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增订新版)

平原(增订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毕飞宇:我答应过自己,超码要为上世纪七○年代留下两本书。有了《玉米》和《平原》,我踏实了许多。

  《平原》是毕飞宇继《玉米》之后,厚底扎实的长篇创作。场景是典型中国农村的王家庄──民主的死角,自由的死角,也是尊严、同情、悲悯和爱的死角。时间是一九七○年代,那是个必须斗争、不断革新,非得使人性扭曲变形,才能活得下来的时代。

  这是一个人的故事,一群人的故事,也是一代人的故事──

  端方高中毕业,回到了王家庄,沉重得近乎残酷的农活给了他第一个下马威。青春期特有的骚动并没有因为身体的疲惫而消灭,在收获的季节,端方找到了他的爱情,地主的女儿三丫成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而知青出身的大队女支书吴蔓玲,原本是一个几乎已没有性别意识的「政治动物」,却被端方点燃了爱情之火……。

  禁忌的年代,被压抑的情与爱,继《玉米》之后,毕飞宇对乡土、权力、身体做了最华丽而暴烈的书写。

本书特色

  ★继《玉米》之后,毕飞宇以《平原》讲述了苏北平原上人性最动人的篇章。

得奖与推荐

  2005年《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10佳
  2005年入围《当代》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
  2005年中国小说学会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入围长篇小说前五名
  2006年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毕飞宇


  一九六四年生于江苏兴化。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曾任教师,后从事新闻工作。八○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他的文字叙述鲜明,节奏感掌握恰到好处。曾获得英仕曼亚洲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百花文学奖、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奖等,《推拿》获选为《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十大好书。

  着有《玉米》、《青衣》、《平原》、《造日子》、《推拿》、《大雨如注》、《充满瓷器的时代》、《小说生活──毕飞宇、张莉对话录》、《小说课》等书。

图书目录

星垂平野阔──编者
生命中的壮阔平原──毕飞宇

上卷 内文(第一章─第十二章)
下卷 内文(第十三章─第二十四章)

图书序言

自序

生命中的壮阔平原


  作家的生活是枯燥的,几乎说不出什么来,但是,也有一点好,在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可以用一部又一部作品的书名来命名已逝的时光。举一个例子,二○○三年一月至二○○五年七月,我生命中的这两年零七个月,它们平静如水,可它们有一个壮阔的名字,叫《平原》。

  我的生日在一月。每年的一月我都是神经质的,有不可遏制的体能、想像力,当然,还有不可遏制的表达欲望——《青衣》动工于二○○○年的一月;《玉米》动工于二○○一年的一月;《玉秧》则动工于二○○二年的一月;到了二○○三年的一月,《平原》又上手了。我曾经用夸张的、玩笑的语调寻问我远方的朋友:「为什么一到冬季我就这样才华横溢的呢?」

  其实不是「才华横溢」,是恐惧。生日临近,我的心智,我的肉体,它们对「时光」就有了异乎寻常的敏锐,我能感受到「时光」对我的洞穿。「时光」是尖锐的,也是汹涌澎湃的,这个世上没有比「时光」更加倔强的东西了,它义无反顾,一去不回头。

  我很小的时候对「时光」就有了敬畏。因为敬畏,所以恐惧。因为恐惧,所以爱惜。因为爱惜,就有所企图。我的有所企图无非就是做点什么。是啊,做点什么。做点什么呢?我只能寻找一些虚空的东西来陪伴我——我的认知,我的感受,我的激情,我的语言,我的想像,我的表达。

  在我的书房里,我不再恐惧。在书房,我可以笑傲我的时光。你去吧,你来吧。无论你对我做了什么,我爱你。

  《平原》描绘了一九七六年这一个特定的「时光」。当我在二○○三年一月回望一九七六年的时候,不恰当的野心出现了。我渴望包饺子。我渴望一巴掌把一九七六年拍扁了,然后,把我对「文革」所有的认识都包裹进去。在《平原》当中,我描绘了一个叫「王家庄」的地方——那也是《玉米》的人文地址——谢天谢地,宽容的朋友们已经把「王家庄」放置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地理版图上了。那不是一块「邮票大的地方」,充其量,那只是一个「芝麻大的地方」。这地方为什么叫「王家庄」呢?原因很简单,这地方姓「王」,它是民主的死角,自由的死角,也是尊严、同情、悲悯和爱的死角。它奉行的依然是「王道」。

  作为一部「批判历史主义」的小说,在小说的结尾我写到了一条狗。这条狗是一个重要的「人物」。牠是狂犬。在一九七六年的冬季,牠被打死了。牠在临死之前咬了男主人公端方一口。当我写完《平原》的时候,我在二○○五年的盛夏推开了我的窗户,我望着窗外,特别想知道,端方,你在哪里?你在做什么?你的健康有异样吗?你的伤疤是否放射出刀锋或冰块一样的光芒?

