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两岸关系:台湾知识界对中国的再思与超越

自由的两岸关系:台湾知识界对中国的再思与超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两岸关系
  • 台湾研究
  • 中国大陆
  • 自由主义
  • 知识分子
  • 政治哲学
  • 文化思潮
  • 身份认同
  • 历史反思
  • 转型正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中国大陆处于发展前景不确定的状态,台湾倚靠美国与日本而维持独立,而当中国大陆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美日力不足恃时,台湾除了被统一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或者,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悲剧性的对抗之外,台湾还有什么其他选择?当中国在国际社会愈来愈能「自由」行事,却也开始担负起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重责,台湾人所追寻的自由,又是否显得过于任性?

  什么是自由的两岸关系?为什么在两岸关系上台湾始终不得自由?台湾人如何能够摆脱悲情、恐惧、傲慢、偏见,追寻真正的自由?这本书给出一个超越名相、我执的答案。

联合推荐

  林中斌、赵建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包淳亮


  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中国科技大学(台北)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台湾大学政治系中国大陆与两岸教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曾任台北市立大学社会暨公共事务学系兼任助理教授、民进党中国事务部研究员、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全球研究学程访问学者,着有《一党制下的双首长制:俄国、越南与中国案例研究》、《中国可以伟大的五十个理由》等书,相关着作涉及国际政治经济、两岸关系、解放军发展等。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自由地选择国家? 
第一节 自由主义与爱国 
第二节 主权与政治矛盾 
第三节 选择的自由 
第四节 本体自由人 

第二章 不自由的两岸关系 
第一节 排拒中国的(不)自由 
第二节 依附霸权的(不)自由 
第三节 中国崛起后的(不)自由 
第四节 正当程序与自由 

第三章 本体自由的认同选择 
第一节 中国民主化模型 
第二节 认同因现实而转变 
第三节 台湾独立模型 
第四节 两岸统一模型 

第四章 自由的统一 
第一节 国家关系难自由 
第二节 中国可能最自由 
第三节 自由的认同中国 
第四节 自由的统一作为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推荐序

  1995年我自美返国,在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任教,受我指导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就是来自大陆研究所的包淳亮君。他的硕士论文〈中国大陆村民委员会之研究〉,是此一议题的第一篇硕士论文,不过他的结论是短时间内村民自治不会带动中国大陆的民主化,因为中国大陆推动村民自治不是为了这个目的,也未见人们讨论此种可能性。他不是从民主政治的理论先行,去蒐集相关的资料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而是根据上百篇中国大陆的相关报导,得到他自己的结论,这一研究方法受到我的影响。

  虽然如此,淳亮君经常能从大量阅读中发现他人未能见之事实与论点。例如在旁听我的一门课时,他指出江泽民可能在1997、1998年连任中共总书记、军委主席与国家主席,而当时多数观察家并不这么预期,结果淳亮君判断正确,后来这也成为他在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他的这两个论点都先人一步,可见淳亮君确实有过人的洞察力。
   
  这本书强调「政治参与」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是两岸关系的基础,似乎唿应政府多年来对「民主均富的统一」的强调。如果仅是如此,淳亮君并未提出他人之所未见。但淳亮君走得更远,他的「政治参与」是期望让台湾人可以直接参与中国大陆的政治运作,他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大陆的发展水平将很快赶上台湾,经济规模远远大过美国。这些是值得进一步讨论之处。
   
  淳亮君主张民主统一,但又主张台湾人民跳过中华民国政府,直接参与中国大陆政治,此一主张令人感到一厢情愿。然而,细读本书,会发现他希望借此达成的目的,包括借由参与化解两岸冲突、强调统一过程中民主的重要性并凝聚内部共识、促进中国大陆民主化、避免东亚大国冲突等,因此其考量相当具有战略性。虽然其诉求究竟有无他所期待的作用还颇值得讨论,但是他确实提出了一个新视角,一种可能性。
   
  淳亮君认为,中国大陆的国内生产毛额将在五年后赶上美国,且其经济与军事力量都还将继续快速成长,从而不可避免地将获得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基于此一现实判断,他认为强调参与中国大陆政治体系,既可保持对自由民主的认同,又可同时「避险」,因此是一种折衷方案。他对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乐观,对照出多数台湾人对中国大陆的保守悲观;然而淳亮君容或在此点上有过甚其辞之处,但书中举证确实不可忽视。

  我曾多次指出美国在「围堵」与「交往」之外,主张对中国採取「调适」策略者愈来愈多,因此我也同意台湾不能对中国大陆的发展採取鸵鸟政策而无所作为。在淳亮君的参与建议之外,我在此要补充强调台湾採取全民国防、平战结合,更能有效抵御外部威胁。很可惜的是政府已经採取募兵制,此举或将进一步弱化人民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台湾的固守。

  家父在1945年见证了台湾光复与之后的动盪起伏,个人也曾在1996年以后,直接经历了两岸一段猜忌不安的转折期。寻找两岸关系的出路,需要长远的历史眼光与宽广的战略耐心,任何「一刀切」的期待都可能为人民带来灾祸。本书关于自由的强调值得片面强调统独者省思,对于中国大陆发展前景的善意的乐观也颇具洞见,如果这本书同时能够让中国大陆更有耐心,就堪称具有战略性与思想性的着作。我期待本书的成功。

