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花开映香江:香港回归二十週年亲历记

紫荆花开映香江:香港回归二十週年亲历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回归
  • 紫荆花
  • 香江
  • 二十周年
  • 亲历记
  • 历史
  • 回忆录
  • 政治
  • 文化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结合香港回归二十週年的契机,收录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政协委员、部分省级政协委员和曾在新华社香港分社、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工作的官员及各界人士撰写的「亲历、亲见、亲闻」的回忆文章七十八篇和近百幅图片,以文史资料的形式,回忆和记录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回归庆典,以及香港各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盛况,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光辉历程,描述了香港发展进步的路径、轨迹和成因,记录了各界人士积极参与香港发展的经历和感悟,反映了香港发展的历史进程和鲜明特色,彰显出香港民众昂扬奋进的创新创业精神风貌,为香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史料。本书既是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週年的献礼,也是向世界展示香港风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一项举措。
《香江岁月:狮子山下的光影流转》 引言:时代的回响 香港,这座由渔村发展而成的国际都会,其百年沧桑史中,总有那么几段光影交错的时刻,值得被铭记与深思。本书并非聚焦于宏大叙事或政治变迁的宏观论述,而是选择从一群在不同历史节点中,努力生活、奋斗不息的普通香港市民的视角,去捕捉那些消逝或正在发生的“香江岁月”。它是一部由无数细微的个体记忆编织而成的城市侧影,试图还原那份属于狮子山下特有的坚韧、躁动与温情。 第一部分:战后的胎动与蓬勃(1940s末 - 1960s初) 这个时期,是香港从一个边缘的殖民地飞地,迅速奠定其作为“东方之珠”雏形的年代。我们的叙事始于一群“南来”的移民,他们带着破碎的家园和满腔的热情,涌入这个充满机遇的陌生之地。 一、码头上的汗水与梦想: 描摹战后初期,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景象。从挤满了难民的徙置区,到工人们在码头上挥汗如雨,搬运着来自全球的货物。我们侧重于介绍几位背景各异的底层劳动者,比如一位从上海迁来的纺织工人,如何适应潮湿闷热的环境,在永安棉纺厂找到一席之地;以及一位坚持在油麻地卖鱼蛋的小贩,如何通过“薄利多销”的经营哲学,养活一家老小。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原始积累阶段的艰辛与生命力。 二、初识“廉价工业奇迹”: 详细记录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轻工业的崛起。塑料花、人造革、玩具制造,这些在当时被视为“低端”的产业,却是香港经济腾飞的基石。书中会穿插几段对早期工厂车间的场景描写,包括工人们在狭小空间内长时间工作的状态,以及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重点描述一家小型电子装配厂的兴衰,如何从给美国大公司代工,到最终因技术迭代而面临转型的困境。 三、公共生活的萌芽与冲突: 探讨战后初期社会公共服务的匮乏,以及民间自救的努力。例如,早期华人社区中,宗亲会和同乡社团如何承担起教育、医疗的初步责任。同时,也必然触及到那个年代特有的社会矛盾,如对公共资源分配的不满,以及两次大规模的骚乱(1956年的双十暴动等)对市民心理留下的深刻烙印。