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音乐魂:西方古典音乐导赏之旅

释放音乐魂:西方古典音乐导赏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西方音乐
  • 音乐史
  • 音乐欣赏
  • 音乐入门
  • 音乐文化
  • 艺术史
  • 音乐之旅
  • 音乐普及
  • 音乐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古典乐很好听,但很难懂?
苦苦训练钢琴竖琴小提琴,为何还未能充分理解作品玄机?

  学习音乐、赏析音乐,是个触类旁通的过程,不是考毕乐器试便宣告旅程终结。认识古典音乐的历史大世界,寻获音乐的内涵和乐趣,让音乐融入生活,才教人流连忘返。

  本书从读懂音乐的语言开始说起,让读者轻松掌握自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时期至近代音乐的音乐风格、曲式、重点作曲家和作品的精彩选段。另外,更介绍古典音乐在电影、音乐剧的延伸,网上丰富的音乐资源,让爱乐者随时随意扩阔音乐体验,释放音乐魂。

本书特色:

  1. 本书介绍认识古典音乐前必须知道的基础乐理及器乐知识,以及西方音乐各个时代的历史背景,音乐风格发展源流。

  2. 每个音乐发展时期的章节,均列出清晰的时间轴、主要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以及导论曲目,读者可掌握该时代的精髓,并提升鉴赏古典音乐的能力。

  3. 相片辅助说明、部分讨论曲目还包括聆听连结。

名人推荐:

  此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桥樑以认识不同方面的西方古典音乐,既浅白易明却又不失学术风格。──伦敦大学学院格雷厄姆,韦尔奇教授

  我深信这本富有启发性的着作,将会带领大家探索古典音乐的“奥秘”。──冈山大学教育学研究科小川容子教授
穿越时空的回响:一部关于现当代电子音乐的深度探索 图书名称:脉冲与边界:从模拟合成到数字前沿的电子音乐编年史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古典音乐的导览手册,而是对二十世纪中叶至今,电子音乐领域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进行的一次全面且深入的考察。我们聚焦于声音的革命、技术的演进,以及音乐家们如何利用电流、代码和采样,重塑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 第一部分:先驱者的电流火花(1940s - 1960s) 本部分将时间线拨回到电子音乐的萌芽阶段,探讨其在二战后欧洲和北美实验工作室中的诞生。我们不会讨论巴赫的对位法,而是深入分析早期的磁带音乐(Musique concrète)如何挑战了传统乐器的神圣性。 1.1 声音的捕获与解构: 我们将详述皮埃尔·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和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Henry)在巴黎对自然界录音的剪辑与重组,这不是对旋律的追求,而是对“声音物质性”本身的兴趣。探讨他们如何将日常噪音提升至艺术表达的范畴。 1.2 电子振荡的诞生: 转向科隆的 WDR 电子音乐工作室,分析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等人在纯粹电子声波生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我们会详细介绍早期的振荡器、滤波器和噪声发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这些仪器如何首次允许作曲家完全控制声音的微观参数——频率、包络和波形。 1.3 美国的早期探索: 考察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CCEC)的角色,重点分析米尔顿·巴比特(Milton Babbitt)如何将严谨的序列主义思想应用于模块化合成器(如 RCA Mark II),及其对精确时间控制的追求。 第二部分:合成器时代的来临与普及(1970s) 本章将主题聚焦于电子乐器从昂贵、笨重的实验室设备,如何逐步进入音乐家的工作室,并最终影响流行文化。 2.1 模拟巨头的崛起: 深入分析莫格(Moog)和艾瑞(ARP)等公司如何设计出易于演奏的模拟合成器。我们将对比电压控制振荡器(VCO)、低频振荡器(LFO)和包络发生器(ADSR)的工作方式,解释这些模块如何构建出标志性的“合成器音色”。这不是古典和声学的探讨,而是对声音塑形技术的解析。 2.2 德国电子乐的沉思: 探讨德国“神游音乐”(Kosmische Musik)的兴起,特别关注“世纪乐队”(Can)、“塔”(Tangerine Dream)和克劳特鲁克(Krautrock)运动。这些乐队如何利用复杂的琶音器和长时间的即兴演奏,创造出催眠般的、具有空间感的音景,与同期北美摇滚乐形成了鲜明对比。 2.3 迪斯科与人造节奏: 分析电子乐器如何被整合进舞曲结构中。探讨乔治·莫罗德(Giorgio Moroder)在《午夜的巴黎》(From Here to Eternity)中对合成贝斯线和精确鼓机的使用,这标志着机械节奏对人类演奏者主导地位的挑战。 第三部分:数字革命与舞池的爆发(1980s - 1990s)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 MIDI 协议的诞生、数字采样技术的成熟,以及电子舞曲(EDM)在地下场景中的爆炸性增长。 3.1 MIDI 时代的互联: 详细阐述 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协议的出现如何标准化了不同品牌乐器间的通讯,并允许一个键盘控制多个音源模块。这极大地提高了音乐制作的效率和复杂性。 3.2 鼓机的统治: 重点分析 Roland TR-808 和 TR-909 鼓机对嘻哈、底特律科技(Techno)和芝加哥浩室(House)音乐的深远影响。我们将拆解 808 标志性的深沉低音鼓是如何通过“次谐波”而非传统的低音提琴或大提琴音色构建出来的。 3.3 科技的地下回响: 追溯底特律 Techno(胡安·阿特金斯、德里克·梅)和芝加哥 House( Frankie Knuckles)的起源。分析这些音乐类型如何利用廉价的数字合成器和重复的循环结构,为社会边缘群体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的“电子乌托邦”。本书将清晰区分浩室音乐的灵性与科技音乐的机械美学。 3.4 采样与拼贴的艺术: 探讨数字采样器(如 Akai MPC)如何彻底改变音乐的创作方式。分析早期嘻哈制作人如何从旧的灵魂乐唱片中提取片段,重构成新的节奏叙事,这是对音乐“原创性”概念的根本颠覆。 第四部分:后摩登的音景与算法(2000s 至今) 最后的章节将审视二十一世纪以来,软件技术和互联网如何进一步模糊了电子音乐的边界,并探讨其美学走向。 4.1 软件合成与桌面工作室: 描述 VST(Virtual Studio Technology)插件和数字音频工作站(DAW,如 Ableton Live)如何使复杂的电子音乐制作民主化。探讨模块化合成器(Eurorack)的复兴,这是一种对传统数字工作流程的反动,回归到更“有形”的声音构建方式。 4.2 极简与噪声的边界: 分析诸如极简主义科技(Minimal Techno)和噪音音乐(Noise Music)如何进一步推向声音的极限。我们将研究艺术家如何利用失真、反馈和白噪音,探索听觉的极限,而非追求传统意义上的旋律性或和谐性。 4.3 算法生成与未来趋势: 最后,我们将讨论人工智能和算法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探讨电子音乐家们正在如何利用数据和代码来生成新的、人脑难以预料的音乐结构,并展望这种趋势对未来听觉体验的可能影响。 《脉冲与边界》 是一部致力于解析电流如何塑造节奏、代码如何定义旋律的著作。它不谈论协奏曲的结构,而是深入解析信号流的路径;它不关注管弦乐的辉煌,而是揭示合成器低音的物理震撼。这是一场关于电声艺术的硬核考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孟皓珣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博士,并曾在该大学任教音乐教育及幼儿音乐教育课程。现为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副教授及音乐文学士课程主任,任教科目包括音乐教育及音乐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范围主要为音乐及语言和认知潜能发展之相互关系。

