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3: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3: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lanche Robert, Hervé Boillot, CharlesMazouer
图书标签:
  • 哲学
  • 自我认知
  • 法国哲学
  • 高中生
  • 自我建构
  • 存在主义
  • 自由意志
  • 理性思考
  • 人生哲理
  • 青少年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思考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在思考;行动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在行动。
  我们承担了行动的责任,因为我们是行动的发起者。
  如此,我们才成为享有尊严的人,成为拥有权利与责任的道德行动者──
  也才成为主体

  爱他人,可以退让到什么程度,还依旧保存住自己?
  我是个孤岛,还是真的能够与他人同情共感?
  奴役我的,是永不餍足的欲望,还是节制欲望的规范?
  存在需要理由吗?没有理由的存在是否值得继续?

  在这里,我们思考主体如何认识自己。
  我们讨论主体如何运用知觉来掌握外界。
  我们探讨他人的处境如何召唤我们,让主体之间产生连结。
  我们试图从自身的欲望中,分辨出自己的缺乏和获致幸福的可能。
  我们从时间的流逝,去探讨存在的本质。

  人,在什么时候才算是个主体?在什么条件下,才有资格谈及幸福、自由、痛苦和尊严?
  人,追求欲望的满足,是为了拥有某物,还是想成为一种特定的存在?

  我是谁?我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吗?或是我必须在他人身上才能看见自己?
  我真的能够感受、理解别人的痛苦吗?如何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观点,不再人云亦云?

  这是一本关乎「自我」的书。探讨自我的构成、自我的认识、自我与他人的连结、自我的欲望,以及自我的存在。

  一切问题的回答,从这本书开始!

  【哲学家格言】

  「因此,我们爱的永远不是人,而只是一些特质。」──巴斯卡《沉思录》

  「我们并不是因为判断某事物是善的才欲望它,而是相反,我们称某物为善的,是因为它是我们所欲望的。」──史宾诺莎《伦理学》

  「不论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还是其他每个人的人格中的『人』,你在任何时候同时当作目的,决不仅仅当成手段来使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那些拥有天资者受苦最深。」──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你们的邻人之爱是你们对自己低劣的爱。」──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主体哲学QA】

  ▍为什么要学习主体哲学?
  因为人不是无需费力,自然而然就成为主体。人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肩负起行动的责任,他才真正成为主体──主体的地位是努力得来的。

  ▍主体哲学在谈什么?
  「主体」相对于「客体」,一如「自我」相对于「他人」(和「他物」)。主体哲学就在探讨自我的构成、自我的认识、自我与他人和他物的连结、自我的欲望,以及自我的存在。

  ▍主体哲学讨论了哪些主题:
  ──人,在什么时候才算是个主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谈及幸福、自由、痛苦和尊严?
  ──那个意识中的我,以及无意识中的我,哪个才是我?
  ──透过知觉感官来认识世界是否可靠?不同的主体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取得共同感受到的客观性?
  ──我们如何借由他人来认识自己?他人的存在是否为道德的基础?
  ──欲望与主体的关系为何?人们追求欲望的满足,是为了拥有某物,还是想成为一种特定的存在?
  ──「活着」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在时间之中的持续存在?与其他物体存续的方式本质上有何差异?活着需要理由吗?

  ▍主体哲学有「什么用」?
  当我们透过意识、感知、行动、他人、欲望、存在等概念,反思与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根本关系,这有助于我们深度地理解社会上发生所有道德冲突的具体案件,也能培养读者建立自身的主体性和自我观点。不让自己受制于欲望,但也能理解并重视自己的欲望;懂得同情共感、尊重他人,但也懂得自我保存、尊重自己。
  学习主体哲学让自己了解「怎样才是真正的人」。

专家推荐

  朱家安╱沃草公民学院主编
  沈清楷╱辅仁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哲学星期五创办人之一
  吴丰维╱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理事长
  苑举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黄益中╱《思辨》作者、热血公民教师
  曾瑞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兼任讲师、中学教师
  叶浩╱政治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郑凯元╱哲学新媒体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

  「本书目的绝对不是呈现琳琅满目的抽象概念,而是为了让读者透过这些概念来反思自我以及自己与他人乃至世界的根本关系。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度理解社会上的具体案件,也能培养读者建立自身的主体性和自我观点,不让自己受制于欲望,不随波逐流,甚至懂得尊重异己并同情和理解他人的痛苦,成为真正的道德主体。」──叶浩

