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制发展历程(1843-2015)

香港政制发展历程(1843-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政制
  • 香港历史
  • 政治发展
  • 宪政
  • 中英关系
  • 一国两制
  • 基本法
  • 香港政治
  • 殖民地历史
  • 香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政制发展问题一直是香港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对此的争论历久不衰。内地人也逐渐表示关注。最重要的,从发展角度看,这个议题有其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关于香港政制发展的有关情况,包括香港回归前中英往来的外交文件和谈判现都已公开,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条件。

  本书把香港的政制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843-1985是香港政制的漫长停滞期;1985-1997年是匆忙的政改期,而自回归以来则是政制发展期。

  本书作者在从事香港工作的二十余年间(1989 年至2010年),基本上没有离开过香港政制发展这一领域,包括中、英双方的有关谈判。由于有亲身参与,对香港政制发展问题的来龙去脉,能够有较透彻的分析。
 
历史的河流:跨越世纪的社会变迁与制度重塑 本书聚焦于全球视角下,从工业革命初期至21世纪初,一系列重要国家和地区在面对现代化、全球化冲击时,其内部政治结构、社会思潮以及法律体系所经历的深刻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本书摒弃单一地域叙事,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坐标系,探讨权力、身份认同与治理模式如何在不同文明背景下相互作用、碰撞与融合。 全书结构分为四大核心部分,每一部分都深入剖析了特定历史阶段的关键议题: --- 第一部分:古典秩序的瓦解与现代国家的萌芽 (约1750-1870)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欧洲大陆和北美洲,探讨传统等级制度如何被启蒙思想的洪流所冲击,以及“民族国家”这一现代政治形态是如何艰难地从封建残余中脱胎而出。 1. 欧洲大陆的革命浪潮与法律重构: 重点分析了法国大革命不仅是政治权力的更迭,更是对社会契约观念的根本性重塑。我们将细致考察《拿破仑法典》对欧洲大陆私法体系的深远影响,及其如何确立财产神圣性、契约自由等核心原则,从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奠定法律基础。同时,本书将对比德意志邦国在统一进程中,如何平衡地方自治传统与中央集权的需求,例如普鲁士的官僚体系改革如何成为国家效率的基石。 2. 北美洲的联邦实验与身份政治的早期形态: 我们将审视美国建国初期,中央权力与州权之间的持久张力。这不仅是地理上的划分,更是对“人民主权”在广袤疆域内如何有效实施的制度性探索。尤其关注19世纪中叶,围绕奴隶制和州权展开的激烈辩论,如何反映了早期美国社会在种族、经济利益和自由理念上的根本性分裂,并最终通过内战完成了国家形态的“再确认”。 3. 东方帝国的挣扎与“内生性现代化”的尝试: 本部分引入了非西方世界的早期反应。例如,深入分析奥斯曼帝国在坦志麦特改革中的努力,探究其试图在不彻底颠覆伊斯兰法传统和苏丹权威的前提下,引入西式军事、行政和教育体系的内在矛盾与局限性。这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对自身文明身份在面对西方技术与军事霸权时的痛苦自我调适。 --- 第二部分:帝国主义的巅峰与全球治理的雏形 (约1870-1945)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全球权力结构进入了高度不稳定的帝国主义阶段。本部分关注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如何加剧了主要大国间的竞争,以及现代民族主义如何被意识形态化并推向极端。 1. 法律工具化与殖民地治理模式: 本书将探讨殖民强权如何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来固化其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通过比较英属印度与法属印度支那的间接统治与直接统治策略,分析其对当地传统社会结构、土地所有权和法律习惯的“重构”效应。这些制度设计在追求资源掠夺的同时,也无意中播下了未来民族独立运动的种子。 2. 社会主义思潮的崛起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从哲学思辨转变为改造现实的政治纲领。重点考察俄国十月革命,不仅仅是政权的更迭,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尝试以国家权力为工具,彻底消除私有制、建立基于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和政治体系的宏大社会实验。