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东洋音乐史,概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为中国、印度等国家固有音乐的发生和发达时期。第二为东西音乐的交流与国际化贵族音乐的展开时期。第三为庶民音乐的勃兴时期。第四为摄取近代化西洋音乐迈向世界化途径的时期。
唐朝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不仅为第二时期发展阶段中最显着的盛期,更由于伊朗、印度、日本、韩国等音乐的流入而成为亚州地区国际音乐文化的中枢,尤其在唐朝宫廷贵族的豪华文化生活中,音乐占了不可或缺的地位。笔者研究东洋音乐史,对此首怀兴趣,因此择定「唐朝音乐」为研究工作的第一课题。
昭和十一年(民国廿五年)三月,笔者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毕业时提出的毕业论文「隋唐俗乐调的研究─龟兹、琵琶、七声、五旦与俗乐二十八调」,为余从事本研究的端绪,该论文系专从乐理方面探究南北朝、隋、唐间西域音乐的东流所给与中国音乐重大影响等事实。主题之「俗乐二十八调成立的过程」即系唐朝音乐变迁的主流,故论文内容,除乐理外,尚涉及乐制,乐器、乐曲、乐书等,实已具有「唐朝音乐研究」的完备性。笔者于毕业后,即着手从事研究,蒙恩师主任教授故池内宏博士推荐,自昭和十四年至十六年间,接受帝国学士院的学术研究补助金,以「唐朝音乐的研究」为题,专攻乐器研究;昭和十七年至十九年间,复承福井久藏博士推荐,接受财团法人启明会补助,对乐理、乐曲、乐书等进行研究;昭和十九年至廿一年,再接受帝国学士院的补助,以「唐朝音乐历史的研究」为题,以致力完成本研究。
其间,笔者以东京高等学校教授职务兼任文部省(教育部)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嘱托(顾问),东京音乐学校讲师,第二次大战以后,转调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助教授,兼任东京艺术大学音乐部讲师,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研究员,日本大学艺术部讲师等职。昭和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间,接受文部省科学研究费,继续从事唐朝音乐研究,当时为了蒐集资料,曾前往韩国、东北、华北、蒙古、新疆等内陆各地,实地考察。昭和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由于宫内厅的委嘱,参加正仓院乐器的调查工作。
笔者于从事研究工作期间,逐次将研究心得,撰写各种论文,一部份以在东洋学报,史学杂志,考古学杂志,东洋音乐研究,帝国学士院纪事等杂志书刊发表,迨至昭和十九年,有关制度部份(各论第一、乐制篇)渐告完成,原拟以「唐朝音乐之历史研究─乐制篇」为题,准备付印,旋因大战期间物资贫乏,无法出版,兹经重新检讨旧稿,增订第七章妓馆,并修改序说,与唐代乐制史概说,努力充实内容。昭和卅二年蒙文部省发给研究成果刊行费补助金,原可立即付梓,当时笔者正值赴美一年而错失良机,本年(昭和卅四年)再度申请复蒙文部省准予补发,并承东京大学出版会允诺出版,使二十多年期望,如愿得偿,诚感奋万千。
回顾二十多年来,承蒙恩师故池内宏博士不断鼓励指导,使本研究工作,得以圆满完成,现在池内博士以于昭和二十七年逝世,未能目覩本书付印,此为笔者最大憾事,另蒙和田清博士、故加藤繁博士、原田淑人博士等指导,田边尚雄先生协助,福井久藏博士栽培推荐,对诸位先生鸿恩,永志肺腑。更蒙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考古学研究室、东洋文库、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李王家雅乐部、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公私研究机关,给予很多方便,东京帝国大学考苦研究室户冢幸民先生协助摄照,以及其他帮忙缮写,校对的各位先生,谨在此敬表感谢之忱。
最后,笔者于选择从事此一东洋音乐的困难工作时荷蒙先父理解赞助,先父不幸于去年(昭和卅三年)本书付印前逝世,不胜哀悼,谨以本书呈献先父亡灵,并祝冥福。
昭和卅四年八月一日
岸边成雄 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