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上下册)

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代音乐史
  • 音乐史
  • 唐代
  • 历史
  • 文化
  • 音乐研究
  • 古代音乐
  • 中国音乐
  • 学术著作
  • 历史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唐朝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不仅为第二期发展阶段中最显着的盛期,更由于伊朗、印度、日本、韩国等音乐的流入,而成为亚洲地区国际音乐文化中枢。本书构思自1935年,直至1973年付梓,是为岸边教授从事二十多年音乐研究之硕果集结,更为东洋音乐史鉅着。本书收录岸边教授中文版版序、自序二篇,以及译者梁在平先生序。

本书特色
    
  1.本书作者为日本现代国际知名东洋音乐学家岸边成雄教授。
  2.《唐代音乐史研究》尝获日本学士院奖。
  3.本书为东洋音乐史鉅着,书中并收录岸边教授中文版版序、自序二篇。
 
好的,以下为您呈现一部完全不涉及《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上下册)》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深入,并避免任何可能暴露其“非人”生成痕迹的语言风格。 --- 《汉晋六朝之衣冠变迁与社会风貌》 著者: 华清远 出版社: 弘文书局 装帧: 精装(全三册,共约180万字) 定价: 1180.00 元 内容简介: 本书是历史地理学与社会风俗史领域中一部集大成、极具开创性的宏大著作。它聚焦于中国历史中一段至关重要却又充满复杂性的时期——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始,至隋朝统一前夕,跨越了近四百年的汉末、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以及随后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对峙的漫长历史进程。 作者华清远教授,以其深厚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摒弃了传统史学过多侧重于政治军事斗争的线性叙事,转而深入挖掘这一时期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及地域认同的深刻演变,特别是“衣冠”所承载的文化与政治意义。 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卷,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 --- 第一卷:动荡初启与士族的崛起(约1–60万字) 本卷详述了汉代郡县制瓦解后,地方豪强与新兴士族阶层如何在权力真空地带中兴起。重点分析了“举孝廉”制度的异化,以及士族如何通过联姻、土地兼并和对儒家经典的垄断解释权,完成了对社会资源的初步固化。 荆豫之乱与门阀的地理根源: 考证了中原士族向江南和巴蜀迁徙的路径与结构性影响。详细描绘了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初衷、运作机制及其对社会阶层的固化作用,指出这一制度实质上是对地方权力集团的官方承认。 魏晋风度与精神困境: 深入剖析了玄学思潮的兴起,并非单纯的哲学探讨,而是乱世中上层精英群体对僵化儒学教条和残酷政治现实的一种集体性精神逃避与自我慰藉。重点解读了竹林七贤的文化意象,以及“名士风流”背后对生命个体价值的挣扎与确认。 服饰与礼仪的重构: 详细考察了汉代“深衣”体系向魏晋“褒衣博带”风格的转变,分析了这种形制变化背后所体现的对权力中心(洛阳/建康)的效仿与对简朴儒家理想的背离。探讨了丧葬礼仪的繁琐化与社会阶层间的区分度。 --- 第二卷:衣冠南渡与文化的熔炉(约61–120万字) 本卷聚焦于永嘉之乱后,北方汉族士族南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当地土著文化(吴越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与缓慢融合的过程。 建康的城市建构与社会生态: 全景式再现了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的城市规划、功能分区以及人口构成。剖析了“侨郡”制度的建立,如何使得南迁士族在政治上获得超常的代表权,以及由此带来的“本土”与“客籍”士族间的微妙张力。 江南的经济转型与风俗变迁: 考证了这一时期江南地区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改进,以及丝织业的发展如何为衣冠士族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关注到饮食习惯、起居方式(如榻与几的普及)的地域化改造,展现了文化如何在物质基础之上进行“在地化”的适应。 佛教的本土化进程: 详细梳理了从玄奘之前的译经活动到石窟造像艺术的地域差异。特别强调了佛教对士族阶层对死亡的焦虑提供的精神出口,以及道教在民间和部分士族中的复苏力量,形成三教并存的复杂局面。 --- 第三卷:北魏的制度移植与民族的交融(约121–180万字) 本书的后半部分大胆地将视野投向北方,研究拓跋鲜卑政权如何通过汉化改革,实现对中原统治的合法性构建,以及这一过程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决定性影响。 孝文改革的深层动因与障碍: 摒弃了将孝文帝改革简单视为“全盘汉化”的观点,作者认为这是一场在强大军事压力下,统治集团主动寻求制度升级以实现长治久安的复杂工程。详细分析了迁都洛阳的军事、经济和心理意义,以及改革在鲜卑贵族内部遭遇的强大阻力。 服饰与语言的“政治正确”: 重点研究了禁汉服与限汉语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指出服饰的禁令与其说是文化清洗,不如说是维护等级秩序和强化皇权权威的政治工具。通过对双语文献的比较研究,还原了当时官方与民间语言的实际使用状况。 “杂胡”群体的浮现与社会融合的底色: 关注到大量来自中亚和草原的民族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进入中原,他们既非汉族,也非主体鲜卑族,构成了社会融合的“中间地带”。本书通过对墓志铭、地方志中零星记载的整理,勾勒出这些群体在军事、手工业领域的贡献与最终的社会归化路径,揭示了民族交融的复杂性远超“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二元对立。 --- 本书特色与价值: 《汉晋六朝之衣冠变迁与社会风貌》以其罕见的跨学科视野,将历史学、社会人类学、艺术史和物质文化研究融为一炉。全书材料翔实,引证细密,不仅依赖《晋书》《魏书》等正史,更大量发掘了出土简牍、壁画铭文以及地方志中的“非主流”史料。它挑战了长期以来对魏晋南北朝“黑暗”、“分裂”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个文化创造力喷涌、社会结构剧烈重塑的动态时代。对于研究中古中国的社会转型、文化认同的形成以及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进程的学者与爱好者而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性著作。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岸边成雄(1912-2005年)