记录一位当年参与救火或维持秩序的普通市民,对那段混乱时期的回忆。 第二部分:转型与躁动——狮子山精神的铸就(1960s中 - 1980s中) 这是香港经济结构开始发生质变,社会思潮涌动不安的黄金时代。 一、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阵痛: 随着全球供应链的调整,香港的制造业开始外移。本书深入分析了这种转型对不同阶层带来的冲击。通过一位传统手工艺师傅的视角,展现传统工艺在工业化浪潮中的挣扎,以及他如何被迫将工厂搬迁至新界或内地,体验“北上”的初期迷茫。 二、电视媒体与文化认同: 详细阐述无线和丽的(后来的亚洲电视)等本土电视台的兴起,如何深刻影响了香港人的集体记忆和语言习惯。重点描绘“电视剧黄金时代”的影响力,比如《啼笑因缘》、《狂潮》等剧集对社会风气和大众价值观念的塑造。选取一位资深电视灯光师的口述,还原当年片场紧张而充满创意的氛围。 三、金融脉搏的加速与楼价的初升: 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的金融自由化进程加速。描述中环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拔地而起,象征着新的财富阶层正在形成。通过一位早期在汇丰银行(或渣打银行)任职的本地职员的视角,记录国际资本如何涌入,以及普通市民如何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楼价”开始成为日常对话的核心话题。 四、街头巷尾的江湖与生活哲学: 这一部分着重于社会亚文化和市井生活的美学。不再是政府统计数据中的香港,而是充满烟火气的九龙城寨(或其它著名街区)的日常。记录一位在庙街摆档的算命先生,他如何看待时代的变迁,以及他所听到的、关于未来各种传闻的民间解读。 第三部分:前途的阴影与繁荣的共存(1980s中 - 1997前夜) 中英谈判的阴云笼罩,为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但也刺激了本地人才的空前爆发。 一、移民潮与人才的迁徙: 详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的“移民潮”。不再是宏观的统计数字,而是具体描绘一个中产家庭,在面临“身份认同”与“子女未来”的选择时所经历的煎熬与权衡。选取一位已成功移民至加拿大的专业人士,回望他当年决断的瞬间。 二、本地精英的“留守”宣言: 对比移民潮,也着重刻画那些选择“留下来”的群体——他们可能是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文化工作者、企业家,或坚信香港自身经济活力的专业人士。描绘他们在不确定性中,如何以更强劲的投入和创新,力图“搏到尽”地维持香港的繁荣。 三、文化自觉的觉醒: 简述香港电影、音乐(Canto-pop)在八九十年代达到巅峰,成为输出“香港身份”的重要载体。通过一位在百老汇电影公司工作的剧照师的回忆,展现那个时期香港电影工业的野蛮生长和创造力喷涌。 四、回归前的微妙情绪: 捕捉回归前夕,普通市民在庆祝热潮与潜藏的焦虑之间的复杂情绪。记录一位在尖沙咀经营了三十年的酒楼老板,他对即将到来的变化持有的谨慎乐观和对“不变”的渴望。 结语:未完待续的篇章 本书以对昔日香港人精神气质的温情回望作结。它试图说明,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支撑起“东方之珠”的,始终是那些在狮子山下,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生活、创造奇迹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些光影流转的岁月,构成了香港这座城市最真实、最动人的底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设置的九个专门委员会之一,主要负责组织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社会各界人士撰写“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

