。本书作者利用乐高积木人偶,结合香港地道美食题材,拍下一连串精彩幽默的Legography作品,重新演绎近40种香港地道食品。包括︰

  .街头小吃——鸡蛋仔、咖喱鱼蛋……
  .茶餐厅必食——菠萝油、奶茶……
  .酒楼糕点——烧卖、芝麻卷……
  .饭后点品——姜汁撞奶、冰花大菜糕……

  书中除简介不同食物,乐高人偶更担纲演出摄影花絮,保证令你会心微笑;另外每篇加进摄影小技巧及后制秘诀等,让身为乐高迷的你也可自行在家创作一幅幅爆笑风趣的Legography作品。

 
香港的街道、风味与光影:一个关于城市肌理与日常叙事的视觉探索 这是一部深入香港街头巷尾的摄影集,它捕捉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那些构成这座城市生命力的微小瞬间、日常的纹理与被时间浸润的色彩。 本书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漫长而细致的徒步旅行,穿梭于九龙的密布小巷与港岛的高耸楼宇之间。我们关注的是那些不常被主流旅游指南提及的角落——老式茶餐厅的磨损卡座、街边报摊上被雨水打湿的塑料招牌、晾晒在铁架上、随风轻微摇曳的衣物,以及穿梭于人群中的独特光影。 摄影师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细致与一名老派电影制作人的诗意,记录了香港如何在一片高密度垂直扩张的背景下,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地气”。全书的基调是内敛而深沉的,色彩处理上偏爱那些经受了风吹日晒后略显褪色的复古色调,混合着霓虹灯在潮湿夜晚投下的、略带迷幻感的冷光。 第一章:垂直的迷宫与地面的剧场 香港的城市景观无疑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本章聚焦于城市空间结构对日常行为的塑形。我们通过镜头审视“人流”的概念——如何数以万计的个体,在极其有限的水平空间内,通过精妙的时间管理和礼仪规范,实现了高效而相对平静的共存。 细读城市肌理: 楼宇的“皮肤”: 详细描摹了不同年代建筑外墙的细节。从战后简朴的水泥外立面,到八九十年代流行的马赛克瓷砖,再到现代玻璃幕墙反射出的扭曲天空。特别关注了那些被时间侵蚀、爬满青苔的墙角,以及管道外露形成的复杂几何图案。 天桥与暗巷: 探索了连接不同功能区域(如商场、交通枢纽)的天桥系统,观察人们在半空中行走的仪式感。与之相对的是,探究了那些被建筑阴影完全吞噬的、鲜有人迹的后巷。这些空间是城市呼吸的肺叶,充满了临时性的储物堆和被遗忘的工具。 电梯外的风景: 香港是垂直移动的城市。本章拍摄了大量等待电梯、或从老式楼宇的公共走廊望出去的视角。走廊上的杂物、门上的传统对联、以及从狭小窗户射入的丁达尔效应光束,构成了微型的室内景观。 第二章:时间的沉积:器物与日常的仪式 如果说建筑是骨架,那么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器物”就是这座城市的血肉。本章深入探究了那些在香港生活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的物品,它们承载着使用者的习惯和一代人的记忆。 日常物件的肖像: 老式家具的纹理: 对那些在冰室、大排档、或老式诊所中服役数十年的家具进行了特写。比如,被无数茶杯浸润出圆形水印的深绿色大理石桌面;被反复擦拭而变得光滑温润的柚木椅子;以及那些吱呀作响、需要特定技巧才能打开的金属抽屉。 交通工具的细节: 关注香港标志性的交通工具——叮叮车、红色小巴、天星小轮。不是拍摄其宏大的运行场景,而是聚焦于其内部的磨损细节:被乘客手指摩挲得发亮的扶手、路线图上旧胶带留下的痕迹、以及车窗玻璃上凝结的水汽。 店面的手写艺术: 记录了大量尚未被标准化字体取代的店面招牌。手写的对联、霓虹灯管的错位、或用油漆直接刷在木板上的店名,这些是这座城市“人味儿”最浓郁的体现。我们记录了店主在清洗招牌时,水流如何瞬间改变了文字的形状。 第三章:光影的对话:潮湿空气中的色彩哲学 本章专注于光线在香港复杂环境中的表现。香港的地理环境——高楼林立、多雾、高湿度——为摄影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画布。 环境光线的戏剧性: 霓虹与阴影的边界: 深入拍摄了夜晚的招牌群。焦点不在于招牌本身的信息,而在于它们如何将红、蓝、黄等强烈的色彩投射到对面的水泥墙面或湿漉漉的人行道上,形成的色彩晕染效果。光线如何被空气中的水汽散射,使得远处的灯光产生一种柔和的、近似绘画的弥漫感。 室内外的界限模糊: 拍摄了大量透过半透明窗帘、百叶窗或雨伞看到的世界。光线在进入室内时被重塑,原本清晰的景物变得柔和、失真,体现了香港人对私人空间与公共视野的微妙平衡。 清晨与黄昏的戏剧: 记录了日出时分,阳光如何努力穿透密集的建筑群,在极窄的街道底部投下一道狭长的金色光束,照亮了地面上静止的烟雾或灰尘,形成一种短暂的、近乎神圣的景象。 第四章:时间冻结的角落:静默中的声音 这不是一本关于喧嚣的摄影集,而是关于喧嚣退去后留下的空间。本章通过观察那些“非活动时间”的场景,揭示了城市深层的节奏。 被遗忘的场景重构: 收市后的市场: 在清晨第一缕阳光到来之前,记录了菜市场、鱼档的地面。被冲洗干净后,地面反射着灰白色的天空光线,只留下散落的塑料箱、被遗弃的菜帮,以及刚刚被清理过的水渍。 深夜的等待: 关注深夜咖啡店、糖水铺或仍在营业的街边摊位。在顾客稀少的时候,店主低垂的侧影、桌面上留下的烟灰缸、以及他们独自对着空气发呆的瞬间,构成了强烈的叙事张力。 公园的瞬间: 在城市中心那些小小的休憩绿地中,捕捉了清晨打太极的老者、或午休时蜷缩在长椅上休息的劳动者。他们的姿态,在坚硬的城市背景下,成为了一种柔软的抵抗。 结语: 这部作品集试图通过对细节的极端关注,邀请读者重新“阅读”香港这座城市。它不提供答案,只呈现问题——在极端的物质密度和永不停歇的运转速度下,生活的本质如何被雕刻、被珍视、被延续。这些影像,是对那些构成“日常”的无数微小而坚韧的元素所献上的致敬。它们是关于光、关于等待、关于一砖一瓦与一代人共同呼吸的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Ric Tse