图书目录

序一  格雷厄姆‧韦尔奇   v
序二  小川容子   vii
序三  水户博道   x
自序   xiv
 
第一章  为甚么要学习古典音乐?
牛顿的苹果   4
甚么是西方古典音乐?   5
西方古典音乐的价值何在?   8
为甚么要学习西方古典音乐?   11
西方古典乐期与中外历史时间轴   16
 
第二章  音乐的基础概念及表达元素
重复和对比   20
旋律与音高   22
节奏与律动   22
音乐的织体   24
和弦与对位法   26
音色   27
调性   28
音乐记谱法的历史   30
导论曲目   34
 
第三章  器乐与声乐
乐器的分类法及演变   40
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乐器   42
管弦乐团的发展   44
声乐的基本及演变   47
学习乐器与声乐的议题   52
乐器与声乐的趣闻   55
浪漫主义时期漫画家笔下的音乐世界   61
 
第四章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   69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70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时间轴   72
音乐风格   74
曲式概要   80
主要作曲家与其作品概要   85
导论曲目   88
 
第五章  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的社会   98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   99
巴洛克时期音乐时间轴   102
音乐风格   104
曲式概要   107
主要作曲家与其作品概要   111
导论曲目   115
 
第六章  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的社会   124
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   124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时间轴   128
音乐风格   130
曲式概要   133
主要作曲家与其作品概要   136
导论曲目   140
 
第七章  浪漫主义时期与印象派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的社会   152
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   152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时间轴   156
音乐风格   158
曲式概要   162
主要作曲家与其作品概要   170
导论曲目   179
 
第八章  近代音乐
近代社会   190
近代艺术   191
近代音乐时间轴   194
音乐风格   196
主要作曲家与其代表作品   205
导论曲目   218
 
第九章  古典音乐欣赏延伸: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的起源与演进   228
电影音乐的时间轴   236
优秀电影音乐   238
导论曲目   241
 
