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画作与艺术风格:以图像学论述

音乐画作与艺术风格:以图像学论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音乐
  • 绘画
  • 艺术史
  • 图像学
  • 艺术风格
  • 音乐与艺术
  • 视觉艺术
  • 文化研究
  • 艺术理论
  • 跨学科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七篇学术论文架构而成,文章论述主要以图像学的理论为基础。文章多以大时代的政治背景为出发点,了解艺术人文的发展背景。再介绍主题的音乐家或艺术家,探讨可能的社会影响与风格特质。最后,从绘画作品检视当代常用乐器的特质。最后,从绘画作品检视当代常用乐器的特质、寓意与音乐活动。全书内容含括「台夫特画派、「雅宴风格」、「洛可可」、「毕德麦雅」、「新艺术」、捷克民族精神与十九世纪前期英国的音乐概况、绘画风格或艺术人文。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聲音的圖景:巴洛克音樂的視覺意象與美學結構》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聲音的圖景:巴洛克音樂的視覺意象與美學結構》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巴洛克时期音乐与同期视觉艺术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聚焦于“听觉”如何被“视觉化”,以及这种跨媒介的转化如何塑造了巴洛克美学的核心特征。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巴洛克音乐作品与绘画、雕塑的对应关系,而是着重于揭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艺术家和理论家们如何共通地感知和构建一个统一的、感官交织的世界——一个“声音的图景”。 第一部分:巴洛克美学的感官融合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巴洛克时期(约1600年至1750年)在欧洲文化史中的地位,强调了其对情感的强烈表达、对戏剧性的偏爱以及对宏大叙事的追求。我们认为,巴洛克美学并非割裂地看待听觉与视觉,而是将两者视为同一“精神结构”的不同表达形式。 理论基础的重构: 探讨了十七世纪的“影响论”(Doctrine of Affections)在音乐和艺术理论中的交叉影响。书中分析了笛卡尔、马雷修斯(Marin Mersenne)等思想家对情感如何通过媒介传递的阐释,并对比了阿塔纳西乌斯·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在《Musurgia Universalis》中描绘的音乐与自然世界的联系,以及其对视觉想象的启示。 “视听同一性”的构建: 深入分析了当时音乐家和画家如何共同运用对比、运动感和“奇观”(Spectacle)的理念。例如,音乐中的对位法与绘画中的线条交织,以及在歌剧舞台设计中,音乐(咏叹调与宣叙调)如何直接服务于视觉叙事的节奏和高潮。 第二部分:声音的具象化:形式与结构的对应 本章着重于对音乐结构进行视觉化的解读,探讨了巴洛克音乐中的形式母题如何投射到视觉艺术的构图之中。 复调的建筑性: 分析了赋格(Fugue)的严谨结构。复调音乐中主题的引入、交织与分离,被视为一种精密的建筑设计。书中对比了巴赫的赋格与当时重要的建筑设计原则,如螺旋上升的楼梯和复杂的穹顶结构,展示了音乐的“空间感”是如何被构建的。 节奏与动态的线条: 探讨了巴洛克音乐中持续的运动感(Motor Rhythm)与视觉艺术中的“S”形曲线和对角线构图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维瓦尔第或亨德尔音乐中那种不间断的能量流动,与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画作中人物和布景的动态感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我们探究了这种运动感如何引导观众(听众)的目光(耳朵)在作品中游走。 色彩的音响化: 尽管巴洛克音乐缺乏直接的“色彩”标记,但通过对乐器音色(Timbre)的精妙编排,作曲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听觉上的着色”。本节考察了不同乐器组合(如弦乐的温暖与铜管的辉煌)在听觉上所产生的“饱和度”和“明度”,并将其与提香或卡拉瓦乔画作中的光影对比(明暗对照法)进行类比分析。 第三部分:戏剧性的舞台:歌剧与场景再现 歌剧是巴洛克时期视听结合的最高典范。本部分将重点分析歌剧如何成为声音与图像交汇的实验室。 舞台的“情感场域”: 研究了早期歌剧(如佛罗伦萨卡梅拉塔的尝试)中,音乐如何服务于文本的情感强度。我们考察了“奇异的”(Stile concitato)和“清晰的”(Stile rappresentativo)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舞台上直接转化为面部表情、手势和布景的突变。 大自然的重塑: 探讨了巴洛克园林设计(如凡尔赛宫)中,音乐(特别是亨德尔的室内乐或协奏曲)如何被用来营造一种被精心控制的、理想化的自然景象。水景、喷泉的规律性运动与音乐中的周期性结构,共同创造了一种“和谐的宇宙图景”。 第四部分:感官的终极体验:静默与永恒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巴洛克美学的另一个极端——对静谧与超越的追求,这体现在音乐中的“终曲段”(Coda)和绘画中的“沉思时刻”。 “神圣的沉默”: 分析了巴赫晚期作品中蕴含的神秘主义倾向,以及这些作品如何通过对空间、呼吸和未完成性的处理,试图超越感官的限制,达到一种“纯粹的聆听”状态。这种状态与同时期宗教艺术中对神圣光芒的描绘形成了精神上的呼应。 遗产与转向: 简要总结了巴洛克视听美学的持久影响,以及它如何为后来的古典主义(强调清晰与分离)打下了基础,但同时也预示了浪漫主义对内在情感世界的更深层挖掘。 结论 《聲音的圖景:巴洛克音樂的視覺意象與美學結構》试图证明,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并不仅仅是装饰性的华丽,而是一套高度系统化、意图明确的感知框架,旨在通过协调视觉与听觉,使观众/听众得以体验到一种统一的、充满张力的“世界秩序感”。本书为音乐学家、艺术史研究者以及所有对跨学科美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深入的分析工具和全新的视角。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谢斐纹