  「保持心灵的无限开放,享受书中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派别的哲学文本,这也就是苏格拉底诘问的最终目的︰『认识你自己』。」──曾瑞明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系列中,未包含《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3: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内容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 《思辨的火花:人类心智的边界与自由的追寻》 图书简介 核心主题: 本书深入探讨人类心智的本质、知识的界限、真理的追求,以及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构建意义、面对自由与必然的张力,并确立其存在的基础。它并非一本关于“自我认知与主宰”的入门指南,而是侧重于考察人类理性能力的局限性、社会性的构建过程,以及技术进步对人类经验的重塑。 第一部分:知识的藩篱与真理的迷宫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对人类认知能力进行审慎考察的旅程。我们不再满足于“我能认识什么”的表层问题,而是深入剖析“我们为什么只能认识到这些?”以及“我们所认为的‘真理’,在多大程度上是语言和感官结构的产物?” 我们将聚焦于后结构主义思潮中对“客观实在”的解构。例如,考察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对语言游戏的分析,探讨语言如何预设了我们的思维框架,而非仅仅是表达我们的思想。我们试图理解,当我们试图描述一个“纯粹的自我”时,我们其实是在调用一系列社会性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这使得任何声称能“完全认识自己”的努力,都可能成为一种语言上的循环论证。 此外,我们还将引入对科学知识的批判性视角。不同于将科学视为终极真理的启蒙乐观主义,本书审视了科学范式转换的社会历史背景。当库恩的“范式”概念被引入时,我们认识到科学的进步并非线性的积累,而是在特定文化和工具集下的一种解释体系的更迭。这意味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始终悬置于一个尚未被完全论证的知识基础之上。 第二部分:共同体的塑造与异化 如果说自我并非一个独立、封闭的实体,那么构成我们“我是谁”的,究竟是哪些外部力量?本部分将从社会学和政治哲学的角度,探讨现代性如何系统性地塑造了个体的经验和欲望。 我们将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但着眼点并非在于如何“解放”劳动,而是分析在高度分工的经济结构中,个体如何通过其非自主的生产活动,建构出一种“外在化”的身份。劳动不再是自我实现的途径,而成为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其价值由市场而非内在需求来定义。 进一步地,我们将考察福柯关于“权力/知识”关系的洞察。权力并非仅仅是压制性的,它更是生产性的。权力通过医疗、教育、法律等“规训技术”,塑造了何为“正常”的人,从而间接地定义了何为“不正常”或“非自我”。这里的“主宰”不再是内在的意志力,而是外在的、无形的结构性规范对主体行为的精确校准。读者将看到,我们看似自主的选择,实际上已在无形中被无数的社会脚本所预设。 第三部分:技术时代下的存在焦虑 进入21世纪,人类面对的技术奇观前所未有。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转向对人与机器边界的哲学反思,探讨技术对“存在感”带来的冲击。 我们探讨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审视当媒体图像和虚拟现实日益取代直接经验时,我们如何辨别真实与虚构?当生活被数据化、算法推荐日益精确地预测我们的偏好时,“自由选择”的内涵是否被侵蚀了? 这种侵蚀并非源于内在的怯懦,而是源于外部信息流的饱和性与精准性。我们不再需要努力认识自己,因为系统已经为我们计算出了一个“最优化”的自我模型。 我们也将审视当代伦理学对“后人类”的讨论。随着生物工程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对“人的本质”的传统定义正受到挑战。如果认知和记忆可以被外部存储和增强,那么“我”的连续性和独特性将置于何地?这本书鼓励读者去思辨,在这样一个技术加速的时代,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定义“认识”和“主宰”的含义,或者,我们必须接受某些领域将永远超出我们的认知和控制范围。 结论:接受不确定性,在限制中寻求意义 本书的终点,并非提供一个乐观的解决方案,而是倡导一种审慎的哲学姿态。它主张,真正的智慧可能在于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心智的固有局限、社会结构的强大惯性,以及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改变。我们无法完全“主宰”一个被语言、历史和技术所塑造的自我,但通过对这些限制的深刻理解,我们可以更真诚、更有洞察力地在这些限制内,去构建出我们能够把握的、有限的意义与价值。 适合读者: 哲学爱好者、社会学及认知科学专业学生,以及所有对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的根基感到困惑,并希望超越表面自我探索的读者。本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侯贝(Blanche Robert)


  主编,哲学教师

波瓦攸(Hervé Boillot)

  上塞纳省安东尼市立笛卡儿高中(Lycée Descartes d’Antony)哲学教师

马崒威(Charles Mazouer)

  布卢瓦省德瑟涅高中(Lycée Dessaignes)哲学教师

季亚莫(Patrice Guillamaud)

  杜尔省笛卡儿高中(Lycée Descartes)哲学教师

拉榆荷(Matthieu Lahure)

  格勒诺布尔省珊波黎庸高中与欧克雷高中(Lycée Champollion et Lycée des Eaux Claires)哲学教师。

拉赫(David Larre)

  斯坦省育逖娄高中(Lycée Maurice Utrillo)哲学教师

勒笃(Aurélie Ledoux)

  维尔农省杜梅奇尔高中(Lycée Georges Dumézil)哲学教师

蒙吉尼(Frédéric Manzini)

  卡尚省艾菲尔高中(Lycée Gustave Eiffel)哲学教师

德欧立尉哈(Lisa Rodrigues de Oliveira)

  康城省马烈赫伯高中(Lycée Malherbe)哲学教师

蜜荷撒莉(Tania Mirsalis)

  萨赫赛勒省卢梭高中(Lycée Jean-Jacque Rousseau)哲学教师

波岚(Larissa Paulin)