第十章  古典音乐欣赏延伸:音乐剧
音乐剧的起源与演进   248
音乐剧的时间轴   260
优秀电影音乐剧   262
导论曲目   264
 
第十一章  给在古典音乐欣赏路上的旅途者
听觉之旅──音乐搜罗及收藏   275
从资讯到认知之旅──视听资源、展览和讲座   280
体验之旅──参与音乐会   280
终身之旅──音乐培训   283
起点-道之驿-目的地   284
 
参考资料   287
鸣谢   294
 

图书序言

序一

  我很高兴且荣幸能够为这本重要的着作写序。近年音乐对人类潜在的广泛效益受到全球人士的热切关注,研究指出持续的音乐体验能支援社交、情緖、认知及体能等多方面的发展。然而,为了理解这些近期的科学发现,我们必须同时了解这种艺术形式本来的性质。

  这种被称为西方古典音乐或“高雅艺术”音乐的传统艺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古典音乐在世界各地也越趋普遍。例如自19世纪后期开始,中国就对西方古典音乐有着悠久的研究传统,而国际上许多着名的专业音乐家亦是毕业于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

  此本新书不但介绍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传统、起源、成长与发展,亦谈及西方古典音乐的关键设计者与实践者,还探讨西方古典音乐为今昔带来的影响,并且进一步讲述其在现代社会日常生活和消闲等各方面的广泛应用。

  孟皓珣博士是国际上首屈一指研究音乐发展的学者之一。孟博士除了拥有音乐心理学的丰富知识和清楚了解音乐如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外,她更掌握音乐于人类发展的文化意义,因此是撰写此书最适合的人选。此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桥樑以认识不同方面的西方古典音乐,而且此书就如孟博士以往的作品一样,既浅白易明却又不失学术风格。我在此强烈推荐这本新书给大家!

格雷厄姆‧韦尔奇教授
伦敦大学学院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席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Education, ISME, 2008-14)
教育、音乐和心理学研究学会主席
(Chair of the Society for Education, Music and Psychology Research, SEMPRE)


自序

  “假如我不是一个物理学家,我可能会成为一名音乐家,并住在我的音乐浮想中。我从音乐看我的一生……我生命的最大喜乐来自音乐。”──爱因斯坦(Viereck, 1929)

  爱因斯坦对音乐的热爱不止于聆听欣赏,或业余演奏。据説,被问及究竟如何发现相对论,爱因斯坦曾解释是从音乐而来的:“这来自我的直觉(intuition),而音乐是那直觉的原动力。我的父母譲我从六岁开始学习小提琴,我的新发现是音乐感知(musical perception)的结果。”1

  本书旨在介绍西方古典音乐作为学习及享受音乐的宝贵资源,引领读者走向更丰盛的音乐经验。然而,古典音乐艺术是需要通过感知、探索及学习才能认识的,故有很多古典音乐书籍提供了音乐作为信息的资源,此类书被统称为工具书,多用作教学参考资料;另外一类古典音乐书籍以敍述形式,介绍作曲家生平故事及客观地描述作品。为弥补以上两大类有关古典音乐书籍不足之断层,本书着重以深入浅出方式,介绍在西方古典音乐认知上必须了解的议题,将信息的关键有系统分析归纳,使无论音乐爱好者、音乐专科学生、关注音乐训练的家长、音乐教师等各界别的相关者,都能得到建设性的启发。

  本书的主要特征和优点:
  ‧介绍最新的音乐研究议题及结果,例如提供“莫札特效应的迷思”及“音乐是否可训练右脑”等都市传説的正确科学验证。
  ‧分析及统整西方古典音乐的重要时期发展,提供时代背景、当代科学与艺术发展及社会的生活模式等资讯,以辅助读者更全面认识及理解。

  ‧透过充足的总结图表阐释内容,包括:
  -概述年代大事的时间轴
  -音乐风格精要解读
  -曲式概要例表
  -主要作曲家与其作品概要
  -主要乐派对照表

  ‧附有导论曲目介绍具代表性的重要音乐作品,兼备乐曲主题及音乐连结,方便深入聆听及自习。
  ‧趣味横生的音乐家轶事,展现出他们的生活面貌及真性情,也可从而加深理解时人时事。
  ‧利用丰富多彩的插图作辅助,借此更清晰阐释历史内容及音乐概念。
  ‧每章均附参考资料及延伸阅读建议,可随意用作跟进学习或进深研究。
  ‧积极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教育及参考资源,附有关内容的官方网站连结。