  国立台南艺术大学音乐系副教授
  美国奥勒岗大学音乐史哲学博士

  平日除学校教学工作,也致力于音乐赏析的推动,无论是音乐会乐曲解说撰写、音乐会导聆、单场次音乐讲座、系列式音乐介绍,与不同的听众做最直接的交流;出版了乐曲介绍的书籍《无处不乐》两册。学术研究论文亦常发表于各类期刊;着有专书《早期声乐歌曲探究─中世纪到巴洛克》与《现代绘画与音乐思维的平行性》

图书目录

赖序
自序
目次
表目次
图目次
谱目次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音乐与绘画的同质性
第二节 排序原则与内容概要

第二章 图像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图像学的名称用词与源起
第二节 潘诺夫斯基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音乐图像学的发展与研究
第四节 图像学理论的融合与运用
第五节 结语

第三章 维梅尔的音乐画作
第一节 荷兰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维梅尔的绘画世界
第三节 画作常见的乐器
第四节 乐器的图像意涵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章 华铎的乐器画作
第一节 十八世纪法国的艺文背景
第二节 华铎画作的风格特质
第三节 绘画作品的表演世界
第四节 画作乐器的特质概述
第五节 结语

第五章 洛可可的音乐风格与艺术观点
第一节 洛可可的存在与定义
第二节 洛可可的音乐风格
第三节 艺术特质与相关范畴
第四节 现代生活的应用
第五节 结语

第六章 英国钢琴的社会定位与其器乐合作音乐
第一节 时代背景探究
第二节 音乐产业环境
第三节 钢琴社会定位
第四节 伦敦钢琴学派
第五节 非学派作曲家
第六节 钢琴与器乐合作音乐
第七节 结语

第七章 毕德麦雅时期的艺术、音乐与舞蹈
第一节 相关背景探究
第二节 时代音乐环境
第三节 音乐工作机会
第四节 当代特殊乐器
第五节 社交舞蹈活动
第六节 结语