图书目录

序言 | 董建华 001
 
01 | 香港回归历程素描 | 徐四民   006
02 | 香港特区筹组过程 | 钟士元   012
03 | 参与香港回归过渡期工作的经历 | 刘宇新   026
04 | 中央驻港工作机构更名的来龙去脉 | 姜恩柱   034
05 | 桃李教 自难忘──深切缅怀鲁平同志 | 陈佐洱   043
06 | 我所见证的七份中英外交函件 | 王凤超   052
07 | 为香港顺利回归尽心尽力 | 郑国雄   065
08 | 中央政府全心全意为香港同胞谋福祉 | 陈荣春   071
09 | 忆香港回归途中的一段工作经历──香港交接仪式背后的中英博弈 | 赵稷华   082
10 | 回忆在香港工作的经历 | 陈丁福   088
11 | 协助解放军接收英军营区执行香港防务纪实 | 高敬德   098
12 | 驻港部队进驻香港侧记 | 曹绍业   103
13 | 国旗在中环军营升起──驻香港部队先头部队进驻亲历记 | 陈友清   107
14 | 依依送别子弟兵 | 刘建新 贾永 曾志军   113
15 | 香港经贸商会的诞生与发展 | 李秀恒   120
16 | 香港厦门联谊总会在香港回归前后的工作 | 陈金烈   126
17 | 一九九七年《回归诗词百首》诞生记 | 施学概   132
18 | 为香港回归献给祖国的礼物 | 钟汉波   136
19 | 九七回归前夕的一场私人宴会 | 李衞东   140
20 | 回归盛典 | 钟士元   143
21 | 回归花絮说端详 | 赵秉欣   152
22 | 回归庆典的几个细节 | 陈丁福   167
23 | 我参与组织了香港回归后的第一场综合大型晚会 | 何志平   171
24 | 难忘九七 重忆九七──香港青年欢庆回归盛况纪实 | 王志民   180
25 | 回归的日子 | 叶长鸣   188
26 | 重临香江话回归 | 蔡仲敏   195
27 | 回归廿年风雨同路 “一国两制”创造历史 | 李家杰   198
28 | 回首二十年风雨洗礼 香港和内地守望相助携手共赢 | 王冬胜   202
29 | 香港回归历程──同舟共济二十年 | 戴德丰   208
30 | “非典”疫情后中央政府果断推出挺港措施 | 杨志红   215
31 | 佛牙何所言 佛指何所指 | 叶小文   218
32 | 从出版纪念香港回归十週年的《香江历程》说起 | 计佑铭   226
33 | 回归以来香港安老服务的发展 | 谭耀宗   231
34 | 乡梓情深 热血报国──香港回归祖国二十週年有感 | 谭锦球   239
35 | 为民心回归贡献力量 | 杨志红   249
36 | 加强香港中学生的国家观念 | 胡葆琳   256
37 | 立德树人 科教兴国 | 唐伟章   266
38 | 回归廿载 不忘初心 | 李国强   271
39 | 我所经历的回归二十年 | 李大壮   277
40 | 我在香港回归前后的日子 | 陈伟南   282
41 | 问答特首二十年 | 吴小莉   286
42 | 我所经历的香港回归祖国十八年 | 朱正贤   293
43 | 回归二十年之际的回顾 | 丁午寿   299
44 | 香港青年是叶 祖国是我们的根 | 李文斌   302
45 | 2003年7月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 苏福生   306
46 | 愿化春泥护紫荆 | 韦子刚   310
47 | 以学术研究专着首次记录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状况──策划写作《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十五年报告》及《粤港澳合作报告》始末 | 吴建芳   315
48 | 香港回归二十週年的亲历、亲闻、亲为──有关佛教文化方面的推动发展 | 王联章   320
49 | 香港回归祖国二十週年有感 | 张心瑜   322
50 | 香港回归前后的“政协委员之家” | 梁锦安   327
51 | 香港回归后亲历的五幕场景 | 刘永东   332
52 | 一个的士服务业人士在香港回归前后的经历与感受 | 黄一峰   337
53 | 我用歌声见证了香港回归 | 杨荣华   342
54 |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不能忘却的香港回归历程 | 陈宇峯   346
55 | 从基建发展看香港回归前后的变化 | 黄唯铭   350
56 | 香港那一年 | 韩伟峰   353
57 | 二十年,凤凰与香港的故事 | 刘长乐   363
58 | 祖国伴我一路前行 | 杨孙西   377
59 | 赤子心 情牵回归廿载 | 霍震宇   382
60 | 爱国 爱港 爱乡 | 沈家燊   392
61 | 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 马浩文   400
62 | 我眼中的香港今昔 | 王明凡   406
63 | 香港回归 企业发展 | 何焯辉   413
64 | 香江 回归 | 应玉明   419
65 | 团结乡亲 建设香港──记香港广东社团在回归的前后 | 余国春   425
66 | 同心合力构建爱国爱港社团 共同谱写“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新篇章 | 吴良好   430
67 | 香港社会要为退保制度给力 | 林淑仪   435
68 | 铸就爱国爱港中坚力量──写在香港回归祖国二十週年之际 | 陈清霞   439
69 | 回忆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一二事 | 黄华康   449
70 | 香港回归祖国二十週年有感 | 彭芷君   451
71 | 顶天立地董建华 | 赵秉欣   457
72 | 我的祖父徐四民在香港回归前后 | 郑程   467
73 | 回归二十年 有喜也有忧 | 施子清   473
74 | 见证回归二十年辉煌成就 实现“一国两制”初心 振奋港人信心 | 王国强   477
75 | 回归二十年香港风雨兼程 重燃狮子山精神 再创“东方之珠”辉煌 | 吴惠权   481
76 | 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的感想和感慨 | 蓝鸿震   485
77 | 回归二十年,香港到底改变了什么 | 庄哲勐   490
78 | 提高参政议政水平 促进国家繁荣进步 | 萧云升   493
 