  日本现代国际知名东洋音乐学家。尝以着作《唐代音乐史研究》(乐制篇上卷)获日本学士院奖。
  岸边教授是将比较音乐学介绍到日本的主要学者,一直从事东方音乐的研究,亦是中国音乐学界的良师益友,其中,《唐代音乐史的研究》(1976年)一书是生代表性论着之一,在学术界影响鉅大。

译者简介

梁在平(1910-2000年)


  古筝演奏家,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推广。
 

图书目录

上册
序说:唐朝乐制概况
前言
第一章    唐朝以前乐制
第一节    唐朝以前音乐之变迁
(一)汉朝(二)晋朝(三)南北朝(四)隋朝
第二节    太常寺乐制之变迁
(一)乐官(二)乐工

第二章    唐朝初期太常寺乐工制之完成
第一节    雅、胡、俗三乐之鼎立─十部伎之成立
(一)雅、胡、俗三乐之鼎立与燕乐、散乐及军乐
(二)十部伎之成立
第二节    太常寺乐工制之完成
(一)乐官(二)乐工
第三节内教坊之创设情形
(一)变迁(二)内容与织组

第三章    唐朝中叶,教坊与梨园之设置─宫廷音乐之最高潮
第一节    胡、俗两乐之融合
(一)二部伎之成立(二)太常四部乐之成立
(三)天宝十三年胡部新声与道调法曲之合作
第二节    左右教坊与新内教坊
(一)左右教坊之设置(二)左右教坊之组织
(三)左右教坊之性格(四)玄宗内教坊之组织
第三节    梨园
(一)创设(二)组织

第四章    唐朝末叶妓馆之活动─音乐文化之庶民化
第一节    新俗乐之确立
(一)燕乐之衰退(二)新俗乐之确立
(三)坐部伎系(法曲系)之优势(四)散乐转化俳优
第一节    教坊、梨园之颓废
(一)教坊之颓废(二)梨园变为仙韶院
第二节    太常寺乐工制之混乱与太常四部乐之变质
(一)太常寺乐工制之混乱(二)太常四部乐之变质
第三节    妓馆之活动
(一)妓馆之成立(二)妓馆(北里)之组织
(三)妓馆之活动和性格
第二节    妓馆之活动
(一)妓馆之成立(二)妓馆(北里)之组织
(三)妓馆之活动和性格

第五章    唐朝乐制之遗构
第一节    宋朝以后音乐之变迁
(一)宋朝之燕乐和杂剧(二)元朝以后之音乐
第二节    唐朝乐制之遗构
(一)太常寺乐工和教坊(二)妓馆和戏场之发达