第八章 捷克音乐与视觉艺术的民族精神
第一节 最熟悉的陌生词:波西米亚
第二节 念故乡的民族风:捷克音乐
第三节 Q面条的新艺术:慕夏纪实
第四节 结语

第九章 德布西音乐的「新艺术」特质
第一节 新艺术的风格定义
第二节 世纪末的音乐特质
第三节 同质性的两大领域
第四节 结语

第十章 结论
参考书目
附录一 本书论文原刊出处
附录二 相关学术研讨会口头发表场次
附录三 书籍彩色图片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乐享视听双效的涌泉滋润
将音乐显化图像‧用图像绘制音乐


  音乐随着音符律动而交织出迷魅的声响,飘盪在耳际,洒落在心海;
  绘画由着颜料印染而幻化出班斓的色彩,揭现在眼前,激盪在脑海。

  自古以来,足以感动天、地、人的元素与体裁,莫过于彩饰妆点生命意涵的艺术动能、亦兼及鼓舞提振心灵圣化的真善粹鍊,那股来自穹苍撒落智慧灌顶的情愫与创作,植入人群社会且深邃镌刻的文化纹路碑铭,诚乃透过活灵神现的生命感悟、艺术创意、明象俱映之作品呈展,继而透过观者视听感官双效合一的吸纳转译,始能递嬗演化出一阙阙扣人心弦的曼妙乐章,汲汲勾勒出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巧笔画作,使得艺术人文成为映照吾等生活美感的璀璨荣光、成就泽润大众生存感动的甘甜活泉。

  本书的作者─斐纹教授是我在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工作的良挚伙伴,在以培养音乐表演人才为主轴的南艺学府之中,一般侧重的目标是音乐技能与艺能的养成及其深化,兹无论在音乐系、中国音乐系、钢琴合作艺术研究所等教学单位,多以促长学生跃登音乐殿堂献艺的优质化与独特化来作为标的,导致表演技术及至艺术的方法与实践、训练与表现、美感与体验等议题成为头号显学,而相对于攸关音乐的理论探究、学术研撰、文本写作等案头工作,则往往必须闭关静默并与以己身内在对话,久历钟摆坐处孤灯的寂寥苦思与蹒跚爬梳,在满怀冀盼迈向渐次完书成册的精华汇聚时刻,更需堪耐常忍的肃静沉淀、细心铺陈、潜心构筑、全心投入,方能有所竟功而释放疲累心神返回俗世现境,完成身为学者伏枥笔耕的文采良田、展现位居学术敬谨敦实的心灵动员,是的,恭喜斐纹教授做到了!

  在此本内容多元、文笔流畅、论述精采的:《音乐画作与艺术风格:以图像学论述》一书中,整体以音乐风情与绘画成品互为经纬流脉,以音乐图像及其演绎风采有机地串接各章节的主题内涵,通过揭深图像学理论的辞意、研发、实践、融合与运用,引领读者组聚视听感官而获得艺术感知与音乐感动,一方面解析17世纪荷兰的维梅尔与18世纪法国的华铎之绘画世界,并针对其所绘制的乐器图像意涵与特质来进行探讨,其中也钻研英国钢琴的社会定位、并论及19世纪毕德麦雅时期的乐器与乐舞,另一方面则探讨18世纪洛可可的音乐风格与艺术观点、19至20世纪捷克音乐与视觉艺术的民族精神,并说明同一时期德布西音乐的新艺术特质,总体从音乐与绘画的点、线、面、光、色与媒材切入,试图从中统合着看似二元异质的视觉与听觉层次,有意识地彰显出音乐图像学的理论与研究成效,宏观并积极地连结音乐与绘画的人文艺术风情。