  自由身摄影师。曾于24个本地摄影比赛中得奖,当中11个为冠军,包括Canon Photo Marathon及Metro Photo Challenge。多年来致力从事创意摄影,年前开始进行「Legography」摄影计划,其作品先后于Facebook发表,吸引逾十万人次观看。

图书目录

自序
 
Chapter 1︰街头小吃
01 鸡蛋仔   8
02 格仔饼   14
03 咖哩鱼蛋   20
04 猪肠粉   26
05 碗仔翅   32
06 臭豆腐   38
07 盐焗鹌鹑蛋   44
08 龙须糖   50
09 麦芽糖夹饼   56
10 钵仔糕   62
11 白糖糕   66
 
Chapter 2︰茶餐厅必食
12 菠萝油   76
13 鸡尾包   82
14 蛋挞   88
15 丝袜奶茶   94
 
Chapter 3︰茶楼糕点
16 烧卖   104
17 菜肉包   110
18 马拉糕   116
19 叉烧包   122
20 大包   128
21 芝麻卷   134
 
Chapter 4︰饭后甜点
22 姜汁撞奶   142
23 凉粉   148
24 冰花大菜糕   154
25 桂花糕   160
26 寿桃包   166
 
Chapter 5︰地道之选
27 烧肉   174
28 煲仔饭   180
29 豆浆   186
30 油炸鬼   192
31 午餐肉   198
32 咸柑桔   204
 
Chapter 6︰美味零食
33 山楂饼   212
34 甘大滋饼干条   218
35 鱼肉肠   224
36 大白兔奶糖   230
37 蟠桃果   236
38 马仔   242
39 光酥饼   246

图书序言

自序

我们都曾经是小孩,只是他们大都忘记了


  我热爱摄影,喜欢用相机去观察和记录身边的人和事,而创作Legography却始于偶然。2009 年某天,女朋友(即现时的太太)在家中打扫时,翻出一盒儿时玩过的旧Lego,并将积木递给我说:「这是我和弟弟儿时的玩具,你看,都很残旧了。」我拿起一只人偶(这是我一生第一次接触Lego),忽发奇想,如果将这些色彩缤纷的积木人偶代替我街头摄影中的途人,效果会是怎样?于是萌生起将Lego结合香港特色景物一起拍摄的念头,做法主要是用「相中相」的原理:将街景打印出来作为背景,然后放置积木人偶在前面,再进行拍摄。我将这些作品命名为Legography,意思就是Lego + Photography。

