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史竞走:台湾诗学季刊社25週年资料汇编

与历史竞走:台湾诗学季刊社25週年资料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于弘
图书标签:
  • 台湾诗学
  • 诗刊
  • 文学史
  • 台湾文学
  • 诗学研究
  • 文化研究
  • 纪念集
  • 学术出版
  • 文学季刊
  • 台湾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随着网路兴盛与纸本的渐趋衰微,「结党营诗」的诗刊时代是否已经结束?面对时代的洪流也许我们无力逆转,但办好一份扎扎实实提供创作并探索台湾诗学的专业刊物,理应是所有学院诗人所无法逃避的使命。《台湾诗学》二十五年来的坚持已树立一个值得肯定的典范,过去的承担是如此坚持,未来的历史也将持续瞻望。——林于弘(台北教育大学语创系教授) 诗社是情感或理念结合下形成的团体,刊物则为诗社同仁执编与发声的园地。一部资料汇编就算再怎么厚,恐怕都难以呈现台湾诗学季刊社走过二十五年的全貌,但至少它能够证明,同仁欲以诗学与历史竞走之志向。——杨宗翰(淡江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本书辑录台湾诗学季刊社历年重要文献与影像纪录:「回首来时路」选录李瑞腾、萧萧、白灵、苏绍连、向明等诗人发表精华;「刊物纪事」为《台湾诗学季刊》、《台湾诗学学刊》、《吹鼓吹诗论坛》篇目汇编与历年大事记;「存影成诗」则有刊物封面书影、重要活动照片,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更承载台湾新诗发展史的世代论述与情感! 本书特色 台湾诗学论丛系列书之一 《台湾诗学季刊》以论说台湾诗学为其立刊宗旨之一,大部份同仁都在大学任教,能写诗,亦都有现代新诗的论述能力,策划编印「台湾诗学论丛」,将收入有关台湾现代诗的专着、论集、诗话等,初期将以同仁为主,未来不排除扩大征稿,希望每隔一段时间可以出个几本。第二批共有六本,包括向明的《诗人诗世界》、萧萧的《新诗创作学》、白灵的《新诗跨领域现象》、陈政彦的《身体.意识.叙事──现代诗九家论》、芸朵的《蒙蒙诗意──芸朵论新诗》和林于弘、杨宗翰的《与历史竞走──台湾诗学季刊社25週年资料汇编》。丛书有总序,各本有自序,内文可分辑,最后或有附录,如作者诗学年表等。期待本论丛能朝跨领域整合的大方向前进,为台湾现代诗学的建设,略尽棉薄之力。 创立于1992年的台湾诗学季刊社,迄今已历二十五年,所创之《台湾诗学季刊》、《台湾诗学学刊》和《吹鼓吹诗论坛》,可视作台湾在世纪之交的代表诗刊。本书完整辑录历年各期刊物编目、珍贵书影与活动照片、大事记。

著者信息

编着者

林于弘


  台北市人,1966年生,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现为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教授,台湾诗学学刊主编。学术专长为语文教学及现当代文学,创作则以新诗为主,并兼涉散文及传统诗。创作曾获:中华文学奖、蓝星诗社屈原诗奖、创世纪四十周年诗创作奖、吴浊流文学奖、台湾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中央日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等奖项。着有诗集《进化原理》、《文明併发症》、《航行,在诗的海域》、《纵横福尔摩沙》、《经与纬的梦想》、《微言》、《边境巡航——马祖印象座标》及《方群截句》;以及论文《台湾新诗分类学》、《九年一贯国语教科书的检证与省思》、《初唐前期诗歌研究》、《光与影的对话:语文教学新论》、《我的第一堂作文课》、《群星熠熠——台湾当代诗人析论》;另编有《应酬文书》、《大专国文选》(三册)、《现代新诗读本》、《台湾一九六○世代诗人论文集》、《金门诗选》(战争卷、风景卷)及《阅读与写作》等。