  布里区旭希省哥伦布高中(Lycée Christophe Colombe)哲学教师

窦荷多-虹帛(Karine Tordo-Rombaut)

  安钖省贝托叶高中(Lycée Berthollet)哲学教师

审定者简介

沈清楷


  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辅仁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专长为当代法国哲学、政治哲学和诠释学。哲学星期五发起人、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PHEDO)发起人之一。

译者简介

梁家瑜


  英国艾赛克斯大学文学暨电影硕士,法国高等电影研究院助理导演文凭,哲学星期五@台北共同策画,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PHEDO)秘书长,译者,专栏作家,热爱音乐。

图书目录

【推荐序】高中哲学教育的视野──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沈清楷
【推荐序】「主体」与「主体性」──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哲学探讨╱叶浩
【推荐序】读哲学的前提是什么?──当我们读哲学时,我们读的是什么?╱曾瑞明

▍第一章 主体哲学导论
主体是思考的存在,是感知的基础,是各种行动的起源。

【问题思考】
问题1 人类如何获得主体的地位?
1. 人类在意识到自身而成为主体
2. 人类透过行动对外在世界发挥作用,而赢得主体的地位
3. 人类透过关系而显示自己是主体
问题2 主体在什么条件下能达到客观?
1. 要达到客观,主体应该排除哪些可能介入自身与客体(对象)之间的东西
2. 主体可以借由谘询他人而达到客观
3. 主体在採纳普遍观点而非特殊观点的条件下,可以做到客观

【哲人看法】
问题1 人类如何获得主体的地位?
1. 康德:主体是能思考的存在
2. 黑格尔:艺术创作,是认识自己身为主体的方式
3. 卡缪:反抗,以此获得主体地位
问题2 主体在什么条件下能达到客观?
1. 柏拉图:主体应该避免各种有害的影响
2. 阿兰:许多主体所共通的事物,即是客观
3. 皮亚杰:主体借由改变观点而变得客观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3 我们是否能怀疑主体的存在?
1. 尼采:主体的存在是个不确定的假说
2. 沙特:我不是我所认为之所是
3. 柏拉图:透过对话,主体得以认识自己

【延伸思考】
绘画──主体性是否能被我们所再现?
访谈:法国社会学家黑蒙.布东(Raymond Boudon)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二章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再现我们自己与外在世界的过程。无意识是佛洛伊德所提出的假说,用以解释意识所无法说明的事物。

【问题思考】
问题1 意识是否能带来某种知识(认知)?
1. 怀疑是认识的第一步
2. 意识让世界与我们的判断具有某种结构
3. 意识就是自由
问题2 我们能否认识自己?
1. 「我」难以掌握
2. 「我」会令人迷惑
3. 意识会在无意识中酝酿出来
问题3 为何要假设无意识的存在?
1. 难以接受的假设
2. 无意识是必要的假设
3. 无意识的假设让我们能对压抑作出解释

【哲人看法】
问题1 意识是否能带来某种知识(认知)?
1. 笛卡儿:拥有意识,首要在于怀疑
2. 梅洛-庞蒂:必须重建对意识的认识
3. 康德:道德意识指导我们应做之事
4. 沙特:意识是对于「没有理由却必须选择」的焦虑
问题2 我们能否认识自己?
1. 巴斯卡:我是什么?
2. 休谟:「自我」并不具有稳定性
3. 尼采:在关于我们自己的事情上,意识欺骗了我们
4. 莱布尼兹:我们的行动酝酿于无意识之中
问题3 为何要假设无意识的存在?
1. 佛洛伊德:自恋创伤
2. 佛洛伊德:无意识的假说解释了无法解释的事物
3. 佛洛伊德:被压抑的事物虽被遗忘,却未被抹消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4 无意识会让我们不用负责任吗? 
1. 阿兰:无意识是无效的不在场证明
2. 佛洛伊德:无意识并不会解除我的任何责任
3. 沙特:人类对自己与全体人类负有责任

【延伸思考】
电影──我们是自己的过去的受害者吗?
哲学时事──认识自己真的如此必要吗?
访谈:克莱蒙.罗赛(Clément Rosset, 1939-)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三章 知觉
所谓知觉,就是知觉的主体和被知觉的客体发生接触之后,产生各种感觉所组织而成的整体。


【问题思考】
问题1 知觉是否等于感觉?
1. 知觉是透过我们的感官接收强烈的印象
2. 知觉并未注意到最细微的感觉
3. 知觉选取讯息
问题2 知觉可以训练吗?
1. 学习描述知觉以体验主体的角色
2. 学会以科学的方式知觉
3. 学习摆脱只求实利的知觉
问题3 知觉是客观的吗?
1. 灵魂预先感受到疼痛:知觉是主观的
2. 疼痛的知觉并不全然是主观的
3. 疼痛关乎意识的活动

【哲人看法】
问题1 知觉是否等于感觉?
1. 洛克:感觉,知觉的起点
2. 莱布尼兹:知觉是由我们所感觉不到的细微感知所组成
3. 梅洛-庞蒂:一切知觉都是某种预期的结果
问题2 知觉能训练吗?
1. 胡塞尔:学习描述知觉,才能掌握主体的角色
2. 巴舍拉:科学认识的断裂
3. 柏格森:训练,是学习以公正的方式感知
问题3 知觉是客观的吗?
1. 柏拉图:各种身体的感情都触及灵魂
2. 巴克莱:痛苦的根源在于对某物的感觉
3. 叔本华:为何我们比较容易感受到痛苦?

