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第一章 人类群体对理想公共冶理模式的追寻
第1 节 城邦、国家、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团体治理
人是群居动物。一旦群居,势必面临规范群体生活的治理问题。从古代的部落,到城邦,到现代的国家,从早期的氏族团 体,到行业聚合,到近代企业,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理想国》,是从城邦的角度,来探讨最佳治理模式,而他心目中的城邦大小,是5,040 位公民。 当然,依照当时,也就是西元前第四世纪雅典的实况,大约有十余万公民及其家人,另有约2万5千邦外人士和至少20万的奴隶。所以,在柏氏的心中,就「理想国」而言,显然雅典还太大。
柏氏应当没有办法预见,西方在他之后的马其顿、罗马帝国和东方的帝国,以及15 世纪以后兴起的近代国家,其规模 比5,040 人大出很多;他当然更不可能预见,后世出现的企业团体,从最小规模的家族企业开始发展,到现在大规模的公司,其成员人数可能超过一个国家;例如:沃尔玛全球雇用了约200 余万人,而富士康(鸿海)雇用了约120 万人。
本书所称「理想国」,是引用柏拉图的书名,来探讨群体治理模式。群体治理模式有许多层面,而且不同种类的团体,所需要处理的层面也有所不同;本书主要推介的「审议式民意调查」,是群体治理全盘制度中一个可以被考虑的单元,好比砖头是整栋建筑的一个单元,故书名定为《理想国的砖块》。
在本书中,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这个群体治理方式的由来。我们也将举出晚近採行过这个制度的案例,包含实验活动和真实应用,其主体涵盖人民团体、企业和城镇,其地点则跨越台湾、中国大陆和其他地方。
第2 节 历史终结了吗?
西方从国家政治制度角度,来看群体治理,柏拉图的《理想国》应当是重要的经典之作。柏氏写该书的时候,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走向没落。同样位于希腊半岛但实施寡头政治、全民皆兵的斯巴达, 在一连串的战争中,逐步把雅典所建立的城邦联盟瓦解。到了西元前404 年,雅典投降,被迫拆除城墙、裁撤海军、放弃所有海外领地。斯巴达没有把雅典人民贬为奴隶,但胁迫雅典接受一个「三十人执政团」所领导的政府。这个政府镇压支持民主政治的人士,大肆屠杀,造成全邦惊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