我们分析其初期在经济计划、工人阶级动员以及意识形态控制方面的制度创新与遗留问题。 3. 战间期的国际法秩序尝试: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的建立及其作为早期全球治理机制的尝试。考察其在维护集体安全、处理殖民地托管等问题上的理论构想与实际操作的脱节,特别是其对弱小国家主权保护的局限性,为理解战后联合国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历史参照。 --- 第三部分:冷战格局下的意识形态对峙与非殖民化浪潮 (约1945-1989) 战后世界被超级大国的意识形态二元对立所主导,但同时,被压抑已久的亚洲和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迎来了历史性的爆发期。 1. 新兴国家的制度选择与“发展主义”: 本书详述了许多亚非国家在独立后面临的“制度困境”——是选择西方民主模式,还是倾向于一党专政或军事干预?重点分析了在“不结盟运动”背景下,一些国家如何试图结合国家主导的经济发展与有限的政治参与,形成了所谓的“威权发展模式”。例如,分析东亚地区在国家资本主义框架下,通过强有力的行政规划实现经济起飞的经验与代价。 2. 超级大国内部的社会运动与权利的拓展: 关注冷战期间,西方社会内部的结构性张力。深入研究1960年代民权运动(如美国)和学生运动,这些运动不仅挑战了现存的种族隔离或社会等级,更重要的是,它们迫使既有的法律和政治体系重新解释“平等”与“公民身份”的内涵,推动了社会福利制度和人权观念的深化。 3. 官僚体系的专业化与“技术官僚”的兴起: 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如环境污染、福利分配),探讨了国家治理能力对专业知识的依赖性增加。分析了这一时期,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官僚群体如何在政府决策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以及这与传统政治家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 --- 第四部分:全球化、信息革命与治理的未来形态 (约1990至今) 冷战的结束并未带来意识形态的终结,而是开启了一个权力更加分散、信息流动速度空前的时代。本部分着眼于新世纪以来,国家主权面临的新挑战以及治理模式的适应性调整。 1.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财政与监管能力的冲击: 分析跨国公司和金融资本的流动如何削弱了传统国家通过税收和货币政策进行有效调控的能力。重点考察了国际组织(如WTO、IMF)在制定贸易和金融规则方面权限的扩大,以及各国为适应全球市场竞争而进行的“规制趋同”或“去中心化”改革。 2. 信息技术与公共领域的重塑: 探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传统政治传播渠道的颠覆。分析了信息爆炸如何同时催生了公民社会力量的壮大(如网络问政、社会监督)以及虚假信息泛滥和极端化思潮传播的风险。这要求政府发展新的数字治理和网络安全策略。 3. 身份政治的再聚焦与社会凝聚力的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地方的社群身份(基于地域、种族、宗教)重新被强化。本书将探讨这一现象如何影响国家内部的认同构建,以及在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框架下,如何平衡不同群体间的权利诉求与维护统一的公民身份之间的微妙关系。 --- 总结: 本书试图提供一个宏大的框架,展示制度和权力结构是如何在历史的“必要性”与“偶然性”的交织中塑造人类社会的。它提醒我们,任何政治体制的演变都不是线性的,而是一场持续的、充满妥协与张力的动态过程。读者将从中获得对现代世界诸多制度困境的深刻洞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凤超


  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学硕士学位。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司长、司长、副主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委员,全国政协第十一届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图书目录

作者自识 /iii
引言 香港政制发展问题的由来   ix

第一章 漫长的停滞期(1843-1985)   001
一、港督的产生 /003
二、立法局的演变 /006
1. 初期的立法局
2. 首次引入「非官守议员」
3. 首次引入华人议员
4. 立法局组成的多元化
三、英国否决了香港的政制改革 /016
1. 港督宝宁的建议
2. 非官守议员的建议
3. 律师波洛克的建议
4. 港督杨慕琦的建议
四、英国的决定:香港不进行政制改革 /022
1. 英国佔领香港岛的目的
2. 数任港督在佔领香港地区中的作用
3. 二战后英国对香港政制改革的主张