【长文阅读】
笛卡儿,〈屈光学〉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4 艺术家对世界的知觉是否与众不同?
1. 梵乐希:舞蹈的哲学
2. 柏格森:艺术家的感知扩大了我们平常的感知
3. 马蒂斯:艺术家教导我们像孩子一样感知事物
4. 柏拉图:艺术家是否会扭曲我们的知觉?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学──感知指的是去诠释世界吗?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四章 他人
他人是另我,既是有别于我,因为他并不是我,同时却又与我相似,因为他是有意识与感觉的存在。


【问题思考】
问题1 他人是另一个我自己吗?
1. 对于与我们相似的人,我们会有怜悯之心
2. 我们处于相同的处境底下
3. 他人与我们相似,但并不是一模一样
问题2 我们是否能触及他人?
1. 我们只能认识到他人的外在
2. 然而,我们可以感知到他人体验着某些感受
问题3 若没有他人,我们能否成为自己?
1. 我们只有对着他人才会展现自己的样子
2. 我们的自由建立在对他人的肯认之上
3. 他人迫使我们清楚认识自己

【哲人看法】
问题1 他人是另一个我自己吗?
1. 卢梭:自爱心让我感受到对人的怜悯
2. 维永:人类兄弟,认我做你们的一员吧
3. 尼采:爱远人胜于爱邻人
问题2 我们是否能触及他人?
1. 梅洛-庞蒂:相似者有所不同
2. 谢勒:私密之我的表达
问题3 若没有他人,我们能否成为自己?
1. 鄂兰:我们只有对着他人才会展现自己的样子
2. 伊波利特:他人──透过他,我才获得意识
3. 沙特:他者──抵抗自欺的城墙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4  他人是道德意识的基础吗
1. 李维史陀:拒绝他人的倾向
2. 康德:他人并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3. 列维纳斯:面容的脆弱性,禁止我杀人

【延伸思考】
文学──是否可能不再成为一个人?
绘画──爱情是盲目的吗?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五章 欲望
欲望是对缺乏的意识,以及我们为了填补缺乏所付出的努力,而缺乏却永不止息地再生。


【问题思考】
问题1 我们是否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
1. 满足所有欲望并不会感到幸福
2. 节制欲望,回避痛苦
3. 改变那些让我们不幸的欲望
问题2 我们能否否定自己的欲望?
1. 克制欲望有违自然
2. 道德审判并非总是合理
3. 忠诚与欲望的本质相反
问题3 欲望真正的性质为何?
1. 欲望可以引领我们向善
2. 尚未满足的欲望已经是某种快乐
3. 欲望是人的本质

【哲人看法】
问题1 我们是否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
1. 叔本华:欲望不过是不满足罢了
2. 伊比鸠鲁:快乐并不在于富足
3. 艾比克泰德:只有我们的欲望与判断,才是取决于我们的
问题2 我们能否否定自己的欲望?
1. 柏拉图:只有符合我们天性的欲望,我们才应该满足它
2. 拉康:欲望需要得到满足
3. 莫里哀:所有的享乐都是变动不居的
问题3 欲望真正的本质为何?
1. 柏拉图:我们都混淆了对善与对享乐的爱
2. 卢梭:我们相信欲望应该得到满足
3. 斯宾诺沙:我们相信意志能够对欲望产生作用

【长文阅读】
艾比克泰德,《手札》
1. 我们的欲望过多
2. 幸福在于对自我的掌控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4 我们的欲望是自由的吗?
1. 吉哈德:消费是种模拟
2. 布希亚:我们想要的不是拥有而是存在
3. 艾尔诺:消费社会或是欲望的异化

【延伸思考】
绘画──欲望难道不是另一个欲望的欲望吗?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六章 存在与时间
存在就是「真实地在」这个事实。度量与影响存在的就是时间。


【问题思考】
问题1 我们真的知道时间是什么吗?
1. 时间不在别处,只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之中
2. 我们并非真的「在」时间「里」
3. 改变那些让我们不幸的欲望
问题2 存在,是否就是承受时间的影响?
1. 存在太过短促,如果我们不注意时间
2. 时间会欺骗我们
3. 死亡并不能妨碍我们的自由

【哲人看法】
问题1 我们真的知道时间是什么吗?
1. 奥古斯丁:时间是对于变化的意识
2. 康德:我们有的只是时间的再现
3. 柏格森:时间的空间表象会骗人

问题2 存在,是否就是承受时间的影响?
1. 马可.奥勒留:我们的生命全在于当下
2. 巴斯卡:我们未曾活过,但我们想要过活
3. 尼采:要彷彿我们永远不会死那般热爱生活
4. 沙特:终有一死并不能限制自由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3 存在需要理由吗?
1. 笛卡儿:上帝必然存在
2. 康德:就算神是无限的也无访证明其存在
3. 斯宾诺沙:在存在的事件中寻求目的是种错误
4. 尼采:永恆,即再活一次自己的生命的意愿
5. 维永:活着的时间