杨宗翰

  1976年生于台北。曾任文讯杂志社企画总监、台北教育大学语创系与东吴大学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现为淡江大学中国文学学系专任助理教授。着有《异语:现代诗与文学史论》(秀威经典,2017)、《台湾新诗评论:历史与转型》(新锐文创,2012)、《台湾现代诗史:批判的阅读》(巨流,2002)、《台湾文学的当代视野》(文津,2002)。编有《淡江诗派的诞生》(允晨,2017)、《血仍未凝:尹玲文学论集》(酿出版,2016)、《逾越:台湾跨界诗歌选》(福州海风,2012)、《跨国界诗想:世华新诗评析》(唐山,2003)、《台湾文学史的省思》(富春,2002)、《文学经典与台湾文学》(富春,2002),并策画「林燿德佚文选」、「菲律宾华文风」、「马华文学奖大系」、「马森文集」、「台湾七年级文学金典」等系列出版品。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编后记

如何台湾?怎样诗学?
林于弘


  1990年代是台湾现代诗学转型的重要关键,在1980年代诗社诗刊的暴起暴落后,以学院出身为主力的组合,也在主客观环境的成熟下应运而生。于是「台湾诗学季刊杂志社」乃在1992年12月创办,创设社员共有:尹玲、白灵、向明、李瑞腾、渡也、游唤、萧萧、苏绍连等八人,首任社长由向明担任。关于诗社的成立宗旨,可由〈发刊辞〉一窥究竟:「站在九○年代台湾的土地上,我们无可避免的选择以台湾为中心来建构现代诗学。所谓以台湾为中心,首先必须心中有台湾,我们愿以最大的诚信和热情,从根本上清理台湾的诗之经验:我们曾经有过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其变化轨迹如此?现在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理条件底下,它和四周到底有过什么样的关系?现今又是如何的交流?而当我们以台湾为中,究竟能规划多大半径的诗之版图,而又能够给予所有权一种合理的解释?我们将以学术的态度和方法来面对这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朝此目标前进,我们所确定的编辑与活动之原则是:历史与现实兼顾,理论和实践并重;不割裂现代诗的任何一条史线,不隔绝台湾以外的任何一地诗坛。我们希望能够整合诗学人力,以媒体的有效编辑和活动,书写台湾诗史,开创现代新诗的新纪元。」

  总的来看,此一集合聚焦的共识有二:「一是为台湾新诗的创作与发达,贡献心力,二是为建立台湾观点的诗学体系,累积学力。」因此,「挖深织广,诗写台湾经验;剖情析采,论说现代诗学」也成为『台湾诗学季刊杂志社』目标显着的文字logo」,这样的见识,也形成「台湾诗学季刊」努力持续的动能所在。

  《台湾诗学季刊》是诗社首份对外刊物,也是一本兼有创作与评论的综合性诗刊。创刊号推出「大陆的台湾诗学」专辑,聚焦并批判大陆出版有关台湾诗学的着作,获得两岸诗人与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台湾诗学季刊》在1992至2002的十年间,经历向明、李瑞腾两位社长,白灵、萧萧两位主编,以季刊方式发行四十期25开本的诗杂志,评论与创作同步,在众多偏向诗作发表的诗刊中独树一帜。不论是从创作的角度来看,或是从评论的方向思考,都足以成为台湾在世纪之交的代表诗刊。

  2003年起,《台湾诗学季刊》刊名更动为《台湾诗学学刊》(半年刊),逐渐转型成以学术论文为主的刊物,版型也扩增为20开本,这是台湾地区第一本现代诗专业学刊,并通过THCI的学术期刊审核。学院诗人向阳指出:「《台湾诗学季刊》的组成同仁除向明为元老诗人外,其余参与创办者都是当时在诗坛与文化、学术界中具影响力的中壮代诗人群,他们多半具备创作、评论、研究与教学的跨领域才干」。创社社长向明也表示:「建议创刊的人多为学院中的学者诗人,深知诗必须挖深织广、剖情析采,建立现代诗学的张本,将我们这一代的写诗经验留下存证。」是以如此转向「学术化」的趋势,也是自然而然。

