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前言
了解老挝的知趣所在
过去十多年,大湄公河次区域一直被视为世界上发展最快(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17)和东亚一体化速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当中的老挝在过去五年(2011–2015)的本地生产总值平均增幅虽然高达 7.9%,但依然位处全球最贫穷四分之一的国家之列。 一直以来,老挝是东南亚十国当中较少受关注的国家之一,这多少跟长久以来东亚研究受「西方中心观」主导有关(罗金义,1997):冷战前后,老挝这个内陆国不像越南、菲律宾等对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有重大的军事战略价值;1975年人民革命党(简称民革党)建政以还,作为社会主义集团中的一名小弟,既没有什么独立外交举动可言,也不可能像新加坡被视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典范;可幸,它也没有像柬埔寨发生过灭绝大屠杀,或者如缅甸以军人专政去推翻大选结果,禁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等挑战西方「普世价值」底线的滔天劣行。从西方中心看过来,老挝就是如此的「可有可无」不起眼。
不少论者认为,贫弱小国缺乏结盟条件,被受鹰视狼顾之际要挣扎求生就只能扈从强国(Bandwagoning),以外交上马首是瞻、内政和国内资源的处置上唯命是从之态,换取生存甚或一些经济施予(Wright, 1964; Waltz, 1979)。冷战结束,不少弱国顿失结盟依靠,之后中国崛起,老挝就被想当然耳地理解为扈从中国以求生的一员;尤其是新现实主义论者也着重地缘条件(例如 Schweller, 1997),老挝作为中国的扈从彷彿毫无悬念。于是,多年来新闻媒体都在诉说着中国是老挝经济不可或缺的关键,经济增长都是由中国驱动; 又有欧洲媒体排列全球 40 个依赖中国的国家,当中最为依赖的头四位就包括老挝。 近年来因应美国奥巴马总统的「重返亚洲」(Pivot to Asia)战略,开始有一些关于老挝外交取态不尽一样的新闻报导,但这些「不尽一样」又彷彿突如其来,老挝始终是被动而无奈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