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東亞研究的專著和編著包括Nations, National Narratives and Communities in the Asia-Pacific、《盛世邊緣:東亞少數者的政治社會學》、《奇跡之後:東亞世紀的挑戰》、《奇跡背後:解構東亞現代化》等等。曾任香港城市大學亞洲及國際學係副教授,教授東亞及東南亞研究課程近十年。現任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聯席總監,社會科學係副係主任,《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總編輯。
今天,大傢都知道要警惕西方中心的不可靠。根本的問題如「東亞」應該如何定義,誠如韓裔國際研究名傢 Samuel S. Kim 所論,過去將之圈定為中國、日本和韓國,是美國人所謂「儒傢文化圈」的偏見使然,也因為他們不樂意看見一個協同增效力量更大的「東亞」。然而,麵對未來發展或者變化的難題與機遇,將中、日、韓加上東南亞諸國去建構的東亞論述,不是能夠更有效地看清楚如何防微杜漸,繼往開來嗎?籌備這套叢書的過程之中,其實就是滿懷「逆思考」去捫心自省:西方中心主義不可靠,那麼我們自己可靠嗎?我們的能力似乎愈來愈大瞭,直到有一天,那些期許、挑戰和責任都來到麵前,到瞭要選擇、建構和體驗的時候,我們會立足在什麼視野的裏裏外外?
過去十多年,大湄公河次區域一直被視為世界上發展最快(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17)和東亞一體化速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當中的老撾在過去五年(2011–2015)的本地生産總值平均增幅雖然高達 7.9%,但依然位處全球最貧窮四分之一的國傢之列。 一直以來,老撾是東南亞十國當中較少受關注的國傢之一,這多少跟長久以來東亞研究受「西方中心觀」主導有關(羅金義,1997):冷戰前後,老撾這個內陸國不像越南、菲律賓等對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有重大的軍事戰略價值;1975年人民革命黨(簡稱民革黨)建政以還,作為社會主義集團中的一名小弟,既沒有什麼獨立外交舉動可言,也不可能像新加坡被視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典範;可幸,它也沒有像柬埔寨發生過滅絕大屠殺,或者如緬甸以軍人專政去推翻大選結果,禁固諾貝爾和平奬得主等挑戰西方「普世價值」底綫的滔天劣行。從西方中心看過來,老撾就是如此的「可有可無」不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