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1995年我自美返國,在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任教,受我指導的第一個碩士研究生就是來自大陸研究所的包淳亮君。他的碩士論文〈中國大陸村民委員會之研究〉,是此一議題的第一篇碩士論文,不過他的結論是短時間內村民自治不會帶動中國大陸的民主化,因為中國大陸推動村民自治不是為瞭這個目的,也未見人們討論此種可能性。他不是從民主政治的理論先行,去蒐集相關的資料以證明理論的正確性,而是根據上百篇中國大陸的相關報導,得到他自己的結論,這一研究方法受到我的影響。
雖然如此,淳亮君經常能從大量閱讀中發現他人未能見之事實與論點。例如在旁聽我的一門課時,他指齣江澤民可能在1997、1998年連任中共總書記、軍委主席與國傢主席,而當時多數觀察傢並不這麼預期,結果淳亮君判斷正確,後來這也成為他在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的研究題目。他的這兩個論點都先人一步,可見淳亮君確實有過人的洞察力。
這本書強調「政治參與」與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是兩岸關係的基礎,似乎呼應政府多年來對「民主均富的統一」的強調。如果僅是如此,淳亮君並未提齣他人之所未見。但淳亮君走得更遠,他的「政治參與」是期望讓颱灣人可以直接參與中國大陸的政治運作,他的經濟發展是中國大陸的發展水平將很快趕上颱灣,經濟規模遠遠大過美國。這些是值得進一步討論之處。
淳亮君主張民主統一,但又主張颱灣人民跳過中華民國政府,直接參與中國大陸政治,此一主張令人感到一廂情願。然而,細讀本書,會發現他希望藉此達成的目的,包括藉由參與化解兩岸衝突、強調統一過程中民主的重要性並凝聚內部共識、促進中國大陸民主化、避免東亞大國衝突等,因此其考量相當具有戰略性。雖然其訴求究竟有無他所期待的作用還頗值得討論,但是他確實提齣瞭一個新視角,一種可能性。
淳亮君認為,中國大陸的國內生産毛額將在五年後趕上美國,且其經濟與軍事力量都還將繼續快速成長,從而不可避免地將獲得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基於此一現實判斷,他認為強調參與中國大陸政治體係,既可保持對自由民主的認同,又可同時「避險」,因此是一種摺衷方案。他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樂觀,對照齣多數颱灣人對中國大陸的保守悲觀;然而淳亮君容或在此點上有過甚其辭之處,但書中舉證確實不可忽視。
我曾多次指齣美國在「圍堵」與「交往」之外,主張對中國採取「調適」策略者愈來愈多,因此我也同意颱灣不能對中國大陸的發展採取鴕鳥政策而無所作為。在淳亮君的參與建議之外,我在此要補充強調颱灣採取全民國防、平戰結閤,更能有效抵禦外部威脅。很可惜的是政府已經採取募兵製,此舉或將進一步弱化人民與國傢之間的聯係,不利於颱灣的固守。
傢父在1945年見證瞭颱灣光復與之後的動盪起伏,個人也曾在1996年以後,直接經曆瞭兩岸一段猜忌不安的轉摺期。尋找兩岸關係的齣路,需要長遠的曆史眼光與寬廣的戰略耐心,任何「一刀切」的期待都可能為人民帶來災禍。本書關於自由的強調值得片麵強調統獨者省思,對於中國大陸發展前景的善意的樂觀也頗具洞見,如果這本書同時能夠讓中國大陸更有耐心,就堪稱具有戰略性與思想性的著作。我期待本書的成功。
林中斌
中華民國102年9月9日
推薦序 兩岸關係於颱灣的發展和未來前途密切相關,但也是政治上最敏感的話題,因而成為國內政黨的主要爭論所在,颱灣社會也在此政治漩渦中一分為二,不論大至曆史、文化、族群、認同小至閑話傢常,都齣現瞭話語上和解釋上的二元分化傾嚮。在政治意識形態的綑綁下,颱灣人對兩岸關係的發言,其實並沒有太多的自由,成為多元民主體製下的異類。因此,當作者提及本書是為颱灣多數「不喜歡政治」的人,以及希望「維持現狀將來再決定」兩岸關係的人所寫,並主張自自由的角度重新檢視兩岸關係,思索「兩岸關係中呈現的消極自由或積極自由的可能麵嚮」,目的是否定先入為主的統獨「慾望的自由」、「國傢的自由」乃至於「本體安全」,以建立一種理性的、個人的、本體的自由論述兩岸關係時,著實讓人有一新耳目之感,不由自主對本書興起更多的期待。
鑑於中國大陸對兩岸主權議題的僵硬立場,假如能如本書作者所言在國際與國內擴大自由,從自由的角度解釋中華民國/颱灣的主權議題,因而造成「統獨兩綫併陳、互相支持的颱灣勝利願景」,無疑是多數人的心聲,立論氣度之恢宏,讀之讓人肅然起敬。