  起初的作品都是玩票性质,但当我越来越投入这一系列的创作时,渐渐从中找到我想表达的理念:Lego本身是一种「世界语言」,无分国界。不论你来自哪一个国家,说甚么语言,是大人或小孩,对这些黄色小人偶都不会陌生。所以我希望利用Lego作为一道桥樑,连结香港特色景物,让世界各地的人去认识香港,认识我的家。

  其后这辑作品获一间本地画廊青睐,在店舖寄卖,成绩竟然意想不到地好,很受外国人欢迎,认为我的作品充满幽默感之余,亦很代表香港。如此,创作一直继续,直至2016年初,已制作了五十多幅有关香港景物的Legography,想拍的都差不多拍了,是时候停下来,改变一下。我想,要描述一个地方,除了宏观地透过其景物,亦可以微观地透过当地的特色物事,于是乎就出现了Legography 第二部曲:将Lego结合香港特色小食及玩意。这个新计划由2016年初开始,直到2016年底,共创作了二十多幅作品,有烧卖、鸡蛋仔、雀笼、麻将等等。我将这些作品放到自己的Facebook专页上,没料到不到一星期,竟然有万多人转载,其后更有多家媒体邀约我做访问,真是受宠若惊。沉淀下来后,发现喜爱这辑作品的有不少是现居于外国的香港人,他们看到相片中的地道食物,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香港,始终是我们的家,无论你身处多少公里外的地方。

  及后,有幸得到非凡出版的邀请,将作品结集成书。作为一名摄影人,推出影集是我多年来的梦想,所以一口答应了。但他们提到为要让读者保持鲜新感,新书内的作品最好有一半或以上是未曾公开的。这下子可头痛了,为了赶及出版日期,我必须在三个月内拍摄二十多幅新作品,不特止,为了充实书中内容,所有旧作与新作都需要加影食物照和花絮照,还要为每一种食物写一篇感言。有正职在身的我,平时创作都是在假期进行,现下要赶工,只好每日放工草草吃个饭后便回家开始工作;我长期佔用餐枱来制作道具和进行拍摄,不知多少晚是拍摄到天亮。这段日子,连我两岁多的儿子都知道我在赶工,每当见到我架起相机,他都会说:「爸爸做Lego!」在此,万分感谢我的太太Daisy,在这条创作路上给予我无限的空间和鼓励,从没半句怨言。她是Legography的原点,没有她就没有此系列的面世。同时也要感谢外父、外母和Daisy 的姨姨,在我最忙的时候,与Daisy一起合力照顾儿子。最后要赞一赞儿子言言,很多个晚上(正确地说是清早),拍摄过后,因为太累,枱上的道具没有收拾好即抱头去睡,但翌日言言都没有捣乱,最多只是拿起一些Lego把玩,过后就会自己放回枱面上去。

  《小王子》作者安东尼圣修伯里曾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只是他们大都忘记了。」这句说话一直伴随在我左右,无论生活上或创作上都以此为座右铭。保持赤子之心,不仅为我带来无尽的创作动力,更往往为我的作品增添一份幽点感。

  愿欢笑与大家同在。

Ric Tse
2017年6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呈现,都应该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思考,甚至能够唤起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共鸣。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并非仅仅是关于乐高积木的搭建技巧,也不是简单的香港美食的图片展示,它更像是作者用一种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方式,在与读者进行一场关于“乐高”与“香港美食”的对话。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倾注的心血和热情,那些精妙绝伦的乐高模型,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每一个色彩的搭配都经过了精心考量。仿佛作者是在用他的双手,将他对香港美食的爱,将他对乐高积木的热情,一点一滴地“拼”进了这本书中。我看到了那些承载着历史和回忆的香港街景,在乐高积木的重塑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看到了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香港美食,在乐高积木的巧手下变得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将具象的食物,用抽象的积木来表达,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艺术创作。而作者却做得如此出色,他/她不仅成功地还原了美食的外形,更重要的是,他/她捕捉到了那些食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也看到了香港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每一次翻阅,都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一次关于美学、关于生活、关于创造的深度对话。

