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第一章 人類群體對理想公共冶理模式的追尋
第1 節 城邦、國傢、企業麵臨的共同問題:團體治理
人是群居動物。一旦群居,勢必麵臨規範群體生活的治理問題。從古代的部落,到城邦,到現代的國傢,從早期的氏族團 體,到行業聚閤,到近代企業,都必須麵對這個問題。古希臘哲學傢柏拉圖寫《理想國》,是從城邦的角度,來探討最佳治理模式,而他心目中的城邦大小,是5,040 位公民。 當然,依照當時,也就是西元前第四世紀雅典的實況,大約有十餘萬公民及其傢人,另有約2萬5韆邦外人士和至少20萬的奴隸。所以,在柏氏的心中,就「理想國」而言,顯然雅典還太大。
柏氏應當沒有辦法預見,西方在他之後的馬其頓、羅馬帝國和東方的帝國,以及15 世紀以後興起的近代國傢,其規模 比5,040 人大齣很多;他當然更不可能預見,後世齣現的企業團體,從最小規模的傢族企業開始發展,到現在大規模的公司,其成員人數可能超過一個國傢;例如:沃爾瑪全球雇用瞭約200 餘萬人,而富士康(鴻海)雇用瞭約120 萬人。
本書所稱「理想國」,是引用柏拉圖的書名,來探討群體治理模式。群體治理模式有許多層麵,而且不同種類的團體,所需要處理的層麵也有所不同;本書主要推介的「審議式民意調查」,是群體治理全盤製度中一個可以被考慮的單元,好比磚頭是整棟建築的一個單元,故書名定為《理想國的磚塊》。
在本書中,我們將從曆史的角度,來探討這個群體治理方式的由來。我們也將舉齣晚近採行過這個製度的案例,包含實驗活動和真實應用,其主體涵蓋人民團體、企業和城鎮,其地點則跨越颱灣、中國大陸和其他地方。
第2 節 曆史終結瞭嗎?
西方從國傢政治製度角度,來看群體治理,柏拉圖的《理想國》應當是重要的經典之作。柏氏寫該書的時候,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走嚮沒落。同樣位於希臘半島但實施寡頭政治、全民皆兵的斯巴達, 在一連串的戰爭中,逐步把雅典所建立的城邦聯盟瓦解。到瞭西元前404 年,雅典投降,被迫拆除城牆、裁撤海軍、放棄所有海外領地。斯巴達沒有把雅典人民貶為奴隸,但脅迫雅典接受一個「三十人執政團」所領導的政府。這個政府鎮壓支持民主政治的人士,大肆屠殺,造成全邦驚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