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年月過颱灣
颱灣知名攝影師/林國彰 年月寫的是過渡。
年月祖籍福建漳州龍海市海澄鎮珠浦村,是曆史有名的月港,就在九龍江下遊齣海口,也是唐山過颱灣的齣發點。她說,珠浦村是小刀會起義的地方,起義人士,部分被清廷殺戮,部分逃到颱灣,他們都從月港齣發。下月港,去颱灣,彷彿是遁逃者的選擇。
2016年,年月探訪颱南,她發現,鹽水也叫月港,跟她傢鄉一樣,有八卦樓,有關帝廟,存在早年月港人開發颱灣的符號。傢鄉景物異鄉也有。這不是巧閤。這是地景文物印證。她以聽覺,聽月港,她聽著颱南月港的淙淙流水聲,深深思念傢鄉月港,看到它的帆影。在鹽水,近鄉情怯,年月聽見傢鄉在呼喚。
颱灣創客嚴孝頤說,颱灣海峽就像一麵鏡子,對岸一定生活著一個和你一樣的人。龍海海澄月港,過渡到颱灣,成瞭颱南鹽水月港。好比把傢鄉的一磚一瓦,移植到異鄉,以示不忘本。因此,颱灣有瞭和福建一樣的月港,生活著和你一樣的人。人在天涯,你我似曾相識。
人,不隻渡颱,也渡大陸。
渡,渡到彼岸,追尋一個安身立命的天地。
渡人、渡自己,渡天地。
颱海是。兩岸是。
颱海即颱灣海峽,位於福建與颱灣之間的狹長海域。明清以降,四百多年來,唐山過颱灣,過的就是颱海這一風波險惡的黑水溝;驚濤駭浪多,吉凶禍福少,波瀾壯闊遠,迴者百無一。
能生存,過得去,靠的是渡。
2008年7月4日,年月以隨行記者身份,搭乘大陸居民赴颱旅遊福建首發團,飛颱北,當飛機飛越颱灣海峽時,從機窗外看見瞭阿裏山,人人驚嘆寶島之美,紛紛搶拍照。年月記下,廈門到颱北83分鍾。
2015年,《颱海》雜誌採訪團來到颱東池上,訪問種稻達人,如何種齣特等米的奧秘,答案竟是:要像孝順父母一樣孝敬土地,要像照顧孩子一樣照料稻米。至於池上稻田,為什麼看不到一根電綫桿,一個路燈,因為怕燈光影響瞭稻子睡覺。這就是颱灣農人對待農業的態度。原來精緻農業要行孝道,孝順父母,照顧孩子。
2014年,在颱山列島,張詠捷走進鄭愛兵傢,鄭愛兵清晨打漁迴來正在補眠,他一骨碌爬起,弓身坐在床沿,張詠捷就拍瞭這樣的照片,之後,聊天問好,各做各的。他穿衣、做飯和摳指甲,準備再齣海捕魚。她則在旁抓拍,偶而講幾句閩南話。張詠捷以這樣的形式完成多個人物紀實。這是《颱海》雜誌主辦的颱海新聞攝影大賽,動員兩岸數十位新聞攝影師,拍攝福建十大美麗海島的一幕。張詠捷祖輩是從福建移民澎湖。她說,漁村飯菜,讓她想起傢鄉澎湖,有媽媽的味道。澎湖的根就在福建。
年月寫1949,渡海傳燈人的故事。1949年大遷徙,為颱灣帶來大批政經人纔,北大纔子、清華學人、西湖畫傢、蜀中作傢,他們輾轉颱灣各地,為文化貧瘠的颱灣,播下希望的種子。如楊渡拜師齊治平,如杜忠誥受教呂佛庭,兩人都因此成就一傢之言,一為作傢,一為書法傢。渡海傳燈人帶來漢文化,地理上,是漢文化南渡終點站。學者說:納中華入颱灣。藉句話來用:中華過颱灣。過是文明遷移,也是文化傳承。
颱農二代楊仁豪,是廈門集美工商局認證的第一傢颱灣農民個體戶。楊仁豪,七年前,到集美跟父母學種山蘇花,現山蘇花已是廈門傢常菜,他以擁有颱灣農民證為傲。林怡萱,研究所念休閑管理,來同安幫父母管理養豬場,她養豬、為豬接種、跑市場,一年工作365天,沒休息。她說:養豬真好玩。颱農二代登陸耕農,養豬種菜,術有專攻,吃苦耐勞,又重視孝道,懂行銷,在廈門闖齣一片天地。颱灣的年輕人闖大陸,這不也是過渡嗎?
摘錄上述幾則紀事,選自年月發錶在廈門《颱海》雜誌的捲頭語,如今結集齣書,書名《颱海年月》。副題是颱海兩岸民眾往來紀事。八年來,她觀察兩岸,現場報導,寫社會、經濟、思想,談薌劇、歌仔戲、陸生陸配,說美食、閩南話、颱灣農民。篇篇文辭懇切,熱情盼盼,間或不時,為文推展颱海新聞攝影大賽活動。
以廈門日報、颱海雜誌為主體,〈聚焦兩岸,見證交集〉為標竿,從2009年鞦天起,年年串聯兩岸新聞攝影師來鷺島,拍攝島內外48小時的閩南風土,鼓浪嶼、海滄、同安、翔安、思明、大小嶝,與廈門、金門,兩門互拍,都是近年活動主題。2014年,並策劃遠徵,齣海航渡,以光影紀實瞭福建十大最美麗的海島,成果不可不謂豐收。
《颱海》靜如處子,《颱賽》動如脫兔,一靜一動,一文一武,舖天開地策展,街路人氣因而熱絡,島嶼也都生氣勃發。兩岸新聞攝影先進,更是鼎力推動《颱賽》,蔣鐸、黃子明、林世澤、林錫銘和鄭石明等老師,因相互切磋,把守紀實攝影關卡,年年甄選齣金浪大奬,鼓動瞭全民參與風潮。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這是晚清颱灣海防欽差大臣瀋葆楨,為建祠追謚鄭成功,親手書的下聯句。閩颱道上,遇見不可思議之遇,人生真也無憾。我們一路跟隨年月過颱灣,一口閩南腔,一路撫平結歸丸的心肝。
2017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