各说
第一章    太常寺乐工
第一节    汉唐其间太常寺及乐官之变迁
第一项    隋朝以前太常寺之变迁
第二项    隋朝以前太常寺乐官之变迁
(一)太乐署(二)鼓吹署(三)清商署
(四)协律郎(五)太常寺外之乐官
第三项    唐朝太常寺之乐官
(一)协律郎(二)太乐署(三)鼓吹署
第二节    太常寺乐之发生
第一项    南北朝时期乐工之发生
(一)北魏以前之乐人(二)北魏时代之乐工
(三)北齐时代之乐工(四)北周及南朝之乐工
第二项    隋朝太常乐工之统一
第三项    太常乐户之性格
第三节    乐工之种类与人数
第一项    音乐之种类与乐工之种类
第二项    乐工之人数及其分配情形
第四节    乐工之阶级与身份
第一项    官贱民五阶级中之太常音声人及乐工
第二项    身份法上之规定
第三项    刑法上之规定
第五节    乐工之课业及其阶程
第一项    博士之课业
第二项    乐工之成业
第三项    乐工之晋官
第四项    乐工之纳钱与给钱
附说:梨园与教坊间之关系

第二章    教坊
第一节    创设及变迁
第一项    内教坊之创设
第二项    玄宗之内教坊
第三项    左右教坊之设置
第四项    唐末之仗内教坊
附说:洛阳之教坊
第二节    组织
第一项    乐官
第二项    乐妓
第三项    乐妓之性格
第四项    乐工
附说:内教坊之组织
第一节    组织
第一项    乐官
第二项    乐妓
第三项    乐妓之性格
第四项    乐工
附说:内教坊之组织
第二节    宋朝教坊之变迁及组织
第一项    宋朝教坊之变迁
第二项    北宋教坊之组织
第三项    南宋教坊之组织
第二章    梨园
第一节    创设及变迁
第一项    创设
第二项    变迁
第二节    组织
第一项    名称
第二项    人员构成
第三项    组织

卷首图版目录
第一图:北宋吕大防图长安条坊图拓本(全图)
第二图:长安条坊图东北角部分(光宅坊、长乐坊、仗内教坊)
第三图:长安条坊图东北部份(平康坊、崇仁坊、兴庆宫)
第四图:北宋吕大防图长安兴庆宫图拓本

上册插图目录
插图一:唐朝长安地方之音乐设施
插图二:唐禁苑内苑图(长安志图)
插图三:东京城坊图(唐两京城坊图)
插图四:西京三苑图(唐两京城坊考)
插图五:太常寺图
插图六:东宫图(长安志图)
插图七:东宫图(陜西通志)
插图八:东宫图(唐两京城坊考)

下册
各说
第三章    妓馆
第一节    妓馆之成立
第一项    乐妓之分类
(一)宫妓(二)家妓(三)官妓(四)民妓
第二项    妓馆之成立
第二节    妓馆(北里)之组织
第一项    设施
(一)环境(二)构图(三)建筑与装饰
第二项    人员构成
(一)鸨母
(二)乐妓(1.乐妓人数2.序列3.都知与席纠)
(三)乐工
第三项    乐妓之身份
(一)出身(二)下场(三)生活情形
第四项    经营
(一)游兴费(二)杂费(三)落籍费用
第三节    北里之性格与活动
第一项    乐妓之性格与活动
(一)乐妓之性格(二)乐妓之活动
第二项    花客之种类与活动
(一)花客之种类(二)花客之活动
第三项    北里之性格
第四节    宋朝妓馆
第一项    酒楼
(一)    楼名、店名及其位置
(二)    种类(1.官营、私营2.本店、分店)
(三)    营业状态(1.建筑及装饰2.榷酒3.卖食)
第二项    歌馆(茶坊)
(一)坊名及其位置(二)种类
(三)营业内容(1.点茶2.银器3.装饰4.乐妓5.鼓乐)
第三项    妓馆
第四项    乐妓
(一)乐妓种类与性格
(1.酒楼乐妓2.茶坊妓馆乐妓3.营妓)
(二)乐妓之活动
註解