第二章 匆忙的政改期(1985-1997)   037
一、七十年代香港外部环境的重要变化 /038
二、七十年代英国对香港的战略部署 /040
三、麦理浩的施政与英国对港战略的对接 /042
四、麦理浩访京:投石问路 /046
五、快速启动的代议制改革 /051
1. 英国企图延长新界的租期
2. 代议制改革的切入点——设立区议会
3. 立法局结束全部议员委任的历史
六、中英磋商政制衔接的七份书面信息 /065
1. 中方强调:香港政制改革必须同基本法衔接
2. 立法局首次引进直选议席的数目
3.1995年选举委员会的组成
4. 立法会议员的国籍限制
5. 立法会的分开计票
七、英方改变对华对港政策 /082
1.「苏东波事件」
2.「两局共识」
3.「居英权计划」
4.「香港人权法案条例」
5.「 新机场建设」
6.「 政改方案」
7. 公佈七份外交函件
八、从春暖花开到雪压青松——中英关于1994/1995 年选举安排的谈判 /128
1. 会谈的缘起
2. 谈判伊始,枝节横生
3. 会谈破裂的节点
4. 中方做了「一拍两散」的准备
5. 尾声
九、匆忙政制改革催生政党并形成政党政治 /148

第三章 政制发展期(1997-2015)   155
一、第一任行政长官的产生 /156
1. 筹委会的设立
2. 推委会的组建
3. 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的产生
二、第二任行政长官的产生和补选新的行政长官 /166
1. 董建华先生成功连任
2. 行政长官的补选
3. 补选的行政长官产生
三、第三任行政长官的产生 /183
四、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政制发展作出「解释」和第一个决定 /190
五、政制博弈的第一个回合 /195
六、政制博弈的第二个回合 /200
1. 行政长官的报告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第二个决定
2. 特区政府的建议方案
3. 泛民阵营的方案
4. 政制发展前进了一步
七、第四任行政长官的产生 /223
八、政制博弈的第三个回合 /228
1. 行政长官的报告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第三个决定
2. 政治风雨中出台的「单普选」方案
3. 政制发展再停步
九、特区立法机关的产生 /241
1. 临时立法会的产生及工作
2. 第一届立法会的产生
3. 第二届立法会的产生
4. 第三届立法会的产生
5. 第四届立法会的产生
6. 第五届立法会的产生

后记 /267
主要参考书目 /269

图书序言

作者自识

  1. 香港政制发展问题(香港亦称「政改问题」)一直是香港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对此的争论历久不衰。内地人也逐渐表示关注。最重要的是,从发展角度看,这个议题有其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关于香港政制发展的有关情况,包括香港回归前中英往来的外交文件和谈判,现都已公开,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条件。这本小册子力图简明扼要讲清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重要史实和基本看法,与读者交流。

  2. 为方便香港和内地读者阅读,书中对有关背景和常识作了各有侧重的介绍和阐释。对一些问题的关键处,注意了要有一定的细节份量。

  3. 我在从事香港工作的二十余年间(1989年至2010年),基本上没有离开过香港政制发展这一领域,包括中、英双方的有关谈判。参与和没有参与大不一样。参与了有现场感,对此后出版的有关着述和披露的资料,就有了些许辨其可信度的能力和判断其精确度的条件。这对我的写作大有裨益。

  4. 笔者参与的有关工作,必要时在本书註释中加以交代;有些事例及资料,会对某些问题的阐述更有説服力,但因尚未解密或现在很难征询当事人的意见,只好忍痛割爱。有少量资料和数据是因工作需要而随手记下的,当时没有注明来源,成书时就更无法一一注明了。特此説明并致歉意。