  至于在创作的部分,《台湾诗学网路创作版》创设,也分列「诗作投稿区」、「论述投稿区」、「超文本投稿区」、「台湾诗学诗战场」和「台湾诗学新闻台」等五区,其规模和之前颇有过之,另关于载体转换,尝试纸本精华化与利用网路特性的企图,也在新世纪初加以实践。2003年6月,苏绍连提议建构BBS诗论坛,经议决后建立「台湾诗学•吹鼓吹诗论坛」网站。2005年9月《吹鼓吹诗论坛》(初为半年刊,2015年6月第21号起改为季刊)以纸本方式出版,且由苏绍连(米罗•卡索)担任主编。至此,「吹鼓吹诗论坛」也逐渐成为创作的主流,而「台湾诗学」特殊的「一社两刊」现象也正式成形。

  《台湾诗学学刊》先由郑慧如开端,接续是唐捐和林于弘,《吹鼓吹诗学论坛》则由苏绍连主事,两者目前皆稳定出版,这也是新世纪以来,观察台湾新诗创作与评论的指标刊物。古远清在《台湾当代新诗史》就指出:「在诗坛兴起一片诗亡之叹的情况下,《台湾诗学季刊》的『窜起』」,打破了诗坛沉寂的气氛。」张双英在《二十世纪台湾新诗史》也明言:「有一群兼具诗人与学者身分的人士用集资的方式,创办了《台湾诗学季刊》。这一项具体行动的意义可说是非常深长,影响也非常绵远。因为它标注着『新诗』终于跨进了学界,使新诗获得了学界的研究力量。」「台湾诗学」在相关研究的质量累积,肯定是台湾新诗不容忽视的成就。

  然而,也如李瑞腾在〈与时潮相唿应―台湾诗学季刊社15週年庆〉所言:「我们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台湾现代新诗的处境与发展,存有忧心;对于文学的历史解释,颇为焦虑。我们选择组社办刊,通过媒体编辑及学术动员,在现代新诗领域强力发声,护卫诗与台湾的尊严。」这是对诗艺的执着,对台湾新诗史、新诗学的历史承担。《台湾诗学》的历史使命如此昭然若揭,从此展开跨越世纪的不懈奋斗旅程。

  至于萧萧也在〈「跨世纪与跨领域的诗学诗艺」―台湾诗学季刊社20週年庆〉表示:「二十年来,『台湾诗学季刊杂志社』以『台湾』、『诗学』为主体、为基地,但不以「『台湾』、『诗学』为拘限,不以『台湾』、『诗学』为满足,下一个二十年,全新的华文新诗界,台湾诗学将会联合所有爱诗的朋友,贡献出跨领域、跨海域的诗学与诗艺,一起发光且发亮。」

  这个跨越世纪的诗社(刊)已将庆祝成立25週年的到来,诚如创社元老白灵所言:「平面诗刊是一群诗人和学人以耐心和『慢心』粘合而成,它们往往是中壮一代以上的诗人投注毕生心力的无形殿堂。」但随着网路兴盛与纸本的渐趋衰微,「结党营诗」的诗刊时代是否已经结束?面对时代的洪流也许我们无力逆转,但办好一份扎扎实实提供创作并探索台湾诗学的专业刊物,理应是所有学院诗人所无法逃避的使命。《台湾诗学》二十五年来的坚持已树立一个值得肯定的典范,过去的承担是如此的坚持,未来的历史也将持续瞻望。