  借此,诚挚祝贺斐纹教授又再度完成一本深广兼具而亦令人回味再三的音乐论着,期待每一位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各章节的精湛内容,可以在脑海浮现各显特色的音乐人文风貌、乐器图像意涵、乐史乐人生命、以及感知音乐图像学的科理性与趣味度,让音乐体验与认知并非纯然地建立在唧唧声响的单一维度,并且能够在色彩与光影的视觉显像当中,不但可以重新认识音乐型态的艺术进程与音乐图像的发展意义,更且能够从心发掘音乐生命的乐活美感并享受音乐律动的涌泉滋润。

国立台南艺术大学 音乐学院 院长 赖钖中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音乐画作与艺术风格:以图像学论述》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笔触如同导游,引领着我穿梭于巴洛克时期的宏伟与洛可可时期的轻盈之间,细致地描绘了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如何映射出雅各宾时期绘画的庄重与力量,又如何与十八世纪后期新古典主义的理性之美相得益彰。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情感的视觉化”这一部分所吸引。作者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音乐家和画家在表达强烈情感时的异同。比如,他详细剖析了浪漫主义音乐中那种激昂、澎湃的旋律,是如何在同时期浪漫主义绘画中找到对应,无论是德拉克洛瓦笔下充满动感的色彩,还是康斯太勃尔画作中翻涌的云海,都仿佛是音乐情绪的视觉化呈现。 书中对“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的论述也十分精彩。作者并未将音乐与绘画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了它们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对于形式的探索是如何服务于内容表达的。例如,他解释了印象派画家如何打破传统的构图规则,追求光影的瞬息万变,这与德彪西音乐中模糊的调性、流动的旋律,在追求“氛围”和“瞬间感受”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还引入了一些较为冷门的艺术理论,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音乐与绘画的分析中。这些理论的引入,使得论证的角度更加丰富,也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考维度。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书中提出的新观点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探究下去,去发现更多隐藏在艺术背后的联系。 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视艺术的方式。它打破了学科壁垒,将音乐与绘画这两个看似独立的艺术门类,通过图像学这一独特的视角,串联起它们内在的联系和共通的精神。这种跨越时空的解读,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激起了我进一步探索音乐与绘画之间更深层奥秘的兴趣。

评分

这本《音乐画作与艺术风格:以图像学论述》读起来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从书名来看,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偏向音乐史或者艺术史的枯燥论述,但实际内容却远超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极为新颖的视角,将音乐中的抽象概念与绘画中的具象表达巧妙地联系起来,通过图像学这一理论框架,深入剖析了不同艺术风格在精神内核上的共通之处。 书中对于印象派绘画与德彪西音乐的对比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画面色彩与音符的对应,而是深入到光影变化、氛围营造、以及情感的流露等更深层次的层面。比如,他详细阐述了莫奈笔下朦胧的光影如何呼应德彪西音乐中模糊的调性与和声,以及这些艺术家如何共同捕捉瞬间的情感与体验,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这两位大师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 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分析,而是追溯到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他引用了许多当时的文学作品、哲学论述,甚至一些科学家的观点,来解释为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音乐与绘画会呈现出如此相似的艺术追求。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论证更加扎实,也让读者在理解艺术本身的同时,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脉搏。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挖掘。例如,在讨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与绘画时,作者细致地分析了歌德式建筑的哥特风格如何在风景画中体现为某种阴郁、神秘的氛围,又如何在肖邦的夜曲中转化为深邃、忧伤的情感。这种对微观之处的敏锐洞察,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如同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每一个论点都经过了严密的考量和充分的阐释,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它不仅仅是给艺术爱好者,更是给任何对跨学科思考、对艺术的本质有探求欲望的读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艺术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对音乐的感受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刻。那些曾经以为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之美,竟然可以通过绘画的语言被如此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评分