  5. 本书所写,仅为笔者一家之言,文责自负。欢迎读者赐教。

王凤超
2017年3月

图书试读

引言  香港政制发展问题的由来
 
在香港的语境中,「政制」这两个字是「政治体制」的略称,早在港英管治时期就常用了。由于内地普通话和香港广东话发音不同,内地不用这个简称,还是用全称「政治体制」或「政治制度」。如果内地也用这个简称,在口语中会产生「政制」与「政治」区分不出来的情况。在普通话中,「制」和「治」是同音字,而在广东话中,却是两个音。这是两地语言上的差别而产生的某些词汇上的区别。
 
一般而言,政治体制主要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其运行规则。它是一切有政权组织社会的运作枢纽。就香港地区而言,回归前,港英的政制就包括总督制度,决策、立法的谘询制度以及行政、司法制度等。其宪制性文件为《英皇制诰》和《皇室训令》。香港回归祖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香港基本法」或「基本法」)共同构成香港特区的宪制基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制的主要内容包含在香港基本法第四章「政治体制」中,涉及行政长官,行政、立法、司法机关以及区域组织、公务人员制度等。

在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中,其政制一旦确立,一般都保持长时期的相对稳定,这是一个社会有序运作、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政治体制本身的内在要求。例如,英国议会选举法颁佈于1406年,以后实施了四百多年未变。美国总统选举的基本制度是「选举人团制」,实行了二百多年一直保持稳定。在此期间,美国国会先后否决了七百余项要求取消「选举人团制」的法案。香港特区也是如此。香港特区政制的绝大多数内容,根据香港基本法的规定,五十年不变。
 
最近几年,香港特区流行一个概念,叫「政制发展」,已成为香港社会一个中心政治议题。既然香港特区的政制五十年不变,为什么还要发展呢?「发展」不就是「变」吗?从根本上说,这源于香港基本法的有关规定。
 
在香港基本法规定的香港特区政制中,关于行政长官和立法会议员的产生办法,留有发展空间,是个相对动态的要素,具体指香港基本法第45条、第68条和香港基本法附件一、附件二的有关规定。
 
香港基本法第45条规定: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如同流水般自然,却又饱含深意,尤其是在探讨香港身份认同与政治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将政治发展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香港社会文化的变迁之中,探讨了不同时期香港人身份认同的演变,以及这种认同如何反过来影响着政治诉求和制度设计。我被书中对六十年代学生运动、七十年代廉政公署成立以及八十年代社会运动的描绘所打动。这些事件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里程碑,更是香港社会集体意识觉醒的标志。作者对这些事件背后的人性、动机和深远影响的分析,让我对香港的政治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看到了普通市民在塑造历史进程中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见解,尤其是在探讨香港政制改革中的各种尝试和挑战时。我被书中对每一次重大政治改革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所面临的阻力以及最终所取得的成果(或未果)的细致描写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回避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和争议,而是将其呈现为香港政治发展的一部分。例如,书中对普选问题多年来的演变,从早期的有限尝试到后来的大规模社会运动,都做了详尽的记录和分析。我看到了香港社会在争取更大政治参与权方面的不懈努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

评分

阅读《香港政制发展历程(1843-2015)》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带来新的感悟。特别是关于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前后政治体制演变的章节,其深度和广度令人称赞。作者不仅详尽地记录了九十年代香港政治体制的每一次改革,从功能组别的设计到普选问题的争议,还将这些改革置于中英两国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我被那些关于《中英联合声明》的细节、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回归过渡期出现的种种政治摩擦所吸引。书中对当时香港社会各界对政治前途的讨论、对未来的憧憬与忧虑,也做了极为生动的呈现,让我能够体会到那个时代香港人的复杂心绪。