编后记

以诗学,与历史竞走
杨宗翰


  加入台湾诗学季刊社成为社务委员,于我个人是个意外,却也好像没那么意外―两年半前我赴淡江中文系任教,始受邀加入「台湾诗学」这个同仁团体;但早在二十多年前诚品书店一场诗活动上,《台湾诗学季刊》便成为我生平第一本购买的诗刊。十分稚嫩却是我首篇评论文章〈摆盪:论杨牧近期的诗创作〉,蒙主编白灵不弃,竟能在该刊第14期现身。连初次担任网路版主的短暂经验,也献给了苏绍连策划之吹鼓吹诗论坛「现代诗史」区。台湾诗学的同仁群、纸本版跟网路版,陪我一路走过个人诗写与诗学的「青春期」,并容许吾辈于其园地上学习、发表及反思。故当台湾诗学季刊社要欢欣庆祝25週年之刻,我自然没有理由推託,遂和林于弘教授(诗人方群)联手接下了整理资料汇编的工作。我跟「台湾诗学」相识甚早、相恋甚晚,唯希望能相伴甚久。今日这部《与历史竞走:台湾诗学季刊社25週年资料汇编》,便既是过往历程之记录回顾,亦盼增益继续前行的壮志雄心。

  虽云创社/刊宗旨标举「挖深织广,诗写台湾经验;剖情析采,论说现代诗学」,「诗写」与「论说」两者理应并重;但实际上台湾诗学的初始成员多在大学专任教职并从事现代诗研究,此组合堪称是台湾现代诗刊/文学期刊史上的创举。当1992年12月《台湾诗学季刊》第一期推出「大陆的台湾诗学」专题,并举办同名研讨会在海崃两岸强力发声、引起震撼,彷彿更奠定了「论说」在社/刊中的地位及份量。当代诗学研究遂成为其饶富特色的鲜明印记,强烈的学院菁英色彩也让自身迥异于其他诗社/刊(后期才增加了以创作为主的「吹鼓吹论坛同仁」)。若从过往历史考察,「台湾诗学」并非第一个欲以全国性组织来凝聚诗学研究人才的团体。1988年3月出版的第四期《台北评论》上,就刊载了该年元月「台湾现代诗学研究会」的发起会议记录,参与讨论者有张汉良、李瑞腾、萧萧、白灵、王添源、林燿德、孟樊、黄智溶、游唤、罗青、焦桐、陈义芝、赵卫民、林焕彰等二十多人,皆为彼时台湾北部重要的现代诗研究者。可惜开完这个声势浩大的发起会议后,此「研究会」便不再举办任何活动或出版刊物,同仁纷纷独立研究、各自打拼去了。这批当年诗学研究的「新锐」,今日论年龄皆已过六十;论资历,则大多跃升为学术界大老或文化圈领袖。台湾诗学季刊社虽始终无「研究会」之名,但我以为两者的成立理念与运作规划,其间不无可相互唿应之处。参与倡议「研究会」的李瑞腾、萧萧、白灵三人,更一直是「台湾诗学」25年来能够维持下去的关键要角。若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台湾诗学」创社/刊迄今的足迹,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在五项任务上已有一定成绩:

  (一)组织各世代新诗研究人才
  (二)学术化当代诗歌焦点议题
  (三)累积对于新诗的批评实践
  (四)直面本地文学的历史书写
  (五)以台湾为本积极向外发声

  这本《与历史竞走:台湾诗学季刊社25週年资料汇编》所录文献【回首来时路】,与《台湾诗学季刊》、《台湾诗学学刊》、《吹鼓吹诗论坛》【刊物编目】,便可谓是以上五项任务的阅兵典礼―而这些都还没加上网路版「台湾诗学•吹鼓吹诗论坛」(www.taiwanpoetry.com/phpbb3/index.php)里,众多观念交锋及留言激辩。