本書主張以人本主義看待兩岸關係,強調自由選擇、理性抉擇,主張人性的目的價值,國傢隻不過是伸張人性尊嚴的工具,領導人不應陷人民於無謂的風險。作者深信,兩岸主權未必為零和遊戲,而是可以閤作的博奕,因此抱持開放態度的多數民眾,有機會分享「颱灣的勝利願景」,讓人對兩岸的長年紛爭,又多瞭一些希望。書中提齣「本體自由人」優越於「國傢中心」的概念,更有如齣水芙蓉,看來格外清新。作者有關自由主義與愛國、主權與政治矛盾、選擇的自由討論也都非常精彩。本書中段自經濟錶現、民主發展討論統獨問題,引用「工具性民族認同」與「規範性民族認同」,用以解釋颱獨力量在颱灣的演進,並分析兩岸統一的前景,認為既然民主和經濟發展曾對颱灣的國傢認同産生工具性與規範性的效用,那麼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和民主化的推進,也可能成為重新塑造颱灣人的國傢認同的推動力。
本書破題新穎,閱讀時強烈感受作者對國內在兩岸領域高度分歧的憂慮,進而積極思考尋求對策。本書的最大驚奇,在於戲劇化的摺轉。
颱灣的地緣限製與政治分歧固然予人重度壓抑之感,但這種對現況的欠缺滿意是否會導緻作者所言「使颱灣人愈來愈感到日漸開放的大陸,可能賦予他們更大的自由……而大量移民大陸。我們甚至於可能在下一個世代看到中國成為世界上最自由的國傢」?這段文字齣現兩個大膽假設:一、大陸在短期內可能成為最自由的國傢;二、颱灣人可能因而趨之若鶩。本書進一步提齣五個理由用以佐證:中國體製本身認可多元族群的價值、中國人並無特彆強烈的宗教或意識形態立場、中國人本來就是相當世俗化的一個民族,具有實用主義的宗教寬容心、中國沒有封建貴族的傳統、中國大陸有可能逐步演變為開放競爭下的一黨獨大,眾多小黨並存的局麵,將逼迫執政黨迴應,因而促使颱灣人「自由地認同中國」。
中國大陸是否有可能在下一個世代齣現令颱灣人願意「自由認同」的體製?以近三十年新興國傢民主化的經驗而言,答案可能不一定樂觀。在「自由地認同中國」後,作者又提齣另一命題,亦即如何「自願地和平融閤成為一個新而統一的國傢」?作者的答案是「倘若兩岸『國傢』之間的關係難以真正帶來自由,而中國大陸本身卻可能成為最自由的國傢,則颱灣人跳過颱灣國傢直接認同中國,就有可能自願而和平融閤成為一個新而統一的國傢,並且可以為颱灣人帶來更大的自由。」這段話除瞭建立在對大陸未來政治發展的樂觀假設性前提外,還必須剋服另外一個難題,亦即兩岸長期纍積的不信任感,是否可以如此輕易跨越?於此,作者提齣的辦法,是跨界政治參與,也就是本書開宗明義提齣的「新時代的議會請願運動」,颱灣人民參與對中國大陸的國傢管理,這也就是作者所謂的積極民主。
然而,颱灣代錶要以什麼身分跨界參政?書中提齣的若乾構想如推動兩岸外交訓練機構交流,遣送颱灣外交人員至大陸培訓養成,安排颱灣外交人員定期到大陸駐各國與國際組織使節代錶團掛職學習等,意思是一旦颱灣的外交人員也能代錶全中國,颱灣人民也享有大陸人的國民待遇與權利,兩岸人民獲得瞭經濟地位上的平等,工具性的中國認同便會進一步上升,同時中國大陸民主化,颱灣的政治人物獲得對大陸施加影響的機會,颱灣人可以平等參與中國政治,並在大陸工作與生活,在其中獲得尊嚴,於是和平統一可輕易達成。但是,此種統閤的方式究竟是相互減少威脅,降低彼此的不信任感呢?還是反而造成更多颱灣人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本書似乎提齣更多待解的問題。
本書作者認為,如果能夠實現颱灣人民對中國大陸的政治參與,則可強化颱灣人對中國的國傢認同。而「兩岸之間最大的隔閡,就在於兩岸的政府彼此企圖維護自己的獨立認同,而不得不製造一些關於敵意的印象。那種相互威脅,彼此不信任的感覺剛好有效持續瞭兩岸是分離政治實體的心理需要」。針對國人倍感睏擾的認同問題,本書竭盡所能希望找到答案,但在嘗試的過程中,似乎低估瞭問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譬如在颱灣人局部參與大陸的政治過程後,是否復雜的認同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多數人恐怕不一定如此淡定。
在國內中生代學者中,包淳亮教授具有相當傑齣的獨立思考能力,本書的齣版印證瞭他在這方麵的長纔,許多論點都是他經年纍月思考所得,今得以順利齣書,在恭喜之餘,提齣一點淺見以之為序。
趙建民 謹序
中華民國102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