【延伸思考】
艺术──我们可以描绘存在吗?
陈箴,《摇篮》,声音装置,1995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主体」与「主体性」──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哲学探讨

文/叶浩(政治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常务理事)

  去年六月,美国一起性侵案引起社会譁然。被告是史丹佛大学高材生也是全美游泳健将特纳(Brock Allen Turner),他宣称自己犯案当时喝得太醉「没有任何意识」,但对方是清醒的,更何况她并「没有反抗」,就应该算是同意。他父亲也在审判之前写信给法官,理直气壮地说他的儿子活了二十年,不该仅仅因为「二十分钟的行为」而毁了一辈子。辩护律师则不断提醒陪审团,「我们唯一能相信的人就是被告特纳,因为她(受害者)回想不起来。」法官最后同意了他们的辩解,主张被告受了酒精的影响所以「道德过失较轻」,而且在媒体强烈关注之下已经严重焦虑,轻判可当作一种「解药」,因此只判了六个月的刑责。

  受害女大生出庭时当着被告唸出一份七千字的声明,提及自己醉到不省人事遭到性侵之后醒来的感受:「水不断流下,我站着检视自己的身体,打算不要自己的身体了。我吓坏了,我不知道里面有过什么东西,不知道是否已经遭到玷污,谁碰触了它。」针对被告的辩解,她则说:「酒精不能当借口。酒精算不算是诱因?算。但酒精没有脱掉我的衣服、染指我、在我近乎全裸下抓着我的头撞地。我承认喝太多是我不该犯的错误,但这不是犯罪。」此外,她也提醒陪审团,虽然被告年纪尚轻,没有前科,但年满十九岁应该足以知道自己铸下什么大错,且必须付出相应代价。

  具有自主意识的行为主体

  这个案例的核心,正是本书的主题「主体」(sujet)与「主体性」(subjectivité),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属性。首先,被告诉诸「失去意识」,不外是为了凸显自己犯案当时没有自主意识,因此无需为期间的行为负责。採取这种辩解,无非是认定在谈及道德或法律责任时,必须预设咎责对象是具有意识与选择自由的行为主体,如果能证明他犯案当时失去了这种「主体性」,相应的责任也递减。

  本书的第一章正是以「人在什么时候才算是个主体?」作为切入点,展开关于意识、感知以及行动能力的讨论,并借此釐清这些能力与人之所以为「人」的概念关系,亦即:唯有人才具有主体性,而且每个人都占据了一个独特、无可取代的视角来感受这世界,因此主观性既是人的自我构成之必然,也弥足珍贵,可谓人的尊严之所在。当然,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此的主观性是否代表我们必然囚禁于自身观点,无法取得对于外在世界的客观理解?第一章的后半于是引入了一连串关于我们与自己、他人、世界的问题,替本书界定了讨论的范围与思考层次。

  第二章接着聚焦于「意识」的讨论。上述性侵案的争议关键在于意识与责任的关系,法庭的攻防焦点也在于:一个失去意识的人,是否可视为「另一个人」?正如被告所辩解,那个犯案当下因为酒精而失去意识的自己,根本不是他本人。反方则强调,那个喝醉酒的特纳仍旧是特纳,更何况,当时喝醉的人很多,为何独独这一个人来性侵她?失去意识,酒精,年纪,都不该作为脱罪的借口。这是个关于「同一性」(identité)的古老问题,争辩仍持续中。此外,也如同受害者醒后的陈述所示,历经创伤之后的她似乎无法再接受自己,也恨自己的身体。身体、意识,或说根植于身体经验与的自我记忆,跟当事人的关系其实相当复杂。 

  如果资深媒体人泰勒(Chris Taylor)所言正确,事实上「在二十分钟的时间里,人类大概有两万次的自我意识机会,从他把受害女性放倒在垃圾桶、撩起衬衫、掀起裙子……到对她进行侵犯,把人当成布娃娃一样对待,甚至在别人制止时试图逃跑,他绝对是有足够的自我意识。」换言之,每一个动作本身是否具有自我意识,是否都涉及判断与意志,抑或可以是没有意识的行为,也是关键。本书第二章也深入讨论了无意识与自我的关系。

  如果我们深究一下上面关于「布娃娃」的说法,也会发现泰勒的重点不仅在于被告不可能没有意识,也在于他不把受害人当作一个「人」来对待。事实上这也关乎主体以及主体性的另外两个面向:(一)被告能否感受到他性侵对象的痛苦与挣扎,以及(二)把「人」当作「物」来对待,是从根本否定了她身为人的尊严,否定了她身为人才具有的主体性。这也是本书接下来两章分别讨论的主题。