这本《音乐画作与艺术风格:以图像学论述》所呈现的内容,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它不是一本简单堆砌事实的书,而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邀请我一同去探索艺术世界的深层肌理。 作者在书中对“形式的演变与风格的形成”这一主题的阐述,令我颇受启发。他不仅仅是陈述了音乐和绘画在历史长河中的风格变迁,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变迁背后的逻辑。比如,他对比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清晰结构、均衡感,与同时期绘画中严谨的构图、和谐的色彩,是如何共同塑造出一种理性、秩序的美学。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象征与隐喻”的解读。作者认为,无论是乐曲中某个主题的反复出现,还是绘画中某个物件的特定摆放,都可能承载着超越其字面意义的象征。他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艺术家们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视觉词汇”和“听觉符号”,来传达更为复杂和深邃的思想,构建起一个充满隐喻的艺术世界。 书中对于“氛围的营造”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提。作者解释了,音乐如何通过音色、节奏、和声等元素来创造出或宁静、或激昂、或神秘的氛围,而绘画又如何通过光影、色彩、笔触等手段来营造出相似的感官体验。这种对氛围营造的跨媒介比较,让我体会到了不同艺术形式在触动观众情绪方面的神奇力量。 总而言之,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提供的一种全新的审视艺术的视角。它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分类界限,将音乐和绘画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框架下进行分析,揭示了它们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如何去探寻隐藏在它们之下的精神内核。

评分

《音乐画作与艺术风格:以图像学论述》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次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比较学术、比较枯燥的论述,但实际上,这本书的文字通俗易懂,内容却相当深刻,而且充满了一种艺术的诗意。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关于“节奏与韵律”的跨媒介解读。作者通过对巴洛克时期音乐复杂而华丽的复调,与同一时期绘画中精美繁复的装饰性线条和对称构图进行对比,展现了两者在追求秩序、和谐以及宏大叙事上的相似性。他甚至将音乐的“奏鸣曲式”与绘画的“黄金分割”比例联系起来,分析了它们在组织结构和视觉引导上的共通原理。 另外,书中关于“色彩的听觉体验”的论述也十分新颖。作者举例说明,比如在高更的绘画作品中,那些大胆而鲜艳的色彩运用,如何能够引发观者如同聆听某种热情洋溢、充满异域风情的音乐般的感受。这种将视觉感受转化为听觉体验的尝试,非常具有想象力,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色彩在绘画中的表现力。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情绪的渲染”的细致描绘。作者详细分析了,无论是肖邦那些带着忧郁色彩的夜曲,还是特纳画作中那种激荡不安的海洋风光,它们是如何通过音符的起伏、旋律的走向,或者画布上的笔触、光影的变化,来共同营造出一种相似的、具有感染力的情绪氛围。这种对艺术家如何“调动”观众情绪的剖析,让我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艺术的语言是相通的。音乐和绘画虽然媒介不同,但在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塑造风格等方面,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作者通过图像学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

评分

读完《音乐画作与艺术风格:以图像学论述》,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理解艺术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将音乐和绘画孤立地分开介绍,而是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它们置于同一个论述框架之下,通过图像学的概念,去挖掘它们之间隐藏的深刻联系。 书中对于“抽象性”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深入分析了抽象主义绘画和十二音技法等现代音乐的共同之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相似,更是精神层面上的呼应。他阐述了艺术家们如何在这种抽象的语言中,试图表达更纯粹的情感和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那些曾经觉得难以理解的现代艺术作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时代精神”在艺术中的体现的分析。他认为,艺术风格的变化并非偶然,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哲学观念、甚至科技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将特定时期的音乐与绘画风格进行对比,他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集体意识如何渗透到艺术作品的肌理之中,使得音乐与绘画成为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画像”。 书中对“象征意义”的解析也十分到位。作者通过对大量具体的音乐和绘画作品的案例分析,解释了符号在艺术中的运用,以及这些符号如何承载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意义。他展示了,无论是乐曲中的某个动机,还是画面中的一抹色彩,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等待着读者去解读。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研究方法。它教会我如何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艺术,如何从看似不相关的艺术形式中发现共性,以及如何理解艺术作品背后所承载的深层意义。这本书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欣赏,而是能够更深入地去探究其内在的逻辑和精神内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