后记   498

图书序言

序言

  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了。

  这使我忆起二十年前,我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上,以激动心情讲的几句话:“这是一个崇高而庄严的时刻:1997年7月1日,香港,经历了一百五十六年的漫漫长路,终于重新跨进祖国温暖的家门。我们在这里用自己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香港进入历史的新纪元。”

  回归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二十年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香港各界人士一道,自强不息、戮力前行,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保持了香港社会经济政治大局稳定。香港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护,政制发展依法推进,随着国家的强盛,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进一歩扩大。香港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国际金融、贸易、航莲中心地位得以保持和提升。香港和内地交流合作不断深入,联系更加紧密。二十年来,中央政府把保持香港繁荣稳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推出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政策措施,都是着眼于香港发展、民生改善和长期繁荣稳定。这是“一国两制”取得成功实践的二十年,也是抒写香港历史新篇章的二十年。

  在香港回归祖国二十週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发起组织并会同香港文史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紫荆花开映香江──香港回归二十週年亲历记》,聚焦香港回归与发展,既是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週年的献礼,也是向世界展示香港风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一项举措。

  本书收录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政协委员、部分省级政协委员和曾在新华社香港分社、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工作的官员及各界人士撰写的“亲历、亲见、亲闻”的回忆文章七十八篇和近百幅图片,以文史资料的形式,回忆和记录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回归庆典,以及香港各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盛况,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光辉历程,描绘了香港发展进歩的路径、轨迹和成因,记录了各界人士积极参与香港发展的经历和感悟,反映了香港发展的历史进程和鲜明特色,彰显出香港民众昂扬奋进的创新创业精神风貌,为香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史料。

  二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虽然当前香港在经济、民生、社会方面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港人民的努力下,我们有信心,在未来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伟大祖国始终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香港在参与国家发展中赢得了自身的更大发展。香港与祖国血脉相连,休戚与共。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

  当前,全国人民正满怀信心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为香港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进一步提振了香港各界人士对“一国两制”和香港发展前景的信心,激励港人不断构筑新的“香港梦”。我坚信,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发挥各阶层智慧,凝聚各方面力量,香港特别行政区必将继续沿着“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基本法的轨道稳步前进,与祖国内地共同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董建华
2017年5月

图书试读

01 香港回归历程素描

徐四民
第一届、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香港《镜报》杂志社社长。

历史见证

在1997年6月30日的子夜,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政权移交大典的会场内,随着《天佑女皇》的乐声结束、英国国旗落地的一刻,在中国国歌的雄伟乐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紫荆花区旗冉冉升起。旗降旗升,时针正指7月1日零时,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开始。

我有幸站在会场上亲眼目睹这历史的时刻,见证香港在经历百余年英国殖民统治之后重回祖国怀抱,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毕竟是九十年代,时代进步了,英国对香港的管治期终结,以中英联合声明中规定的时分计算。为体现在香港回归问题上的合作,中英两国政府联合举行了政权移交仪式。为隆重其事,中国由国家主席江泽民、总理李鹏率团;英方由查理斯皇储、首相贝理雅为代表,既体现中方重新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也顾及了英国的颜面,确是时代的一种进步。