评分

作为一名长年旅居海外的香港人,这本书简直就是我乡愁的慰藉,是连接我与家乡最温暖的桥梁。我从小就沉浸在香港独特的饮食文化之中,那些街头巷尾的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食物,更是我成长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到这本书,仿佛闻到了家乡的味道,听到了熟悉的市井喧嚣。书中的乐高模型,把那些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场景和食物,用一种全新的、充满创意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我看到那些用积木搭建的港式茶餐厅,那红白相间的餐桌布,那搪瓷的茶杯,那在茶壶里翻滚的丝袜奶茶,简直和记忆中的一模一样。还有那些精致的点心,虾饺的透明感,烧麦的丰富口感,叉烧包的软糯香甜,作者居然能用乐高的小零件,把它们做出如此逼真的效果,让我惊叹不已。甚至连那些街头小吃,比如鱼蛋、煎饺、车仔面,在乐高积木的“烹饪”下,也显得格外诱人。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乐高,它更像是一种对于香港美食文化的致敬,一种对于家乡情感的表达。它让我回忆起那些与家人朋友围坐在一起,分享美食的温馨时光,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份来自家乡的温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一份能够唤醒我心中最柔软角落的礼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那鲜艳的色彩和充满创意的构图,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于乐高积木和香港美食的无限联想。我一直都很喜欢乐高,觉得它不仅仅是玩具,更是一种能够激发无限创造力的媒介,而香港的美食,更是我心中难以忘怀的味蕾记忆。所以,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时,我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心里充满了期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不相关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我很好奇,他们会用乐高积木搭建出怎样令人惊叹的香港街景,又会用积木“烹饪”出怎样富有创意的“美食”模型。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乐高模型的搭建指南,更像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期待着在书中看到那些熟悉的香港标志性建筑,比如维多利亚港、太平山顶、庙街夜市,它们在乐高积木的巧手下会呈现出怎样的独特魅力?同时,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香港美食,比如菠萝油、云吞面、蛋挞、丝袜奶茶,又会如何通过乐高的色彩和造型被重新演绎?我设想着,或许书中会有一章专门讲述如何用乐高搭建一个逼真的茶餐厅,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迷你食物”,甚至能够感受到那种热闹非凡的氛围。又或者,会有一篇介绍如何用乐高拼凑出香港的节日庆典,那些充满活力的舞狮、锣鼓喧天,在乐高世界里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本书的潜力似乎是无穷的,它能够满足我作为一个乐高爱好者和美食爱好者的双重情怀,也能够唤起我对香港这座城市的深切回忆和向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探索其中蕴含的惊喜和创意。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简直就像是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奇幻旅程。我从未想过,乐高积木这种看似简单朴素的玩具,竟然能够承载如此厚重的美食文化和城市记忆。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搭建教程,也不是简单的图片集,它更像是一部用积木讲述的故事,一曲用色彩谱写的诗篇。作者的想象力实在是太丰富了,他/她巧妙地将香港的经典美食,那些承载着无数人童年回忆和城市故事的味道,用乐高积木进行了别出心裁的“复刻”。我看到了用积木堆砌出的酥脆菠萝包,那金黄色的外壳和饱满的面包纹理,仿佛隔着书页都能闻到那股浓郁的黄油香气;我看到了晶莹剔透的云吞,虾仁饱满,面皮Q弹,仿佛下一秒就能在嘴里爆开;还有那诱人的港式甜点,细腻的慕斯,香甜的焦糖布丁,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 so perfect,让人垂涎欲滴。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不仅仅停留在食物本身,他还将香港的美食文化融入到了场景的搭建之中。我看到了热闹的街边小吃摊,五颜六色的招牌,熙熙攘攘的人群,那些经典的港式茶餐厅,精致的餐桌布置,甚至连港式早茶的点心推车都栩栩如生。这种将食物、场景和文化融为一体的创作方式,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惊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乐高积木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香港的美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搭建,更是关于热爱,关于生活,关于那些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评分

我必须承认,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我内心是充满好奇和一丝怀疑的。乐高和香港美食?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如何能够碰撞出火花?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我被彻底折服了。作者的创意简直是天马行空,却又落地有声。他/她用乐高积木,不仅仅是搭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香港美食模型,更是将香港的城市文化、生活气息,甚至是一种独特的“味道”,都巧妙地融入其中。我看到了用积木堆砌出的维多利亚港的璀璨夜景,海面上闪烁着点点灯光,而岸边,则是各式各样充满香港风情的小吃摊,空气中仿佛弥漫着诱人的香气。我看到了用积木拼凑出的老式茶楼,里面的点心精致得如同艺术品,每一笼蒸点都让人垂涎欲滴。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搭建过程中,还融入了许多关于香港美食的文化故事和历史渊源,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知识的探索。我了解到,原来某个不起眼的小吃,背后有着如此动人的故事;原来,香港的美食,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情感。这本书打破了我对乐高积木和香港美食的固有认知,让我看到了它们身上蕴藏的无限可能。它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一次成功的跨界融合,更是一份充满诚意和惊喜的礼物,献给所有热爱乐高、热爱美食、热爱香港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