  就算不含同仁在「台湾诗学」名号下出版的论集或诗集,从1992年创立迄今共25年间,40期《台湾诗学季刊》、30期《台湾诗学学刊》与30期《吹鼓吹诗论坛》加起来就已满一百部,其存在即是对诗史最为雄辩的说明。台湾诗学近年来选择同时发行规范严谨的「学刊」跟活泼出格的「吹鼓吹」,这种一社双刊的运作模式,在历来众多台湾诗社/刊中亦属罕见。「吹鼓吹」原生于网路,复现于纸本,选录诗篇与各期主题皆备受瞩目,可说替「台湾诗学」过往略显凝重的学院风貌,增添一些前卫实验与颠覆性格。《吹鼓吹诗论坛》一向欢迎自认有满腔诗血、亟待发表的文学青年来稿,也不曾在网路上各大、小场诗论战中缺席。与「大众媒体」报纸副刊相较,诗刊的读者数量当然还远不能及。但副刊编辑顾虑到多数读者偏爱娱乐性较强的「中额」(middle-brow)之作,对前卫诗篇往往避之唯恐不及。诗刊的读者却是另一种人―自认也甘于是「小众」、对主导文化里的中产作品基调深感不满、对另类手法与实验企图怀有期待―故更倾向拥抱各式前卫诗篇。《吹鼓吹诗论坛》让这些「小众」有机会聚在一起发声、交流跟论争(无须讳言,「吹鼓吹」曾多次成为诗论战的中心或目标)。

  诗社是情感或理念结合下形成的团体,刊物则为诗社同仁执编与发声的园地。一部资料汇编就算再怎么厚,恐怕都难以呈现台湾诗学季刊社走过25年的全貌,但至少它能够证明,同仁欲以诗学与历史竞走之志向。若问未及参与辉煌过往的我还有什么「个人期待」,应该就是:台湾诗学季刊社未来能否形成一个强而有力、提出主张的诗学「诠释团体」?

图书试读

台湾诗学季刊社及其诗刊/李瑞腾
 
「台湾诗学季刊社」创办于1992年,《台湾诗学季刊》创刊号出版于当年12月,以「大陆的台湾诗学」为专题,并以此为题举办一场研讨会;尔后效应逐渐浮现,在海崃两岸震盪许久。创社社员共有:尹玲、白灵、向明、李瑞腾、渡也、游唤、萧萧、苏绍连等八人,首任社长由向明担任,创刊号由白灵和李瑞腾合编,发刊词由李瑞腾执笔。
  
从创刊号及发刊词可以看出,该刊同仁站在上世纪九○年代的立场上,面对台湾现代新诗的处境与发展,存有忧心;对于文学的历史解释,颇为焦虑。他们选择组社办刊,通过媒体编辑、活动设计及学术动员,在现代新诗领域强力发声,护卫诗与台湾的尊严。
  
从第1期到第40期(2001年12月),历经白灵和萧萧二位主编,秉持「挖深织广,诗写台湾经验;剖情析釆,论说现代诗学」的创社/刊宗旨,在创作部分採大植物园主义,全面开放;在诗学部分,则针对诗活动的基本结构,整体考量,细部规画,直面台湾现代新诗的各种问题,宏观历史,微视现实,而出之以专题,辅以专栏、专论。可以这么说,总计40期的《台湾诗学季刊》,堪称台湾现代新诗具体而微的百科全书。
  
2003年5月,原来25开本的「季刊」,改成20开本的「台湾诗学学刊」。一开始还刊创作,从苏绍连(米罗•卡索)主持的「网路版」精选出诗作来发表,并请专人评析;但从2005年9月起,「网路版」另出纸本《吹鼓吹诗论坛》,「学刊」乃从5号起(2005年6月)改成一带有学报性质的期刊。这一段期间的变化,说明该刊正在摸索一个较契合同仁属性,且能与时潮相互唿应的表现方式。在台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诗之社团,同时发行严肃「学刊」与活泼「吹鼓吹」的双刊模式,从未有过。
  
「学刊」编务先后由郑慧如、唐捐(刘正忠)、方群(林于弘)负责,以专题和一般论文,双轨进行,完全符合学术规范;「吹鼓吹」有网站和纸本刊物,由苏绍连带领,近年陈政彦参加编务(季刊,苏绍连、陈政彦各编二期),专题颇具创意,倾向前卫;业务则以白灵为核心,陆续有唐捐、李癸云、解昆桦、芸朵(李翠瑛)等人协助,运作流畅,稳定发展。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