第四章    十部伎
第一节    成立及其变迁
第一项    成立之过程
(一)开皇七部伎(二)大业九部伎(三)贞观十部伎
第二项    实施状况及其变迁
(一)隋朝及唐朝初叶
(二)唐朝中期及末期,九部伎及十部伎设演年表
第二节    组织
第一项    俗乐系
(一)清乐伎─由来─乐曲─乐器─舞曲─服饰
(二)西凉伎─乐器─舞曲与服饰─乐曲
第二项    西域系
(一)天竺伎─古代印度乐器─天竺伎乐器─乐曲与服饰
(二)龟兹伎─由来─乐器─龟兹古都壁画之乐器─
壁画之乐器与文献─龟兹伎乐器编成之意义─
乐曲及服饰
(三)疏勒伎─由来─乐器─乐曲─服饰
(四)安国伎─由来─乐器─乐曲─服饰
(五)康国伎─由来─乐器─乐曲─胡旋舞与乞寒戏─服饰
(六)高昌伎─由来─乐器─乐曲─服饰
第一项    东夷系
(七)高丽伎─由来─乐器─朝鲜方面资料─高丽伎乐器
编成之意义─乐曲─服饰
第二项    燕飨乐之性格
(一)文康伎与䜩乐伎(1.文康伎2.䜩乐伎)
(二)全伎通演及其顺序
(三)乐器、乐曲、服饰制定之意义(1.乐器2.乐曲3.服饰)
(四)太常寺所属之意义
附说:十部伎以外之外来乐
(一)西域乐─于阗─焉耆─突厥─悦般─黠戛斯─
米国、史国、俱密国、骨咄国─波斯、师子国─
党项、吐蕃、附国
(二)南蛮系─扶南─林邑─南诏、骠国─盘盘、哥罗─
赤土、诃陵、婆利
(三)东夷系─百济、新罗─倭国、流求
註解

第五章    二部伎
第一节    二部伎之成立
第一项    各曲制作之年次与事情
(一)立部伎八曲(1.安乐2.太平乐3.破阵乐4.庆善乐
5.大定乐6.上元舞7.圣寿乐8.光圣乐)
(二)坐部伎六曲(1.䜩乐2.长寿乐3.天授乐4.鸟歌万岁乐
5.龙池乐6.小破阵乐)
第二项    二部伎制定之年次与事情
玄宗之制定─唐初雅乐之立、坐部伎
第二节    二部伎之内容
第一项    二部伎之乐曲与服饰
(一)立部伎(1.安乐2.太平乐─信西古乐图之狮子舞
3.破阵乐4.庆善乐5.大定乐6.上元乐7.圣寿乐─
教坊记8.光圣乐)
(二)坐部伎(1.䜩乐2.长寿乐3.天授乐4.鸟歌万岁乐
5.龙池乐6.小破阵乐)
(三)雅乐之服饰及其比较
(四)歌曲
第二项    乐器之编成
(一)立部伎之乐器(1.大鼓2.龟兹乐器3.其他─西凉乐器)
(二)坐部伎之乐器(1.䜩乐之大编成2.龙池乐之雅乐器)
(三)与太常四部乐之关系
第三节    二部伎之本质
第一项    二分之意义─后世之误解
第二项    二部伎之所属─太常寺太乐署
第三项    燕飨乐之意义─与雅乐之异、同点─二部伎以外之燕飨乐曲(云韶乐、南韶奉圣乐等)
第四节    二部伎之变迁
第一项    上演方法
第二项    二部伎之演变─坐部伎之盛流
註解

第六章    太常四部乐
第一节    四部乐制之存在
第一项    太常四部乐
第二项    南诏四部乐
龟兹部、大鼓部、胡部、军乐部
第三项    宋朝教坊四部
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云韶部
第二节    各部内容
第一项    龟兹部及胡部(法曲部)
南诏四部、乐府杂录、教坊四部之比较
第二项    鼓笛部
乐府杂录之鼓架部─南诏之鼓笛部
第三项    大鼓部(云韶部)
南诏之大鼓部─立部伎之大鼓─宋朝教仿之云韶部
第四项    军乐部
南诏之五均谱
第三节    太常四部乐之组织与变迁
第一项    太常四部乐之组织
太常之意义─雅乐器及军乐器之除外─龟兹部及胡部存在之意义─大鼓部存在之意义─大鼓部与云韶部之关系─各部之内容─四部之顺位
第二项    四部乐之变迁与用途之演变
(一)创设与废止(玄宗朝─北宋)
(二)用途之演变(1.乐器展观方面之分类法2.乐器库收藏
之分类法3.演奏时之乐器配列法4.乐曲分乐之用途)
註解
年表