评分

《香港政制发展历程(1843-2015)》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香港政治发展的复杂性与时代印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香港政制发展中的“渐进式”与“突破式”两种模式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在梳理百余年历史时,不仅关注了那些标志性的事件和制度变迁,更深入地分析了这些变化背后的驱动力、阻力以及其对香港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从殖民政府时期对香港精英的有限吸纳,到回归后对不同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协调,书中呈现了一幅充满张力的画面。作者对于香港政治文化中“务实”与“理想”的张力,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的探讨,都极具启发性。

评分

《香港政制发展历程(1843-2015)》并非一本枯燥的政治教科书,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洞察力。当我读到关于九七回归后,香港政治体制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运作时,我深切感受到其中的挑战与演变。书中对回归后初期,香港政制如何适应新宪制秩序,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尤其关注关于政党发展、立法会运作以及行政长官选举制度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香港政治生态的影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呈现了不同观点和争议,让我能够更客观地认识到,任何政治体制的建立和演变都充满着动态和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地磨合和调整。

评分

这本书在呈现香港政治发展历程的同时,也触及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我被书中关于不同社会阶层在政制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所吸引。从早期华人大班的有限参与,到中产阶级的崛起,再到普罗大众的政治诉求,作者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书中对功能组别制度的产生及其争议,以及其对香港政治格局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认识到,香港的政制发展并非仅仅是抽象的制度设计,而是深深植根于其独特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利益分配之中。作者通过对这些社会层面的考察,让我看到了政治制度背后的人性和利益博弈。

评分

翻开这本书,仿佛置身于那些波涛汹涌的历史浪潮之中,尤其是书中对20世纪中叶香港政治转型期的细致梳理,让我深感震撼。从二战后,随着中国内地政治格局的变动,以及冷战的国际背景,香港的政治生态开始悄然发生变化。书中对战后初期“共党威胁论”如何影响殖民政府政策,以及如何推动华人精英参与地方治理的分析,都非常到位。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间接民主”萌芽的章节,比如市政局和区议会的逐步建立,以及它们在争取市民权益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段历史描绘成一帆风顺的进步,而是深刻地揭示了在不同利益群体、不同政治诉求之间的博弈与妥协。让我对“代议制”在殖民地语境下的特殊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香港政制发展历程(1843-2015)》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来理解香港政治的过去和现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香港在不同国际环境下所经历的政治调整的分析。从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变化,到冷战的全球影响,再到九十年代末的全球化浪潮,作者都将这些外部因素与香港的内部政治发展巧妙地联系起来。书中对香港在英美等国政治理念影响下的发展,以及其与中国内地政治体制的互动,都做了细致的梳理。这种全球视野和本土实践的结合,让我对香港政治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看到了其在复杂国际关系中的定位。

评分

这本《香港政制发展历程(1843-2015)》如同一扇历史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香港这颗东方之珠在政治格局上跌宕起伏的漫长画卷。从1843年鸦片战争的阴影笼罩下,英国殖民统治的开始,到2015年那个充满争议与希望的时代,这本书细腻地勾勒出了每一个关键节点。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早期殖民政府运作机制的描述所吸引。那些关于港督的权力如何被界定,立法局和行政局的早期组成及其职能,以及它们如何与殖民地官僚体系互动,都展现了一种在异域土地上建立统治秩序的复杂过程。作者并没有回避殖民统治的阴暗面,比如早期对原住民的政策,但同时也客观地呈现了其在法律、行政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贡献”,这种平衡感是阅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

评分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漫步在香港政治发展的长河中。作者在梳理1843年至2015年间香港政制演变脉络时,展现了极强的逻辑性和宏观视野。我对于书中关于殖民时期行政主导模式的形成,以及其如何影响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早期港英政府的“家长式”管治,以及其在平衡殖民利益与本地发展之间的策略,都被描绘得鞭辟入里。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对早期土地政策、法律体系建立以及公共服务供应的探讨,都让我看到了殖民统治在塑造香港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作用。这种对宏观趋势和微观细节的结合,使得整本书的分析更具说服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