  对外在世界的认识

  第三章着重于感官知觉的一般性讨论,但也特别关注了「疼痛」感受的真实性。例如,知觉是否等同知识?透过知觉感官来认识世界是否可靠?毕竟,知觉乃经由身体所获得的主观感受,究竟多大程度上可算是客观认知,也是个问题。透过这些关于人们如何认识到外在世界的讨论,包括以何种方式或哪些感官来感受,本章抽丝剥茧地分析了人类知觉上的主观与客观性,也借由聚焦在疼痛的感受上来进一步釐清,认知过程之中人的主动预期与被动受到外在刺激两者的差异与关联,进而质疑:作为不同主体的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取得主体之间能共同感受到的客观性,也就是「互为主观性」(l’intersubjectivité)?事实上,这不仅涉及了如何感受的共通性,也关乎艺术的可能性。其核心议题包括:艺术家感受到世界的方式是否不同于常人?艺术家如何透过利用、诱导或改变我们的知觉来达到创作的目的?知觉感官能否训练,又要如何锻鍊?
 
  当然,关于人们如何认识外在世界的讨论,很快会涉及「物」与「人」这两种认知对象的根本差异,亦即在认识方法上以及涉及的知觉感官上的不同。无论如何,关于他人的知觉与认识,绝不仅止于知识上的旨趣,因为那也涉及了道德层面。本书第四章正是从这角度切入了主体性的另一个面向:「他人」在何种意义上可被视为「另我」(l’alter ego)?就此而言,能否感受到他人的疼痛或受苦,是问题的关键。所谓的「同情共感」(sympathie),字源上刚好是希腊文的「一起」(syn)与「痛苦」(pathein)之结合,也是本章的核心概念。我们如何借由他人来认识自己?他人的存在是否为道德的基础?我们能否视他人为「手段」,还是必须视他人为「目的」?这些都是关于人是否(必须假定)为一个「道德主体」的关键问题。

  回到原先讨论的案例,其实受害者所控诉的,也包括加害人缺乏感知他人痛苦的能力,同时不把她视为主体来对待。如此粗暴行为所产生的伤害,虽然「隐而不见」,但却「如影随形」,因为那彻底剥夺了她的价值、隐私、亲密关系,以及她当自己的一切可能!然而,如何锻鍊人们感同身受的能力,或说是道德敏感度,而把他人视为跟自己一样平等的主体,甚至(以受害人的话来说)在看见一位女子醉倒在地上时,可以上前去搀扶,帮她把衣服穿好,而不是认为有机可趁,然后逞一时之快,其实也涉及了如何克制欲望的问题。

  不做欲望的奴隶

  这问题正是第五章的核心。事实上,受害者的控诉已指出了欲望与主体性的两种关联性。一来,一个人能展现出主体性,就在于不让自己沦为欲望的奴隶。二来,克制欲望也是社会可以对十九岁成年人的正常期待。当然,欲望与主体性的关系并不仅止于此。本章同时还讨论了欲望的本质与来源(例如来自于必然的生物性或偶然的社会因素),欲望的满足与人生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欲望与意志应该有的从属关系。此外,讨论也来到了人们如何看待欲望的一种集体心态,也就是文化。第五章便触及了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缺失,并借此引入了另一个重要命题:人们追求欲望的满足,或许不是为了拥有某物,而是想成为一种特定的存在(être)?

  无疑,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因此消费某程度上是为了建立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地位。不过,这命题背后其实是关于人类作为一种特殊存在,以及这种存在的本质之探索,同时涉及了底下几个核心问题:所谓的「活着」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在时间之中的持续存在?与其他物体存续的方式有何本质上的差异?

  本书最后一章不可回避地探讨了这些相当根本且困难的本体论问题,而且以「时间」概念贯穿其中,一方面探究时间是否为人类的感知结果,是否只是对于变化的意识,而非独立于人类知觉感官之外的真实存在;一方面质疑人类能否跳脱时间的框架来认识这个世界。当然,这也关乎有限的人类能否进入没有时间的领域,或说一种非时间性的「永恆」存在。至此,关于「上帝」、「死亡」、「自由意志」等各种哲学概念也接踵而来,不仅抽象、亟需多次反刍才能确切掌握,且各自充满歧异,而略微不同的界定或理解,亦可能构成差距甚远的世界想像。