下册插图目录
卷首图版目录:周文矩合乐图
插图一平安朝代琵琶乐人之幞头
插图二龟兹古都址Qizil之Schwerttrager洞院壁画上之五絃琵琶
、箫、笛演奏乐人、乐女
插图三龟兹古都址Qizil之Hippokampen洞院壁画上之阮咸型琵琶
演奏人
插图四高昌故乡址壁画上之乐人羣
插图五高昌古都址壁画上之武人
插图六太平乐(五方狮子舞)
插图七鸟甲(a)日本舞乐之乐人
(b)奈良朝之鸟甲残缺
(c)奈良朝之乐帽
插图八日本舞
插图九炖煌千佛洞第七十号洞壁画
插图十北宋吕大防图长安兴庆宫图拓本东南角之部分
插图十一日本舞乐兰陵王之裲裆
 

图书序言

自序

  东洋音乐史,概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为中国、印度等国家固有音乐的发生和发达时期。第二为东西音乐的交流与国际化贵族音乐的展开时期。第三为庶民音乐的勃兴时期。第四为摄取近代化西洋音乐迈向世界化途径的时期。

  唐朝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不仅为第二时期发展阶段中最显着的盛期,更由于伊朗、印度、日本、韩国等音乐的流入而成为亚州地区国际音乐文化的中枢,尤其在唐朝宫廷贵族的豪华文化生活中,音乐占了不可或缺的地位。笔者研究东洋音乐史,对此首怀兴趣,因此择定「唐朝音乐」为研究工作的第一课题。

  昭和十一年(民国廿五年)三月,笔者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毕业时提出的毕业论文「隋唐俗乐调的研究─龟兹、琵琶、七声、五旦与俗乐二十八调」,为余从事本研究的端绪,该论文系专从乐理方面探究南北朝、隋、唐间西域音乐的东流所给与中国音乐重大影响等事实。主题之「俗乐二十八调成立的过程」即系唐朝音乐变迁的主流,故论文内容,除乐理外,尚涉及乐制,乐器、乐曲、乐书等,实已具有「唐朝音乐研究」的完备性。笔者于毕业后,即着手从事研究,蒙恩师主任教授故池内宏博士推荐,自昭和十四年至十六年间,接受帝国学士院的学术研究补助金,以「唐朝音乐的研究」为题,专攻乐器研究;昭和十七年至十九年间,复承福井久藏博士推荐,接受财团法人启明会补助,对乐理、乐曲、乐书等进行研究;昭和十九年至廿一年,再接受帝国学士院的补助,以「唐朝音乐历史的研究」为题,以致力完成本研究。

  其间,笔者以东京高等学校教授职务兼任文部省(教育部)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嘱托(顾问),东京音乐学校讲师,第二次大战以后,转调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助教授,兼任东京艺术大学音乐部讲师,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研究员,日本大学艺术部讲师等职。昭和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间,接受文部省科学研究费,继续从事唐朝音乐研究,当时为了蒐集资料,曾前往韩国、东北、华北、蒙古、新疆等内陆各地,实地考察。昭和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由于宫内厅的委嘱,参加正仓院乐器的调查工作。

  笔者于从事研究工作期间,逐次将研究心得,撰写各种论文,一部份以在东洋学报,史学杂志,考古学杂志,东洋音乐研究,帝国学士院纪事等杂志书刊发表,迨至昭和十九年,有关制度部份(各论第一、乐制篇)渐告完成,原拟以「唐朝音乐之历史研究─乐制篇」为题,准备付印,旋因大战期间物资贫乏,无法出版,兹经重新检讨旧稿,增订第七章妓馆,并修改序说,与唐代乐制史概说,努力充实内容。昭和卅二年蒙文部省发给研究成果刊行费补助金,原可立即付梓,当时笔者正值赴美一年而错失良机,本年(昭和卅四年)再度申请复蒙文部省准予补发,并承东京大学出版会允诺出版,使二十多年期望,如愿得偿,诚感奋万千。

  回顾二十多年来,承蒙恩师故池内宏博士不断鼓励指导,使本研究工作,得以圆满完成,现在池内博士以于昭和二十七年逝世,未能目覩本书付印,此为笔者最大憾事,另蒙和田清博士、故加藤繁博士、原田淑人博士等指导,田边尚雄先生协助,福井久藏博士栽培推荐,对诸位先生鸿恩,永志肺腑。更蒙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考古学研究室、东洋文库、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李王家雅乐部、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公私研究机关,给予很多方便,东京帝国大学考苦研究室户冢幸民先生协助摄照,以及其他帮忙缮写,校对的各位先生,谨在此敬表感谢之忱。