  在这里我必须要说一说三丫,那个不幸的女孩子。我在这里把她专门提出来,也许不是因为这个人描写得成功。这个人物是《平原》的支撑点。从小说结构的意义上说,她不是。但是,在我的情感上,她瘦弱的身体一直支撑在我的内心。为了描写她,我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从技法上说,她并不难写。是我害怕她。我害怕在我的小说里和她面对面,我只能停下来,一次又一次停下来。当她被我「写死了」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个人作为小说家的不洁。可我没有办法。我无能为力。柏拉图说,艺术家是不道德的。是的,作为《平原》的作者,我感受到了艺术家的铁石心肠。这是代价。

  除了端方,三丫,除了「王家庄」的那些农民,我在「王家庄」还安置了一些特别的人物,那个叫吴蔓玲的知青,还有那个叫顾先生的右派。熟悉中国当代文学的读者朋友们也许可以发现,他们和以往的「知青」和「右派」是有所区别的。我珍惜这种区别。这种区别并不是来自于我的认识才能和文学才能,我把它归功于理性的进步。

  现在是二○○七年的夏季,我已经在写另外的一本书了(这本书开启于二○○七年的一月)。就在这样的时候,这本书在台湾刊行了。我是欣喜的,也是感激的。它使我获得了一次回望的机遇。我衷心地感谢九歌出版社,衷心地感谢这本书的责编薛至宜女士。

  世道变了,我当然知道这样的书早就不合时宜了,可我还是期盼着台湾的读者能够喜欢。我在南京感谢你们。

毕飞宇  二○○七年四月二十七日于南京寓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麦子黄了,大地再也不像大地了,它得到了鼓舞,精气神一下子提升上来了。在田垄与田垄之间,在村落与村落之间,在风车与风车、槐树与槐树之间,绵延不断的麦田与六月的阳光交相辉映,到处洋溢的都是刺眼的金光。太阳在天上,但六月的麦田更像太阳,密密匝匝的麦芒宛如千丝万缕的阳光。阳光普照,大地一片灿烂,壮丽而又辉煌。这是苏北的大地,没有高的山,深的水,它平平整整,一望无际,同时也就一览无遗。麦田里没有风,有的只是一阵又一阵的热浪。热浪有些香,这厚实的、宽阔的芬芳是泥土的召唤,该开镰了。是的,麦子黄了,该开镰了。
 
庄稼人望着金色的大地,张开嘴,瞇起眼睛,喜在心头。再怎么说,麦子黄了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场景。经过漫长的、同时又是青黄不接的守候之后,庄稼人闻到了新麦的香味,心里头自然会长出麦芒来。别看麦子们长在地里,它们终究要变成苋子、馒头、疙瘩或面条,放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变成庄稼人的一日三餐,变成庄稼人的婚丧嫁娶,一句话,变成庄稼人的日子。是日子就不光是喜上心头,还一定有与之相匹配的苦头。说起苦,人们时常会想起一句老话:人生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其实这句话不是庄稼人说的,想一想就不像。说这句话的一定是城里人,少说也是镇子里的人。他们吃饱了肚子,站在柜台旁边或剃头店的屋檐下面,少不了说一两句牙疼的话。牙疼的话说白了也就是瞎话。和庄稼人的割麦子、插秧比较起来,撑船算什么,打铁算什么,磨豆腐又算得了什么?麦子香在地里,可终究是在地里。它们不可能像跳蚤那样,一蹦多高,碰巧又落到你们家的饭桌上。你得把它们割下来。你得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把浩浩荡荡的麦子割下来。庄稼人一手薅住麦子,一手拿着镰刀,他们的动作从右往左,一把,一把,又一把。等你把这个动作重复了十几遍,你才能向前挪动一小步。人们常用一步一个脚印来夸奖一个人的踏实,对于割麦子的庄稼人来说,跨出去一步不知道要留下多少个脚印。这其实不要紧,庄稼人有的是耐心。但是,光有耐心没有用,最要紧的,是你必须弯下你的腰。这一来就要了命了。用不了一个上午,你的腰就直不起来了。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