林中斌
中华民国102年9月9日

推荐序

  两岸关系于台湾的发展和未来前途密切相关,但也是政治上最敏感的话题,因而成为国内政党的主要争论所在,台湾社会也在此政治漩涡中一分为二,不论大至历史、文化、族群、认同小至闲话家常,都出现了话语上和解释上的二元分化倾向。在政治意识形态的綑绑下,台湾人对两岸关系的发言,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自由,成为多元民主体制下的异类。因此,当作者提及本书是为台湾多数「不喜欢政治」的人,以及希望「维持现状将来再决定」两岸关系的人所写,并主张自自由的角度重新检视两岸关系,思索「两岸关系中呈现的消极自由或积极自由的可能面向」,目的是否定先入为主的统独「慾望的自由」、「国家的自由」乃至于「本体安全」,以建立一种理性的、个人的、本体的自由论述两岸关系时,着实让人有一新耳目之感,不由自主对本书兴起更多的期待。

  鑑于中国大陆对两岸主权议题的僵硬立场,假如能如本书作者所言在国际与国内扩大自由,从自由的角度解释中华民国/台湾的主权议题,因而造成「统独两线併陈、互相支持的台湾胜利愿景」,无疑是多数人的心声,立论气度之恢宏,读之让人肃然起敬。

  本书主张以人本主义看待两岸关系,强调自由选择、理性抉择,主张人性的目的价值,国家只不过是伸张人性尊严的工具,领导人不应陷人民于无谓的风险。作者深信,两岸主权未必为零和游戏,而是可以合作的博奕,因此抱持开放态度的多数民众,有机会分享「台湾的胜利愿景」,让人对两岸的长年纷争,又多了一些希望。书中提出「本体自由人」优越于「国家中心」的概念,更有如出水芙蓉,看来格外清新。作者有关自由主义与爱国、主权与政治矛盾、选择的自由讨论也都非常精彩。本书中段自经济表现、民主发展讨论统独问题,引用「工具性民族认同」与「规范性民族认同」,用以解释台独力量在台湾的演进,并分析两岸统一的前景,认为既然民主和经济发展曾对台湾的国家认同产生工具性与规范性的效用,那么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和民主化的推进,也可能成为重新塑造台湾人的国家认同的推动力。
   
  本书破题新颖,阅读时强烈感受作者对国内在两岸领域高度分歧的忧虑,进而积极思考寻求对策。本书的最大惊奇,在于戏剧化的折转。

  台湾的地缘限制与政治分歧固然予人重度压抑之感,但这种对现况的欠缺满意是否会导致作者所言「使台湾人愈来愈感到日渐开放的大陆,可能赋予他们更大的自由……而大量移民大陆。我们甚至于可能在下一个世代看到中国成为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这段文字出现两个大胆假设:一、大陆在短期内可能成为最自由的国家;二、台湾人可能因而趋之若鹜。本书进一步提出五个理由用以佐证:中国体制本身认可多元族群的价值、中国人并无特别强烈的宗教或意识形态立场、中国人本来就是相当世俗化的一个民族,具有实用主义的宗教宽容心、中国没有封建贵族的传统、中国大陆有可能逐步演变为开放竞争下的一党独大,众多小党并存的局面,将逼迫执政党回应,因而促使台湾人「自由地认同中国」。

  中国大陆是否有可能在下一个世代出现令台湾人愿意「自由认同」的体制?以近三十年新兴国家民主化的经验而言,答案可能不一定乐观。在「自由地认同中国」后,作者又提出另一命题,亦即如何「自愿地和平融合成为一个新而统一的国家」?作者的答案是「倘若两岸『国家』之间的关系难以真正带来自由,而中国大陆本身却可能成为最自由的国家,则台湾人跳过台湾国家直接认同中国,就有可能自愿而和平融合成为一个新而统一的国家,并且可以为台湾人带来更大的自由。」这段话除了建立在对大陆未来政治发展的乐观假设性前提外,还必须克服另外一个难题,亦即两岸长期累积的不信任感,是否可以如此轻易跨越?于此,作者提出的办法,是跨界政治参与,也就是本书开宗明义提出的「新时代的议会请愿运动」,台湾人民参与对中国大陆的国家管理,这也就是作者所谓的积极民主。

  然而,台湾代表要以什么身分跨界参政?书中提出的若干构想如推动两岸外交训练机构交流,遣送台湾外交人员至大陆培训养成,安排台湾外交人员定期到大陆驻各国与国际组织使节代表团挂职学习等,意思是一旦台湾的外交人员也能代表全中国,台湾人民也享有大陆人的国民待遇与权利,两岸人民获得了经济地位上的平等,工具性的中国认同便会进一步上升,同时中国大陆民主化,台湾的政治人物获得对大陆施加影响的机会,台湾人可以平等参与中国政治,并在大陆工作与生活,在其中获得尊严,于是和平统一可轻易达成。但是,此种统合的方式究竟是相互减少威胁,降低彼此的不信任感呢?还是反而造成更多台湾人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本书似乎提出更多待解的问题。

  本书作者认为,如果能够实现台湾人民对中国大陆的政治参与,则可强化台湾人对中国的国家认同。而「两岸之间最大的隔阂,就在于两岸的政府彼此企图维护自己的独立认同,而不得不制造一些关于敌意的印象。那种相互威胁,彼此不信任的感觉刚好有效持续了两岸是分离政治实体的心理需要」。针对国人倍感困扰的认同问题,本书竭尽所能希望找到答案,但在尝试的过程中,似乎低估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譬如在台湾人局部参与大陆的政治过程后,是否复杂的认同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多数人恐怕不一定如此淡定。 
 
  在国内中生代学者中,包淳亮教授具有相当杰出的独立思考能力,本书的出版印证了他在这方面的长才,许多论点都是他经年累月思考所得,今得以顺利出书,在恭喜之余,提出一点浅见以之为序。

赵建民  谨序
中华民国102年9月12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