记得1948年,缅甸摆脱殖民统治、宣佈独立时举行的仪式就有所不同。缅甸政府是听从高僧大和尚的择时指点,在英殖撤离缅甸之日的1月4日3时10分“吉时”,在缅甸联邦政府秘书厅大厦升起第一面缅甸国旗的。而那边英国人兰斯少将则于上午10时才在总督府降下英国国旗。兰斯少将眼中满含泪水,表现了内心的不情愿,但是反殖反帝的潮流是势不可挡的。

香港的回归可以用“顺利回归、平稳过渡”八个字来形容。但这种结果实在是来之不易。作为参与了过渡全过程工作、经历了曲折艰辛的人士而言,似乎有更深的体会,更懂得珍惜。

讯息初传

八十年代初,英国人急于知道中国领导人对香港“九七”之后的取态,派出时任港督到北京探访,并且有意放出风声:“只有在英国的管治下,香港才有可能继续繁荣,才能保住东方之珠的美誉。”许多外国政界人士也担心香港回归中国会影响到香港的繁荣,估计北京不至于贸然行事而作出收回香港的决定。

用户评价

评分

在翻阅《紫荆花开映香江》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于香港的社会结构和人文风貌有着深刻的洞察。他不仅仅是记录了大事记,更是深入到了香港社会的肌理之中。我被他对于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回归前后心态变化的描写所打动。他描绘了那些在传统行业中辛勤劳作的普通市民,他们对于未来的期盼,以及在时代浪潮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同时,他也关注到了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其在金融、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独特地位,以及回归后这些领域所发生的微妙变化。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时而如评论家般进行深度分析,时而又如散文家般细腻抒情。我特别欣赏他对于香港人身份认同的探讨,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作者并没有简单化处理,而是呈现了不同视角下的观点和思考。他让我们看到,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演进和丰富。这本书让我对香港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购物天堂”或“金融中心”的标签上,而是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他让我意识到,一个城市的生命力,最终源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奋斗、他们的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迷人,既有新闻报道般的严谨,又不乏文学作品般的感染力。作者在描述一些关键的历史时刻时,往往会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的氛围和情绪。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他用“紫荆花在风雨中绽放”来形容香港回归后的初期发展,非常贴切。他让我看到,即便是面对挑战,香港也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作者对于香港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刻画也十分到位,从商界巨子到普通市民,他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让我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理解香港的社会生态。他让我意识到,香港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经济成就,更在于它多元包容的文化,以及人民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独特的精神气质。这本书就像一本城市传记,它记录了香港的过去,也展望了它的未来,让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作者在梳理香港回归二十年的历程时,并没有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我特别欣赏他对于香港社会思潮演变的分析,他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时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所代表的意义。他让我看到,香港的回归,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它不仅影响着香港的政治地位,更深刻地触动着香港人的思想和情感。作者的观点,既有历史的高度,也有现实的深度,他让我们看到了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挑战与机遇。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历史进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香港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他让我明白,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回顾和反思,去汲取经验,去展望未来。

评分

《紫荆花开映香江:香港回归二十週年亲历记》这本厚重的大部头,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以及封面上那抹鲜亮的紫荆花所吸引。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作者那一行行隽秀的字迹,仿佛一位老友在向我娓娓道来一段尘封已久却又无比珍贵的回忆。我并不是香港本地人,但从小在电视和报纸上接触到的香港,一直是那个充满活力、时尚前沿的东方之珠。因此,对于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一直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想知道在这二十年间,这座城市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又承载了多少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诗意和画面感,“紫荆花开”象征着香港的繁荣与新生,“映香江”则将视野聚焦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去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去理解那份回归的意义,去探寻那份独属于香港的情感脉络。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更是一份浓缩了时代印记和个人情感的宝藏,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找到我心中的答案,也感受到那份属于香江的独特魅力,相信它一定能带给我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让我对这片土地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感悟。

