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導讀:
儲備颱中的人文精神 近年來,做為宜居城市颱中市吸引各地的民眾陸續移入,人口大幅成長,躍居全颱第二大城,同時民眾對生活品質的訴求相對提高,人文精神也隨之抬頭。政府應如何規劃城市願景,以符閤市民期待,這一步極為重要。
現今的颱中,能受到愈來愈多人的認同,過去打下的基礎功不可沒。許多在地的民間團體在此基礎上,活絡熱切地在颱中各地舉辨藝文活動,布置閱讀、品茗、及享用文創餐飲的舒適生活空間,或透過舉辦讀書會、講座等不同方式推展這座文化之城,使它的生活麵貌、運轉軌跡可以清楚地被自身與外界所認識。而市府的文化團隊也不落於人後,以齣版的力量凝聚這些人文精神,用以滿足這座對自身文化越來越有自覺的城市。
為瞭與過去眾多學術性的調查研究報告做區彆,颱中市政府文化局特彆策畫齣「颱中學」叢書,以故事傾訴當地,以圖片還原環境,讓大眾透過這套書去發掘更多颱中的美好,進而典藏颱中的曆史、文化與生活。去年付梓的颱中學專書裏,分彆暢談「颱中公園的今昔」、「領航者林獻堂」、「葫蘆墩圳探源」、「清水人文地誌學」、「世界珍奶與颱中茶飲」等五大主題,都獲得廣泛的迴響。
今年,我們聘請宋德熹與硃書漢、遊博清、方鞦停、郭雙富與蘇全正、林景淵與曾得標等專傢學者,撰寫第二輯的颱中學,推齣《驛動軌跡:颱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市街之味:颱中第二市場的百年風味》、《書店滄桑:中央書局的興衰與風華》、《劇場演義:演藝娛樂現代化的天外天劇場》、《踢躂膠彩:颱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希望大傢透過這五部專著看到颱中昔日的風華、現今正在進行的輪廓,與未來城市發展的藍圖,瞭解這塊土地的身世背景,進一步與颱中産生深厚的情感與曆史文化連結。
得以在一座人文風氣濃厚的城市中生活,無疑是幸福的。當然,颱中文化重鎮的地位之所以屹立不搖,靠的無非是一種長時間文化的纍積,我們現在走的每一步路都是為將來進行儲備,所以我們也會持續齣版一係列與颱中學相關的書籍,透過記錄不同階段、不同層麵的人事物,增加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厚度。
林佳龍
序/導讀:
「百年城」的五道曆史光芒 颱灣遊客偏愛日本京都。因為,那是一座洋溢著人文、藝術、曆史等氣息的棋盤式城市。然而如今卻極少人知道,昔日的颱中市也因為曾以京都為城市規劃的藍本,而被賦予瞭「小京都」的美稱。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百年之前的中區地貌──宏偉的颱中火車站、颱中市役所、颱中州廳;以及許多香火鼎盛的寺廟;寜靜的各類日式傳統住宅;摩登的巴洛剋式洋房、現代的市場建築;以及嫵媚柔人的柳川與石橋──那份傳統與現代、繁榮與靜謐並行的優雅,也曾經在颱中如此深刻地駐足過。
生活在「小京都」這座風情萬種的城市,我總想,要怎麼樣讓它的優雅再現,或是更廣為年輕一輩所知;當然,颱中不隻有優雅的小京都,還有更多精采繽紛的山海景緻與極富颱灣味的城貌,提供瞭許多足以形塑颱中的關鍵字庫。這些字庫的單詞不應隻是單薄的名詞,而是更能引發人們情感共鳴的聲音,於是,「颱中學」係列在2016年誕生瞭。
第一輯「颱中學」付梓後,不僅受到海內外矚目,也獲得國史館颱灣文獻館的齣版奬勵,以及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的推介選書。市府與文化局團隊感謝各界的肯定之餘,今年也再接再厲,繼續編纂「颱中學」第二輯,規劃「颱中火車站」、「颱中第二市場」、「中央書局」、「天外天劇場」、「颱灣膠彩之父林之助」等五大主題,重塑「小京都」的生活與人文風貌。而第二輯的籌畫與撰寫,很榮幸邀請到中興大學及颱中在地的專傢學者們,以他們豐厚的史學素養及在颱中生活多年的實地經驗,為這五個颱中關鍵詞匯刻劃立體細緻的脈絡。
在颱中火車新站開通之際,對舊站的記憶與感情依舊鮮明地存在於每個颱中人的心中,《驛動軌跡:颱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便是一個精準的匯整與見證;本書由中興大學曆史係教授宋德熹、長期以「寫作中區」為筆名記錄颱中的硃書漢執筆操刀,不捨中卻又帶著期盼的心情,為這座老火車站的曾經與將來留下註腳。第二市場已是「颱中美食」的另類代名詞,而美味根植於整個場域獨特的曆史氛圍;透過《市街之味:颱中第二市場的百年風味》,擅長颱中發展史與文化交流史的遊博清讓我們聽到瞭日語、颱語、國語交雜齣的市場語言,更在古色的紅磚樓下聞到瞭青蔬、鮮魚的氣味,從不因百年過去而變質。
在電視、電腦等3C産品還未問世的年代,人們最大的娛樂便是閱讀與看電影,中央書局與天外天劇場因此與許多人的青春歲月遇見相逢。散文傢方鞦停不但以生動的說故事手法將中央書局在颱中建立文化碉堡的曆程娓娓道來,更訪問瞭諸多文化界人士,讓中央書局透過他們的記憶逐步復甦;對於即將重獲新生的中央書局而言,《書店滄桑:中央書局的興衰與風華》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而天外天劇場或許是第二輯係列中最不容易詮釋的主題,但長期關注此地的蘇全正依舊透過中部首富吳鸞旂傳奇的一生,及其子吳子瑜對劇場的齣資、投入,爬梳齣天外天劇場的輪廓,成就瞭《劇場演義:演藝娛樂現代化的天外天劇場》這部作品,本書也幸得「颱中文史寶庫」郭雙富的協助,收錄許多精采的圖片文獻。
如同第一輯的規劃,第二輯也選錄一位知名的颱中人物作為全輯亮點,齣生在大雅、壯年乃至老年皆活躍於颱中的一代膠彩畫大師林之助便以《踢躂膠彩:颱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一書登場。這部由林之助弟子曾得標及中興大學教授林景淵執筆的作品,除瞭清晰地勾勒齣大師幽默迷人的風采,更重現他在動亂的大時代中,仍穩健地步嚮美之天地的堅定理念,是一部精采絕倫的人物觀察寫真。
巡禮瞭「颱中學」第二輯,我們會發現颱中何以在當年能坐擁「小京都」的封號,而這次的選題除瞭著重地理、曆史的主軸,也將視野延伸至庶民生活、美術藝文的層麵,希望民眾不隻能從文史的角度去認識颱中的曾經,更能感受與欣賞它美麗的麵貌與內涵。
王誌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