  无论如何,本书对法国高中生或身处台湾的你我而言,肯定是一场思想的飨宴。其内容的开展在思维层次上从具体走向抽象,范围上则从个人逐渐扩大至世界,始于关于自我意识的讨论,接着进入如何感知他人与外在世界的认识论议题,最后才来到了关于存在与时间的形上学领域,一层层掀开主体性的面纱。然而,本书的目的绝对不是呈现琳琅满目的抽象概念,而是为了让读者透过这些概念来反思自我以及自己与他人乃至世界的根本关系。笔者以为,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度理解类似本文提及的具体案件,也能培养读者建立自身的主体性和自我观点,不让自己受制于欲望,不随波逐流,甚至懂得尊重异己并同情和理解他人的痛苦,成为真正的道德主体。或许,这也是高中哲学教育的推动宗旨。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3: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这个书名,像是一声来自哲学深处的召唤,瞬间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认识自己是人生的第一堂课,但也是最难的一课。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很了解自己,但当我们面临一些关键选择,或者遭遇一些重大挫折时,才发现自己对内心的某些角落一无所知。而“主宰自己”则更进一步,它意味着一种掌控力,一种能够驾驭自己欲望、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这本书以“法国高中生读本”为定位,让我预期它会以一种相对平易近人、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探讨这些宏大的哲学议题。我希望它能从一些经典的哲学理论出发,比如关于意识的本质、自由意志的辩论,以及身份的构建等等,然后层层深入,最终指向“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个体”。我尤其期待它能展现法国哲学对于“存在”和“个体性”的独特思考。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引用一些法国哲学家(如萨特、加缪、波伏娃等)的思想,通过他们的视角来阐释个体如何在自由与限制并存的世界中,去定义和实现自我。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套思考工具,让我能够更清晰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辨别那些真正的需求与被灌输的欲望,并最终能够以一种更为积极和自觉的方式,去“建构”属于自己的“自我”,而不是被动地被外界所塑造。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3: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作为一名对哲学有着浅薄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总是在寻找能够触及内心深处、引发思考的读物。尤其“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这个副标题,让我感觉这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是一条探索内心、理解自身的实践路径。我一直觉得,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如何成为自己,但这个过程充满了迷茫和困惑。我们常常被社会、家庭、他人塑造,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那么,我们究竟能否做到“认识并主宰自己”呢?这似乎是哲学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也正是我内心深处一直渴望解答的疑问。这本书以“读本”的形式呈现,这让我预期它会以一种相对易懂、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读者。我希望它能从一些基础性的哲学概念入手,比如关于意识、身份、自由意志等等,然后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议题。我特别期待它能够引入一些法国哲学家独特的视角,因为我一直对法国哲学那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情有独钟。当然,作为一本面向高中生的读本,它的语言风格应该会比较清晰明了,避免过于艰深晦涩的术语,这样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经典的哲学思辨案例,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来帮助我理解抽象的哲学理论。同时,我也期待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些实际可行的思考方法和工具,让我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地去“建构”自己的“自我”。毕竟,哲学不应只停留在书本上,更应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己的指南。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自我探索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透过它,去寻找那个一直以来都在追寻的“真实的自己”。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3: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一下就击中了我内心最深处的疑问。我常常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像是一艘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小船,有时随波逐流,有时又被风浪裹挟,很难找到一个清晰的方向,更不用说“主宰”自己的航向了。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认识并主宰自己”这个核心提问,以及“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这个副标题,都让我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会引导读者去探索“自我”究竟是什么,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是我们的思想、情感、记忆,还是社会身份?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真的拥有自由意志,能够真正地“主宰”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法国哲学在探讨个体生存、自由、责任等议题上,有着其独特的深刻和人文关怀,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展现这些特点。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哲学方法,帮助我如何更深入地去“认识”自己,比如通过反思、内省,或者对自身行为模式的观察。同时,对于“主宰”这个概念,我希望它能给出更具操作性的解读,不是那种强迫式的控制,而是基于对自我的深刻理解,做出真正符合自己价值观和生命目标的决定。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探索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本行动指南。

评分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3: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这个书名,仿佛是一盏灯,照亮了我长久以来在自我认知上的迷雾。我一直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我们被教育、被社会、被各种价值观所影响,很多时候,我们甚至分不清哪些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想法,哪些是被强加的观念。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这个提问,直击了我内心深处对于自我掌控和自我实现的渴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而又深刻的方式,引导我去探索“自我”的本质。是它是一个固定的实体,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法国哲学历来在对个体存在、自由意志、以及主体性等问题的探讨上,有着独到的见解,我期待这本书能从中汲取养分,为我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副标题“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更是给我一种积极的预示,它告诉我,自我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可以主动创造和塑造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哲学性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更好地审视自己的内心,辨别那些真正重要的价值,并学习如何运用理性去引导自己的行为,最终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认识”并“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条通往内心自由和自我实现的光明之路。