评分

《紫荆花开映香江》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真诚。作者没有回避敏感的问题,也没有回避回归初期的阵痛和挑战。他用一种客观而又不失温情的笔调,记录下了那个时期香港社会的种种情绪和观点。我特别欣赏他对“一国两制”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摩擦的描写,他没有将它们掩盖,而是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真正有价值的,因为它敢于触碰现实,敢于探讨复杂的问题。作者的叙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在为一座城市的成长把脉问诊。他既能看到它的活力和潜力,也能看到它潜在的风险和隐患。通过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香港的独特性,也更加明白了在维护“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中,所需要付出的智慧和努力。他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伴随着曲折和反复。但正是在这些曲折和反复中,香港才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对一段历史的了解,更是一种对于“家国情怀”的重新审视。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记录了香港回归的宏大叙事,更是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所描述的那些普通香港市民,在回归期间所经历的身份认同的摇摆,对于未来的迷茫,以及最终对祖国的归属感的逐渐增强,都让我深有感触。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影子,在历史的大潮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都在思考自己与国家的关系。作者用他亲身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这种情感的演变过程,那是一种从模糊到清晰,从摇摆到坚定的过程。他让我们看到,爱国,并非一种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一种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这本书让我明白,香港的回归,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区域的主权回归,更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是一种情感的融合。他让我更加珍视这份来之不易的联系,也更加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起来既心潮澎湃又时常陷入沉思的著作。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往往被忽略的细枝末节,在这本书里却被赋予了生命。比如,作者描写在回归庆典当天,街头巷尾人们脸上的表情,有激动,有期待,也有一些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他没有回避那些可能存在的担忧和迷茫,而是真实地呈现了回归初期香港社会多元的声音和感受。我深以为然,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都会伴随着阵痛和适应。作者作为一个亲历者,他的视角是如此的宝贵,他没有站在高高在上的立场去评判,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记录下他所见所闻所感。那些关于经济发展、社会融合、文化传承的点点滴滴,通过他的笔触,变得鲜活而富有温度。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那些热闹的街景,听到人们的交谈声,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那种特殊的气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冰冷的文字,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在特定的时空节点上,共同书写的生动篇章。他让我从一个更加贴近地面的角度,去理解“一国两制”的实践,去体会香港回归的深远意义。

评分

《紫荆花开映香江》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守望相助”的意义。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在回归过程中,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他用大量的实例,展现了在困难时期,双方如何携手共渡。我尤其被他描述的那些感人故事所打动,比如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内地对香港的支持,以及在非典疫情爆发时,香港对内地的援助力度。这些故事让我感受到,国家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并非简单的政治概念,而是渗透在生活中的血脉相连。作者的叙述,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爱,他让我们看到,香港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祖国的支持,而香港的独特魅力,也为祖国增添了光彩。这本书让我对“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一种共同的愿景。他让我们看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些温暖人心的瞬间,却永不磨灭。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虽然内容丰富,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重要历史事件时,穿插的个人感悟和生活片段。比如,在描述回归庆典的盛况时,他也会提及当天自己家人的喜悦,或者在某个街角遇到的陌生人的微笑。这些微小的细节,就像璀璨的星光,点缀在历史的夜空中,让整个叙述更加生动、更加感人。我从中读出了作者对香港深厚的情感,那份深情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融入到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他让我感受到,历史的进程,其实就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轨迹所汇聚而成。那些宏大的叙事,最终都要落脚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验上。他让我们看到,回归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更是无数个家庭、无数个个体命运的交织和改变。这本书就像一本时光胶囊,将那段特殊的岁月,最真实、最温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从中体会到了作者作为一名记录者和参与者的担当,他用自己的笔,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也为后人理解香港的过去和现在,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窗口。

评分

读完《紫荆花开映香江》,我仿佛在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到,他擅长将宏大的历史事件,融入到细腻的个人故事之中。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历史瞬间的描绘,比如在回归庆典当晚,他如何与家人一起观看升旗仪式,那种激动和自豪的心情,跃然纸上。这些个人化的叙述,使得冰冷的史实变得鲜活,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他让我明白,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而是流淌在每个人生命中的河流。作者在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探讨了回归初期香港社会存在的挑战和争议。他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试图找到解决的路径。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敬意。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香港,一个在历史浪潮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香港。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思考,一种对于香港未来的期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