  1 Suzuki, 1969.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古典音乐入门读物!我一直觉得古典音乐高高在上,遥不可及,总是被那些长长的名字和复杂的曲式吓退。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用非常生动、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似乎只存在于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的旋律,变得触手可及。它没有枯燥的乐理分析,也没有晦涩的音乐史术语,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每一位作曲家的故事,以及那些动人心魄的作品背后的点点滴滴。读到巴赫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他在风琴前虔诚而专注的身影;读到莫扎特,我能感受到他那孩童般纯真又充满智慧的音乐灵魂;而读到贝多芬,我更是被他与命运抗争的坚毅所深深打动。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一点是,它总能巧妙地将音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联系起来,让你在聆听时,不再是“听”音乐,而是“感受”音乐。例如,书中提到某一段旋律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当我再次听到时,脑海里真的浮现出嫩芽破土、百花齐放的画面。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古典音乐的魅力,它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鲜活的情感表达。即使是之前从未接触过古典音乐的朋友,也能轻松上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爱上那些曾经觉得“听不懂”的乐章。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打开古典音乐的大门,可以如此简单而有趣。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对音乐充满热情的人,但对于西方古典音乐,总觉得隔了一层纱,难以真正领略其中的奥妙。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高雅”与“亲切”并非不可兼得。作者以一种非常真诚的态度,分享了他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并将这份热爱转化为了一份份动人的文字。他巧妙地将那些抽象的音乐概念,转化成了具象的体验,让我能够通过文字,就能“听到”那些美妙的旋律,感受到作曲家的情感。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流畅,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作曲家和作品,而是将它们串联成一条清晰的时间线,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发展的脉络。我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作者对某个细节的精彩解读而驻足,思考良久。例如,书中对某位作曲家晚期作品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晚年对生命和艺术的深刻反思,这种情感的共鸣,远比单纯的技术性评价更加动人。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试图让我成为一个音乐理论专家,而是引导我去发现音乐中蕴含的人性光辉和情感力量。它让我明白,欣赏古典音乐,其实就是在与人类伟大的灵魂对话,感受那些跨越时空的共通情感。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的音乐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立体。

评分

哇,这本书真是为我这种“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古典音乐充满好奇,但每次尝试都会被各种名词和复杂的音乐结构搞晕,最后只能浅尝辄止。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就像一个非常耐心的向导,一步步地带领我走进这个美妙的世界。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不仅仅是介绍作曲家和作品,更重要的是,他会讲述创作的背景,那些时代的故事,以及这些音乐作品是如何影响后世的。比如,在介绍某个交响乐时,他会细致地描绘当时的社会氛围,以及作曲家是如何在这种氛围下,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音乐之中。这种方式让我不再是被动地听音乐,而是能主动地去理解和体会。书中穿插的很多小故事,也让原本可能严肃的音乐史变得活泼有趣,仿佛在听一场精彩的讲座,又不失个人化的温度。我特别喜欢它讲解某些经典曲目的方式,它不会一味地堆砌技术性的评论,而是会引导我去关注旋律的起伏、和声的变化,以及它们是如何营造出不同的情绪和氛围。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去听那些提到的作品,惊喜地发现,我真的能听出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也能感受到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的乐句,原来是如此美妙。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对古典音乐的畏惧感,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宝藏。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惊喜的旅程!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古典音乐是“零基础”,对那些复杂的乐器名称和音乐术语都感到陌生,但这本书却让我发现,原来我一直低估了自己理解音乐的潜力。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他不仅仅是用文字描述音乐,更是用文字“画”出了音乐的模样。当他描绘一首曲子时,你仿佛能看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场景,能听到乐器在空气中跳跃的声音,甚至能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冲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代音乐风格的对比分析,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音乐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不同时期的作曲家是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中,留下各自独特的印记。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我去独立思考和感受。在讲解某个作品时,作者会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我主动去思考自己在这段音乐中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真正地参与到音乐的探索中来。读完这本书,我对古典音乐的认知不再是模糊的一片,而是有了清晰的脉络和深刻的体会,这让我对未来的音乐探索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向所有对古典音乐感到困惑但又心怀向往的朋友们强烈推荐这本书!它绝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次深入灵魂的音乐体验。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但又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每一位大师创作的精髓,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传达出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试图面面俱到,而是精心挑选了一些代表性的作曲家和作品,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这种“少即是多”的策略,反而让读者能够更专注于核心内容,避免了信息过载。在解读那些宏大的交响乐时,作者能够将其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部分,引导读者去欣赏其中的层次感和戏剧性。同时,他也非常注重音乐作品的情感力量,让我感受到,原来那些古典乐章,可以如此直接地触动人心,表达人类最复杂的情感。例如,在提到某个作品时,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其中蕴含的悲伤与希望,我听的时候,真的忍不住眼眶湿润。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音乐,更是在传递一种对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它让我意识到,欣赏古典音乐,需要的是一颗开放的心和一点点的耐心,而这本书,正是开启这扇心门的那把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