评分

读到《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3: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这个书名,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镜子”的比喻。这本书,我期望它能像一面清澈的镜子,照见我内心的种种困惑与迷茫。我们总是在试图理解自己是谁,为何而活,如何才能活得更像自己。但现实往往是,我们被各种外部因素所裹挟,被社会的期望、他人的评价所定义,甚至常常感到身不由己。这本书的标题直指核心——“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这个问题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包含了对认识的渴望,也包含了对控制的追求。我理解,“认识”意味着一种深刻的自我洞察,能够看清自己的优点、缺点、动机、欲望,甚至那些潜藏在意识深处的冲动。而“主宰”,则意味着一种自由意志的体现,一种能够做出自主选择、并为之负责的能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打破“外部定义”的束缚,如何建立内在的价值体系的线索。法国哲学向来以其对个体存在、自由、责任的深刻探讨而闻名,我期待这本书能继承这一优良传统,用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方式,带领读者走上“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我希望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我迷失方向时,指引我看到前方的道路;在我犹豫不决时,给予我思考的勇气。我深信,真正的自我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这本书,很有可能就是我开始这场艰难而又意义非凡的建构之旅的起点。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3: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一下子就抓住了我。作为一名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感到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甚至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难以抽身去认真思考“我是谁”的普通人,我对于“认识”和“主宰”这两个词语有着强烈的共鸣。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现在的自己的?是天生如此,还是后天塑造?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主动地去塑造和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这个副标题,给我一种非常积极的暗示,它表明自我并非一个静态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不断、需要我们主动参与和创造的过程。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从法国哲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法国哲学通常带有强烈的个体主义和存在主义色彩,我期待它能够探讨关于自由、选择、责任,以及个体在面对荒谬世界时的生存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温和而又深刻的方式,引导我去审视那些构成“自我”的元素,例如我的思想、情感、记忆、价值观,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我更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方法论,让我能够更有效地去认识那些我可能意识不到的内在动力,以及如何有意识地去做出那些更符合我内心深处的选择,从而真正地“主宰”自己的生活。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像是一次自我解放的启程。

评分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3: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这个标题,就像一句直接的拷问,又像是一份充满希望的邀请。在我看来,人生最重要也最艰难的课题,莫过于理解并驾驭自己的内心。我们常常感到自己身不由己,被各种情绪、欲望、甚至是无意识的习惯所牵引。因此,“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这个问题的背后,蕴藏着对自由、对自主、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寻。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来自法国哲学的独特视角,因为我一直觉得法国哲学对于个体生存境遇的关注,对于自由与责任的深刻反思,都极具启发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介绍,更能引导我去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认识”那个隐藏在层层伪装和社会角色之下的“真实自我”。而“主宰”这个词,我理解并非是冷酷的控制,而是基于对自我的深刻理解,能够做出清醒而有方向的选择。副标题“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则给了我一个行动的框架,它表明“自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我们主动去塑造和经营。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踏上这条自我建构之路的起点,让我能够获得更多认识自己的智慧,以及更有勇气和能力去驾驭自己的人生。

评分

我一直对“自我”这个概念的模糊性感到着迷。我们每天都在“做自己”,但“自己”到底是什么?它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河流?《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3: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的标题,直接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于自我认知和自我掌控的渴望。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性的探讨,更像是一场关于个体生命意义的追问。我深切地感受到,许多时候,我们并非真正地“活出”自我,而是活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中,被习惯、被环境、被过去的经历所驱动。因此,“认识”和“主宰”这两个词语,对我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出,认识自我的具体途径,可能涉及哪些哲学理论,例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或者是一些后现代的解构主义观点。同时,我也对“主宰自己”的可能性感到好奇。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拥有绝对的自由?还是说,主宰本身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法国哲学在对自由、责任、生存困境的思考上,常常带有独特的视角,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从中汲取养分,为我提供一些新的启示。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提供理论,更能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或者是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我进行自我反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厘清那些纠缠不清的思绪,找到一种更清晰、更坚定的自我认知,并最终能够有勇气和智慧去“主宰”自己的人生航向。

评分

当我看到《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3: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关于“我是谁”的问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接收着海量的信息,被各种观点和潮流所影响,很容易迷失在其中,忘记了回溯自己的内心。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这一疑问,正是我内心长久以来一直在叩问的问题。它不仅仅是关于自我认知,更指向了自我决定的能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一终极问题的哲学回应。我猜想,这本书会从分析“自我”的构成入手,比如它会探讨意识、记忆、身体,以及社会性在建构我们自我中的作用。我特别期待它能引入一些法国哲学家关于“主体性”的独特观点,他们是如何看待个体的独立性、自由以及在世界中的定位的。同时,“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这个副标题,也给我一种希望,即自我并非一种既定的命运,而是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和实践去塑造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操性的哲学思考框架,帮助我理解如何去辨别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如何去抵御那些不必要的干扰,如何去做出更符合自己生命轨迹的选择。我渴望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赋权感,让我相信,我不仅仅是被动的存在,更是我自我人生的积极创造者。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3: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这个书名时,一种强烈的共鸣油然而生。我一直觉得,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人,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认识自己”。但“认识”的过程充满了挑战,我们常常被各种外部的评价、社会的期望所干扰,很难看清真实的自己。而“主宰自己”,则是在“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自己生命的主动权,做出真正符合内心选择的决定。这本书的标题,正是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追寻的答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从法国哲学的独特视角出发,探讨关于个体性、自由、责任以及自我构建的议题。我猜想,它可能会引介一些关于“他者”与“自我”关系的哲学思想,帮助我理解如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保持自我,以及如何避免被他人的目光所定义。副标题“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更是让我看到了希望,它暗示着自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持续的思考和实践去塑造和完善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哲学性的思考方法,让我能够更深刻地反思自己的动机、欲望和价值观,并学会如何有意识地去做出那些能够让自己更接近理想自我选择。我希望它能成为我摆脱迷茫,迈向独立自主人生的重要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