  最后,笔者于选择从事此一东洋音乐的困难工作时荷蒙先父理解赞助,先父不幸于去年(昭和卅三年)本书付印前逝世,不胜哀悼,谨以本书呈献先父亡灵,并祝冥福。

  昭和卅四年八月一日
 
岸边成雄 谨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业余的音乐爱好者,对中国古代音乐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唐朝这个时期。这套《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上下册)我算是期待已久了。我最想了解的是,唐朝的音乐理论是如何发展的?是否有相关的乐谱流传下来?书里是否会分析当时的音律、调式等理论体系?我一直觉得,唐朝的音乐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程度,离不开当时先进的音乐理论作为支撑。此外,我对唐朝的乐舞艺术也充满了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描述当时流行的舞蹈形式,以及音乐在舞蹈中的配合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乐舞的魅力。光是想象一下,在宏伟的宫殿里,在盛大的宴会上,宫女们翩翩起舞,乐队奏响华丽的乐章,就已经让我心潮澎湃。这本书,无疑是我探索唐朝音乐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评分

自从我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以来,唐朝这个时期一直是我的焦点。而提到唐朝,就不能不提它辉煌的音乐成就。这次入手《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上下册),主要就是希望能系统地了解一下唐朝的音乐发展脉络。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唐朝的音乐教育体系。在那个时代,音乐人才的培养是如何进行的?是否有专门的音乐学校或者机构?音乐在科举考试中占有多大的比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这些关于唐朝音乐人才培养的细节,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唐朝音乐人才生态。同时,我也对唐朝时期音乐的传播方式很感兴趣。除了宫廷和寺庙,音乐是如何在民间传播的?是否有相关的民间音乐组织或者艺人?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研究唐朝音乐的可能,也让我对那个伟大时代的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说实话,在购买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唐代音乐史”这个领域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概念,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学术课题。拿到这套书后,我翻开第一卷,就被其中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史料引用所折服。作者并非空泛地赞美唐朝音乐的辉煌,而是以史料为基石,一步步地构建起对那个时代音乐发展的清晰图景。例如,关于唐朝与外来音乐的交流,书中是否有详细的考证,比如来自哪些地区,具体传入了哪些乐器和乐曲,以及这些外来音乐是如何被改造和本土化的?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唐朝的社会结构中,音乐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宫廷贵族的娱乐,还是普通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吗?书中是否会分析不同社会阶层对音乐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这些问题,我希望在这本书里能够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音乐考古之旅。

评分

这本书,我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只是粗略地浏览了一下目录和一些章节的标题。光是看着这些标题,就足以让我对作者的严谨和研究的深度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唐代宫廷燕乐的制度与演变”、“民间曲艺在唐代的传播与发展”、“佛教音乐在唐代的地位与影响”,这些题目都非常具体,指向明确,预示着这是一部基于扎实史料、细致入微的学术著作。我尤其期待关于“胡乐”在唐代社会中的接受与融合的部分,这总是能引发我无限的遐想,想知道那些来自西域的旋律是如何被当时的中国人所理解和吸收的,又对唐朝的音乐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从标题的布局来看,作者似乎也考虑到了一些细节,比如将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分开论述,又在某些地方探讨它们之间的交融,这种结构安排显得非常有条理,也展现了作者对整个唐代音乐生态的全面把握。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在这本书里,去感受那个辉煌时代的音乐脉络,去探寻那些流传千古的乐章背后的故事。

评分

拿到这套《唐代音乐史的研究》时,我当时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终于有一套书能够系统地解答我心中关于唐朝音乐的诸多疑惑了。我一直对唐朝的开放与包容所塑造出的璀璨文化非常着迷,而音乐无疑是其中最动人心魄的一环。我记得小时候读到过一些关于唐朝宫廷乐队规模宏大、乐器种类繁多、舞蹈表演丰富多彩的描述,但总是碎片化的,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这本书,从它的体积和厚度来看,就足以让我相信它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唐朝时期流行的乐器,比如琵琶、古筝、箫、笛等,它们在当时是如何被演奏的,以及它们在不同场合下的应用。我也很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乐曲,比如《霓裳羽衣曲》之类的传说中的名曲,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被记录和传承下来的。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唐朝音乐盛世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最真实、最动人的声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